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2-T 5083-2025 江苏省公共体育设施基本标准_第1页
DB32-T 5083-2025 江苏省公共体育设施基本标准_第2页
DB32-T 5083-2025 江苏省公共体育设施基本标准_第3页
DB32-T 5083-2025 江苏省公共体育设施基本标准_第4页
DB32-T 5083-2025 江苏省公共体育设施基本标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苏省公共体育设施基本标准StandardforbasicpublicsportsfacilitiesofJiangsu2025-02-28发布2025-09-01实施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I前言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和定义 14分级与配置 34.1设施分级 34.2基本配置 35选址与布局 75.1一般规定 75.2设施的选址与布局 85.3设施的复合利用 96设计与建设 96.1一般规定 96.2公共体育场馆 6.3户外健身设施 7运营与管理 7.1设施运营 7.2设施开放 7.3设施管理 ⅢDB32/T5083—2025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本文件代替DGJ32/TJ224—2017《江苏省公共体育设施基本标准》,与DGJ32/TJ224—2017相比,——增加了15分钟社区生活圈、10分钟社区生活圈、5分钟社区生活圈三个层次;——增加公共体育设施选址布局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衔接的相关要求;——增加了针对特殊群体体育设施的相关要求。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张海涛、李芳、徐海贤、阎欣、姚秀利、宋阳煜、管若尘、侯冰婕、周文龙、罗宇、张胜越、刘巍、孙中亚。本文件及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2017年首次发布为DGJ32/TJ224—2017;——本次为第一次修订。1江苏省公共体育设施基本标准标准。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文件。GB19272室外健身器材的安全通用要求GB22185体育场馆公共安全通用要求GB/T34289健身器材和健身场所安全标志和标签GB50180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5015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GB55019建筑与市政工程无障碍通用规范JGJ/T179体育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技术规程DB32/3962绿色建筑设计标准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2全民健身中心publicfitnessactivitycenter以室内建筑为主、不设固定看台,能同时开展三种以上体育健身活动,向公众提供公共体育服务的综合性体育设施。体育服务综合体sportsservicecomplex依托体育场馆、户外运动休闲空间、商业空间等载体,以体育服务为核心,有效组合体育、健康、文化、集区。体育公园(广场)sportspark(square)以体育健身、运动休闲为重要元素,与自然生态融为一体,具备改善生态、美化环境、娱乐休憩等多种功能的公共活动场所。多功能运动场multi-sportsplayground能满足两种或两种以上健身项目转换使用的运动场所。配置两种或两种以上小型室外健身设施,可供群众健身和休闲活动的场地。体育活动室sportsroom专供群众锻炼身体及进行各项体育活动的室内小型活动场所。健身步道fitnesstrail用于公众开展跑步、登山、健走、自行车骑行等健身活动的专用道路,由道路本体、标识系统和服务设施组成。健身路径fitnessfacilities设施。户外运动公共服务设施outdoorsportspublicservicefacilities服务于水上、冰雪、山地、航空、汽车摩托车等各项户外运动的营地与配套设施。