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川省宜宾市三中2024-2025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哪吒的原型可以追溯至印度,“哪吒”应为“那罗鸠婆”之简译,译名对应梵语“Nalakubara”或“Nalakuvara”,身份是毗沙门(Vaisravana)之子。Vaisravana又音译为“毗沙门”或“吠室罗伐那”。早期的“吠陀”文献中,吠室罗伐那身份是罗刹之王。随着雅利安文化与达罗毗荼文化融合的加深,吠室罗伐那的地位显著提升。经过两大史诗和各种“往世书”的改编和塑造,他不仅拥有完整的身世,而且获得财神及一方守护神的神格。佛教从印度教吸收了吠室罗伐那的神话传说后,早期哪吒形象大都出现在与毗沙门相关的经文中。佛教东传后,公元6~7世纪,受基督教影响,佛教中出现密教这一派别,并广泛传播,毗沙门信仰随之在中国普及,哪吒作为亲属也逐渐受到世人关注。后世流传的民间传说及小说戏剧中,哪吒与毗沙门的关系皆定格为父子,“三太子”之名深入人心。哪吒的职司和外貌特征在佛典中有详细描述。捧塔,持戟、执杖是哪吒典型的外貌特征。《毗沙门仪轨》载哪吒常捧塔跟随在毗沙门身侧,托塔是他的主要职责。单独行事时,哪吒亦被称作“药叉大将”“鬼神王”。其使命在于护持佛法,守护国王大臣,并以金刚杖惩处不善者。晚唐以后,哪吒的形象逐渐受中国佛教的其他宗派影响,演变出各种奇特的造型。宋代禅宗典籍中不仅经常出现“念怒那吒”,还有“三头大将”和“入僻”描述,且“八臂”说更为普遍。晚唐之前的哪吒形象基本都是少年,其身份、职责与佛典所记无异。随着密教的兴起和毗沙门信仰的东传,哪吒的形象在本土文化对外来宗教的吸收、借鉴过程中逐步走出佛教经典,融入中国古典文学,开始朝中国化、世俗化的方向发展。晚唐至宋朝,先是“析骨还父,析肉还母,莲花化身”的故事开始流行。其后是毗沙门信仰与英雄李靖的传说合流,哪吒从毗沙门之子演变为李靖之子。最后则是哪吒形象融入道教体系,宋代以后,三教合一的思想日渐盛行,哪吒随之被道教吸收,演变成道教神将。他所使用的法器也不再是以往佛典描绘的塔、戟或杖,而是道教常见的火象法器火球。元明时代,哪吒的故事在沿袭和改编宋人传说的基础上,更趋于大众化、多样化、完整化。明初的神仙传记类著作《三教源流搜神大全》里“那吒太子”条目收录的哪吒故事已接近完整,所涉主题包括:变身道教神,本是“玉皇驾下大罗仙”,重生后“玉帝即封为三十六员第一总领使,天帅之领袖,永镇天门”;少年形象,“身长六丈”,显现“三头九眼八臂”相,“灵通广大”,法器是枪、绣球和砖;“托胎于李靖”;有兄长金吒、木吒:“脚踏水晶殿”,“杀九龙”;“射死石记娘娘之子”,后“西战而戮之”;“割肉刻骨还父”;世尊“折荷菱为骨、藕为肉,系为胫,叶为衣而生之”。由此可见,元末明初,哪吒的故事已经基本成型,且逐步脱离佛教,道教化倾向明显。以此为基础,盛行于明代的神魔小说《西游记》和《封神演义》对哪吒的故事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改写和扩充。吴承恩颠覆了哪吒传统的少年神形象,将他塑造为俊美英武的孩童神,对后世文艺作品及民间信仰影响深远。《封神演义》是古代哪吒书写的巅峰之作,亦是定型之作。小说较之前的本子增补了哪吒源自佛典“肉球出生”的传说,加上道教“灵珠子化身”的标签,并拜太乙真人为师;同时“大闹龙宫”的时间具体设定在七岁,以反差感增添故事张力;此外,补充“析骨还父”的理由是“一人行事一人当,不累双亲”,在中国传统道德观念内建立其伦理合法性。最后,是重塑、细化哪吒形象,太乙真人授予其火尖枪、风火轮及乾坤圈、混天绫等法器,配合其“三首八臂”相,由此哪吒完全演化成世人熟知的少年英雄形象,并成为中国民间信仰及文学艺术作品中的成熟意象。(摘编自任婧《从无名氏到大英雄:论哪吒形象的演变与东传》)材料二:青少年作为现实社会备受关注的群体,其渴望的社会认同、文化认同、身份认同一直是动画电影中传统文化与时代转化结合的要点。与成人世界的主流文化价值不同,青年文化是具有一定对抗性的文化系统,而青春文化中的亚文化则表现最为典型,多指青年群体在参与社会文化中具有的反叛性、边缘性、对抗性和批判性。同时,青年的反抗意识还兼具跨代性,这点亘古不变,在众多传统文化角色塑造中亦有所表达。如先秦古籍《山海经•北山经》中的女娃精卫,《木兰辞》中的花木兰,《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西游记》《封神演义》中提到的哪吒等。魔童哪吒处于被“禁锢”的青少年时期,因魔珠错投,被迫受困于家宅,无法开启正确方式与现实社会相处,时而孤独、挣扎。时而纠结、反抗,但始终未停止对外界的探索,“出逃”成为他日常主要行为之一。这很像人类的青少年时期具有的特殊性,在来完成社会化和社会身份转变之前,不具备稳定的、现实意义上的认同与理解。传统儒家思想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强调修身养性。魔童哪吒恰恰为引导青少年走向现实提供思考,突破了动画本身低龄化观看的界限,使得传统哪吒具备当下时代新青年特征,并将艺术作品饱含的民族文化发展与脉络性呈现,最终以青少年段成长叙事关注人内心需求的做法,完成了现实个体自我重构与时代精神的建设性表达。………哪吒从文学到电影的跨媒介叙事,本质是一种可书写的参与式文化创造行为。在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中包含辩证的人文思想。虽然随着时代变迁,神话人物的传统个性与权威性早已在千百年流转的民间性叙事中逐渐消解。但值得注意的是其丰富性与可能性却在时间的推移中不断外延,故事世界的疆域变得无从限定。这决定了哪吒形象可以随所处时代与社会发展需求而进行演变,并展现出特定的文化身份投射与时代人文精神。(摘编自徐晨、万俊杰《用动画电影的生动形象讲好中国故事》)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哪吒早期是印度神话中的罗刹之王,因佛教密宗东传而直接演变为中国民间信仰中的“三太子”。