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期末考试冲刺训练01
中国古代史选择题专项100题
I.考古学家在河南永城王庄遗址出土的一处单人墓葬中,发现一组由30多件玉璧、玉珠等组成的面饰,
覆盖于墓主人的面部,形似玉覆面。“玉覆面”是此类遗存在国内新石器时代发现的首例。“玉覆面”的出
现反映了当时该地区()
A.处于中华文明中心地带B.部落中已出现了权贵阶层
C.社会分工更加细致严密D.玉器制作技术居国内前列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
确时空是:新石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发现一组由30多件玉璧、玉珠等组成的面饰,覆盖于墓主
人的面部,形似玉覆面”可知,墓葬中出土的玉器数量多,且覆盖于墓主人的面部,说明墓主人身份高
贵,部落中已经出现了权贵阶层,B项正确;材料内容没有体现河南永城王庄遗址与中华文明中心地带
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当时该地区已出现权贵阶层,没有体现出社会分工的状况,排
除C项;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国内其他地区玉器制作技术,无法得出“玉器制作技术居国内前列”的结论,
排除D项。故选B项。
2.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如表反映出当时中国()
遗址时间遗址特征
北京东胡林遗址距今约10000年出土了栽培的粟和黍
安徽凌家滩遗址距今约6000年发现了大型的都邑、宫殿和墓葬
辽宁牛河梁遗址距今约5300年出土了祭坛、神庙、玉器等礼制用品
A.文明要素渐次呈现B.社会分工高度细化
C.神权王权开始结合D.多元一体格局出现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
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表格可知,新石器时代不同时间阶段文化遗址出土和发现了粟和
黍、大型的都邑、宫殿和墓葬、祭坛、神庙、玉器等礼制用品,这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文明要素逐渐
呈现,A项正确;社会分工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材料虽然有祭坛、神庙,但不能体现神权、
王权结合,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一体性,排除D项。故选A项。
3.中国考古学家曾在湖北哪县发掘出3个头骨化石和300多件石制品,距今约100万年。其中,2022年发
掘的“哪县人”3号头骨是迄今欧亚内陆发现的同时代最为完好的古人类头骨化石。由此可知,“哪县人”
()
A.头骨最为完好,最早迈进文明时代B.从事渔猎和采集,成为食物生产者
C.过着群居生活,进入氏族公社阶段D.使用打制石器,处于旧石器时代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
知准确时空是:原始社会(中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员口县人”距今约100万年,结合考古学知识,
这一时期属于旧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的特征之一是使用打制石器,D项正确;头骨是否完好,不是论
证是否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排除A项;此时处于旧石器时代,主要是从事从事渔猎和采集,还不是事
物的生产者,排除B项;旧石器时代还未进入氏族公社阶段,排除C项。故选D项。
4.距今3800—3500年的二里头遗址沿古洛河北岸呈西北——东南向分布,其中心区位于遗址东南部稍高
起的区域,包括宫殿区和宫城(晚期)、祭祀区、围垣作坊区和若干贵族聚居区等重要遗存。这一分布格
局()
A.证实当时具备了国家初始形态B.可以推断出当时等级秩序森严
C.表明当时生产力水平比较发达D.反映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特征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
准确时空是:夏朝(中国)。根据题干“距今3800—3500年的二里头遗址沿古洛河北岸呈西北一一东南
向分布,其中心区位于遗址东南部稍高起的区域,包括宫殿区和宫城(晚期)、祭祀区、围垣作坊区和若
干贵族聚居区等重要遗存”可知,这表明当时社会已经出现明显的阶级分化和权贵阶层,证实当时具备
了国家的初始形态,A项正确;该遗址出现了部分贵族阶层,社会有一定的等级,当时社会等级秩序森
严说法太夸张,排除B项;材料所述遗址的功能分区主要反映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情况,未提及生产水
平,排除C项;材料只反映二里头一处的情况,看不出起源的多元,排除D项。故选A项。
5.据《史记》记载,“轩辕”所处时代,各个部族相互“侵伐”,轩辕于是习武行兵,征讨好兴不义之战的部
族,被各部尊为“黄帝”。黄帝长期“披山通道,未尝宁居”,在行政上“抚万民,度四方”,实现了“万国和”
的局面。这反映出()
A.只有战争才能实现和平B.黄帝结束分裂实现国家统一
C.交通交往促进民族认同D.各部落之间的文化差异明显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
确时空是三皇五帝时代(中国)。据材料可知,披山通道的交通,战争之间的交往,促进了各部族的往
