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三同步练习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_第1页
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三同步练习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_第2页
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三同步练习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_第3页
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三同步练习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_第4页
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三同步练习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3:单元时空构建

[佛教传入中国]西

服棉花传

I

饰入中国

征服大宛国,获、

得“汗血马”影

重与亚洲郑和下欧洲钟表中国进口国人制作钟表体

开辟通往印和东非西洋经澳门传大量钟表现中国文化特色

度洋的海路建立联入中国内

I系地中山装兼具

I张骞通西域)中西的特点

I

汉隋唐宋元明清民国建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两极格局瓦解

养蚕和缥丝技术世界贸易局限各洲间的签署《关税与世界贸易

传到东罗马帝国于各洲内部、贸易扩展贸易总协定》组织成立

亚欧大陆之间

苜蓿、胡桃等伊斯兰教和基中国茶传播到欧、美、中国服饰

物种引入中国督教传入中国非、大洋洲等地传入法国

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课程标准学习目标

1.识记古代欧亚大陆东西商路的开辟和

1.了解古代不同类型商路的开辟。发展历程。(时空观念)

2.通过了解商品所体现的特色文化,理2.通过史料探究,分析古代商路开辟的

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原因以及古代商贸推动文化交流与传

角色。播。(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家国情怀)

事必备知识自主学习

知识点一丝绸之路

1.名称来源

⑴人类早期几个文明中心之间的交往主要是沿东西方向展开的,最著名的是经

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欧亚大陆的商路。

(2)后人在这条商路上发现了大量丝绸遗存,因此将它命名为“丝绸之路”o丝

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

2.标志性事件:张骞通西域

(1)时间: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

(2)目的:联合大月氏等政权共击匈奴。

(3)经过:张骞一行在途中被匈奴人俘虏,羁留十余年,后辗转抵达大月氏。

(4)影响:张骞出使西域被称为“遒宝”,大大推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贸易的

繁荣。

3.主要路线:丝绸之路在长期发展中开辟出一些支线,新疆、中亚地区的路线尤

为复杂。

4.走向衰落:唐朝中期以后,受割据、战乱等因素影响,加上东西方的海路联系

日益活跃,丝绸之路在东西交通中的重要性渐趋下降。

知识点二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

1.草原丝绸之路

(1)路线:在丝绸之路北面,从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亚西行,经由咸海、里海以

北通往欧洲或小亚细亚的商路。

(2)事例: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的西迁,很多是沿着这条商路进行的。

2.西南丝绸之路

⑴路线:从关中平原入蜀至成都平原,沿横断山麓南下,跨越澜沧江、怒江,

向西进入缅甸和印度,再通往中亚、西亚等地的商路。

⑵作用:在沟通古代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南亚的联系上,长期发挥着重要

作用。

1913年由法国的东方学家沙咦首次提及,雏形在秦汉时期便已存在

(1)含义:古代东西方的海上交通线。

(2)地位: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在东西方交流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⑶过程

①开始:早在西汉,中国就已经开辟了通往印度洋的海路。

②繁荣:宋元时期,人们能够制造巨舟,使用帆索和磁罗盘,出洋航海十分频繁;

系帆的绳,用以升降船帆和控制受风,又名篷索

中国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地区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广州、泉州、明州等

沿海口岸成为重要的交易枢纽。

③顶峰:明初郑和下西洋达到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交通的巅峰。

知识点三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1.物质和技术交流

(1)对外输出

①中国丝绸不断向西出口,养蚕和缭丝技术逐渐传到东罗马帝国。

②漆器及其制造技术、铁器及迨铁技术经由中亚向西传播。

③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经由陆路和海路传到西方。

④瓷器主要沿海路外销到东南亚、南亚、西亚、北非、东非等地。

(2)对内引入

①西汉获得了大宛国当地出产的良种“汗血马”,同时引进了优良的饲草苜蓿,

以及葡萄等水果。

②西瓜和古代文献中带有“胡”字的物种,如胡桃、胡瓜、胡葱、胡椒、胡萝卜

等,基本都是通过西域传入的。

③中亚和西亚的服饰、饮食对隋唐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④棉花从陆、海两个渠道逐渐传入中国,在宋元时期发展为重要的经济作物。

