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页岩油地面集输第3部分:中高成熟度页岩油集输设计与实施技术规范_第1页
2023年页岩油地面集输第3部分:中高成熟度页岩油集输设计与实施技术规范_第2页
2023年页岩油地面集输第3部分:中高成熟度页岩油集输设计与实施技术规范_第3页
2023年页岩油地面集输第3部分:中高成熟度页岩油集输设计与实施技术规范_第4页
2023年页岩油地面集输第3部分:中高成熟度页岩油集输设计与实施技术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3目 次前 言 III范围 1规范性引用文件 1术语和定义 1基本规定 2集输工程 3数字化 5站场总图 5公用工程及配套设施 6腐蚀控制 7安全、环保、节能 8模块化设计 8数字化交付 8IIPAGEPAGE1PAGEPAGE23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中高成熟度页岩油集输工程设计内容,未规定部分应参照GB50350执行。规范性引用文件GBJ22 厂矿道路设计规范GB8978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18564.1 1部分:金属常压罐技术要求GB/T18920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GB/T21447 钢质管道外腐蚀控制规范GB/T21447 埋地钢质管道阴极保护技术规范GB/T21447 钢质管道内腐蚀控制规范GB50013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4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6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9 工业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61 66kV及以下架空电力线路设计规范GB50545 110kV~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GB50183 石油天然气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50187 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GB50350 油田油气集输设计规范GB/T50493 石油化工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设计标准GB/T50823 油气田及管道工程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规范GB/T50892 油气田及管道工程仪表控制系统设计规范JGJ123 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技术规范SY/T0048 石油天然气工程总图设计规范SY6320 陆上油气田油气集输安全规程SY6503 石油天然气工程可燃气体检测报警系统安全规范SY/T6769 非金属管道设计、施工及验收规范SY/T7351 油气田工程安全仪表系统设计规范SY/T7352 油气田地面工程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设计规范TSGG0002 锅炉节能技术监督管理规程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页岩油集输ShaleOil GatheringandTransportation将页岩油汇集、计量、增压、处理和外输的全过程。压裂液FracturingFluids由多种添加剂按一定配比形成的非均质不稳定的化学体系,是对油层进行压裂改造时使用的工作液,它的主要作用是将地面设备形成的高压传递到地层中,使地层破裂形成裂缝并沿裂缝输送支撑剂。根据分散介质可分为水基、油基和混合基三种类型,常用的压裂液为水基压裂液。水基压裂液BasedFracturingFluids滑溜水压裂液SlickFracturingFluid以清水为基液,加入减阻剂,配合杀菌剂、表面活性剂等辅剂而形成的压裂液配方体系。