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主题探讨 人物形象及写人艺术(分层练习)-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解析版_第1页
《红楼梦》主题探讨 人物形象及写人艺术(分层练习)-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解析版_第2页
《红楼梦》主题探讨 人物形象及写人艺术(分层练习)-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解析版_第3页
《红楼梦》主题探讨 人物形象及写人艺术(分层练习)-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解析版_第4页
《红楼梦》主题探讨 人物形象及写人艺术(分层练习)-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专题专测二

主题探讨+人物形象及写人艺术

基础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看似平常的句子却隐藏着多少耐人寻味的故事与

情感。他乡遇故知,偏偏又是在“落花时节”。人们由暮春时分的落花之景联想到青春流逝,

正是由自然景物触发的生命感受。青春以比年华,花红借喻红颜,皆是诗文常用之典。《红楼

梦》别名《金陵十二钗》,曹雪芹披阅于悼红轩,“悼红”二字亦点其题。书中描写大观园女

子们占花名行令,以花的特性、寓意暗示了人的性格、命运。春光美好却短暂,鲜花娇艳难保

鲜,恰如妙龄女子红颜易老,年华易逝。

林黛工正因为花落与人亡的情感联系,葬花成为一个“惮红”的重要仪式。作为花与人的

结令使,对暮春的感伤最为敏感。“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一阕《葬花吟》诉

尽伤春惜红之情。黛玉葬花,以物体人,安葬的是花魂,悲悼的却是即将天亡的自己。前生为

护花使者的贾宝玉,如今是爱红的公子,在贾府中却常常因多情呵护而给身边的女子们带来不

幸,往往因“爱红”而致“悼红”,就如挚爱黛玉却不能守其一生,,

o同为葬花,林黛玉安葬落花,让它们“质本洁来还洁去”,也表明自己的

生命观;贾宝玉则更多是感于失去的遗憾,为“护花”的无能为力而懊丧、痛惜。

1.请写出以下语段说的是《红楼梦》中的哪位女子。(6分)

(1)冷子兴说的:“模样又极标致,言谈又爽利,心机又极深细,竟是个男人万不及一的”说

的是()。

⑵宝玉有一贴身丫鬟叫(),原是贾母身边的丫鬟。第五回宝玉到“太虚幻境”见到

的“金陵十二钗又副册”中的“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写的就是她。

⑶林黛玉进府见到了迎春、探春、惜春三姐妹,“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

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这一段人物肖像描写是指()。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不得

改变原意。(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上文提示,在文中横线处续写两句话。要求选例恰当,并与前一句构成排比。(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王熙凤袭人探春

解析(1)从冷子兴的话”模样又极标致,言谈又爽利,心机又极深细,竟是个男人万不及一

的”可判断此人正是贾府的真正“管家”——王熙凤,她模样俊美,颇有心计,言谈中往往是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2)从宝玉的“贴身丫鬟”,再到第五回宝玉到“太虚幻境”与其“初试云雨”以及她“温柔

和顺”的特点,还有她与蒋玉菌互换汗巾,算是定情物,而最终没有成为贾宝玉的妾室,可算

是“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结合这些分析可知:此人是袭人。

⑶从第三回林黛玉初进贾府所见“三春”中的文字一“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

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可知:这是贾宝玉同父异母的妹妹探春,她精明

强干,管理能力不逊色于王熙凤。

2.(示例)正因为花落与人亡的情感联系,葬花成为“悼红”的一个重要仪式。作为花与人的

结合体,林黛玉对暮春的感伤最为敏感。

解析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结构混乱,”林黛玉正因为花落与人亡的情感联系,

葬花……”中途易辙,可把第一句的主语“林黛玉”删掉;二是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可在“对

暮春的感伤最为敏感”之前加主语“林黛玉”。

3.(示例)怜爱晴雯却无法保其平安,喜欢金钏儿却无力护其善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团圆之日”被作者曹雪芹赋予了残缺和破碎的悲剧意蕴。第十八回中,元春于元宵节回

贾府省亲,所点的四出戏大有深意——《一捧雪•豪宴》讲恩将仇报的故事;《长生殿・乞巧》

表达高处不胜寒和对人间真情的渴望;《邯郸梦•仙缘》写人生福祸相依,蕴含人生的智慧和

超脱;《牡丹亭・离魂》表达对死亡的预感。概而言之,其中的意蕴就是盛极而衰,人生无常。

元春的眼泪仿佛浸湿了书中每一个“团圆之日”。她没有出扬的.“元宵节猜灯谜”一和二史

秋赏月;情节也都预示着重果的事件即将发生并.区“谶语”的形式关联贾府先来的靠母。灯谜

所呈现的“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的气氛,赏月时“闻笛落泪”的预感,都照应着“树倒湖才孙

散”的终局。

曹雪芹用多种方式设置伏笔与隐喻,使之和贾府命运相互照应。通过节日的喜庆气氛与家

族、个人的悲剧命运相互作用,形成了戏剧性的张力,提升了《红楼梦》的美学意蕴。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是个长句,请改成三个短句。可以改变语序、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

改变原意。(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不得改

变原意。(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红楼梦》常以诗句、对话、酒令、谜语等形式关联人物形象及命运。请从下列两项中任

选一项,谈谈你的理解,不超过50个字。(4分)

