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精诚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1页
浙江省精诚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2页
浙江省精诚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3页
浙江省精诚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4页
浙江省精诚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绝密★考试结束前2024学年第二学期浙江省精诚联盟3月联考高二年级语文学科试题考生须知:1.本卷共7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一、现代文阅读(33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以反映广阔的周民族社会生活而著称,这其中就包括女性的生活状况。据统计,《诗经》中与女性有关的作品占其总数305篇的1/3,与女性爱情有关的作品占其总数的五分之一。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诗经》是我国女性文学史的第一页,是我国文学作品中最早大量描写女性的作品。尽管《诗经》被经典称誉照耀得失去了面目,被历代评说覆盖得难以辨认,但通过《诗经》中的女性描写,我们可以寻绎周民族的文化特征,对于了解那个社会是非常有意义的。②描写女性,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对女性美的表现。“环肥燕瘦”揭示历史上不同时期人们对女性审美的要求,而《诗经》中对女性美的描写,则更有一番韵味。如《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几句对庄姜肖像的描写向来深受历代诗论家的好评,后缀“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更是将这位美人写活了。可是这位既美且贵的庄姜,诗人却冠之于“硕”,即身材的高大健壮。贵为国君之妃的庄姜尚且如此,这说明高大健壮是这一时期人们对女性美的要求。《诗经》中的女性美既不是男性的高大威猛,也不是杨玉环的体胖无力、丰肉微骨,而是高大健壮的美,是一种独具女性魅力的健康美。她既有别于古代的女性美,也不同于当代的女性美,但却折射出周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③周民族有高度发展的农业文明,女性在社会发展中从事着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并在社会生产劳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她们既要祭祀、采摘,又要制衣。在《诗经》那个年代,祭祀主要是男子的事情,女子只是摆摆贡品,参与其事罢了。采摘则是女性最主要的劳动,她们采摘的东西很多,有荇菜、卷耳、蕨、繁、蘋、萧、艾、桑、葛等,这些有的是食用的野菜,有的用于祭祀,有的用来养蚕。制衣在《诗经》中屡见不鲜,她们大多是为贵族制作嫁衣裳。在这个时期,弱不禁风的林妹妹是很难担当如此重任的。因此,只有高大健壮的女性才能从事这种体力劳动。④周民族人口稀少,诸侯间经常发生争夺人口和土地的不义之战,这进一步加剧了人口数量的锐减。孳生人丁就成为整个社会的共同愿望,因为当时人口的多寡决定国家的强盛与否,而女性的生育能力当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女性的高大健壮就成为人们对女性审美的要求。⑤服饰是一个人外在形象的最重要方面,它不仅可以显示人的性格,而且能够折射出一个时代的文化特征。《诗经》中的男性服饰是非常艳丽的,像“绿兮衣兮,绿衣黄里”(《邶风·绿衣》)、“大车槛槛,毳衣如菼”(《王风·大车》)、“我觏之子,衮衣绣裳”(《豳风·九罭》)、“公孙硕肤,赤舄几几”(《豳风·狼跋》)。而女性服饰以素淡为主,李炳海在《<诗经>女性的色彩描写》一文中论述甚详:“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对女性的描写往往失于浮艳轻靡。词句多是软媚绮丽,色彩离不开红香翠软,从梁陈的宫体诗到唐末五代花间派词,走的都是这条路子。但是《诗经》却是另一种情况,人们在刻画女性形象时,不是浓墨重彩,而是素描淡抹,与此相应,女性作为主要角色出现时不是披红戴绿,流金溢彩,而是素淡典雅,清秀端庄,她们的服色以素色为本。”女子着素淡的服饰,这是周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因为汉代以后的文学中,女性服饰是非常华丽的。像采桑女子秦罗敷:“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陌上桑》)工具之精美,发式之新奇,衣着之雅致,贵夫人不过尔尔。⑥但这并不是说《诗经》中的女性并不是不懂得服饰对自身的重要,而是由于当时的文化所致。《后汉书》云:“上古穴居而野处,衣毛而冒皮,未有制度。后世圣人易之以麻,观翚翟之文,荣华之色,用染帛以效之,始作五采,成以为服。”也就是说,早期的服饰是人类对大自然的模仿。远古“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不是与自然相对立的东西”。《诗经》时代对男性的审美关注不是偶然的,而是原始文化观念的延续。当我们认真观察自然界生物的外观,就会发现许多雄性生物也与《诗经》中的男性一样有着艳丽的外表。有着多彩闪烁长尾的是雄孔雀,有着闪亮鬃毛潇洒异常的是雄狮,甚至空中的雄性昆虫也更为引人注目,他们必须以美丽的外表和积极的行为去吸引异性。而在远古,人们处于一种近乎自然的生存状态下,他们也沿袭了这种积淀在生命最深层的审美习俗,极力装饰以突出男性的美,而女性反倒并不突出。这就导致男性穿着红、绿、黄等华丽的服饰,而女性则是以白色为主导的淡雅服饰。⑦除了肖像描写外,女性的品德修养也是人们所关注的。换句话说,《诗经》中对女性的要求既看重其容貌美,也很在意其品德美。《周南·关雎》是一首爱情诗,诗中的男子“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的采荇女是“窈窕淑女”。“窈窕”,马瑞辰《毛氏传笺通释》云:“《方言》:“美心为窈,美状为窕’。”“淑”,即“善”,是对女子内在品德的要求。三个字中有两个关乎德,可见让这位小伙子朝思暮想的女子是“淑”的品德美。由此我们看到,周民族是用君子之风要求男性,也相应地找到淑女风范来规诫女性,在某种意义上说,君子和淑女的标准是一致的,即都必须符合温柔敦厚的道德规范。(节选自柏俊才《由<诗经>中的女性描写看周民族的文化特征》,有删改)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经》是我国文学作品中最早的大量描写女性的作品,通过解读这些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并归纳出周民族社会的文化特征。B.在周民族所处的农业文明中,与男性劳动力不同,女性从事着重要的农业生产劳动,并在社会生产劳动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C.周民族时期女子多着以白色为主导的淡雅服饰,而男子多着以红、绿、黄为主的华丽服饰,这与周民族独特的文化特征有关。D.周民族文化强调温柔敦厚的道德规范,即以“君子之风”要求男性,以“淑女风范”来规诫女性,这也是周民族文化的特点。2.小王在阅读上述材料后,绘制了一幅思维导图,请结合材料内容,下列对思维导图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①处适合填写“处境:《诗经》难以辨认”。B.②处适合填写“人口繁衍的需求”。C.③处填写不够完整,还应添加“对比论证”。D.④处适合填写“温柔敦厚的内在美”。3.下列诗句不能证明第四自然段观点的一项是()A.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诗经·卫风·氓》)B.椒聊之实,蕃衍盈升,彼其之子,硕大无朋。(《诗经·唐风·椒聊》)C.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诗经·周南·桃夭》)D.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诗经·周南·螽斯》)4.请简要分析周民族对女性审美要求的形成原因。5.小刘是一名大学生,近期她正受身材的困扰,但又不知道怎么办。请结合文章内容,根据下列交际情境拟写两条建议。小刘:我真的受够现在的自己了。走在大街上,看着那些身材纤细如纸片、巴掌小脸大眼睛的美女,我满心都是自卑。为了更瘦一点,我三餐只敢吃一点点蔬菜水果,只要体重秤上的数字没有下降,我就觉得自己还不够努力。有时候照镜子,看着自己瘦得皮包骨头的身体,却还是觉得不够瘦,总觉得只要再瘦一点,就能变得像那些明星一样漂亮,就能被所有人喜欢。