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8/18河北省石家庄市2023年高一《语文》上册期末试卷与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真正的教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一如所有为了自我完善而作出的努力,本身便有意义。对于“教养”也即精神和心灵的完善的追求,并非是向某些狭隘目标的艰难跋涉,而是我们的自我的意识的增强和扩展,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享受更多更大的幸福。因此,真正的教养一如真正的体育,既是完成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都与宇宙共振,生存于永恒之中。它的目的不在于提高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而在于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过去,以大无畏的精神迎接未来。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以及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象征、幻象和理想的巨大财富。这条路永无止境,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它走到头;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哪怕仅仅只是一个文化发达的民族的全部文学通通读完并有所了解,更别提整个人类的文学了。然而,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对于我们来说,问题不在于尽可能地多读和多知道,而在于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溺其中的杰作,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使自己的心脏随着人类心脏的跳动而跳动。这,归根到底是一切生活所赋予的意义,如果活着不仅仅为了满足那些赤裸裸的需要的话。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而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不是要用虚假的慰藉来麻痹我们,使我们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而是正好相反,要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要想建立与世界文学的生动联系,读者的第一要务乃是认识自己本身,进而再认识那些特别能引起他共鸣的作品。他必须走一条爱之路,而非义务之路。仅仅因为某部作品有名,因为羞于不了解它就强迫自己去阅读,实乃大错而特错。恰恰相反,每个人都该在他感觉最自然的地方,开始对书籍的阅读、了解和喜爱。(摘编自黑塞《读书:目的和前提》)材料二:在第二十七个世界读书日即将到来的今天,人们的阅读相较于传统阅读方式,有什么显著变化?我们能够明确的感知到,最大的变化是阅读的对象早已不只是纸质书籍,呈现多元化特点。有报告显示,今年中国数字阅读产业规模达351.6亿元,数字阅读用户规模达到4.94亿。在数字化阅读日益普及的当下,有人习惯在纸质书卷中感受阅读的魅力;有人钟情于视听兼备,在数字化世界里享受读书的乐趣。数字化阅读确实让阅读触手可及、方式灵活多变,然而也引发了注意力碎片化、内容娱乐化等方面的担忧。当白纸黑字化为虚拟数字、实体书籍变身数码屏幕,碎片化、轻量化日益成为阅读的新特点,我们该怎样实现阅读的意义?首先,我们要在阅读中求知。从“读书”到“读屏”,阅读习惯的改变,换个角度看也是阅读方式的丰富。数码产品的更新换代,纸质书籍的电子化,让获取知识更为便捷;融合多重形态的视听内容,更让阅读由平面式的“纸上得来”升级为立体式的“视通万里”。从“一卷在手”到“一屏万卷”,数字化打通了书籍之间的“链接”,让人们能在跳转来源、聚合推荐等方式里,实现知识的触类旁通、由点及面、串珠成链。可以说,数字化拓展了求知的渠道、丰富了学习的体验。无论是“读书”还是“读屏”,都有益于知识的增长,而关键在于阅读的内容本身是否有意义。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在阅读中思考。无论哪种阅读方式,沉潜往复都是必不可少的阅读过程。文字留白处的掩卷沉思,声画落幕后的品味咀嚼,都丰富了读者的精神家园。读一本好书,如同攀一座高峰,唯有不断向上攀爬,才能领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无限风光。以思考在信息浪潮中保持专注与笃定,同样是阅读之于我们的意义。可见,在阅读中获得沉甸甸的知识,阅读之后有所思考,才能获得真知灼见,收获精神的启迪,完成阅读的目的,实现阅读的意义。(摘编自《人民日报》时评《通过阅读涵养我们的精神世界》)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获得真正的教养最重要的途径就是研读世界文学,阅读者要找到特别能引起自己共鸣的作品,由此建立与世界文学的生动联系。B.人们应该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但必须是杰作。研读杰作不在于多读和多知道,而在于精读,深入地探究。C.“读屏”可以实现“视通万里”“一屏万卷”,从而拓展求知的渠道、丰富学习的体验,因此“读屏”定会有益于知识的增长。D.今年中国数字阅读产业规模和阅读用户规模庞大,数字化阅读已取代纸质书卷的主要地位,让阅读触手可及、方式灵活多变。2.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读书的意义,不过二者针对的阅读对象并不完全相同。B.阅读活动中阅读者往往处于主导地位,活动的目的就在于涵养阅读者的精神。C.两则材料都针对读书发表议论,行文思路清晰,语言朴素犀利,富有哲理。D.空暇时间通过电子书精读世界名著,掩卷沉思,反复品味,也能提升精神境界。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古人云:书如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B.赵恒《劝学篇》: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C.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D.林语堂《生活的艺术》:读书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特点。5.班里布置了一个读书角,班主任面向全班同学征集阅读建议,准备择优张贴上墙,以期启迪同学,提高阅读效果。请结合材料,提出你的建议。答案:1.A2.B3.B4.①第一段是提出问题,即数字时代,人们如何实现阅读的意义。
②第二、三段是分析问题和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即阅读中求知、并思考。
