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质量监督管理100项_第1页
产品质量监督管理100项_第2页
产品质量监督管理100项_第3页
产品质量监督管理100项_第4页
产品质量监督管理100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产品质量监督管理(100项)

一、生产销售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产品

(一)处罚依据

1.《产品质量法》(1993年2月通过,2018年12月第三次修正)第四十九条生产、销售

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产品的,责令停止生产、销

售,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产品,并处违法生产、销售产品(包括已售出和未售出的产品,

下同)货值金额等值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

吊销营业执照;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产品质量法》(1993年2月通过,2018年12月第三次修正)第六十条对生产者专门

用于生产本法第四十九条、第五十一条所列的产品或者以假充真的产品的原辅材料、包装物、

生产工具,应当予以没收。

3.《产品质量法》(1993年2月通过,2018年12月第三次修正)第十三条可能危及人体

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工业产品,必须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

行业标准;未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必须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

禁止生产、销售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标准和要求的工业产品。具体

管理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二)裁量标准

1.没收违法产品或者以假充真的产品的原辅材料、包装物、生产工具,罚款,没收违法

所得

【较轻】

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下的,或者产品尚未销售的或已销售,追回全部的,没收违法生产、

销售的产品或者以假充真的产品的原辅材料、包装物、生产工具,并处货值金额等值以上1.5

倍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

【一般】

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的,或者产品已销售,但追回部分产品的,没收违法生

产、销售的产品或者以假充真的产品的原辅材料、包装物、生产工具,并处货值金额1.5倍

以上2.5倍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

【严重】

货值金额五万元以上的,或者产品已销售,但不能追回的,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产品

或者以假充真的产品的原辅材料、包装物、生产工具,并处货值金额2.5倍以上3倍以下的

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

2.吊销营业执照

(1)违法生产、销售产品给人民身体健康、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后果的;

(2)其他严重违法情形。

二、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

(一)处罚依据

1.《产品质量法》(1993年2月通过,2018年12月第三次修正)第五十条在产品中掺

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的,责令停止生产、销售,

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产品,并处违法生产、销售产品货值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三倍以下的

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构成犯罪的,依法

追究刑事责任。

2.《产品质量法》(1993年2月通过,2018年12月第三次修正)第五条禁止伪造或者冒

用认证标志等质量标志;禁止伪造产品的产地,伪造或者冒用他人的厂名、厂址;禁止在生

产、销售的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

3.《产品质量法》(1993年2月通过,2018年12月第三次修正)第十二条产品质量应当

检验合格,不得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

4.《产品质量法》(1993年2月通过,2018年12月第三次修正)第三十二条生产者生产

产品,不得掺杂、掺假,不得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不得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

5.《产品质量法》(1993年2月通过,2018年12月第三次修正)第三十九条销售者销售

产品,不得掺杂、掺假,不得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不得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

(二)裁量标准

1.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产品,罚款,没收违法所得

【较轻】

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下的,或者产品尚未销售的或已销售,追回全部的,没收违法生产、

销售的产品,并处货值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一倍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

所得。

【一般】

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二的,或者产品已销售,但追回部分产品的,没收违法生

产、销售的产品,并处货值金额一倍以上两倍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

得。

【严重】

货值金额五万元以上的,或者产品已销售,但不能追回的,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产品,

并处货值金额两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

2.吊销营业执照

(1)违法生产、销售产品给人民身体健康、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后果的;

(2)其他严重违法情形。

三、生产国家明令淘汰的产品,销售国家明令淘汰并停止销售的产品

(一)处罚依据

1.《产品质量法》(1993年2月通过,2018年12月第三次修正)第五十一条生产国家明

令淘汰的产品的,销售国家明令淘汰并停止销售的产品的,责令停止生产、销售,没收违法

生产、销售的产品,并处违法生产、销售产品货值金额等值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

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

2.《产品质量法》(1993年2月通过,2018年12月第三次修正)第六十条对生产者专门

(一)处罚依据

1.《产品质量法》(1993年2月通过,2018年12月第三次修正)第五十二条销售失效、

变质的产品的,责令停止销售,没收违法销售的产品,并处违法销售产品货值金额二倍以下

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构成犯罪的,依

法追究刑事责任。

2.《产品质量法》(1993年2月通过,2018年12月第三次修正)第三十五条销售者不得

销售国家明令淘汰并停止销售的产品和失效、变质的产品。

(二)裁量标准

1.没收违法销售的产品,罚款,没收违法所得

【较轻】

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下的,或者产品尚未销售的或已销售,追回全部的,没收违法销售的

产品,并处货值金额50%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

【一般】

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二的,或者产品已销售,但追回部分产品的,没收违法销

售的产品,并处货值金额50%以上1.5倍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

【严重】

货值金额五万元以上的,或者产品已销售,但不能追回的,没收违法销售的产品,并处

货值金额1.5倍以上2倍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

2.吊销营业执照

(1)违法生产、销售产品给人民身体健康、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后果的;