我到底该怎么做,才能达到那种让自己满意的“美”呢?(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宋代风雪祝勇想到宋代,首先想起的是一场场大雪,想到宋太祖雪夜访赵普,想到程门立雪,想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仿佛宋代,总有着下不完的雪。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也是从隆冬画起的,枯木寒林中,一队驴子驮炭而行,似乎预示着夜有暴风雪。萧瑟的气氛,让宋朝的春天显得那么遥远和虚幻。《水浒传》也可以被看作描绘宋代的绘画长卷。《水浒传》里,令我印象最深的文字是关于雪的。文字随着那份寒冷,深入了我的骨髓。《水浒传》里的大雪是这样的:“(那时)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还写:“(林冲)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大雪,在林冲的世界里纷纷扬扬地落着,好像下了一个世纪,下满了整个宋代,严严实实地封住了林冲的去路。林冲身为八十万禁军教头,其实是没有任何实权的底层公务员,所以高衙内才会对他百般加害。但即使如此,林冲想的还是逆来顺受,一心想在草料场好好改造,争取早日重返社会,与家人团聚。只是陆虞侯不给他出路,高俅不给他出路,留给他的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反”。逼上梁山,重点在一个“逼”字,没有朝廷逼他,林冲一辈子都上不了梁山。连林冲这样一个怂人都反了,《水浒传》对那个时代的批判,是何等的不留情面。那才是真正的冷,是盘踞在人心里、永远也焐不热的冷。宋徽宗画《祥龙石图》、画《瑞鹤图》,那“祥”“瑞”,那热烈,都被林冲这样一个小角色,轻而易举地颠覆了。宋代的人都没有读过《水浒传》,但一入宋代,中国绘画就呈现出大雪凝寒的气象。像郭熙的《关山春雪图》、范宽的《雪山萧寺图》等,都是以雪为主题的名画。雪,突然成了宋代绘画的关键词。以至于到了明代,画家刘俊仍然以一幅描述赵匡胤雪夜访赵普的《雪夜访普图》,向这个朝代致敬。这在以前的绘画中是不多见的。晋唐绘画,色调明媚而雅丽,万物葱茏,光影婆娑,与绢的质感相吻合,有一种丝滑流动的气质。到了宋代,绘画分出了两极——一方面,有黄筌、黄居宷、崔白、苏汉臣、李嵩、张择端、宋徽宗等,以花鸟、人物、风俗画的形式描绘他们眼中的世界,田间草虫、溪边野花、林中文士、天上飞鹤,无不凸显这个朝代的繁荣与华美;另一方面,又有那么多的画家痴迷于画雪,画繁华落尽,千峰寒色的寂寥幽远,画“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的浩大意境,画“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清旷虚无,似乎预示了北宋时代的鼎盛繁华,最终都将指向靖康元年的那场大雪。宋代雪图中的清旷、寒冷、肃杀,确实有气候变化原因。艺术史与气候史,有时就是一枚硬币的两面。隋唐时代,中国气候温暖,所以隋唐绘画,如实地反映着当时的气候状况。那时的中国人,窝在长安城里,吃着肉夹馍,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暖冬。冬天的气温尚且如此,春夏就更不用说了。我甚至想,唐朝女人衣着暴露——袒胸露背,蝉衣轻盈,气候温暖应当是一个前提条件。世间能有多少人,甘愿为了风度而牺牲温度呢?宋代中国的气候是冷的,比唐代要冷得多。宋代画家用一场场大雪,坐实了那个朝代的冷,以至于我们今天面对宋代的雪图,依然感到彻骨寒凉。有学者认为,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四个寒冷期,分别是:东周、三国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两宋、明末清初。而这四个时期,正是群雄逐鹿、血肉横飞、天下乱成一锅粥的时候。那些乱,也可以从气候上找原因,因为中国是农业立国,老百姓靠天吃饭,气候极寒导致粮食歉收,造成大面积饥馑,加上朝廷腐败等因素,很容易使天下陷入动乱。宋人画雪,不是那种欢天喜地的好,而是静思、坚韧的好。假若还有希望,也不是金光大道艳阳天的那种希望,而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希望。我看过莱昂纳罗·迪卡普里奥的电影《荒野猎人》,他演的那个脖子被熊抓伤、骨头裸露、腿还瘸了的荒野猎人,就是在无边的雪地里,完成了生命的逆袭。但在几百年前,在中国的《水浒传》里,施耐庵就已经把这样一种寓意,赋予豹子头林冲。于是,在少年时代的某一个夜晚,我躲在温暖的被窝里,读到如许文字:“林冲投东去了两个更次,身上单寒,当不过那冷。在雪地里看时,离的草场远了,只见前面疏林深处,树木交杂,远远地数间草屋,被雪压着,破壁缝里透出火光来……”我相信在宋徽宗的晚年,他所有的眼泪都已流完,所有的不平之气都已经消泯,他只是一个白发苍髯的普通老头,话语中融合了河南和东北两种口音,在雪地上执拗地生存着。假若他那时仍会画画,真该画一幅《雪江归棹图》卷,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对自己颠沛的一生,做一个交代。(节选自《江南》2019年第2期)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通过回忆宋代的大雪,引出了宋太祖雪夜访赵普、程门立雪等历史典故,表明宋代是充满浪漫与温情的时代。B.宋代绘画分为两极,一方面描绘繁荣与华美,另一方面表现寂寥与清旷,充分反映了宋代社会的复杂性和矛盾性。C.文章以大雪暗示宋代社会的寒冷和压抑,尤其通过林冲的故事,反映了社会底层人民在严酷环境中的无奈与反抗。D.作者通过对比电影《荒野猎人》与《水浒传》中林冲的故事,强调了雪地场景在逆境中完成生命逆袭的象征意义。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通过列举与宋代有关的雪的典故,巧妙引出“雪”这一贯穿全文的线索,为后文对宋代雪的深入探讨奠定基础。B.结尾想象宋徽宗晚年若会画画,应画幅《雪江归棹图》卷,为其颠沛一生做交代,给人以想象空间,增添了文章的韵味。C.文章用词凝练,多用四字词语,使文章语言富有节奏感和表现力,让读者更能深切感受到作者笔下宋代风雪的独特韵味。D.文章围绕林冲的故事,将文学、绘画、历史故事与时代气候相结合,深入思考了自然环境对历史发展与社会变迁的影响。8.有人评价本文“轻盈而厚重,深邃而广阔”,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9.在传统文化中,“雪”常常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请分析本文中的“雪”的象征意义。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予以罪废无所归扁舟吴中始僦舍以处。时盛夏蒸燠,土居皆褊狭,不能出气,思高爽虚辟之地,以舒所怀,不可得也。一日过郡学,东顾草树郁然,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并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杠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访诸旧老,云钱氏有国,近戚孙承右之池馆也。坳隆胜势,遗意尚存。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碕,号“沧浪”焉。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予时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觞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噫!人固动物耳。情横于内而性伏,必外寓于物而后遣。寓久则溺,以为当然;非胜是而易之,则悲而不开。惟仕宦溺人为至深。古之才哲君子,有一失而至于死者多矣,是未知所以自胜之道。予既废而获斯境,安于冲旷,不与众驱,因之复能乎内外失得之原,沃然有得,笑闵万古,尚未能忘其所寓目,用是以为胜焉!(苏舜卿《沧浪亭记》)材料二:浮图文瑛居大云庵,环水,即苏子美沧浪亭之地也。亟求余作《沧浪亭记》,曰:“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余曰:昔吴越有国时,广陵王镇吴中,治南园于子城之西南;其外戚孙承祐,亦治园于其偏。迨淮海纳土,此园不废。苏子美始建沧浪亭,最后禅者居之:此沧浪亭为大云庵也。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夫古今之变,朝市改易。尝登姑苏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虞仲之所建,阖闾、夫差之所争,子胥、种、蠡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庵与亭何为者哉?