冰雪场地设施iceandsnowsportsfacilities可供开展冰雪运动训练、竞赛、教学、健身活动等的场地设施。配套设施supportingfacilities服务于公共体育设施内各项活动开展而配套建设的设施。3以公共体育设施空间为主体,应用BIM、云计算、物联网、现代通信、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现代信息技术,形成体育设施即时感知、实时采集、科学决策、主动服务、高效运行、智能监管等功能为一体的新型建设和运行管理模式。负责公共体育设施运营、维护和管理,为公众开展体育活动提供服务的相关单位。4分级与配置4.1设施分级4.1.1江苏省公共体育设施分为城镇和乡村两类,城镇公共体育设施分为省级、市级、县(市、区)级、镇(街道)级、社区级五级,乡村公共体育设施分为行政村级和自然村级两级。4.1.2省级公共体育设施宜在省会城市统筹配置,满足承办国内外重大或综合性体育赛事及自主品牌赛事需要,同时具备全民健身、体育培训、专业训练以及商业配套服务等功能。4.1.3市级公共体育设施应在市域范围内统筹配置,满足承办省级综合性运动会和全国及以上单项高水平比赛需要,同时具备全民健身、体育培训、专业训练以及商业配套服务等功能。4.1.4县(市、区)级公共体育设施应在县(市、区)域范围内统筹配置,满足承办地区综合性运动会和群众性单项赛事需要,同时具备全民健身、体育培训、专业训练以及商业配套服务等功能。4.1.5镇(街道)级公共体育设施应在镇(街道)域范围内统筹配置,满足全民健身需要。4.1.6社区级公共体育设施根据服务半径和人口规模,应按照15分钟社区生活圈、10分钟社区生活圈、5分钟社区生活圈进行配置,满足全民健身需要。4.1.7行政村级公共体育设施宜在行政村域范围内集中配置,满足全民健身需要。4.1.8自然村级公共体育设施宜在自然村域范围内集中配置,满足全民健身需要。4.2.1省级公共体育设施属大型综合性公共体育设施,主要包括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等。基本配置应符合表1的要求。表1省级公共体育设施基本配置要求一览表类别一能开展大型田径、足球运动1)应配置8道400m标准跑道、标准足球场和部分项目的田赛场地一能开展多项大型室内体育1)应配置标准篮球场一4冰雪场地设施。基本配置应符合表2、表3要求。表2市级公共体育设施基本配置要求一览表类别—(含一定比例的活动座椅)能开展大型田径、足球1)应配置标准跑道、标准足球场和部分项目的田赛一(含一定比例的活动座椅)能开展多项大型室内1)应配置标准篮球场2)应配置能够进行羽毛球、排球、手球、武术等体育—能开展游泳、跳水、水球和花样游泳等室内比赛和训练中心一能开展多项群众体育1)应配置室内和室外运动场地,以室内场地为主,体育项目不应少于10项体育公园(广场)一一能开展多项群众体育表3体育公园(广场)配置一览表配置类别四类陆地面积/10⁴m²10(含)以上6(含)~10(不含)4(含)~6(不含)0.4(含)~4(不含)0.1(含)~0.4(不含)8642(片):为篮球、排球、足场地21一5表3体育公园(广场)配置一览表(续)配置类别四类儿童乐园、老年健身组合器械、体质检测器材、户外路径器材、抗阻锻炼器材(有配重)、水上运动器材54321主题体育公园(广场):为核心运动项目场地数量(片)842一智慧体育元素(项):含智慧信息采集、智慧健身指导、智慧运营管理等221一一修建水上运动场地设施、冰雪场地设施。基本配置应符合表4要求。项目类别一(含一定比例的活动座椅)能开展中型田径、足球1)应配置标准跑道、标准足球场和部分项目的田赛2)田赛场地包括跳远和三级跳远、跳高、铅球、铁饼、一(含一定比例的活动座椅)能开展多项中型室内体育运动比赛和训练1)应配置标准篮球场2)应配置能够进行羽毛球、排球、武术等体育项目的一能开展游泳、水球等室内比赛和训练准游泳池尺寸应为50m×25m或50m×21m或25m×中心—能开展多项群众体育运动2)宜配置乒乓球室、多功能馆(篮球、排球、羽毛球综3)宜配置非标准足球场、游泳池、老年人健身设施和体育公园(广场)一一能开展多项群众体育运动64.2.4镇(街道)级公共体育设施主要包括全民健身中心或体育馆、体表5要求。表5镇(街道)级公共体育设施基本配置要求一览表项目类别育馆能开展多项群众体育1)宜以室内场地为主,体育项目不应少于3项3)宜配置游泳池、老年人健身设施和儿童游憩设施等体育体育公园(广场)一能开展多项群众体育4.2.5社区级公共体育设施主要包括多功能运动场、体育活动室和室外综合健身场地等。