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任务群二 古代诗歌阅读 (一)_第1页
复习任务群二 古代诗歌阅读 (一)_第2页
复习任务群二 古代诗歌阅读 (一)_第3页
复习任务群二 古代诗歌阅读 (一)_第4页
复习任务群二 古代诗歌阅读 (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复习任务群二古代诗歌阅读

基于情感理解与审美鉴赏的传统文化经典阅读

I联系教材•熟悉题材

题材1酬答唱和诗一听君歌一曲,凭酒长精神

酬赠诗,顾名思义,就是诗人赠送酬答之作。酬赠诗产生于文学摆脱经学的

束缚,走向独立之时,这时人的意识开始觉醒,人们开始注意利用独立后的文学

抒发一己之怀。他们融情于诗句,故语深情浓,真切动人,且诗格清逸出尘,自

抒怀抱而思致深刻。

对接教材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太常引•建

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赠从弟》(刘桢)。

题材特征内容情感常用技法

①古人以诗交友,以诗言内容多为送亲别友、

志,因此常常把诗歌作为寄远怀人C大致有以

交往的手段,朋友之间常下几种方式:

常互相唱和,此谓“酬①和诗,只作诗酬和,

唱”。不必用被和诗原韵。

②有所感受、有所表达、②依韵,亦称同韵,

内涵有所思念时,也常常赠诗内容和诗与被和诗同属一

给亲友,以明其情志,此韵,但不必用被和诗

所谓题赠诗。长辈对晚辈原字。

或上级对下级的题、赠多③用韵,即用原诗韵

表示对晚辈或下级的关脚为韵脚,而不必顺

怀、奖励、勉励。同窗好其次序。

友、亲人之间互赠互题,④次韵,亦称步韵,

多表达共勉共励或寄托即用原诗韵脚为韵

友情、亲情。脚,且先后次序都须

相同。

①直抒胸臆。

酬赠诗的针对性很直接表达对

强,其酬答唱和从不对方的感情。

同侧面反映诗人的生②比喻象征。

①从题目上来看,有

活经历、社会理想和用比喻或象

“酬”“和”“赠”“

内心情感。一般通过征的手法,委

次韵”“答”等字眼。

标志情感答诗的形式,对酬和婉表达自己

②或表谢意(含婉拒),或

对象在诗中提到的话的意图。

表深情,或表干谒,或表

题内涵表示关切,或③想象。想象

心志。

寄托劝勉鼓励之情,对方的生活

或仅是朋友间情趣的情景,表达对

表达。对方的思念

之情。

2021年全国甲卷,陈师道《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2020年全国卷I,陆

考情

龟蒙《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奇次韵》;2013年新课标卷H,朱熹《次韵雪

回顾

后书事二首(其一)》;2013年重庆卷,钱继章《鹏古鸟天・酬孝峙》。

对接高考

(2020•全国卷I)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

陆龟蒙

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栽遍木裁诗②。

因吟郢岸百亩蕙③,欲采商崖三秀芝久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重瞳健⑤,不怕江花不满枝。

[注]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

裁诗:作诗。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腕兮,又树蕙之百亩。”比喻培

养人才。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⑤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

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口休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

B.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约会被暂时搁置,作者游春的诗篇也未能写出。

C.作者虽然身在书斋从事教学,但心中盼望能走进自然,领略美好春光。

D.尾联使用了关于沈约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测反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

解析A项,“与外界不通音讯”错。标题中“奉和”指作诗词与别人相唱和,

“见寄”指“寄给我”。皮日休先写诗给作者,并没有“与外界不通音讯”。

答案A

(2)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解析诗歌的标题传递了重要信息:“奉和”谓作诗词与别人相唱和,“次韵”

