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杜甫-教案-课件_第1页
登岳阳楼杜甫-教案-课件_第2页
登岳阳楼杜甫-教案-课件_第3页
登岳阳楼杜甫-教案-课件_第4页
登岳阳楼杜甫-教案-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登岳阳楼杜甫---教案--课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熟练背诵并准确默写《登岳阳楼》。理解诗歌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如"坼""乾坤"等,准确流畅地翻译诗句。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感悟诗人蕴含其中的复杂情感。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对诗歌的朗读能力。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描绘诗歌画面,提升诗歌鉴赏能力。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见解,培养合作探究与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心系国家安危、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增强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之情,提升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情感,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2.教学难点领会诗人在诗歌中蕴含的身世之悲与家国之痛的复杂情感。引导学生突破对诗歌字面理解的局限,深入挖掘诗歌深层意蕴。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理解诗歌情感。2.讲授法:讲解诗歌的背景知识、字词含义、诗句翻译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基本内容。3.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意境、情感等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身临其境感受诗歌意境。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3分钟)1.同学们,我们先一起来欣赏几幅关于岳阳楼的图片。(展示岳阳楼不同角度、不同时节的图片)岳阳楼,它屹立在洞庭湖畔,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动人的诗篇。今天,让我们跟随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脚步,一同登上岳阳楼,去领略那独特的风光,感受诗人内心的情感波澜。板书课题《登岳阳楼》。(二)作者及背景介绍(3分钟)1.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他的诗作风格沉郁顿挫,反映了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疾苦,被誉为"诗史",他本人也被尊称为"诗圣"。2.这首诗创作于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年),当时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今属湖南岳阳)。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栏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赞叹;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感慨万千,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含蕴着浩然胸怀和博大痛苦的名篇。(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7分钟)1.教师范读请同学们先认真听老师朗读这首诗,注意字音的准确、节奏的把握和情感的表达。(教师富有感情地范读全诗)2.学生跟读同学们跟着老师的节奏,小声跟读一遍,感受诗歌的韵律。3.学生自由朗读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尽量读出诗歌的韵味。4.指名朗读哪位同学愿意站起来为大家朗读这首诗?其他同学认真倾听,评价朗读情况,主要从字音、节奏、情感等方面进行评价。5.全班齐读让我们全班同学一起充满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读出诗歌的气势。(四)理解诗句,疏通文意(10分钟)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翻译诗句,圈画出不理解的字词。2.小组合作交流,尝试解决疑难问题。3.教师检查小组讨论情况,解答共性问题,并重点讲解以下字词和诗句:字词"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昔闻",过去就听说;"今上",如今登上。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多年来对洞庭湖的向往,今日终于得以登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坼",分裂;"乾坤",天地。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整个地飘浮在湖水之中一般。诗人用雄浑壮阔的笔触,描绘出洞庭湖浩瀚磅礴的气势。"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字",书信;"老病",年老多病;"孤舟",孤独的小船。诗人自叙亲朋音信断绝,自己年老多病,只能以孤舟为家,表现出诗人的孤独寂寞和凄凉处境。"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戎马",战乱;"关山北",指北方边境;"凭轩",靠着窗户;"涕泗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诗人想到北方边境战事未平,国家动荡不安,不禁老泪纵横,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4.请学生再次完整地翻译全诗,教师进行点评和纠正,确保学生准确理解诗句含义。(五)研读诗歌,体会意境与情感(15分钟)1.引导学生描绘诗歌画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所展现的画面。学生思考后,同桌之间互相交流,然后请几位同学发言。教师总结:广阔的洞庭湖水,汪洋浩瀚,把吴楚两地分隔开来;天地万物,如在湖水之中日夜浮动。这两句诗意境雄浑壮阔,展现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体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惊叹和赞美。2.分析诗歌情感提问:从整首诗来看,诗人表达了哪些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教师引导总结:身世之悲:"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诗人漂泊天涯,亲朋音信断绝,年老多病,只能以孤舟为伴,表现出诗人孤独寂寞、凄凉无助的身世之感。家国之痛:"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诗人由个人的身世联想到国家的命运,北方战事不断,国家动荡不安,诗人忧国忧民之情油然而生,不禁老泪纵横。这种身世之悲与家国之痛相互交织,使诗歌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强烈的感染力。3.深入探究诗歌意境与情感的关系提问:诗歌的意境是如何烘托诗人情感的?学生思考回答,教师补充讲解:诗歌雄浑壮阔的意境,如"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与诗人内心的忧国忧民之情形成鲜明对比,以壮景衬哀情,更突出了诗人情感的深沉和强烈。而诗人漂泊凄凉的身世之感,则在诗歌整体的氛围中得以体现,使读者更能感受到诗人命运的悲惨和内心的痛苦。(六)课堂小结(3分钟)1.今天我们学习了杜甫的《登岳阳楼》,通过朗读、翻译、分析,我们领略了这首诗雄浑壮阔的意境,体会到了诗人身世之悲与家国之痛交织的复杂情感。2.杜甫以他沉郁顿挫的诗风,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和诗人内心的情感世界。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更加深入地体会古典诗歌的魅力,感受诗人的情怀。(七)布置作业(2分钟)1.背诵并默写《登岳阳楼》。2.以"读《登岳阳楼》有感"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读后感,体会诗人情感,表达自己的感悟。五、教学资源1.多媒体课件,包含岳阳楼图片、作者介绍、诗歌朗读音频、相关视频等资料。2.黑板、粉笔。六、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在诗歌朗读、理解诗句、体会情感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收获。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如诵读法、讨论法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深层意蕴时,部分学生仍存在一定困难,今后应进一步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另外,在时间把控上,对诗歌情感分析部分略显仓促,应更加合理地安排教学时间,给学生留出更充分的思考和讨论时间,让学生能更深入地体会诗歌的魅力。七、登岳阳楼课件幻灯片1:封面登岳阳楼作者:杜甫[你的姓名][具体日期]幻灯片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背诵并默写《登岳阳楼》。理解诗句含义,准确翻译诗歌。过程与方法诵读感悟,体会诗歌意境。小组讨论,分析诗歌情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对古典诗歌的热爱。幻灯片3:作者简介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其诗反映社会动荡、人民疾苦,有"诗史"之称,本人被尊为"诗圣"。幻灯片4:写作背景创作于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年)。杜甫沿江漂泊至岳州,登上岳阳楼有感而发。幻灯片5:岳阳楼图片展示岳阳楼不同角度、不同时节的图片,如岳阳楼全景、岳阳楼在洞庭湖中的倒影、岳阳楼的夜景等。幻灯片6:初读诗歌教师范读音频,学生跟读。学生自由朗读,注意字音、节奏。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评价。全班齐读。幻灯片7:诗句注释与翻译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昔:过去。闻:听说。今:如今。翻译:过去就听说洞庭湖水,今日终于登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坼:分裂。乾坤:天地。翻译:广阔洞庭湖水,划分开吴楚疆界,日月星辰仿佛在湖水中浮动。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字:书信。老病:年老多病。孤舟:孤独小船。翻译:亲朋音信断绝,年老多病只有孤舟相伴。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戎马:战乱。关山北:北方边境。凭轩:靠着窗户。涕泗流:眼泪流淌。翻译:北方战事未平,靠着窗户老泪纵横。幻灯片8:诗歌画面描绘引导学生描绘"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画面。示例:广阔的洞庭湖水,汪洋一片,将吴楚两地分开。天地仿佛在水中日夜浮动,气势磅礴。幻灯片9:诗歌情感分析身世之悲:"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表现诗人孤独、凄凉、无助。家国之痛:"戎马关山北,凭轩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