虽然,钱镠因乱攘窃,保有吴越,国富兵强,垂及四世。诸子姻戚,乘时奢僭,宫馆苑囿,极一时之盛。而子美之亭,乃为释子所钦重如此。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不与其澌然而俱尽者,则有在矣。文瑛读书喜诗,与吾徒游,呼之为沧浪僧云。(归有光《沧浪亭记》)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予以罪A废B无所C归D扁舟E吴中F始僦G舍H以处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过”,指拜访、探望,与姜夔《扬州慢》“予过维扬”中的“过”词义相同。B.“是以”,构成宾语前置,与《陈情表》“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中的“是以”用法相同。C.“胜”,指美景、盛景,与《离骚》“固前圣之所厚”中的“厚”用法相同。D.“迨”,指等到,与《项脊轩志》“迨诸父异爨”中的“迨”词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舜卿在盛夏时想找个高爽空旷之地来舒缓内心,后来在郡学东边发现一块废弃之地,十分喜爱,便买下并在此构筑了沧浪亭。B.苏舜卿在沧浪亭旁泛舟,饮酒浩歌,与鱼鸟共乐,觉得与沧浪亭的真趣相比,以前在充满荣辱利害的官场生活实在是太鄙陋了。C.文瑛在苏舜卿当年所建沧浪亭的故址上修建了大云庵,还迫切地请求归有光能像苏舜卿一样为沧浪亭作记,于是作者写了此文。D.归有光曾登上姑苏台,远眺浩渺的五湖、苍翠的群山,联想到历史上诸多人物和功业都已消失,不禁感慨古今变化、朝市更替。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寓久则溺,以为当然;非胜是而易之,则悲而不开。(2)虽然,钱镠因乱攘窃,保有吴越,国富兵强,垂及四世。14.苏舜卿与归有光分别在各自的《沧浪亭记》中,借“沧浪亭”这一载体,寄寓了对人生、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深刻哲思。请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折桂令·诸葛武侯鲜于必仁草庐当日楼桑①。任虎战中原,龙卧南阳。八阵图成,三分国峙,万古鹰扬②。《出师表》谋谟庙堂,《梁甫吟》感叹岩廊③。成败难量。五丈秋风,落日苍茫。【注释】①楼桑:在今河北涿县,相传是刘备故里。②鹰扬:逞威,大展雄才。③岩廊:庙堂,朝廷。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开篇将刘备的故里楼桑与诸葛亮的草庐相联系,点明诸葛亮出山前隐居南阳的生活,展现其未出茅庐时的沉稳与不凡。B.“八阵图成,三分国峙”高度赞扬了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突出其在三国鼎立中建立的盖世功勋,以及因八阵图而声名远扬。C.诗歌巧妙化用了诸葛亮《出师表》中谋划朝堂的智慧和《梁甫吟》里寄寓的深沉感慨,以此突出诸葛亮兼具的文韬与忧思。D.“五丈秋风,落日苍茫”将诸葛亮对蜀国的影响比作肃杀秋风、雄浑落日,从自然景象角度形象地突出了诸葛亮影响之大。16.元曲强调结构紧密,自然流畅,请从结构角度赏析本词特色。(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杭州是七大古都之一,以其山色秀美、历史深厚、经济繁荣等特点而为人所爱,柳永就曾在《望海潮》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突出其市场繁荣及人们生活豪奢的特点。(2)《陈情表》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对照手法再现了李密缺亲少故、事必躬亲的孤弱处境。(3)古代诗文中,“香草”常常寄寓了作者对美好理想与高洁品格的追求,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哪吒之魔童闹海》中,显性的锁链属于妖族与龙族,无论是被囚禁的妖族,还是担任监督工作的龙族,一律被无法挣(zhēng)脱的铁索牢牢地束缚在海洋深处;①,哪吒的锁链来自魔丸的身份以及由此带来的各种误解与屈辱;敖丙的锁链来自重振(zhèn)整个龙族的使命担当;申公豹的锁链来自(甲)的家族愿望和位列十二金仙的个人价值诉求;无量仙翁的锁链来自封神之战中阐(chán)教地位的维系和个性中的褊狭凶残……每一个形象都被不同的锁链牢牢锁定在各自的生命轨道之上,有些形象视这种枷锁为负担,②。“我命由我不由天”吗?很显然,这是当下社会健康运行的基本道德诉求。健康的社会终将需要每一个人通过自身的奋斗书写属于自己的生命传奇。只是,必须警惕的是,在追求自我掌握命运的过程中,“从来生死都看淡,专和老天对着干”只能是病态化的社会情境下“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牺牲品质,“小爷是魔,那又如何”只能是极端语境中对命运的不服从与宣战。将此两句话用作一个健康的社会,便是不知(乙)的愚妄和自我放纵的堕(duò)落,绝不是健康的人生样态。在正常化的社会中,逆天改命的本质不是对立,③,是“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哪吒们“对着干”的,是锁链,是压榨和杀戮,绝不是必要的约束与疏导。(节选自刘祥《锁链与突围:<哪吒之魔童闹海>的“我在”困境与自我救赎》)18.请在文中的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甲:__________乙:__________19.文中有一处别字和两处注音错误,请找出并加以改正别字:__________注音:____________________20.文中波浪线处的标点符号使用有误,请修改并分析原因。21.语言学习小组在分析上述文段时,认为文中加点词用的不够精准,应该改为“偏狭”“抒写”。你是否赞成他们的观点?请分析。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部分提到“每一个形象都被不同的锁链牢牢锁定在各自的生命轨道之上”。“锁链”或许是外界的压力,或许是内心的恐惧,又或许是陈旧的观念等等。面对“锁链”,有人选择逆来顺受,在既定的轨道上默默前行;有人则奋起反抗,试图打破枷锁,开辟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绝密★考试结束前2024学年第二学期浙江省精诚联盟3月联考高二年级语文学科试题考生须知:1.本卷共7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一、现代文阅读(33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以反映广阔的周民族社会生活而著称,这其中就包括女性的生活状况。据统计,《诗经》中与女性有关的作品占其总数305篇的1/3,与女性爱情有关的作品占其总数的五分之一。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诗经》是我国女性文学史的第一页,是我国文学作品中最早大量描写女性的作品。尽管《诗经》被经典称誉照耀得失去了面目,被历代评说覆盖得难以辨认,但通过《诗经》中的女性描写,我们可以寻绎周民族的文化特征,对于了解那个社会是非常有意义的。②描写女性,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对女性美的表现。“环肥燕瘦”揭示历史上不同时期人们对女性审美的要求,而《诗经》中对女性美的描写,则更有一番韵味。如《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几句对庄姜肖像的描写向来深受历代诗论家的好评,后缀“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更是将这位美人写活了。可是这位既美且贵的庄姜,诗人却冠之于“硕”,即身材的高大健壮。贵为国君之妃的庄姜尚且如此,这说明高大健壮是这一时期人们对女性美的要求。《诗经》中的女性美既不是男性的高大威猛,也不是杨玉环的体胖无力、丰肉微骨,而是高大健壮的美,是一种独具女性魅力的健康美。她既有别于古代的女性美,也不同于当代的女性美,但却折射出周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③周民族有高度发展的农业文明,女性在社会发展中从事着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并在社会生产劳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她们既要祭祀、采摘,又要制衣。在《诗经》那个年代,祭祀主要是男子的事情,女子只是摆摆贡品,参与其事罢了。采摘则是女性最主要的劳动,她们采摘的东西很多,有荇菜、卷耳、蕨、繁、蘋、萧、艾、桑、葛等,这些有的是食用的野菜,有的用于祭祀,有的用来养蚕。