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医学史与医学导论》《临床医学导论》
绪言一、医学的定义
“医学是预防和治疗疾病的艺术和科学”。(Medicine:TheArtandScienceofPreventiveandCureDisease)。医学专业(本科):基础、预防、临床、口腔、中医、法医、护理、药学,共八类十六种。临床医学侧重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临床医学导论是一门引导医学生早期接触和了解临床医学概貌的一门课程。
1临床医学导论1
二、学习临床医学导论的目的
1.了解医学的科学性、艺术性和道德性,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培养热爱医学专业的思想,树立为医学科学献身的精神。
2.打破传统的医学课程模式(老三段:医前期课程——临床前期课程——临床期课程),早期接触医学,早期了解临床医学的概貌,促进对今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的学习。
三、临床医学导论的课程内容涉及医学史、医学伦理学、社会医学、医学管理学、医学教育学,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预防等内容。分为三篇:医学篇、医生篇、临床篇。2临床医学导论1《临床医学导论》第三篇
临床篇第一章疾病概论医学三要素:疾病、病人、医生。
一、健康的定义
WHO对健康(health)的定义是:健康是身体(生理)上,精神(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虚弱和疾病。
这种新的健康观,与新的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密切相关。
(1)健康与疾病是相对立而存在的,但没有疾病并不等于健康,健康与疾病之间存在亚健康状态。(2)健康不仅是身体上的完好,还包括精神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
(3)健康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权利。
3临床医学导论1
二、亚健康状态(人体第三状态)
1.概念:健康——亚健康状态——疾病(第一状态)(第三状态)(第二状态)健康与疾病是相对立而存在的。从健康到疾病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或长或短的过程,两者之间存在中间状态。人体第三状态就是指介于健康(第一状态)和疾病(第二状态)之间的中间状态,又称为亚健康状态(sub-healthcondition),即既不健康、也无疾病、但有不适的状态。主要表现为周身疲乏无力,肌肉关节酸痛,消化功能减退,情绪低落颓丧等不适。
4临床医学导论1
人体第三状态具有动态性和两重性:或回归第一状态,或转向第二状态。我国亚健康人群约占全国人口的70%。肥胖、慢性疲劳综合征、经前期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等均被认为属于亚健康状态。
5临床医学导论1
2.人体第三状态与疾病的无症状现象的鉴别疾病的无症状现象(“疾病的亚临床状态”,或称“亚临床疾病”,在传染病则称为“亚临床感染”或“隐性传染”)——本质是疾病。虽无症状和体征,但有生理性代偿或病理性改变的临床检测证据。如无症状性(隐匿性)缺血性心脏病、隐性传染、风湿性心脏病和肝硬化的代偿期、先天性独肾等。人体第三状态——还不是疾病,可能是疾病无症状现象的更早期形式。6临床医学导论1
三、疾病的定义疾病是机体在外界和体内某些致病因素作用下,因自稳态调节紊乱而发生的生命活动障碍过程。内、外致病因素→机体→病理变化→症状、体征、社会行为异常。病因:是引起疾病发生或流行的原因。病理变化(pathologicalchange):简称“病变”,是不同疾病中机体器官组织等发生的形态与结构、功能与代谢的异常改变,如炎症、损伤、休克、心衰、肝硬化等。7临床医学导论1
