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开发实施细则_第1页
生态农业开发实施细则_第2页
生态农业开发实施细则_第3页
生态农业开发实施细则_第4页
生态农业开发实施细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态农业开发实施细则TOC\o"1-2"\h\u3295第一章总则 3143251.1制定目的与依据 363181.1.1制定目的 3178581.1.2制定依据 3126071.1.3适用范围 4136481.1.4定义 414709第二章生态农业规划 441431.1.5可持续发展原则 4260971.1.6整体规划原则 432071.1.7因地制宜原则 5164221.1.8农业功能区规划 546991.1.9农业生产布局规划 5273781.1.10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5287281.1.11前期调研 5320551.1.12规划编制 6250741.1.13规划实施 610763第三章生态农业技术体系 6252371.1.14技术选择原则 6274971.1.15技术选择范围 6191401.1.16技术选择程序 6193551.1.17技术创新 718111.1.18技术推广 727291.1.19培训对象 7199951.1.20培训内容 721981.1.21培训方式 815458第四章生态农业环境保护 8251401.1.22尊重自然原则 8113391.1.23可持续发展原则 8240141.1.24综合防治原则 847701.1.25农业废弃物分类 9281591.1.26农业废弃物处理方法 9114021.1.27农业废弃物处理政策与技术支持 911371.1.28农业面源污染类型 9291401.1.29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措施 9315741.1.30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政策与技术支持 95890第五章生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10214591.1.31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 1011661.1.32坚持市场导向与政策引导相结合 10145311.1.33坚持发挥区域特色和优势 1054131.1.34坚持创新驱动和产业融合 10287821.1.35明确优势产业定位 10150911.1.36加强优势产业基础设施建设 10320491.1.37培育优势产业龙头企业 10277131.1.38推广优势产业技术和管理模式 10276881.1.39加强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融合 11312031.1.40促进农业多功能化发展 1126411.1.41创新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11180041.1.42加强产业融合发展政策支持 1115316第六章生态农业政策支持 11190551.1.43政策目标 11200291.1.44政策内容 11320331.1.45政策实施 1297221.1.46政策监管 1275681.1.47评估指标 12267161.1.48评估方法 137043第七章生态农业市场开发 1338031.1.49市场需求背景 13307441.1.50市场需求现状 13300851.1.51市场需求趋势 1323061.1.52产品策略 13178401.1.53价格策略 1468881.1.54渠道策略 14264711.1.55促销策略 1450281.1.56服务体系构建 14141311.1.57服务内容优化 14315881.1.58服务渠道拓展 14274321.1.59服务品牌建设 1419461第八章生态农业投资与管理 15105921.1.60投资政策概述 1582281.1.61投资政策措施 1590361.1.62项目筛选与评估 15265381.1.63项目实施与管理 15257251.1.64经济效益分析 16138041.1.65社会效益分析 16145531.1.66综合效益分析 167571第九章生态农业人才培养与引进 16279921.1.67总体目标 16288951.1.68主要任务 1719761.1.69具体措施 17125591.1.70总体要求 17135201.1.71主要任务 1735671.1.72具体措施 17272311.1.73总体目标 1778931.1.74主要任务 18247261.1.75具体措施 182200第十章生态农业考核与评价 18267971.1.76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1882711.1.77指标体系构成 1844051.1.78考核程序 19227341.1.79考核方法 19199891.1.80政策支持 19310331.1.81优化资源配置 19187681.1.82推广经验 19197641.1.83激励与约束 19第一章总则1.1制定目的与依据1.1.1制定目的为贯彻落实国家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特制定本生态农业开发实施细则。本细则旨在明确生态农业开发的方向、任务、措施和要求,规范生态农业开发行为,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绿色、循环、低碳发展。1.1.2制定依据本细则依据以下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及标准制定:(1)《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5)《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6)《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7)《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8)《全国生态农业建设规划》;(9)国家及地方相关生态农业建设技术标准。第二节适用范围与定义1.1.3适用范围本细则适用于我国境内从事生态农业开发的企事业单位、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以及相关部门、科研机构和社会组织。1.1.4定义(1)生态农业:指遵循生态学原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2)生态农业开发:指在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前提下,对农业资源进行综合开发,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过程。(3)生态农业建设:指通过政策引导、科技支撑、产业升级等手段,推动生态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统一的活动。