B.唐初佛典中哪吒以“捧塔”为主要职责,其使命主要以守护为主,同时还负责惩处不善者。C.宋代禅宗典籍中的哪吒形象以“八臂”为主,这一形象已经脱离佛教经典,融入道教神将体系。D.《封神演义》通过赋予哪吒“灵珠子化身”等设定,使其完全脱离了佛教与道教的影响。2.下列对两则材料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哪吒形象从印度化到中国化的演变,经历了文化融合中“吸收—改造—创新”的路径。B.哪吒法器从佛塔,戟等到火球的转变,本质上反映了文化融合中外来属性的本土化重构。C.动画电影结合现实,赋予哪吒“新青年特征”,说明传统文化只有颠覆原型才能传承。D.从文学到电影的跨媒介叙事,哪吒形象的变化能体现民族文化在时代需求中的动态发展。3.材料二提到魔童哪吒“以青少年阶段成长叙事关注人的内心需求”,下列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一项是()A.魔童哪吒反复“出逃”的行为实则是普通个体在遭遇不公时不屈服、自我成长的现实隐喻。B.哪吒“析肉刻骨还父”的举动被赋予了“不累双亲”的伦理意义,契合传统孝道价值观。C.魔童哪吒的孤独挣扎与对外界的探索,映射青少年在身份认同缺失时的心理困境与成长诉求。D.《封神演义》通过“大闹龙宫”情节突出哪吒的叛逆性格,强化其少年英雄的传奇色彩。4.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哪吒形象的解读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5.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研习单元时,班级准备举行“中华文化生命力”的演讲比赛,你准备举哪吒的例子进行佐证。请结合两则材料,从“文化生命力”的角度,分析哪吒形象历经千年仍有极强生命力的原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理水(节选)鲁迅当两位大员回到京都的时候,别的考察员也大抵陆续回来了,只有禹还在外。他们在家里休息了几天,水利局的同事们就在局里大排筵宴,替他们接风。这一天真是车水马龙,不到黄昏时候,主客就全都到齐了,院子里却已经点起庭燎来,鼎中的牛肉香,一直透到门外虎贲的鼻子跟前,大家就一齐咽口水。酒过三巡,大员们就讲了一些水乡沿途的风景,芦花似雪,泥水如金,黄鳝膏腴,青苔滑溜等等。微醺之后,才取出大家采集了来的民食来,都装着细巧的木匣子,盖上写着文字,有的是伏羲八卦体,有的是仓颉鬼哭体,大家就先来赏鉴这些字,争论得几乎打架之后,才决定以写着“国泰民安”的一块为第一,因为不但文字质朴难识,有上古淳厚之风,而且立言也很得体,可以宣付史馆的。局外面也起了一阵喧嚷。一群乞丐似的大汉,面目黧黑,衣服破旧,竟冲破了断绝交通的界线,闯到局里来了。卫兵们大喝一声,连忙左右交叉了明晃晃的戈,挡住他们的去路。“什么?——看明白!”当头是一条瘦长的莽汉,粗手粗脚的,怔了一下,大声说。卫兵们在昏黄中定睛一看,就恭恭敬敬的立正,举戈,放他们进去了。局里的大厅上发生了扰乱。大家一望见一群莽汉们奔来,纷纷都想躲避,但看不见耀眼的兵器,就又硬着头皮,定睛去看。头一个虽然面貌黑瘦,但从神情上,也就认识他正是禹;其余的自然是他的随员。这一吓,把大家的酒意都吓退了,沙沙的一阵衣裳声,立刻都退在下面。禹便一径跨到席上,并不屈膝而坐,却伸开了两脚,把大脚底对着大员们,又不穿袜子,满脚底都是栗子一般的老茧。随员们就分坐在他的左右。“大人是今天回京的?”一位大胆的属员,膝行而前了一点,恭敬的问。“你们坐近一点来!”禹不答他的询问,只对大家说。“查的怎么样?”大员们一面膝行而前,一面面面相觑,列坐在残筵的下面,看见咬过的松皮饼和啃光的牛骨头。非常不自在——却又不敢叫膳夫来收去。“禀大人,”一位大员终于说。“倒还像个样子——印象甚佳。松皮水草,出产不少;饮料呢,那可丰富得很。百姓都很老实,他们是过惯了的。”“卑职可是已经拟好了募捐的计划,”又一位大员说。“准备开一个奇异食品展览会,另请女隗小姐来做时装表演,来看的可以多一点。”“这很好。”禹说着,向他弯一弯腰。“不过第一要紧的是赶快派一批大木筏去,把学者们接上高原来。”第三位大员说,“学者们有一个公呈在这里,他们以为文化是一国的命脉,学者是文化的灵魂,只要文化存在,华夏也就存在,别的一切,倒还在其次……”“他们以为华夏的人口太多了,”第一位大员道,“减少一些倒也是致太平之道。况且那些不过是愚民,那喜怒哀乐,也决没有智者所推想的那么精微的。……”“放他妈的屁!”禹心里想,但嘴上却大声的说道:“我经过查考,知道先前的方法:‘湮’,确是错误了。以后应该用‘导’!不知道诸位的意见怎么样?”静得好像坟山;大员们的脸上也显出死色,许多人还觉得自己生了病,明天恐怕要请病假了。“这是蚩尤的法子!”一个勇敢的青年官员悄悄的愤激着。“卑职的愚见,窃以为大人是似乎应该收回成命的。”一位白须白发的大员,这时觉得天下兴亡,系在他的嘴上了,便把心一横,置死生于度外,坚决的抗议道:“湮是老大人的成法。‘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老大人升天还不到三年。”禹一声也不响。“况且老大人化过多少心力呢。借了上帝的息壤,来湮洪水,虽然触了上帝的恼怒,洪水的深度可也浅了一点了。这似乎还是照例的治下去。”另一位花白须发的大员说,他是禹的母舅的干儿子。禹一声也不响。“我看大人还不如‘干父之蛊’,”一位胖大官员看得禹不作声,以为他就要折服了,便带些轻薄的大声说,不过脸上还流出着一层油汗。“照着家法,挽回家声。大人大约未必知道人们在怎么讲说老大人罢……”“要而言之,‘湮’是世界上已有定评的好法子,”白须发的老官恐怕胖子闹出岔子来,就抢着说道。“别的种种,所谓‘摩登’者也,昔者蚩尤氏就坏在这一点上。”禹微微一笑:“我知道的。有人说我的爸爸变了黄熊,也有人说他变了三足鳖,也有人说我在求名,图利。说就是了。我要说的是我查了山泽的情形,征了百姓的意见,已经看透实情,打定主意,无论如何,非‘导’不可!这些同事,也都和我同意的。”他举手向两旁一指。