供应链管理在制造业中的应用实践指南_第1页
供应链管理在制造业中的应用实践指南_第2页
供应链管理在制造业中的应用实践指南_第3页
供应链管理在制造业中的应用实践指南_第4页
供应链管理在制造业中的应用实践指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供应链管理在制造业中的应用实践指南TOC\o"1-2"\h\u12411第一章绪论 382621.1供应链管理概述 3175711.2制造业与供应链管理的关系 314401第二章供应链战略规划 3182962.1供应链战略目标制定 4304822.2供应链网络设计 4159242.3供应链风险管理 424044第三章供应商管理 5313893.1供应商选择与评价 5244323.1.1供应商选择原则 5135583.1.2供应商评价方法 5190283.2供应商合作关系建立 688563.2.1合作关系建立原则 65473.2.2合作关系建立步骤 6220603.3供应商绩效评估 6161313.3.1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6242843.3.2绩效评估方法 65284第四章生产计划与控制 715334.1生产计划编制 7168474.2生产进度控制 7181654.3生产调度优化 75411第五章库存管理与控制 8152135.1库存策略制定 8227855.2库存优化与降低库存成本 8179445.3库存预警与应急管理 91992第六章物流管理 9226686.1物流系统设计 9211756.1.1系统设计原则 9217596.1.2物流系统设计流程 1064626.2物流成本控制 10212296.2.1成本控制策略 1070476.2.2成本控制方法 1015246.3物流服务质量提升 10190586.3.1服务质量评价指标 10164746.3.2服务质量提升措施 1126725第七章供应链信息化建设 1159317.1供应链信息系统选型 1124567.1.1需求分析 1171107.1.2市场调研 11142797.1.3供应商评估 11325967.1.4系统选型 11236647.2供应链信息系统实施 12221477.2.1项目策划 12281677.2.2系统部署 12103537.2.3数据迁移与整合 12327117.2.4培训与推广 1224867.2.5系统验收与优化 1243607.3供应链信息系统运维 12196857.3.1系统监控 1282567.3.2故障处理 12235597.3.3系统升级与维护 13263967.3.4数据备份与恢复 13109587.3.5用户支持与服务 134180第八章供应链协同管理 13285738.1内外部协同机制建立 13320378.1.1内部协同机制 134058.1.2外部协同机制 1380888.2协同计划、采购与生产 14277218.2.1协同计划 14225238.2.2协同采购 1435248.2.3协同生产 14305268.3协同库存与物流管理 15312338.3.1协同库存管理 15217748.3.2协同物流管理 1530487第九章供应链绩效评价 1581599.1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15162739.2供应链绩效评价方法 16323339.3供应链绩效改进策略 1625813第十章案例分析与启示 16524010.1成功案例分析 161473310.1.1某知名汽车制造商的供应链优化 172183010.1.2某家电企业的供应链协同 171136010.2失败案例分析 17171410.2.1某电子制造商的供应链困境 173213810.2.2某食品企业的供应链风险 172292610.3供应链管理在制造业中的启示与展望 181997910.3.1加强供应商管理 181443810.3.2提高库存管理能力 181575710.3.3优化物流网络 182006710.3.4加强供应链协同 181335710.3.5关注供应链风险 18368010.3.6摸索智能化供应链 18第一章绪论1.1供应链管理概述供应链管理(SupplyChainManagement,简称SCM)作为一种新兴的管理理念,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旨在通过优化企业内部及企业之间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实现供应链整体效率的提升和成本的控制。供应链管理涉及从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产品配送,到售后服务等一系列环节,涵盖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最终用户等多个主体。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在于协同合作与资源整合。通过整合供应链各环节的资源,实现信息的实时共享,降低库存成本,提高响应速度,从而提升企业竞争力。