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水产养殖技术及病害防治指南Thetitle"FishFarmingTechniquesandDiseaseControlGuidelines"isspecificallydesignedtocatertoaquacultureprofessionalsandenthusiasts.Itservesasacomprehensivereferencetoolforimplementingeffectivefarmingpracticesandcombatingcommondiseasesthataffectfishpopulations.Theguideisparticularlyapplicableinregionswherefishfarmingisasignificantindustry,suchasAsia,SouthAmerica,andAfrica,wheresustainablepracticesarecrucialformaintaininghealthyfishstocksandensuringeconomicviability.Theguidelinesoutlinedinthetitleareessentialforfarmerstounderstandthelatesttechniquesinfishfarming,includingoptimalfeeding,waterqualitymanagement,andhabitatcreation.Italsodelvesintopreventivemeasuresandtreatmentprotocolsfordiseases,suchasIchthyophthiriusmultifiliisandColumnaris,whichcandecimatefishpopulationsifnotaddressedpromptly.Thedocumentisamust-haveforthoseinvolvedintheaquaculturesector,whethertheyaresmall-scalehobbyistsorlarge-scalecommercialoperators.Requirementsforusingthe"FishFarmingTechniquesandDiseaseControlGuidelines"includeathoroughunderstandingofbasicaquacultureprinciples,accesstothenecessaryresourcesforimplementingtherecommendedpractices,andtheabilitytointerpretandapplytheguidelineseffectively.Regularupdatesonthelatestresearchandadvancementsinthefieldarealsoencouragedtoensurethatfarmersstayinformedandadoptthemostup-to-datestrategiesforfishhealthandproductivity.水产养殖技术及病害防治指南详细内容如下:第一章水产养殖基础知识1.1水产养殖概述水产养殖作为一种重要的农业生产方式,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它是指在水体环境中,通过对水生经济动物的养殖、繁殖和管理,以获取水产品的一种生产活动。水产养殖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水产品资源,还有利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1.2水产养殖的分类水产养殖根据养殖对象、养殖方式和养殖环境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2.1按养殖对象分类水产养殖可分为鱼类养殖、虾类养殖、蟹类养殖、贝类养殖、藻类养殖等。其中,鱼类养殖是我国水产养殖的主要部分,包括草鱼、鲢鱼、鳙鱼、鲫鱼等。1.2.2按养殖方式分类水产养殖可分为池塘养殖、网箱养殖、稻田养殖、工厂化养殖等。池塘养殖是我国最传统的养殖方式,适用于多种水生经济动物的养殖;网箱养殖适用于湖泊、水库等大型水域,具有投资少、管理方便等优点;稻田养殖则是在稻田中养殖水生动物,实现稻渔共作;工厂化养殖则是在室内或半封闭环境下,采用现代化的养殖设备和技术进行生产。1.2.3按养殖环境分类水产养殖可分为淡水养殖、海水养殖、半咸水养殖等。淡水养殖主要在我国内陆地区进行,海水养殖则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半咸水养殖则介于两者之间。1.3水产养殖的环境要求水产养殖的环境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3.1水质条件水质是水产养殖的基础,良好的水质有利于水生动物的生长发育。水质条件包括水温、溶解氧、酸碱度、盐度、氨氮、亚硝酸盐、重金属含量等。不同种类的水生动物对水质条件的要求有所不同,养殖者应根据养殖对象的特性选择合适的水域。1.3.2水域环境水域环境包括水域面积、水深、底质、地形等。水域面积应满足养殖规模的需求;水深应适宜养殖对象的生长;底质应保持清洁,避免污染;地形应有利于水流的循环。1.3.3气候条件气候条件对水产养殖也有一定的影响。