社区、公公共场所新配建的健身器材中,适老化和适儿化健身器材数量合计占比不应少于50%。基本配置应符合表6要求。表6社区级公共体育设施基本配置要求一览表社区生活圈类别15分钟(步行距离800m~能开展多项群般以球类项目10分钟(步行距离500m)一能开展多项群众体育运动中型多功能能开展多项群般以球类项目5分钟(步行距离300m)小型多功能能开展多项群般以球类项目1)宜配置1个标准灯光篮球场或不小于标准灯光篮球场面积的其他运动项目场地2)宜配置2张室外乒乓球台能开展多项群众体育运动(含广场舞场地)1)应配置1条不少于8件健身器材的健身路径2)宜配置1~2张室外乒乓球台4.2.6行政村级公共体育设施包括体育活动室、多功能运动场,基本配置应符合表7要求。7DB32/T5083—2025表7行政村级公共体育设施基本配置要求一览表项目类别体育一能开展多项群众体育运动小型多功能运动场—能开展多项群众体育运为主1)宜配置1个标准灯光篮球场或不小于标准灯2)宜配置2张室外乒乓球台4.2.7自然村级公共体育设施主要为室外综合健身场地,基本配置应符合表8要求。表8自然村级公共体育设施基本配置要求一览表项目类别能开展多项群众体育运动(含广场舞场地)1)应配置1条不少于5件健身器材的健身路径2)宜配置1~2张室外乒乓球台5)广场舞等活动场地设置应避免扰民4.2.8新建的户外健身设施应100%配置老年人健身设施和儿童游憩设施,公共体育场馆应100%提供老年人和儿童健身、活动场所。4.2.9各级公共体育设施应按照服务能级进行配置,市、县(市、区)、镇(街道)、社区实际需求超过本级设施服务能级的,可按需配置更高等级设施。5选址与布局5.1.1公共体育设施的选址与布局应遵循以人为本、绿色安全、节约高效的原则。5.1.2在以人为本方面,符合下列要求:a)应与公共交通系统结合,便于人流、车流集散;b)应考虑不同人群尤其是儿童、老年人、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的使用需求。5.1.3在绿色安全方面,符合下列要求:a)应与绿地系统和自然环境相结合,融入公园绿地、滨水空间、慢行绿道等系统规划,满足运动项c)应与供水、排水、供电、供热等市政基础设施统筹协调,与各类污染源、高压线路和易燃、易爆物品存储场所留有符合防护规定的安全距离;d)应与山体、水系、林地、沙滩、草地、耕地等生态空间和农业空间统筹协调,避开有开采价值的地下资源和地下采空区以及文物埋藏区,涉及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的应符合相应管控要求;8a)应合理控制新建扩建大型综合体育场馆,强化补充全民健身场地设施;b)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的前提下,可通过合理利用低效用地更新改造布局公共体育设施;c)宜通过复合利用的方式在有条件的非体育用地上合理布局公共体育设施;d)可利用集体建设用地,以及符合条件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土地、废弃矿坑建设公共体育b)新建场馆宜布局于城市的中心城区边缘或新区中心,与城市发展主导方向一致;b)新建全民健身中心宜布局于城市中心城区人口相对集中地区,改(扩)建型全民健身中心宜结合既有体育设施进行改造。5.2.3体育公园(广场)的选址与布局符合下列要求:c)可在建成区既有公园、绿地中增设各类体育设施,改造成为体育公园(广场);应在区新城做好体育公园(广场)的布局规划。布局以公共船艇码头为主的水上运动场地设施;b)应充分考虑选址区域周边的水域功能和陆域功能,合理确定与客货运航道、防洪排涝要求及周边空间功能相协调的设施布局模式和设施规模。5.2.5冰雪场地设施的选址与布局符合下列要求:b)应选择交通条件便利、配套设施完善的地区,充分考虑观众、冰雪运动爱好者的可达性和便利5.2.6镇(街道)级公共体育设施的选址与布局符合下列要求:b)街道级公共体育设施应结合15分钟社区生活圈进行布局,依照其服务半径相对居中布局;c)街道级公共体育设施可与街道级行政、文化、商业等其他公共设施结合布置,形成公共服务5.2.7社区级公共体育设施的选址与布局符合下列要求。a)社区级公共体育设施应结合15分钟社区生活圈、10分钟社区生活圈和5分钟社区生活圈进行b)新建、扩建居住区,应按GB50180有关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一定规模,且能开展休闲、体育活动的居住区公园,居住区公园中应设置10%~15%的体育活动场地;新建居住区按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m²或室外人均用地面积不低于0.3m²的标9准配建公共体育设施,且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不应挪用或侵占。