制衣在《诗经》中屡见不鲜,她们大多是为贵族制作嫁衣裳。在这个时期,弱不禁风的林妹妹是很难担当如此重任的。因此,只有高大健壮的女性才能从事这种体力劳动。④周民族人口稀少,诸侯间经常发生争夺人口和土地的不义之战,这进一步加剧了人口数量的锐减。孳生人丁就成为整个社会的共同愿望,因为当时人口的多寡决定国家的强盛与否,而女性的生育能力当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女性的高大健壮就成为人们对女性审美的要求。⑤服饰是一个人外在形象的最重要方面,它不仅可以显示人的性格,而且能够折射出一个时代的文化特征。《诗经》中的男性服饰是非常艳丽的,像“绿兮衣兮,绿衣黄里”(《邶风·绿衣》)、“大车槛槛,毳衣如菼”(《王风·大车》)、“我觏之子,衮衣绣裳”(《豳风·九罭》)、“公孙硕肤,赤舄几几”(《豳风·狼跋》)。而女性服饰以素淡为主,李炳海在《<诗经>女性的色彩描写》一文中论述甚详:“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对女性的描写往往失于浮艳轻靡。词句多是软媚绮丽,色彩离不开红香翠软,从梁陈的宫体诗到唐末五代花间派词,走的都是这条路子。但是《诗经》却是另一种情况,人们在刻画女性形象时,不是浓墨重彩,而是素描淡抹,与此相应,女性作为主要角色出现时不是披红戴绿,流金溢彩,而是素淡典雅,清秀端庄,她们的服色以素色为本。”女子着素淡的服饰,这是周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因为汉代以后的文学中,女性服饰是非常华丽的。像采桑女子秦罗敷:“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陌上桑》)工具之精美,发式之新奇,衣着之雅致,贵夫人不过尔尔。⑥但这并不是说《诗经》中的女性并不是不懂得服饰对自身的重要,而是由于当时的文化所致。《后汉书》云:“上古穴居而野处,衣毛而冒皮,未有制度。后世圣人易之以麻,观翚翟之文,荣华之色,用染帛以效之,始作五采,成以为服。”也就是说,早期的服饰是人类对大自然的模仿。远古“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不是与自然相对立的东西”。《诗经》时代对男性的审美关注不是偶然的,而是原始文化观念的延续。当我们认真观察自然界生物的外观,就会发现许多雄性生物也与《诗经》中的男性一样有着艳丽的外表。有着多彩闪烁长尾的是雄孔雀,有着闪亮鬃毛潇洒异常的是雄狮,甚至空中的雄性昆虫也更为引人注目,他们必须以美丽的外表和积极的行为去吸引异性。而在远古,人们处于一种近乎自然的生存状态下,他们也沿袭了这种积淀在生命最深层的审美习俗,极力装饰以突出男性的美,而女性反倒并不突出。这就导致男性穿着红、绿、黄等华丽的服饰,而女性则是以白色为主导的淡雅服饰。⑦除了肖像描写外,女性的品德修养也是人们所关注的。换句话说,《诗经》中对女性的要求既看重其容貌美,也很在意其品德美。《周南·关雎》是一首爱情诗,诗中的男子“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的采荇女是“窈窕淑女”。“窈窕”,马瑞辰《毛氏传笺通释》云:“《方言》:“美心为窈,美状为窕’。”“淑”,即“善”,是对女子内在品德的要求。三个字中有两个关乎德,可见让这位小伙子朝思暮想的女子是“淑”的品德美。由此我们看到,周民族是用君子之风要求男性,也相应地找到淑女风范来规诫女性,在某种意义上说,君子和淑女的标准是一致的,即都必须符合温柔敦厚的道德规范。(节选自柏俊才《由<诗经>中的女性描写看周民族的文化特征》,有删改)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经》是我国文学作品中最早的大量描写女性的作品,通过解读这些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并归纳出周民族社会的文化特征。B.在周民族所处的农业文明中,与男性劳动力不同,女性从事着重要的农业生产劳动,并在社会生产劳动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C.周民族时期女子多着以白色为主导的淡雅服饰,而男子多着以红、绿、黄为主的华丽服饰,这与周民族独特的文化特征有关。D.周民族文化强调温柔敦厚的道德规范,即以“君子之风”要求男性,以“淑女风范”来规诫女性,这也是周民族文化的特点。2.小王在阅读上述材料后,绘制了一幅思维导图,请结合材料内容,下列对思维导图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①处适合填写“处境:《诗经》难以辨认”。B.②处适合填写“人口繁衍的需求”。C.③处填写不够完整,还应添加“对比论证”。D.④处适合填写“温柔敦厚的内在美”。3.下列诗句不能证明第四自然段观点的一项是()A.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诗经·卫风·氓》)B.椒聊之实,蕃衍盈升,彼其之子,硕大无朋。(《诗经·唐风·椒聊》)C.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诗经·周南·桃夭》)D.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诗经·周南·螽斯》)4.请简要分析周民族对女性审美要求的形成原因。5.小刘是一名大学生,近期她正受身材的困扰,但又不知道怎么办。请结合文章内容,根据下列交际情境拟写两条建议。小刘:我真的受够现在的自己了。走在大街上,看着那些身材纤细如纸片、巴掌小脸大眼睛的美女,我满心都是自卑。为了更瘦一点,我三餐只敢吃一点点蔬菜水果,只要体重秤上的数字没有下降,我就觉得自己还不够努力。有时候照镜子,看着自己瘦得皮包骨头的身体,却还是觉得不够瘦,总觉得只要再瘦一点,就能变得像那些明星一样漂亮,就能被所有人喜欢。我到底该怎么做,才能达到那种让自己满意的“美”呢?【答案】1.B2.A3.A4.①农业生产的需要:周民族有高度发展的农业文明,女性在社会发展中承担着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如采摘、制衣等,只有高大健壮的女性才能胜任这些体力劳动,所以形成了对女性高大健壮的审美要求。②人口繁衍需求:周民族人口稀少,诸侯间战争又加剧了人口数量的锐减,而人口多寡决定国家强盛与否,女性的生育能力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女性的高大健壮成为人们对女性审美的要求,有利于人口的孳生。③审美习俗、观念的影响:远古时期人们处于近乎自然的生存状态,沿袭了自然界雄性以美丽外表吸引异性的审美习俗,极力装饰以突出男性的美,而女性反倒并不突出,所以女性着以白色为主导的淡雅服饰。④温柔敦厚的道德规范:周民族社会关注女性的品德修养,以淑女风范来规诫女性,即要求符合温柔敦厚的道德规范。5.①不同时代、不同文化对于美的定义差异很大,周民族文化里就强调高大健壮的女性美,你不需要为了追求“病态美”而节食减肥,这不仅损害健康,还会让你陷入无尽的焦虑。②《诗经》里对女性的评判除了外在,更注重内在品德,外在的容貌会随时间改变,而内在的修养却能长久散发魅力,你现在把过多精力放在追求单一的身材标准上,忽略了自身其他方面的发展,建议你转移注意力,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解析】【导语】《诗经》大量描写了女性生活,反映了周民族的文化特征。周民族对女性美的要求是高大健壮,这与当时农业劳动和人口繁衍的需求密切相关。此外,周民族服饰文化中,男性服饰艳丽,女性服饰素淡,体现了当时的审美观念。文中还强调,周民族文化注重女性品德修养,要求体现温柔敦厚的道德规范。【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与男性劳动力不同”错误。由原文“在《诗经》那个年代,祭祀主要是男子的事情,女子只是摆摆贡品,参与其事罢了。采摘则是女性最主要的劳动”等可知,周民族所处的农业文明中,男性和女性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只不过是分工不同。选项表达的意思是“男性并未从事重要的农业劳动生产,也未扮演重要角色”,曲解文意。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A.“处境:《诗经》难以辨认”错误。由原文“但通过《诗经》中的女性描写,我们可以寻绎周民族的文化特征,对于了解那个社会是非常有意义的”等可知,虽然《诗经》难以辨认,但解读《诗经》中的女性形象对于深入了解周民族的社会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因此,①处合适填写“意义:《诗经》助力寻绎周民族文化特征”,选项理解有误。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第四段主要阐述了周民族人口稀少,女性高大健壮审美要求源于人口繁衍的社会需求。A.“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这句诗主要是女子对自己沉溺于爱情而遭遇不幸的感慨,告诫女性不要沉迷于爱情。