(2)其他严重违法情形。

五、伪造产品产地,伪造或者冒用他人厂名、厂址,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等质量标志

(一)处罚依据

1.《产品质量法》(1993年2月通过,2018年12月第三次修正)第五十三条伪造产品产

地的,伪造或者冒用他人厂名、厂址的,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等质量标志的,责令改正,

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产品,并处违法生产、销售产品货值金额等值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

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

2.《产品质量法》(1993年2月通过,2018年12月第三次修正)第五条禁止伪造或者冒

用认证标志等质量标志;禁止伪造产品的产地,伪造或者冒用他人的厂名、厂址;禁止在生

产、销售的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

3.《产品质量法》(1993年2月通过,2018年12月第三次修正)第三十条生产者不得伪

造产地,不得伪造或者冒用他人的厂名、厂址。

4.《产品质量法》(1993年2月通过,2018年12月第三次修正)第三十一条生产者不得

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等质量标志。

5.《产品质量法》(1993年2月通过,2018年12月第三次修正)第三十七条销售者不得

伪造产地,不得伪造或者冒用他人的厂名、厂址。

6.《产品质量法》(1993年2月通过,2018年12月第三次修正)第三十八条销售者不得

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等质量标志。

(二)裁量标准

1.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产品,罚款,没收违法所得

【较轻】

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下的,或者产品尚未销售的或已销售,追回全部的,没收违法生产、

销售的产品,并处货值金额百分之三十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

【一般】

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r的,或者产品已销售,但追回部分产品的,没收违法生

产、销售的产品,并处货值金额百分之三十以上百分之七十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

处没收违法所得。

【严重】

货值金额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或者产品已销售,但不能追回的,没收违法生产、

销售的产品,并处货值金额百分之七十以上等值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

所得。

2.吊销营业执照

(1)违法生产、销售产品给人民身体健康、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后果的;

(2)其他严重违法情形。

六、限期使用的产品,没有在显著位置清晰地标注生产日期和安全使用期或者失效日期

(一)处罚依据

1.《产品质量法》(1993年2月通过,2018年12月第三次修正)第五十四条产品标识不

符合本法第二十七条规定的,责令改正;有包装的产品标识不符合本法第二十七条第(四)

项、第(五)项规定,情节严重的,责令停止生产、销售,并处违法生产、销售产品货值金额

百分之三十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

2.《产品质量法》(1993年2月通过,2018年12月第三次修正)第二十七条产品或者其

包装上的标识必须真实,并符合下列要求:(四)限期使用的产品,应当在显著位置清晰地标

明生产日期和安全使用期或者失效日期。

(二)裁量标准

1.【较轻】

货值金额三万元以下的,或者产品尚未销售的或已销售,追回全部的,处货值金额百分

之十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

2.【一般】

货值金额三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二的,或者产品已销售,但追回部分产品的,处货值金额

百分之十以上百分之二十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

3.【严重】

货值金额十万元以上的,或者产品已销售,但不能追回的,处货值金额百分之二十以上

百分之三十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

七、使用不当,容易造成产品本身损害或者可能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产品,没有警示

标志或者中文警示说明

(一)处罚依据

1.《产品质量法》(1993年2月通过,2018年12月第三次修正)第五十四条产品标识不

符合本法第二十七条规定的,责令改正;有包装的产品标识不符合本法第二十七条第(四)

项、第(五)项规定,情节严重的,责令停止生产、销售,并处违法生产、销售产品货值金额

百分之三十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

2.《产品质量法》(1993年2月通过,2018年12月第三次修正)第二十七条产品或者

其包装上的标识必须真实,并符合二列要求:(五)使用不当,容易造成产品本身损坏或者可

能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产品,应当有警示标志或者中文警示说明。

(二)裁量标准

1.【较轻】

货值金额三万元以下的,或者产品尚未销售的或已销售,追回全部的,处货值金额百分

之十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

2.【一般】

货值金额三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二的,或者产品已销售,但追回部分产品的,处货值金额

百分之十以上百分之二十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

3.【严重】

货值金额十万元以上的,或者产品已销售,但不能追回的,处货值金额百分之二十以上

百分之三十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

八、拒绝接受依法进行的产品质量监督检查

(一)处罚依据

1.《产品质量法》(1993年2月通过,2018年12月第三次修正)第五十六条拒绝接受依

法进行的产品质量监督检查的,给予警告,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责令停业整顿;情节特