指按照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袭美抱疾杜门”说明好友皮日休因病闭

门在家。因此,这是一首写给病中好友皮日休以表达关切之情的应和诗。诗歌的

首联交代与友人春季欢饮的约定未能实现,因此,描写春色的诗篇也没能完成,

诗句中透露出愿望未能达成的遗憾之情。颔联化用屈原的诗句,用兰花、蕙草为

喻,说明自己辛勤教学,培养了许多贤才,但也渴望到山间去领略美好的春色。

后两联重在安慰友人要宽心静养。尾联再次用典,借沈约重瞠之典,鼓励友人战

胜眼疾,而最末句更是用“不怕江花不满枝”的灿烂图景来鼓励友人要对未来美

好生活充满信心。

答案①表达了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②宽慰友人,

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患的信心和对以后美好生活的展望。

题材2题画写意诗一画者得于心,诗者会以意

题画诗,是指画家或鉴赏者根据绘画的内容所感而作之诗。题画诗是中国古

典诗歌中的一朵奇葩,它通过书法表现到绘画中,使诗、书、画三者极为巧妙地

结合起来,把无声的画和有声的诗巧妙地融为一体,从而使画意与诗情相映成趣,

相得益彰,达到“诗画一体”的艺术境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因画而流传,

画因诗而永存。

对接教材

《惠崇春江晚景》(苏轼)、《画》(王维)、《墨梅》(王冕)。

题材特征内容情感常用技法

题画诗,是指画①化静为动

家或鉴赏者根所谓化静为

据绘画的内容动就是运用

所感而作之诗,联想将画面

即赏画者对绘上静止的景

画家生平际遇的描述,对画作的

画题材、内容、物、人物写活

鉴赏与品评,对绘画理论的阐

内涵思想的评定,是内容写动,画中景

释,对不同画家画作的比较、论

对作品格调的物、人物如在

析。

艺术总结。或即读者眼前。

兴,或酝酿,或②变无为有

自题,或他题,(虚实结合)

或题画内,或题题画诗恰好

画外。弥补了绘画

①自题画诗,是①题画诗除了体现在其所特有的不足,题画

指画家写于白的诗情画意之艺术美外,还在于诗不仅写画

己画卷上的诗;多方面地表现了自然之美。仅以面上有的景

他题画诗则是山水、田园类题画诗为例,特别物,而且写画

指诗人或画家是题写于画内的山水诗,或描绘面上没有的

为别人的画所波澜不惊、一碧万顷的湖面,于景物。

标志题的诗。情感心旷神怡之中观赏静态美;或描③借题发挥

②从题目上来绘风起云涌、白波若山的海水,大部分的题

看,或以所画内于雄奇之中给人以壮观美;或描画诗还是作

容为题目,或以绘云遮雾绕、层峦叠嶂的山景,者借题画来

画家及画作内于时隐时现之中领略朦胧美;或表达自己的

容、题某画等为描绘平畴无际、风光旖旎的田思想情感,也

题目形式。园,于闲适之中充溢着恬淡美;就是借题发

或描绘风霜高洁、水落石出的林挥。借画咏

泉,于静谧之中带有飘逸美;等志,使画面更

等。具生命力。

②运用想象,再现画面。题画诗

的共同特点往往是将静止的画

面写得活灵活现,写得画中之物

如在眼前,让即使没见过画的人

也能想象得到画面的图景,诗与

画交相辉映。

③无论是自己还是他人写的题

画诗大多是一方面对画中的某

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

阐发画意;另一方面抒发自己的

感情,表白自己的心志,寄托深

沉的感慨,或是宣泄内心的不

满。

2019年全国卷I,陈与义《题许道宁画》;2016年全国卷H,杜甫《丹

考情回

青引赠曹将军霸》;2008年全国卷III,蔡肇《题李世南画扇》;2(X)6年全

国卷1,黄庭坚《题竹石牧牛》。

对接高考

(2019全国卷I)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⑴〜(2)题。(9分)

题许道宁画问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解析C项,“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向来万里意,今

在一窗间”的意思是:一向广阔辽远的万里江山,如今尽入图画,浓缩于窗子大

小的尺寸之间。并非“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

答案C

(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

答案第一问:画中蕴含着诗意,但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第二问:这幅画意境

深远,韵致悠长,令人玩味不已-

题材3送别怀人诗一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送别诗,即人们送行时表达离别之情的诗歌,是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诗歌中