多个占地面积较小的相邻居住地块,可结合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等,统筹规划、共享配置公共体育设施。c)未达到配套标准的既有社区,或现有设施无法满足体育活动场地配置要求的,应在尊重居民意愿的前提下,采取多点分布、立体绿化等方式因地制宜补充体育活动场地,或在城市更新中通过新增、扩建、改造等方式统筹规划社区级公共体育设施。5.2.8乡村公共体育设施的选址与布局符合下列要求:a)行政村级体育设施宜结合村委会或党群服务中心设置,以文体活动室、活动中心、文体广场等形式建设;b)自然村级体育设施宜布局于村中心或村口位置,方便村民使用。5.3设施的复合利用5.3.1建设亲民便民的公共体育设施,应合理利用闲置空间资源,因地制宜推进空间复合利用。5.3.2下列非体育用地可用于建设公共体育设施:a)城市空闲地、边角地、公园绿地,工业厂房、商业用房、仓储用房等既有建筑及屋顶、地下室等空间;b)闲置或无人管理维护的公共空间,包括高架桥下空间、地下通道、边角废弃地、闲置地、老旧建筑c)其他公共设施富余的公共空间,如高速公路服务区、机场候机大厅、长途汽车客运站、公交巴士首末站、城市轨道交通站点等;d)在符合相关法律法规,不妨碍防洪、供水安全,不破坏生态的前提下,可利用山地水域、森林草地等建设特色鲜明的体育公园(广场)。5.3.3根据空间面积、周边环境和建设条件,可布置非标准笼式足球、篮球、网球、羽毛球、乒乓球或多功能运动场、室外综合健身场地。5.3.4有条件的地区可利用各类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公园、城市广场等,新建或设置临时性的水上运动场地设施和冰雪场地设施。5.3.5规划建设体育服务综合体时,可与其他公共服务功能相结合,以体育服务为核心,融健康、文化、旅游、休闲、娱乐、商业等多种服务功能于一体,并应按规范配置停车场。6设计与建设6.1.1公共体育设施的功能、等级和空间使用需求,应综合考虑安全、使用便利、绿色节能、功能环境兼6.1.2公共体育设施安全设计与建设符合下列要求:a)体育场馆建设安全应符合GB22185的要求,建设完善消防安全系统、安全防范系统等公共安全防护系统,应具备安全管理或应急指挥中心等;b)应建立合理的疏散引导、安全标志、急救设施系统。在醒目位置,应设立安全须知、使用须知、安全公共标识,宜配置AED除颤仪等急救设施。6.1.3公共体育设施使用便利设计与建设符合下列要求:a)应合理组织内、外部交通流线和疏散通道、集散场地,满足交通组织、人流集散、消防安全等要求;6.1.4公共体育设施绿色节能设计与建设应符合GB55015、DB32/3962的要求。6.1.5公共体育设施功能环境兼容设计与建设符合下列要求。a)建筑空间与体育场地设置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以适应多样化的使用需求。设计应在满足使用式应满足相应的空间使用需求。6.1.6公共体育设施智能化设计与建设符合下列要求。a)体育建筑智能化系统建设应符合JGJ/T179的要求。配备支撑智能运动指导、运动数据监测、光影互动、人员流量监测等场景的智能设施和智能a)建筑设计宜根据需求进行文化地标性设计。建筑空间应满足多样化体育健身及其他文化、商业活动需要;a)建筑设计宜根据需求进行文化地标性设计。建筑空间应满足多样化体育健身及其他文化、商业活动需要;b)体育馆的场地面层宜采用符合运动需求的功能性地面材料。a)建筑空间应满足多样化体育健身及其他文化、商b)室内标准游泳池大小应为50m×25m或50m×21m或25m×25m。6.2.4全民健身中心的设计与建设符合下列要b)室外设计宜与室内设计相结合,拓展健身运动空间。建筑空间应满足多样化体育健身及其他文6.3.1体育公园(广场)的设计与建设符合下列要求:座椅及可遮阳避雨的设施;d)应根据需要配套设置医疗救护设施、辅助用房、停车场、卫生间、休憩、保洁和适量商业服务6.3.2健身步道设计与建设符合下列要求。a)健身步道宽度宜与环境相协调,单向步道不应低于1.2m,双向步道不应低于2m。环形步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