来,有利于部族集团、部族联盟乃至民族的形成,形成民族认同、文化认同,C项正确;实现和平之路
不是只有一条,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夏朝被视为最早的国家,材料里的万国,指的是各个部族,排
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文化认同逐步增强,而非差异,排除D项。故选C项。
6.据考古发现,晋南地区的陶寺遗址由周长约7公里的夯土城墙包围,城内面积约280万平方米,城内有
大型的宫殿区和墓葬区,繁荣异常。从公元前2300年开始,陶寺先民们在这座古城中生活了近400年。
1984年,考古工作者在陶寺出土的一块陶片上发现了疑似文字的符号,有人将其解读为“文尧”。下列关
于陶寺遗址说法错误的是()
A.处于万邦时代,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B.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父系氏族社会
C.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龙山文化时代D.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
确时空是:万邦时代(中国)。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陶寺遗址不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父系氏族社会,
而是属于新石器晚期父系氏族社会,B项符合题意,B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陶寺遗址处于万邦时代,
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龙山文化时代,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ACD
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
7.《左传・桓公二年》记载:“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
亲,皆有等衰。”据材料可知,西周()
A.士农工商均衡发展B.初步形成了华夏认同的观念
C.天子权威遭到挑战D.实行以血缘为核心的等级制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
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根据材料“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可判断这是层层分封,即分封
制的体制;“大夫有贰宗”,这是大宗、小宗,即宗法制的体现;“各有分亲,皆有等衰”,这是等级制的
体现,综上可知,西周实行以血缘为核心的等级制,D项正确;“庶人工商各有分亲”是指其具有相应
等级,而非均衡发展,排除A项;华夏认同观念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而不是西周时期,排除B项;“天
子建国,诸侯立家”是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全国的统治,排除C项。故选D项。
8.西周时期,每套编钟由大小3枚组合而成,春秋末期到战国时期每套编钟数目逐渐增多,有9枚一组的
和13枚一组的,曾侯乙墓出土的战国早期全套编钟不仅有65枚,而且其形制的个性化特征突出。周代
编钟的变化反映出()
A.贵族凭借乐器提高了地位B.权力重心呈现出下移趋势
C.新石器时代文化得到传承D.礼乐制度已融入百姓生活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
确时空是:周朝(中国)。据材料可知,春秋末期到战国时期编钟数目逐渐增多且形制个性化特征突出,
这种变化反映出诸侯势力逐渐强大,周天子权力衰微,权力重心呈现下移趋势,B项正确;贵族凭借乐
器提高了地位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变化,而不是文化传承,排除C项;当时编钟与百姓
生活关联不大,排除D项。故选B项。
9.西周中期格姬霞铭文记载,霸国宗妇格姬欲在母家晋国支持下立其子皆为霸国之君,周王室获悉其以“兄
终弟及“承继君位的企图后,立即派员制止并正告格姬牢记先王所定制度。该事件说明了西周中期()
A.嫡长子继承制瓦解B.诸侯势力威胁周王室统治
C.母系血缘影响力强D.宗法分封制得以有效落实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
确时空是:西周中期(中国)。据题干“在母家晋国支持下立其子省为霸国之君……立即派员制止并正
告格姬牢记先王所定制度”信息可知,宗法制的核心内容,嫡长子继承制在王位继承上得到贯彻执行,
D项正确;嫡长子继承制瓦解与题干表述相反,嫡长子继承制得到落实,排除A项;诸侯势力威胁周王
室统治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与题干描述时期不相符,排除B项;母系血缘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新石器
时代前中期影响力强,与题干描述时间不相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0.商代青铜器合金配比特点是高锡低铅,可用于制造兵器。西周研制出高铅青铜器,这是由于当时青铜
器多用于祭祀、记事、表彰功绩或陪葬等,不仅需要纹饰精细,还需铸长篇铭文,提高铅含量有利于