别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

2.《产品质量法》(1993年2月通过,2018年12月第三次修正)第十六条对依法进行的

产品质量监督检查,生产者、销售者不得拒绝。

3.《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办法》(2001年8月通过,2015年7月修

正)第三十条违反本办法第十七条规定,拒绝、干扰依法检查的,给予警告,责令改正;拒

不改正的,责令停业整顿;情节特别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

4.《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办法》(2001年8月通过,2015年7月修

正)第十七条有关部门对产品质量依法进行监督检查时,被检查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干扰,

并应当如实反映情况和提供有关资料。

(二)裁量标准

1.【一般】

首次不配合查处或不如实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的,给予警告。

2.【严重】

因拒绝接受监督检查,经警告并责令改正后,仍拒绝接受监督检查的,责令停业整顿。

3.【特别严重】

采取暴力等手段拒绝监督检查的,或者未履行停业整顿的,或者造成严重后果的,吊销

营业执照。

九、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认证机构伪造检验结果或者出具虚假证明

(一)法律依据

1.《产品质量法》(1993年2月通过,2018年12月第三次修正)第五十七条产品质量检

验机构、认证机构伪造检验结果或者出具虚假证明的,责令改正,对单位处五万元以上十万

元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取消其检验资格、认证资格;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产品质量检睑机构、认证机构匕具的检验结果或者证明不实,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相

应的赔偿责任;造成重大损失的,撤销其检验资格、认证资格。

产品质量认证机构违反本法第二十一条第二款的规定,对不符合认证标准而使用认证标

志的产品,未依法要求其改正或者取消其使用认证标志资格的,对因产品不符合认证标准给

消费者造成的损失,与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承担连带责任;情节严重的,撤销其认证资格。

2.《产品质量法》(1993年2月通过,2018年12月第三次修正)第二十一条产品质量检

验机构、认证机构必须依法按照有关标准,客观、公正地出具检验结果或者认证证明。

产品质量认证机构应当依照国家规定对准许使用认证标志的产品进行认证后的跟踪检查;

对不符合认证标准而使用认证标志的,要求其改正;情节严重的,取消其使用认证标志的资

格。

(二)裁量标准

1.【较轻】

首次违法且情节轻微的,或者产品尚未销售的或已销售,追回全部的,对单位处五万元

以上六万五千元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一万元以上二万

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

2.【一般】

首次违法且尚未造成严重后果或社会影响的,或者产品已销售,但追回部分产品的,对

单位处六万五千元以上八万五千元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

处二万元以上四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

3.【严重】

两次及以上违法的,或者产品已销售,但不能追回的,或者造成严重后果或严重负面社

会影响的,或者具有其他严重情形的,对单位处八万五千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直接

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四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

没收违法所得;取消检验资格、认证资格。

十、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属于禁止生产、销售的产品而为其提供运输、保管、仓储等便利

条件,或者为以假充真的产品提供制假生产技术

(一)处罚依据

1.《产品质量法》(1993年2月通过,2018年12月第三次修正)第六十一条知道或者应

当知道属于本法规定禁止生产、销售的产品而为其提供运输、保管、仓储等便利条件的,或

者为以假充真的产品提供制假生产技术的,没收全部运输、保管、仓储或者提供制假生产技

术的收入,并处违法收入百分之五十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办法》(2001年8月通过,2015年7月

修正)第三十二条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七条第二款第(一)、(二)项规定的,责令改正,没

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百分之五十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七条第二款第(三)项规定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标识、包装物及

专门用于制作违法标识、包装物的生产工具、原辅材料及半成品,处以违法标识、包装物货

值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

3.《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办法》(2001年8月通过,2015年7月

修正)第二十七条第二款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他人生产、销售国家禁止生产、销售的产品,并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为其提供便利条件:

(一)提供场地、设备或者仓储、保管及运输等服务的;

(二)提供票据、帐号、虚假证明或者代签合同的;

(三)制作、销售或者提供标识、包装物的;

(四)提供其他便利条件的。

(二)裁量标准

1.【较轻】

违法收入一万元以下的,或者产品尚未销售的或已销售,追回全部的,没收违法收入,

并处违法收入百分之五十以上一倍以下的罚款。

2.【一般】

违法收入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r的,或者产品已销售,但追回部分产品的,没收违法收

入,并处违法收入一倍以上二倍以下的罚款。

3.【严重】

违法收入五万元以上的,或者产品已销售,但不能追回的,或者一年内实施两次及以上

同类违法行为且受到行政处罚的,或者运输、保管、仓储属于法律禁止生产、销售的产品,

给人民身体健康、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后果的,没收违法收入,并处违法收入二倍以上三

倍以下的罚款。

十一、隐匿、转移、变卖、损毁被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查封、扣押的物品

(一)处罚依据

《产品质量法》(1993年2月通过,2018年12月第三次修正)第六十三条隐匿、转移、

变卖、损毁被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查封、扣押的物品的,处被隐匿、转移、变卖、损毁物品货

