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李白秋登宣城谢脁北楼原文译文及赏析_第1页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李白秋登宣城谢脁北楼原文译文及赏析_第2页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李白秋登宣城谢脁北楼原文译文及赏析_第3页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李白秋登宣城谢脁北楼原文译文及赏析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作品原文秋登宣城谢脁北楼⑴

江城如画里⑵,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⑶,双桥落彩虹⑷。

人烟寒橘柚⑸,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⑹,临风怀谢公⑺?[3]

秋登宣城谢脁北楼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谢脁北楼:即谢脁楼,又名谢公楼,唐代改名叠嶂楼,为南朝齐诗人谢脁任宣城太守时所建,故址在陵阳山顶,是宣城的登览胜地。谢脁是李白很佩服的诗人。

⑵江城:泛指水边的城,这里指宣城。唐代江南地区的方言,无论大水小水都称之为“江”。

⑶两水:指宛溪、句溪。宛溪上有凤凰桥,句溪上有济川桥。明镜:指拱桥桥洞和它在水中的倒影合成的圆形,像光明的镜子一样。

⑷双桥:指横跨溪水的上、下两桥。上桥即凤凰桥,在城的东南泰和门外;下桥即济川桥,在城东阳德门外,都是隋文帝开皇年间(581~600年)的建筑。彩虹:指水中的桥影。[3]

⑸人烟:人家里的炊烟。

⑹北楼:即谢脁楼。

⑺谢公:谢脁。[1][4]

词句译文

江边的城池似乎在画中一样漂亮,山色渐晚,我登上谢朓楼远眺晴空。

两条江之间,一潭湖水像一面光明的镜子;江上两座桥仿佛天上落下的彩虹。

橘林柚林掩映在令人感到寒意的炊烟之中;秋色苍茫,梧桐也已经显得苍老。

除了我还有谁会想着到谢朓北楼来,迎着萧飒的秋风,怀念谢先生呢?[1]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时间与《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相近,在安史之乱爆发前不久。

李白在长安为权贵所排挤,被赐金放还,弃官而去之后,政治上始终处于失意之中,过着漂浮四方的流浪生活。

天宝十二载(753年)与天宝十三载(754年)的秋天,李白两度来到宣城,此诗当作于这其中一年的中秋节后。[4][2]

作品鉴赏

宣城处于山环水抱之中,陵阳山冈峦盘屈,三峰挺秀;句溪和宛溪的溪水,萦回映带着整个城郊,“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一个晴朗的秋天的傍晚,诗人独自登上了谢公楼。岚光山影,景色特别明净。诗人凭高俯瞰,“江城”如同在图画中一样。开头两句,诗人把他登览时所见景色概括地写了出来,总摄全篇,一下子就把读者深深吸引住,一同进入诗的意境中去了。严羽《沧浪诗话》说:“太白发句,谓之开宗明义。”指的就是这种表现手法。[3]

中间四句是详细的描写。这四句诗里所塑造的艺术形象,都是从上面的一个“望”字生发出来的。从结构的关系来说,上两句写“江城如画”,下两句写“山晚晴空”;四句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而又是有层次的。“两水”指句溪和宛溪。宛溪源出峄山,在宣城的东北与句溪会面,绕城合流,所以说“夹”。因为是秋天,溪水更加澄清,它安静地流着,波面上泛出晶莹的光。用“明镜”来形容,用语特别恰当。

“双桥”长长地架在溪上,倒影水中,诗人从高楼上远远望去,缥青的溪水,鲜红的夕阳,在明灭照耀之中,桥影幻映出无限奇异的绚烂色调。这更像是天上的两道彩虹,而这“彩虹”的影子落入“明镜”之中去了。

这两句与诗人的另一名作《望庐山瀑布水》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相像。两者同样是用比拟的手法来塑造形象,同样用一个“落”字把地下和天上联系起来;然而同中有异,异曲同工:一个是以银河比拟瀑布的飞流,一个是用彩虹写夕阳明灭的波光中双桥的倒影;一个着重在描绘其奔腾直下的气概,一个着重在显示其奇丽变化的色调,两者所表现出来的美也不一样,而诗人想象的丰富奇异,笔致的活泼空灵,则同样特别高超。

