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备考指南-地理必修1》课件-6.3 第六章 自然灾害-第三节 防灾减灾_第1页
《高中备考指南-地理必修1》课件-6.3 第六章 自然灾害-第三节 防灾减灾_第2页
《高中备考指南-地理必修1》课件-6.3 第六章 自然灾害-第三节 防灾减灾_第3页
《高中备考指南-地理必修1》课件-6.3 第六章 自然灾害-第三节 防灾减灾_第4页
《高中备考指南-地理必修1》课件-6.3 第六章 自然灾害-第三节 防灾减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章

自然灾害第三节

防灾减灾课前篇

预习教材课堂篇

分点突破随堂练

学以致用课后篇

课时分层训练课前篇

预习教材一、防灾减灾手段1.指导方针以______为主,__________相结合。防防抗救2.主要手段(1)灾害监测。建立自然灾害________系统,对灾害进行________监测。监测动态

(3)灾害救援与救助。(4)灾后恢复。①恢复灾区群众的______________。②促进灾区________和________的恢复和发展。生产和生活经济社会③帮助重建区增强____________。防灾能力二、自救与互救3.地位防灾减灾的____________。主要内容:____________、灾中救助和________________。4.灾前准备(1)对于可以较准确预测的灾害,做好灾前准备对________生命和财产安全至关重要。(2)对于突发的较难准确预测的灾害,做好灾前准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________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主要任务灾前准备灾后自我保护保护减少5.灾中救助

(2)如不能逃脱或被掩埋,尽可能进行自我保护,进行________或向他人求救。6.灾后自我保护灾害过后,需提高警惕,防患于未然。逃生路线自救【判断正误】1.灾害监测主要对自然灾害的孕育、发生、发展和致灾全过程进行动态监测。

(

)√2.防灾减灾应以救助为核心。

(

)×3.灾害发生时,要发扬人道主义精神,首先救助他人。

(

)×4.若洪水来袭,应尽量向地势高的地方逃生。

(

)√5.泥石流多发区应储备的救生物品是救生圈、救生舟、救生衣等。

(

)×课堂篇

分点突破知识点一

防灾减灾手段【从生活中学】

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为加强地震应急预案的规范和动态管理,中国地震局于2017年12月17日正式颁布实施《地震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在成立了中国地震局地震应急预案管理专家组后,中国地震局震灾应急救援司组织开展了国家、省、市(县)三级地震应急预案信息平台建设。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已经完成地震应急预案管理信息系统研发、系统测试和相关数据的入库工作,并正式发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震局,在地震系统范围内推广试用。地震应急预案管理信息系统由国家、省、市(县)三级单机版软件组成,分别由中国地震局、省(区、市)地震局和市(县)地震部门负责维护和管理。1.简述建立地震应急预案的意义。[答案]

政府应对灾害的纲领性紧急行动方案,在灾害突发的情况下,使救灾工作有章可循、高速高效。2.简述地震应急预案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作用。[答案]

加强地震应急预案的规范性和动态管理。【核心知识归纳】灾害监测建设和完善防灾减灾监测和预警系统,提高对自然灾害的监测能力;研究自然灾害发生发展规律,积极预测预报自然灾害。灾害防御措施具体内容非工程性措施减灾规划、防灾法律、减灾管理、防灾教育工程性措施生物工程植树造林,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等岩土体改造工程稳定变形岩土体,防止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水利工程建设水库,修建分洪区,加固堤坝,建设防潮堤等建筑工程加固房屋、桥梁等建筑,达到抗灾要求灾害救援与救助(1)灾前准备:储备救灾物资,加强救灾演练,选择救灾避难场所等。(2)灾中应急:启动应急预案,积极调拨救灾物资和人员,打通救灾通道,抢救受灾人员,稳定灾区秩序,安置受灾人员,进行心理安抚等。灾后恢复恢复生产和生活秩序,重建受灾家园。【用到生活中去】

下图是某地区大地震后救灾工作程序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3.图中所示救灾工作程序还可能适用于

(

)A.沙尘暴

B.洪涝

C.旱灾

D.寒潮[解析]

洪涝灾害和地震一样,会瞬间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房屋和公共设施的破坏,需要首先采取紧急救援,抢救生命;然后开展安居工程等保障灾民居住;最后开展公共设施恢复重建工作等。沙尘暴、旱灾和寒潮对农业生产的破坏较严重,一般不会瞬间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房屋的破坏,救灾中需要优先开展生活、生产恢复重建的工作。B4.为降低大城市震后救灾活动强度,应采取的主要防灾减灾措施包括

(

)①调整产业结构

②人口外迁③房屋加固

④组建志愿者队伍⑤避灾自救技能培训A.②③④

B.②③⑤

C.①②⑤

D.③④⑤D[解析]

调整产业结构与应对地震灾害无直接联系;人口外迁不能解决防灾问题;房屋加固,有利于提高房屋抗震能力,减少损失;组建志愿者队伍,有利于提高救援水平;避灾自救技能培训,有利于提高地震时人们的自我救援能力,为震后救援节省时间和物资。知识点二