值金额等值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

(二)裁量标准

1.【较轻】

被隐匿、转移、变卖、损毁物品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下的,或者产品尚未销售的或已销售,

追回全部的,处被隐匿、转移、变卖、损毁物品货值金额等值以上1.5倍以下的罚款;有违

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

2.【一般】

被隐匿、转移、变卖、损毁物品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或者产品已销售,

但追回部分产品的,处被隐匿、转移、变卖、损毁物品货值金额1.5倍以上2.5倍以下的罚

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

3.【严重】

被隐匿、转移、变卖、损毁物品货值金额五万元以上的,或者产品已销售,但不能追回

的,处被隐匿、转移、变卖、损毁物品货值金额2.5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

并处没收违法所得。

十二、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向社会推荐生产者的产品或者以监制、监销等方式参与产品经

营活动

(一)处罚依据

1.《产品质量法》(1993年2月通过,2018年12月第三次修正)第六十七条第二款产品

质量检验机构有前款所列违法行为的,由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消除影响,有违法收

入的予以没收,可以并处违法收入一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撤销其质量检验资格。

2.《产品质量法》(1993年2月通过,2018年12月第三次修正)第六十七条第一款市

场监督管理部门或者其他国家机关迨反本法第二十五条的规定,向社会推荐生产者的产品或

者以监制、监销等方式参与产品经营活动的,由其上级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消除影

响,有违法收入的予以没收;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

给予行政处分。

(二)裁量标准

1.【较轻】

违法收入一万元以下的,或者产品尚未销售的或已销售,追回全部的,没收违法收入,

可以处违法收入百分之三十以下的罚款。

2.【一般】

违法收入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二的,或者产品已销售,但追回部分产品的,没收违法收

入,处违法收入百分之三十以上百分之七十以下的罚款。

3.【严重】

违法收入三万元以上的,或者产品已销售,但不能追回的,或者造成严重后果或严重负

面社会影响的,或者具有其他严重情形的,没收违法收入,处违法收入百分之七十以上1倍

以下的罚款;撤销其质量检验资格。

十三、生产者、销售者伪造、篡改或者冒用产品质量检验机构的检验结论以及其他质量

证明用以推销产品

(一)处罚依据

1.《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办法》(2001年8月通过,2015年7月修

正)第三十一条生产者、销售者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五条第一款规定的,处违法销售产品货值

金额等值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办法》(2001年8月通过,2015年7月修

正)第二十五条第一款生产者、销售者不得伪造、篡改或者冒用产品质量检验机构的检验结

论以及其他质量证明用以推销产品。

(二)裁量标准

1.罚款

【较轻】

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下的,处货值金额30%以下的罚款。

【一般】

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处货值金额30%以上70%以下的罚款。

【严重】

货值金额五万元以上的,处货值金额70%以上等值以下的罚款,

2.吊销营业执照

(1)违法生产、销售产品给人民身体健康、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后果的;

(2)其他严重违法情形。

十四、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他人生产、销售国家禁止生产、销售的产品,为其提供票据、

帐号、虚假证明或者代签合同

(一)处罚依据

1.《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办法》(2001年8月通过,2015年7月修

正)第三十二条第一款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七条第二款第(一)、(二)项规定的,责令改正,

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百分之五十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

2.《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办法》(2001年8月通过,2015年7月修

正)第二十七条第二款第(二)项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他人生产、销售国家禁止生产、销售的

产品,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尤其提供便利条件:(二)提供票据、账号、虚假证明或者

代签合同的。

(二)裁量标准

1.【较轻】

违法所得一万元以下的,没收运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50%以上1倍以下的罚款。

2.【一般】

违法所得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2倍以下的

罚款。

3.【严重】

违法所得五万元以上的,没收逅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2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

十五、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他人生产、销售国家禁止生产、销售的产品,为其制作、销售

或者提供标识、包装物

(一)处罚依据

1.《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办法》(2001年8月通过,2015年7月修

正)第三十二条第二款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七条第二款第(三)项规定的,责令改正,没收违

法标识、包装物及专门用于制作违法标识、包装物的生产工具、原辅材料及半成品,处以违

法标识、包装物货值金额百分之五一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

得。

2.《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办法》(2001年8月通过,2015年7月修

正)第二十七条第二款第(三)项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他人生产、销售国家禁止生产、销售的

产品,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为其提供便利条件:(三)制作、销售或者提供标识、包装

物的。

(二)裁量标准

1.【较轻】

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下的,没收违法标识、包装物及专门用于制作违法标识、包装物的生