纹饰和铭文的铸造。这说明西周()
A.青铜铸造技术倒退B.现实需求影响治铸工艺
C.神权色彩更加浓厚D.科学技术服务国家政治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据材料可知,商代青铜器合
金配比特点是高锡低铅,可用于制造兵器。西周研制出高铅青铜器,这是由于当时青铜器多用于祭祀、
记事、表彰功绩或陪葬等,不仅需要纹饰精细,还需铸长篇铭文,提高铅含量有利于纹饰和铭文的铸
造。这说明西周现实需求影响治铸工艺,B项正确;材料强调“西周青铜器多用于祭祀、记事、表彰功
绩或陪葬等,不仅需要纹饰精细,还需铸长篇铭文,提高铅含量有利于纹饰和铭文的铸造”,而不是青
铜铸造技术倒退,排除A项;材料强调“西周青铜器多用于祭祀、记事、表彰功绩或陪葬等,不仅需
要纹饰精细,还需铸长篇铭文,提高铅含量有利于纹饰和铭文的铸造”,没有涉及神权色彩的内容,排
除C项;青铜铸造属于金属冶炼技术,不属于科学技术的范畴,D项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
11.《毛诗序》云:“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左传》
《国语》中的赋诗多出现于“聘”“盟”“会”等重要场合。晋国使臣韩宣子想通过郑六卿赋诗来看其个体情
志,进而窥探郑国的国祚与国志。这折射春秋时期的“诗”中蕴含()
A.鲜明的史政意蕴B.深刻的人文情怀
C.传统的礼乐思想D.突出的现实主义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
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
由废兴也”可知,《毛诗序》认为《雅》是记述天下之事,记载四方之风的,《雅》是正统,是记述王
政兴废的。根据材料“晋国使臣韩宜子想通过郑六卿赋诗来看其个体情志,进而窥探郑国的国祚与国
志”可知,晋国使臣韩宜子通过郑六卿赋诗来看其个体情志,进而窥探郑国的国祚与国志。由此可知,
材料反映了春秋时期的“诗”中蕴含着鲜明的史政意蕴,A项正确;人文情怀是指一种崇尚人文精神
和追求美好生活的思想情感态度,材料没有体现人文情怀,排除B项;传统的礼乐思想是中国古代文
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规范,旨在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和谐,材
料没有体现传统的礼乐思想,排除C项;现实主义指对自然或当代生活做出准确的描绘和体现,材料
没有体现突出的现实主义,排除D项。故选A项。
12.春秋时期,中原各诸侯国因社会发展较四周戎狄蛮夷先进而自称为华夏,一些诸侯国以“尊王攘夷”等号
召组织同盟,合力对抗他们认定的所谓“夷狄”国家。据此可知()
A.周王室天下共主的地位得到加强B.周边“夷狄”民族的威胁增强
C.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发展D.诸侯王对封建秩序的维护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
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一些诸侯国组织同盟合力对抗“夷狄”国家,
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蛮夷戎狄先进,自称为“华夏”,表明当时出现华夏与蛮夷的区别观念,
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发展,C项正确;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周王室的地位得到提升与史实不符,排除A
项;材料讲述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发展,不能说明周边少数民族的威胁增强,排除B项;春秋时期诸
侯争霸,破坏了分封秩序,不能得出诸侯王对封建秩序的维护,排除D项。故选C项。
13.中国古音中作为姓氏的“姜”和作为部族名的“羌”二字一致;《羌族简史》记载,“姜”应是羌人中最早
转向农业生产的一支。此外,川西北羌族也流传“有个叫羌源的妇女,她是炎帝的后代”的民间故事。据
此可知,当时()
A.中原文化更为先进B.存在族群认同意识
C.姜羌文化交流频繁D.形成政治文化认同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
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概况可知:材料反映“姜”和“羌”在古音中一致,并且记录
显示“姜”是羌人中最早向农业生产转变的一支,证明了这一族群有意识地识别和传承自己的身份。
此外,羌族的传说也显示了他们的族群意识,宣称“有个叫羌源的妇女,她是炎帝的后代”,该传说体现
了族群对于自己起源的认同和自豪,而这种认同是一种族群身份识别的重要体现。因此可以推知,当
时存在族群认同意识,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两种文化的比较,涉及的是羌族对自己族群起源的认同,
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姜羌应为一组,而非存在文化交流是否频繁的问题,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
的是族群认同,但不能得出形成了政治文化认同,排除D项。故选B项。
14.晋文公平定周朝内乱有功,于是向周襄王请求允许他死后享用王室的隧葬礼制,襄王不许,曰:“王章
也,未有代德而有二王,亦叔父之所恶也。”晋文公“于是惧而不敢违"。这说明()