症状(symptom):是病人主观上的异常感觉和病态改变,如头痛、腹痛、恶心、不适等。体征(sign):是疾病的客观表现,能用临床检查的方法查出,如心脏杂音、肺部罗音、肝脾肿大等。有的症状也是体征。广义的症状包括体征。社会行为异常:是人的学习、工作、生产劳动、人际交往等作为社会成员的正常活动发生偏差。根据新的健康定义,不仅躯体上发生病变或缺陷者被称为病人,而且心理缺陷、障碍和变态以及社会形为异常的人,也被列入病人之列。8临床医学导论1
四、疾病的自然进程和转归
1.易感期:为尚未发病、但已具备发病的基础和条件的时期。如:高血脂→冠心病;高血压家族史→高血压;(三高)肥胖→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高血脂、脂肪肝;过敏体质→过敏症(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腹痛腹泻、荨麻疹、过敏性休克等)。9临床医学导论1
2.发病前期(潜伏期):从病因开始作用到出现最早临床症状、体征前的一段时期。此期长短差别很大。此期虽无明显的症状、体征,但可借助辅助检查找到疾病发生的早期征兆。
3.发病期(临床期):为机体出现明显的病理改变和相应的症状、体征的时期。10临床医学导论1
4.发病后期(转归期):(1)完全恢复健康(痊愈):症状、体征完全消失,病理改变恢复正常。(2)不完全恢复健康:主要症状、体征基本消失,但病理改变未恢复正常。烧伤→瘢痕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后遗症高血压动脉硬化性脑出血→偏瘫
11临床医学导论1
(3)迁延不愈或转为慢性:因致病因素持续作用,或机体抵抗力低下,或治疗不规则、不彻底。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急性肾炎→慢性肾炎(4)蔓延扩散:因致病因素较强,机体抵抗力较弱。肺结核→肾结核、肠结核、骨结核、结核性脑膜炎原发癌→转移癌12临床医学导论1
(5)合并症、继发症和后遗症合并症:又称并发症,是指在某一疾病的基础上,同时患有另一独立的疾病,如高血压并发高血压性心脏病。继发症:是指某一疾病自然进程结束后继而发生新的疾病,如大叶性肺炎继发肺脓肿。后遗症:是指某一疾病自然进程结束后所遗留的相对永久性结构与功能障碍,如小儿麻痹后遗症。(6)死亡
13临床医学导论1
五、疾病发生的一般机制
1.神经体液机制:即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功能紊乱导致疾病的发生。如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病)、溃疡病、休克等。14临床医学导论1原发性高血压的神经体液机制肾素—
肾小动脉→血管紧张素一收缩醛固酮系统激活交感N去甲肾小动脉发生兴奋→上腺素→收缩高血压释放↑精神大脑皮层血管运或→和皮下中枢→动中枢心理功能紊乱反应性↑刺激副交感N肾上腺→心率↑兴奋→素释放↑心排出量↑15临床医学导论1
2.细胞机制:即病因直接或间接引起组织细胞的形态与结构、代谢与功能发生病变,导致疾病。(1)某些病因非选择性地直接损伤组织细胞(如机械力可直接引起细胞破裂,低温可直接引起冻伤)。(2)某些病因选择性地直接损伤组织细胞,如四氯化碳中毒(主要引起肝细胞变性坏死)、乙型脑炎(乙脑病毒直接损伤中枢神经细胞,使之退行性变及坏死)。(3)某些病因引起细胞膜和细胞器功能障碍,导致细胞死亡。
16临床医学导论1
3.分子机制:即一些旦白质、酶、受体的组成、结构发生改变及其基因异常(如缺失、突变)导致症病的发生。如:镰刀细胞性贫血[血红蛋白(珠旦白)分子中的β—肽链氨基端第6位的谷氨酸被缬氨酸异常取代],又如:溶血性黄疸(蚕虫病,红细胞缺少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17临床医学导论1六、疾病的分类
(一)综合分类法:WHO“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分类”中的一级分类大致为21类,如传染病和寄生虫病、肿瘤、各系统器官的疾病等。(二)常见病或多发病:在人群中有较高发病率。如:
1.慢性病:即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心脑血管病、肿瘤、糖尿病等。