产工具、原辅材料及半成品,处违法标识、包装物货值金额50%以上1倍以下的罚款;有违法

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

2.【一般】

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二的,没收违法标识、包装物及专门用于制作违法标识、

包装物的生产工具、原辅材料及半成品,处违法标识、包装物货值金额1倍以上2倍以下的

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

3.【严重】

货值金额五万元以上的,没收道法标识、包装物及专门用于制作违法标识、包装物的生

产工具、原辅材料及半成品,处违法标识、包装物货值金额2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有违

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

十六、企业未依照规定申请取得生产许可证而擅自生产列入目录产品

(一)处罚依据

1.《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2005年7月国务院令第440号)第四十五条企业

未依照本条例规定申请取得生产许可证而擅自生产列入目录产品的,由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

主管部门责令停止生产,没收违法生产的产品,处违法生产产品货值金额等值以上3倍以下

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2005年7月国务院令第440号)第五条任何企业

未取得生产许可证不得生产列入目录的产品。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销售或者在经营活动中使

用未取得生产许可证的列入目录的产品。

(二)裁量标准

1.【较轻】

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下的,没收违法生产的产品,并处货值金额等值以上1.5倍以下的罚

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

2.【一般】

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没收违法生产的产品,并处货值金额1.5倍以上2.5

倍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

3.【严重】

货值金额五万元以上的,没收违法生产的产品,并处货值金额2.5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

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

十七、取得生产许可证的企业生产条件、检验手段、生产技术或者工艺发生变化,未依

照规定办理重新审查手续

(一)处罚依据

1.《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2005年7月国务院令第440号)第四十六条第一

款取得生产许可证的企业生产条件、检验手段、生产技术或者工艺发生变化,未依照本条例

规定办理重新审查手续的,责令停止生产、销售,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产品,并限期办理

相关手续;逾期仍未办理的,处违法生产、销售产品(包括已售出和未售出的产品,下同)

货值金额3倍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新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2005年7月国务院令第440号)第二十六条第二

款在生产许可证有效期内,企业生产条件、检验手段、生产技术或者工艺发生变化的,企业

应当及时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国务院工业

产品生产许可证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主管部门应当依照本

条例的规定重新组织核查和检验。

(二)裁量标准

1.【较轻】

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下的,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产品,限期办理相关手续、逾期仍未办

理的,处货值金额一倍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

2.【一般】

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二的,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产品,限期办理相关手续、

逾期仍未办理的,处货值金额一倍以上两倍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

3.【严重】

货值金额五万元以上的,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产品,限期办理相关手续、逾期仍未办

理的,处货值金额两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

十八、取得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名称发生变化,未依照规定办理变更手续

(一)处罚依据

1.《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2005年7月国务院令第440号)第四十六条第二

款取得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名称发生变化,未依照本条例规定办理变更手续的,责令限期办理

变更手续;逾期仍未办理的,责令停止生产、销售,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产品,并处违法

生产、销售产品货值金额等值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2.《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2005年7月国务院令第440号)第二十九条企业

名称发生变化的,企业应当及时向仝业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主

管部门提出申请,办理变更手续。

(二)裁量标准

1.【轻微】

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不予处罚:自行改正或者在行政机关责令改正的期限内改正;未

造成危害后果;没有违法所得。

2.【较轻】

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下,逾期仍无办理的,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产品,并处货值金额百

分之三十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3.【一般】

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二,逾期仍未办理的,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产品,并处

货值金额百分之三十以上百分之七十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4.【严重】

货值金额五万元以上,逾期仍天办理的,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产品,并处货值金额百

分之七十以上等值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十九、取得生产许可证的企业未依照规定在产品、包装或者说明书上标注生产许可证标

志和编号

(一)处罚依据

1.《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2005年7月国务院令第440号)第四十七条取得

生产许可证的企业未依照本条例规定在产品、包装或者说明书上标注生产许可证标志和编号

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仍未改正的,处违法生产、销售产品货值金额30%以下的罚款;有违

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吊销生产许可证。

2.《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2005年7月国务院令第440号)第三十三条企

业必须在其产品或者包装、说明书上标注生产许可证标志和编号。

裸装食品和其他根据产品的特点难以标注标志的裸装产品,可以不标注生产许可证标志

和编号。

3.《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实施办法》(2014年4月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

156号)第五十条违反本办法第四十条规定,企业未按照规定要求进行标注的,责令改正,

处3万元以下罚款;构成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违法行为的,按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

的规定实施行政处罚。

4.《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实施办法》(2014年4月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

156号)第四十条企业应当在产品或者其包装、说明书上标注生产许可证标志和编号。根据

产品特点难以标注的裸装产品,可以不予标注。

采取委托方式加工生产列入目录产品的,企业应当在产品或者其包装、说明书上标注委

托企业的名称、住所,以及被委托企业的名称、住所、生产许可证标志和编号。委托企业具

有箕委托加工的产品生产许可讦的,还应当标注委托企处的生产许可证标志和编号

(二)裁量标准

L罚款、没收违法所得

【轻微】

取得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未依照规定在产品、包装或说明书上标注生产许可证标

志和编号,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刀予处罚:自行改正或者在行政机关责令改正的期限内改

