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专用2025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3讲1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夯基提能作业含解析_第1页
山东专用2025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3讲1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夯基提能作业含解析_第2页
山东专用2025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3讲1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夯基提能作业含解析_第3页
山东专用2025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3讲1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夯基提能作业含解析_第4页
山东专用2025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3讲1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夯基提能作业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第3讲1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一、选择题1.(2024广东湛江调研测试)林则徐在鸦片斗争初期提出“弃大洋,守内河。以守为战,以逸待劳,诱敌登岸,聚而歼之”的总体策略。由此推断其()A.在战略打算上重视主动进攻B.受到传统国防思想的影响C.在战略方向上海防塞防并重D.对西方社会相识非常深化答案B题干“弃大洋,守内河……诱敌登岸”信息,反映的是中国传统国防中重视边疆陆战的塞防思想,故选B项。2.(2024山东德州二模)“但这一斗争并没有促使中国人惊醒……他们拒不承认中国在军事上的劣势和在政治上的衰退,这样他们便让自己接着沉睡了二十年。”这段话中的“斗争”是指()A.鸦片斗争 B.其次次鸦片斗争C.甲午中日斗争 D.八国联军侵华答案A“这一斗争并没有促使中国人惊醒”“拒不承认……劣势和……衰退”“……接着沉睡了二十年”等信息体现了中国国门初被打开,但清朝统治者仍旧没能认清形势,A项与材料所述相符,故选A项。3.(2024四川绵阳期末)张之洞曾就法国教堂在湖北利川县买地一案,严词指出,“法国法律中并无准许其在中国买地的条文”,使得法国领事无词以对,默然离去。这一事务反映了()A.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髙B.废除了“领事裁判权”C.中国已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官员利用条约制度维护国家权利答案D据题干材料“‘法国法律中并无准许其在中国买地的条文’,使得法国领事无词以对,默然离去”,可知张之洞利用条约制度维护了国家权利,故选D项。4.(2024陕西榆林一模)英国汉学家蓝诗玲说明为自己的著作起名为《鸦片斗争》是因为“这场斗争关键就在鸦片”,“直到其次次鸦片斗争,对华鸦片贸易依旧是英国财政的重中之重”。英国政府之所以重视鸦片贸易,主要在于()A.英国政府急需鸦片贸易打开中国市场B.英国政府急需鸦片贸易扭转贸易逆差C.鸦片贸易捍卫了英国“自由贸易”原则D.鸦片贸易对于英国的政治影响力至为重要答案B据题干及所学可知,由于英国商品在中国没有取得巨大的收益,故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以扭转贸易逆差,故选B项。5.(2024山东德州期中)甲午战前,英国人赫德认为,中国的“陆海和海军,并没它自己所想象的实力”,“(日本)料将威猛进攻,它有胜利的可能。中国方面不免又用它的老战术。但是只要它能经得住失败,就可以渐渐利用其长久力气和人数上的优势转移局面”。由此可见,赫德认为()A.军事实力在斗争中具有确定作用B.中国失败的根本缘由是战术的落后C.作战意志是日本取胜的充分条件D.中国的国情更适合对日本长久作战答案D据题干中“(日本)料将威猛进攻,它有胜利的可能”,可知日本宜速战速决,“但是只要它能经得住失败,就可以渐渐利用其长久力气和人数上的优势转移局面”,说明中国宜进行长久战,故选D项。6.(2024课标Ⅱ)19世纪70年头,针对日本阻挡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一直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依据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这说明当时()A.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B.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C.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答案D地方官员在上奏中要求依据万国公法来评判涉外事务,说明国人具有了肯定的近代外交观念,故D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提及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故A项错误。当时朝贡体系尚未完全解体,故B项错误。材料中地方官员只是在上奏中供应建议,并非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故C项错误。7.(2024江苏苏州调研)“它(某场斗争)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夷夏之大防因之而完全崩溃。”这场斗争()A.使中国起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使中国失去了北方大片领土C.刺激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D.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答案B据题干可推断为其次次鸦片斗争。其次次鸦片斗争期间,沙皇俄国通过1858年的中俄《瑷珲条约》和1860年的中俄《北京条约》,先后攫取中国东北多达100多万平方千米的土地,致使中国失去了北方的大片领土,故选B项。8.其次次鸦片斗争期间,英法提出递交国书一项,只是依据西方的国际法惯例行事,并没有考虑到清朝的特别国情;当清朝提出见皇帝须要磕头时,被他们以国家之间一律同等的理由加以拒绝。据此可知()A.西方挑战清王朝统治的合法性B.西方假借国际法制造斗争借口C.清廷利用近代外交抗衡西方D.清廷拒不承认西方的同等地位答案D据题干材料“清朝提出见皇帝须要磕头”可知,皇帝还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没有同等的观念,故选D项。9.(2024山东潍坊期中)某条约签订后,“法人窥粤,英人窥滇,俄人西窥新疆,东窥三省,四夷入侵,各示所欲”。这表明()A.法英俄是侵华的主要敌人B.