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利用教学设计_第1页
声音的利用教学设计_第2页
声音的利用教学设计_第3页
声音的利用教学设计_第4页
声音的利用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声音的利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能举例说明生活中声音利用的具体实例,区分超声波和次声波在不同领域的应用。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实验、案例分析和生活调查,体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归纳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探索声音奥秘的兴趣,体会科技发展对人类的影响。二、学情分析咱八年级的孩子,已经学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也明白空气、液体、固体都能传声。但对“声音能做什么”可能停留在表面认知,比如知道打电话是用声音说话,却不清楚背后是“传递信息”;听说过超声波洗牙,却不理解“声音能传递能量”的原理。他们的特点是: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操作,对生活实例感兴趣,但抽象思维能力还在发展。比如“超声波”“次声波”这种超出人耳听觉范围的概念,可能会觉得有点“虚”,需要用具体实验和视频来辅助理解。另外,个别同学可能会混淆“传递信息”和“传递能量”,比如认为“听音乐”是能量,其实是信息,这时候得用对比法帮他们区分。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声音传递信息和能量的应用实例,超声波与次声波的特点及应用。-难点:区分声音传递信息和能量的不同情境,理解超声波在科技中的具体运用(如B超、雷达)。四、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含蝙蝠捕食视频、超声波清洗机工作视频)、实验器材(扬声器、蜡烛、水、手机频率检测APP)、学案。学生:提前搜集生活中用到声音的物品(如耳机、门铃、超声波驱蚊器等)。五、教学过程环节一:趣味导入——声音“能干嘛”?(5分钟)师:同学们,昨天让大家回家找“家里哪些地方用到了声音”,谁来分享一下?生1:我家的门铃,按一下就响,告诉有人来了。生2:妈妈用蓝牙音箱放音乐,还有我用电话手表跟同学聊天。师:说得好!其实声音就像一位“多功能助手”,不仅能让我们交流,还能做很多事。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声音的利用》。(板书课题)设计意图: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激活前认知,引发探究兴趣。环节二:新课探究——声音的两大“本领”任务一:声音能“讲故事”——传递信息(15分钟)1.案例分析师:先看个视频(播放蝙蝠夜间捕食动画)。蝙蝠眼睛看不见,为啥能准确抓住蚊子?生:它会发出超声波,碰到物体反射回来,就能“知道”物体在哪。师:没错!蝙蝠靠“回声定位”获取信息,这就是声音传递信息的一种。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例子?(小组讨论,学生举例:医生用听诊器听心跳、倒车雷达“滴滴”响、B超检查身体……)2.小实验:模拟回声定位师:咱们用手机模拟一下。打开“频率检测”APP,对着墙拍手,看看手机能不能“听”到回声?(学生操作,观察波形变化)生:拍手后有两个波形,第一个是拍手声,第二个是回声!师:对,这说明声音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带回障碍物的位置信息。医院的B超就是用超声波穿透人体,反射回来的信号能显示器官图像,就像给身体“拍照”。任务二:声音能“干活”——传递能量(15分钟)1.实验观察师:接下来看个神奇的实验。(演示:把蜡烛放在扬声器前,播放loud的音乐,蜡烛火焰晃动)生:哇!火焰在抖,说明声音让空气振动,带动火焰动了!师:没错,声音就像“小推手”,能把能量传递出去。还有更厉害的——超声波清洗眼镜(播放视频),振动的声波能把眼镜缝隙的脏东西“震下来”,这就是能量的作用。2.学生动手体验师:大家自己试试:把小纸条放在手机扬声器上,播放音乐,观察纸条会不会跳起来?(学生实验,发现纸条跳动)生:纸条跳了!说明声音有能量,让扬声器振动,带动纸条动。师:生活中还有哪些“声音干活”的例子?生:超声波洗牙、工厂用声波粉碎结石、演唱会音响太大让人耳朵疼……(引导区分“传递能量”时,强调“引起其他物体振动或变化”)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实验—举例”三步法,让抽象概念可视化,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感受“能量”的存在,体现主体性。环节三:深入探究——超声波vs次声波(10分钟)师:刚才提到的蝙蝠、B超、清洗机,用的都是“超声波”,啥是超声波?生: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人耳听不到。师:对,而次声波是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比如地震、台风前会产生次声波,有些动物(如大象)能听到。它们俩有啥不一样的用途?(表格对比,学生填写学案)表格类型频率范围特点应用实例超声波>20000Hz方向性好、能量集中B超、雷达、清洗机、测距次声波<20Hz传播远、易绕过障碍物监测地震、台风,军事侦查师:这里有个易错点:比如“利用超声波碎石”是传递能量,“利用超声波检查胎儿”是传递信息,怎么区分?关键看目的——是“获取信息”还是“引起变化”。比如你听老师讲课,是获取知识(信息);老师敲黑板让你安静,是用声音的能量引起你注意(物理变化)。设计意图:用表格梳理知识点,突破“区分信息与能量”的难点,结合生活比喻帮助理解。环节四:小组讨论——生活中的“声音妙用”(10分钟)师:现在小组讨论:你搜集的物品中,哪些用了声音传递信息?哪些用了能量?有没有用到超声波或次声波?(学生拿出课前搜集的物品,如耳机、门铃、超声波加湿器等,小组内分享)生3:我带了耳机,它是传递信息,把电信号转成声音让我听到。生4:我家的加湿器,用超声波把水打碎成雾,这是传递能量!师:太棒了!看来声音在生活中真是“无处不在”。环节五:课堂小结——思维导图梳理(5分钟)师:咱们一起画个思维导图总结今天的内容。(师生共同完成,板书结构)声音的利用├─传递信息:回声定位(蝙蝠、雷达)、听诊器、B超、语音交流├─传递能量:超声波清洗、洗牙、粉碎结石、扬声器振动└─特殊声音:├─超声波:高频率,方向性好(应用如上)└─次声波:低频率,传播远(监测自然灾害)生:老师,那次声波对人有害吗?师:问得好!强次声波会引起人体器官振动,可能导致不适,所以有些国家研究次声波武器,但这是需要谨慎对待的科技哦。环节六:分层练习——巩固与拓展(10分钟)1.基础题:下列例子中,声音传递信息的是(),传递能量的是()A.利用声呐探测海底深度B.利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C.医生用听诊器诊断疾病D.用超声波清洗眼镜2.开放题:假如你是科学家,你想利用声音的哪种特性发明什么东西?(生:用次声波监测火山爆发、用超声波给农作物除虫……)设计意图:通过分层练习,兼顾基础与创新,鼓励学生发散思维。环节七:课后任务——生活大调查(作业)1.必做:完成学案上的练习题,用表格整理“家里的声音利用实例”(分信息和能量两类)。2.选做:录制一个短视频,介绍“声音在我家的妙用”,发到班级群分享。六、板书设计(见思维导图部分,用彩色粉笔突出“信息”“能量”两大核心,辅以简笔画:蝙蝠(回声定位)、扬声器(振动)、B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