正;未造成危害后果;没有违法所得。

采取委托方式加工生产列入目录产品的,企业未在产品、包装或说明书上标注委托企业

的名称住所,以及被委托企业的名称、住所、生产许可证标志和编号或标注不全,同时符合

下列条件的,不予处罚:首次被发现;被委托企业已经取得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自行改正或

者在行政机关责令改正的期限内改正;未造成危害后果。

【较轻】

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下,逾期仍天改正的,处货值金额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

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

【一般】

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二,逾期仍未改正的,处货值金额百分之十以上百分之二

十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

【严重】

货值金额五万元以上,逾期仍天改正的,处货值金额百分之二十以上百分之三十以下的

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

2.吊销生产许可证

(1)违法生产、销售产品给人民身体健康、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后果的;

(2)其他严重违法情形。

二十、销售或者在经营活动中使用未取得生产许可证的列入目录产品

(一)处罚依据

1.《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2005年7月国务院令第440号)第四十八条销售

或者在经营活动中使用未取得生产许可证的列入目录产品的,责令改正,处5万元以上20万

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2005年7月国务院令第440号)第五条任何企业

未取得生产许可证不得生产列入目灵的产品。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销售或者在经营活动中使

用未取得生产许可证的列入目录的产品。

(二)裁量标准

1.【较轻】

违法销售或在经营活动中使用的产品货值金额五万元以下的,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

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2.【一般】

违法销售或在经营活动中使用的产品货值金额五万元以上十五万元以下的,处十万元以

上十五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3.【严重】

违法销售或在经营活动中使用的产品货值金额十五万元以上的,处十五万元以上二十万

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二十一、取得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出租、出借或者转让生产许可证证书、生产许可证标志

和编号

(一)处罚依据

1.《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2005年7月国务院令第440号)第四十九条第一

款取得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出租、出借或者转让生产许可证证书、生产许可证标志和编号的,

责令限期改正,处以2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生产许可证。

2.《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2005年7月国务院令第440号)第三十五条任何

单位和个人不得伪造、变造许可证证书、生产许可证标志和编号。取得生产许可证的企业不

得出租、出借或者以其他形式转让许可证证书和生产许可证标志。

(二)裁量标准

1.罚款

【较轻】

出租、出借或转让许可证证书、生产许可证标志或编号1次,或者向1家机构出租、出

借或转让许可证证书、生产许可证标志和编号的,或者主动采取有效补救措施、消除影响的,

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般】

出租、出借或转让许可证证书、生产许可证标志或编号2次的,或者向2家机构出租、

出借或转让许可证证书、生产许可证标志和编号的,或者向具各生产、销售能力的机构出租、

出借或转让许可证证书、生产许可证标志或编号的,处五万元以上十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严重】

出租、出借或转让许可证证书、生产许可证标志或编号3次及以上的,或者向3家及以

上机构出租、出借或转让许可证证书、生产许可证标志和编号的,或者向不具备生产、销售

能力的机构出租、出借或转让许可证证书、生产许可证标志或编号的,处十五万元以上二十

万元以下的罚款。

2.吊销许可证

(1)被查处后,再次出租、出借、转让许可证证书、标志和编号的;

(2)出租、出借或转让许可证证书、生产许可证标志或编号3次以上的;

(3)向3家以上机构出租、出借或转让许可证证书、生产许可证标志和编号的;

(4)违法行为造成恶劣影响或实质损害后果的。

二十二、违法接受并使用他人提供的生产许可证证书、生产许可证标志和编号

(一)处罚依据

《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2005年7月国务院令第440号)第四十九条第二款

违法接受并使用他人提供的生产许可证证书、生产许可证标志和编号的,责令停止生产、销

售,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产品,处违法生产、销售产品货值金额等值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

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裁量标准

1.【较轻】

违法接受并使用他人提供的许可证证书、生产许可证标志或编号1次的,或者主动采取

有效补救措施、消除影响的,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产品,处违法生产、销售产品货值金额

等值以上1.5倍以下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2.【一般】

违法接受并使用他人提供的许可证证书、生产许可证标志或编号2次的,没收违法生产、

销售的产品,处违法生产、销售产品货值金额L5倍以上2倍以下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

收违法所得。

3.【较重】

违法接受并使用他人提供的许可证证书、生产许可证标志或编号3次的,没收违法生产、

销售的产品,处违法生产、销售产品货值金额2倍以上2.5倍以下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

收违法所得。

4.【严重】

违法接受并使用他人提供的许可证证书、生产许可证标志或编号3次以上的,或者被查

处后,再次违法接受并使用他人提供的许可证证书、标志和编号的,或者违法行为造成恶劣

影响或严重危害后果的,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产品,处违法生产、销售产品货值金额2.5倍