这与第四自然段讨论的女性生育能力和人口繁衍的需求无关,因此不能证明第四段的观点。B.这句诗通过“蕃衍盈升”和“硕大无朋”描绘了女性生育能力强、子孙众多的形象,直接反映了周民族对女性生育能力的重视,符合第四自然段的观点。C.这句诗通过“有蕡其实”和“宜其家室”赞美了女性生育能力强、能够兴旺家族的特点,同样符合第四自然段关于女性生育能力和人口繁衍需求的讨论。D.这句诗通过“宜尔子孙,振振兮”表达了对子孙繁盛的祝愿,体现了对女性生育能力的重视,与第四自然段的观点一致。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①农业生产的需要:由原文“周民族有高度发展的农业文明,女性在社会发展中从事着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只有高大健壮的女性才能从事这种体力劳动”可知,周民族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文明,女性在社会生产中承担了大量的劳动,如采摘、制衣等工作,这些工作对体力要求较高,只有高大健壮的女性才能胜任。因此,社会对女性的审美逐渐倾向于健康、强壮的形象,认为这样的女性更适合从事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②人口繁衍需求:由原文“周民族人口稀少,诸侯间经常发生争夺人口和土地的不义之战”“女性的高大健壮就成为人们对女性审美的要求”可知,周民族人口稀少,且诸侯间的战争加剧了人口减少的压力,人口的多寡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强盛与否,而女性的生育能力在人口增长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社会对女性的审美要求倾向于高大健壮,认为这样的女性更有利于生育和繁衍后代。③审美习俗、观念的影响:由原文“远古‘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不是与自然相对立的东西’”“男性穿着红、绿、黄等华丽的服饰,而女性则是以白色为主导的淡雅服饰”可知,远古时期,人们处于近乎自然的生存状态,沿袭了自然界雄性生物以美丽外表吸引异性的审美习俗。男性通过华丽的服饰来突出自身的美,而女性则相对朴素。因此,周民族的女性服饰以素淡为主,形成了以白色为主导的淡雅审美风格。④温柔敦厚的道德规范:由原文“周民族是用君子之风要求男性,也相应地找到淑女风范来规诫女性”可知,周民族社会注重女性的品德修养,以“淑女风范”来规诫女性,要求女性符合温柔敦厚的道德规范。这种审美不仅关注外在美,更强调内在美,即女性的品德修养。因此,周民族对女性的审美要求不仅限于外貌,还包括内在的品德。【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①不同时代、不同文化对于美定义差异很大。周民族文化中强调女性高大健壮的美,这与当代社会对“纤细如纸片”的审美标准完全不同。这表明美并没有统一的标准,而是随着时代和文化的变迁而变化的。你不需要为了追求当代社会中的“病态美”而过度节食减肥,这不仅会损害你的身体健康,还可能让你陷入无尽的焦虑和自我否定。建议你尝试接受并欣赏自己身体的独特性,而不是盲目追求单一的审美标准,健康的身体和积极的心态才是真正的美。②《诗经》里对女性的评判除了外在,更注重内在品德。周民族文化中不仅关注女性的外貌,还非常重视女性的内在品德。外在的容貌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但内在的修养和品德却能长久地散发魅力。不要把过多的精力放在追求单一的身材标准上,忽略了自身其他方面的发展,如品德、知识和精神世界的丰富。建议你尝试转移注意力,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提升内在修养上。例如,通过学习、阅读、培养兴趣爱好等方式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升自信心,展现出更加持久的魅力。(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宋代风雪祝勇想到宋代,首先想起的是一场场大雪,想到宋太祖雪夜访赵普,想到程门立雪,想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仿佛宋代,总有着下不完的雪。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也是从隆冬画起的,枯木寒林中,一队驴子驮炭而行,似乎预示着夜有暴风雪。萧瑟的气氛,让宋朝的春天显得那么遥远和虚幻。《水浒传》也可以被看作描绘宋代的绘画长卷。《水浒传》里,令我印象最深的文字是关于雪的。文字随着那份寒冷,深入了我的骨髓。《水浒传》里的大雪是这样的:“(那时)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还写:“(林冲)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大雪,在林冲的世界里纷纷扬扬地落着,好像下了一个世纪,下满了整个宋代,严严实实地封住了林冲的去路。林冲身为八十万禁军教头,其实是没有任何实权的底层公务员,所以高衙内才会对他百般加害。但即使如此,林冲想的还是逆来顺受,一心想在草料场好好改造,争取早日重返社会,与家人团聚。只是陆虞侯不给他出路,高俅不给他出路,留给他的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反”。逼上梁山,重点在一个“逼”字,没有朝廷逼他,林冲一辈子都上不了梁山。连林冲这样一个怂人都反了,《水浒传》对那个时代的批判,是何等的不留情面。那才是真正的冷,是盘踞在人心里、永远也焐不热的冷。宋徽宗画《祥龙石图》、画《瑞鹤图》,那“祥”“瑞”,那热烈,都被林冲这样一个小角色,轻而易举地颠覆了。宋代的人都没有读过《水浒传》,但一入宋代,中国绘画就呈现出大雪凝寒的气象。像郭熙的《关山春雪图》、范宽的《雪山萧寺图》等,都是以雪为主题的名画。雪,突然成了宋代绘画的关键词。以至于到了明代,画家刘俊仍然以一幅描述赵匡胤雪夜访赵普的《雪夜访普图》,向这个朝代致敬。这在以前的绘画中是不多见的。晋唐绘画,色调明媚而雅丽,万物葱茏,光影婆娑,与绢的质感相吻合,有一种丝滑流动的气质。到了宋代,绘画分出了两极——一方面,有黄筌、黄居宷、崔白、苏汉臣、李嵩、张择端、宋徽宗等,以花鸟、人物、风俗画的形式描绘他们眼中的世界,田间草虫、溪边野花、林中文士、天上飞鹤,无不凸显这个朝代的繁荣与华美;另一方面,又有那么多的画家痴迷于画雪,画繁华落尽,千峰寒色的寂寥幽远,画“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的浩大意境,画“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清旷虚无,似乎预示了北宋时代的鼎盛繁华,最终都将指向靖康元年的那场大雪。宋代雪图中的清旷、寒冷、肃杀,确实有气候变化原因。艺术史与气候史,有时就是一枚硬币的两面。隋唐时代,中国气候温暖,所以隋唐绘画,如实地反映着当时的气候状况。那时的中国人,窝在长安城里,吃着肉夹馍,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暖冬。冬天的气温尚且如此,春夏就更不用说了。我甚至想,唐朝女人衣着暴露——袒胸露背,蝉衣轻盈,气候温暖应当是一个前提条件。世间能有多少人,甘愿为了风度而牺牲温度呢?宋代中国的气候是冷的,比唐代要冷得多。宋代画家用一场场大雪,坐实了那个朝代的冷,以至于我们今天面对宋代的雪图,依然感到彻骨寒凉。有学者认为,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四个寒冷期,分别是:东周、三国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两宋、明末清初。而这四个时期,正是群雄逐鹿、血肉横飞、天下乱成一锅粥的时候。那些乱,也可以从气候上找原因,因为中国是农业立国,老百姓靠天吃饭,气候极寒导致粮食歉收,造成大面积饥馑,加上朝廷腐败等因素,很容易使天下陷入动乱。宋人画雪,不是那种欢天喜地的好,而是静思、坚韧的好。假若还有希望,也不是金光大道艳阳天的那种希望,而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希望。我看过莱昂纳罗·迪卡普里奥的电影《荒野猎人》,他演的那个脖子被熊抓伤、骨头裸露、腿还瘸了的荒野猎人,就是在无边的雪地里,完成了生命的逆袭。但在几百年前,在中国的《水浒传》里,施耐庵就已经把这样一种寓意,赋予豹子头林冲。于是,在少年时代的某一个夜晚,我躲在温暖的被窝里,读到如许文字:“林冲投东去了两个更次,身上单寒,当不过那冷。在雪地里看时,离的草场远了,只见前面疏林深处,树木交杂,远远地数间草屋,被雪压着,破壁缝里透出火光来……”我相信在宋徽宗的晚年,他所有的眼泪都已流完,所有的不平之气都已经消泯,他只是一个白发苍髯的普通老头,话语中融合了河南和东北两种口音,在雪地上执拗地生存着。