供应链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供应链战略规划、供应链流程优化、供应链网络设计、供应链风险管理等。1.2制造业与供应链管理的关系制造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其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经济实力。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制造业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供应链管理在制造业中的应用,对于提升制造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制造业与供应链管理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制造业资源配置效率:供应链管理通过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优化生产流程,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制造业资源配置效率。(2)提升制造业响应速度:供应链管理强调信息的实时共享,使得制造业能够快速响应市场变化,提高市场竞争力。(3)降低制造业库存成本:供应链管理通过优化库存策略,降低库存成本,减轻企业负担。(4)增强制造业协同创新能力:供应链管理促进企业间协同合作,推动制造业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5)提高制造业风险管理能力:供应链管理关注风险识别、评估和应对,有助于制造业应对市场波动和不确定性。制造业与供应链管理紧密相连,供应链管理在制造业中的应用实践对于推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第二章供应链战略规划2.1供应链战略目标制定供应链战略目标的制定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乎企业整体战略的实施和竞争力的提升。以下是供应链战略目标制定的关键步骤:(1)明确企业战略方向:企业应根据市场环境、企业资源、核心竞争力等因素,明确企业战略方向,为供应链战略目标提供指导。(2)分析供应链现状:对现有供应链进行系统分析,包括供应商、分销商、物流等环节,找出存在的问题和瓶颈。(3)确定供应链战略目标:结合企业战略方向和供应链现状,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供应链战略目标。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供应链战略目标:提高供应链整体效率,降低成本;优化供应链结构,提升供应链响应速度;提升客户满意度,增强市场竞争力;实现供应链绿色环保,降低环境影响。2.2供应链网络设计供应链网络设计是实现供应链战略目标的关键环节,它涉及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的布局、物流路径、信息流等多个方面。以下是供应链网络设计的主要步骤:(1)需求分析:深入了解市场需求,包括产品种类、数量、需求波动等,为供应链网络设计提供依据。(2)节点企业选择:根据产品特性、市场需求、运输成本等因素,选择合适的供应商、分销商、物流企业等节点企业。(3)物流路径规划:在保证产品质量和客户满意度的前提下,优化物流路径,降低运输成本。(4)信息流设计:建立高效的信息传递机制,保证供应链各环节的信息共享和协同作业。(5)网络优化:根据实际运行情况,不断调整和优化供应链网络,提高整体效率。2.3供应链风险管理供应链风险管理是指识别、评估和控制供应链中的潜在风险,保证供应链稳定运行。以下是供应链风险管理的关键步骤:(1)风险识别:通过市场调研、数据分析等方法,识别供应链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如供应商违约、运输延误、市场需求波动等。(2)风险评估: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评估,分析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影响程度和潜在损失。(3)风险应对策略:针对不同类型的风险,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如加强供应商管理、优化物流路径、建立应急储备等。(4)风险监控与预警:建立风险监控机制,对供应链运行过程中的风险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出预警信号。(5)风险应对实施:在风险发生时,迅速采取应对措施,降低风险对企业的影响。通过以上步骤,企业可以更好地应对供应链风险,保证供应链的稳定运行。第三章供应商管理3.1供应商选择与评价3.1.1供应商选择原则在选择供应商时,企业应遵循以下原则:(1)与企业战略目标相一致:供应商的选择应与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和目标相匹配,以保证供应链的稳定性和协同性。