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八年级第六单元B卷_第1页
2024-2025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八年级第六单元B卷_第2页
2024-2025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八年级第六单元B卷_第3页
2024-2025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八年级第六单元B卷_第4页
2024-2025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八年级第六单元B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B卷

—.试题(共13小题)

1.下面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B.执策而临之

C.是鱼年乐也D.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2.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B.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D.下者/飘转/沉塘坳

3.下列文学常识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他本人也一直担任史官,所以他的诗歌被

称为“诗史”。

B.《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相传由西汉戴圣对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

C.《马说》的作者是唐代文学家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说”是一种文体,以记录一件事情为

主要内容。

D.《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33篇。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哲学家,是道家学派的创

始人。

4.下列关于课文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大道之行也》中的“大道”和“大同”都是当时人们头脑中的理想境界,两个词中带有明显的理

想色彩,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

B.《北冥有鱼》中写到野马、尘埃的以息相吹与大鹏的海运将徙这些不同的景象,意境广大,同时都

形象地说明任何事物都有所凭借。

C.《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于安史之乱尚未平息之时,诗人杜甫由自身遭遇联想到战乱以来的万方多

难,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D.《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一文以庄子和惠子的认知态度的对比,反映了庄子对于顽固不化的惠

子的鄙视,表现了高洁的人生情怀与庸俗的人生态度的对比。

5.下列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名著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描写国内战争,第二部分描写经济恢复和社会主

义建设。

B.保尔的英勇表现在他驰骋疆场、骁勇善战、屡立战功上。

C.保尔在铁路工厂提出开除任意毁坏贵重钻子、不遵守劳动纪律的共青团员费金的团籍。

D.保尔是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以自己为原型塑造出来的带有自传性质的典型形象。

6.古诗文默写。

(1)《大道之行也》一中告诉我们要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养儿女的心意也用在其他人身上的句子

7H:,。

(2)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甘愿牺牲自己以换取百姓温暖的博大胸怀的诗句

ZH:,。

(3)揭示卖炭翁艰难处境和矛盾心情的诗句是:,=(白居易《卖炭翁》)

(4)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歌颂梅花纵然凋落于地,马踏车碾成为尘埃,仍是香气不改,精神犹在

的句子是:,o

7.综合性学习

中国是礼仪之邦,礼仪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为弘扬中国的礼仪文化,学校准备举行“礼文化”

为主题的活动,请你参加。

【礼仪板报我设计】

(1)为营造浓厚的礼仪文化氛围,你班准备出一期以“礼仪”为主题的黑板报,请身为宣传委员的你

设计三个版块名称。

①②③

【礼貌用语我知晓】

(2)从括号中选出恰当的词语填入横线。

你被评为校“礼仪之星”,学校委托你邀请市礼仪专家梁教授来校讲座。

见面时,你会说:“梁教授,①(久违、久仰)大名!”

呈邀请函时,你会说:“梁教授,敬请②(莅临、光临)指导!”

临别时,梁教授赠书一本,你会说:“您的大作一定认真③(阅读、拜读)!”

①②③

【礼节习俗我评说】

(3)聪聪家来客人时,妈妈总喜欢给客人夹菜以表示热情。这种待客礼节你赞成吗?说说你的看法。

8.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①正行之际,忽闻得有人言语。八戒仔细看时,看来是行者在山凹里,聚集群妖。……那呆子有些怕

他,又不敢明明的见他,却往草崖边,溜阿溜的溜在那一千二三百猴子当中挤着,也跟那些猴子磕头。

②不知孙大圣坐得高,眼又乖滑,看得他明白,便问:“那班部中乱拜的是个夷人,是那里来的?拿

上来!”说不了,那些小猴一窝蜂把个八戒推将上来,按倒在地。行者道:“你是那里来的夷人?"八戒低

着头道:“不敢,承问了。不是夷人,是熟人熟人。”行者道:“我这大圣部下的群猴,都是一般模样。你

这嘴脸生得各样,相貌有些雷堆,定是别处来的妖魔。既是别处来的,若要投我部下,先来递个脚色手本,

报了名字,我好留你在这随班点扎。若不留你,你敢在这里乱拜!"八戒低着头,拱着嘴道:“不羞,就拿

出这副嘴脸来了!我和你兄弟也做了几年,又推认不得,说是什么夷人!”行者笑道:“抬起头来我看。”

那呆子把嘴往上一伸道:“你看么!你认不得我,好道认得嘴耶!”行者忍不住笑道:“猪八戒。”他听见一

声叫,就一毂辘跳将起来道:“正是,正是!我是猪八戒!”他又思量道:“认得就好说话了。”

③行者道:“你不跟唐僧取经去,却来这里怎的?想是你冲撞了师父,师父也贬你回来了?有甚贬书,

拿来我看。"八戒道:“不曾冲撞他,他也没什么贬书,也不曾赶我。”行者道:“既无贬书,又不曾赶你,

你来我这里怎的?"八戒道:“师父想你,着我来请你的。”

(节选自《西游记》)