白须发的,花须发的,小白脸的,胖而流着油汗的,胖而不流油汗的官员们,跟着他的指头看过去,只见一排黑瘦的乞丐似的东西,不动,不言,不笑,像铁铸的一样。(节选鲁迅《故事新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5月版)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中,洪灾中的民间疾苦被筵宴上大啖酒肉的大员们转化为“水乡沿途的风景”等谈资,这不仅是讽刺,更表达了忧愤。B.鲁迅善以细节传神,文中写胖大官员脸上“流出着一层油汗”,与写祥林嫂“眼珠间或一轮”一样,都是以外在细节刻画人物内在特征。C.针对禹提出的“导”的治水方法,众大员软硬兼施,口口声声“老大人”,是以所谓“孝”给禹施压,实质上还是反对禹的变革。D.文中有意使用“水利局”“时装表演”“摩登”等现代词语,以游戏笔墨颠覆了“大禹治水”的严肃性与真实性,从而传达出历史的虚无感。7.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这样的“中国的脊梁”的。8.《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人。年十五六时,袖文一编,投著作郎吴人顾况。况能文,后进文章无可意者。览居易文,不觉迎门礼遇曰:“吾谓斯文遂绝,复得吾子矣。”贞元十四年,始以进士就试。自雠校至结绶畿甸,所著歌诗数十百篇,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而士君子多之,而往往流闻禁中。章武皇帝纳谏思理,渴闻谠言,召入翰林为学士。十年七月,盗杀宰相武元衡,居易首上疏论其冤,急请捕贼以雪国耻。宰相以宫官非谏职,不当先谏官言事。会有素恶居易者,掎摭居易,言浮华无行,执政方恶其言事,奏贬为江表刺史。诏出中书舍人王涯上疏论之言居易所犯状迹不宜治郡,追诏授江州司马。时元稹在通州,篇咏赠答往来,不以数千里为远。十四年三月,元稹会居易于峡口,停舟夷陵三日,置酒赋诗,恋恋不能诀。其年冬,召还京师。凡朝廷文字之职,无不首居其选,然多为排摈,不得用其才。(选自《旧唐书·白居易传》,有删改)材料二:微之,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仆虽不肖,常师此语。大丈夫所守者道,所待者时。时之来也,为云龙,为风鹏,勃然突然,陈力以出;时之不来也,为雾豹,为冥鸿,寂兮寥兮,奉身而退。进退出处,何往而不自得哉?故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故览仆诗者,知仆之道焉。其余杂律诗,或诱于一时一物,发于一笑一吟,率然成章,非平生所尚,但以亲朋合散之际,取其释恨佐欢。(选自白居易《与元九书》,有删改)9.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诏出A中书B舍人王涯C上疏D论之E言居易所犯F状迹G不宜治郡10.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袖,用袖子笼着,与《伶官传序》“函梁君臣之首”中“函”的用法相同。B.会,恰逢、正赶上,与《苏武传》“会武等至匈奴”中“会”的意思相同。C.善,使美好、修治,与《鸿门宴》“素善留侯张良”中“善”的意思相同。D.“非平生所尚”与《鸿门宴》中“若属皆且为所虏”中“所”的用法不同。1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居易从校对文字到出仕做官,写的数十百首诗歌都意存讽谏,针砭时弊,补政事缺漏。B.有人指摘白居易的文章华而不实没有操行,执政正厌恶白居易越职言事,于是奏请贬黜。C.白居易认为无论处于困境还是显达,大丈夫都应坚守道并顺应时势,如此便能进退自得。D.杂律诗多为白居易与亲友聚合分离时所作,虽偶有即兴创作,但始终以讽喻现实为主旨。12.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章武皇帝纳谏思理,渴闻谠言,召入翰林为学士。(2)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13.如果为白居易撰写一则人物短评,请结合两则材料列出评价要点。三、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忆昔①陆游忆昔西游②变姓名,猎围屠肆狎③豪英。淋漓纵酒沧溟窄,慷慨狂歌华岳④倾。壮士有心悲老大⑤,穷人无路共功名。生涯自笑惟诗在,旋种芭蕉听雨声。【注】①此诗为陆游即将离开建安时所写。陆游54岁时任福建建安通判,半年后改任只有虚职的闲官。②西游:指陆游数年前曾前往陕西、四川为幕僚,深入军旅生活,辅佐抗金事业,然其北伐抗金计划屡遭朝廷否决。③狎:同“压”。④沧溟、华岳:沧溟即大海,华岳即华山。⑤老大:这里指年纪大。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照应了诗题,描写诗人回忆自己西行游历过程中变更姓名,与豪杰、英雄在猎场和屠宰场中交往的场景。B.颔联描写诗人酣畅饮酒,让大海显得狭窄,慷慨高歌,让华山为之倾倒,凸显了诗人内心的豪迈之气。C.颈联将“壮士”心有壮志却年华已逝与“穷人”只懂得追求功名进行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只追求功名利禄之人的讽刺之情。D.这首诗融记叙、议论、抒情等为一体,既呈现了诗人往日快意的生活,又融入了诗人深沉的人生思考。15.尾联蕴含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四、名篇名句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16.补写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1)《过秦论》中“,”形象地描写了秦始皇得到天下后,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2)关键时刻,无数“逆行者”用大爱树起丰碑,我们可以用司马迁《屈原列传》中“,”两句赞美他们可比日月的精神。