常见的题材之一。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诒别,

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诗作中一个永恒的主题。

对接教材

《芙蓉楼送辛潮》(王昌龄)、《雨霖铃》(柳永)、《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渡

荆门送别》(李白)、《送友人》(李白)、《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梦游天姥

吟留别》(李白)。

题材特征内容情感常用技法

古人常常因事不得①寓情于景,以景

不与家人、情人或亲衬情,情景交融

送别诗涉及的范围极

朋好友离别,送别之②烘托:诗人不直

内广:有君臣官场赠别,

内涵际,人们往往设酒饯接写人的离情别

容有朋友相别,有亲人、

别,折柳相送,吟诗绪,而是通过写眼

情人送别等。

赠别,表达依依不舍中物有伤离之意来

之情。烘托人的伤离之

①依依惜别的不舍与深。

①标题中往往有伤感。③以乐景衬哀情

“送”“别”“赠②离别后的思念与牵(也叫乐景写哀情

”“酬”等字眼。挂。或反衬)。

②常见意象:③对友人的安慰与勉④想象(也叫虚写

“柳”“酒”“月励。或虚实结合)。送别

”“水”四大意象情④借送别友人表明自诗中作者常借助想

标志

(“长亭”“短感己的心志。象来表达自己对朋

亭”工阳⑤抒发对人生的感友的留恋和关切。

关”“舟”“潮慨。

桥”等意象也常在要注意,每首诗表达

送别怀人诗中出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

现)。的,它丰富复杂却不

杂乱无章。

2020年新高考全国卷I,杜甫《赠别郑炼赴襄阳》;2020年江苏卷,

王安石《送沈康知常州》;2020年浙江卷,王勃《秋江送别》、王昌龄

《送柴侍御》;2018年北京卷,辛弃疾《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

考情回顾

2018年浙江卷,李顽《送王昌龄》;2017年全国卷H,苏轼《送子由

使契丹》;2014年广东卷,万树《望江怨・送别》;2012年湖北卷,贾

岛《送邹明府游灵武》。

对接高考

(202()•新高考全国卷I)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⑴〜(2)题。(9分)

赠别郑炼赴襄阳

杜甫

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

把君诗过日,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觇首春%

为于耆旧内③,试觅姓庞人④。

[注]①把:握,执。②觇首山,在襄阳。③耆旧:年高望重的人。④姓庞人:指

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

B.虽然口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

C.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

D.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

解析《赠别郑炼赴襄阳》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是赠别友人郑炼之作,

不仅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也表达了对先贤的敬仰之情。B项,“把君

诗过日,念此别惊神”意思是“手拿着您的诗篇拜读以度时日,想到此次分别深

感不安和震惊”。“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分析错误,不是“日后陪

伴”而是“现在正在拜读“。

答案R

(2)诗的颈联写到峨眉、觇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解析颈联承“念此别”说从此别后,我在峨眉,君在蛆首,地阔天高,何时会