(1)选文第③段中的“这里”是指,猪八戒来到此地是为了请孙悟空去降服0

(2)《西游记》的语言风格诙谐幽默,请从选文中举出一例,并作简要分析。

(3)《西游记》中很多人物既保持着动物性,又有神的本领,还兼有人的特点。请从孙悟空和猪八戒中

任选其一,结合原著简要分析。

9.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武威①送刘判官赴磺西②行军

岑参

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

都护行营太白③西,角声一动胡天晓。

[注]①武威,今甘肃武威。②磺(qi)西,沙漠以西,这里指安西都护府。③太白,指金星。古人认为

太白星主管西方,在某种情况下能预示敌人的败亡。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人少”写出了火山的炎热,而那正是赴军必经之地。征程的艰难显而易见。

B.第二句意在表现马之神勇和一往无前的气概。以鸟喻马,表现马之迅疾及地之辽阔。

C.第三句运用夸张,给人更加庄严、威风的感觉,“太白西”写出了都护行营的遥远。

D.这首诗没有直接表达依依惜别之情,而是对征程进行了想象和描写,不落窠臼。

(2)请简要赏析诗歌最后一句的意蕴。

10.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甲)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

杨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

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

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千金市骨

郭隗先生日:“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

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①死马而捐②五百

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③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④,

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⑤欲致士⑥,先从隗始。隗且见事⑦,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

(注释)①安事:要……何用。②捐:弃。③之:指死马。④期年:满一年。⑤诚:真心。⑥致士:招

纳贤士。⑦见事:被侍奉。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策之不以其道/以其境过清

B.骈死于槽杨之间/况贤于隗者乎

C.鸣之而不能通基意/买基首五百金

D.虽有千里之能/君遣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②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3)结合你对选文的理解,说说(甲)(乙)两文中“千里马”的共同喻义是什么。

(4)(甲)文借伯乐相马的故事,发出了“”的感慨,表达的主题是:

【乙】文写了“古之君人”费尽周折遭人以五百金购得已死千里马的故事,表达的主题

是:O

n.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解密大脑中的“文字匣子”

马晓莉

你喜欢读书吗?阅读是人类所能拥有的独一无二的活动之一,但是它只有很短的历史。人类使用具有

正规语法规则的语言进行交流至少发生在10万年之前,但是我们的阅读和书写仅仅出现几千年而已。在

5000多年前,最早的文字由生活在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发明。那时,仅有极少数人可以阅读和书写;如今,

大多数人都可以掌握阅读和书写技能。但即便是现在,仍有不少儿童或成年人从来没有机会学习阅读和书

写技能。如今,在这个地球上,每10个人就有1个人不会阅读或者书写,这意味着全球人口中大约有7

亿文盲。

人们在阅读时,大脑里究竟发生了什么?近年来,科学家展开了对阅读的脑科学研究。他们通过核磁

共振和电生理技术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果发现,人类的大脑竟然发展出一处专门用于加工文

字的脑区。这块脑区与大脑的其他区域共同工作,从而使我们可以理解文字并进行交流。更重要的是,科

学家还发现该区域会随着我们不断阅读而得到“锻炼”,从而不断发展。

我们在进行阅读活动时,离不开眼睛对文字信息的接收,所以大脑需要加工由眼睛看到的文字。实际

上,我们有三分之一的大脑区域专门用于分析眼睛所能看到的事物,这部分大脑区域也被称为视觉系统。

除了视觉系统处理我们眼睛看到的文字信息,大脑还有一个语言区,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些文字,同时

用语言进行交流。语言区大部分位于大脑左半球,即左脑目前一些科学研究已经发现,负责理解语言的区

域位于大脑左半球的颗叶皮层,而负责产生诸言(即说话)的区域则位于大脑左半球的前额皮层。当我们

进行阅读活动时,视觉系统和语言医域都会活跃起来,其中视觉系统会告诉我们所阅读的文字看起来是什

么形状的,而语言区域则告诉我们这些文字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大脑中有一个对阅读至关重要的大脑区域,该区域能够把视觉系统和语言区域连接到一起,研究者们

把该区域称为“视觉词形加工区”,俗称“文字匣子”。“文字匣子”大致位于人的左耳下方,大小相当于

一颗草莓。该区域主要功能是将阅读时眼睛所看到的文字形状信息进行转化,即将各种笔画组合转化为有

具体含义的信息,转化后的信息就能被语言区域进一步分析和加工了。总之,这个“文字匣子”是专门用

于告诉我们所阅读的文字具体长什么样的。

目前研究发现,大脑中的“文字匣子”只有当人阅读自己所熟悉的文字时才会在最大程度上活跃起来。

但是不同的文化和语言的阅读者,其“文字匣子”所在的大脑位置是一样的,都位于枕叶皮层和顺叶皮层

的交界处,即左耳下方。所以,当母语为英语的人阅读英语和母语为汉语的人阅读汉语时所激活的区域是

一样的,但如果两者对换阅读资料,其“文字匣子”便不会被激活。实际上,即使那些天生的盲人,在后

天通过触摸学习阅读(即学习盲文)时,也会产生和正常视力的人一样的“文字匣子”。

很多研究都发现,人类的大脑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和训练发生改变。其中,大脑

中的“文字匣子”这一区域就是通过我们不断学习阅读而发生了改变,从而变成一个专门用于精确加工文

字的大脑区域。如果你想让自己的大脑拥有更强的阅读能力,那么,大量练习一定是塑造超级“文字匣子”

的制胜法宝。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文字匣子”的含义、位置、功能、特征等方面解密了“文字匣子”。

B.文章第1段中“至少”“大约”等表推测词语的运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C.“文字匣子”是大脑中一个能够将阅读时眼睛所看到的文字形状信息、耳朵听到的声音信号转化为

有具体含义、能被语言区域进一步分析和加工的信息的脑区。

D.“文字匣子”只对熟悉的文字敏感,但具有可塑性。

(2)第1段有哪些重要信息?这些信息有什么重要作用?