①《红楼梦》第三回“贾雨村黄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中《西江月》词曰:“富贵不

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

寄言纨挎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②《红楼梦》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中有一首判词:“才自精明志

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虽然她在“元宵节猜灯谜”和“中秋赏月”情节中没有出场,但这些情节也都预示着重要

的事情即将发生,并以“谶语”的形式关联贾府未来的命运。

解析分析画波浪线句子的特点可知,由“并”字连接的两个句子可独立成句;然后将“她没

有出场的”这个定语抽取出来,表达成“她在'元宵节猜灯谜'和'中秋赏月’情节中没有出

场";那么“'元宵节猜灯谜'和'中秋赏月’情节也都预示着重要的事件即将发生”需要改

写成“这些情节也都预示着重要的事情即将发生”;这两个句子再用“虽然……但”连接,加

上第三个句子“并以‘谶语'的形式关联贾府未来的命运”。整理成答案即可。

5.(示例)节日的喜庆气氛与家族、个人的悲剧命运相互作用,形成了戏剧性的张力,丰富了

《红楼梦》的美学意蕴。

解析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滥用介词导致主语残缺,可删掉“通过”;二是“提

升……意蕴”搭配不当,可改为“丰富……意蕴”。

6.(示例一)①是写贾宝玉的词。在常人眼中,他不才不贤、难堪大任,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

与世俗格格不入,最终出家。

(示例二)②是贾探春的判词。探春才干出众,但偏生于贾府没落之时,且为庶出,最终免不了

远嫁的命运。

提升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贾母少歇一回,自然领着刘姥姥都见识见识。先到了潇湘馆。一进门,只见两边翠竹夹路,

土地下苍苔布满,中间羊肠一条石子漫的路。刘姥姥让出路来与贾母众人走,自己却起走土地。

琥珀拉着他说道:“姥姥,你上来走,仔细苍苔滑了。”刘姥姥道:“不相干的,我们走熟了

的,姑娘们只管走罢。可惜你们的那绣鞋,别沾脏了。”他只顾上头和人说话,不防底下果题

滑了,咕咚一跤跌倒。众人拍手都哈哈的笑起来。贾母笑骂道:“小蹄子们,还不搀起来,只

站着笑。”说话时,刘姥姥已爬了起来,自己也笑了,说道:“才说嘴就打了嘴。”贾母问他:

“可扭了腰了不曾?叫丫头们捶一捶。”刘姥姥道:“那里说的我这么娇嫩了。那一天不跌两

下子,都要捶起来,还了得呢。”

紫鹃早打起湘帘,贾母等进来坐下。林黛玉亲自用小茶盘捧了一盖碗茶来奉与贾母。王夫

人道:“我们不吃茶,姑娘不用倒了。”林黛玉听说,便命丫头把自己窗下常坐的一张椅子挪

到下首,请王夫人坐了。刘姥姥因见窗下案上设着笔砚,又见书架上磊着满满的书,刘姥姥道:

“这必定是那位哥儿的书房了。”贾母笑指黛玉道:“这是我这外孙女儿的屋子。”刘姥姥留

神打量了黛玉一番,方笑道:“这那像个小姐的绣房,竟比那上等的书房还好。”

说笑一会,贾母因见窗上纱的颜色旧了,便和王夫人说道:“这个纱新糊上好看,过了后

来就不翠了。这个院子里头又没有个桃杏树,这竹子已是绿的,再拿这绿纱糊上反不配。我记

得咱们先有四五样颜色糊窗的纱呢,明儿给他把这窗上的换了。”凤姐儿忙道:“咋儿我开库

房,看见大板箱里还有好些匹银红蝉翼纱,颜色又鲜,纱又轻软,我竟没见过这样的。”贾母

听了笑道:“呸,人人都说你没有不经过不见过,连这个纱还不认得呢,明儿还说嘴。”薛姨

妈等都笑说:“凭他怎么经过见过,如何敢比老太太呢。老太太何不教导了他,我们也听听。”

凤姐儿也笑说:“好祖宗,教给我罢。”

贾母笑向薛姨妈众人道:“那个纱,比你们的年纪还大呢。怪不得他认作蝉翼纱,原也有

些像,不知道的,都认作蝉翼纱。正经名字叫作'软烟罗'。那个软烟罗只有四样颜色:一样

雨过天晴,一样秋香色,一样松绿的,一样就是银红的,若是做了帐子,糊了窗屉,远远的看

着,就似烟雾一样,所以叫作'软烟罗'。”薛姨妈笑道:“别说凤丫头没见,连我也没听见

过。”

凤姐儿一面说,早命人取了一匹来了。贾母说:“可不是这个!先时原不过是糊窗屉,后

来我们拿这个作被作帐子,试试也竟好。明儿就找出几匹来,拿银红的替他糊窗子。”凤姐答

应着。众人都看了,称赘不已。刘姥姥也觑着眼看个不了,念佛说道:“我们想他作衣裳也不

能,拿着糊窗子,岂不可惜?”贾母道:“倒是做衣裳不好看。再找一找,只怕还有青的。若

有时都拿出来,送这刘亲家两匹,做一个帐子我挂,下剩的添上里子,做些夹背心子给丫头们

穿,白收着霉坏了。”凤姐忙答应了,仍令人送去。贾母起身笑道:“这屋里窄,再往别处逛

去。”说着一径离了潇湘馆,往秋爽斋去。

一行人等来至探春房中。探春素喜阔朗,这三间屋子并不曾隔断。当地放着一张花梨大理

石木案,案上磊着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笔海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西墙