A.礼乐制度等级森严B.分封制度迅速瓦解
C.周王室仍具影响力D.中央集权受到挑战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
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由材料“襄王不许”“晋文公’于是惧而不敢违'”可知,周襄王不允
许晋文公享用王室的隧葬礼制,晋文公虽为春秋五霸之一,但还是因畏惧而不敢违反,说明春秋初期,
虽然周王室对诸侯的控制力减弱,但仍具有影响力,C项正确;晋文公请求使用王室的隧葬礼制,说明
礼乐制受到了挑战和冲击,排除A项;春秋时期等级分封制虽然遭到破坏,但没有瓦解,战国时期瓦
解速度加快,排除B项;中央集权体制是秦朝才建设,与题干时空不一致,排除D项。故选C项。
15.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极具特色,有着明显的当地特点,用途由之前为上层阶级服务的礼器开始作为
生活用器使用,而它的纹饰也是从之前的奢华繁琐向现实主题纹饰转变,去奢从简。这反映出()
A.青铜铸造技术的进步B.社会大变革的征象
C.人本主义思想的传播D.阶层流动性的加强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
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随着井田制的瓦解和封建制度的发展,各诸侯国纷纷崛起,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结构都处在变动中,
青铜器从礼器转变为生活用器,并且在纹饰上也趋于简约和现实,这反映了社会对实用性和现实需求
的注重,表现了封建制度发展的社会大变革特征,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青铜器更适应生活化的需求
而非技术的进步,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青铜器用途的变化,而非人的地位的变化,排除C项;材
料未涉及不同阶级的变化频率的增加,涉及的是青铜器用途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B项。
16.公元前638年,晋国在“南鄙之田”安置东迁的戎狄,仅几十年以后,经过“诸戎除翦其荆棘,驱其力狸
豺狼”,南鄙一跃而成为当时最为繁荣的地区之一。原来各国边境的空地也大大减少。这些现象出现的
主要原因是()
A.农业耕作方式的进步B.华夏认同观念的普及
C.诸侯兼并战争的推动D.各国经济交往的密切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
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春秋时期,原先凋敞的地区经过几十年的开发,
成为繁荣地区,这是因此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推广,提高了生产力,A项正确;春秋时期华夏认同观念
出现,而不是“普及",排除B项;诸侯兼并战争的推动是战国时期,排除C项;这一时期各国经济有
交流,但远远无法达到密切的程度,且各国的交往不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
17.春秋末年,子产主持郑国国政并进行改革,对田疆界进行重新勘定、修复,新开垦的和田按地亩课税,
“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田有封派,庐井有伍”。这一改革()
A.体现新旧势力妥协B.推动等级制度瓦解
C.调整恢复井田制度D.适应兼并战争需要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
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中国)。子产的改革,特别是对田疆界进行重新勘定、修复,以及对
新开垦土地按地亩课税的举措,实际上是在当时社会经济结构变化的背景下,对土地制度进行的一次
适应性调整。这一改革是基于现实需要对土地管理和税收制度进行创新,以适应新兴地主经济的发展,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旧势力之间的妥协与平衡,A项正确;子产的改革措施,如“使都鄙有章,
上下有服,田有封涮,庐井有伍”,旨在建立更加规范和有序的社会结构,这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
的等级制度,但说它直接推动等级制度的瓦解可能有些夸大,排除B项;春秋末年,井田制度接近瓦
解,恢复井田制度不符合历史潮流,排除C项;子产改革是为了适应兼并战争的需要可能过于简化了
改革的复杂动机,因此选项D虽有其合理性,但并非最核心的解释,排除D项。故选A项。
18.《史记》中记载,孔子多次问礼于老子,老子告诉孔子,君子要应时而动。后来,孔子对弟子颜回说道: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要善于把握时机。这表明()
A.道家主张顺应时势改造社会B.儒家思想受到道家影响
C.传统礼乐制度遭到严重破坏D.学术交流成为历史趋势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
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概况可知:题干中提到孔子向老子问礼,并引用
了老子的态度,这显示出道家思想对于儒家思想的影响。孔子的“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反映了他在