(3)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各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共同的作用?

12.阅读回答问题。

屋檐下游走的光阴

①“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

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闲读宋词,陶醉于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的美好乡村生活里,更勾起了我

对屋檐的美好记忆。

②屋檐,是属于故乡、属于童年的。

③小时候,在故乡的小山村里,住的是泥墙瓦屋顶的老屋,老屋有大大的屋檐,像伞一般守护着我度

过快乐的童年。

④每年的春讯是屋檐下的燕子告诉我的。当屋檐下空寂了一冬的燕巢又响起唧唧喳喳的呢喃,当屋檐

下露出几只憨憨的黑色小脑袋、当一个个黑色的剪尾划过屋檐,我便知道,春天来了。小时候大人告诉我

们燕子是益鸟,村里所有人都爱护着燕子,也以燕子在自家的屋檐下筑巢为荣。那时候我们爱做的一件事

就是,挨着各家房子的屋檐寻觅,寻找有没有燕巢。长大后读诗书,读到唐代诗人皇甫冉的《赋得檐燕》:

“拂水竞何忙,傍檐如有意。翻风去每远,带雨归偏驶。令君裁杏梁,更欲年年去。”以及南朝吴均《山

中杂诗》中:“乌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这些诗句,总能勾起我对屋檐与燕子的阵阵怀想。

⑤小时候炎热的夏天,我与外祖母在屋檐下纳凉。白晃晃的阳光透过屋檐投射到斑驳的泥墙上,光影

灵动。外祖母躺在一张凉椅上,我趴在她旁边睡觉,她紧紧地握一把葵扇,轻轻地摇扇,摇下凉快和无数

童年的故事,摇下缓慢流淌的时光。锄头、铲子、铁耙子,铁叉子静静地靠在泥墙旁,以标点符号的姿势,

记录着农家人的农耕岁月。骄傲的大公鸡在屋檐下昂首挺胸地踱着步,发出动人的声音,谦虚的小花猫在

墙根旁安静地睡觉……一切如此安详宁静,仿佛一幅静物工笔画。

⑥屋檐下看雨听雨又是另一番景致。下雨的时候,屋外是潮湿的世界,大雨顺着屋檐开始流淌,起先

是雨珠子,滴滴答答,一声,两声……雨点像多情女子的巧手,屋檐是古琴,轻轻地弹奏出美妙的琴音;

慢慢地,变成了雨线,一条,两……然后变成了雨帘。每每那时,总会看见老母鸡带着一队小鸡在屋檐下

躲雨。

后来读到唐代诗人王建的《听雨》:“半夜思家睡里愁,雨声落落屋檐头。照泥星出依前黑,淹烂庭花

不肯休。"我总会想起童年时在屋檐下看雨听雨的情景,也更氤氯起我想家的情怀。

⑦长大后,我离开了家乡,离开了那些年住的老屋,我就越发思念老屋的屋檐。在异乡的城市里,林

立的高楼大厦是没有屋檐的,“屋檐”变成了我埋藏在记忆深处的一个梦。于是,每次回老家,我都像在

寻找我那快乐的童年,那美好的光阴。

⑧再回首,我童年美好的光阴,在屋檐下静静地游走。

(1)文章围绕“屋檐”,写了哪些童年往事?

(2)品味文中两处画线句,按要求答题。

①说说下面句子中带点词的表达效果。

外祖母躺在一张凉椅上,我趴在她旁边睡觉,她紧紧地握一把葵扇,等等地摇扇,摇下凉快和无数童

年的故事,摇下缓慢流淌的时光。

②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雨点像多情女子的巧手,屋檐是古琴,轻轻地弹奏出美妙的琴音。

(3)分析文章结尾⑦⑧段的作用。

13.命题作文

彼岸,江河湖海的那一边,即对岸;借指所追求和向往的一种境界。新时代的现实生活中,个人的进

步,集体的发展,国家的富强……都源于有所追求,都体现为通过行动,去努力达到所向往的境界。

请以“彼岸并不遥远”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作文纸的第一行(题目前空四格)

②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

③不得抄袭,不要套作

④不少于600字

⑤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第六单元B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题号12345

答案DBBDB

—.试题(共13小题)

1.下面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B.执策而临之

C.是鱼之乐也D.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文言虚词是在文言文中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的词。主要

的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

【解答】“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意思是: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之:助词,无实际意义。

A.句意: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之:助词,的。

B.句意:拿着鞭子面对它。之:代词,指千里马。

C.句意:这是鱼的快乐啊!之:助词,的。

D.句意:过了很久,它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十分悠闲。之:助词,无实际意义。

故选:D。

2.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B.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D.下者/飘转/沉塘坳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

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

该有停顿。

【解答】ACD.正确;

B.有误,本句的意思是: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的快乐。所以节奏划分为: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故选:Bo

3.下列文学常识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他本人也一直担任史官,所以他的诗歌被

称为“诗史”。

B.《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相传由西汉戴圣对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

C.《马说》的作者是唐代文学家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说”是一种文体,以记录一件事情为