假若他那时仍会画画,真该画一幅《雪江归棹图》卷,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对自己颠沛的一生,做一个交代。(节选自《江南》2019年第2期)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通过回忆宋代的大雪,引出了宋太祖雪夜访赵普、程门立雪等历史典故,表明宋代是充满浪漫与温情的时代。B.宋代绘画分为两极,一方面描绘繁荣与华美,另一方面表现寂寥与清旷,充分反映了宋代社会的复杂性和矛盾性。C.文章以大雪暗示宋代社会的寒冷和压抑,尤其通过林冲的故事,反映了社会底层人民在严酷环境中的无奈与反抗。D.作者通过对比电影《荒野猎人》与《水浒传》中林冲的故事,强调了雪地场景在逆境中完成生命逆袭的象征意义。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通过列举与宋代有关的雪的典故,巧妙引出“雪”这一贯穿全文的线索,为后文对宋代雪的深入探讨奠定基础。B.结尾想象宋徽宗晚年若会画画,应画幅《雪江归棹图》卷,为其颠沛一生做交代,给人以想象空间,增添了文章的韵味。C.文章用词凝练,多用四字词语,使文章语言富有节奏感和表现力,让读者更能深切感受到作者笔下宋代风雪的独特韵味。D.文章围绕林冲的故事,将文学、绘画、历史故事与时代气候相结合,深入思考了自然环境对历史发展与社会变迁的影响。8.有人评价本文“轻盈而厚重,深邃而广阔”,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9.在传统文化中,“雪”常常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请分析本文中的“雪”的象征意义。【答案】6.C7.D8.①轻盈:文章语言灵动,笔触轻巧,如描绘雪景时,多用四字词语,简洁明快,给人以轻盈的阅读体验。②厚重:作者从历史中取材,使文章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展现出厚重的历史底蕴。③深邃:作者的宋代大雪深入思考,深刻剖析了宋代社会底层人民的生存困境和社会的黑暗腐败,体现出深邃的思想性。④广阔:文章内容跨度大,涵盖文化、绘画、历史、气候等多个领域,全方位地展现了宋代的社会风貌和时代特征,展现了广阔的视野。9.①自然层面,“雪”是宋代真实自然气候寒冷的体现,宋代气候比唐代冷得多,雪成为常见的自然景象,画家们通过画雪坐实了那个朝代的冷。②社会层面,“雪”象征着宋代社会的黑暗、冷酷与不公,如林冲被高俅等人逼上梁山,雪封路的描写暗示了他在黑暗社会中走投无路的困境。③艺术层面,“雪”是宋代绘画的重要主题,体现了宋代画家独特的审美追求,营造出清旷、寒冷、肃杀的艺术意境,代表了一种静思、坚韧的艺术风格。【解析】【导语】这篇《宋代风雪》通过“雪”这一意象,巧妙地将历史、文学、绘画与气候变迁相结合,展现了宋代社会的复杂性与矛盾性。文章既描绘了宋代绘画中的繁荣与华美,又揭示了其背后的寂寥与清旷,尤其通过林冲的故事,深刻反映了底层人民在严酷环境中的无奈与反抗。作者以轻盈的笔触,勾勒出宋代风雪的独特韵味,同时赋予其厚重的历史内涵,使文章在深邃的思考中展现出广阔的视野,既轻盈又厚重,既深邃又广阔。【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作品内容的能力。A.“表明宋代是充满浪漫与温情的时代”错误。由“连林冲这样一个怂人都反了,《水浒传》对那个时代的批判,是何等的不留情面”等内容可知,宋代存在诸多问题,并非充满浪漫与温情。开篇只是引出了宋代雪以及相关内容的理解,选项理解片面。B.“充分反映了宋代社会的复杂性和矛盾性”错误。由“到了宋代,绘画分出了两极——一方面……无不凸显这个朝代的繁荣与华美;另一方面,又有那么多的画家痴迷于画雪……似乎预示了北宋时代的鼎盛繁华,最终都将指向靖康元年的那场大雪”可知,宋代绘画分为两极,这只是宋代绘画的不同风格特点,并不能充分反映宋代社会的复杂性和矛盾性。绘画风格只是艺术的一种表现,不能简单等同于社会的复杂性和矛盾性。而且文中也没有明确表明两者之间有这样直接的对应关系。D.“强调了雪地场景在逆境中完成生命逆袭的象征意义”错误。由“我看过莱昂纳罗·迪卡普里奥的电影《荒野猎人》……在中国的《水浒传》里,施耐庵就已经把这样一种寓意,赋予豹子头林冲”可知,作者提到《荒野猎人》中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饰演的角色在雪地里完成生命逆袭,是为了类比《水浒传》中林冲在雪夜的转变,但并不是强调雪地场景在逆境中完成生命逆袭的象征意义,而是借两者都在雪的环境中的转变来表达某种共性。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D.“文章围绕林冲的故事……深入思考了自然环境对历史发展与社会变迁的影响”错误。文章以“雪”为线索,将与宋代相关的文学故事(包括林冲)、绘画作品、历史事件以及时代气候等多方面内容相结合,深入思考了诸多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等,不仅仅是自然环境对历史发展与社会变迁的影响。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①轻盈:文章语言灵动,笔触轻巧。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也是从隆冬画起的,枯木寒林中,一队驴子驮炭而行,似乎预示着夜有暴风雪。萧瑟的气氛,让宋朝的春天显得那么遥远和虚幻”,在描绘雪景时,多用四字词语“枯木寒林”“萧瑟气氛”等,简洁明快,给人以轻盈的阅读体验,所以体现了轻盈的特点。②厚重:作者从历史中取材,文中提到宋太祖雪夜访赵普、程门立雪、林冲风雪山神庙等历史典故和文学故事,还涉及到宋代绘画如郭熙的《关山春雪图》、范宽的《雪山萧寺图》等。由“想到宋太祖雪夜访赵普,想到程门立雪,想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仿佛宋代,总有着下不完的雪”等内容可知,使文章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展现出厚重的历史底蕴,体现了厚重的特点。③深邃:作者对宋代大雪进行深入思考,通过林冲的故事深刻剖析了宋代社会底层人民的生存困境和社会的黑暗腐败。如“林冲身为八十万禁军教头,其实是没有任何实权的底层公务员,所以高衙内才会对他百般加害……留给他的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反’。逼上梁山,重点在一个‘逼’字,没有朝廷逼他,林冲一辈子都上不了梁山”。由这些内容可知,体现出深邃的思想性,体现了深邃的特点。④广阔:文章内容跨度大,涵盖文化(如宋代文学《水浒传》)、绘画(如宋代众多以雪为主题的名画)、历史(如宋太祖雪夜访赵普等历史典故)、气候(如宋代气候比唐代冷,中国历史上的寒冷期等)等多个领域。由“宋代中国的气候是冷的,比唐代要冷得多。宋代画家用一场场大雪,坐实了那个朝代的冷,以至于我们今天面对宋代的雪图,依然感到彻骨寒凉。有学者认为,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四个寒冷期,分别是:东周、三国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两宋、明末清初”等内容可知,全方位地展现了宋代的社会风貌和时代特征,展现了广阔的视野,体现了广阔的特点。【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①自然层面:由“宋代中国的气候是冷的,比唐代要冷得多。宋代画家用一场场大雪,坐实了那个朝代的冷,以至于我们今天面对宋代的雪图,依然感到彻骨寒凉”可知,“雪”是宋代真实自然气候寒冷的体现,宋代气候比唐代冷得多,雪成为常见的自然景象,画家们通过画雪坐实了那个朝代的冷,所以“雪”在自然层面象征着宋代寒冷的气候。②社会层面:从林冲的故事来看,“大雪,在林冲的世界里纷纷扬扬地落着,好像下了一个世纪,下满了整个宋代,严严实实地封住了林冲的去路”以及“林冲身为八十万禁军教头,其实是没有任何实权的底层公务员,所以高衙内才会对他百般加害……留给他的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反’”。由“大雪,在林冲的世界里纷纷扬扬地落着,好像下了一个世纪,下满了整个宋代,严严实实地封住了林冲的去路”可知,“雪”象征着宋代社会的黑暗、冷酷与不公,雪封路的描写暗示了林冲在黑暗社会中走投无路的困境,所以“雪”在社会层面象征着宋代社会的黑暗等。③艺术层面:文中提到“宋代的人都没有读过《水浒传》,但一入宋代,中国绘画就呈现出大雪凝寒的气象。像郭熙的《关山春雪图》、范宽的《雪山萧寺图》等,都是以雪为主题的名画。雪,突然成了宋代绘画的关键词”以及“宋人画雪,不是那种欢天喜地的好,而是静思、坚韧的好”。由这些内容可知,“雪”是宋代绘画的重要主题,体现了宋代画家独特的审美追求,营造出清旷、寒冷、肃杀的艺术意境,代表了一种静思、坚韧的艺术风格,所以“雪”在艺术层面具有这样的象征意义。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予以罪废无所归扁舟吴中始僦舍以处。