思考时机与行动的关系上受到老子“应时而动”思想的启发,表明了儒家对道家思想的吸收和融合,B
项正确;道家主张顺应时势改造社会以偏概全,不能涵盖整体材料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传
统礼乐制度的发展状况,无法得出相关结论,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孔子向老子学习问道,不能得出
学术交流成为历史趋势,排除D项。故选B项。
19.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了“定于一”的思想;《吕氏春秋》中也记载:“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
众者暴寡,以兵相划,不得休息。”这说明了当时()
A.统一逐渐成为人们共识B.实行与民休息政策
C.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确立D.宗法观念荡然无存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
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题干中提到孟子的“定于一”思想和《吕氏春秋》关于无天子导致混
乱的记载,反映了战国时期人们对统一的渴望和对无序状态的不满,这说明在当时,统一逐渐成为人
们的共识,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统一,没有涉及与民休息的政策,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确立
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排除C项;据所学知识可知,虽然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逐渐瓦解,但宗法
观念仍然影响后世,排除D项。故选A项。
20.中国古代某思想家认为,天子来自“一同天下之义”,天下之乱是起于人们思想不同,十人十义,百人百
义”,至如禽兽然”。因此,他要求“选择天下贤良圣智辩慧之人()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兼相爱、交相利”
C.天道与自然无为D.“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据题干可知,该思想家主张
“尚同”思想,主张选贤任能,因此该思想家是墨子,B项符合题意,B项正确;“民为贵,君为轻”
为孟子的思想,排除A项;天道与自然无为是庄子的思想,排除C项;“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为法家
韩非子的思想,排除D项。故选B项。
21.有史家认为,在公元前6世纪的波斯帝国,公元前后的罗马和主要依靠陆上交通的秦汉帝国,距离是
更大的敌人。面对距离的挑战,波斯、罗马与秦汉帝国()
A.官方直接往来,互通有无B.君主集权,并赋予地方一定自主权
C.推行一神崇拜,君权神授D.铺设道路,用驿站连接首都与行省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
准确时空是:古代(波斯、罗马与秦汉帝国)。据题干设问“波斯、罗马与秦汉帝国”信息,并结合所
学知识可知,三者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在地方治理上推行省制,并赋予地方一定的自主权,
B项正确;秦朝时期对波斯、罗马并无官方直接往来,排除A项;中国秦汉时期并未推行一神崇拜,
排除C项;三者都对交通有建设,但秦汉时期未用驿站连接首都与行省,排除D项。故选B项。
22.秦统一后,秦郡分为关中郡、关外郡、新地郡、南北边郡(县)四类。反秦活动主要集中在秦统一过
程中新兼并的新地郡,而其他三类郡则并不明显。这一现象说明了()
A.郡县制不适用于新兼并的地区B.郡县制强化了国家治理能力
C.秦与六国旧地的融合任重道远D.暴政是导致秦亡的主要原因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
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秦朝统一后,反秦活动多在新兼并的地域,反映出
其对秦朝不认同,说明秦与六国旧地的融合任重道远,C项正确;材料主要表明新兼并地区对秦朝的不
认同,而不是郡县制的适用,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郡县制的作用,排除B项;暴政是导致秦亡的
主要原因,但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23.秦朝统一全国后,经群臣争议,秦始皇否定分封子弟的提议而全面推行郡县制。汉初“以海内初定,子
弟少,激秦孤立亡藩辅,故大封同姓,以填(镇)天下这说明秦汉时期()
A.地方行政建置趋于更加合理完善B.对地方治理方式存在着认知分歧
C.郡县制带有削弱王室的严重弊端D.分封制有利于拱卫王室以安天下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
准确时空是:秦汉时期(中国)。秦汉之际,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充斥着争论和分歧,B项正确;汉代
郡国并行在一定程度上是倒退,一定范围恢复分封制带来危害,排除A项;郡县制实现中央对地方的
直接管理,有利皇权加强,分封制最初有拱卫王室以安天下的作用,因自主权过大易于发展到威胁中
央的程度,排除CD项。故选B项。
24.秦朝建立后,在中央设立了博士官职。对于这些博士传世文献记载较少,今尚知名的只有十几个人,