2.传染病:主要由各种致病微生物引起,具有传播、流行特征。我国有甲类(如鼠疫、霍乱)、乙类(如病毒性肝炎、艾滋病)、丙类(如结核病、血吸虫病)三类共35种传染病实行分类管理。18临床医学导论1
3.寄生虫病:由寄虫引起,如疟疾、阿米巴病、蛔虫病。
4.地方病:是宿主长期暴露于当地特定的自然或社会致病因素所引起的地方性流行性疾病。如克山病、碘缺乏病。
5.职业病:是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所致,如尘肺、幅身损伤。有的疾病可同时兼有多类疾病的特点,如血吸虫病同时属于寄生虫病、地方病、传染病和流行病。(三)器质性疾病(organicdisease)和功能性疾病(functionaldisease)
由思想、情感障碍引发的器质性疾病特称为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disease)。当代病之最:19临床医学导论1
七、衰老
1.定义衰老(senescence)是生物体随着年龄增长而发生退行性变化的总和。主要表现为:器官重量减轻(脑减轻10-15%,肝减轻20-30%),细胞萎缩丢失(使身体缩小12%),胞浆色素沉着,间质增生硬化,功能代谢降低(心输出量减少30-40%,肾血流量减少40-60%,肺功能相当于青年的1/2),适应能力减弱,储备功能不足,抗病能力低下等。20临床医学导论1发育、成熟老化衰老死亡(40岁前)(40-50岁)(60岁后)
2.衰老的特征(1)普遍性(2)进行性或不可逆性(3)内因性(4)有害性21临床医学导论1
3.人口老龄化及老年病(1)老龄化社会的国际标准
60岁以上人口比例>10%;
65岁以上人口比例>7%;
14岁以下人口比例<30%;年龄中位数>30岁。22临床医学导论1
19世纪末,法国、瑞典等成为世界上第一批老年性国家。
20世20年代后又有英国、德国、加拿大、比利时、荷兰、日本等跨入老年性国家行列(未老先富)。中国于2001年成为老年性国家(2010年60岁以上人口比例为12.5%)。(未富先老)。截止2002年4月,全世界19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有60个左右进入老年性国家,约占1/3。23临床医学导论1
(2)老年病的概念老年病是指某些在老年期较为多见的疾病。老年病的本质和衰老有直接因果关系,是生理老化的结果,如老年性白内障、老年性耳聋、老花眼、骨质疏松、前列腺肥大等;或在老年化基础上多发,如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慢性支气管炎等。老年病的特点:24临床医学导论1
八、死亡
1.定义生命的本质是机体内同化和异化不断运动演化的过程,死亡(death)则是这一过程的终止,也是生命活动发展的必然结局。
2.种类:(1)生理性死亡(自然死亡、衰老死亡、老死)。哺乳动物的寿命是其生长期的5-6倍。人的生长期为20-25岁,因此,人的寿命应为100-150岁,公认为120岁。青年老年人,正式老年人,高龄老年人。25临床医学导论1
(2)病理性死亡原因:①重要生命脏器(如脑、心、肺、肝、肾、肾上腺等)严重不可复性功能损伤;②慢性消耗性疾病(如恶性肿瘤、严重肺结核、重度营养不良等)引起的机体极度衰竭;③意外事故(如枪杀、车祸、地震、电击、中毒、猝死等)引起的严重急性功能失调。26临床医学导论1
猝死(suddendeath):6或24h内的因非暴力因素意外突然死亡。成人猝死的主要原因是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猝死);小儿猝死的主要原因是各种急性传染病(如流脑、乙脑、白喉等)。27临床医学导论1
3.死亡的阶段性(1)濒死期(agonalstage)(临终状态):心跳、呼吸微弱,血压降低,意识模糊或丧失,神经反射迟钝或减弱。(2)临床死亡期(stageofclinicaldeath):“心脏死”和“呼吸死”;心跳、呼吸停止,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心电呈直线,血压为零。(3)生物学死亡期(stageofbiologicaldeath):死亡过程的最终不可逆阶段。28临床医学导论1