以上3倍以下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二十三、擅自动用、调换、转移、损坏被查封、扣押财物

(一)处罚依据

《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2005年7月国务院令第440号)第五十条擅自动

用、调换、转移、损坏被查封、扣押财物的,责令改正,处被动用、调换、转移、损坏财物价

值5%以上20%以下的罚款;拒不改正的,处被动用、调换、转移、损坏财物价值1倍以上3

倍以下的罚款。

(二)裁量标准

1.【较轻】

被动用、调换、转移、损坏被查封、扣押的物品低于总价值50%的,处被动用、调换、转

移、损坏财物价值5%以上10%以下罚款。

2.【一般】

被动用、调换、转移、损坏被查封、扣押的物品高于总价值50%的,处被动用、调换、转

移、损坏财物价值10%以上20%以下罚款。

3.【严重】

拒不改正的,处被动用、调换、转移、损坏财物价值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

二十四、伪造、变造许可证证书、生产许可证标志和编号

(一)处罚依据

1.《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2005年7月国务院令第440号)第五十一条伪

造、变造许可证证书、生产许可证标志和编号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产品,

并处违法生产、销售产品货值金额等值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2005年7月国务院令第440号)第三十五条任何

单位和个人不得伪造、变造许可证证书、生产许可证标志和编号。取得生产许可证的企业不

得出租、出借或者以其他形式转让许可证证书和生产许可证标志。

(二)裁量标准

1.【较轻】

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下的,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产品,并处货值金额等值以上1.5倍以

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

2.【一般】

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产品,并处货值金额1.5倍

以上2.5倍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

3.【较重】

货值金额五万元以上的,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产品,并处货值金额2.5倍以上3倍以下

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

二十五、企业用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生产许可证

(一)处罚依据

《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2005年7月国务院令第440号)第五十二条规定企

业用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生产许可证的,由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主管部门处20万元

以下的罚款,并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的有关规定作出处理。

(二)裁量标准

1.【较轻】

违法获证后生产的产品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下的,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2.【一般】

违法获证后生产的产品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处五万元以上十五万元以下

的罚款。

3.【严重】

违法获证后生产的产品货值金额五万元以上的,处十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二十六、取得生产许可证的企业未按照规定向省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主管部门提交报告

(一)处罚依据

《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2005年7月国务院令第410号)第五十三条取得

生产许可证的企业未依照本条例规定定期向省、自治区、直辖市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主管部

门提交报告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

改正的,处5000元以下的罚款。

(二)裁量标准

1.【轻微】

自行改正或者在行政机关责令改正的期限内改正,不予处罚。

2.【较轻】

逾期1个月以内的,处一千五百元以下的罚款。

3.【一般】

逾期1个月以上3个月以内的,处一千五百元以上三千五百元以下的罚款。

4.【严重】

逾期3个月以上的,处三千五百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罚款。

二十七、承担发证产品检验工作的检验机构伪造检验结论或者出具虚假证明

(一)处罚依据

1.《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2005年7月国务院令第440号)第五十六条承担

发证产品检验工作的检验机构伪造检验结论或者出具虚假证明的,由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主

管部门责令改正,对单位处5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

接责任人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撤

消其检验资格;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2005年7月国务院令第440号)第二十条检验

机构应当依照国家有关标准、要求进行产品检验,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检验工作。

检验机构和检验人员应当客观、公正、及时地出具检验报告。检验报告经检验人员签字

后,由检验机构负责人签署。检验机构和检验人员对检验报告负责。

(二)裁量标准

1.【较轻】

首次违法且情节轻微的,对单位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

员和其他直接贲任人员处一万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2.【一般】

首次违法且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对单位处十万元以上十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

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二万元以上四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

法所得。

3.【严重】

两次及以上违法的,或者造成严重后果或严重负面社会影响的,对单位处十五万以上二

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四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

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撤消其检验资格。

二十八、检验机构和检验人员从事与其检验的列入目录产品相关的生产、销售活动,或

者以其名义推荐或监制、监销其检验的列入目录产品

(一)处罚依据

1.《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2005年7月国务院令第440号)第五十七条检验

机构和检验人员从事与其检验的列入目录产品相关的生产、销售活动,或者以其名义推荐或

者监制、监销其检验的列入目录产品的,由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主管部门处2万元以上10万