⑤香料、珠宝、金银器皿等外来商品,早期多从陆路输入,自宋代起基本来自海

路。

2.文化交流

⑴宗教:佛教在汉朝从印度经中亚传入中国,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思想、文学和

艺术创作。法教、摩尼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陆续传到中国。

俗称拜火教,流行于古代波斯

⑵艺术:佛教石窟融汇东西艺术风格,是人类文化史上的瑰宝。中亚和西亚的

杂技、魔术、音乐、舞蹈在汉唐王朝广受欢迎。

(3)医学:中医药知识随着炼丹术传到阿拉伯地区。

观点聚焦辨正误

1.丝绸之路是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古代东西方的重要商路。(J)

2.丝绸之路等商路既是商贸路线,也是沟通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的桥梁。(J)

3.张骞通西域,被称为“凿空”,是丝绸之路发展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J)

4.欧亚大陆的其他重要商路还有“草原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和“海上

丝绸之路”。(J)

5.明初郑和下西洋达到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交通的巅峰。(J)

情境再现挖教材

❶阅读教材插图“甘肃敦煌莫高窟323窟的初唐壁画《张骞出使西域》”(见教

材P49):这幅画描绘的事实有何意义?

提示壁画的内容是张骞出使西域,这次出使被称为“凿空”,大大推进了丝绸

之路的畅通和贸易的繁荣。

❷《希腊拉丁作家远东古文献辑录》记载:古希腊和古罗马人都知道遥远的东方

有一个“丝国”,并且对丝的生产进行了种种猜测和想象。(摘自教材P50)这说

明丝绸之路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提示沟通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

❸阅读教材插图“绘有身着丝绸妇女形象的古希腊陶壶”。(见教材P50)它蕴含

了哪些信息?

提示丝绸很早就成为中西方进行贸易的商品;中国的制瓷技术很早就传到西

方;中国与欧洲的贸易有悠久的历史。

❹阅读教材P52“学思之窗”:张骞提出了怎样的探险计划?他为什么会提出这

样的计划?

提示计划:由西南开辟直通身毒和中亚诸国的路线。

原因:①张骞从与大夏国人的交流中得到启发。②羌人和匈奴所控制的地区十分

危险,这样可以避开此风险。

概念拓展再深化

❶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广义上讲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

上丝绸之路。19世纪末,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中国》中,把“从公

元前H4年至公元127年间,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

条西域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其后,德国历史学家郝尔曼根据新发现

的文物考古资料,进一步把丝绸之路延伸到地中海西岸和小亚细亚,确定了丝绸

之路的基本内涵,即它是中国古代经过中亚通往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陆

上贸易交往的通道。

❷汉志商道

汉志商道是一条沟通古代东西方商品贸易、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道路。5到6世

纪逐渐形成,6、7世纪一度达到顶峰,后由于汉志地区受拜占庭世界与阿拉伯

世界冲突的严重影响,日渐衰微。伊朗统治后期随着多条新商道的开辟,汉志商

路逐渐淡出历史舞台。

否1TZx关键能力合作探究

主题一丝绸之路的开辟

命题探究>---------

任务fl丝绸之路开辟的条件

史料西域以孝武时始通……汉兴至于孝武,事征四夷,广威德,而张骞始开西

域之迹。

——《汉书•西域传》

思考根据史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骞始开西域之迹”的条件。

提示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汉武帝宣扬大汉威德的政治需要;匈奴对西域、中原

的威胁;汉武帝的雄韬伟略;张骞本人不畏艰险、忠贞不屈的意志和坚毅的品质;

等等。

任务同丝绸之路形成的特点

史料广义的丝绸之路指从上古开始陆续形成的,遍及欧亚大陆甚至包括北非和

东非在内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线路的总称。除了上述的路线之外,还包括

约于前5世纪形成的草原丝绸之路,中古初年形成、在宋代发挥巨大作用的海上

丝绸之路与西北丝绸之路同时出现,在宋初取代西北丝绸之路成为陆上交流通道

的南方丝绸之路。

——摘编自《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

思考根据史料,说明广义的丝绸之路在形成上具有怎样的特点?根据史料和所

学知识,指出丝绸之路包含哪些路线?