线性胶压裂液 LinearGelFracturingFluid含有水溶性聚合物及其它添加剂,具有可流动状态的压裂液。水基冻胶压裂液BasedGuanidineGumFracturingFluid压裂返排液FlowbackFracturingFluid压裂液返排阶段FracturingFluidFlowbackPeriod油井在水力压裂结束后进行生产的初期阶段。在该生产期内,产液中主要是压裂返排液。产油量上升阶段OilProductionRampingUpPeriod压裂液返排阶段结束后,产油量逐渐升高直至达到峰值,产液中压裂反排液含量逐渐降低。OilProductionDeclineRapidlyPeriod在产油量达到峰值之后,持续时间较短,产油量进入快速下降阶段。产油量缓慢递减阶段OilProductionDeclineSlowlyPeriod在产油量快速递减阶段之后,产油量下降速度变缓,持续生产时间长。转人工举升阶段ArtificialLiftPeriod由自喷阶段转入人工举升阶段。3.12 增压站Boosterstations基本规定页岩油油田地面工程设计应与油藏工程、钻井工程、采油工程紧密结合,总体规划,分期实施。页岩油油田地面工程设计应满足滚动开发、产量接替的需求,以区域分布、开发顺序、增产稳产应根据生产规律及开发方案,通过模块组合,经济灵活地确定地面集输建设方案及规模。在前期页岩油油田地面工程管道廊带、骨架工程等应同区域供电、供水、道路、通信等工程充分结合,必要时可同沟敷设。地面工程设计应根据页岩油开发模式和生产特点,分压裂液返排阶段、产油量上升阶段、产油量快速递减阶段、产油量缓慢递减阶段开展总体设计,做到近远结合,优化设计各阶段工艺设施的设置,经济有效地满足各阶段的生产要求。地面站场应采用标准化、模块化设计,全面开展面向预制和组装的三维协同模块化设计,建立定QSY06037的规定。中、小型QSY01003的规定。地面工程设计应采用安全、适用、经济、高效、可靠的技术和设备,应推广应用单井软件计量、油气混输、不加热集输、高效多功能设备、非金属管道等先进成熟的工艺技术、设备和材料。根据油田开发方案不同阶段的参数预测,合理选择工艺设备,并适当留有余量。应优先选用质量符合规范要求、性能和安全可靠性满足生产需要的国产设备、材料。JGJ123的要求。(点以及井场的生产运行状态。“三废”“三废”VOC(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排放,GB37822和《陆上石油天然气开采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相关要求。因地制宜,在技术经济可行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新能源。除符合本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的规定。集输工程一般规定地面集输宜采用区域增压、集中处理的总体布局,减少布站层级。初期采出液量大及含水率高时,可采用平台预脱水工艺,脱出的采出水复配压裂液或集中处置,低含水产液进集输管网,降低液量变化对集输及处理系统的影响。地势起伏大、集输半径长的地区宜采用平台增压工艺CNG罐车、移动式天然气处理装置和燃气发电等方式回收利用,避免放空。集输站场内管道宜采用地面敷设安装。井场应与钻井工程、采油工程相结合,统筹优化确定井场全生命周期建设方案。应结合钻井、压裂、试油及投产运行等各阶段需要,提前实施供电、供水、通信、道路等配套系统在不满足不加热集油条件时,可通过经济比选采用空气源热泵加热、电加热或掺热水等加热集油工艺。集油管网(增压站SYT6662的相关技术要求GB50350SY/T6769中的有关规定。接转站(增压站)接转站或增压站宜与井场或井组合建。(增压站采出液处理含滑溜水压裂液的采出液处理宜采用一段热化学脱水工艺。压裂返排液收集和利用雨水进入水池的措施。压裂返排液输送可采取管输、罐车运输或两者相结合的方式。当压裂返排液采用管输方式时,宜采用非金属管。(瞬态及稳态GB18564.1的要求。采出水处理GB50014GB50350的有关规定集中处理。含冻胶压裂液的采出水处理宜采用先破胶、再破乳的工艺。GB8978及当地相关环保标准要求。数字化SY/T7352的相关规定。井、站的生产运行管理应按以集中处理站为中心,集中统一监控所辖的接转站(增压站)以及井场的生产运行状态。采油井场及油气集输站场应设置仪表检测及控制设施,采用计算机控制系统。