大多是儒生,其职责是“掌教弟子,国有疑事,掌承问对“,不参与政治决策,政治影响甚微。究其原因
是()
A.百家争鸣的体现B.制约皇权的需要
C.太学教育的发展D.治国理念的影响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
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强调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
儒生所秉持的儒家思想与秦朝的治国理念不太相符,所以这些博士虽然有一定职责,但不参与政治决
策,政治影响甚微,这主要是受到秦朝治国理念的影响,D项正确;秦朝建立后实行思想专制,百家
争鸣基本结束,排除A项;秦朝的博士制度并非是为了制约皇权,排除B项;太学是汉代才出现的,
排除C项。故选D项。
25.秦朝时期出现了很多亡国谶言(巫师或方士等制造的隐语或预言),从“亡秦者胡也”“始皇帝死而地分”
至Ij“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大楚兴,陈胜王”,这些亡国谶言都通过多个群体广泛传播并贯穿于秦朝整个
统治时期。这些现象可用于说明,秦朝()
A.社会矛盾尖锐B.君权神授思想盛行C.地方战争频发D.专制主义走向没落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
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整个秦朝时期,社会舆论和政权认同感
混乱,咒秦始皇和秦朝亡国的谶言在多个群体广泛传播,可用于说明当时社会矛盾的尖锐,A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体现“君权神授思想”,排除B项;“地方战争频发”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专制主义走
向没落”是在明清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
26.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竹简,大部分是秦的法律条文和相关解释。其中有关于官
营手工业管理的《工律》、工阮劳动定额的《工人程》、工匠劳动调度的《均工律》、考核工匠的《佚名
律》,“工有不当,必行其罪,必究其情”。这些法律法规()
A.反映了秦的暴政延伸到手工业部门B.提高了工匠们生产活动的积极性
C.表明秦创立了科学完备的法律体系D.规范了生产经营活动和组织管理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
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材料“其中有关于官营手工业管理的《工律》、工阮劳动定额的《工人
程》、工匠劳动调度的《均工律》、考核工匠的《佚名律》,'工有不当,必行其罪,必究其情'”可知,
秦简中有关手工业生产经营活动和组织管理方面的法律,通过法律法规规范了手工业生产经营活动和
组织管理,D项正确。材料未反映了秦的暴政,排除A项;工匠的生产积极性不能因此得到提高,排
除B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完备的法律体系,排除C项。故选D项。
27.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采取军功爵制使秦人“勇于公战而怯于私斗”,成为秦统一六国的重要条件之一、
然而秦统一后不过十余年,由河南阳城派往渔阳(今北京地区附近)的戍卒却揭竿而起反抗“暴秦”,这
反映了()
A.官僚政治的弊端B.大一统下的新矛盾
C.政治变革的局限D.经济基础的封建化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
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材料主旨反映了“秦统一”前后兵役制度和严刑峻法造成的完全相反的效果:统
一国家疆域辽阔,百姓服兵役和徭役成本大幅增加,同时国家的主要任务由富国强兵、统一六国变为
休养生息、稳定人心,而秦统一后,延续了商鞅变法时期的兵役、徭役制度和严刑峻法,一定程度激
化矛盾的出现,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大一统局面下出现的新矛盾,官僚政治在当时具有历史进步性,
排除A项;秦朝实行的政治变革是符合历史潮流的,排除C项;经济基础的封建化在战国时期就已经
出现,排除D项。故选B项。
28.《汉书》引董仲舒语曰:“师申商之法,行韩非之说,憎帝王之道,以贪狼为俗,非有文德以教训于下
(天下)也。”此语旨在说明()
A.法家学说的合理性B.秦国统一的必要性
C.以法为教的重要性D.秦朝灭亡的必然性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
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题干材料的意思是,(秦朝)效法申不害、商鞅的办法,实行韩非的学说,
憎恶古代帝王治理天下的道理,贪污成风,并不是用礼义来教化天下。所以,《汉书》引董仲舒这一话
语,旨在说明秦朝灭亡的必然性。D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秦朝灭亡的必然性,而非统一的必然性,
也不是法家学说的合理性和以法为教的重要性,排除ABC项。故选D项。
29.有学者在评价秦朝时说:“帝国没有在和平到来时,改革其战争时期的政治体制,予民以休养生息的机
会,扩大言路,反而变本加厉……自毁长城的做法削弱了统治的基础。”这旨在说明()
