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训练04 句子分析+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文言文阅读(原卷版)_第1页
综合训练04 句子分析+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文言文阅读(原卷版)_第2页
综合训练04 句子分析+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文言文阅读(原卷版)_第3页
综合训练04 句子分析+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文言文阅读(原卷版)_第4页
综合训练04 句子分析+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文言文阅读(原卷版)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综合训练04句子分析+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文言文阅读(原卷版)1.下列各项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漫长历史的丰厚馈赠,更是能融入现实社会、开启未来生活的重要资源。②传承发展传统文化,不能停留于赞叹其年深日久,古风古韵,而是要使其“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③我们不能忘记,返本是为了开新,传承是为了发展。④在培育根柢的过程中,要想使其不断壮大深固,不但要正视过去,还要放眼当下,让它能从新的土壤中汲取营养。⑤教育工作者只有在这两方面都深思笃行,传统文化才能更好的开枝散叶,开花结果。A.加点词“更”和“在”都是副词,“年深日久”和“深思笃行”都是并列短语。B.第③句“我们不能忘记,返本是为了开新,传承是为了发展”中,“忘记”做该句的宾语。C.第②句是并列关系复句。D.第④句是个病句,修改方法是把“还要”改为“而且”。2.下列各项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我始终认为,我的文学梦,最初是从一口水缸里萌芽的。②我幼年时期自来水还没有普及,一条街道上的居民共用一个水龙头,因此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储水的水缸,我们家的水缸立在厨房一角,像一个冰凉的大肚子巨人,也像一个傲慢的家庭成员。③记得去水站挑水的大多是我的两个姐姐,她们用两只白铁皮水桶接满水,歪着肩膀把水挑回家,哗哗地倒入缸中。④我尽管是袖手旁观,看见水缸里的水转眼之间涨起来,清水吞没了褐色的缸壁,还是有一种莫名的亢奋。⑤现在回忆起来,亢奋是因为我有秘密,秘密的原因是水缸深处的一个河蚌造成的。A.“萌芽”是动词,“傲慢”是形容词,“立在厨房一角’和“接满水”都是补充短语。B.“我始终认为,我的文学梦,最初是从一口水缸里萌芽的。”这个句子中“始终”是状语。C.“我尽管是袖手旁观,看见水缸里的水转眼之间涨起来,清水吞没了褐色的缸壁,还是有一种莫名的亢奋。”一句是条件关系复句。D.第⑤句有语病,修改方法是去掉“因为”。3.阅读下面的文字,选出对其分析正确的一项(