上当中挂着一木幅米襄阳《烟雨图》,左右挂着一副对联,乃是颜鲁公墨迹,其词云:烟霞闲

骨格,泉石野生涯。案上设着木鼎。左边紫檀架上放着一个木观窑的木盘,盘内盛着数十个娇

黄玲珑木佛手。右边洋漆架上悬着一个白玉比目磬,旁边挂着小锤。那板儿略熟了些,便要摘

那锤子要击,丫鬟们忙拦住他。他又要那佛手吃,探春拣了一个与他说:“玩罢,吃不得的。”

东边便设着卧榻,拔步床上悬着葱绿双绣花卉草虫的纱帐。板儿又跑过来看,说“这是蛔蛔,

这是蚂蚱"。刘姥姥忙打了他一巴掌,骂道:“下作黄子,没干没净的乱闹。倒叫你进来瞧瞧,

就上脸了。”打的板儿哭起来,众人忙劝解方罢。

正说话,忽一阵风过,隐隐听得鼓乐之声。贾母问:“是谁家娶亲呢?这里临街倒近。”

王夫人等笑回道:“街上的那里听的见,这是咱们的那十几个女孩子们演习吹打呢。”贾母便

笑道:“既是他们演,何不叫他们进来演习。他们也逛一逛,咱们可又乐了。”凤姐听说,忙

命人出去叫来,又一面吩咐摆下条桌,铺上红毡子。贾母道:”就铺排在藕香榭的水亭子上,

借着水音更好听。回来咱们就在缀锦阁底下吃酒,又宽阔,又听的近。”众人都说那里好。(节

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回)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姥姥打骂板儿,看似是表现自己见过世面,其实是掩盖自己内心的惶恐,体现刘姥姥世

故狡黠的一面。

B.“小蹄子们,还不搀起来,只站着笑。”从这一细节可以看出贾母富而有礼,不因刘姥姥

贫苦而歧视她。

C.板儿挨打是因为他要这要那地乱闹,说明探春的居室风格比较质朴,贴近生活,表现了探

春豪爽质朴、喜欢民间小玩意儿的特点。

D.通过贾母对软烟罗颜色的介绍,写出了凤姐等人的无知,同时也体现了贾府生活的奢侈和

豪华。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选文以贾母带刘姥姥逛大观园为线索,从潇湘馆到秋爽斋,从外部环境到内部陈设,体现

了大观园的气派。

B.“板儿挨打”这一情节,与上文中在黛玉处单纯的惊叹形成了对比,让故事的情节更加生

动丰富,避免了情节的呆板。

C.文中画线句以刘姥姥的视角写黛玉居室,她将绣房错认为公子的书房,符合刘姥姥的身份

见识,也从侧面点出了黛玉爱好读书的特点。

D.选文描述探春房中摆设时,连用了六个“大”字,是对“探春素喜阔朗”的具体解释,意

在与上文潇湘馆的狭小形成对比。

3.请结合选文,分析贾母的形象特点。(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鲁迅认为,《红楼梦》不是历史小说、政治小说,而是一部“人情小说”。请从林黛玉、

贾探春、刘姥姥中任选一人,结合原著相关情节,谈谈你对“人情小说”的理解,150字左右。

(6分)

答:.

1.D[应是“写出了凤姐的阿谀奉承”。]

2.D[“意在与上文潇湘馆的狭小形成对比”错。文中并没有说潇湘馆狭小,此处描写是为

了表现探春的性格。]

3.①富而有礼,有慈悲心。不因刘姥姥贫苦而歧视她,反而带她逛大观园,关心她是否扭了

腰,称她“刘亲家”等。②见多识广,趣味高雅。介绍众人闻所未闻的软烟罗,关于潇湘馆窗

纱颜色与环境的搭配,“借着水音”听演奏的音乐趣味等。③慷慨豁达,不做守财奴。对于珍

奇的软烟罗做及时的处置,或做家用,或送人。④慈爱,善于观察。疼爱黛玉,给黛玉换窗纱。

4.(示例)小说不以波澜起伏的情节取胜,而是立足现实生活、闺阁琐事,以小见大,反映社

会人生。如写黛玉的爱情,着眼于日常生活中的儿女情事,如探望宝钗时言辞间的醋意,因宝

玉而生发的小口角,被拒之门外而产生的误会等日常小事,在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中逐渐推进

爱情的发展,黛玉敏感自尊、脱俗专情的形象特点也在这些人情世事中得以立体呈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文本一:

一语未了,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响,丫鬟进来笑道:''宝玉来了!”黛玉心中正疑惑着:''这

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想人物,懵懂顽童?——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心中想着,忽见丫

鬟话未报完,已进来了一位年轻的公子:

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

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

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

有情。项上金螭璞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

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

只见这宝玉向贾母请了安,贾母便命:“去见你娘来。”宝玉即转身去了。一时回来,再看,

已换了冠带: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

黑亮如漆,从顶至梢,一串四颗大珠,用金八宝坠角;身上穿着银红撒花半旧大袄,仍旧带着

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物;下面半露松花撒花绫裤腿,锦边弹墨袜,厚底大红鞋。越

显得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

悉堆眼角。看其外貌最是极好,却难知其底细。后人有《西江月》二词,批宝玉极恰,其词曰: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