4.死亡的标准美、英、法、德、日、瑞典、荷兰、台湾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过立法将脑死亡作为死亡的标准。所谓脑死亡(braindeath)是指包括大脑、间脑,特别是脑干(中脑、桥脑、延脑)各部分在内的全脑功能(包括动物功能和植物功能)不可逆性丧失而导致的个体死亡。29临床医学导论1
脑对机体和内外环境的整合作用是生命最为本质的标志。一旦大脑和脑干功能终结,不管是否仍有心脏博动或肺脏呼吸,其作为人的生命本质已不再存在,一切复苏措施都不能成功。大脑皮层死亡、不可逆昏迷和永久性植物状态等,均与脑死亡有本质的区别。认定只有“呼吸、心跳停止”才是死亡标准的人们来说,“脑死亡”是个全新的概念。30临床医学导论1
5.安乐死(1)概念安乐死(euthanasia)意为“快乐或尊严地死亡”,通常是指患有不治之症的病人在危重濒死状态时,为了免除其精神和躯体上的极端痛苦,在病人或其亲友要求下,经过医生的认可,用人为的方法使病人在无痛苦情况下终结生命(积极安乐死)。(2)关于安乐死的争论:反对安乐死(生命神圣论者)和赞成安乐死。31临床医学导论1
(3)关于安乐死的立法:两难命题。美、荷、日、澳、中。(4)临终关怀(hospicecare):善终服务、安宁照顾,即听任死亡(消极安乐死)。医疗的目的是终末期照料,让病人“死得尊严”。手段是生理、心理的整体医护,采用姑息性治疗和咨询服务,减轻病人的痛苦和对死亡的恐惧。临终关怀医院(hospice)。临终关怀课程。32临床医学导论1
第二章疾病病因病因就是引起疾病发生或流行的原因。病因是医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治病求本,只有明确病因,才能预测疾病的转归,才能进行对因治疗,才会有特效方法控制疾病的流行。33临床医学导论1
一、引起疾病的外在因素(外因)
1.致病因子(1)物理因子:高温→中暑,低温→冻伤,噪声→听力损伤,振动→振动病,辐射→放射病,高原低气压→高原病,电→电击伤,水→淹溺,浓烟→窒息,火→烧伤,地震→挤压伤、残疾、破伤风、疫病、心理问题。
34临床医学导论1
(2)化学因子:金属和类金属中毒(最常见为铅中毒);溶剂中毒(最常见为苯中毒,尚有正己烷、甲醇、乙醇、甲醛中毒);有害气体(如一、二氧化碳、硫化氢)中毒;芳香族氨基和硝基化合物(如苯胺、硝基苯)中毒;农药中毒(有机磷农药中毒占首位);
35临床医学导论1
药物中毒——
毒性反应,变态反应(过敏反应),致畸作用,致突变作用,致癌作用;三聚氰胺等。
(3)生物因子:如微生物、寄生虫、动物、植物。36临床医学导论1
2.
环境影响(1)自然环境的影响①地理因素;如地方性甲状腺肿(严重者为克汀病)、大骨节病、氟中毒等。②气候因素:如慢性阻塞性肺病、消化性溃疡、佝偻病(小儿软骨病)、皮肤癌等。夏、冬季所患疾病亦有不同。③生物因素:可作为传染源(如猪、狗、鼠、野生果子狸和黑猩猩、鸡鸭等家禽)和传播媒介(如蚊、蝇、虱等)。37临床医学导论1
(2)社会环境的影响在社会因素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社会制度。传染病、性病的发生和流行与社会因素密切相关。“结核病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社会因素决定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它可使自然因素的作用减弱或增强;并可使人产生不同的心理,影响内稳态。38临床医学导论1
二、疾病发生的内在条件(内因)
1.宿主(1)年龄:大批传染病的发病具有年龄特征,多在婴幼儿发病,如麻疹、水痘、百日咳、脊髓灰质炎等。一些退行性疾病,如糖尿病、冠心病、关节炎、骨质增生、骨质疏松等多见于老年人。年龄对恶性肿瘤的发生也有明显的影响。39临床医学导论1
(2)性别:男女在多种疾病的发病率很不一致。男>女:血吸虫病、钩端螺旋体病、肺癌、艾滋病、消化性溃疡、痛风等。女>男:胆石症、胆囊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地方性甲状腺肿、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女性寿命比男性长。40临床医学导论1