(3)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指出应注重生活的小事,不要过于沉迷于所钟爱之事的句子是“,”。(4)《阿房宫赋》中用“六王毕,四海一”来形容秦始皇灭掉诸侯国统一天下的过程,《过秦论》中“,”与此句表达的意思相同。(5)《屈原列传》中称赞《离骚》“言浅意深”的两句是“,”。五、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2小题)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类似体验:明明是同样的气温,在春天和秋天的感受却大为不同。春天,早上出门时气温10度,我们穿着单衣走在太阳下,(甲);但在秋天,同样是10度的清晨,我们披着外套,风一吹立马开始瑟瑟发抖。深入探究“同温不同感”前,不妨先了解一下人体对冷作出反应的过程。气温下降时,我们皮肤上的温度感受器最先捕捉到变化,并将信号传递给下丘脑。收到寒冷信号,下丘脑一般会指挥身体做出两种应对措施:①首先是血管收缩,甚至是皮肤等外周血管的收缩。②血管收缩可以减少皮肤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热交换,③从而帮身体减少热量流失;④其次,我们还会通过颤栗肌肉增加热能,⑤这就是人在冬天忍不住“打寒颤”的原因。研究人员发现,和住在热带地区的人比,北极原住民面对寒冷时,血管收缩和打寒颤的程度更小。这是因为(乙)。让渔民和普通人把手泡在同样温度的冰水中,渔民手部的温度会略高一些,这也是身体为适应寒冷做出的反应。春天时,我们经历了漫长寒冬,变得像北极居民一样,对冷更加包容,因此当气温略微回升,立刻显得燥热起来。而秋天的我们刚度过漫漫长夏,像热带居民一样没有对冷产生“免疫”,因此气温一降,就被冻得不行了。当然了,(丙),各领域专家见仁见智:地理学家认为春天太阳直射点更靠近北半球,太阳辐射强,所以感觉更暖和;心理学家指出,人们在春天和秋天对相同气温的不同感受,也可能是受到了“心理暗示”的作用。不过,我们仍然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更好地克服换季中的不适感,比如运动。何不走出家门迈开腿,让春天的10度与秋天的10度无限接近?17.与文中画横线的双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A.“修辞立其诚”是《易传·文言》中的一句话。这句话虽然是两千年以前讲的,现在人应加以肯定。B.原本二十几集就能把故事讲清楚,非要拖到四十几集,电视剧“注水”令观众很不满。C.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D.但不久,他们竟一同被捕,我的那一本书,又被没收,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了。18.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19.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这沟沿上的草,毫无顾忌地生长,冰草葱绿而稠密的细长叶子覆盖了水沟,染绿了流水。还不够,又摇摇摆摆地蹿出了纤纤花穗!甘草笨拙的叶子也是那么茂盛。这让我怎么告诉你,这片野滩曾经的荒凉?这沟沿上的草生机勃勃的,走在这层层草上,还要用手时时挡开那绿得笑哈哈的白杨枝条。占着这流水的便宜,草们茁壮成长着。春天里开得最早的狗牙花和刚露芽就开始婉转地眨媚眼的冰草都长得尺把高了。哎呀,沙旋覆花已急不可待了,一洼洼,一坡坡,全打苞儿了。赶明儿,那又是怎样的图景!那时候,又让我怎么描写你?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愿意。21.文中加点的两个“你”,指代并不相同,请结合语境分析其表达效果。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现代文阅读Ⅰ中写道:“人既是理性的,也是情绪化的,正是理性与情感的融合构成了人性的基础。”但现实中很少有人能真正做到理性与情感的平衡,他们有的偏于理性,待人沉稳,处事冷静;有的偏于感性,享受生活,追求诗意。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答案】1.B2.C3.C4.①材料一侧重历史,按时间顺序分析佛教、道教及文学作品对哪吒形象演变的影响。②材料二聚焦现实,探讨动画电影中哪吒形象与青少年文化的结合及其时代意义。5.哪吒形象历经千年仍有极强生命力的原因有以下几点:①文化融合(或文化形象的包容性)。能借鉴外来文化元素,如吸纳印度教、佛教元素;结合本土需求,融入道教体系,并通过“三教合一”实现本土化重构(如法器的变化),适当世俗化并进行合流。②与时代精神相适配。哪吒形象能根据社会需求调整角色设定,如明代关注反抗精神,当代映射青少年成长困境,增强文化认同。③保持媒介载体的多样性。从佛典、小说到影视,《封神演义》定型文学形象,动画电影引发青少年共鸣,跨媒介叙事拓展受众范围,保持了形象的新鲜感。④核心价值的延续性。始终保留“反抗”“责任”等普世精神,并通过赋予伦理意义如“一人做事一人当”强化道德合法性。【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哪吒早期是印度神话中的罗刹之王”“直接演变”错误。原文提到“哪吒的原型可以追溯至印度……身份是毗沙门(Vaisravana)之子”,哪吒并非罗刹之王。且哪吒演变为中国民间信仰中的“三太子”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经历了文化融合、形象演变等多个阶段,并非因佛教密宗东传而直接演变。C.