面。郑炼赴襄阳,而杜甫在蜀地,诗人看似是写两地之山,实则是表示两人分隔

异地。同时通过写两座山的不同之景,互文见义写出相隔之远,突出牵挂之深,

不舍之情见于言外。

答案①峨眉山位于蜀地,觇首山位于襄阳,二者相距遥远;②以两山相距之远

代指自己与朋友的远离,不舍之情见于言外。

题材4劳动民生诗一卧斋听萧竹,民间疾苦声

中华民族历来勤劳善良,忠厚坚忍,有热爱劳动的光荣传统,占代诗词之中

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劳动赞歌。生活于乱世的诗人词人,常常悲叹黎元,关心

民间疾苦,留下不少忧国忧民的诗篇。

对接教材

《观刈麦》(白居易)、《悯农》(李绅)、《茶甘》(《诗经》)、《插秧歌》(杨万里)。

题材特征内容情感常用技法

内以反映国事①恶政:赋税徭役过重,①叙议结合,卒章显

内容

涵民生、歌颂生官吏欺压百姓,权贵骄纵志。以叙事为主,穿插

产劳动、反映豪奢。议论,表明作者立场。

民间疾苦为②民情:百姓劳动的艰②以“赋”为主,描写

题材。辛,生活的凄惨,社会的生动。运用简练的外

不公。貌、动作和心理描写,

③赞歌:劳动的乐趣,对塑造各种人物形象。

田园的向往,赞美劳动人③常用比喻、象征等手

民的伟大劳动精神。法,突出主题,暗含批

①标题:直接评。

显示底层民①揭露黑暗政治,批评朝④白描。通过描写劳动

众,如“寡妇、政得失,劝谏统治者。场面,来表达对劳动人

农、民、田夫、②表现农民劳动的艰辛,民的赞美。

田、村”等字反映民生疾苦,表达同情⑤对比。通过劳动者与

眼。人民的情感。不劳而获的统治者的

②主要人物③表达对不公平社会现对比,表达对劳动者的

有官与民、贵实的怨愤和对国家民族同情和对统治者的谴

标与贱之别。命运的担忧。责。

情感

志③意象:田间④赞美劳动人民的辛勤⑥借景抒情。通过场景

劳作、横征暴劳动、劳动创造生活的美描写,表达对田园生活

敛、百姓生好情怀,表现农民收获的的热爱。

计、林间采欢乐和对劳动成果的珍

桑、水上采视。

莲、江上捕⑤劳作虽艰辛,但清新幽

鱼、机上织静的田园生活却让人向

女、工人劳动往。

等。

2019年全国卷川,刘禹锡《插田歌》;2017年浙江卷,白居易《采地黄者》;

2014年全国卷II,郭震《宿渔家》;2013年全国卷(大纲),杜甫《客从》;

2013年浙江卷,白居易《秦中吟・歌舞》。

对接高考

(2019•全国卷HI)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插田歌(节选)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睦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丝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

B.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腾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

C.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衣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

D.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

解析B项,“田藤望如线”,运用了比喻修辞,意思是说远望田埃笔直如线,

而不是“蜿蜒起伏”;“时隐时现”也不准确,原诗中的“白水光参差”是说水

田之上清水粼粼闪光,变幻多姿。

答案B

⑵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6

分)

答案①《酬乐天扬舛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稳,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②