主要内容。

D.《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33篇。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哲学家,是道家学派的创

始人。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

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解答】A.杜甫从未担任史官;

B.正确;

C.“说”主要是发表观点,表达作者的看法;

D.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故选:Bo

4.下列关于课文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大道之行也》中的“大道”和“大同”都是当时人们头脑中的理想境界,两个词中带有明显的理

想色彩,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

B.《北冥有鱼》中写到野马、尘埃的以息相吹与大鹏的海运将徙这些不同的景象,意境广大,同时都

形象地说明任何事物都有所凭借。

C.《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于安史之乱尚未平息之时,诗人杜甫由自身遭遇联想到战乱以来的万方多

难,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D.《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一文以庄子和惠子的认知态度的对比,反映了庄子对于顽固不化的惠

子的鄙视,表现了高洁的人生情怀与庸俗的人生态度的对比。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主旨的把握。解答此题,必须熟悉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主旨,然后抓

住关键语句来分析作答。

【解答】ABC.正确;

D.有误,文章没有运用对比,庄子和惠子这对好朋友因好辩而拥有生活的情趣,他们只是世界观不同,

并没有人格高下的区别。

故选:D。

5.下列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名著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描写国内战争,第二部分描写经济恢复和社会主

义建设。

B.保尔的英勇表现在他驰骋疆场、骁勇善战、屡立战功上。

C.保尔在铁路工厂提出开除任意毁坏贵重钻子、不遵守劳动纪律的共青团员费金的团籍。

D.保尔是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以自己为原型塑造出来的带有自传性质的典型形象。

【答案】B

【分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前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根据自己亲身经历写成的一部优秀

小说。主人公保尔•柯察金所走过的道路,反映了苏联第一代革命青年不怕困难、艰苦奋斗、勇于胜利

的大无畏精神,鼓舞了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解答】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的掌握和理解。

ACD.正确。

B.有误,保尔的英勇表现在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百炼成钢的意志和精神。

故选:Bo

6.古诗文默写。

(1)《大道之行也》一中告诉我们要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养儿女的心意也用在其他人身上的句子

是: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2)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甘愿牺牲自己以换取百姓温暖的博大胸怀的诗句是:何

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3)揭示卖炭翁艰难处境和矛盾心情的诗句是: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白居易

《卖炭翁》)

(4)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歌颂梅花纵然凋落于地,马踏车碾成为尘埃,仍是香气不改,精神犹在

的句子是: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答案】见解答。

【分析】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的默写。解答此题,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做好积累,要根据题干的提示写出

相应的句子,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如将“汗青”误写作“汉青”。理解性默写,要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解答】答案:

(1)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2)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注意“见”的书写)

(3)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注意“炭”的书写)

(4)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注意“碾”的书写)

7.综合性学习

中国是礼仪之邦,礼仪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为弘扬中国的礼仪文化,学校准备举行“礼文化”

为主题的活动,请你参加。

【礼仪板报我设计】

(1)为营造浓厚的礼仪文化氛围,你班准备出一期以“礼仪”为主题的黑板报,请身为宣传委员的你

设计三个版块名称。

①礼貌用语大串联②礼节规矩我传承③礼仪知识我知晓

【礼貌用语我知晓】

(2)从括号中选出恰当的词语填入横线。

你被评为校“礼仪之星”,学校委托你邀请市礼仪专家梁教授来校讲座。

见面时,你会说:“梁教授,①(久违、久仰)大名!”

呈邀请函时,你会说:“梁教授,敬请②(莅临、光临)指导!”

临别时,梁教授赠书一本,你会说:“您的大作一定认真③(阅读、拜读)!”

①久仰②莅临③拜读

【礼节习俗我评说】

(3)聪聪家来客人时,妈妈总喜欢给客人夹菜以表示热情。这种待客礼节你赞成吗?说说你的看法。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本题是以“弘扬中国礼仪文化”为中心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分别考查学生的版块设计能力,

礼仪知识的积累,以及观点的表达能力。

【解答】(1)本题考查活动版块的设计能力。解答此题要注意活动设计的基本要求:内容要丰富,版块

名称格式力求一致。

首先审清题意,要出的是“黑板报”,有范围的限制;主题是“礼仪”,限制了选材的内容;然后根据这

些条件设计合适的版权块。如:礼仪规矩传承;礼仪知识积累;礼仪知识运用等。

(2)本题考查学生礼仪知识的积累能力。

①“久违”指好久不见,是久别重逢的用语;“久仰”指早已仰慕,是与人初次见面时说的客套话,符

合此处的语境,故选“久仰”。

②“莅临”指光临、来临,多用于下级对上级光临的一种褒义词,符合此处语境;“光临”的敬重程度

不够,故选“莅临”。

③“阅读”指一般性读,“拜读”是读别人作品或书信的敬词,符合此处语境,故选“拜读”。

(3)本题考查学生观点的表达。这是一道开放题,赞成与否定皆可,关键在于陈述的理由要充分。如

果赞成,可从热情待客的角度来谈;如果不赞成,可从来客的喜好以及卫生的角度谈。

答案:

(1)答案示例:①礼貌用语大串联②礼节规矩我传承③礼仪知识我知晓④生活处处有礼仪⑤知书达理

赢天下

评分标准:3分。每空1分,符合内容即可。

(2)①久仰②莅临③拜读

评分标准:3分。每空1分,

(3)答案示例:①我赞成。中国是礼仪之邦,热情待客是中国人的传统礼仪,客人来了帮其夹菜,正

显示出主人的热情好客,能让客人感觉亲切、温暖。②我不赞成。主人不知道客人的喜好,如果客人不

喜欢吃,又不好拒绝,会觉得尴尬。

8.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①正行之际,忽闻得有人言语。八戒仔细看时,看来是行者在山凹里,聚集群妖。……那呆子有些怕

他,又不敢明明的见他,却往草崖边,溜阿溜的溜在那一千二三百猴子当中挤着,也跟那些猴子磕头。

②不知孙大圣坐得高,眼又乖滑,看得他明白,便问:“那班部中乱拜的是个夷人,是那里来的?拿

上来!”说不了,那些小猴一窝蜂把个八戒推将上来,按倒在地。行者道:“你是那里来的夷人?"八戒低

着头道:“不敢,承问了。不是夷人,是熟人熟人。”行者道:“我这大圣部下的群猴,都是一般模样。你

这嘴脸生得各样,相貌有些雷堆,定是别处来的妖魔。既是别处来的,若要投我部下,先来递个脚色手本,

报了名字,我好留你在这随班点扎。若不留你,你敢在这里乱拜!"八戒低着头,拱着嘴道:“不羞,就拿

出这副嘴脸来了!我和你兄弟也做了几年,又推认不得,说是什么夷人!”行者笑道:“抬起头来我看。”

那呆子把嘴往上一伸道:“你看么!你认不得我,好道认得嘴耶!”行者忍不住笑道:“猪八戒。”他听见一

声叫,就一毂辘跳将起来道:“正是,正是!我是猪八戒!”他又思量道:“认得就好说话了。”

③行者道:“你不跟唐僧取经去,却来这里怎的?想是你冲撞了师父,师父也贬你回来了?有甚贬书,

拿来我看。"八戒道:“不曾冲撞他,他也没什么贬书,也不曾赶我。”行者道:“既无贬书,又不曾赶你,

你来我这里怎的?"八戒道:“师父想你,着我来请你的。”

(节选自《西游记》)

(1)选文第③段中的“这里”是指花果山,猪八戒来到此地是为了请孙悟空去降服黄袍怪

(2)《西游记》的语言风格诙谐幽默,请从选文中举出一例,并作简要分析。

(3)《西游记》中很多人物既保持着动物性,又有神的本领,还兼有人的特点。请从孙悟空和猪八戒中

任选其一,结合原著简要分析。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本题为名著综合题,涉及到《西游记》这部名著,答题时要调动自己的阅读积累,根据题干所

问去理解分析,结合名著中的相关情节作答。

【解答】(1)本题考查名著基本情节。这道题要求对原著内容非常熟悉,结合上下文看,“行者道:‘你

不跟唐僧取经去,却来这里怎的?'”句中“这里”是指花果山无疑;“猪八戒来到此地是为了请孙悟空

去降服”,不难得知是二十八宿之一的奎木狼星下凡变成的黄袍怪。

(2)本题考查的是名著的艺术特色。由于已经指定是“诙谐幽默”的风格,且只需要联系选文分析,

因此难度大为降低。从选文看,能给读者“幽默诙谐”感觉的主要有两处:一处是第①段中猪八戒想见

孙悟空又害怕的心理的描写,另一处是第②段中猪八戒混在猴群中被悟空发觉之后的情景。

(3)本题考查原著的基本内容和人物特点。原著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在现实基础上的神奇想象,很多

形象都具有动物性、人性和神的特征。读过原著的考生应该对此喜闻乐见,关键在于如何结合具体内容

准确地分析孙悟空或猪八戒的复杂特点。其中,动物性主要是外表和动物的一些表现,神的本领主要是

超现实的想象,人的特点则包括优点和不足。

答案:

(1)花果山、黄袍怪

(2)示例一:如“溜阿溜的,溜在那一千二三百猴子当中挤着”中,“溜”和“挤”等动作滑稽可笑,

把八戒不敢见悟空的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

示例二:如“你看么!你认不得我,好道认得嘴耶!”中的“好道认得嘴”,通过俏皮的语言,突出猪八

戒的外貌特征,表现出其憨厚可爱,让人忍俊不禁。

(3)孙悟空:

动物性:长得一副猴相,雷公嘴、毛脸,具有猴子机敏乖巧、好动的习性;

神的本领(神性):神通广大,有七十二般变化的神奇本领;

人的特点(人性):心高气傲,容易冲动,爱捉弄人,信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等。

猪八戒:

动物性:猪八戒嘴脸和猪相似,有猪的贪吃、贪睡、懒惰等特点;

神的本领(神性):天蓬元帅出身,会变身术,能腾云驾雾;