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

今不肖无双。寄言纨挎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

文本二:

说着,进入石洞来。只见佳木茏葱,奇花炳灼,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

再进数步,渐向北边,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雕叠绣槛,皆隐于山坳树杪之间。俯而视之,

则清溪泻雪,石磴穿云,白石为栏,环抱池沿,石桥三港,兽面衔吐。桥上有亭。贾政与诸人

上了亭子,倚栏坐了,因问:“诸公以何题此?”诸人都道:“当日欧阳公《醉翁亭记》有云

'有亭翼然',就名‘翼然'。"贾政笑道:“'翼然’虽佳,但此亭压水而成,还须偏于水

题方称。依我拙裁,欧阳公之'泻出于两峰之间',竟用他这一个‘泻'字。”有一客道:“是

极,是极。竟是‘泻玉‘二字妙。"贾政拈髯寻思,因抬头见宝玉侍侧,便笑命他也拟一个来。

宝玉听说,连忙回道:“老爷方才所议已是。但是如今追究了去,似乎当日欧阳公题酿泉

用一'泻'字则妥,今日此泉若亦用‘泻'字,则觉不妥。况此处虽云省亲驻辟别墅,亦当入

于应制之例,用此等字眼,亦觉粗陋不雅。求再拟较此蕴藉含蓄者。”贾政笑道:“诸公听此

论若何?方才众人编新,你又说不如述古;如今我们述古,你又说粗陋不妥。你且说你的来我

听。"宝玉道:''有用‘泻玉'二字,则莫若‘沁芳'二字,岂不新雅?”贾政拈髯点头不语。

众人都忙迎合,赞宝玉才情不凡。贾政道:“匾上二字容易。再作一副七言对联来。”宝玉听

说,立于亭上,四顾一望,便机上心来,乃念道: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贾政听

了,点头微笑。众人先称赞不已。(节选自《红楼梦》第十七回)

文本三:

宝玉笑道:“你爱打就打,这些东西原不过是借人所用,你爱这样,我爱那样,各自性情

不同。比如那扇子原是扇的,你要撕着玩也可以使得,只是不可生气时拿他出气。就如杯盘,

原是盛东西的,你喜听那一声响,就故意的碎了也可以使得,只是别在生气时拿他出气。这就

是爱物了。”晴雯听了,笑道:“既这么说,你就拿了扇子来我撕。我最喜欢撕的。”宝玉听

了,便笑着递与他。晴雯果然接过来,嗤的一声,撕了两半,接着嗤嗤又听几声。宝玉在旁笑

着说:“响的好,再撕响些!”

正说着,只见麝月走过来,笑道:“少作些孽罢。”宝玉赶上来,一把将他手里的扇子也

夺了递与晴雯。晴雯接了,也撕了几半子,二人都大笑。麝月道:“这是怎么说,拿我的东西

开心儿?”宝玉笑道:“打开扇子匣子你拣去,什么好东西!”麝月道:“既这么说,就把匣

子搬了出来,让他尽力的撕,岂不好?”宝玉笑道:“你就搬去。"麝月道:''我可不造这孽。

他也没折了手,叫他自己搬去。”晴雯笑着,倚在床上说道:“我也乏了,明儿再撕罢。”宝

玉笑道:“古人云,'千金难买一笑‘,几把扇子能值几何!”一面说着,一面叫袭人。袭人

才换了衣服走出来,小丫头佳蕙过来拾去破扇,大家乘凉,不消细说。

(节选自《红楼梦》第三H"一回)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照应了“木石前盟”的神话。

B.诸人提出用“翼然”给亭子命名,贾政说不如用个“泻”字,而宝玉认为不如“沁芳”新

雅。

C.贾政对宝玉“沁芳”的题名及题对看似未置可否,其实并不满意,只是外客面前不便训斥。

D.“晴雯撕扇”暗用了夏桀宠妃妹喜的典故,不仅暗示了晴雯的惨死,也预示着贾府的最终

败落。

6.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运用了

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刻画了宝玉的外貌。

B.对宝玉服饰的两次描写都是从林黛玉的视角来写的,基本采用了从上到下、由外而内、由

表及里的顺序,自然顺畅,也符合观察顺序。

C.宝玉的出场采取了反复亮相的方法,先描写其服饰,后描写其容貌,不仅写出了宝玉的形

象特点,也突出了他在贾府中的特殊地位。

D.“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对仗工整,意境优美,“借”和“分”二字生动

传神,突出表现了沁芳亭的环境特点。

7.在“晴雯撕扇”中增加麝月这一人物,应如何理解?(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本一“宝黛初逢”、文本二“试才题对”和文本三“晴雯撕扇”分别表现了宝玉怎样的

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

5.C[”其实并不满意,只是外客面前不便训斥”分析有误。结合“贾政拈髯点头不语”“贾

政听了,点头微笑”可知,贾政其实是非常满意的。]

6.B[“由外而内、由表及里”分析有误。第一处描写既有服饰又有面貌,先写头冠、衣服、

靴子,再写面貌,再写配饰嘤珞和美玉;第二处主要写头发、衣服、饰品的变化,给人的整体

感觉等。因是初次见面,只是描写了外部的服饰打扮和整体印象,体现不出“由外而内、由表

及里”。]