提示特点:连续性、继承性。

路线:陆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

任务❸丝绸之路开辟的影响

史料伴随着古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东西方交往不断增加。埃及、伊

朗、巴基斯坦等地,发现了大量唐代瓷器碎片,其中包括唐三彩、邢州白瓷、越

州黄褐釉瓷等。伴随着丝绸之路贸易的不断需求,唐宋时期,广州出现几种新行

业:和香(把舶来的香料制成香品)、译人(翻译)和舶牙(舶来品交易经纪人)。每年

进入广州的外国人约一万人次,广州出现了供外国人居住、经商的“蕃坊”。

思考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海上丝绸之路对唐宋社会经济的影响。

提示影响:海外贸易地域广阔,商品品种丰富,交易规模扩大;促进了以制瓷

业为代表的手工业的繁荣;广州作为海上丝路的重要港口,出现了新兴行业和外

国人居住的“蕃坊”,成为国际都市。

素养提升►---------

1.唯物史观——丝绸之路形成的原因

(1)政治因素:西汉国力强大,政局稳定,张骞出使西域后,西域地区设立行政

机构,为其提供政治保障。

(2)科技因素:手工业的发达,中国丝织、制瓷和茶叶制造业技术先进。

(3)经济因素:汉代经济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中外商人之间的贸易和罗马帝国

也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4)军事因素:对匈奴战争的胜利,保障了商路的安全。

(5)交通因素:海路交通条件不断完善;航海造船技术提高;指南针运用于航海;

等等。

(6)思想因素:中国友好往来和平交往的愿景;海外贸易的历史传统。

2.历史解释——丝绸之路的特点

(1)起源早,历史悠久。最早的丝绸之路距今已经有近3000年的历史。

⑵线路多,覆盖面广。古代丝绸之路包括陆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海上

丝绸之路等,覆盖了欧亚大陆乃至非洲地区。

(3)时间长,历时千年。从汉代张骞“凿空”到明代丝绸之路衰败,历时1600余

年。

(4)重经济,互利互惠。张骞出使西域主要是出于军事目的,但他所开辟的这条

道路在后来所产生的作用却远远超出了军事范畴。可以说,丝绸之路从军事路、

外交路发展为民生路、商业路、文化路,特别是在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发挥

了巨大作用,丝路两端以及沿途都大受其益。

主题二丝绸之路在中外交往中的作用

命题探究》---------

任务u丝绸之路开辟的历史意义

史料丝绸之路是一条古代连接欧、亚、非三大洲的商贸之路,它沟通了旧大陆

上兴起的诸种文明。在丝绸之路正式开通之后,东西方之间的交流更趋频繁。在

丝路沿线相继兴起的中国古代诸王朝……通过不断扩张、征服,推动了古代世界

从分散逐渐走向整合的全球化进程的到来。在丝绸之路多元文明的发展中,东方

与西方、中国与外国、陆地与海洋、人类与自然等领域,互动几乎无处不在。

—摘编自王永平《全球史视野下的

古代丝绸之路》等

思考根据史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

提示加强了中国与欧、亚、非等国家的往来;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推动了古代世界从分散逐渐走向整合;丝绸之路的开通扩大了人类交往的范围,

促进了全球文明的发展。古代丝绸之路的发展史是一部人类文明交往与联系的全

球史。

任务因丝绸之路的现实价值

史料习近平提出,要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

位开放新格局。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沿路国家可以更加深入、全面地认识一个改

革开放40年后的中国,可以更直接细致地感知和了解优秀的中华文明,进而接

纳甚至吸收其优秀的成分。

——摘编自张勇《略论21世纪海上丝绸

之路的国家发展战略意义》

思考根据史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历史基础和

现实背景。

提示历史基础:古代丝绸之路,主要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现实背景: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但各国面临的发展问题依然严峻;新时期中

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建设和平的国际环境的需要。

素养提升►---------

1.历史解释——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

(1)中外文化交流具有双向性,而不是单向传播。这种双向的交流,即中华文明

的外传与异域文明的内徙,丰富和发展了双方的文化,构成了世界文化发展史上

的积极因素。

⑵中华文明在中外文化交流中表现出开放性和包容性,接受外来文明和传播中

华文明往往都是通过贸易或僧侣等和平方式进行的。同时,中华文明以其源远流

长的优越性顽强地延续不断,亦从未被外来文明征服。

⑶就中华民族主流意识而言,无论是对中华文明的传出,还是对异域文明的导

入,一般未见有强烈的保守和排外倾向。中华文明在不断吸收和消化异域文明的

过程中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4)中国历代王朝的对外政策取决于多种因素,其中主要取决于当时的国力、国