《插田歌》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

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

题材5投赠干谒诗一妆罢问夫婿,画眉深浅无

干谒诗是古代文人为推销自己而写的一种诗歌,类似于现代的自荐信。一些文人

为了求得出仕的机会,往往十分含蓄地写一些干谒诗,向达官贵人呈献诗文,展

示自己的才华与抱负,以求引荐。

对接教材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望海潮》(柳永)。

题材特征内容情感常用技法

干谒,就是有求于人,①比喻。登龙

按照干谒的不同目的,

特别是向达官贵人、门、折桂喻登

或为求取科举而干谒,

内涵在上位者进行请求,内容第,落羽比喻

或为授官、铃选而干

使他们关照自己,为落第,飞鸟、

谒,或为入幕而干谒。

自己延揽声誉等。良马喻己n

②对比。孤鸿

①求取科举登第:为取

与燕雀相比,

得进士出身,一批批应

衬托高洁之

试举子纷纷加入以诗

志;凤凰与蚂

干谒的洪流之中;或由

蚁相比,显示

①从题目上来看,有于制举要求,无论荐举

双方地位悬

“授”“赠”“谒”还是自举,均须由现任

殊。

“上”等字眼;官员相保,所以不得不

③双关。干谒

②在干谒方式上则又对权贵干谒。

诗大都具有表

有互利法、恳请法、②围绕性选、调迁:前

里双层意蕴,

激将法等;进士为求早日出仕,前

标志情感其表层意蕴常

③干谒诗带有明确的资官为求顺利通过位

取自比喻性的

目的性,要从干谒诗选,自然要干谒。

意象或描述性

的写作时间、干谒者③请求入幕:历来幕主

的意象;而里

的生活状况及干谒者往往非贵即显,需要事

层意蕴则取自

的身份出发,体会诗先或文或诗以显才华

象征性的意

歌情感。来打动幕主。

象。

④代人干谒:明确的代

④借景抒情。

人干谒,尤其是中唐以

借四海升平之

后,这种干谒往往和送

景表达对显贵

别紧密两连。

的赞美。

考情回顾2019年全国卷n,杜荀鹤《投长沙裴侍郎》。

对接高考

(2019全国卷II)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⑴〜Q)题。(9分)

投长沙裴侍郎

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阳,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U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解析D项,“受恩必报”属于无中生有。”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的意思是“男子汉接受恩惠必须有相应的理由,我平生不会随便接受别人的恩

惠”,这是对别人施加恩惠的态度,并无“受恩必报”之意。

答案D

⑵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

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6分)

解析第一问,情感表达方面的作用。颈联描写了渔乡隐居(垂纶,垂丝钓鱼,

指隐居)和风中鸿雁鸣叫两个场景,“隐者”和“鸿雁”都是孤高耿介的意象代

表,形象化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怀。第二问,结构安排方面的作用。其他三联直抒

胸臆,明确表达了自己的情感态度,感情激烈,而间写两个具体场景,使得全诗

节奏得到了舒缓。

答案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

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②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

有委婉从容之致。

题材6托物言志诗一万物皆有品,寄寓世间情

托物言志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如景物、器物、动物或植物等)

为描写对象,抒发作者思想感情,寄寓襟怀抱负等为主要内容的诗歌。它将作者

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写中。托物言志是一种表现手

法(或艺术手法),就是诗人把自己的某种理想、人格或感情融于某种具体事物中,

即物与志的结合。

对接教材

《咏柳》(贺知章)、《卜算子・咏梅》(陆游)、《石灰吟》(于谦)。

题材特征内容情感常用技法

①描摹情态类。只是①从具体描写

对物象情态进行生动的方法看,主要

的描摹,从而抒发作是正面描写(绘

者对物象的喜爱之形绘色)与侧面

借助吟咏自然或社会

情。烘托。

事物来表达作者的思

②托物言志类。作者②从修辞手法

想感情。

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写看,主要是比

①所借之物:既是作者

具体的“物”,来表达喻、象征、拟人

的理想、旨趣、节操的

自己内心的志向与抱和对比等。

化身,更是作品主旨和

负。③从抒情方法

形象的载体。

③咏物抒怀类。这类看,主要是托物

②物:托物言志常常借

诗抒发的情感相对来言志。要实写物

助某物的一些特性,此

说是短暂的,与“物”的声音、形态、

内涵“物”非“景”,咏物内容

所处的具体环境和作色泽等相应的

不是写景。借景抒情的

者当时的个人处境关外部特征,有时

“景”是指自然风景,

系更密切。还要写出其所

而不是某种物品。

④以物喻人类。这类处环境的特点,

③志:可以指感情、志

咏物诗所描写或吟咏求其“形似”。

向、情操、爱好、愿望、

之“物”与某一类型、由物到人,由实

要求等。借景抒情的

某一群体的人相似,到虚,写出其精

“情”专指热爱、憎

而不单单指向作者自神品格,求其

恶、赞美、快乐、悲伤

己。“神似”。

等感情。

⑤托物言理类。通过④从整体构思

具体的物象来说明一看,托物言志;