7.①麝月这一人物使情节更加丰富、曲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②反衬晴雯的“作孽”,突

出晴雯骄纵张扬的性格。

解析①先看关于麝月的描写:“正说着,只见麝月走过来,笑道:'少作些孽罢。'宝玉赶

上来,一把将他手里的扇子也夺了递与晴雯。晴雯接了,也撕了几半子,二人都大笑。麝月道:

’这是怎么说,拿我的东西开心儿?'”"麝月道:’既这么说,就把匣子搬了出来,让他尽

力的撕,岂不好?'”"麝月道:'我可不造这孽。他也没折了手,叫他自己搬去。'”从情

节上看,宝玉和晴雯正在撕扇子,加入麝月走过来说他们、宝玉夺了麝月的扇子给晴雯撕、麝

月抗议、麝月故意提议让晴雯撕整匣子扇子、宝玉让麝月去搬匣子、麝月不去等情节,使情节

更加丰富、曲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②从人物塑造上看,麝月起到了反衬晴雯的作用。麝月

觉得晴雯撕扇子是“作孽”,故意提议“就把匣子搬了出来,让他尽力的撕,岂不好?”,没

想到宝玉让麝月去搬匣子,麝月说“我可不造这孽。他也没折了手,叫他自己搬去”。麝月的

反应是正常的,而晴雯撕扇子则体现了晴雯骄纵张扬的性格。

8.①文本一表现了宝玉的多情和叛逆。“瞋视而有情”“转盼多情”“平生万种情思”等外

貌描写表现宝玉多情;两首《西江月》似贬实褒,表现其叛逆性格。②文本二集中表现了宝玉

性格直爽(敢于直言),才思敏捷。③文本三表现了宝玉的宽容、大度、率性(平等、任性)。宝

玉没有尊卑等级之分,不以身份压人。

解析①文本一主要通过对宝玉外貌的描写和两首《西江月》来展示人物形象。“面若中秋之

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

情”“越显得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

万种情思,悉堆眼角”,写出宝玉外貌的漂亮和性格的“多情”;而《西江月》虽字面上句句

是对贾宝玉的嘲笑和否定,实质上句句是对他的赞美和褒扬。从封建社会阶级伦理道德标准衡

量,贾宝玉是个被否定的人物;可是从作者的人生观和社会观来看,他却是个和那些国贼禄蠹

完全相反的、保持着人类善良天性的真正的人。所以说词中句句都是反话。贾宝玉不假矫饰地

表现自己的天性,在那样的贵族之家处处受束缚、限制,于是就要产生苦闷,就要采取种种方

式宣泄,在道学先生们看来这就是“寻愁觅恨”“似傻如狂”了。通过这首词,作者用反面文

章把贾宝玉作为一个封建叛逆者的思想、性格概括地揭示了出来。

②文本二通过“大观园试才题对额”展现了宝玉性格的直爽和才思的敏捷。贾政拟了“泻玉”

二字做匾额,回头问宝玉,宝玉说“老爷方才所议已是。但是如今追究了去,似乎当日欧阳公

题酿泉用一'泻’字则妥,今日此泉若亦用‘泻'字,则觉不妥。况此处虽云省亲驻蹿别墅,

亦当入于应制之例,用此等字眼,亦觉粗陋不雅。求再拟较此蕴藉含蓄者”,虽然宝玉很怕父

亲,但是也并不一味奉承,而是实话实说,可见他性格直爽;另外他拟的“沁芳”二字确实高

出“泻玉”,这从贾政的反应就可以看出,“贾政拈髯点头不语”,可见其才思敏捷;从后面

“宝玉听说,立于亭上,四顾一望,便机上心来,乃念道: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

贾政听了,点头微笑。众人先称赞不已”也可看出来。

②文本三写晴雯拿扇子撒气,宝玉不仅不管她,还说“比如那扇子原是扇的,你要撕着玩也可

以使得,只是不可生气时拿他出气。就如杯盘,原是盛东西的,你喜听那一声响,就故意的碎

了也可以使得,只是别在生气时拿他出气。这就是爱物了”,由着她撕扇子,“宝玉在旁笑着

说:'响的好,再撕响些!’”“二人都大笑”“宝玉笑道:'古人云,'千金难买一笑’,

几把扇子能值几何!'",可见在宝玉心目中,并没有把晴雯当作低人一等的丫鬟,而是把她

看作和自己一样的高于“物”的“人”,陪着她玩闹,宝玉没有尊卑等级之分,不以身份压人。

表现了宝玉的宽容、大度、率性。

拓展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①大观园是《红楼梦》中的理想国,作为红楼儿女的栖息地,为红楼故事的发展提供了背

景。需栗强调的是,大观园,首先是为文学服务,其次才是为园林作传。这个特性,就决定了

大观园只可能是“虚拟园林”,而不会是“现实园林”。因此,大观园的文学性栗高于现实性,

艺术性要高于生活性。

②为何曹雪芹会创造出一座“虚拟园林”呢?这固然有小说情节发展的需要,但也不能忽

略时代背景的影响。明清之际关于“虚拟园林”,或者说“纸上园林”,有许多的记载,很多

文人都在思考园林的建造成本和传世价值。比如,文震亨《王文恪公怡老园记》中便说:“园

林之以金碧著,不若以文章著也。”