人的特点(人性):爱耍小聪明,爱在师父面前进孙悟空的谗言、动不动就说“散伙”等。

9.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武威①送刘判官赴磺西②行军

岑参

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

都护行营太白③西,角声一动胡天晓。

[注]①武威,今甘肃武威。②磺(qi)西,沙漠以西,这里指安西都护府。③太白,指金星。古人认为

太白星主管西方,在某种情况下能预示敌人的败亡。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

A.“行人少”写出了火山的炎热,而那正是赴军必经之地。征程的艰难显而易见。

B.第二句意在表现马之神勇和一往无前的气概。以鸟喻马,表现马之迅疾及地之辽阔。

C.第三句运用夸张,给人更加庄严、威风的感觉,“太白西”写出了都护行营的遥远。

D.这首诗没有直接表达依依惜别之情,而是对征程进行了想象和描写,不落窠臼。

(2)请简要赏析诗歌最后一句的意蕴。

【答案】(1)B

(2)字面意思:一声号角响起,军营的天就亮了。蕴含的深意:只要唐军一声号令,便可决胜敌军,

使西域重见光明,边地安定。

【分析】《武威送刘判官赴磺西行军》是唐代诗人岑参为送别友人刘单而创作的诗。此诗不直接写惜别

之情,也没有祝愿一类的话,只是写出想象中的两个行军镜头,以壮僚友的行色:一是友人迅疾如飞地

驰过火山,可见其豪健气概;二是磺西军营惊破战地早晨的号角声,体现军队雄壮的军威。全诗洋溢着

积极乐观的情绪,构思精巧,别具一格。

【解答】(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

ACD.正确;

B.有误,第二句写一匹飞马掠野而过,向火山扑去。可见那骑者身手是何等矫健不凡。以鸟形容马,

不仅写出其疾如飞,又通过其小,反衬出原野之壮阔。这就形象地歌颂了刘判官一往无前的气概。

故选:Bo

(2)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蕴的赏析。从字面解会,这是作者遥想军营之晨的情景。本来是拂晓到来军营

便吹号角,然而在这位好奇诗人天真的心眼里,却是一声号角将胡天惊晓(犹如号角能将兵士惊醒一样),

显出唐军将士回旋天地的凌云壮志。联系上句“太白”出现所预兆的,这句之含蕴比字面意义远为深刻,

它实际等于说:只要唐军一声号令,便可决胜,一扫如磐夜气,使西域重见光明。据此作答。

答案:

(1)B

(2)字面意思:一声号角响起,军营的天就亮了。蕴含的深意:只要唐军一声号令,便可决胜敌军,

使西域重见光明,边地安定。

译文:五月的火焰山行人稀少,看着您骑马迅疾如飞鸟。都护军营在太白星西边,一声号角就把胡天惊

晓。

10.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甲)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

杨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

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

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千金市骨

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

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①死马而捐②五百

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③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④,

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⑤欲致士⑥,先从隗始。隗且见事⑦,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

(注释)①安事:要……何用。②捐:弃。③之:指死马。④期年:满一年。⑤诚:真心。⑥致士:招

纳贤士。⑦见事:被侍奉。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C

A.策之不以其道/以其境过清

B.骈死于槽杨之间/况贤于隗者乎

C.鸣之而不能通基意/买基首五百金

D.虽有千里之能/君遣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②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3)结合你对选文的理解,说说(甲)(乙)两文中“千里马”的共同喻义是什么。

(4)(甲)文借伯乐相马的故事,发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感慨,表达的主题是:

对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摧残人才以及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乙】文写了“古之君人“费

尽周折遭人以五百金购得已死千里马的故事,表达的主题是:应该重视人才,用诚心吸纳人才,才能

得到人才。

【答案】(1)C

(2)①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

②我要买的是活马,为了一匹死马而丢掉五百金有什么用?

(3)人才。

(4)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对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摧残人才以及自己怀才不遇的愤

慨应该重视人才,用诚心吸纳人才,才能得到人才。

【分析】参考译文:

[甲]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因此即使有千里马,

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并列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著称。

一匹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粮食。养马的人不知道它有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去喂养它。这样

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一般

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

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

真不识得千里马吧!

[乙]郭隗先生说道:“我听说古时有一位国君想用千金求购千里马,可是三年也没有买到。宫中有个近

侍对他说道:'请您让我去买吧。国君就派他去了。三个月后他终于找到了千里马,可惜马已经死了,

但是他仍然用五百金买了那匹马的脑袋,回来向国君复命。国君大怒道:'我要的是活马,死马有什么

用,而且白白扔掉了五百金?'这个近侍胸有成竹地对君主说:‘买死马尚且肯花五百金,更何况活马

呢?天下人一定都以为大王您擅长买马,千里马很快就会有人送了。'于是不到一年,三匹千里马就到

手了。如果现在大王真的想要罗致人才,就请先从我开始吧;我尚且被重用,何况那些胜过我的人呢?

他们难道还会嫌千里的路程太遥远了吗?”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

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A.以:按照/因为。

B.于:在/比。

C.其:都是“代词,它的"意思。

D.之:助词,的/代词,他。

故选:C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①句中重点词:两个“其”的意思分别是难道、恐怕。知,识得。句意为: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

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

②中重点词语有:求,买;生马,活马。句意为:我要买的是活马,为了一匹死马而丢掉五百金有什么

用?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结合文章内容来分析概括即可。《马说》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

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视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乙文也是借古人重金买马首的

故事来说明招揽人才的方法。由此可见,这两篇文章中的“千里马”指的都是人才。

(4)本题考查文章主旨分析。梳理语段内容,抓住相关语句来分析。甲文借伯乐相马的故事,发出了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感慨,“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流露出作者对统治者不识人才、

不重视人才、摧残人才以及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乙文“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

能市马,马今至矣”表现了作者对人才问题的态度:应该重视人才,用诚心吸纳人才,才能得到人才。

答案:

(1)C

(2)①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

②我要买的是活马,为了一匹死马而丢掉五百金有什么用?