些“事理”,即通过某从局部分析,常

个具体事物的“理力用比喻、拟人、

引申出具有普遍意义对比、象征等手

的道理。法。

①寄寓作者的理想抱

①从对象上来看,咏物负,或希望实现个人

诗的对象是单纯的某理想,或希望报效国

个物。诗人着重对所咏家。

之物的特征、功能进行②寄寓高尚的节操,

刻画,或者着重对所咏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

标志之物的某一内蕴、精神情感途多舛的伤感,或抒

进行吟咏。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

②从题目上来看,或以火的哀愁。

所咏之物为题目,或以③托物讽世,或忧国

咏某物、题某物、某物忧民,或感时伤世,

吟等为题目。或愤世嫉俗,或针硬

时弊,或冷嘲热讽。

2021年全国乙卷,辛弃疾《鹊桥仙・赠鹭鹭》;2021年天津卷,朱熹《念

奴娇用傅安道和朱希真梅词韵》;2020年全国卷111,陆游《苦笋》;2019

考情回年江苏卷,韩愈《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2018年全国卷in,工建

顾《精卫词》;2013年新课标卷H,朱熹《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2012

年天津卷,杨万里《野菊》;2011年山东卷,储光羲《咏山泉》;2010

年全国卷I,刘孝绰《咏素蝶诗》。

对接高考

(202。全国卷III)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⑴〜(2)题。(9分)

苦笋

陆游

藜雷①盘中忽眼明,骄头脱襁白玉婴。

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征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注]①藜蕾:藜和茬。泛指粗劣的饭菜。②媚妩:美好可亲。唐太宗曾说,别人

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看到盘中摆放的一对剥去外皮的竹笋,洁白鲜嫩,不禁眼前一亮。

B.诗的三、四两句既是对苦笋的直接描写,又有所引申,使苦笋人格化。

C.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竟苦第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

D.全诗以议论收尾,指出人才养成既需要发展空间,也要经受风雨磨炼。

解析C项,“我见魏征殊媚妩,约束儿童勿多取”的意思是“我看到苦笋想到

了魏征美好的品行,就管束儿童不要过多挖取苦笋”。因此,“苦笋吃起来口感

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分析错误。

答案c

(2)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一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6分)

解析这是一首托物抒怀诗,借歌咏苦笋告诉人书做人应高风亮节,刚正不阿。

由物及人,找出苦笋、魏征二者的相似点进行分析,组织语言作答即可。如:苦

笋“苦节乃与生俱生”,口感苦涩,一些人不喜欢;魏征常常“犯颜直谏”,其

言行常令人难以接受。”极知耿介种性别”意思是“深知苦笋耿介的性格与别的

品种不同”,苦笋象征耿介性格,魏征方正不阿,二者相似。

答案①历史上的魏征以“犯颜直谏”著称,其言行常常令人难以接受,好比苦

笋的滋味并不适口;②苦笋与生俱来的“苦节”,象征耿介性格,与魏征方正的

人格相似,应该得到认可。

题材7羁旅思乡诗一曲中闻折柳,忆起故园情

这类诗歌多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望月伤心,见花落泪,听雨思亲,多少景

物都被染上诗人的感情色彩,因而此类诗中常将伤感、迷离、凄苦、寂寞、孤寂、

惆怅、忧郁的情怀及种种离愁别绪表现得淋漓尽致,又很婉约含蓄。

对接教材

《登高》(杜甫)、《次北固山下》(王湾)、《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月夜忆舍弟》

(杜甫)、《商山早行》(温庭筠)。

题材特征内容情感常用技法

作者因长期客居

在外、滞留他乡或

借抒情主人公旅途中的

漂泊异地等,对所

所见所闻、所感所叹,

见所闻颇有所感,

内涵内容表达思亲怀乡之情。主①借景抒情(或

借此抒发对家乡、

题有潦倒失意、漂泊哀“寓情于景”),情

亲人的无尽思念

伤、思念亲人等。景交融。②以乐景

和人生感叹、漂泊

衬哀情(以乐景写

愁苦等情感。

哀情)。

①标题中多含有

③侧面落笔(对写

“客舍”“登①天涯漂泊羁旅愁。叙

法)。作者在表现怀

高”“望写客居他乡的艰难,抒

远、思归之情时,

月”“忆”“寄发漂泊无定的孤苦。

不是直接抒发思念

”“行”“思,,②望尽天涯怀人愁。感

之情,而是从对方

等词语以及元宵、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