A.秦朝因法家思想而灭亡B.采用儒学治国势在必行
C.采用黄老之学的必要性D.因时调整政策的必要性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据本题时间
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依据材料''帝国没有在和平到来时,改革其战争时期的政治体
制……自毁长城的做法削弱了统治的基础。”,可以看出帝国没有根据实际的国情调整统治的策略,导
致其统治基础的削弱,反映了因时调整政策的必要性,D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秦朝不是因为法家
思想而亡的,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儒学治国,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治国策略的转变,未涉及黄
老之学,排除C项。故选D项。
30.秦并天下后,从政治和文化两方面整合“诸夏”,推动六国故民“秦人化”,力图塑造新“秦人”认同。这一
举措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秦法与六国旧俗的冲突,以及秦帝国塑造认同方式的强硬,激起了六国故民
的故国之思和反秦情绪最终造成秦帝国的崩溃和新“秦人”认同的瓦解。据此可知,秦帝国崩溃是由于
()
A.暴政引发B.法律严酷C.乱用民力D.缺少文化认同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
可知准确时空是:秦(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秦统一后,通过推动六国故民“秦人化”,力图塑
造新“秦人”认同的措施,来维护政权的稳定,但激起六国故民的故国之思和反秦情绪,是“秦人化”
的失败,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暴政引发秦国灭亡,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秦亡的原因是法律严酷,
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秦亡的原因是乱用民力,排除C项。故选D项。
31.文景时期,深受“惩恶亡秦之政,论议务在宽厚”理念的影响,许多官吏断狱从轻,“刑罚大省”,以
至于“刑轻于它时而犯法者寡”,“断狱数百,几致刑措”逐步成为一种社会常态。汉初的司法实践
()
A.体现司法审判的公正理性B.契合黄老无为的治国思想
C.彰显以德治国的政治智慧D.沿袭秦朝司法的基本理念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
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许多官吏断狱从轻,‘刑罚大省',以至于'刑轻于它时而犯法
者寡’,'断狱数百,几致刑措'逐步成为一种社会常态。”可知,汉初实行黄老无为的治国思想在司法
领域的体现,B项正确;刑法较轻不完全代表司法审判公正合理,排除A项;材料体现刑法较轻,并
非以德治国,排除C项;汉初吸取秦朝刑法太重的教训,采取无为而治的思想,并非沿袭秦朝司法基
本理念,排除D项。故选B项。
32.西汉初年,丞相萧何为汉高祖营建未央宫时“务求壮丽”,高祖愤怒地质问他:“天下匈匈苦战数岁,成
败未可知,是何治宫室过度也?”萧何则称:“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最终,高祖认同了
萧何的看法。这可以用于说明当时()
A.君主与丞相争夺政治主导权B.休养生息理念受到挑战
C.政治理念注重强化皇权威仪D.儒家伦理影响政治生活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西汉(中国)。根
据材料“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萧何营建壮丽的未央宫体现了皇权
的至尊和强调,旨在强化封建君主专制统治,说明当时的政治理念注重强化皇权威仪,C项正确;在材
料中的事件中,尽管存在意见分歧,但最终高祖认同了萧何的看法,这并不体现为君主与丞相之间的
权力争夺,而是决策过程中的意见交流与最终的共识形成,排除A项;萧何的观点并非是对休养生息
理念的直接挑战,而是强调在皇权建设中展示威严的重要性,排除B项;萧何关于未央宫壮丽建设的
主张更多地体现了对皇权象征的重视,而不仅仅是儒家伦理的直接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33.班固批评司马迁的《史记》将汉代诸帝“编于百王之末,厕于秦(始皇)、项(羽)之列”,在编撰《汉
书》时取消了“世家”体例,又将项羽移出“本纪”,与陈胜合传,居于列传之首。班固的这一调整旨在
()
A.否定秦末农民起义的正当性B.将儒家思想融入史书的编撰
C.彰显西汉政权创建的正统性D.宣扬封建大一统的政治理念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
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班固反对将汉代诸帝“编于百王之末”,将项羽从帝王“本
纪”中移出,结合所学可知,其主要是为了突出西汉王朝的地位,彰显西汉政权创建的正统性,C项正
确;将项羽与陈胜合传并居于列传之首,可见其并未否定秦末农民起义,排除A项;材料中班固对《史
记》的批评是王朝观念的体现,并非为了将儒家思想融入史书的编撰,排除B项;“封建大一统的政治
理念”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材料体现西汉政权的正统性,排除D项。故选C项。