(3)人才。

(4)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对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摧残人才以及自己怀才不遇的愤

慨应该重视人才,用诚心吸纳人才,才能得到人才。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解密大脑中的“文字匣子”

马晓莉

你喜欢读书吗?阅读是人类所能拥有的独一无二的活动之一,但是它只有很短的历史。人类使用具有

正规语法规则的语言进行交流至少发生在10万年之前,但是我们的阅读和书写仅仅出现几千年而已。在

5000多年前,最早的文字由生活在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发明。那时,仅有极少数人可以阅读和书写;如今,

大多数人都可以掌握阅读和书写技能。但即便是现在,仍有不少儿童或成年人从来没有机会学习阅读和书

写技能。如今,在这个地球上,每10个人就有1个人不会阅读或者书写,这意味着全球人口中大约有7

亿文盲。

人们在阅读时,大脑里究竟发生了什么?近年来,科学家展开了对阅读的脑科学研究。他们通过核磁

共振和电生理技术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果发现,人类的大脑竟然发展出一处专门用于加工文

字的脑区。这块脑区与大脑的其他区域共同工作,从而使我们可以理解文字并进行交流。更重要的是,科

学家还发现该区域会随着我们不断阅读而得到“锻炼”,从而不断发展。

我们在进行阅读活动时,离不开眼睛对文字信息的接收,所以大脑需要加工由眼睛看到的文字。实际

上,我们有三分之一的大脑区域专门用于分析眼睛所能看到的事物,这部分大脑区域也被称为视觉系统。

除了视觉系统处理我们眼睛看到的文字信息,大脑还有一个语言区,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些文字,同时

用语言进行交流。语言区大部分位于大脑左半球,即左脑目前一些科学研究已经发现,负责理解语言的区

域位于大脑左半球的颍叶皮层,而负责产生诸言(即说话)的区域则位于大脑左半球的前额皮层。当我们

进行阅读活动时,视觉系统和语言医域都会活跃起来,其中视觉系统会告诉我们所阅读的文字看起来是什

么形状的,而语言区域则告诉我们这些文字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大脑中有一个对阅读至关重要的大脑区域,该区域能够把视觉系统和语言区域连接到一起,研究者们

把该区域称为“视觉词形加工区”,俗称“文字匣子”。“文字匣子”大致位于人的左耳下方,大小相当于

一颗草莓。该区域主要功能是将阅读时眼睛所看到的文字形状信息进行转化,即将各种笔画组合转化为有

具体含义的信息,转化后的信息就能被语言区域进一步分析和加工了。总之,这个“文字匣子”是专门用

于告诉我们所阅读的文字具体长什么样的。

目前研究发现,大脑中的“文字匣子”只有当人阅读自己所熟悉的文字时才会在最大程度上活跃起来。

但是不同的文化和语言的阅读者,其“文字匣子”所在的大脑位置是一样的,都位于枕叶皮层和顺叶皮层

的交界处,即左耳下方。所以,当母语为英语的人阅读英语和母语为汉语的人阅读汉语时所激活的区域是

一样的,但如果两者对换阅读资料,其“文字匣子”便不会被激活。实际上,即使那些天生的盲人,在后

天通过触摸学习阅读(即学习盲文)时,也会产生和正常视力的人一样的“文字匣子”。

很多研究都发现,人类的大脑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和训练发生改变。其中,大脑

中的“文字匣子”这一区域就是通过我们不断学习阅读而发生了改变,从而变成一个专门用于精确加工文

字的大脑区域。如果你想让自己的大脑拥有更强的阅读能力,那么,大量练习一定是塑造超级“文字匣子”

的制胜法宝。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文章从“文字匣子”的含义、位置、功能、特征等方面解密了“文字匣子”。

B.文章第1段中“至少”“大约”等表推测词语的运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C.“文字匣子”是大脑中一个能够将阅读时眼睛所看到的文字形状信息、耳朵听到的声音信号转化为

有具体含义、能被语言区域进一步分析和加工的信息的脑区。

D.“文字匣子”只对熟悉的文字敏感,但具有可塑性。

(2)第1段有哪些重要信息?这些信息有什么重要作用?

(3)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各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共同的作用?

【答案】(1)C

(2)阅读的历史很短;仍有少数人没有掌握阅读技能。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文字匣子”,也说明了研

究“文字匣子”具有重要意义。

(3)作比较,举例子。具体而突出地说明了大脑中的“文字匣子”只有当人阅读自己所熟悉的文字时

才会在最大程度上活跃起来。

【分析】文章从“文字匣子”的含义、位置、功能、特征等方面解密了“文字匣子”。文章首先说明了

阅读的历史很短,仍有少数人没有掌握阅读技能。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文字匣子”,也说明了研究''文

字匣子”具有重要意义。然后说明了科学家展开了对阅读的脑科学研究,接着介绍了什么是“文字匣子”

“文字匣子”在枕叶皮层和颍叶皮层的交界处、“文字匣子”可随着学习而改变的特点。

【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ABD.正确。

C.有误,没有“耳朵听到的声音信号”。

故选:Co

(2)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第1段信息可抓住语句“阅读是人类所能拥有的独一无二的活动之一,