(3)职业:某些疾病与某种特殊职业和工作方式有关。如森林脑炎、炭疽、尘肺、耳聋、辐射损伤等。(4)种族:我国少数民族中恶性肿瘤死亡水平:哈萨克族(114.24/10万)>回族>朝鲜族>维吾尔族>彝族>苗族(30.12/10万)。高低相差近4倍。少数民族地区居民的寿命较长。41临床医学导论1
(5)遗传:与疾病密切相关。如:①单基因遗传病(完全或基本由遗传因素决定发病):如镰状细胞贫血、蚕豆病、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地中海贫血、血友病、白化病等。②多基因遗传病(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都有作用):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先天性心脏病、哮喘、类风湿关节炎、老年痴呆、精神分裂症、癫痫、胃溃疡、恶性肿瘤、唇裂等。
42临床医学导论1
(6)免疫:抗传染免疫包括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两大类。免疫除具有免疫防御(抗传染)功能外,还有免疫稳定功能和免疫监视功能。43临床医学导论1
2.社会行为因素导致心身疾病(如“内伤七情”)。(1)社会心理因素:引起精神病、高血压、冠心病、某些恶性肿瘤、新生儿畸胎等。(2)精神心理素质:主要表现为人的性格,与健康、疾病关系密切。如:同样的精神打击,有人患精神病,有人则否;
A型性格的人易患心血管病(如冠心病),B型性格则否,癌症与C型性格有关;此外,消化性溃疡、类风湿性关节炎、妊娠高压综合征等亦与性格有关。
44临床医学导论1
(3)人的行为因素:如不良的嗜好、不合理的营养结构和不良的饮食习惯、不良的心理因素等。
影响健康的因素: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因素占60%;环境因素占17%;生物遗传因素占15%;卫生服务因素占8%。45临床医学导论1第四章疾病诊断技术
诊断(diagnosis)是指通过症状学、体征学及其他检测手段来判断疾病的本质和确定其病变的名称。诊断是一切临床医疗工作的基础和前提。疾病诊断技术是临床医生的基本功。46临床医学导论1
一、病史采集(historytaking)问诊是病史采集的主要手段。问诊(inquisition):是医生通过对病人或知情人系统询问而获取病史资料,经过综合分析而作出初步诊断的一种诊断方法。临床上约有半数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心绞痛、溃疡病、糖尿病等可以通过问诊得出初步诊断。问诊所得的资料,还可为进一步检查提供线索和依据。如忽视问诊,病史不详,则易造成漏诊或误诊。47临床医学导论1
二、体格检查(physicalexamination)(一)视诊(inspection):为中、西医四诊之首。是医生用视觉来观察病人全身和局部病变特征的诊断方法。一般(全身)视诊是观察病人的全身一般状态和特征;局部视诊则观察了解病人身体各部分的改变。有些病仅用视诊即可明确诊断,如荨麻诊、白癜风、白化病、血管瘤、黄色瘤、某些先天畸形等。48临床医学导论1
(二)触诊(palpation):又称“扪诊”,是医生通过手的触觉判断局部器官或组织物理特征的诊断方法。以腹部触诊最为重要,如检查腹部有无压痛(压之痛剧为实证,压之痛减为虚证),有无肝脾肿大等。中医的“切脉”也属触诊。49临床医学导论1
(三)叩诊(percussion):是医生用手指直接或间接叩击病人体表部位,并根据其所产生的音响特征(如鼓音、清音、浊音、实音和过清音等),来辨别脏器状态和病变性质的诊断方法。叩诊主要用于胸腹部脏器的检查,如确定心界(如梨形心、靴形心)和肝浊音界(如变大、变小、消失、下降),判定胸部的过清音和腹部的转移性浊音。50临床医学导论1
(四)听诊(auscultation):属于中医的闻诊。是医生用听觉听取病人身体各部分发出的声音而判断正常与否的一种诊断方法。临床上主要用听诊器进行听诊,能听出心脏杂音(区、期、性质、强度)、肺部罗音(干性、湿性)和腹部肠呜音(正常、亢进、减弱、消失)等。51临床医学导论1