34.西汉开国者虽多出自布衣,但以“诛暴秦”的名义推翻了前政府,也能取得正统地位。同时,司法上凡不
涉及谋反和叛国问题,就逐步废止了“族诛”、“连坐”和“五刑”(五种肉刑),取而代之的是“男城旦”、“女
为春”、“司寇(安保)”、“伐薪”等劳动改造。这体现了西汉初年治国理政的特征是()
A.省刑罚,重教化B.倡民本,力休养
C.崇孝廉,好文治D.大一统,申君权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
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汉初废除了秦朝的重刑罚,取而代之的
是劳动改造,说明汉初重视民本,休养生息特征,B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到重教化,排除A项;汉初
尊奉黄老无为思想,而崇孝廉,好文治属于儒家思想,排除C项;汉武帝时的治国理政特征是大一统,
申君权,排除D项。故选B项。
35.西汉初年的吴越地区,既有楚文化特征的墓葬,也有先秦越人特征的墓葬。西汉中后期,吴越地区所
出土的汉族墓葬形式越来越多,取代了原有的墓葬文化形制。这表明西汉中后期()
A.吴越地区经济得到了开发B.政府加强了对吴越地区的管理
C.汉人大举向吴越进行迁徙D.民族交融得到进一步发展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
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后期(中国)。材料提及相比于西汉初年,西汉中后期吴越地区的“汉族墓葬形式
越来越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江南地区的开发,吴越的墓葬文化受到汉族文化习俗的深刻影响,
表明民族交融得到进一步发展,D项正确;“吴越地区经济得到了开发”不合逻辑,与材料侧重吴越墓
葬形式汉族化相悖,排除A项;“政府加强了对吴越地区的管理”不合史实,西汉初年吴越地区实行分
封制,由吴、越诸侯国进行治理,排除B项;“汉人大举向吴越进行迁徙”应在魏晋时期,排除C项。
故选D项。
36.汉武帝时,有公卿建议:"……商贾澄众。贫者蓄积无有,皆仰县官。异时算粘车贾人,缗钱皆有差,
请算如故”,建议最终得到采纳,这()
A.体现了重农抑商的原则B.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C.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D.提高了百姓的生产积极性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
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武帝时期(中国)。汉武帝时期,公卿建议对商贾征税,体现了重农抑商的政
策,这种政策旨在限制商业活动,鼓励农业生产,以确保国家的粮食供应和社会稳定。因此,这一建
议的采纳反映了重农抑商的原则,A项正确:材料主旨是抑制商业,并非强调国家对经济的控制,排
除B项;对商贾征税有利于抑制商业,稳定农业,促进社会发展,排除C项;这一政策不会直接提高
百姓的生产积极性,排除D项。故选A项。
37.西汉中期以后,皇家图书馆天禄阁33090卷图书中,藏有《六艺略》《诸子略》《兵书略》《术数略》和
《方技略》等类图书。对这些书,西汉统治者一改秦代的“焚书”为“秘书”,并进行统一管理。这一做法
旨在()
A.顺应尊崇儒术的政治现实需要B.融合儒法思想
C.促使儒家思想确立为正统地位D.改变统治思想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
准确时空是:秦汉时期(中国)。从秦朝开始每个王朝就存在皇权与相权、与地方大吏等的斗争,因此,
每个皇帝即位以后首先考虑的便是如何巩固皇权,题干材料反映的正是西汉统治者,希望通过统一管
理图书以达到巩固皇权的目的,顺应尊崇儒术的政治现实需要,A项正确;材料尽管出现了《兵书略》
等图书,但是未体现儒法思想发生融合,排除B项;儒学正统地位确立为汉武帝时期实行“尊崇儒术”
政策,但是材料旨在说明尽管国家实行了政策,但在图书搜集和管理上依然有诸子百家书籍,且进行
统一管理,目的是加强思想控制,排除C项;从题干主要体现汉代的文化政策,从材料无法看出“统
治思想”的改变,排除D项。故选A项。
38.西汉为了巩固对西北地区的统治,征发成卒戍边,并且建立了一套专门的管理制度,成卒在完成候望
等军事任务外,还要承担许多杂役,主要包括烹饪、种植、建筑等方面。这()
A.拓展了西汉统治疆域B.保证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中考英语冲刺语法填空热点新题练习含答案解析
- 2025汽车维护保养合同模板
- 2025餐饮连锁加盟合同范本
- 2025汽车销售代理合同
- 2025电子合同规范
- 2025合法个人借款合同范本 法律认可的
- 2025供应商合同范本模板示例
- 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计
- 公司股权转让协议书标准合同书范例
- 卫生院的聘用合同范例
- GB/T 22235-2008液体黏度的测定
- CAD输入文字时提示“找不到主词典无法启动拼写检查程序”怎么办
- -活出心花怒放的生命 课件 心理健康
- 给水泵检修方案
- 设备出入库管理办法
- KEGG代谢通路中文翻译
- 消火栓月检查表
- GB∕T 17832-2021 银合金首饰 银含量的测定 溴化钾容量法(电位滴定法)
- 低成本自动化的开展与案例77页PPT课件
- 人防工程竣工资料(全套)
- 梅州市部分饮用水源保护区调整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