(2)质量优先:供应商的产品质量应满足企业的质量要求,保证最终产品的品质。(3)成本效益:在满足质量要求的前提下,企业应选择成本较低的供应商,以降低生产成本。(4)合作意愿:供应商应具备良好的合作意愿,愿意与企业共同发展、共同进步。3.1.2供应商评价方法(1)初选评价:通过收集供应商的基本信息,如企业规模、资质、技术实力等,进行初步筛选。(2)综合评价:对初选出的供应商进行综合评价,包括产品质量、价格、交货期、售后服务、信誉等方面。(3)实地考察:对综合评价较高的供应商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其生产环境、设备设施、管理水平等。(4)供应商分级:根据评价结果,将供应商分为优秀、良好、一般三个等级。3.2供应商合作关系建立3.2.1合作关系建立原则(1)互惠互利: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应实现资源共享、风险共担,实现共同发展。(2)信任基础:建立信任关系,是企业与供应商合作成功的关键。(3)沟通协调:加强双方之间的沟通与协调,保证供应链的顺畅运行。3.2.2合作关系建立步骤(1)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双方的合作内容、合作期限、权利义务等。(2)建立信息交流机制:保证双方在合作过程中能够及时、准确地传递信息。(3)开展合作项目:在合作协议框架下,共同推进项目实施。(4)定期评估合作效果:对合作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不断优化合作关系。3.3供应商绩效评估3.3.1绩效评估指标体系(1)质量指标:包括产品合格率、退货率、售后服务等。(2)成本指标:包括采购成本、物流成本、库存成本等。(3)交货期指标:包括订单履行率、交货准时率等。(4)合作关系指标:包括沟通效果、协调能力、信任度等。3.3.2绩效评估方法(1)定量评估:通过数据统计和分析,对供应商的绩效进行量化评估。(2)定性评估:通过实地考察、访谈等方式,对供应商的绩效进行定性评估。(3)综合评估:将定量评估和定性评估相结合,全面评价供应商的绩效。(4)持续改进:根据绩效评估结果,与供应商共同制定改进计划,提高供应链整体绩效。第四章生产计划与控制4.1生产计划编制生产计划编制是供应链管理在制造业中的重要环节,其目标是保证生产活动的高效、有序进行。生产计划编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需求预测:根据历史销售数据、市场调研结果以及季节性等因素,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市场需求,为生产计划提供依据。(2)生产任务分配:根据需求预测结果,将生产任务分配给各个生产部门,保证生产任务的合理分配。(3)生产周期安排:根据生产任务的紧急程度和优先级,合理安排生产周期,保证生产进度与市场需求相匹配。(4)物料需求计划:根据生产任务和库存情况,制定物料需求计划,保证生产过程中物料的及时供应。(5)生产计划执行与监控:对生产计划执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及时调整生产计划,保证生产活动的顺利进行。4.2生产进度控制生产进度控制是生产计划实施的关键环节,其主要目的是保证生产任务按期完成。生产进度控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生产进度跟踪:通过实时采集生产数据,了解生产进度,为生产调度提供依据。(2)生产进度分析:对生产进度进行分析,发觉影响生产进度的因素,为生产计划的调整提供依据。(3)生产进度预警:对可能出现的生产进度延误进行预警,及时采取措施避免生产进度延误。(4)生产进度调整:根据生产进度分析结果,对生产计划进行实时调整,保证生产任务按期完成。4.3生产调度优化生产调度优化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的重要手段。生产调度优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生产资源优化配置:合理配置生产资源,提高生产设备的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2)生产任务优先级调整:根据市场需求和生产实际情况,调整生产任务的优先级,保证生产任务的高效完成。(3)生产作业排序:对生产作业进行合理排序,减少生产过程中的等待时间和在制品积压。(4)生产调度策略优化:采用先进的生产调度策略,如遗传算法、模拟退火等,提高生产调度的效率和准确性。(5)生产调度系统建设:构建生产调度系统,实现生产调度的自动化、智能化,提高生产调度效率。第五章库存管理与控制5.1库存策略制定库存策略的制定是供应链管理在制造业中的重要环节。企业需要根据市场需求、生产计划、物料供应情况等因素,制定合理的库存策略。