适宜的气候条件有利于水生动物的生长发育。养殖者应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选择合适的养殖方式和养殖对象。1.3.4技术与设备水产养殖需要一定的技术和设备支持。养殖者应掌握养殖技术,合理配置养殖设备,保证养殖过程的顺利进行。同时还要关注养殖过程中的病害防治,提高养殖效益。第二章水产养殖场规划与建设2.1养殖场选址与规划水产养殖场的选址与规划是决定养殖成败的关键环节。在选择养殖场地时,需要充分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地理位置:养殖场应位于交通便利、水源充足、水质良好的地区,便于原料采购和产品销售。(2)气候条件:养殖场应选择气候适宜、无极端气候的地区,以保证养殖生物的生长发育。(3)生态环境:养殖场周边应具备良好的生态环境,避免污染源对养殖生物的影响。(4)土地资源:养殖场应具备足够的土地资源,以满足养殖设施建设和未来发展需求。在选址确定后,进行养殖场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养殖种类:根据市场需求、资源条件和技术水平,选择适宜的养殖种类。(2)养殖模式:根据养殖种类、场地条件和投资能力,选择合适的养殖模式,如池塘养殖、网箱养殖、流水养殖等。(3)养殖规模:根据市场需求、资源条件和投资能力,合理确定养殖规模。(4)布局设计:养殖场布局应遵循科学、合理、高效的原则,保证养殖生物的生长发育。2.2养殖设施设备选择养殖设施设备的选择对养殖场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影响。以下为养殖设施设备选择的几个方面:(1)池塘设施:包括池塘建设、进排水系统、增氧设备、水质监测设备等。(2)网箱设施:包括网箱制作、锚固设备、网箱管理设备等。(3)流水养殖设施:包括水处理设备、循环水系统、饲料投喂设备等。(4)保温设施:如温室、保温棚等,以保证养殖生物在低温季节的生长。(5)饲料及药品设备:包括饲料储存、制粒设备、药品储存等。(6)运输设备:包括运输车辆、保温箱等,保证养殖产品的新鲜度。2.3水产养殖场建设与管理水产养殖场的建设与管理是保证养殖生产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在建设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1)科学规划:根据养殖种类、规模和模式,制定合理的建设方案。(2)质量保证:保证建筑材料、设备的质量,为养殖生产创造良好条件。(3)环境保护:在建设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避免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在管理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人员管理:选拔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养殖人员,提高养殖生产效率。(2)技术管理:制定科学的养殖技术规程,保证养殖生物的生长发育。(3)生产管理:加强生产计划、生产调度、生产统计等工作,提高养殖场生产效益。(4)安全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制度,保证养殖场生产安全。(5)环境保护:加强养殖废水处理,减少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通过以上措施,为水产养殖场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第三章饲料与营养3.1饲料种类及营养成分饲料是水产养殖中的环节,其种类繁多,营养成分各异。以下对常见饲料种类及其营养成分进行简要介绍。3.1.1植物性饲料植物性饲料主要包括谷物、豆类、饼粕类等。谷物类如玉米、小麦、大麦等,富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矿物质和维生素。豆类如大豆、绿豆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矿物质和维生素。饼粕类如豆饼、花生饼等,含有较高的蛋白质、脂肪、矿物质和维生素。3.1.2动物性饲料动物性饲料主要包括鱼粉、肉骨粉、蚕蛹、鱼油等。鱼粉富含优质蛋白质、脂肪、矿物质和维生素,是水产养殖中常用的蛋白质来源。肉骨粉、蚕蛹等含有较高的蛋白质、脂肪、矿物质和维生素。鱼油富含ω3脂肪酸,对水产动物的生长和发育具有重要作用。3.1.3微生物饲料微生物饲料是指通过微生物发酵技术生产的饲料,如酵母、乳酸菌等。微生物饲料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矿物质和维生素,同时还具有改善肠道微生物环境、增强水产动物免疫力等作用。3.2饲料投喂技术饲料投喂技术是保证水产动物营养需求的关键环节。以下介绍几种常用的饲料投喂技术。3.2.1饲料种类选择根据水产动物的生长阶段、种类和养殖环境,选择合适的饲料种类。如幼鱼期选择高蛋白、高脂肪的饲料,成鱼期选择碳水化合物较多的饲料。3.2.2投喂量控制投喂量应根据水产动物的生长速度、水温、水质等因素进行调整。过量投喂会导致饲料浪费、水质恶化,甚至引发病害。一般采用“少量多餐”的原则,每天投喂23次。