(五)嗅诊(olfactoryexamination):也属于中医的闻诊。是医生以嗅觉判断发自病人的异常气味与疾病关系的诊断方法。嗅诊常能为许多疾病提供诊断线索: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呼气中有烂苹果味),肺脓肿(痰液有腥臭味),幽门梗阻(呕吐物有酸败味),肠梗阻(呕吐物有粪臭味)等。52临床医学导论1
三、辅助检查(assistantexamination)(一)实验室检查(laboratoryexamination):是通过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实验方法,对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进行检查,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直接和间接依据。如“血、尿、便、痰”四大常规等。53临床医学导论1有些实验室检查结果具有决定性的诊断意义,如:
HBsAg阳性即可认为病人受过乙肝病毒感染;肝内有占位性病变,且甲胎旦白明显升高基本上可诊断为肝癌;血液中发现疟原虫可确诊为疟疾;脑脊液中发现脑膜炎球菌可诊断为化脓性脑膜炎等。54临床医学导论1
但绝大多数实验室检查仅有辅助诊断价值,检查结果的解释须与临床病史、病状、体征相结合。要避免滥用实验室检查,防止“设备现代化,思维简单化”;“病史问两句,查体写两行,验单一大排,检测项目挨个来”。55临床医学导论1
(二)影像学检查(imageologyexamination):是借助于不同的成像手段使人体内部器官和结构显出影像,从而了解人体的结构与生理功能状态以及病理变化的诊断方法。如X线、CT、MRI、核素扫描、PET和超声检查等。为特殊的“视诊”。影像医学(医学影像学)。
56临床医学导论1
(三)内镜检查(endoscopyexamination):如鼻咽镜、喉镜、支气管镜、纵隔镜、食管镜、胃镜、结肠镜、腹腔镜等。(四)病理学检查(pathologyexamination):可以确定病变的性质,在各种辅助检查中准确度最高(黄金标准)。(五)其他特殊辅助检查:如心电图、脑电图、肌电图、肺功能测定等。57临床医学导论1
第五章临床诊断思维
一、临床诊断思维的概念临床诊断思维是指在临床诊断过程中的辩证途径和辩证思维方法。一个正确诊断的确立,除了要有扎实的医学专业知识、技能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外,还要有科学的临床诊断思维方法。临床误诊率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是临床诊断思维出了问题。58临床医学导论1
二、思维在临床诊断过程(五个诊断步骤)中的表达
(一)病史采集。(二)体格检查。(三)辅助检查。以上均为收集资料阶段。(四)归纳、整理、分析资料,作出诊断。(五)临床验证与修正诊断:诊断可能是正确的或大致正确的、或趋向性的或模糊的、或错误的。59临床医学导论1
三、临床诊断思维方法(一)从症状入手的诊断思维方法适用于初学者。
1.刻画诊断法:一个症状可以是许多疾病共有的表达(同症异病)。如;水肿可见于心力衰竭、肾炎、肝硬化、营养不良等。但不同疾病表达出的水肿又各具特点。如:心性水肿常是从下向上的水肿(脚先水肿),肾性水肿常是从上向下的水肿(如眼睑先水肿),肝性水肿主要表现为腹水等。60临床医学导论1
又如:心前区痛可见于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包炎、心脏神经官能症等。刻画诊断法就是通过细腻的问诊,对一个症状的特点进行精雕细刻的描述,以求从症状的共性,找到倾向某一疾病的个性,以作出印象诊断。61临床医学导论1
2.龟缩诊断法:当病人出现若干症状时,有些属于“定性”症状(如发热,可能为感染),有些属于“定位”症状(如尿频、尿急、尿痛,病变部位可能在泌尿道)。龟缩诊断法侧重于对病人出现的若干症状进行交叉分析评价,从而使诊断视野范围逐渐缩小,直至到一个具体的疾病。以发烧病人为例:62临床医学导论1
咳铁锈色痰 (定性—大叶性肺炎) 咳嗽发烧(定位—(定性—呼吸系统)右下胸痛感染性)(定位—右下叶)
结论:右下叶肺炎双球菌肺炎龟缩诊断法模拟图
63临床医学导论1
