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说课稿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写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是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它是一篇演讲词,在学习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的基础上,掌握这篇课文就会容易一些,因此可以本课安排一课时,让学生多研讨,多实践。【说学习目标】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和对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2.理清演讲的思路,理解说理方法的作用,品味严谨的语言。3.树立实践意识,培养格物致知精神和乐于动手的科学品质。【说重点难点】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和对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树立实践意识。2.理清思路,品味语言,培养格物致知精神和乐于动手的科学品质。【说课时安排】1课时。【说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四川省的一名女高中生当年以比较高的分数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物理专业。入学后,她的高超的计算能力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交口称赞。可是,她做实验的能力非常差,一连三周下来,她竟未能完整地做好一个实验,这又使她的老师大为恼火。这是一个典型的高分低能的例子,造成这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是什么呢?30多年前,科学家丁肇中先生就此类问题发表过自己的观点,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人民大会堂,去聆听他的演讲,到他的演讲《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寻找答案。二、知识积累1.作者简介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祖籍山东日照。1974年,在实验室中发现了一种新粒子并用英文字母“J”命名,并因此于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的研究方向是高能实验粒子物理学。1994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现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国科大)、四川大学(川大)名誉教授。2.写作背景本文选自《瞭望》1999年第44期。有改动。本文是作者在被《瞭望》周刊授予“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时的一篇发言稿。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我国基础教育过于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大多“高分低能”。这已不能适应社会、时代发展的需要,鉴于此,丁肇中根据现代学术的发展和个人经验,并联系传统的文化背景和我国的现状,向我们提出了忠告:应有格物致知精神。3.文体知识演讲词可分为叙事、说理、抒情三种类型。本文是一篇说理型演讲词,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具有正确、深刻的论点,使用确凿、充足、具有说服力的论据,进行富有逻辑性的论证。不同于闻一多在追悼会上慷慨激昂的即兴演讲,本文作者是一位著名科学家,其演讲的特点是准确严谨。4.字词积累读准字音:瞭望(liào)缅怀(miǎn)儒家(rú)彷徨(pánɡhuánɡ)探察(chá)探讨(tǎo)检讨(jiǎn)格物致知(zhì)激变(jī)华裔(yì)论语(lún)袖手旁观(xiù)埋没(mò)测量(cè)权威(quán)不知所措(cuò)理解词义:缅怀:怀念;追想(已往的人或事,含崇敬意)。彷徨:表示徘徊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修身: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齐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格物致知:探究事物原理,从而从中获得知识,或感悟到某种心得。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波折或挫折。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三、活动一:明演讲观点1.整体感知本文论述的话题是什么?作者对此的观点是什么?明确:论述话题: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作者观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原文】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大学》【译文】说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是指要想获得知识,就必须接触事物而彻底研究它的原理。2.什么是“格物致知”(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和目的分别是什么?含义:“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探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格,推究,探究。致,求得。)目的: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2)作者所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和目的是什么?真正意义: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真正目的:通过实地实验得到新知识,是有计划、有目的地积极探测客观世界。①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②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3.为什么要“格物致知”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①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②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实验精神在科学发展上的重要性)4.如何“格物致知”作者认为怎么样发扬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①不论是在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发现事物的真相;②在应付迅速变化的世界和社会环境方面,我们要有自己的判断力,要重新体会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使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四、活动二:理演讲思路根据演讲内容,结合你对“格物致知精神”的理解,梳理作者演讲的思路。提出观点(12节):中国学生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层(35节):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分析问题(312节):二层(612节):真正的格物致知(实验)精神的重要性解决问题(13节):揭示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并提出希望。