)①社会交往是人的基本需求,但人的一生,或多或少都要面对如何与自己相处。②一个民族,总要有一些仰望星空的人。③享受与自己相处、学会与自己相处,是接近星空的有益尝试,④我们与其在喧嚣中消耗光阴,不如借助与自己相处楚伸生命、蓄积力量。A.“消耗”和“尝试”都是形容词,“或多或少”是并列短语。B.“社会交往是人的基本需求,”句中的“社会”做主语。C.“我们与其在喧嚣中消耗光阴,不如借助与自己相处延伸生命、蓄积力量。”这是一个表示递进关系的复句。D.“享受与自己相处、学会与自己相处,是接近星空的有益尝试。”此句有语病,应将“享受”与“学会”调换顺序。4.下列各项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又是一年清明时。①你将切身感受到,先人不仅继续活在血脉之中,也继续活在记忆之中。②顶着一穹清澈明朗的天,怀着一颗清澈明朗的心,你看到,通往两个“永生”的长路在脚下无尽延伸,你知道,你必须跑好属于自己的那一棒。③清明节,是一个强化与刷新家族记忆的日子,体现了中国人亘古常新的家庭本位观念。④在这生意盎然的时节,我们与家人一起,祭扫先人长眠的地方,慎终追远,虔敬唤起家族共同的记忆。这生生不息的家,铸就这生生不息的文明与民族。A.“盎然”是形容词,“铸就”是动词,“无尽延伸”和“清澈明朗”是并列短语。B.“你知道,你必须跑好属于自己的那一棒。”这个句子中,“必须”作定语。C.“先人不仅继续活在血脉之中,也继续活在记忆之中。”这是表示递进关系的复句。D.将选文第①④句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最恰当的排列顺序是②④①③。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由于历史上中国的主要政治、经济、文化、农业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中原地区,二十四节气是以这一带为依据建立起来的,成为中国古代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由于二十四节气反映的是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在公历中它们的日期是相对固定的,上半年的节气在6日,中气在21日,下半年的节气在8日,中气在23日,两者前后不差1—2日。当太阳垂直照射赤道时定为“黄经零度”即春分点。从这里出发,每前进15度就为一个节气,从春分往下依次顺延,清明、谷雨、立夏等等。待运行一周后就又回到春分点,此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如图所示)【材料二】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第5个节气,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大约始于周朝,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也是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还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二十四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唯有清明。清明的时间在每年的4月5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5度的位置为清明,《岁时百问》对清明有着生动的解释,“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在冬至后第108天,有很深的含义,因为在古人的观念里,108是代表完满、吉祥、久远、高深的大数,清明的得名,不仅缘于万物此时的生长清洁明净,也缘于这一时期的太阳也是清新的太阳,流转于这一时期天地之间的阳气,也是清新的阳气。【材料三】清明时节,北方早作和江南早、中稻进入大批播种的适宜季节,人们纷纷挽起袖子,卷起裤管,下田抢晴播种早播。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到处是一片春耕大忙的景象。但在清明前后,仍然时有冷空气入侵,甚至使日平均气温连续3天以上低于12℃,造成中稻烂秧和早稻死苗,所以水稻播种、栽插要避开冷尾暖头。在西北高原,牲畜经严冬和草料不足的影响,抵抗力弱,此时需要严防开春后的强降温天气对老弱幼畜的危害。(选自“百度百科”)【材料四】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清明原本为我国古代农业气象用词。在古代,清明节前一天的寒食节承载着寒食、扫墓与踏青的功能,随着时间流逝,清明与寒食节合为一天,才有了清明时节踏青、扫墓并纪念先祖的习俗。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踏青,还有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植树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清明也是成都都江堰的放水节祭祀大典,以祭拜李冰父子。因此,这个节日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清明节扫墓,抒发对祖先的“思时之敬”,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习俗由来已久。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并相传至今。按照习俗,祭扫的顺序是首先要将墓园打扫干净。其次是祭祀,一是寄托哀思,二是与先人相感,与先人相感可以更好地得到山川的灵气。此外,中国南北各地在清明佳节时还有食鸡蛋、蛋糕、夹心饼、清明粽、清明粿、馍糍、清明粑、干粥等多种多样富有营养食品的习俗。(选自“共产党员网”)5.对以上材料内容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二十四节气是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所以是以全国作为依据建立起来的。B.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第5个节气,也是中国传统节日,同时具备两者的还有端午。C.清明虽已进入春耕阶段,但由于时有冷空气侵袭,也要预防降温可能造成的危害。D.清明是礼敬祖先的日子,所以清明之际扫墓的习俗从秦以前就有,到唐朝开始盛行。6.阅读【材料四】,根据材料填写表格。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民俗活动ABC7.如果给选文材料加上一个结尾,要求:既能总结全文,同时又能与材料的语言基调保持一致,请仿照示例,围绕清明,至少写出三组句子。示例:二十四节气,是中国独有的浪漫,也是古人智慧的传承;……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记承天寺夜游》)【乙】(元佑)四年,(轼)积以论事,为当轴者①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②,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杭本近海,地泉咸苦,居民稀少。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复造堰闸,以为湖水畜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以余力复完六井,又取葑③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土里,为长堤以通行者。且募人种菱湖中,葑不复生。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杭人名为“苏公堤”。轼二十年间再莅杭,有德于民,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作生祠以报。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注释】①当轴者:当权的人。②复得赐度僧牒:又得赐予剃度僧人的牒文。③葑fèng:菰根,即茭白根。8.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轼恐不见容

清流见底(《答谢中书书》)B.植芙蓉、杨柳其上

亭亭净植(《爱莲说》)C.有德于民

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D.杭人名为“苏公堤”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河中石兽》)9.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而句子。(1)既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