(4)生态农业技术:指应用于生态农业建设的各项技术,包括种植、养殖、土壤改良、水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技术。(5)生态农业产品:指符合生态农业技术要求,生产过程中不使用或限量使用化学合成物质,具有良好生态环境效益的农产品。第二章生态农业规划第一节生态农业规划原则1.1.5可持续发展原则生态农业规划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保证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资源利用高效化:合理利用土地、水资源、生物资源等,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资源浪费。(2)环境友好:减少化肥、农药等化学品的施用,推广生物农药、有机肥料,降低农业面源污染。(3)生态平衡:保持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维护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1.1.6整体规划原则生态农业规划应遵循整体规划原则,将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农民生活等多方面因素纳入规划范围,实现农业产业布局的优化。(1)统筹规划:充分考虑区域自然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发展现状,合理布局农业产业。(2)空间布局优化:合理划分农业功能区,实现农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有序布局。1.1.7因地制宜原则生态农业规划应遵循因地制宜原则,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规划方案。(1)适应性规划:根据不同区域的气候、土壤、水资源等自然条件,选择适宜的农业发展模式。(2)创新发展:结合当地实际,推广新技术、新业态,促进农业产业升级。第二节生态农业规划内容1.1.8农业功能区规划根据区域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现状,合理划分农业功能区,包括粮食生产区、经济作物区、生态保护区等。1.1.9农业生产布局规划(1)种植业布局:根据土壤、气候等条件,优化作物布局,提高土地产出率。(2)畜牧业布局:合理配置饲料资源,发展生态畜牧业,减少环境污染。(3)渔业布局:充分利用水资源,发展生态渔业,提高渔业经济效益。1.1.10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规划(1)水土保持:加强水土保持工程,防止水土流失,提高土地抗蚀能力。(2)污染防治: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减少化肥、农药等化学品的施用,降低农业面源污染。(3)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维护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第三节生态农业规划程序1.1.11前期调研(1)收集基础资料:包括区域自然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发展现状等。(2)分析现状:对区域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农民生活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1.1.12规划编制(1)确定规划目标:根据区域实际情况,明确生态农业规划的目标。(2)制定规划方案:结合前期调研和分析,制定具体的生态农业规划方案。(3)方案论证:组织专家对规划方案进行论证,保证方案的可行性和科学性。1.1.13规划实施(1)制定实施计划:明确生态农业规划的实施步骤、时间节点和责任主体。(2)加强政策支持:制定相关政策,保障生态农业规划的实施。(3)监测与评估:对生态农业规划实施情况进行监测与评估,及时调整规划方案。第三章生态农业技术体系第一节生态农业技术选择1.1.14技术选择原则(1)符合生态农业发展目标:生态农业技术选择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保证技术措施对生态环境的正面影响大于负面影响。(2)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生态农业技术选择应充分考虑技术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保证技术在生产实践中能够发挥积极作用。(3)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生态农业技术选择应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1.1.15技术选择范围(1)资源利用与保护技术:包括节水灌溉、合理施肥、病虫害生物防治、土地改良等技术。(2)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技术:包括退耕还林、湿地保护、水土保持、生态景观建设等技术。(3)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包括秸秆还田、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等技术。(4)农业信息化技术:包括物联网、大数据、智能农业设备等技术。1.1.16技术选择程序(1)调研与评估:对现有生态农业技术进行调研和评估,了解技术的适用性、成熟度和推广前景。(2)制定技术目录:根据调研与评估结果,制定生态农业技术目录,明确各类技术的优先顺序和推广范围。(3)技术论证与筛选:组织专家对技术目录中的技术进行论证和筛选,保证技术的科学性和实用性。第二节生态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1.1.17技术创新(1)建立技术创新体系:加强生态农业技术创新,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2)强化技术创新政策支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生态农业技术创新。(3)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生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动技术成果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1.1.18技术推广(1)制定推广计划:根据生态农业技术目录,制定技术推广计划,明确推广目标、任务和措施。(2)建立推广体系:建立健全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充分发挥部门、农业企业和农民合作社等主体的推广作用。