势和国内社会矛盾状况,对外交往的国际背景,以及最高统治集团(往往以君主

为代表)的文化心理状态。对外政策的开放程度往往与中外文化交流的程度成正

比。

2.家国情怀一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⑴丝绸之路是世界各文明区域相互发现、沟通之路。丝绸之路为各种文明形态

的呈现、传播与交流提供了一个巨大的舞台,华夏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

明、古希腊文明、古波斯文明等都在这一平台上现身并交流。

⑵丝绸之路是人类社会各种文明形态的开放和交流之路。自汉代到唐宋,河西

走廊长期位于中西文明交流的中心。中西方文明的交流从未停止过,影响着各自

文明的进程。

⑶丝绸之路是人类物质文明相互流通之路。对丝绸之路的不同命名,无不体现

了丝绸之路以物质文明的交流为外在特征。

(4)丝绸之路是人类语言媒介交汇传播之路。丝绸之路成了人类语言文字的展示

与交流之地,不断丰富与完善着各种语言的书写表达习惯与语法规范。

⑸丝绸之路是人类观念、信仰开拓延展之路。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在丝

绸之路上的传播、冲突与交流,影响了丝绸之路沿线的人们的精神信念。

(6)丝绸之路是人类艺术的展示、传播、交流之路。人类所创造的各门类艺术,

如陶瓷、青铜器、音乐、舞蹈等,均在丝绸之路上传播、交流。

g素养达标随堂反馈

1.在中国新疆乌鲁木齐南山矿区以及俄罗斯阿尔泰山北麓等地,出土了公元前

7—前5世纪楚国生产的凤鸟纹刺绣丝绸。据此可以判断()

A.东周时期丝织品做工精良,远播西域地区

B.楚国是中西交通的起点,楚文化有明显西域特征

C.汉代丝路开通之前,中原与西域没有交往

D.东周时期楚国与西域交流广泛,生活方式趋同

答案A

解析由材料“新疆乌鲁木齐南山矿区以及俄罗斯阿尔泰山北麓等地,出土了公

元前7—前5世纪楚国生产的凤鸟纹刺绣丝绸”可知,东周时期已掌握丝织技艺,

产品传播范围广泛,故选A项;丝绸之路起点是长安,排除B项;“没有交往”

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生活方式趋同”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2.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远至今中亚阿姆河流域,受到渴望与汉通使往来的大

宛等国的欢迎。其间,汉设置河西四郡,打通了与西域的直接交通。张骞在出使

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对打开丝绸之路和建立中国与西方的联系起到了关键作用。

据此可知,张骞出使西域的功绩是()

A.开辟了沟通中西的丝绸之路

B.建立了汉朝与西方的联系

C.确立了汉朝对西域的管辖权

D.开启了中国与中亚的交往

答案D

解析“张骞出使西域,远至今中亚阿姆河流域”“打通了与西域的直接交

通”,而西域大体就是现在的中亚,因此张骞出使西域开启了中国与中亚的交往,

故D项正确。

3.马可・波罗在描述中国某港口时说:“亚历山大或他港运载胡椒一船赴诸基督教

国,乃至此刺桐港者,则有船舶百余。”“刺桐”是指()

A.泉州B.广州C扬州D.庆元

答案A

解析福建泉州港古代被称为刺桐城、温陵,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是古

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元朝时期泉州港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与埃及

亚历山大港齐名,故选A项。

4.(2022.北大附中云南实验学校高二模拟)中原地区盛产粮食、麻、丝及手工制品,

而农业的发展则需要大量的畜力(牛、马等);北方草原地区盛产牛、马、羊及皮、

毛、肉、乳等畜产品,而缺少粮食、纺织品、手工制品等。草原丝绸之路有“皮

毛路”“茶马路”的称谓。这可以用来说明()