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撤销其检验资格。

2.《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2005年7月国务院令第440号)第二十二条检

验机构和检验人员不得从事与其检验的列入目录产品相关的生产、销售活动,不得以其名义

推荐或者监制、监销其检验的列入目录产品。

(二)裁量标准

1.【较轻】

主动消除影响的,或者首次推荐或监制、监销的,或者推荐或监制、监销的产品尚未进

入市场的,处二万元以上四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2.1一般】

推荐或监制、监销的产品进入有场,但货值金额不大的,或者推荐或监制、监销的产品

不涉及安全、健康指标的,或者推荐或监制、监销的产品本身为合格产品,并具有产品宣传

的相应特性或功效、功用的,处四万元以上八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

得。

3.【严重】

推荐或监制、监销产品货值金额较大的,或者两次及以上推荐或监制、监销的,或者推

荐或监制、监销的不合格产品造成宣大社会影响的,处八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有违法

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撤销箕检验资格。

二十九、在生产许可证有效期内,企业名称、住所或者生产地址名称发生变化(生产条

件、检验手段、生产技术或者工艺未发生变化),未在1个月内向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提出变

更申请

(一)处罚依据

1.《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实施办法》(2014年4月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

156号)第四十九条违反本办法第三十条规定,企业未在规定期限内提出变更申请的,责令

改正,处2万元以下罚款。

2.《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实施办法》(2014年4月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

156号)第三十条在生产许可证有效期内,企业名称、住所或者生产地址名称发生变化而企

业生产条件、检验手段、生产技术或者工艺未发生变化的,企业应当自变化事项发生后1个

月内向企业所在地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变更申请。变更后的生产许可证有效期不变。

(二)裁量标准

1.【较轻】

逾期1个月内的,处五千元以下罚款。

2.【一般】

逾期1个月以上3个月以内的,处五千元以上一万五千元以下的罚款。

3.【严重】

逾期3个月以上的,处一万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

三十、企业冒用他人的生产许可证证书、生产许可证标志和编号

(一)处罚依据

1.《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实施办法》(2014年4月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

156号)第五十一条违反本办法第四十二条第二款规定,企业冒月他人的生产许可证证书、

生产许可证标志和编号的,责令改正,处3万元以下罚款。

2.《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实施办法》(2014年4月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

156号)第四十二条第二款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冒用他人的生产许可证证书、生产许可证标

志和编号。

(二)裁量标准

1.【较轻】

涉案货值一万元以下的,处一万元以下罚款。

2.【一般】

涉案货值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处一万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

3.【严重】

涉案货值五万元以上的,处二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

三十一、企业试生产的产品未经出厂检验合格或者未在产品或者包装、说明书标明“试

制品”即销售

(一)处罚依据

1.《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实施办法》(2014年4月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

156号)第五十二条违反本办法第四十五条第二款规定,企业试生产的产品未经出厂检验合

格或者未在产品或者包装、说明书标明“试制品”即销售的,责令改正,处3万元以下罚款。

2.《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实施办法》(2014年4月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

156号)第四十五条第二款企业试生产的产品应当经出厂检验合格,并在产品或者其包装、

说明书上标明“试制品”后,方可销售。

(二)裁量标准

1.【较轻】

涉案货值一万元以下的,处一万元以下罚款。

2.【一般】

涉案货值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处一万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

3.【严重】

涉案货值五万元以上的,处二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

三十二、取得生产许可的企业未能持续保持取得生产许可的规定条件

(一)处罚依据

1.《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实施办法》(2014年4月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

156号)第五十三条违反本办法第四十六条规定,取得生产许可的企业未能持续保持取得生

产许可的规定条件的,责令改正,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2.《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实施办法》(2014年4月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

156号)第四十六条取得生产许可的企业应当保证产品质量稳定合格,并持续保持取得生产

许可的规定条件。

(二)裁量标准

1.【较轻】

有一项内容不符合生产许可的规定条件的,处一万元以上一万五千元以下罚款。

2.【一般】

有二项内容不符合生产许可的规定条件的,处一万五千元以上二万五千元以下的罚款。

3.【严重】

有三项及以上内容不符合生产许可的规定条件的,处二万五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

三十三、企业委托未取得与委托加工产品相应的生产许可的企业生产列入目录产品

(一)处罚依据

1.《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实施办法》(2014年4月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

156号)第五十四条违反本办法第四十七条规定,企业委托未取得与委托加工产品相应的生

产许可的企业生产列入目录产品的,责令改正,处3万元以下罚款。

2.《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实施办法》(2014年4月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

156号)第四十七条采用委托加工方式生产列入目录产品的,被委托企业应当取得与委托加

工产品相应的生产许可。

(二)裁量标准

1.【较轻】

涉案货值一万元以下的,处一万元以下罚款。

2.【一般】

涉案货值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处一万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

3.【严重】

涉案货值五万元以上的,处二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

三十四、企业未按规定提交自查报告

(一)处罚依据

1.《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实施办法》(2014年4月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

156号)第五十五条违反本办法第四十八条规定,企业未向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或者其委托

的市县级质量技术监督局提交自查报告的,责令改正,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