3.2.3投喂方式采用人工投喂、自动投喂等方式,保证饲料均匀分布,避免水产动物抢食。投喂过程中,注意观察水产动物的反应,及时调整投喂量。3.3营养平衡与饲料添加剂为了保证水产动物的营养需求,提高饲料利用率,需要在饲料中添加一定量的饲料添加剂。3.3.1营养性添加剂营养性添加剂主要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和维生素等。通过添加这些添加剂,可以弥补饲料中营养成分的不足,提高饲料的营养价值。3.3.2非营养性添加剂非营养性添加剂主要包括抗生素、益生素、酶制剂等。抗生素可以预防水产动物病害,益生素可以改善肠道微生物环境,酶制剂可以提高饲料利用率。3.3.3功能性添加剂功能性添加剂主要包括免疫增强剂、抗氧化剂、生长促进剂等。这些添加剂可以增强水产动物的免疫力、改善肉质、促进生长等。通过合理使用饲料添加剂,可以保证水产动物的营养需求,提高养殖效益。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水产动物的生长需求、饲料种类和养殖环境等因素,科学选择和搭配饲料添加剂。第四章水产养殖管理4.1水质管理水产养殖的水质管理是养殖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其直接关系到养殖对象的生长状况和病害发生率。应保证水源的清洁与安全,避免污染水源对养殖对象产生不良影响。在养殖过程中,要定期检测水质的各项指标,如pH值、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等,保证其在适宜范围内。为实现水质管理,养殖户需采取以下措施:(1)合理配置养殖设施,保证水体的充分交换和循环;(2)适时更换养殖水,减少养殖水体中有害物质的积累;(3)使用水质改良剂,如微生物制剂、底质改良剂等,调节水质;(4)加强饲料管理,减少饲料残渣对水质的影响;(5)定期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防止病原菌的滋生。4.2养殖密度管理养殖密度管理是水产养殖过程中的另一个重要环节。合理的养殖密度有利于提高养殖效益,降低病害发生率。养殖密度的确定需考虑以下因素:(1)养殖对象的种类、生长速度和抗病能力;(2)养殖水体的环境条件,如水质、溶氧等;(3)养殖设施的配备情况,如增氧设备、饲料投喂设备等;(4)养殖管理技术,如病害防治、水质调控等。在实际操作中,养殖户应根据养殖对象的生长状况和环境条件适时调整养殖密度。当发觉养殖密度过高时,应及时降低密度,避免养殖水体环境的恶化;当养殖密度过低时,可适当增加密度,提高养殖效益。4.3疾病预防与管理水产养殖过程中的疾病预防与管理,关系到养殖对象的生长和养殖效益。以下是疾病预防与管理的主要措施:(1)加强养殖环境管理,保持水质清洁,降低病原菌的滋生;(2)选用优质种苗,提高养殖对象的抗病能力;(3)定期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防止病原菌的传播;(4)合理投喂饲料,避免过量投喂,减少饲料残渣对水质的影响;(5)加强养殖对象的观察,发觉异常情况及时处理;(6)建立健全病害防治体系,定期对养殖对象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觉并治疗疾病。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地预防和管理水产养殖过程中的疾病,保障养殖对象的健康生长。第五章水产病害诊断与防治5.1水产病害诊断方法水产病害的诊断是保障水产养殖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目前水产病害诊断方法主要包括现场诊断、实验室诊断以及分子生物学诊断。5.1.1现场诊断现场诊断是通过对水产动物的养殖环境、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进行观察和分析,初步确定病因的方法。现场诊断具有操作简便、快速的特点,但准确度相对较低。5.1.2实验室诊断实验室诊断是通过对水产动物的组织切片、病原体培养、生物化学检测等手段,确定病因的方法。实验室诊断具有准确度高的特点,但需要专业设备和人员,操作较为复杂。5.1.3分子生物学诊断分子生物学诊断是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如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基因测序等,对病原体进行快速、准确的检测。分子生物学诊断具有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的特点,但设备和技术要求较高。5.2常见水产病害防治5.2.1细菌性疾病细菌性疾病是水产养殖中常见的病害,如赤皮病、烂鳃病等。防治方法主要包括:加强水质管理,定期消毒水体;合理调整养殖密度;使用敏感抗生素进行治疗。5.2.2病毒性疾病病毒性疾病如草鱼出血病、白斑综合症等。防治方法包括:选用抗病种;加强养殖管理,提高水体环境质量;定期检测病原体,发觉病毒及时处理。5.2.3寄生虫性疾病寄生虫性疾病如锚头蚤病、车轮虫病等。防治方法包括:定期检查水产动物,发觉寄生虫及时治疗;使用杀虫剂进行水体消毒;加强养殖环境管理,降低寄生虫感染风险。5.3水产病害的综合防治水产病害的综合防治是指从养殖环境、病原体、养殖管理等多个方面入手,采取一系列措施,降低水产病害的发生和传播。5.3.1加强养殖环境管理保持良好的养殖环境是预防水产病害的关键。