库存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库存分类:根据物料的重要程度、采购周期、需求量等因素,将库存分为A、B、C三类,以便于实施精细化管理。(2)库存目标:明确库存管理的目标,如降低库存成本、提高库存周转率、保证物料供应等。(3)库存控制:制定库存上限和下限,保证库存水平既能满足生产需求,又能降低库存成本。(4)库存预警:建立库存预警机制,对库存异常情况进行实时监控,保证库存安全。5.2库存优化与降低库存成本库存优化是提高制造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以下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库存优化和降低库存成本的方法:(1)采购优化:通过合理预测市场需求,实施集中采购、协同采购等策略,降低采购成本。(2)库存结构优化:调整库存结构,减少不必要的库存,提高库存周转率。(3)库存地点优化:合理布局库存地点,缩短物料运输距离,降低物流成本。(4)库存管理手段优化: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库存管理水平,降低库存损耗。(5)库存成本分析:定期分析库存成本,找出成本过高的原因,制定针对性的改进措施。5.3库存预警与应急管理库存预警与应急管理是保证制造业供应链稳定运行的关键环节。以下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库存预警与应急管理的方法:(1)库存预警系统:建立库存预警系统,对库存异常情况进行实时监控,提前发觉潜在风险。(2)应急处理流程:制定应急处理流程,保证在库存异常情况下能够迅速采取措施,降低损失。(3)应急预案:针对不同类型的库存风险,制定应急预案,保证在突发情况下能够迅速应对。(4)应急资源储备:合理配置应急资源,如备用物料、备用设备等,以应对库存风险。(5)应急演练:定期进行应急演练,提高员工应对库存风险的能力。通过以上措施,企业可以更好地进行库存管理与控制,提高供应链整体运作效率,降低库存成本,为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第六章物流管理6.1物流系统设计6.1.1系统设计原则在制造业中,物流系统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整体性原则:物流系统应具备整体性,涵盖采购、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实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有机整合。(2)协同性原则:物流系统应与企业的其他系统(如生产系统、销售系统等)相互协同,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3)灵活性原则:物流系统应具备较强的适应性,能够根据市场变化和企业战略调整进行灵活调整。6.1.2物流系统设计流程(1)需求分析:分析企业物流需求,明确物流系统应具备的功能和功能。(2)系统规划:根据需求分析结果,制定物流系统规划,包括设施布局、运输方式、库存管理等方面。(3)设备选型:选择合适的物流设备,如货架、叉车、输送带等。(4)系统实施:根据规划方案,进行物流系统的实施,包括设备安装、调试、培训等。(5)系统评估与优化:对物流系统进行评估,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优化。6.2物流成本控制6.2.1成本控制策略(1)采购成本控制:通过合理选择供应商、优化采购策略、实施批量采购等方式降低采购成本。(2)运输成本控制:优化运输路线、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提高运输效率等方法降低运输成本。(3)库存成本控制:通过精细化管理、实施库存预警、提高库存周转率等方式降低库存成本。(4)设备维护成本控制:加强设备维护保养,降低设备故障率,延长设备使用寿命。6.2.2成本控制方法(1)成本核算:对物流成本进行详细核算,明确成本构成。(2)成本分析:分析物流成本变化趋势,找出成本控制的潜在问题。(3)成本预算:制定物流成本预算,对成本进行有效控制。(4)成本考核:建立成本考核机制,对物流成本控制效果进行评估。6.3物流服务质量提升6.3.1服务质量评价指标(1)准时交货率:衡量物流企业在约定时间内完成交货的能力。(2)订单履行率:衡量物流企业完成订单的能力。(3)货物损坏率:衡量物流过程中货物损坏的情况。(4)客户满意度:衡量客户对物流服务的满意程度。6.3.2服务质量提升措施(1)优化物流流程:简化物流流程,提高物流效率。(2)加强人员培训:提高物流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技能水平。(3)完善物流设施:提升物流设施水平,提高服务质量。(4)实施客户关系管理:加强与客户的沟通,了解客户需求,提高客户满意度。(5)建立服务质量监控体系:对物流服务质量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觉问题并采取措施解决。