其中,采油井场宜(RTU)(增压站自动化数据通信传输方式及组网形式,应结合油田通讯现状、自然环境和社会可依托条件合理选择,充分利用已建通讯网络。宜采用“有线+无线”方式灵活组网。丛式井场和接转站(增压站)的自控、电力、通信、阴极保护等设施应采用一体化集成设计。橇装设备应在橇上设置仪表接线箱。应根据井场和站场的风险等级、所处地区的具体情况设置视频监控及安防系统。GB/T50892的规定。GB/T50823的规定。SY/T7351的规定。GB/T50493SY6503的规定。站场总图站场址选择SY/T0048的有关规定。71.3 站场选址毗邻井场时,应充分考虑修井和二次压裂等作业的操作场地。站址防洪及排涝站场的防洪设计标准应符合SY/T0048的有关规。区域布置站场等级划分和区域布置,应符合GB50183的规定。总平面及竖向布置GB50183、SY/T0048GB50016的有关规定。井场布置应充分利用钻井场地。井场生产区和放空区应与钻井作业区、压裂区、临时营地和钻井放喷池功能分区明确,避免生产、钻井作业和营地相互影响,便于连续钻井、压裂和修井作业。井场内通道宽度应综合分析生产巡检和后期施工要求。井站场坚向布置应结合周边地形情况,竖向排水应结合外部排水系统情况。管线综合布置管线综合设计应符合GB50350SY/T0048和GB50187的有关规定。丛式井场的管线应统一规划布置,满足连续钻井、压裂和施工作业的要求。公用工程及配套设施供配电电力负荷分级GB50350的规定。8.12 供电电源各类站场可适当设置在线式不间断电源装置或应急发电机组。除处理厂控制中心不间断电源lh;对己设置应急发电机组的场所,应缩减不间断电源装置的蓄电池后备时间。负荷计算应结合井场、站场生产负荷变化、设施的变化等,分生产阶段统计和计算用电负荷,优化确定整个开发周期内的供配电建设方案。变配电变电所应按无人值守设计。GB50350GB50061及GB50545的规定。通信适应的通信方式。4 GB50350应符合该危险区的防爆等级要求。供热与暖通供热与暖通设计应符合GB50350及GB50019生产与采暖(生活)用热负荷宜单独考虑。G00021表1 室内设计参数建筑单体/房间名称温度(℃)通风次数(次/h)夏季冬季正常事故办公室、值班室、控制室、会议室26~2818~20泵房≤4051012≤40510药剂泵房、污水提升泵房≤405612空气压缩机房≤4056给排水GB50013GB50014的有关规定;建筑给排水系统设计应符合GB50015的有关规定。站场临时用(排)(排)GB50160消防GB50183GB50350的有关规定执行。消防用水可由给水管道、消防水池、天然水源供给,应满足水量、水压要求。GB/T18920执行。建筑与结构建(构)GB50016、GB50183的规定。屋,如轻钢框架结构、快装房、集装箱式房屋等,功能相近的房屋宜合并设置。生活、办公类用房宣优先考虑社会依托,次之选用撬装野营房,并集中设置。GB50350的规定。合。地基处理方式和基础结构形式应结合浅层荷载试验结果和详勘报告进行分析确定。道路GBJ22、GB50183的规定。站场道路的设计应满足生产管理、维修维护、巡检消防、钻井修井的通车要求。腐蚀控制内腐蚀控制GB50350的规定。GB/T23258的规定。外腐蚀控制GB/T21447的规定,可采取外防腐层或外防腐层与阴极保护联合保护的措施。济性等因素,综合分析确定。腐蚀性、工程寿命及经济性等因素进行确定。GB/T21448的规定。安全、环保、节能安全SY6320的有关规定。地面工程设计应进行危险可操作性分析(HAZOP)。高低压分界处及分组检修连接处应设置安全隔离设施。的设备安全阀前后应设置截断阀。GB50183的规定。环保压缩机、空冷器、泵等应采用低噪声设备。等,降噪指标应满足当地环保部门的要求。废润滑油、废渣等废弃物应妥善处理。生产污水宜回收利用,生产污水处理宜依托周边已建处理设施。节能SY/T6638的相关要求。应合理选择机泵电动机的调速方式,宜采用变频电机。应合理优化站场设备平面布局及管道走向,减少压力损失。工艺设计应充分利用冷热介质热量交换,做好设备及管道的保温(冷)。宜采用南北向。10.3.5在具备条件时,应利用风能、太阳能、地热等新能源。模块化设计应采用模块化设计、工厂化建造。各站场应按照总体工艺流程顺序,综合考虑同类设备集中布置、方便操作及检维修等因素,做好模块整体规划和布局。脱水站宜采用模块化建设模式,井场、增压站、接转站宜采用一体化集成装置。模块化三维模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