自救与互救

5.当得知周末可能有暴雨时,应提前做好哪些防范措施?[答案]

准备好雨具、生活必需品等,尽量避免雨中外出。必须外出时,提前关闭门窗,选择安全出行方式和线路。6.城市地势低洼的居民住宅区出现洪涝时,可采取哪些应急措施?[答案]

可因地制宜采取砌围墙、大门口放置挡水板、配置小型抽水泵等。将家中电器移至高处,房屋进水时,及时切断电源。7.山区居民发现上游来水突然浑浊时,需要防范哪种自然灾害?[答案]

泥石流。【核心知识归纳】应对洪水灾害的正确方法(1)防洪准备。(2)洪水应急。(3)洪水中的救助。台风(龙卷风)中的自救应对地震灾害的正确方法(1)地震发生时,保障安全的关键三点:(2)地震中的自救与互救。地震是最不可预知且最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之一,掌握相关自救与互救的知识,可能减少自己及周围人在地震中的伤亡。具体图解如下所示:应对滑坡、泥石流的自救措施(1)在野外遇到泥石流时,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方向的高处跑,切忌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要特别注意保护好头部。(2)可根据现场地形,向未发生泥石流的高处逃避。(3)在山区扎营,不要选在谷底排洪的通道,以及河道弯曲、汇合处。【用到生活中去】

洪水、滑坡和泥石流都是破坏性很强的自然灾害,在遇到这些灾害时,我们要掌握正确的自救和互救方法,才能在灾害中获得生的希望。据此完成8~10题。8.下列关于洪水中救助的做法,不正确的是

(

)A.抛救生圈把落水者救上岸B.划船将落水者救上岸,并且带到安全地带C.户外突遇洪水向高处躲避D.待洪水水位下降后施救D[解析]

洪水中正确的救助方法包括采取抛救生圈或救生衣,划船去救人。9.关于滑坡和泥石流中的自救方法,不正确的是

(

)A.要向与泥石流前进的方向垂直的高处跑B.山区扎营,应选择在避风的谷底C.要向未发生泥石流的高处跑D.不要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B[解析]

在泥石流和滑坡中自救时,特别是在山区扎营,切忌在谷底扎营,因为滑坡、泥石流像洪水一样,它们会直接冲向谷底,造成危险,应在未发生泥石流的高处扎营。1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洪水中的救助,主要在洪水发生过程中进行,并以自救为主B.做人工呼吸前首先清除受救人口鼻内的异物和污物,保证其呼吸道通畅C.洪水一般与气象灾害没有关联性D.大雾和沙暴会使大气能见度下降,但不影响人们的健康B[解析]

洪水中的救助互救更重要;洪水一般与水文灾害和气象灾害有关联性,与地质灾害关联性不大;大雾和沙暴会使大气能见度下降,且含有大量的微小尘粒,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随堂练

学以致用

我国自然灾害频次多、范围广、强度大,为防御自然灾害,我们要采取工程性防御和非工程性防御两种措施,抓好落实和相互配合。据此完成1~3题。1.下列灾害防御措施中,属于非工程性措施的是

(

)A.颁布《洪水灾害防御法》B.植树造林,保持水土C.加固防洪大堤D.修建水库,蓄水防旱[解析]

用法律的手段来规范全社会的减灾行动,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属于非工程性措施的范畴。A2.在干旱地区修建水库可以起到减灾的作用是

(

)A.改变地表环境,提高灾害强度B.控制灾害与人口的直接相遇C.改善水循环,提高抗灾能力D.消除旱灾灾情C[解析]

修建水库可以保证人畜、作物的正常用水,提高抗灾能力。3.能改变地表环境,减轻灾害强度的措施是

(

)A.加固房屋

B.修建防洪大堤

C.植树造林

D.挖掘机井C[解析]

植树造林能防风固沙,防止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抗灾能力。

在某次地震中,青海消防总队果洛支队救援官兵成功搜救出一名被埋压130小时的妇女。据此完成4~5题。4.材料中提到的妇女之所以能够被埋压130小时后获救,得益于正确的自救措施。下列关于震后自救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地震对人的伤害主要是倒塌的建筑物对人的埋压和砸伤,所以学会处理外伤的基本方法是必要的B.当人被埋压在废墟下时,要尽力呼救,以寻求救援C.当人被埋压在废墟下时,要用毛巾、衣袖等捂住口鼻以防窒息D.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要有生存的勇气和顽强的毅力,挑战生命极限B[解析]

当人被埋压在废墟下时,要保持体力,倾听外界动静,若有救助人员时,方可呼救。5.关于震后互救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先救近,后救远②先救老人、孩子,后救青壮年③先保障生命,再从废墟中救出人④要注意保护支撑物,但抢救时可以不考虑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C[解析]

先救近、后救远,有利于提高救助效率;先救青壮年,有利于扩大救助队伍;救助被埋藏于废墟中的人,首先保证其生命,再开展救助;抢救时,同样应保护支撑物。课后篇

课时分层训练【合格考过关练】

1.假如我们正在楼上的教室里上课,遇到突如其来的地震,正确的逃生方式是

(

)A.立即从窗户往外跳楼B.遵守纪律,坚持上课C.快速进入电梯下楼D.双手抱头,就近在桌旁躲避D[解析]