③这一时期,大量的园记、园图、园诗开始出现。园林,除了具备独立的美学价值之外,

还有附加的艺术价值——以文学和绘画为主要表现形式。高居翰认为,这些依托园林而作的记、

图、诗,虽然都以园中景致为表现对象,却各有分工。“大抵来说一般是园记标明位置,园图

摹写形貌,园诗阐发意韵。记、图、诗合而观之,即使园林已经湮没无存,仍可使人神游于其

间。”比如拙政园,文徵明为之绘制了《拙政园三十一景图》册,并为每一册页题诗一首,而

且还撰写了一篇《王式拙政园记》,是典型的“记、图、诗”三位一体。

④同时代而稍晚于文徵明的文坛领袖王世贞,虽然建造了“宜花、宜月、宜雪、宜雨、宜

风、宜暑”的算山园,却不免思考现实园林的传世性,以及园林文字的持久性。其在《古今名

园墅编序》一文中写道,古代的名园野墅,如“上林苑、甘泉宫、昆明湖、太液池”等,早已

湮没在历史的风沙中,只剩下些残砖碎瓦、绿野平泉。如果想要看一看园林之盛,游一游游园

之乐,自然是不能够了。唯一能做的,也只是通过文章记述来感受和想象而已。因此,园林文

字较之真实园林更能传世,在时间上更有优势。

⑤同时,现实园林的建造又受到诸如规划范围、土地状况、技术工艺、建造材料等各方面

的制约,以及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的限制,很难营造出完全符合想象的园林形态。而“虚拟园

林”则不同,它可以完全脱离现实限制而充分发挥艺术想象,在文字中天马行空、纵横驰骋,

营造一个完美的人间仙境。如明代刘士龙《乌有园记》中,通过想象构建了自己的“乌有园”,

其园依山傍水,园外山连着园内山,园内水接着园外水,楼阁参天,古木荫地,种四季花卉,

赏五彩繁华。此园“不以形而以意”,而且“风雨所不能剥,水火所不能坏,即败类子孙,不

能以一草一木与人也。人游吾园者,不以足而以目”。

⑥也许,受依托现实园林产生的园记、园画、园诗大量出现,以及对想象中虚拟园林描述

的双重影响,促使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依托现实园林体系虚拟出“大观园”的形象。

⑦然而,大观园在服务于文学的同时,对园林的构建也不遗余力。曹雪芹的高明之处在于

创造性地运用古典园林元素,重构古典园林意境,把现实的园林虚拟化,把虚拟的园林现实化:

一方面融合现实中的园林景致,使之具有生活的根基,确定其内涵;另一方面又塑造虚拟中的

园林风情,使之具有想象的空间,扩大其外延。故而,大观园有真有假,有虚有实,数百年来

引人思索、赞叹。(摘编自庸安意《跟曹雪芹学园林建筑》)

材料二:

①大观园的兴建,最核心的目的是“省亲”。贾赦、贾政、贾珍等商议定了,“从东边一

带,借着东府里的花园起,转至北边,一共丈量准了,三里半大,可以盖造省亲别院了”。

②《园冶》云:“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造园要讲究“因地制宜”,这样才省时

省力,且合情合理。而园林兴建的基础,在于“相地”,即确定园林兴建的位置、基地。所谓:

“园基不拘方向,地势自有高低;涉门成趣,得景随形,或傍山林,欲通河沼……相地合宜,

构园得体。”因此,庚辰本有批语:“国基乃一部之主,必当如此写清。”而贾琏也盛赞道:

“正经是这个主意才省事,盖造也容易;若采置别处地方去,那更费事,且倒不成体统。”(摘

编自庸安意《跟曹雪芹学园林建筑》)

材料三:

①造园就是山林再现的手法,而达明代造园家计成所说“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

②造园也要讲真,真才能美。我说过“质感存真”,虚假性的,终是伪品,过去园林中的

楠木厅、柏木亭,都不糅漆,看上去雅洁悦目,真假山石终比水泥假山来得有天趣,清泉飞瀑

终比喷水池自然,园林佳作必体现这真的精神,山光水色,鸟语花香,迎来几分春色,招得一

轮明月,能居,能游,能观,能吟,能想,能留客,有此多端,谁不爱此山林一角呢!

③能留客的园林是令人左右顾盼,令人想入非非,园林该留有余地,该令人遐想。

④有时,假的比真的好,所以要假中有真,真中有假,假假真真,方入妙境。园林是举市

人的,有真景,有虚景,真中有假,假中有真。因此,我题《红楼梦》的大观园“红楼一梦真

中假,大观园虚假幻真”之句。这样的园林含蓄不尽,能引人遐思。择境殊择交,厌直不厌曲,

造园须曲,交友贵直。(摘编自陈从周《园林清话》)

1.下列对三则材料所作“引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第②段引用文震亨的话,使曹雪芹受时代影响而虚构大观园这一推断更有说服力。

B.材料二第②段引用《园冶》中的语句,是为了凸显大观园是完全遵循现实造园要求而建的。

C.材料三第①段引用计成的话,为其后关于真假虚实如何相宜的讨论提供了一条判断标准。

D.三则材料所作的引用,都为文章提供了有力论据,都在增强说服力和表现力方面发挥了作

用。

2.材料一第①段说“大观园,首先是为文学服务,其次才是为园林作传”,以下可以支持这

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稻香村是李纨的住处,以闹中取静、超凡脱俗为宜,故“佳蔬菜花,漫然无际”。