应定期清理养殖池底,保持水体清洁;合理调整养殖密度,避免过度拥挤;加强水质监测,及时调整水质指标。5.3.2选用优质苗种选用抗病力强、生长速度快的优质苗种,有助于降低水产病害的发生。5.3.3优化养殖管理优化养殖管理,提高水产动物免疫力。包括合理投喂、保持饲料新鲜、适当增加营养剂等。5.3.4病害监测与预警建立健全病害监测与预警体系,及时发觉和处理病害,降低病害传播风险。5.3.5科学使用药物在病害防治过程中,要科学使用药物,避免滥用抗生素等药物,以免产生抗药性。同时关注药物残留问题,保证水产品质量安全。5.3.6健全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加强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的制定与执行,保证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第六章水产养殖环境调控6.1水温调控水温是影响水产养殖生物生长和发育的关键因素之一。在水产养殖过程中,合理调控水温对于提高养殖效益具有重要意义。6.1.1水温对水产养殖生物的影响水温对水产养殖生物的新陈代谢、生长速度、繁殖能力等均有显著影响。一般来说,水温较高时,水产养殖生物的新陈代谢加快,生长速度提高;但水温过高或过低,均可能导致养殖生物的生长发育受阻。6.1.2水温调控方法(1)物理调控:通过调节养殖池水深、遮阳、加水、排水等方法,实现水温的调控。(2)生物调控:利用养殖生物的生理特性,如调整放养密度、搭配养殖种类等,实现水温的调控。(3)化学调控:通过添加化学物质,如石灰、漂白粉等,调节养殖水体pH值,进而影响水温。6.2水质调控水质是水产养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水质有利于养殖生物的生长和发育。6.2.1水质指标主要包括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硝酸盐、pH值等指标。养殖过程中,需定期检测水质指标,保证水质处于适宜范围。6.2.2水质调控方法(1)物理调控:通过加水、排水、换水、底质改良等方法,改善养殖水质。(2)生物调控:利用微生物、水生植物等生物手段,降解养殖水体中的有机物质,提高水质。(3)化学调控:通过添加化学物质,如石灰、漂白粉等,调节水质指标。6.3水中溶氧调控水中溶氧是水产养殖生物生存和生长的重要条件之一,合理调控水中溶氧对于提高养殖效益具有重要意义。6.3.1水中溶氧对水产养殖生物的影响水中溶氧充足时,养殖生物的新陈代谢、生长速度、抗病能力等均得到提高;溶氧不足时,养殖生物的生长发育受阻,甚至导致死亡。6.3.2水中溶氧调控方法(1)物理调控:通过加水、排水、换水、增氧设备等方法,增加养殖水体中的溶氧。(2)生物调控:利用微生物、水生植物等生物手段,提高养殖水体中的溶氧。(3)化学调控:通过添加化学物质,如过氧化氢等,增加养殖水体中的溶氧。第七章水产养殖品种选择与繁殖7.1品种选择与评价7.1.1品种选择的依据水产养殖品种选择是水产养殖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在选择养殖品种时,应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养殖环境适应性:选择适应当地气候、水质、底质等环境条件的养殖品种。(2)经济效益:选择市场需求大、价格稳定、生长速度快的养殖品种。(3)生态效益:选择对生态环境影响小、能够与当地生态系统相互适应的养殖品种。(4)技术成熟度:选择繁殖、养殖技术成熟,便于推广的养殖品种。7.1.2品种评价方法(1)生产功能评价:通过对养殖品种的生长速度、繁殖能力、抗病力等方面进行评价。(2)经济效益评价:计算养殖品种的投入产出比,评估其经济效益。(3)生态适应性评价:分析养殖品种对当地生态环境的适应性,评估其对生态的影响。7.2繁殖技术7.2.1人工繁殖技术人工繁殖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人工授精:通过人工手段将精子与卵子结合,提高繁殖效率。(2)胚胎移植:将优良品种的胚胎移植到其他养殖品种体内,实现优良基因的传递。(3)人工孵化:在人工条件下孵化受精卵,提高孵化率。7.2.2繁殖环境优化(1)水质调控:保持养殖水质清洁、稳定,满足养殖品种繁殖需求。(2)温度控制:根据养殖品种的繁殖习性,调整养殖水温,促进繁殖。(3)饲料营养:提供充足的饲料,满足养殖品种繁殖的营养需求。7.3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7.3.1种质资源保护(1)建立种质资源库:收集、保存各类养殖品种的种质资源,防止品种资源流失。(2)品种选育:通过选育技术,提高养殖品种的遗传功能,保持品种优势。(3)生态保护:加强养殖环境的保护,维护养殖品种的生存空间。7.3.2种质资源利用(1)品种改良:利用种质资源进行品种改良,提高养殖品种的生产功能。(2)资源共享:加强国内外种质资源的交流与合作,实现资源优化配置。(3)技术推广:将成熟的养殖技术广泛应用于生产,提高水产养殖业的整体水平。第八章水产养殖安全生产8.1安全生产管理8.1.1安全生产责任制度水产养殖安全生产管理应建立完善的安全责任制度,明确各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养殖户的安全职责。