当遇到地震的时候,一般强度的地震不会对建筑物造成毁灭性的破坏。只有遇到强烈的地震,才会使得建筑发生坍塌损毁。因此当地震来临时,一定要就近在桌旁进行躲避,注意保护头部并防止被坠物砸伤。2.地震发生时,在家中的当地居民不正确的避震方法是

(

)A.若在楼房内来不及跑时,可迅速躲到桌下、床下及紧挨墙根下和坚固家具旁B.正在用火时,随手关掉煤气开关或用电开关C.在楼房可选择厨房、浴室等空间小而不易塌落的空间避震D.迅速钻到床柜里D[解析]

人一旦钻进床柜后,便立刻失去了机动性,视野被挡、四肢被束缚,很容易遭受连带性伤害,不仅会错过逃生的机会,也给救援工作带来了很多不便。

2014年2月28日凌晨2时左右,从乌鲁木齐驶往阿克苏的5806次列车遭遇特大沙尘暴,11节车厢被狂风吹翻,造成4人死亡。据测风仪记录,当时瞬间风力超过13级。据此完成3~4题。3.在车厢被吹翻时,旅客应

(

)A.赶快从车窗里跳出去

B.紧紧抓住座椅降低重心C.抱头蹲在过道里

D.钻到座位底下躲避B[解析]

该状况下的正确做法是抓住座椅,降低重心,保护头部。4.沙尘常发季节出行时,下列做法没有必要的是

(

)A.全副武装,戴上帽子、耳套、风镜和雨衣B.戴好防护镜和口罩,将衣扣和袖口系好C.注意观察交通情况,能见度低时,骑车者应下车推行D.远离危房、危墙、广告牌及高大树木,尽量避开各类施工工地A[解析]

因为大气中沙尘污染,防止眼、鼻、口吸入沙尘即可,没有必要全副武装。

5.生活中一旦灾害突然发生,不应该做的事情是

(

)A.择机逃离现场

B.保持清醒的头脑C.立即乘电梯逃生

D.切断电、火、煤气等灾源C[解析]

灾害发生时,立即乘电梯逃生是不正确的。6.汛期郊游时,避开山洪的正确做法是

(

)A.迎着山洪流动方向前行B.选择山谷、植被好的地方宿营C.遇雷雨天气务必带好雨具D.选择地势高、较平坦的地方宿营D[解析]

汛期郊游,要选择地势高且平坦的地方宿营,以便避开山洪。

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发生的频率高,因而在自然灾害发生的过程中,要掌握正确的救援和救助方法以及自救和互救方法。据此完成7~8题。7.抢救溺水者的步骤是

(

)①清除口、鼻腔内的异物②排去呛入体内的水③救上船或陆地④送医院抢救A.①②③④

B.③④①②

C.③②①④

D.③①②④D[解析]

抢救溺水者首先要把其救到岸上去,清除口、鼻腔内的异物才有利于排水,紧急救助之后再送医院。8.被洪水围困时,正确的做法是

(

)A.抱紧电线杆B.躲在巨石之下C.用手电筒发求救信号D.水性好的人,在洪水汹涌时游泳逃生C[解析]

抱紧电线杆易被电击;躲在巨石之下可能会遭岩石倾覆砸伤;洪水汹涌时危险太大,游泳难度系数高。【等级考提分练】

下面两图分别示意我国洪涝、干旱灾害分布情况。据此完成9~11题。9.我国旱涝灾害频发的主要原因是

(

)A.夏季风进退规律异常

B.地形复杂多样C.台风影响先后不同

D.寒潮影响频繁A[解析]

我国的降水主要受夏季风进退影响。夏季风进退规律异常,导致我国旱涝灾害频发。10.我国旱涝灾害都严重的地区是

(

)A.人口稀少地区

B.经济发达地区

C.丘陵地形区

D.高原和盆地地区B[解析]

我国东部地区受夏季风的影响,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匀,此旱彼涝,加上人口众多、经济发达,旱涝灾害严重。11.防御洪水灾害的主要措施有

(

)①迁出洪水多发区的人口②围湖造田,抵制洪水

③修筑堤坝,整治河道④修建水库,建分洪区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B[解析]

迁出洪水多发区的人口因需要长期大量的投入而不现实;围湖造田使湖泊的调洪能力下降,使洪水灾害更易发生。

在山区公路和铁路旁经常可以看到如下图所示的具有蜂巢结构的水泥防护工程。据此完成12~13题。12.图中防护工程所能防御的自然灾害是

(

)A.台风

B.海啸

C.滑坡

D.干旱C[解析]

图中的水泥结构可以抑制坡面破坏和水土流失,有效地防止崩塌、滑坡等自然灾害的发生。13.边坡上具有蜂巢结构的水泥防护装置的防灾减灾功能是

(

)①可以保护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