第七章供应链信息化建设7.1供应链信息系统选型供应链信息化建设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环节,而供应链信息系统的选型则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以下为供应链信息系统选型的几个关键步骤:7.1.1需求分析在选型前,企业应充分了解自身的业务需求,明确供应链管理的关键环节,如采购、库存、销售、物流等。通过需求分析,梳理出供应链管理的业务流程、数据流转和功能需求。7.1.2市场调研在了解自身需求的基础上,企业应进行市场调研,收集相关供应链信息系统的产品信息、功能特点、价格、服务等方面的资料。同时可以参考其他企业的选型经验,以便更好地进行对比分析。7.1.3供应商评估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企业需要对潜在的供应商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供应商的资质、技术实力、产品成熟度、售后服务等方面。还需关注供应商的信誉和口碑,以保证选型的成功。7.1.4系统选型综合以上分析,企业应选择具备以下特点的供应链信息系统:(1)功能完善,能满足企业业务需求;(2)系统稳定性高,具备较强的可扩展性;(3)易用性强,操作简便;(4)价格合理,性价比高;(5)售后服务好,具备持续升级能力。7.2供应链信息系统实施供应链信息系统的实施是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环节,以下为实施过程中的关键步骤:7.2.1项目策划在实施前,企业应制定详细的项目计划,明确项目目标、实施周期、预算、人员配置等。7.2.2系统部署根据项目计划,企业应进行系统部署,包括硬件设备、网络环境、系统软件等。同时需保证系统部署的合规性,避免潜在的安全风险。7.2.3数据迁移与整合在系统部署完成后,企业需要对现有数据进行迁移和整合,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7.2.4培训与推广为提高员工的操作技能,企业应组织相关培训,使员工熟悉系统操作。同时通过内部宣传和推广,提高员工对供应链信息系统的认知度和接受度。7.2.5系统验收与优化在系统实施完成后,企业应对系统进行验收,保证系统功能完善、运行稳定。在验收合格后,企业还应根据实际运行情况对系统进行优化,以满足不断变化的业务需求。7.3供应链信息系统运维供应链信息系统的运维是信息化建设的长期任务,以下为运维过程中的关键步骤:7.3.1系统监控企业应建立完善的系统监控机制,对系统的运行状态、功能、安全等方面进行实时监控,保证系统稳定运行。7.3.2故障处理在系统运行过程中,企业应建立故障处理机制,对发生的故障进行及时处理,减少故障对业务的影响。7.3.3系统升级与维护业务的发展,企业应根据需求对供应链信息系统进行升级与维护,以满足不断变化的业务需求。7.3.4数据备份与恢复为保障数据安全,企业应定期进行数据备份,并制定数据恢复策略,以应对可能的数据丢失风险。7.3.5用户支持与服务企业应设立用户支持部门,为用户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解答用户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高用户满意度。第八章供应链协同管理8.1内外部协同机制建立8.1.1内部协同机制内部协同机制是制造业供应链协同管理的基础,其核心在于实现各部门、各环节之间的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以下是建立内部协同机制的几个关键步骤:(1)明确组织架构:合理设置供应链管理部门,明确各部门职责和权限,保证信息流通顺畅。(2)制定协同政策:制定统一的协同政策,包括信息共享、资源调配、风险共担等方面,保证各部门遵循相同的标准和流程。(3)搭建信息平台:建立内部供应链信息平台,实现部门间信息实时共享,提高决策效率。(4)强化沟通与协作: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定期召开协调会议,解决协同过程中的问题。8.1.2外部协同机制外部协同机制涉及与供应商、客户等合作伙伴的协同。以下是建立外部协同机制的几个关键步骤:(1)选择合作伙伴:根据企业战略目标和供应链需求,选择具有相似价值观、能力和信誉的合作伙伴。(2)签订协同协议:与合作伙伴签订协同协议,明确双方在供应链协同管理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3)共享信息资源:建立与合作伙伴的信息共享机制,保证双方能够实时获取对方的关键信息。(4)协同解决问题:与合作伙伴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共同解决供应链协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8.2协同计划、采购与生产8.2.1协同计划协同计划是供应链协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实现需求与供应的平衡。