“宋代禅宗典籍……融入道教神将体系”错误。“宋代禅宗典籍”中并未提及哪吒形象融入道教体系,时间上错误,原文为“宋代以后,三教合一的思想日渐盛行,哪吒随之被道教吸收,演变成道教神将”。D.“完全脱离”错误。《封神演义》中哪吒仍保留道教法器与道家渊源,还留有佛典里的三头八臂化身。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C.“只有颠覆原型才能传承”错误。动画电影赋予哪吒“新青年特征”,是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但不能说传统文化只有颠覆原型才能传承,这种说法过于绝对。材料强调的是哪吒形象可以随时代与社会发展需求演变,并非颠覆原型。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的能力。A.材料二提到“出逃”是魔童哪吒的日常行为,但所反映的是普通个体在遭遇不公时的普遍状态,而非只强调“青少年段”。B.属于材料一中《封神演义》对哪吒形象往传统伦理的方向改编,与材料二提到的“青少年内心需求”无关。C.直接对应材料二对“魔童哪吒”的描述——“孤独、挣扎、反抗”“未完成社会化时的认同缺失”,并指出其通过“成长叙事”关注内心需求,符合题干要求。D.侧重文学形象塑造,未涉及对“内心需求”的深层探讨。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比较材料的能力。①材料一侧重历史,按时间顺序分析佛教、道教及文学作品对哪吒形象演变的影响。材料一开篇指出“哪吒的原型可以追溯至印度”,接着按时间顺序阐述,“佛教从印度教吸收了吠室罗伐那的神话传说后,早期哪吒形象大都出现在与毗沙门相关的经文中”,说明佛教对早期哪吒形象的影响。“公元6~7世纪,受印度教影响,佛教中出现密教这一派别……哪吒作为亲属也逐渐受到世人关注”,体现了密教传播对哪吒形象受关注的推动。“晚唐至宋朝……哪吒从毗沙门之子演变为李靖之子。最后则是哪吒形象融入道教体系”,表明道教对哪吒形象演变的作用。“盛行于明代的神魔小说《西游记》和《封神演义》对哪吒的故事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改写和扩充”,强调了文学作品对哪吒形象的进一步塑造。整体是按照时间顺序,分析了佛教、道教及文学作品对哪吒形象演变的影响,侧重点在于历史发展。②材料二聚焦现实,探讨动画电影中哪吒形象与青少年文化的结合及其时代意义。材料二提到“青少年作为现实社会备受关注的群体,其渴望的社会认同、文化认同、身份认同一直是动画电影中传统文化与时代转化结合的要点”,点明了探讨的背景是现实中青少年的需求。“魔童哪吒处于被‘禁锢’的青少年时期……这很像人类的青少年时期具有的特殊性”,将魔童哪吒与青少年时期的特点相联系。“魔童哪吒恰恰为引导青少年走向现实提供思考……完成了现实个体自我重构与时代精神的建设性表达”,强调了动画电影中哪吒形象与青少年文化结合的时代意义,侧重点在于现实层面。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①文化融合:“哪吒的原型可以追溯至印度”“佛教从印度教吸收了吠室罗伐那的神话传说后,早期哪吒形象大都出现在与毗沙门相关的经文中”,表明哪吒形象借鉴了外来文化元素,吸纳了印度教、佛教元素。“宋代以后,三教合一的思想日渐盛行,哪吒随之被道教吸收,演变成道教神将。他所使用的法器也不再是以往佛典描绘的塔、戟或杖,而是道教常见的火象法器火球”,体现了结合本土需求,融入道教体系,并通过“三教合一”实现本土化重构,如法器的变化,还适当世俗化并进行合流,展现了文化的融合和包容性。②与时代精神相适配:“盛行于明代的神魔小说《西游记》和《封神演义》对哪吒的故事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改写和扩充。吴承恩颠覆了哪吒传统的少年神形象,将他塑造为俊美英武的孩童神”,说明明代关注哪吒的反抗精神等,对其形象进行了调整。“魔童哪吒处于被‘禁锢’的青少年时期……映射了青少年在身份认同缺失时的心理困境与成长诉求”,表明当代哪吒形象映射成长困境,能根据社会需求调整角色设定,与时代精神相适配。③保持媒介载体的多样性:“哪吒的职司和外貌特征在佛典中有详细描述”“明初的神仙传记类著作《三教源流搜神大全》里‘那吒太子’条目收录的哪吒故事已接近完整”“盛行于明代的神魔小说《西游记》和《封神演义》对哪吒的故事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改写和扩充”,体现了从佛典、小说到影视等不同载体。《封神演义》定型了文学形象,动画电影中魔童哪吒引发青少年共鸣,通过媒介叙事拓展了受众范围,保持了形象的新鲜感。④核心价值的延续性:材料中哪吒一直具有“反抗”精神,如在《封神演义》中的“大闹龙宫”等情节。“补充‘析骨还父’的理由是‘一人行事一人当,不累双亲’,在中国传统道德观念内建立其伦理合法性”,体现了“责任”等普世精神,始终保留这些核心价值,并通过赋予伦理意义强化其合法性,保证了形象的延续性。【答案】6.D7.(1)外貌描写。作者描写了“一群乞丐似的大汉,面目黧黑,衣服破旧”,写他破黑瘦的面目、粗手粗脚。(2)语言描写。简短有力的语言,突出人物的朴素、沉着、坚定、务实和富于远见卓识。(3)对比手法。通过大禹和大臣们的对比来刻画形象大禹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拼命硬干的精神和勇于改革的胆识。8.(1)从内容上说,这篇小说取材于大禹治水的传说故事,但是作者虚构了很多原故事中不存在的人物和情节,推陈出新。作品考查典籍博采文献,富有历史韵味;(2)“新编”表现为新的历史讲述方式,如细节虚构、现代词语掺入、杂文笔法使用,作品充满想象力及创造性;(3)这篇小说以传说为基础,以新编为手法,体现出一种创新思维。