(3)强化推广服务:加强生态农业技术培训、咨询和指导,提高农民的技术接受能力和应用水平。第三节生态农业技术培训与普及1.1.19培训对象(1)农业技术人员:对农业技术人员进行生态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其技术指导和服务能力。(2)农民:对农民进行生态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其科技素质和生态农业意识。1.1.20培训内容(1)生态农业技术知识:包括生态农业的基本理论、技术方法和实践案例等。(2)技术操作与维护:针对具体技术,进行操作方法和维护保养方面的培训。(3)政策法规与市场信息:传达国家关于生态农业的政策法规,提供市场信息和产业发展趋势。1.1.21培训方式(1)现场培训:组织专家到农业生产现场进行技术培训,面对面解答农民疑问。(2)远程培训:利用网络、电视等媒体,开展远程教育培训,扩大培训覆盖面。(3)培训教材与资料:编写生态农业技术培训教材和资料,方便农民自学和参考。第四章生态农业环境保护第一节生态环境保护原则1.1.22尊重自然原则生态农业环境保护应遵循尊重自然的原则,即在农业开发过程中,要充分尊重自然生态系统的特点和规律,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尊重自然原则要求我们在农业生产中,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1.1.23可持续发展原则生态农业环境保护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即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可持续发展原则要求我们在农业开发过程中,注重生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环境污染,保证农业长期稳定发展。1.1.24综合防治原则生态农业环境保护应采取综合防治原则,即针对生态环境问题,运用多种措施进行治理和修复。综合防治原则要求我们在农业环境保护中,充分发挥政策、技术、管理等手段的作用,形成合力,共同推进生态农业建设。第二节农业废弃物处理1.1.25农业废弃物分类农业废弃物主要包括农作物秸秆、农产品加工废弃物、畜禽粪便、废旧农膜等。对这些废弃物进行合理分类,有利于提高处理效率,减少对环境的污染。1.1.26农业废弃物处理方法(1)秸秆还田:将农作物秸秆粉碎后,翻入土壤,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2)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通过发酵、干燥等技术,将畜禽粪便转化为有机肥、生物肥料等资源,减少环境污染。(3)废旧农膜回收处理:建立健全废旧农膜回收体系,对废旧农膜进行回收、处理,减少对土壤和环境的污染。1.1.27农业废弃物处理政策与技术支持(1)政策支持:加大农业废弃物处理的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农民参与农业废弃物处理,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2)技术支持:加强农业废弃物处理技术研发,推广先进的处理技术,提高农业废弃物处理效果。第三节农业面源污染防控1.1.28农业面源污染类型农业面源污染主要包括化肥、农药污染、畜禽粪便污染、农田径流污染等。这些污染源对水体、土壤、大气等环境造成严重影响。1.1.29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措施(1)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根据地形、土壤、水资源等条件,合理规划农业生产布局,降低农业面源污染风险。(2)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技术:采用生物农药、有机肥料等替代化学农药、化肥,减少农业面源污染。(3)建立农田水利设施: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农田排水能力,减少农田径流污染。(4)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对畜禽粪便进行资源化利用,减少畜禽粪便对环境的污染。1.1.30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政策与技术支持(1)政策支持:加大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的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农民采用绿色农业生产方式。(2)技术支持: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研发,推广先进的防控技术,提高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效果。,第五章生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第一节产业结构调整原则1.1.31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产业结构调整应遵循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原则,以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推动农业产业结构向更加绿色、可持续的方向发展。1.1.32坚持市场导向与政策引导相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应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加强政策引导,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1.1.33坚持发挥区域特色和优势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生态环境和产业发展基础,发挥区域特色和优势,培育具有竞争力的生态农业产业。1.1.34坚持创新驱动和产业融合以科技创新为支撑,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农业产业链的附加值。第二节优势产业培育1.1.35明确优势产业定位根据区域特点和资源优势,明确优势产业定位,重点支持发展具有市场竞争力和生态效益的产业。1.1.36加强优势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完善优势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产业抗风险能力。1.1.37培育优势产业龙头企业培育具有带动能力的优势产业龙头企业,发挥其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引领作用。