A.草原丝绸之路形成的基础条件

B.“皮毛路”和“茶马路”相互辉映

C.草原地区最早形成茶马互市

D.农耕文化剧烈地冲击了游牧文化

答案A

解析题干所述中原地区与草原地区在经济上互有需求,是一种相依相生的关

系,这是草原丝绸之路形成的基础条件,A项正确;“皮毛路”和“茶马路”都

是指草原丝绸之路,不可说“相互辉映”,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草原地区

最早形成茶马互市,排除C项;D项不能由材料得出,排除。

5.(2022.河北大名一中高二模拟)考古印证了历史的印记。近几十年来,在我国新

疆发现许多汉代的丝织品,在马来西亚发掘出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在印

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的钱币和陶器。这些考古发现证实()

A.张骞曾出使西域

B.班超曾出使大秦

C.陆海丝绸之路的存在

D.中亚与东南亚都是中国版图

答案C

解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新疆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马来西亚和印度尼

西亚地处海上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在这些地方考古发掘出汉代的陶片、钱币和

陶器,不仅证实当时丝绸之路的存在,而且说明当时我国的对外贸易已相当繁荣,

C项正确;根据这些考古发现只能说明陆海丝绸之路的存在,并不能说明张骞曾

出使西域,排除A项;班超没有出使过大秦,排除B项;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

排除。

6.(2022.山东烟台二中高二测试)婆罗门曲为天竺佛教舞曲,后从西域、中亚诸国

传入唐朝,经凉州(甘肃武威)都督杨敬述改制、加工,传入长安后又经唐玄宗修

改、润色,更名“霓裳羽衣舞”,风靡一时。这反映了()

A.民族交融助推文化趋同

B.三教合一促进文化繁荣

C.丝绸之路成就盛唐气象

D.文化交融推动艺术创新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风靡一时的“霓裳羽衣舞”源于印度传入中国的婆罗门曲,

经过一系列中国化的加工修改而成,说明中外文化交融推动了艺术创新,故选D

项;“趋同”的说法有误,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外文化交流,不是三教

合一,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丝绸之路成就盛唐气象”,排除C项。

学业质量课后评估

题组1丝绸之路

1.(2022.江苏无锡高二质检)唐代诗人杜甫在其诗作“闻道寻源使,从天此路回。

牵牛去几许,宛马至今来”中所歌颂的“寻源使”,就是西汉的张骞。张骞之所

以成为千古名人,是因为他的两次出使西域()

①促进了西域同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②丰富了中原的物质文化生活③为西

汉与西亚、非洲通商关系的发展提供了条件④促进了西域社会的进步

A.①②④B.①②③

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西汉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促进了西域同

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中原的物质文化生活,为西汉与西亚、欧洲通商关

系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促进了西域社会的进步,③表述错误,①②④符合题意。

故选A项。

2.(2022.浙江金乡卫城中学高二检测)考古学家在今辽宁朝阳、韩国庆州地区7—9

世纪的墓葬中陆续发现了大量胡俑,俑的形象既有来自地中海地区的东罗马人、

波斯人,还有中亚地区的回鹘人、粟特人。这表明当时()

A.东亚风俗深受西方文化影响

B.中西交流主要依赖于海上交通

C.丝绸之路已延伸到朝鲜半岛

D.中国与东罗马建立了外交关系

答案C

解析中国古代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是沟通中国与中亚、西亚、欧洲之间贸易

的重要通道,材料中“在今辽宁朝阳、韩国庆州地区7—9世纪的墓葬中陆续发

现了大量胡俑”,以及发现来自中亚、西亚、欧洲的人俑,可知当时丝绸之路已

经延伸至朝鲜半岛,故C项正确;材料中提及的胡俑并非西方文化,A项错误;

材料未强调海上丝绸之路,B项错误;材料未提及与东罗马的外交,D项错误。

3.(2022.河北唐山高二模拟)阿富汗的青金石随着丝绸之路上的商队的行进而不

断流入欧亚各地。这种远早于丝绸的贸易品在欧亚大陆的广泛传播为带动欧亚贸

易交流作出了贡献。这说明丝绸之路的意义是()