着眼于对历史与现实均作出关照,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以游戏笔墨颠覆了‘大禹治水’的严肃性与真实性,从而传达出历史的虚无感”错误,鲁迅从反顾历史和讽喻现实的目的出发,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在上古时代的神话世界里插入大量的现代人事,使作品逸出了传统历史小说的范围,呈现出鲜明的怪诞性和讽刺喜剧情调。故D错误。7.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塑造人物形象手法的基本能力。大禹形象的塑造,体现了鲁迅在30年代中国内忧外患、灾难频仍的严峻形势下对宏扬民族优秀文化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的高度重视。其时,国内政局黑暗、民生凋敝,日军加紧侵略,国土不断沦丧,舆论界弥漫着悲观失望的调子。为此,鲁迅写作《理水》,赞颂大智大勇、自苦实干、公而忘私的大禹,意在借古代的英雄人物及其所代表的民族精神的展现,激励国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强意识,启发国民直面现实灾难,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精英人物身上吸取力量。具体的,可从肖像、语言、对比手法几个角度来展开分析。8.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本基本特征的能力。《理水》的基本特征要紧扣小说的人物、情节、主题三个要点去答题。作品中让人们习见不惊的熟悉事物以陌生的面目出现,使事物蕴含的滑稽丑陋性质基于陌生化的艺术处理而变得尖锐、醒目,消除习俗偏见涂抹在事物上的假相,给人们提供一个透视事物丑拙鄙陋本质的适当心理距离和最佳角度。在《理水》中,鲁迅一方面依据史有所载的神话传说,塑造了上古时代治水英雄大禹的形象,同时又大胆突破传统历史小说的形式规范,将30年代中国社会形形色色的丑陋乖讹现象披上历史的外衣,讽刺性地嵌入上古时代的神话氛围里,刻画了文化山上的学者教授、视察大员、水利局官吏等众多喜剧角色,组成了一个古今杂揉的怪诞世界。此外,文本的“新”还体现在语言的运用上,在讲历史故事的同时揉进了诸如“水利局”“时装表演”“摩登”等现代新词,尧舜的天下不仅有满嘴外语以做学问谋生的学者,还有幼稚园、飞车等古代根本不存在的事物。鲁迅有意将现代话语和事物植入到古代的时空环境中,使时间错综交叉,呈现出非古非今、亦古亦今的特征,使文本的结构呈现出反讽的艺术形态。这种奇诡的艺术构思最典型地体现了作家在《故事新编》中所追求的“故”事“新”编的独特艺术风貌。【答案】9.AEG10.C11.D12.(1)章武皇帝接受劝谏想政治清明安定,渴望听到正直的言论,召他入翰林院任学士。(2)我所奉行并贯彻始终的是圣贤的大道,以言辞表达出来的就是诗歌。13.①才华横溢,精于诗文;②正直敢言,极力奏谏;③重情重义,珍视友情;④志向远大,文以载道。【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诏书发出后,中书舍人王涯上奏章论述这件事,说白居易所犯的过错和迹象,不适合治理州郡。“诏”是主语,“出”是谓语,主谓成分完整,故在A处断开。“中书舍人”是官职,“王涯”是主语,“上疏”“论”两个联动谓语,“之”是宾语,故在E处断开。“言”是谓语,“居易所犯状迹不宜治郡”是宾语,所以在G处断开。故选AEG。10.本题考查学生一词多义现象的分析的能力。A.正确。均为名词作状语,用袖子笼着;/用匣子装着。句意:(白居易)十五六岁的时候,用袖子笼着一卷自己写的文章。/用木匣子装着梁君臣的首级。B.正确。均为恰逢、正赶上。句意:恰逢有一向厌恶白居易的人。/正赶上苏武等人到了匈奴。C.错误。使美好、修治。/与……交好。句意:在不得志的时候就只顾修养自身的品德。/一向与留侯张良交好。D.正确。助词,用在动词“尚”之前,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推崇的(东西)”。/与“为”一起表被动。句意:不是我平生所推崇的。/你们这些人都将要被(他)俘虏。故选C。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D.“始终以讽喻现实为主旨”错误,“其余杂律诗,或诱于一时一物,发于一笑一吟,率然成章,非平生所尚,但以亲朋合散之际,取其释恨佐欢”,材料二明确说明白居易的杂律诗有的是被一时一事一物所触动,即兴创作,不是他平生所推崇的,只是在亲朋聚合分离时用来消除遗憾、增添欢乐的,并非“始终以讽喻现实为主旨”。故选D。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思”,思考;“理”,治理”;“谠言”,正直的言论;“为”,担任。(2)“奉”,秉持、遵守;“道”,道义、准则;“发明”,阐发、说明。13.本题考查学生撰写人物短评的能力。①从材料一“年十五六时,袖文一编,投著作郎吴人顾况。况能文,后进文章无可意者。览居易文,不觉迎门礼遇曰:‘吾谓斯文遂绝,复得吾子矣’”可以看出,白居易年少时所写文章就得到了擅长文学的顾况的高度赞赏,顾况认为其才华出众,甚至觉得优秀的文风得以延续。“自雠校至结绶畿甸,所著歌诗数十百篇,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而士君子多之,而往往流闻禁中”,表明他创作了大量诗歌,且这些诗歌内容充实,能针砭时弊、弥补政治不足,受到士人的赞赏,甚至流传到宫中,可见其文学成就之高、影响力之大,充分体现了他在诗文方面的才华。②材料一“十年七月,盗杀宰相武元衡,居易首上疏论其冤,急请捕贼以雪国耻”,在宰相武元衡被刺杀这一重大事件发生时,白居易率先上奏章为武元衡申冤,并急切请求抓捕盗贼以洗刷国耻,不顾自己并非谏官的身份,敢于挺身而出,表明他为人正直,心怀国家,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正义感。尽管因此遭到一些人的恶意指责和贬谪,“宰相以宫官非谏职,不当先谏官言事。