但是它只有很短的历史”总结;作用可联系本文的说明对象“文字匣子”分析。

(3)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画线句子将母语为英语的人和母语为汉语的人的“文字匣子”进行比较,还

举出盲人学习阅读时产生“文字匣子”的事例,据此分析说明方法,结合此段的论点分析作用作答。

答案:

(1)C

(2)阅读的历史很短;仍有少数人没有掌握阅读技能。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文字匣子”,也说明了研

究“文字匣子”具有重要意义。

(3)作比较,举例子。具体而突出地说明了大脑中的“文字匣子”只有当人阅读自己所熟悉的文字时

才会在最大程度上活跃起来。

12.阅读回答问题。

屋檐下游走的光阴

①“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

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闲读宋词,陶醉于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的美好乡村生活里,更勾起了我

对屋檐的美好记忆。

②屋檐,是属于故乡、属于童年的。

③小时候,在故乡的小山村里,住的是泥墙瓦屋顶的老屋,老屋有大大的屋檐,像伞一般守护着我度

过快乐的童年。

④每年的春讯是屋檐下的燕子告诉我的。当屋檐下空寂了一冬的燕巢又响起唧唧喳喳的呢喃,当屋檐

下露出几只憨憨的黑色小脑袋、当一个个黑色的剪尾划过屋檐,我便知道,春天来了。小时候大人告诉我

们燕子是益鸟,村里所有人都爱护着燕子,也以燕子在自家的屋檐下筑巢为荣。那时候我们爱做的一件事

就是,挨着各家房子的屋檐寻觅,寻找有没有燕巢。长大后读诗书,读到唐代诗人皇甫冉的《赋得檐燕》:

“拂水竞何忙,傍檐如有意。翻风去每远,带雨归偏驶。令君裁杏梁,更欲年年去。”以及南朝吴均《山

中杂诗》中:“乌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这些诗句,总能勾起我对屋檐与燕子的阵阵怀想。

⑤小时候炎热的夏天,我与外祖母在屋檐下纳凉。白晃晃的阳光透过屋檐投射到斑驳的泥墙上,光影

灵动。外祖母躺在一张凉椅上,我趴在她旁边睡觉,她紧紧地握一把葵扇,轻轻地摇扇,摇下凉快和无数

童年的故事,摇下缓慢流淌的时光。锄头、铲子、铁耙子,铁叉子静静地靠在泥墙旁,以标点符号的姿势,

记录着农家人的农耕岁月。骄傲的大公鸡在屋檐下昂首挺胸地踱着步,发出动人的声音,谦虚的小花猫在

墙根旁安静地睡觉……一切如此安详宁静,仿佛一幅静物工笔画。

⑥屋檐下看雨听雨又是另一番景致。下雨的时候,屋外是潮湿的世界,大雨顺着屋檐开始流淌,起先

是雨珠子,滴滴答答,一声,两声•…“雨点像多情女子的巧手,屋檐是古琴,轻轻地弹奏出美妙的琴音;

慢慢地,变成了雨线,一条,两……然后变成了雨帘。每每那时,总会看见老母鸡带着一队小鸡在屋檐下

躲雨。

后来读到唐代诗人王建的《听雨》:“半夜思家睡里愁,雨声落落屋檐头。照泥星出依前黑,淹烂庭花

不肯休我总会想起童年时在屋檐下看雨听雨的情景,也更氤意起我想家的情怀。

⑦长大后,我离开了家乡,离开了那些年住的老屋,我就越发思念老屋的屋檐。在异乡的城市里,林

立的高楼大厦是没有屋檐的,“屋檐”变成了我埋藏在记忆深处的一个梦。于是,每次回老家,我都像在

寻找我那快乐的童年,那美好的光阴。

⑧再回首,我童年美好的光阴,在屋檐下静静地游走。

(1)文章围绕“屋檐”,写了哪些童年往事?

(2)品味文中两处画线句,按要求答题。

①说说下面句子中带点词的表达效果。

外祖母躺在一张凉椅上,我趴在她旁边睡觉,她聚蒙地握一把葵扇,年等地摇扇,摇下凉快和无数童

年的故事,摇下缓慢流淌的时光。

②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雨点像多情女子的巧手,屋檐是古琴,轻轻地弹奏出美妙的琴音。

(3)分析文章结尾⑦⑧段的作用。

【答案】(1)“我”挨着各家房子的屋檐寻找燕巢;“我”与外祖母在屋檐下纳凉;“我在屋檐下看雨听

雨。

(2)①“紧紧”“轻轻”写出了祖母为“我”扇风的具体动作,表现了外祖母对“我”的关爱,表现了

童年的温馨、美好。

②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雨点”“屋檐”分别比作“多情女子的巧手”和“古琴”,生动地写

出了雨打屋檐所产生的动听声音,表达了作者在屋檐下看雨听雨的享受之情。

(3)示例:第⑦⑧段在结构上与题目、开头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在内容上,直接抒发对故乡屋檐、

童年光阴的怀念之情,点明了中心思想。

【分析】本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由宋词引出对“屋檐”的回忆;第二部分,具体描述童年时

在屋檐下做的三件事:挨着各家房子的屋檐寻找燕巢,与外祖母在屋檐下纳凉,在屋檐下看雨听雨;第

三部分:写长大后离开家乡,对家乡屋檐的怀念,表达对故乡、对童年的思念。

【解答】(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此类题可按照“人+事+结果”的模式作答。文章围绕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