1.1.38推广优势产业技术和管理模式加强优势产业技术研究和推广,提高产业整体技术水平,推广先进的管理模式,提高产业效益。第三节产业融合发展1.1.39加强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融合推动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1.1.40促进农业多功能化发展发挥农业多功能,拓展农业产业领域,提高农业综合效益。1.1.41创新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积极摸索创新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1.1.42加强产业融合发展政策支持完善相关政策体系,为产业融合发展提供有力保障。第六章生态农业政策支持第一节政策体系构建1.1.43政策目标生态农业政策体系构建的核心目标是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业生态环境质量,促进农民增收。政策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1)系统性原则:政策体系应涵盖生态农业发展的各个方面,形成完整的政策链条。(2)科学性原则:政策制定应基于科学研究和实践摸索,保证政策的有效性和可行性。(3)动态调整原则:政策体系应适应生态农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不断调整和完善。1.1.44政策内容(1)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生态农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生态农业的地位、任务、目标和措施,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法律保障。(2)政策引导:通过制定产业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等,引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生态农业发展。(3)资金支持:设立生态农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生态农业技术研发、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培训等方面。(4)技术创新:鼓励和支持生态农业技术创新,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高生态农业技术水平。(5)市场培育:加强生态农产品市场培育,推广生态农产品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6)教育培训:加强生态农业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民生态意识和技术水平。第二节政策实施与监管1.1.45政策实施(1)宣传发动:通过各种渠道宣传生态农业政策,提高农民对政策的认知和认同。(2)项目申报:鼓励农民和专业合作社申报生态农业项目,明确项目实施主体和责任。(3)政策落实:各级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保证政策落到实处。(4)资金拨付:按照项目实施进度,及时拨付生态农业发展资金。1.1.46政策监管(1)监督检查:建立生态农业政策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机制,保证政策执行到位。(2)责任追究:对政策实施不力、弄虚作假等行为,依法依规追究责任。(3)信息反馈: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及时了解政策实施效果,为政策调整提供依据。第三节政策效果评估1.1.47评估指标(1)生态环境质量:评估生态农业政策实施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包括土壤、水质、大气等方面。(2)农业产值:评估生态农业政策对农业产值的影响,包括产量、产值、效益等方面。(3)农民收入:评估生态农业政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包括收入水平、收入来源等方面。(4)社会效益:评估生态农业政策对社会效益的影响,包括就业、教育、卫生等方面。1.1.48评估方法(1)数据分析:通过收集相关数据,分析生态农业政策实施效果。(2)实地调查:组织专家和工作人员进行实地调查,了解生态农业政策实施情况。(3)案例研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生态农业项目,进行深入剖析和研究。(4)第三方评估:邀请第三方评估机构,对生态农业政策实施效果进行客观评估。通过以上评估,为生态农业政策体系的调整和完善提供科学依据。第七章生态农业市场开发第一节市场需求分析1.1.49市场需求背景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环保意识的增强,生态农业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模式,逐渐受到广泛关注。市场需求分析旨在深入挖掘消费者对生态农业产品的需求现状、发展趋势及潜力,为生态农业市场开发提供依据。1.1.50市场需求现状(1)消费者对生态农业产品的认知度逐渐提高,需求量不断增长。(2)消费者对生态农业产品的品质、安全性和营养价值有较高要求。(3)生态农业产品在一线城市和发达地区的市场需求较大,但市场潜力尚未完全释放。(4)消费者对生态农业产品的价格敏感度较高,价格竞争力是影响市场需求的重要因素。1.1.51市场需求趋势(1)消费者对生态农业产品的需求将持续增长,尤其是健康、绿色、有机产品。(2)消费者对生态农业产品的品质和品牌认知度越来越重视。(3)线上销售渠道将成为生态农业产品市场拓展的重要途径。第二节市场营销策略1.1.52产品策略(1)突出生态农业产品的特点,如绿色、有机、无污染等。(2)优化产品结构,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3)加强产品包装和设计,提升产品形象。1.1.53价格策略(1)合理制定生态农业产品的价格,既要考虑成本,也要考虑市场竞争。(2)实施差异化价格策略,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3)适时调整价格,以应对市场变化。1.1.54渠道策略(1)拓展线上销售渠道,如电商平台、社交媒体等。(2)加强与实体零售商的合作,提高产品覆盖率。(3)开展线上线下融合营销,提升品牌知名度。1.1.55促销策略(1)利用节假日、庆典等时机开展促销活动。(2)联合相关企业开展联合促销,扩大市场影响力。(3)制定会员制度,提高消费者忠诚度。第三节市场服务体系建设1.1.56服务体系构建(1)建立健全生态农业产品售后服务体系,提高消费者满意度。(2)加强物流配送服务,保证产品新鲜度。