会有素恶居易者,掎摭居易,言浮华无行,执政方恶其言事,奏贬为江表刺史”,但他依然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这种正直敢言的品质十分可贵。③“时元稹在通州,篇咏赠答往来,不以数千里为远。十四年三月,元稹会居易于峡口,停舟夷陵三日,置酒赋诗,恋恋不能诀”,从材料一可知,白居易与元稹虽相隔千里,但依然通过诗篇相互赠答往来,毫不觉得距离遥远。后来两人在峡口相聚,停舟三日,摆酒赋诗,依依不舍,体现出他们之间深厚的友情。白居易珍视这份友情,不因距离和时间而改变,表现出他重情重义的一面。④根据材料二“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仆虽不肖,常师此语。”“故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可知,白居易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为人生准则,志向在于兼济天下,行为上注重独善其身。他将自己的这种志向和理念通过诗歌表达出来,讽喻诗体现了他兼济天下的志向,闲适诗体现了他独善其身的情义,真正做到了文以载道,用文学作品传达自己的思想和价值观,展现出他远大的志向和高尚的情怀。参考译文:材料一:白居易,字乐天,是太原人。他十五六岁的时候,袖中藏着一卷自己写的文章,前去拜访著作郎、吴地人顾况。顾况擅长写文章,对于后辈的文章没有能让他满意的。(但当他)阅读了白居易的文章后,不由得亲自到门口以礼相待,说:“我以为这种好文章已经绝迹了,没想到又得到了你这样的人才。”贞元十四年,(白居易)才以进士的身份参加考试。从担任校书郎到在京城长安任职,(他)所写的诗歌有几十上百篇,这些作品都意在讽喻和抒情,针砭当时社会的弊病,弥补政治上的缺失,因而士大夫们大多赞赏他,并且(他的诗歌)常常流传到宫中。章武皇帝(唐宪宗)虚心纳谏,想着治理好国家,渴望听到正直的言论,(于是)征召(白居易)进入翰林院担任学士。元和十年七月,盗贼杀害了宰相武元衡,白居易率先上奏章论述武元衡的冤屈,急切请求抓捕盗贼来洗刷国家的耻辱。宰相认为(白居易)是宫廷官员,不是谏官,不应当在谏官之前议论政事。恰逢有一向厌恶白居易的人,挑剔指责白居易,说(他)虚浮不实、品行不端,主持政事的官员正厌恶白居易议论政事,就上奏章把(他)贬为江表刺史。诏书发出后,中书舍人王涯上奏章论述这件事,说白居易所犯的过错和迹象,不适合治理州郡,(于是)又追回诏书授予(他)江州司马的官职。当时元稹在通州,(两人)用诗篇相互赠答往来,不觉得相隔几千里的距离很遥远。元和十四年三月,元稹在峡口与白居易相会,在夷陵停船三天,摆酒赋诗,依依不舍不能道别。这年冬天,(白居易)被召回京城。凡是朝廷中与文字有关的职位,(他)没有不首先被选中的,然而(他)却大多遭到排挤,不能施展自己的才能。材料二:微之(元稹的字),古人说:“在不得志的时候就只顾修养自身的品德,在得志的时候就要努力让天下人都能得到好处。”我虽然没有什么才能,却常常以这句话为榜样。大丈夫所坚守的是道义,所等待的是时机。时机到来的时候,(就像)云龙,(又像)风鹏,猛然迅速地出现,施展才能而有所作为;时机不来的时候,(就像)藏在雾中的豹子,(又像)高飞在天空的大雁,寂静无声,保全自身而隐退。无论是出仕还是退隐,到哪里不能自得其乐呢?所以我的志向在于兼济天下,行为在于独善其身,秉持并始终践行它就是道义,用语言表达并阐明它就是诗歌。把(我的)那些诗称为讽喻诗,体现的是兼济天下的志向;把(我的)那些诗称为闲适诗,体现的是独善其身的情义。所以阅读我的诗的人,就能了解我的为人之道了。其余的杂律诗,有的是被一时的一事一物所触动,从一次欢笑或一次吟唱中引发出来,随意写成篇章,这不是我生平所推崇的,只是在亲朋好友相聚离散的时候,用它们来消除遗憾、增添欢乐罢了。【答案】14.C15.①对诗文的热爱:诗人认为一生中只有诗文陪伴自己,表达对诗文的热爱。②对政治失意(壮志难酬)的无奈:诗人满腔壮志难以实现,却以“自笑”安慰自己,种蕉听雨,可见诗人内心之无奈、悲凉。③对宁静生活的追求:诗人壮志难酬,转而种蕉听雨,表达了诗人内心对安宁悠闲生活的向往。【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将‘壮士’心有壮志却年华已逝与‘穷人’只懂得追求功名进行对比”与“表达了诗人对只追求功名利禄之人的讽刺之情”错误。颈联中“壮士”指诗人自己,有报国之心却因年纪大而悲伤,“穷人”并非指只追求功名之人,而是说自己处于困境,没有途径实现功名,“壮士”与“穷人”实为同一主体,通过“有心悲老大”与“无路共功名”的并列,强化了诗人壮志难酬的双重悲哀——既悲年华老去,又悲报国无门,而非对比及讽刺,因此该选项错误。故选C。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①对诗文的热爱。根据诗歌的背景,此时作者在官场经历打击后改任闲职,尾联的“惟”字强调诗人在政治理想破灭后,文学成为唯一精神寄托,表达了作者对诗文深深的热爱,无论境遇怎么改变,依然不忘诗文。②对政治失意(壮志难酬)的无奈。“生涯自笑惟诗在”,这是诗人对自己人生写照的自嘲。他一生渴望北伐抗金,实现报国之志,却屡遭朝廷否决,只能以诗为伴,因此禁不住“自笑”,这种自嘲来源于壮志未酬的无奈;而雨打芭蕉在中国诗词传统中常象征愁绪连绵,此处暗喻诗人壮志未酬的郁结心绪如雨声不绝,将作者内心的无奈与悲凉之情推向顶峰。③对宁静生活的追求。正因作者政治生涯失意,因此“旋种芭蕉听雨声”,选择与自然相伴,种蕉听雨,感受自然的美好;在困境中,诗人通过这种方式来寻求内心的宁静,以自然之景慰藉自己失落的心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一种自我慰藉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在经历了复杂的政治生涯后,更渴求安宁与悠闲的生活。【刷有所得·方法】14.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方法。了解诗人的生活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等,有助于深入理解诗歌中的情感和主题。