养殖企业应设立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负责组织、协调和监督安全生产工作的实施。8.1.2安全生产管理制度(1)安全生产培训与教育:定期对养殖企业员工进行安全生产培训,提高其安全意识、安全技能和应急处置能力。(2)安全生产检查:定期开展安全生产检查,对养殖设施、设备、环境等进行全面排查,保证养殖场安全。(3)安全生产应急预案:制定完善的安全生产应急预案,明确处理程序、应急措施和救援队伍。(4)安全生产考核与奖惩:建立安全生产考核制度,对安全生产表现优秀的员工给予奖励,对发生的员工进行处罚。8.1.3安全生产设施与技术(1)养殖设施安全:保证养殖设施符合国家安全标准,定期检查维护,防止设施损坏导致。(2)养殖环境安全:加强养殖环境监测,保证水质、气温等条件适宜养殖生物生长。(3)养殖技术安全:采用科学养殖技术,合理调整养殖密度,预防病害发生。8.2水产养殖处理8.2.1分类水产养殖可分为自然灾害、技术、人为等。根据性质和影响,分为轻微、一般、重大和特别重大。8.2.2处理程序(1)报告:发生后,养殖企业应立即向当地渔业主管部门报告,并启动应急预案。(2)调查:渔业主管部门接到报告后,应立即组织调查,查明原因、损失程度等。(3)处理:根据调查结果,采取有效措施,对进行妥善处理。(4)总结:对原因进行分析总结,提出改进措施,防止类似再次发生。8.3水产养殖保险与理赔8.3.1水产养殖保险水产养殖保险是一种针对水产养殖风险的保险产品,旨在为养殖户提供经济补偿,降低养殖风险。养殖户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保险产品。8.3.2保险理赔(1)理赔申请:养殖户在发生保险后,应及时向保险公司提交理赔申请。(2)理赔调查:保险公司接到理赔申请后,应立即进行现场调查,核实情况。(3)理赔审核:保险公司根据调查结果,对理赔申请进行审核。(4)理赔支付:保险公司审核通过后,按照保险合同约定支付理赔款项。通过以上措施,水产养殖安全生产得以有效保障,为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第九章水产养殖新技术应用9.1信息技术在养殖中的应用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其在水产养殖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信息技术在养殖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智能监控系统:通过安装传感器、摄像头等设备,实时监测养殖水体的温度、湿度、溶解氧、pH值等关键参数,及时调整养殖环境,保证水产动物健康成长。(2)养殖管理软件:运用计算机技术,对养殖场的生产、销售、库存等信息进行统一管理,提高养殖场的运营效率。(3)远程诊断系统:通过互联网技术,将养殖场的实时数据传输至专家系统,实现对养殖过程中出现问题的远程诊断和指导。(4)大数据分析:收集和分析养殖过程中的各类数据,为养殖户提供有针对性的养殖建议,提高养殖效益。9.2生物技术在养殖中的应用生物技术在养殖领域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遗传育种: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培育具有优良生长功能、抗病力强、繁殖力高的水产动物新品系。(2)病害防治:运用生物技术手段,研发新型疫苗、生物农药等,提高水产动物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3)饲料添加剂:利用生物技术,开发高效、环保的饲料添加剂,提高饲料的转化率,降低养殖成本。(4)生态调控:通过生物技术手段,调控养殖水体的微生物群落结构,改善养殖环境,减少病害发生。9.3环保型养殖技术环保型养殖技术是指在水产养殖过程中,采用环保、低碳、高效的技术手段,实现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环保型养殖技术:(1)循环水养殖:通过循环水处理系统,实现养殖水体的净化和循环利用,降低水资源消耗。(2)底质改良:运用生物技术,改善养殖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版采砂工程安全生产责任承包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餐厅员工劳动权益保障与绩效评估合同
- 二零二五年产权式商铺返租管理及收益分成协议
- 2025版幼儿启蒙教育辅导中心专项培训合作协议
- 2025版烧烤店餐饮合作租赁合同范本
- 2025版P2P借贷业务风险管理咨询与评估协议
- 2025版科技馆产品陈列与科普教育合同
- 2025版电子合同管理系统定制开发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车辆租赁合同规范租赁管理
- 二零二五年度创新研发厂房建设施工合同范本
- 意式极简全案设计
- 《成人慢性肾脏病食养指南(2024年版)》解读
- 联营协议合同模板电子版
- 《蓝莓产品介绍技术》课件
- 集训画室合同协议
- 魔法汉字拓展课件
- 汽车抵押合同协议
- 化妆品生产质量管理体系手册
- 住宅装修中的水电改造安全规范考核试卷
- 房屋代建协议书范本
- 《珍惜粮食拒绝浪费》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