③最后总结问题,即经过求知和思考后才能实现阅读的意义。5.①要阅读世界文学中的杰作。
②阅读不贪多,要选择自己能和作品中的精神世界相沟通的作品。
③在阅读中要学会求知,更重要的学会思考。(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l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百合花茹志鹃①回到包扎所以后,我就让通讯员回团部去。他精神顿时活泼起来了,向我敬了礼就跑了。走不几步,他又想起了什么,在自己挂包里掏了一阵,摸出两个馒头,朝我扬了扬,顺手放在路边石头上,说:“给你开饭啦!”说完就脚不点地的走了。我走过去拿起那两个干硬的馒头,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先前那些做点缀的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②他已走远了,但还见他肩上在新媳妇家借棉被时不小心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我真后悔没给他缝上再走。现在,至少他要裸露一晚上的肩膀了。③包扎所的工作人员很少。乡干部动员了几个妇女,帮我们打水,烧锅,作些零碎活。那位把唯一的嫁妆——百合花棉被借给我们的新媳妇也来了,她还是那样,笑眯眯的抿着嘴,偶然从眼角上看我一眼,但她时不时的东张西望,好像在找什么。后来她到底问我说:“那位同志弟到哪里去了?”我告诉她同志弟不是这里的,他现在到前沿去了。她不好意思地笑了一下说:“刚才借被子,他可受我的气了!”说完又抿了嘴笑着,动手把借来的几十条被子、棉絮,整整齐齐的分铺在门板上、桌子上。我看见她把自己那条白百合花的新被,铺在外面屋檐下的一块门板上。④天黑了,天边涌起一轮满月。我们的总攻还没发起。敌人照例是忌怕夜晚的,在地上烧起一堆堆的野火,又盲目地轰炸,照明弹也一个接一个地升起,好像在月亮下面点了无数盏的汽油灯,把地面的一切都赤裸裸地暴露出来了。在这样一个“白夜”里来攻击,有多困难,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啊!⑤我连那一轮皎洁的月亮,也憎恶起来了。⑥乡干部又来了,慰劳了我们几个家做的干菜月饼。原来今天是中秋节了。⑦啊,中秋节,在我的故乡,现在一定又是家家门前放一张竹茶几,上面供一副香烛,几碟瓜果月饼。孩子们急切地盼那炷香快些焚尽,好早些分摊给月亮娘娘享用过的东西,他们在茶几旁边跳着唱着:“月亮堂堂,敲锣买糖,……”或是唱着:“月亮嬷嬷,照你照我,……”我想到这里,又想起通讯员,我那个小同乡,那个拖毛竹的小伙,也许,几年以前,他还唱过这些歌吧!他现在大概正趴在工事里,也许在团指挥所,或者是在那些弯弯曲曲的交通沟里走着哩!……⑧一会儿,我们的炮响了,天空划过几颗红色的信号弹,攻击开始了。不久,断断续续地有几个伤员下来,包扎所的空气立即紧张起来。⑨包扎所的担架不够了,好几个重彩号不能及时送后方医院,耽搁下来。⑩外边月亮很明,也比平日悬得高。前面又下来一个重伤员。屋里铺位都满了,我就把这位重伤员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块门板上。担架员把伤员抬上门板,但还围在床边不肯走。一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大概把我当做医生了,一把抓住我的膀子说:“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你治好他,我……我们全体担架队员给你挂匾……”他说话的时候,我发现其他的几个担架员也都睁大了眼盯着我,似乎我点一点头,这伤员就立即会好了似的。我心想给他们解释一下,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声。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我看见了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⑪“这都是为了我们,……”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小巷子里,准备往前运动,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狗日的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⑫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我强忍着眼泪,给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⑬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⑭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地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⑮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⑯“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采用女性视角,观察细致,更多地展现细节,使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鲜明生动,也使作品充满抒情色彩。B.新媳妇“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的细节描写,表现了她对卫生员揭掉被子这一无理动作的愤怒和责怪。C.文本第⑭段三个“我想”开头的句子突出“我”对通讯员的牺牲难以置信,表现了极为不舍又非常沉痛的复杂心理。D.小说不论叙述、描写还是对话,都给人一种自然清新、柔和优美的感觉,把关于战争的故事,写得充满诗意。7.关于文中通讯员受伤被送到卫生所时众人的表现,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这句话表现了担架队员对通讯员因救助他们而身负重伤的感激之情及自责之意。B.“猛然醒悟地跳起身”表明“我”乍一见到负重伤的通讯员极为震惊,“磕磕绊绊地跑”表明我此时异常慌乱。C.新媳妇第一声“啊”是吃惊地发现了伤员是通讯员,第二声“啊”反映了她内心的震动、痛惜、歉疚和崇敬等复杂情感。D.医生说“不用打针了”,是在委婉告诉众人通讯员已经牺牲,与前文被送来时“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相照应。8.为什么文中反复强调通讯员是“拖毛竹”的年轻人?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9.著名作家欧阳文彬评价《百合花》:“特别善于运用道具,并且在情节上前后呼应,有时候还赋予他们象征性的风味……”请结合文本,试举一例,谈谈你对此的理解。答案:6.C7.B8.①以竹写人。毛竹生长漫山遍野,不经开化,尽显质朴、自然之气;19岁的通讯员充满朝气,不设城府,甚至有些孩子气。毛竹和通讯员在生长环境、内蕴气质上十分相似,小说通过毛竹意象寓示这个淳朴大男孩昂扬向上的青春气息。②通讯员在民族大义的担当上毫不含糊,他有朴素而鲜明的革命意识和使命担当,在精神气度上有毛竹一般的坚毅刚强的特征。