(3)提供专业的咨询和指导服务,帮助消费者了解生态农业产品。1.1.57服务内容优化(1)深入了解消费者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2)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3)加强服务人员培训,提升服务质量。1.1.58服务渠道拓展(1)利用互联网、电话、短信等多种渠道提供服务。(2)加强与消费者互动,了解消费者需求。(3)建立健全投诉和建议处理机制,及时解决问题。1.1.59服务品牌建设(1)确立生态农业服务品牌形象,提高品牌知名度。(2)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打造优质服务品牌。(3)加强品牌宣传,扩大品牌影响力。第八章生态农业投资与管理第一节投资政策与措施1.1.60投资政策概述生态农业投资政策旨在推动生态农业的发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投资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通过设立生态农业发展基金、农业补贴、税收优惠等措施,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生态农业领域。(2)完善金融政策。鼓励金融机构为生态农业项目提供信贷支持,降低贷款利率,延长贷款期限,优化金融服务。(3)实施绿色信贷政策。对生态农业项目实行优惠利率,引导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投向绿色、低碳、循环的生态农业产业。1.1.61投资政策措施(1)政策引导。通过政策宣传、培训、示范等方式,引导农民、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生态农业投资。(2)项目扶持。对符合生态农业发展要求的农业项目,给予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支持。(3)优化投资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生态农业投资吸引力,降低投资成本。(4)加强监管。对生态农业投资实行全过程监管,保证投资资金安全、合规使用。第二节投资项目管理1.1.62项目筛选与评估(1)项目筛选。依据生态农业发展规划,筛选具有发展潜力、符合政策导向的农业项目。(2)项目评估。对筛选出的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风险评估、经济效益分析等,保证项目投资合理、可行。1.1.63项目实施与管理(1)项目实施。明确项目目标、任务、进度,制定实施方案,保证项目按计划推进。(2)项目管理。建立健全项目管理制度,对项目实施过程进行监控,保证项目质量、进度和效益。(3)项目验收。项目完成后,组织专家对项目进行验收,评估项目实施效果,总结经验教训。第三节投资效益分析1.1.64经济效益分析(1)投资回报。分析生态农业项目的投资成本和收益,评估投资回报率。(2)成本效益。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各项成本进行分析,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成本效益。1.1.65社会效益分析(1)生态效益。分析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估项目在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贡献。(2)社会就业。评估项目对当地就业的带动作用,提高农民就业率和收入水平。1.1.66综合效益分析(1)综合评价。结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对生态农业项目进行综合评价。(2)效益提升策略。针对项目效益不足的环节,提出改进措施,提高项目综合效益。第九章生态农业人才培养与引进第一节人才培养计划1.1.67总体目标生态农业人才培养计划旨在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充足的高素质人才支持,促进农业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具体目标如下:(1)建立完善的生态农业人才培养体系,保证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衔接。(2)提高生态农业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升生态农业整体竞争力。(3)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生态农业领军人才。1.1.68主要任务(1)开展生态农业专业教育和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2)强化实践教学,提升生态农业人才的实践操作能力。(3)加强生态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4)推进校企合作,拓宽人才培养渠道。1.1.69具体措施(1)制定生态农业人才培养规划,明确人才培养方向和目标。(2)加强生态农业专业课程设置,优化课程体系。(3)建设生态农业实践教学基地,提高实践教学效果。(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5)设立生态农业人才培养基金,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第二节人才引进政策1.1.70总体要求生态农业人才引进政策旨在吸引和留住国内外优秀人才,为生态农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具体要求如下:(1)制定具有竞争力的人才引进政策,吸引高层次人才。(2)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提升人才引进效果。(3)建立健全人才评价体系,保证人才引进质量。1.1.71主要任务(1)引进具备国际视野的生态农业领军人才。(2)引进具备丰富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的生态农业技术人才。(3)引进具备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人才。1.1.72具体措施(1)设立生态农业人才引进专项资金,用于人才引进和培养。(2)提供优惠的政策支持,包括税收优惠、住房补贴等。(3)建立人才信息库,加强与国内外优秀人才的联系。(4)举办生态农业人才招聘会,拓宽人才引进渠道。第三节人才激励与保障1.1.73总体目标人才激励与保障旨在激发生态农业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保证人才队伍的稳定和发展。具体目标如下:(1)建立健全生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