以下是协同计划的关键步骤:(1)需求预测:基于历史数据和市场调研,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市场需求。(2)资源整合:根据需求预测,整合内部资源和外部合作伙伴资源,保证供应链能力与市场需求相匹配。(3)计划制定:制定详细的协同计划,包括生产计划、采购计划、物流计划等。(4)计划执行与监控:执行协同计划,并实时监控计划执行情况,保证供应链运行稳定。8.2.2协同采购协同采购有助于降低采购成本,提高采购效率。以下是协同采购的关键步骤:(1)供应商选择:根据企业需求和供应商能力,选择合适的供应商。(2)需求整合:整合内部各部门的采购需求,实现规模效应。(3)采购协同:与供应商建立紧密的协同关系,共享需求信息和库存数据。(4)采购执行与监控:执行采购计划,并实时监控采购过程,保证采购质量。8.2.3协同生产协同生产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以下是协同生产的关键步骤:(1)生产计划协同:根据需求预测和资源整合情况,制定生产计划。(2)生产执行协同:保证生产过程中各部门、各环节紧密协作,提高生产效率。(3)质量控制协同:加强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保证产品符合标准。(4)生产监控与改进:实时监控生产过程,不断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益。8.3协同库存与物流管理8.3.1协同库存管理协同库存管理有助于降低库存成本,提高库存周转率。以下是协同库存管理的关键步骤:(1)库存数据共享:与合作伙伴共享库存数据,实现库存信息的实时更新。(2)库存优化策略:根据市场需求和供应链能力,制定合理的库存优化策略。(3)库存协同执行:各部门协同执行库存管理计划,保证库存稳定。(4)库存监控与改进:实时监控库存情况,不断优化库存管理策略。8.3.2协同物流管理协同物流管理有助于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以下是协同物流管理的关键步骤:(1)物流计划协同:制定统一的物流计划,保证物流资源合理分配。(2)物流执行协同:各部门协同执行物流计划,提高物流效率。(3)物流信息共享:与合作伙伴共享物流信息,实现物流信息的实时更新。(4)物流监控与改进:实时监控物流过程,不断优化物流管理策略。第九章供应链绩效评价9.1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供应链绩效评价是衡量企业供应链管理效果的重要手段,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全面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供应链整体绩效指标:反映供应链整体运作效率与效果的指标,如供应链总成本、供应链响应速度、供应链服务水平等。(2)供应链节点绩效指标:反映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绩效的指标,如供应商绩效、制造商绩效、分销商绩效等。(3)供应链流程绩效指标:反映供应链中各业务流程绩效的指标,如采购绩效、生产绩效、库存绩效、销售绩效等。(4)供应链战略绩效指标:反映企业供应链战略目标的实现程度,如市场占有率、客户满意度、企业竞争力等。9.2供应链绩效评价方法供应链绩效评价方法多种多样,以下介绍几种常用的评价方法:(1)层次分析法(AHP):通过构建层次结构模型,对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进行权重分配,从而计算出供应链绩效评价得分。(2)数据包络分析法(DEA):以决策单元的输入输出数据为基础,通过计算各决策单元的相对效率,评价供应链绩效。(3)模糊综合评价法:将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进行模糊化处理,通过模糊运算得到供应链绩效评价结果。(4)灰色关联分析法:以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的灰色关联度为基础,评价供应链绩效。9.3供应链绩效改进策略为了提高供应链绩效,企业可以采取以下改进策略:(1)优化供应链结构:通过整合、优化供应链资源,提高供应链整体运作效率。(2)加强供应链协同:推动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资源共享,实现供应链协同运作。(3)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通过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降低供应链成本,提高供应链响应速度。(4)实施供应链绩效监测:建立供应链绩效监测机制,定期对供应链绩效进行评价,发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