时盛夏蒸燠,土居皆褊狭,不能出气,思高爽虚辟之地,以舒所怀,不可得也。一日过郡学,东顾草树郁然,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并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杠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访诸旧老,云钱氏有国,近戚孙承右之池馆也。坳隆胜势,遗意尚存。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碕,号“沧浪”焉。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予时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觞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噫!人固动物耳。情横于内而性伏,必外寓于物而后遣。寓久则溺,以为当然;非胜是而易之,则悲而不开。惟仕宦溺人为至深。古之才哲君子,有一失而至于死者多矣,是未知所以自胜之道。予既废而获斯境,安于冲旷,不与众驱,因之复能乎内外失得之原,沃然有得,笑闵万古,尚未能忘其所寓目,用是以为胜焉!(苏舜卿《沧浪亭记》)材料二:浮图文瑛居大云庵,环水,即苏子美沧浪亭之地也。亟求余作《沧浪亭记》,曰:“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余曰:昔吴越有国时,广陵王镇吴中,治南园于子城之西南;其外戚孙承祐,亦治园于其偏。迨淮海纳土,此园不废。苏子美始建沧浪亭,最后禅者居之:此沧浪亭为大云庵也。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夫古今之变,朝市改易。尝登姑苏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虞仲之所建,阖闾、夫差之所争,子胥、种、蠡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庵与亭何为者哉?虽然,钱镠因乱攘窃,保有吴越,国富兵强,垂及四世。诸子姻戚,乘时奢僭,宫馆苑囿,极一时之盛。而子美之亭,乃为释子所钦重如此。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不与其澌然而俱尽者,则有在矣。文瑛读书喜诗,与吾徒游,呼之为沧浪僧云。(归有光《沧浪亭记》)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予以罪A废B无所C归D扁舟E吴中F始僦G舍H以处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过”,指拜访、探望,与姜夔《扬州慢》“予过维扬”中的“过”词义相同。B.“是以”,构成宾语前置,与《陈情表》“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中的“是以”用法相同。C.“胜”,指美景、盛景,与《离骚》“固前圣之所厚”中的“厚”用法相同。D.“迨”,指等到,与《项脊轩志》“迨诸父异爨”中的“迨”词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舜卿在盛夏时想找个高爽空旷之地来舒缓内心,后来在郡学东边发现一块废弃之地,十分喜爱,便买下并在此构筑了沧浪亭。B.苏舜卿在沧浪亭旁泛舟,饮酒浩歌,与鱼鸟共乐,觉得与沧浪亭的真趣相比,以前在充满荣辱利害的官场生活实在是太鄙陋了。C.文瑛在苏舜卿当年所建沧浪亭的故址上修建了大云庵,还迫切地请求归有光能像苏舜卿一样为沧浪亭作记,于是作者写了此文。D.归有光曾登上姑苏台,远眺浩渺的五湖、苍翠的群山,联想到历史上诸多人物和功业都已消失,不禁感慨古今变化、朝市更替。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寓久则溺,以为当然;非胜是而易之,则悲而不开。(2)虽然,钱镠因乱攘窃,保有吴越,国富兵强,垂及四世。14.苏舜卿与归有光分别在各自的《沧浪亭记》中,借“沧浪亭”这一载体,寄寓了对人生、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深刻哲思。请简要分析。【答案】10.BDF11.D12.C13.(1)停留时间久了就会沉溺,认为应当这样;不超越这而换一种心境,那么悲愁就化解不开。(2)虽然这样,钱镠趁着动乱,窃取权位,占有吴越,国家富裕,军队强大,流传了四代。14.(1)人生感悟:①苏舜卿因罪被废,而在沧浪亭找到了安身之所,体现了他对官场沉浮的厌倦和对自然真趣的追求,以及在困境中找到心灵寄托后的超脱。②苏舜卿因获沧浪亭这一胜境,能安于冲旷,思考内外得失之原,获得精神上的收获,是对人性与外物关系的深刻思考。(2)历史感慨:归有光通过回顾沧浪亭的历史变迁,感慨古今之变、朝市改易,体现出对历史沧桑变幻的无奈与叹息。(3)文化思考:历史的繁盛终究也会消失,而沧浪亭却能垂名千载,是因为亭具有士人独特的精神追求和文化价值,表达了对士人精神文化的肯定与思考。【解析】【导语】苏舜卿的《沧浪亭记》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沧浪亭的自然美景与个人感悟,表达了作者在官场失意后对自然与自由的向往,以及对人生荣辱的超然态度。归有光的《沧浪亭记》则通过古今对比,感慨历史变迁,强调了士人追求名垂千古的永恒价值。两篇文章借沧浪亭寄寓了深刻的人生哲思与历史反思。【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我因获罪而被罢官,没有地方可以归去,驾着小船来到吴中,开始租房子住下来。“予”是主语,“废”是谓语,表意完整,故在B处断开。“无所”是固定结构,“归”是动词,“无所归”表意完整,故在D处断开。“吴中”是地点,作宾语,省略了谓语“到”,“扁舟”是“到”的方式状语,故在F处断开。故选BDF。【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词义相同”错误。拜访、探望;/经过。句意:一天拜访学宫。/我经过维扬。B.“用法相同”错误。“是”,这;“以”与“为”译文“认为”;/宾语前置,因此,因为这。句意:这自认为已经超脱了。/因此出于自己的私情不能停止奉养而远离(祖母)。C.“用法相同”错误。形容词作名词,美景、盛景;/形容词作动词,看重、推崇。句意:是写亭子的美景。/本来是古代圣贤所推崇的。D.正确,都是“等到”的意思。句意:等到淮海一带归入宋朝的时候。/等到伯叔分家。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文瑛在苏舜卿当年所建沧浪亭的故址上修建了大云庵,还迫切地请求……”错误,原文“浮图文瑛居大云庵,环水,即苏子美沧浪亭之地也”的意思是文瑛和尚居住在大云庵,庵的四周环水,这就是苏子美所建的沧浪亭的故地。可见文瑛并没有修建大云庵,而是禅者修建的:另外,“亟求余作《沧浪亭记》”中的“亟”应解释为“多次,屡次”,而非“迫切”。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寓”,停留;“溺”,沉溺;“当然”,应当这样;“胜”,超越;“易”,换;“开”,化解。(2)“虽然”,虽然这样;“因”,趁着;“攘窃”,窃取权位;“保”,占有;“垂”,流传。【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的思想观点的能力。(1)人生感悟:①苏舜卿因罪被废,在现实中找不到安身之处,在偶然发现的沧浪亭之地,他找到了心灵的寄托。“予时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觞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体现了他对官场中充满荣辱利害的生活的厌倦,对自然真趣的追求,以及在困境中找到心灵寄托后的超脱心境。②“予既废而获斯境,安于冲旷,不与众驱,因之复能乎内外失得之原,沃然有得,笑闵万古”表明苏舜卿因为获得了沧浪亭这一胜境,能够安于旷达的心境,不与众人同流合污,进而思考内外得失的根源,获得了精神上的收获,这是他对人性与外物关系的深刻思考,即人容易被外物所左右,而他通过沧浪亭找到了超越这种状态的方法。(2)历史感慨:归有光在《沧浪亭记》中,通过回顾沧浪亭的历史变迁,“夫古今之变,朝市改易。尝登姑苏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虞仲之所建,阖闾、夫差之所争,子胥、种、蠡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感慨古今的变化、朝市的更替,曾经辉煌的人物和功业都已消失,体现出对历史沧桑变幻的无奈与叹息。(3)文化思考:“而子美之亭,乃为释子所钦重如此。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不与其澌然而俱尽者,则有在矣”,归有光认为钱镠及其子孙姻戚的宫馆苑囿虽盛极一时,但最终都消失了,而苏舜卿的沧浪亭却能被僧人所钦重,流传千载,原因在于沧浪亭承载着士人的独特精神追求和文化价值,表达了对士人精神文化的肯定与思考。