中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C.列强侵华过程中相互勾结D.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答案B题干材料中“法人窥粤,英人窥滇,俄人西窥新疆,东窥三省,四夷入侵,各示所欲”强调的是甲午战后列强侵华的状况,甲午战后中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故选B项。10.(2024课标Ⅰ)甲午斗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扬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很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A.欧美舆论宣扬左右了斗争进程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答案C本题主要考查近代列强侵华。解读题干可知,甲午中日斗争期间,日本充分利用舆论宣扬策略和公关手段,引导欧美舆论倒向日方,西方认为甲午中日斗争中国战败是日本将中国“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解放出来,而清政府却对此没有任何回应,这本质上说明白昏庸的晚清政府不谙熟近代外交,故选C项。材料只反映了日本利用舆论宣扬掩盖其侵华的本质目的和晚清政府的不作为,未反映A、B、D三项。11.(2024黑龙江大庆一模)据《长青县志》记载:拳匪四起,倡言“保清灭洋”,横行劫掠,架户勒赎,河西被害者不计其数。以上材料表明()A.清政府对义和团持支持看法B.义和团运动具有消极的一面C.清政府借助特权欺压民众D.扶清灭洋得到全体国民支持答案B材料“拳匪四起……河西被害者不计其数”体现了义和团对长青县带来的严峻破坏,说明义和团运动具有消极的一面,故选B项。12.(2024广东百校联考)列强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斗争的目的就是想瓜分中国,而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也是实行瓜分的有利时机,但在《辛丑条约》中却没有割地等相关条款。这说明()A.义和团运动取得了肯定成效B.列强“以华制华”方针失效C.列强在华利益实现最大化D.中国民族危机渐渐趋于缓和答案A据题干及所学可知,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粉碎了其瓜分中国的安排,故选A项。《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B项错误;据材料可知,列强在华利益并没有实现最大化,C项错误;《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的民族危机加重,D项错误。13.(2024河南百校联盟质量监测)1900年8月,浙江隐私会党首领率众起义,在其影响下,衢州百姓起米击毙了爱护洋教势力的知县和传教士,史称“衢州教案”。这一事务()A.表明清廷成为洋人工具B.推动民主革命进入高潮C.受北方政治形势的影响D.与义和团运动如出一辙答案C依据题干材料“1900年8月”可知,当时中国北方爆发了义和团运动,开展了反洋教的斗争,“击毙了爱护洋教势力的知县和传教士”是受到了北方政治形势的影响,故选C项。14.(2024安徽师大附中期中)有学者指出:“对慈禧太后来说,义和团事务是一场苦痛的经验。慈禧太后对政治的敏锐和精明的本能使她意识到,除非自己表露出某些懊悔的样子和制定政治改革的措施,否则就难以重新得到外国的敬重和国人的仰慕。”这反映了慈禧太后()A.对义和团的痛恨B.对侵略者的依靠C.推行改革的决心D.实施新政的目的答案D材料中“除非自己表露出某些懊悔的样子和制定政治改革的措施,否则就难以重新得到外国的敬重和国人的仰慕”,反映了清政府推行新政的主要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赢得帝国主义国家的支持,故D项正确。15.(2024河南中原名校质量考评)1899—1900年,美国先后两次发出照会: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并要求其他列强“不得以任何方式进行干涉”“保全中国领土及行政的完整世界各国可以获得同等和公正的条件,在清帝国从事贸易”等等。材料中的照会()A.反映出美国意在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的完整,维护在华利益B.协调了列强的在华利益的冲突,促进了中国局势的稳定C.危及了西方列强在华的根本利益,美国与列强关系快速恶化D.反映出美国成为了列强在亚太地区竞技场上角逐的主角之一答案D解读题干,结合所学可知此时美国的工业实力已经上升为资本主义世界首位,争夺海外殖民地是美国的当务之急,故选D项。材料中美国的照会明显是为了维护美国的利益,A项错误;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推动列强共同瓜分中国,B项错误;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符合西方列强在华的共同利益,C项错误。16.(2024山西五校二次联考)1901年2月,流亡在西安的清朝政府发出上谕,宣布今后的对外方针是“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还声称:“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这体现出清政府()A.以主权换治权 B.主动赔款割地C.甘心做傀儡 D.失去民心民意答案A题干材料“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体现出了清政府为了能够接着保证自己的统治地位,不惜出卖国家权益,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17.甲午之役,民族之殇。对此,史学家陈旭麓说:“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旅顺陷后,海军提督丁汝昌褫职,仍统海军驻威海,兵舰既弱,坐守而已。日舰集大连湾,将袭威海,先攻登州,陷荣城。日舰二十五艘环威海口外。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汝昌恐北炮台不能守,命卸巨炮机件以归,免资敌,戴宗骞持不行。无何北台陷,宗骞奔刘公岛。日军踞炮台,以台之巨炮俯击澳内兵舰……海军水手并登岸,噪出,鸣枪过市,声言向提督乞生路,刘公岛中大扰。诸洋员请姑许乞降,以安众心,汝昌不行。军士露刃挟汝昌,汝昌仰药死。诸将推洋员托汝昌之名,作降书。日军受降。材料二当中国盛时,日本不敢与抗。咸丰庚申中英之战,败衅,英、法、俄、美并为有约之国,日本不得与……是役(甲午斗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以上材料摘编自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威海之战战场态势的特点,归纳北洋舰队失败的主观缘由。(6分)(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甲午斗争中国战败所造成的危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