(二)从疾病入手的诊断思维方法——程序诊断法:这是临床工作中要求的基础的、完整的、规范的诊断思维方法,是对每位医生的要求或规定。适应于所有的病人。其思维程序如下:64临床医学导论1
(1)程序一:要回答“是不是”某一疾病,即疾病诊断。依据如下:①易患因素(家族史、患病年龄、季节等);②起病(急或缓);③症状(共性和个性、定性和定位、主要和伴随症状);④体征(阳性和阴性);⑤辅助检查(在问诊、查体后进行)。
65临床医学导论1
(2)程序二:要回答“能否不是”某一疾病,即鉴别诊断,或除外诊断、推翻诊断。(3)程序三:判断是哪型。(4)程序四:判断程度(5)程序五:判断有无并发症。(6)程序六:判断有无伴随病。66临床医学导论1
以高血压病为例,综合诊断如下:原发性高血压(病因诊断,排除了继发性或症状性高血压)缓慢进展型(型别诊断)重度(程度诊断)并发高血压心脏病(并发症诊断)伴发慢性结肠炎(伴随病诊断)
67临床医学导论1第七章病人治疗
一、治愈疾病的基本因素“疾病治愈主要依靠机体内部的抗御疾病的能力,医生和药物只是起到帮助的作用,是机体内部抵御疾病能力的补充”。(希波克拉底)主要(决定)因素——机体抵抗力次要(辅助)因素——医生和药物68临床医学导论1
“既来之,则安之,自己完全不着急,让体内慢慢生长抵抗力和它斗争直至最后战而胜之。这就是我对待疾病的态度。”(毛泽东)“最好的医生是自己,最好的药物是时间,最好的心情是宁静,最好的运动是步行”。“健康不能依靠高科技,不能依靠药物”。(洪昭光)“扶正去邪”。“邪不入正”;“正气存内,邪不可干”。69临床医学导论1
三、治疗方法与分类
(一)按目的分类:1.支持疗法:适度休息,改善营养,调整环境,调节心理状态等。
2.病因疗法:如疟疾使用奎宁,肠伤寒使用氯霉素,梅毒和淋病使用青霉素等。
3.对症疗法:比对因治疗用得更多,如发烧、头痛使用用阿司匹林,支气管哮喘注射肾上腺素或口服抗过敏药等。标本兼治(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70临床医学导论1
4.预防疗法:如:让肥胖者减肥以防止糖尿病;注射青霉素以防止风湿热复发;注射破伤风免疫血清(抗血清)以防止发生破伤风等。
(二)按手段分类:
1.物理疗法;2.化学疗法;
3.手术疗法;
4.免疫疗法;
5.心理疗法;
6.饮食疗法;
7.自然疗法;
8.作业疗法;
9.血液净化疗法;
10.介入疗法;
11.中医疗法。71临床医学导论1
第十章疾病预防与控制
一、预防医学的地位和作用预防(prevention),是指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有科学家预言,未来医学是预防医学和自我保健医学的时代。“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元代朱震亨)“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唐代孙思邈)只治不防,越治越忙;只治不防,花钱心慌;只治不防,痛苦非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DB/T 100-2024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
- 投标部合同管理办法
- 月报告制度管理办法
- 新媒体通联管理办法
- 小区停车卡管理办法
- 学生转班级管理办法
- 审议管理办法引导语
- 新停车收费管理办法
- 学校运营商管理办法
- 商务座服务管理办法
- 试生产前安全审查(吴祥林)课件
- 初三化学竞赛推断题大全
- 2022年浙江省东阳市教师城乡选调《教育基础知识》试卷及标准答案【含解析】
- MT 285-1992缝管锚杆
- GB/T 3522-1983优质碳素结构钢冷轧钢带
- 检验科临床基因扩增实验室质量手册
- 正性肌力药及血管扩张药血管活性药在心血管手术中的应用课件
- 南昌市红谷滩区街道社区行政村统计表
- 单位工程质量评估报告范本
- T-SDDA 0002-2021 住宅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标准
- DB32-T 3153-2016公路桥梁伸缩装置病害评定技术标准-(高清现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