秋天的傍晚,原野是清寂的,山冈一带的丛林里冒出人家一缕缕的炊烟,橘柚的深碧,梧桐的微黄,呈现出一片苍寒景色,使诗人感到是秋光渐老的时候了。

当时诗人的心情是完全沉醉在他的视野里,他的视察是深刻的,细致的;而他的描写又是毫不粘滞的。他站得高,望得远,抓住了一刹那间的感受,用极端凝炼的形象语言,在随意点染中勾画出一个深秋的轮廓,深深地透漏出季节和环境的气氛。他不仅写出秋景,而且写出了秋意。他在高度概括之中,用笔丝丝入扣。

结尾两句,从表面看来很简洁,只不过和开头二句一呼一应,点明登览的地点是在“北楼上”;这北楼是谢朓所建的,从登临到怀古,似乎是按例的公式,因而李白就不免顺便说一句怀念古人的话罢了。

这里值得留意是“谁念”两个字。“怀谢公”的“怀”,是李白自指,“谁念”的“念”,是指别人。两句的意思,是慨叹诗人“临风怀谢公”的心情没有谁能够理解。这就不是一般的怀古了[5]

客中的抑郁和感伤,特殊当摇落秋风的季节,使诗人的心情特别孤独。宣城是他旧游之地,此时他又重来这里。一到宣城,他就会怀念到谢朓,这不仅因为谢朓在宣城遗留下了像叠嶂楼这样的名胜古迹,更重要的是因为谢朓对宣城有着和诗人相同的情感。

当李白独自由谢朓楼上临风远眺的时候,面对着谢朓所吟赏的山川,缅怀他平素所仰慕的这位前代诗人,虽然古今世隔,然而他们的精神却是遥遥相接的。这种渺茫的心情,反映了他政治上苦闷彷徨的孤独之感;正因为政治上受到压抑,找不到出路,所以只得寄情山水,尚友古人;他当时困难的情怀,很难有人能理解。[4]

名人评点

《艇斋诗话》:李白云:“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老杜云:“荒庭垂橘柚,古屋画龙蛇。”气焰盖相敌。陈无己云:“寒心生蟋蟀,秋色上梧桐。”盖出于李白也。

《瀛奎律髓》:太白亦有《登岳阳楼》句,未及孟、杜。此诗起句似晚唐,中二联合景而京壮,则晚唐所无也;宣州有双溪、叠嶂,乃此州胜景也,所以云“两水”;惟有“两水”,所以有“双桥”。王荆公《虎图行》“目光夹镜坐当隅”,虎两目如夹两镜,得非仿谪仙“两水夹明镜”之意乎?此联妙绝。起句所谓“江城如画里”者,即指此三、四一联之景,与五、六皆是也。

《唐诗广选》:王元美曰:太白“人烟”二语,黄鲁直更之曰:“人家围橘柚,秋色老梧桐。”只易两字,而丑态毕具,直点金作铁手耳。句法(“山晓”句下)。

《唐诗直解》:“寒”、“老”二字孤清。[3]

《唐诗镜》:五、六清老秀出,是天际人语。

《唐律消夏录》:“明镜”、“彩虹”、“寒”字、“老”字,皆在秋天晴空中看出,所以为妙。乃知古人好句,必与上下文关合。若后人就句论句,不知埋没古人多少好处。

《唐诗成法》:三、四人多赏之,余嫌近俗。五、六佳甚,山谷改“烟”为“家”,评者嗤为点金成铁手,然亦不言“烟”之不为“家”者何在。

《唐诗别裁》:—联俱是如画(“两水”四句下)。人家在橘柚林,故“寒”;梧桐早凋,故“老”。

《唐宋诗醇》:风神散朗。五、六写出秋意,郁然苍秀。吴昌祺曰:此种自堪把臂元晖。

《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三、四高华,非止骈丽;五、六句老成,复以自然,成其名句。方霞城曰:中四写景如画,正从起句生情。

《瀛奎律髓汇评》:冯舒:看其次联,何尝分景与情?直作宣城语,几不行辨。冯班:谢句也。太白酷学谢。何义门:中二联是秋霖新霁绝景。落句以谢脁惊人语自负耳。纪昀:五、六佳句,人所共知。结在当时不妨,在后来则为窠臼语,为浅率语,为太现成语,故论诗者当论其世。无名氏(乙):襄阳“微云”、“疏雨”一联澹逸,此苍深,并千古名句。

《唐诗近体》:“寒”字、“老”宇,实字活用,是炼宇法。[4]

《唐宋诗举要》:吴曰:刻划鲜丽,千古常新(“两水”二句下)。吴曰:苍老峭远(“人烟”二句下)。

《李太白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