B.潇湘馆是林黛玉的住处,构园时重视用竹,更显幽静,与黛玉性格才情相契合。

C.大观园各处匾额对联或巧用典故、或顺时应景,表现出作者极高超的文学素养。

D.大观园“借着东府里的花园起”,因地制宜,构园得体,体现出文学来源于生活。

3.《红楼梦》"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一回中,宝玉评稻香村“此处置一田庄,分明见得人力

穿凿扭捏而成。远无近邻,近不负郭,背山山无脉,临水水无源,高无隐寺之塔,下无通市之

桥,峭然孤出,似非大观。争似先处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气”。根据三则材料,下列对宝玉

这段话的评价最合适的一项的是(3分)()

A.宝玉的评论欠妥。大观园本就是“虚拟园林”,该田庄不该受土地状况的限制。

B.宝玉的评论欠妥。有时假的比真的好。在本不该有之处设一田庄,更引人遐思。

C.宝玉的评论中肯。造园只能根据既有土地状况去规划,否则就会失去自然之趣。

D.宝玉的评论中肯。即使在园内造一田庄,也须隐去人造痕迹,以假乱真方为妙。

4.材料三第④段加点词“捉弄”在语境中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5.小宁发现,作为“虚拟园林”的大观园被搬进了现实,国内已有多个城市建造了大观园供

游客游览。他打算根据材料一,在网络论坛上提出一组问题,以引发网友讨论这种做法可能存

在的不足之处。请你替他写出这段话。(6分)

答.

1.B[“是为了凸显大观园是完全遵循现实造园要求而建的”错。由材料二”《园冶》云:

'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造园要讲究‘因地制宜',这样才省时省力,且合情合理。

而园林兴建的基础,在于‘相地',即确定园林兴建的位置、基地……”可知,此处是在强调

选基地要“实”,而不是强调“完全遵循现实造园要求而建”,曲解文意。]

2.B[B项”林黛玉的住处,构园时重视用竹,更显幽静”是园林的特点;“更显幽静,与

黛玉性格才情相契合”,用环境烘托人物性格,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足见大观园首先是为文

学服务,此项最符合题中观点。A项是说李纨住处稻香村闹中取静、超凡脱俗的特点,没有体

现“为文学服务”。C项体现的是作者的文学素养,不是“为文学服务”。D项体现的是文学

来源于生活,不是“为文学服务”。]

3.D[由材料二“园林兴建的基础,在于‘相地',即确定园林兴建的位置、基地”、材料

三“造园家计成所说'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园林该留有余地,该令人遐想”

可知,宝玉认为稻香村是“人力穿凿扭捏",没有隐去人造痕迹,没有体现“宛自天开”的美

妙境界,宝玉的评价是中肯的。]

4.虚实(真假)相生,引人遐思

解析“捉弄”本义是对别人开玩笑,使人为难。文中说“园林是捉弄人的”,因为“有真景,

有虚景,真中有假,假中有真”“这样的园林含蓄不尽,能引人遐思”,据此可知,此处“捉

弄”是褒义词,指“虚实(真假)相生,引人遐思”。

5.(1)目前,国内多个城市建造了大观园,“虚拟园林”搬进现实,以建造成本论,不知投资

方能否收回成本甚至有所盈余?(2)低成本的虚拟大观园已传世两三百年而不衰,这些“货真

价实”的大观园可以传世多久呢?(3)建造者真的能克服各种现实条件的制约构造出小说中描

述的大观园吗?(4)现实的大观园对你来说到底是复现了想象还是限制了想象?(5)渴望听到您

的高见,望留言指教。

解析本题要以提问的方式表达,语体特点与网络论坛的情境相符,有一定的渲染力或鼓动性;

作为“一组问题”,问题之间要表现出一定的关联性或互补性,不重复;问题内容与材料一内

容相符,能兼顾建造成本、艺术价值、现实限制、审美空间等方面。

此题要抓住材料中的有效信息,理解作者的意图和倾向,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的问题,引起人

们的注意。

结合材料一第②段“有许多的记载,很多文人都在思考园林的建造成本和传世价值”可知,这

种做法要思考建造成本问题,如果收不回成本或不能有所盈利,这种做法就不合适,具体可提

出:“虚拟园林”搬进现实,以建造成本论,不知投资方能否收回成本甚至有所盈余?

结合材料一第④段“'上林苑、甘泉宫、昆明湖、太液池'等,早已湮没在历史的风沙中,只

剩下些残砖碎瓦、绿野平泉”和第③段“即使园林已经湮没无存,仍可使人神游于其间”可知,

实物园林难以存世,低成本的虚拟大观园已传世两三百年而不衰,这些“货真价实”的大观园

可以传世多久呢?

结合材料一第⑤段“现实园林的建造又受到诸如规划范围、土地状况、技术工艺、建造材料等

各方面的制约,以及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的限制,很难营造出完全符合想象的园林形态”可知,

建造大观园这样古代的园林,受限较多,建造者真的能克服各种现实条件的制约构造出小说中

描述的大观园吗?