小结:首先提出演讲的主题—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然后举了明代大哲学家王阳明的例子论述传统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再讲现代观念中真正的“格物致知”的内涵和重要性;接着又以中国学生和自己在国内外的求学科研经历,特别是受挫的经历告诫大家要摆脱传统教育偏理论轻实验的缺点;最后,作者从学术研究话题,扩大到如何应对当下的世界环境,提升了演讲的现实意义。五、活动三:析演讲方法本文是一篇说理型演讲词,运用了哪几种说理方法?请结合课文内容做简单分析。1.引用论证①“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第2段引用《大学》中的观点,指出“格物致知”的基本意思。②《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第3段又引用了《大学》中的观点,介绍“格物致知”的目的,解释“格物致知”真正意义被埋没的原因。2.举例论证①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哲学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以明朝大哲学家王阳明“格”竹子,苦思以致头痛而失败的反面事例,论证了传统的中国教育对“格物致知”精神的曲解,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②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地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以通过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正面事例,论证了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观察,而是积极探测。③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借中国学生成绩好而面临研究工作却束手无策的反面事例论述了中国学生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思维而不愿动手,证明缺乏科学实验对学习和生活带来的危害。④列举自己的亲身经验为证,有什么好处?明确:(1)作者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以自己在美国求学的例子证明中国传统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思维轻动手的弊端,再次说明实践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使说理更加真实可信。(2)真实亲切,有助于拉近与听众的距离,取得更好的演讲效果。(3)演讲者作为一位德高望重的科学家,自己求学时代的经历对于广大青年学子来说,本身就具有很好的示范和参考意义。3.对比论证①中国传统教育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强调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内心体验和自我检讨,与科学发展的历史说明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形成鲜明的对比,说明知识的获得需要通过实地实验。②明朝大哲学家王阳明“格”竹,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终因苦思以致头痛失败的事例,与通过科学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进行对比,突出知识的获得只能通过实验。小结:一味的说教总是空洞,有了活生生的例子,才能更好作证自己的观点,给自己的话增加可信度。丁肇中先生在演讲时,连续采用引用、举例、对比的说理方法,使自己的观点更具有说服力,让人信服。六、活动四:品演讲语言按要求品析下列句子,体会说理语言的特点。1.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说一说“唯一”一词的作用。)明确:“唯一”一词指出要想寻求真理,除了对事物进行客观的探索,别无它路,强调了实践、探索的重要意义。2.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体会“但是”“可能”的表达效果。)明确:“但是”表示转折,强调了传统教育的弊端: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可能”表示猜测,表示传统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是为了适应固定的社会制度仅仅是作者本人的推测,并不是完全肯定的答案。“可能”体现了作者用词的严谨。3.有一天,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分析“格”字上引号的作用。)明确:“格”字加引号,表示讽刺、否定之意,调侃了王阳明违背科学实验精神的迂腐行为。4.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眼光”“勇气”“毅力”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明确:“眼光”“勇气”“毅力”这三个词是有逻辑关系的。因为一个成功的实验首先要有长远的“眼光”,选择正确的目标后,要想使实验取得成功,战胜困难的“勇气”和百折不挠的“毅力”是必不可少的。这三个词位置不能调换。小结:演讲词的语言要做到准确严谨,才能使说理更有服力,更让听众信服。七、拓展延伸关于“格物致知”的名人名言:①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②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刘尚③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邓小平八、课堂总结文章由古代文化典籍引出“格物致知”的观点,雄辩地阐明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和重要性。“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就贯穿在我们日常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关键是看我们每个人的头脑中究竟真正有没有探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行政管理师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分享
- 室内电缆拆改施工方案
- 2024微生物检验技师考试试题及答案的合理化探讨
- 2024年项目管理复习攻略试题及答案
- 焦点地方2025年证券从业资格证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4年项目管理考试独特观点试题及答案
- 项目管理在数字化时代的应用趋势试题及答案
- 2024年微生物技术前沿分析试题及答案
- 微生物生态学与人类健康的关系试题及答案
- 纺前麻纤维预处理技术考核试卷
- 2024年湖北省武汉市中考数学试题含答案
- 手术室急危重患者的抢救与配合
- xx乡卫生院执行“三重一大”制度实施方案
- 新进(转岗)职工三级安全教育培训表
- GB/T 44347-2024乡村绿化技术规程
- 人教版高一体育羽毛球大单元(正手发高远球技术)教案
- DB3502-T 134-2024 质量基础设施协同服务 平台建设与管理规范
- 废弃物生命周期评估与管理
- 沪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应用题150道及答案
- 2024年全国执业兽医考试真题及答案解析
- 2024年贵州省黔南州中考文科综合试卷(含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