考虑诗歌创作时的社会、政治、文化环境,这有助于把握诗歌的深层含义。分析诗歌中关键词汇、意象的精确性和丰富性,理解其象征意义或隐喻。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押韵等音乐性特征,体会其对表达情感的作用。分析诗歌的段落、节奏变化、重复与对比等结构特点,理解其如何组织信息,强化主题。识别并解析诗歌中的具体形象或场景(如自然景物、人物行为等),理解其背后的情感色彩和象征意义。通过想象和联想,将诗歌中的意象组合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感受其营造的氛围和情感世界。16.【答案】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弩、卒、忽、溺、履、指、迩。【答案】17.B18.①首先是血管收缩,尤其是皮肤等外周血管的收缩。④其次,我们还会通过肌肉颤栗增加热能。19.甲:却感觉温暖舒适
乙:他们对冷的适应能力更强
丙:影响体感的因素还有很多【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引号是特殊含义。A.表示直接引用;B.表示特殊含义;C.表示反语讽刺;D.表示特定称谓。故选B。18.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①不合逻辑。“甚至是”关联词使用不当,“血管收缩”与“皮肤等外周血管的收缩”不是递进关系,而是包含关系,可将“甚至是”改为“尤其是”。④语序不当。“颤栗”没有使动含义,后面不能直接加“肌肉”,应改为“肌肉颤栗”以符合习惯表达。1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甲处,根据前文“春天,早上出门时气温10度,我们穿着单衣走在太阳下”和后文“但在秋天,同样是10度的清晨,我们披着外套”,可知此处是在描述春天在太阳下穿着单衣的感受,与秋天形成对比。故可填入“却感觉温暖舒适”等语句。乙处,根据前文“研究人员发现,和住在热带地区的人比,北极原住民面对寒冷时,血管收缩和打寒颤的程度更小”和后文“让渔民和普通人把手泡在同样温度的冰水中,渔民手部的温度会略高一些”,可知此处是在解释北极原住民面对寒冷时反应较小的原因,即他们长期生活在寒冷环境中,身体已经适应了寒冷。故可填入“他们对冷的适应能力更强”等意思的语句。丙处,前文分析了“同温不同感”的原因,此处过渡,总结上文,同时引出下文,对影响体感的因素作进一步分析,应填“影响体感的因素还有很多”。【答案】20.狗牙花是春天里开得最早的花,冰草刚露芽就开始婉转地眨媚眼,它们都长得尺把高了。21.①第一个“你”,指代读者,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增加亲近感,让读者深切感受作者急于倾诉的心情;②第二个“你”,指代野滩未来的图景,将野滩拟人化,突出作者对其未来生机盎然的美好憧憬,借以表现对眼前野滩生机勃勃景象的赞叹。【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长句变短句的能力。首先,需要确定长句的主干,独立成句。即“狗牙花和冰草都长得尺把高了”。然后,将长句中的修饰成分,如“春天里开得最早的”和“刚露芽就开始婉转地眨媚眼的”,分别提取出来,形成独立的短句。即“狗牙花是春天里开得最早的花”“冰草刚露芽就开始婉转地眨媚眼”。最后,将这三个短句连贯起来,注意在改写过程中,不能改变原句的意思,只能调整语序和少量增删词语。即:狗牙花是春天里开得最早的花,冰草刚露芽就开始婉转地眨媚眼,它们都长得尺把高了。2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①第一个“你”指代的是读者。作者通过使用“你”这一人称代词,直接与读者对话,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增强了文本的互动性和亲切感。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智能化项目实施合同签订宝典
- 《上海外滩景观规划》课件
- 创业实践企业导师合作协议书(2篇)
- 习惯性违章与危险源辨识
- 2025机械设备租赁合同新
- 适合初学者的小语种课程试题及答案
- 2024年09月江苏南京市部分事业单位招聘卫技人员753人(医疗岗)笔试历年专业考点(难、易错点)附带答案详解
- 2024年09月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蓉漂人才荟”校园招聘120人笔试历年专业考点(难、易错点)附带答案详解
- 电气设备电化学加工技术考核试卷
- 机场航站楼能源消耗分析与节能考核试卷
- DB31-T 1564-2025 企业实验室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规范
- 总包单位与分包单位临时用电管理协议书
- 2025届浙江省温州市高三二模数学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浙江国企湖州新伦供电服务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四川成都农业科技中心招聘考试真题2024
- 淄博艺术中考试题及答案
- 云南省气象局历年招聘考试真题库
- 江苏省南通市、宿迁、连云港、泰州、扬州、徐州、淮安苏北七市2025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英语英语参考答案及听力材料、评分标准
- 2025广东医科大学辅导员考试题库
- 2024年7月国家开放大学专本科《法律文书》期末纸质考试试题及答案
- 氟化工产品考核试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