结合材料一第④段“唯一能做的,也只是通过文章记述来感受和想象而已。因此,园林文字较

之真实园林更能传世,在时间上更有优势”和第⑤段"而'虚拟园林’则不同,它可以完全脱

离现实限制而充分发挥艺术想象,在文字中天马行空、纵横驰骋,营造一个完美的人间仙境”

可知,文学作品有自己特有的优势,可以让读者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现实的大观园对你来

说到底是复现了想象还是限制了想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材料一:

说《红楼梦》是“自叙传”,是否以胡适为始呢?如果就五四以后的立说而言,可以说是

的。但其实乾隆时人本就明白,这部小说的实质是写作者自家的,因此鲁迅才说“自传说”之

出现实际最早,而肯定确立反在最后。比如书中有二十首诗作,其所引原诗都已发现为富察明

义之作,我们考明雪芹与富察氏明义家交往关系密切,彼此相知,非同道听途说之比。又如同

时人吴云跋石媪玉的《红楼》剧本,也说《石头记》是“小说之妖也。本事出曹使君家”。如

果再往晚一点的时代看,1903年夏曾佑在《小说原理》中指明:“写贫贱易,写富贵难。此

因发愤著书者,以贫士为多,非过来人不能道也:观《石头记》自明。”可见夏氏是看出了作

者雪芹即是亲历者,亦即此书是自叙的道理。两年以后,1905年,王国维始作《红楼梦评论》,

其言有云:纵观评此书者之说,约有二种,一谓述他人之事,一谓作者自写其生平也。这也足

以说明,在胡适先生考证《红楼》之前的20年,“自叙传”之说本就存在,并未中断或绝迹。

嘉庆十七年(1812)已有刊本的二知道人所著《红楼梦说梦》早已揭出:“盲左、班、马之

书,真事传神也;雪芹之书,虚事传神也。然其意中,自有实事;罪花业果,欲言难言,不得

已而托诸空中楼阁耳。”这话已够明白。道光元年(1821)已有刊本的诸联所著《红楼评梦》也

说:“凡值宝、黛相逢之际,其万种柔肠,千端苦绪,——剖心呕血以出之,细等镂尘,明如

通犀。若云空中楼阁,吾不信也;即云为人记事,吾亦不信也!”这是何等的真情实话,何等

具有说服力的逻辑语言!至于咸同年代撰刊的书,可举江顺怡《读红楼梦杂记》的一则。其言

日:“或谓《红楼梦》为明珠相国作,‘宝玉'对‘明珠'而言——即(纳兰)容若也。窃案《饮

水》一集,其才十倍宝玉,苟以宝玉代明珠,是以子代父矣!况《饮水词》中,欢语少而愁语

多,与宝玉性情不类。盖《红楼梦》所纪之事,皆作者自道其生平,非有所指。数十年之阅历,

悔过不暇,自怨自艾,自忏自悔,而暇及人乎哉?”他驳“纳兰说”的理由,都切中其病害,

难以比附之理最明。

到鲁迅作《中国小说史略》,于其中郑重指出的则是:''盖叙述皆存本真,闻见悉所亲历。

正因写实,转成新鲜……然胡适既考得作者生平,而此说(按:指蔡元培说)遂不立……然谓《红

楼梦》乃作者自叙,与本书开篇契合者,其说之出实最先,而确定反最后……知曹雪芹实生于

荣华,终于苓落,半生经历,绝似石头……”以蔡元培先生为代表的“索隐派”,源于本土传

统,极力反对“写己”之论,此是民初年代之事,至今后继有人,以“虚构”“概括”为理由

而批判“自传说”的风潮,则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事。鲁迅的看法是,从整体宏观看,小

说分明是雪芹自叙——因为他的半生,即与“石头”绝似。说得这样明白确切,岂不足见《红

楼梦》更可能是“自叙”而不是“他叙”?(摘编自周汝昌《红楼十二层》)

材料二:

整个说来,《红楼梦》是长于写实的。“石头”在全书第一章中答复空空道人说:“其间

离合悲欢,兴衰际遇,俱是按迹寻踪,不敢稍加穿凿,致失其真。”在写实的同时,穿插环绕

装点一些神话的、魔幻的、匪夷所思的故事,使写实的作品增添了一些幻化出的生动、神秘、

奇异,使写实的作品也生出想象的翅膀,生出浪漫的彩色,这就比一味写实、除了实还是实的

作品更文学了。

一般地说,写实的作品易于厚重,梦幻的作品易于轻灵,或反过来说,写实的小说易失之

于拙,梦幻的小说易失之于巧。能不能把二者结合一下呢?厚重中显出轻灵,执着中显出超脱,

命运的铁的法则中显出恍恍惚惚的朦胧。这是真小说家的境界,这是人生真味的体验。

荒诞、幻化也是人的精神主体的一种要求,当科学性、必然性、可知性不能完全满足人的

主体栗求的时候,荒诞性与梦幻性就应运而生了。荒诞、幻化也是一种美,是一种突破了现实

的硬壳、摆脱了大地的芜杂的美,就像梦的美,痴的美……

小说本就是间隔疏离现实人生的一种手段,荒诞、幻化更增强了这种间离效果。《红楼梦》

一开篇,作者就强调“将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经历过一番梦幻”,“说来虽近荒唐,

细说颇有趣味”,一方面强调不失其真,未敢失其真,一方面又强调不可当真。这就给创作主

体留下了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极大灵活性,留下了极大的艺术创造力纵横驰骋的余地,留下

了自己的创作自由,也为读者留下了阅读与欣赏即进行二度创作的自由。

完全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