A.文化交流B.商品交流

C.宗教交流D.军事交流

答案B

解析据题意可知,通过丝绸之路,阿富汗的青金石广泛流入欧亚各地,由此可

知,丝绸之路的意义在于商品交流,不能体现文化交流、宗教交流和军事交流,

B项正确,排除A、C、D项。

题组2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

4.除四大发明外,从中国传到欧洲的东西还有很多,如船尾舵、马镜等器物,菊

花、柠檬、柑橘等水果和植物。柑橘至今在荷兰和德国还被称为“中国苹果”。

这些东西传到欧洲主要通过()

A.中国商人

B.阿拉伯人

C.马可・波罗等欧洲人

D.奥斯曼土耳其人

答案B

解析古代中国对外交往通过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到达中亚、西亚地区,再由

阿拉伯人经地中海地区传入欧洲,阿拉伯人是传播四大发明和中国物产到欧洲的

桥梁,故B项正确。

5.(2021.天津武清区高二模拟)“草原丝绸之路”沿线经过的主要古代城市有辽

上京(今巴林左旗辽上京遗址)、元上都(今正蓝旗元上都遗址)、集宁路(今集宁路

古城遗址)、天德军(今丰州古城遗址)、德宁路(今敖伦苏木古城遗址)、哈喇浩特

(今额济纳旗黑城遗址)、哈拉和林(今蒙古国前杭爱省哈拉和林遗址)、讹答剌(哈

萨克斯坦奇姆肯特市)、托克马克(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市)等地。材料反映了

“草原丝绸之路”()

A.是在丝绸之路南面的东西交通线

B.从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亚西行

C.沿天山北麓,进入中亚

D.匈奴、大月氏等游牧民族沿此路西迁

答案B

解析“草原丝绸之路”是指在丝绸之路北面,穿行草原地区的东西交通线,从

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亚西行,经由咸海、里海以北通往欧洲或小亚细亚,故B

项正确;A、C、D项的描述不符,排除。

6.(2022.浙江丽水高二质检)2017年4月20日,国家文物局正式确定广州为海上

丝绸之路申遗牵头城市,联合南京、宁波、江门、阳江、北海、福州、漳州、莆

田、丽水等城市进行海上丝绸之路保护和申遗工作。海上丝绸之路的巅峰形成于

()

A.唐朝B.宋朝C.元朝D.明朝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到巅峰状态的标志性事件是明朝郑

和下西洋,故选D项。

题组3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7.(2022.陕西榆林高二模拟)1965年,考古工作者在发

掘辽宁省北票县十六国墓葬时,在北燕天王冯跋的长

弟冯素弗墓中发现了5件玻璃器皿。在这其中,一件

鸭形水注(如图)引起了考古界的格外注目。它由哪一国

家输入中国()

A.埃及B.东罗马帝国

C.阿拉伯帝国D.伊朗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发掘辽宁省北票县十六国墓葬时,在北燕天王冯跋的长弟冯素弗

墓中”可知,冯素弗生活于中国的南北朝时期,此时对应的是西方的东罗马帝国

时期,所以该玻璃器皿应该是通过丝绸之路从东罗马帝国输入中国的,B项正确。

8.(2022.中国农业大学附属中学高二期中)唐朝时,蔬菜品种日益丰富,开始出现

原产于地中海的葛苣、印度的刀豆、波棱国(今尼泊尔)的菠菜等。这一情况透露

出唐朝()

A.生产技术的成熟B.对外交流的盛况

C.西域都护的设置D.丝绸之路的开通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唐朝与地中海及印度等地均有交往,这一情况透露出唐朝对

外交往的盛况,故B项正确;材料与生产技术无关,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

“西域都护的设置”,C项错误;丝绸之路开通于西汉,D项错误。

9.(2022.重庆市育才中学高二诊断)历史上西亚和北非工匠曾大量仿制中国各类

瓷器,尽管他们烧制出来的实际上只是施釉陶器,但器形、色彩、花纹都与中国

瓷器类似。这反映出()

A.丝绸之路走向繁荣昌盛

B.中西方文化交流频繁

C.当地受到中华文化影响

D.中国国际地位空前提高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历史上西亚和北非工匠曾大量仿制中国各类瓷器……器形、色

彩、花纹都与中国瓷器类似”并结合所学可知,西亚和北非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

才会有这样的现象出现,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