参考译文:材料一:我因为获罪而被罢官,没有地方可以归去,驾着小船来到吴中,开始租房子住下来。当时正是盛夏,天气闷热,当地的房屋都很狭小,让人无法透气,我想找个高爽空旷、幽静开阔的地方,来舒展心中的情怀,却没能找到。一天拜访学宫,向东看去,只见草树郁郁葱葱,高土丘、宽水面,和城中不一样,沿着水边在杂花修竹之间找到了一条小路。向东走了几百步,有一块荒地,纵横大约五六十寻,三面临水。桥的南面,那块地更加开阔,旁边没有居民,左右两边都是树木遮蔽。我向一些老人打听,他们说:“吴越国时,吴越王的近戚孙承右的池馆就在这里。”高低起伏的地势,以前的景象还能看到一点。我很喜欢,来回地走,于是用四万钱买下了它,在北面的曲岸上构筑亭子,叫“沧浪亭”。前面是竹子,后面是水,水的北面又是竹子,没有尽头。清澈的小河,翠绿的竹子,光影在门窗之间交错,尤其和清风明月最为相宜。我常常划着小船,戴着头巾前往,到了那里就会忘却回去。喝酒高歌,蹲坐长啸,没有农夫的打扰,和鱼鸟一起享乐。身体舒适了,精神就不会烦闷,视听没有邪念,那么自然之道就能明白;回过头来想想以前在充满荣辱的官场,每天和细微的利害得失相冲突,与这种真趣隔绝,不也很鄙陋吗!唉!人本来就是受外物影响的。情感横溢在内心而本性被压抑,一定要寄托在外物上然后才能排遣。停留时间久了就会沉溺,认为应当这样;不超越这而换一种心境,那么悲愁就化解不开。只有仕途对人的沉溺是最深的。古代那些才德出众的君子,有因为一个失误而导致死亡的很多,这是不知道战胜自我的方法。我已经被罢官而获得了这处胜境,安于旷达的心境,不与众人同流合污,因此又能够思考内外得失的根源,豁然有所得,嘲笑怜悯万古以来的得失,还不能忘记所看到的胜景,这自认为已经超脱了。材料二:文瑛和尚居住在大云庵,庵的四周环水,这就是苏子美所建的沧浪亭的故地。文瑛和尚多次请我写一篇《沧浪亭记》,说:“过去苏子美的《沧浪亭记》,是写亭子的胜景。请您记述我修复这个亭子的缘由吧。”我说:从前吴越建国的时候,广陵王镇守吴中,在子城的西南面修建了南园;他的外戚孙承祐,也在它的旁边修了园子。到了淮海一带归入宋朝的时候,这个园子还没有荒废。苏子美开始修建了沧浪亭,最后有和尚居住在那里:这是从沧浪亭变成大云庵了。大云庵建成以来已经二百年了,文瑛寻访古代的遗迹,在荒废残破消失殆尽的旧址上,恢复了苏子美的建筑:这是从大云庵又变成了沧浪亭了。古今的变化,朝廷和集市都发生了更替。我曾经登上姑苏台,眺望五湖的浩渺,群山的苍翠,太伯、虞仲所建立的国家,阖闾、夫差所争夺的地方,子胥、文种、范蠡所经营的事业,现在都没有了。大云庵和沧浪亭又算得了什么呢?虽然这样,钱镠趁着动乱,窃取权位,占有吴越,国家富裕,军队强大,流传了四代。他的子孙姻戚,趁着当时的形势奢侈僭越,宫殿馆舍、园林苑囿,盛极一时。然而苏子美的亭子,竟然被和尚如此钦重。由此可见,士人想要留名千载,不与那些事物一起消亡,是有原因的。文瑛喜欢读书,爱好写诗,和我们这些人交往,我们称他为沧浪僧。(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折桂令·诸葛武侯鲜于必仁草庐当日楼桑①。任虎战中原,龙卧南阳。八阵图成,三分国峙,万古鹰扬②。《出师表》谋谟庙堂,《梁甫吟》感叹岩廊③。成败难量。五丈秋风,落日苍茫。【注释】①楼桑:在今河北涿县,相传是刘备故里。②鹰扬:逞威,大展雄才。③岩廊:庙堂,朝廷。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开篇将刘备的故里楼桑与诸葛亮的草庐相联系,点明诸葛亮出山前隐居南阳的生活,展现其未出茅庐时的沉稳与不凡。B.“八阵图成,三分国峙”高度赞扬了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突出其在三国鼎立中建立的盖世功勋,以及因八阵图而声名远扬。C.诗歌巧妙化用了诸葛亮《出师表》中谋划朝堂的智慧和《梁甫吟》里寄寓的深沉感慨,以此突出诸葛亮兼具的文韬与忧思。D.“五丈秋风,落日苍茫”将诸葛亮对蜀国的影响比作肃杀秋风、雄浑落日,从自然景象角度形象地突出了诸葛亮影响之大。16.元曲强调结构紧密,自然流畅,请从结构角度赏析本词特色。【答案】15.D16.①开篇曲笔入题,以“草庐”“楼桑”等地点起笔,将诸葛亮和刘备的相关地点相联系,将读者带入特定的历史情境中。②承接有序,先写诸葛亮的功绩,再写起文韬忧思,最后转入对历史结局的思考,曲折有致。③结尾以景结情,通过描绘五丈原上秋风萧瑟、落日残照的苍凉景象,营造出浓郁的历史沧桑感与悲剧氛围,使全曲在情感上得到升华。【解析】【导语】这首元曲以诸葛亮为主题,通过描绘其隐居、功业与忧思,展现了其文韬武略与历史影响。结构上,曲词紧密衔接,自然流畅,从草庐到八阵图,再到《出师表》与《梁甫吟》,层层递进,最后以五丈秋风、落日苍茫作结,意境深远,情感深沉。【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将诸葛亮对蜀国的影响比作肃杀秋风、雄浑落日”错误,“五丈秋风,落日苍茫”,这句是说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当时秋风萧瑟,落日苍茫,是通过描写五丈原的自然景象来营造一种苍凉、悲壮的氛围,而不是将诸葛亮对蜀国的影响比作肃杀秋风、雄浑落日。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①开篇曲笔入题:开头“草庐当日楼桑。任虎战中原,龙卧南阳”,以“草庐”和“楼桑”这两个地点起笔,把诸葛亮和刘备联系起来,让读者一下子进入到三国时期那个特定的历史情境之中,为后文对诸葛亮事迹的叙述做了铺垫。这种开头方式新颖独特,吸引读者。②承接有序:中间部分“八阵图成,三分国峙,万古鹰扬。《出师表》谋谟庙堂,《梁甫吟》感叹岩廊”,先写了诸葛亮在军事上的成就,即八阵图成就了他的威名,促成了三国鼎立;接着写他在政治和文学方面的才能,《出师表》体现了他的谋略,《梁甫吟》表达了他的感慨。这样的叙述层次分明,先功绩后文韬忧思,逐步深入地展现了诸葛亮的形象。③结尾以景结情:最后“成败难量。五丈秋风,落日苍茫”,“成败难量”先对诸葛亮一生的功过成败进行了一个概括性的思考,然后以“五丈秋风,落日苍茫”的景象结尾。通过描绘五丈原上秋风萧瑟、落日残照的苍凉画面,营造出浓厚的历史沧桑感和悲剧氛围,让读者感受到诸葛亮壮志未酬的遗憾,同时也使全曲的情感得到了升华,(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杭州是七大古都之一,以其山色秀美、历史深厚、经济繁荣等特点而为人所爱,柳永就曾在《望海潮》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突出其市场繁荣及人们生活豪奢的特点。(2)《陈情表》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对照手法再现了李密缺亲少故、事必躬亲的孤弱处境。(3)古代诗文中,“香草”常常寄寓了作者对美好理想与高洁品格的追求,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市列珠玑②.户盈罗绮③.外无期功强近之亲④.内无应门五尺之僮⑤.扈江离与辟芷兮⑥.纫秋兰以为佩(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玑、盈、绮、期、僮。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哪吒之魔童闹海》中,显性的锁链属于妖族与龙族,无论是被囚禁的妖族,还是担任监督工作的龙族,一律被无法挣(zhēng)脱的铁索牢牢地束缚在海洋深处;①,哪吒的锁链来自魔丸的身份以及由此带来的各种误解与屈辱;敖丙的锁链来自重振(zhèn)整个龙族的使命担当;申公豹的锁链来自(甲)的家族愿望和位列十二金仙的个人价值诉求;无量仙翁的锁链来自封神之战中阐(chán)教地位的维系和个性中的褊狭凶残……每一个形象都被不同的锁链牢牢锁定在各自的生命轨道之上,有些形象视这种枷锁为负担,②。“我命由我不由天”吗?很显然,这是当下社会健康运行的基本道德诉求。健康的社会终将需要每一个人通过自身的奋斗书写属于自己的生命传奇。只是,必须警惕的是,在追求自我掌握命运的过程中,“从来生死都看淡,专和老天对着干”只能是病态化的社会情境下“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牺牲品质,“小爷是魔,那又如何”只能是极端语境中对命运的不服从与宣战。将此两句话用作一个健康的社会,便是不知(乙)的愚妄和自我放纵的堕(duò)落,绝不是健康的人生样态。在正常化的社会中,逆天改命的本质不是对立,③,是“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哪吒们“对着干”的,是锁链,是压榨和杀戮,绝不是必要的约束与疏导。(节选自刘祥《锁链与突围:<哪吒之魔童闹海>的“我在”困境与自我救赎》)18.请在文中的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甲:_____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