9.①道具:被子;②情节:“借被子被刁难(失利)”“(新媳妇)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等情节形成呼应;③象征:“百合花被子”在小说中的应用具有多元的作用和丰富的文化意蕴。于普通人来说,它是一种实用性的物质,具有保暖御寒的功能;于“新媳妇”来说,是她唯一的“嫁妆”和美好爱情的象征;于“通讯员”来说,是他生命最后的尊严;于读者来看,它是军民情同鱼水、水乳交融的重要见证。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后赤壁赋苏轼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B.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C.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D.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赋是一种有韵的文体,类似于后世的散文诗。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侧重于写景,景中寓情。B.“望”在古代是表示日期的词,其他常见词语还有既望、晦、朔等,既望是十六,朔是初一,晦指每月阴历最后一天。C.“玄裳缟衣”中“玄”是黑色,“缟”是白色,“玄裳缟衣”意为黑色的上衣,白色的裙子,这里来描写鹤的颜色。D.“开户视之”句中“户”指的是“门”,和“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木兰当户织”句中的“户”意思是一样的。1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自然段作者独自“摄衣而上”,描绘了冬夜赤壁凄凉可怕的景色,此景衬托出作者无限感伤的心绪。B.文中“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动态美,与《赤壁赋》中“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静态美,展现了赤壁景物的多姿多态。C.文章末尾“道士化鹤”的故事与“羽化而登仙”的道教思想有关,作者借此寄寓对超凡脱俗、自由自在境界的向往。D.《前赤壁赋》比较积极乐观,表达了一种豁达随性的情感。《后赤壁赋》则显得有些消沉,流露出一种苦闷孤独之情。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2)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14.夜游赤壁,作者的心境随着时间景物的变化而起伏。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答案:10.C11.C12.B13.(1)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即使有酒也没有菜肴。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
(2)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着从我这里经过的人,不是你吗?14.①来到赤壁的下面,崖峭山高而空清月小、水溅流缓而石出有声的初冬独特夜景,安谧清幽、山川寒寂,作者心胸开阔。
②当苏轼独自一人临绝顶时,那“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的场景又不能不使他产生凄清之情、忧惧之心。
③到半夜,一只孤鹤的“横江东来”、“戛然长鸣”后擦舟西去,已经孤寂的作者更添悲悯。参考译文: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叶全都脱落。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酬答。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即使有酒也没有菜肴。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吴淞江的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我大声地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刮起,波浪汹涌。我也觉得忧愁悲哀,感到恐惧而静默屏息,觉得这里令人畏惧,不可久留。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那里停泊。这时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觉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一只鹤,横穿江面从东边飞来,翅膀像车轮一样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它戛戛地拉长声音叫着,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过了会儿,客人离开了,我也回家睡觉。梦见一位道士,穿着羽毛编织成的衣裳,轻快地走来,走过临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说:“赤壁的游览快乐吗?”我问他的姓名,他低头不回答。“噢!哎呀!我知道你的底细了。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着从我这里经过的人,不是你吗?”道士回头笑了起来,我也忽然惊醒。开门一看,却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鹊桥仙宋·秦观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咏七夕的节序词,“巧”与“恨”则将七夕人间“乞巧”的主题及牛郎织女故事的悲剧性特征点明,练达而凄美。B.“迢迢”二字极言银河的辽阔,从而更加凸显了相思之苦;“暗度”二字紧扣一个“恨”字,让欢乐的相聚带上了一丝悲愁。C.“忍顾鹊桥归路”一句,承上启下,既是“佳期”快乐的延续,又为下文的议论张本,使得本诗构思巧妙,浑然天成。D.本词熔抒情与议论于一炉,融天上人间为一体,优美的形象与哀乐感情结合起来,起伏跌宕,取得了极好的艺术效果。16.宋代的欧阳修、张先等人也曾吟咏这一题材,都因袭了“欢娱苦短”的传统主题,格调哀婉、凄楚。相形之下,秦观此词堪称独出机杼,立意高远。请分别就诗中上下片的议论,作简要分析。答案:15.C16.①上片“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牛郎织女的这种在理想的圣洁而永恒的爱情支持下的相逢,其美妙的程度,胜过了人间的千遍万遍的逢场作戏般的相逢。词人热情歌颂了一种理想的圣洁而永恒的爱情。②下片“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向世人阐述自己的恋爱观:爱情要经得起长久分离的考验,只要能彼此真诚相爱,即使终年天各一方,也比朝夕相伴的庸俗情趣可贵得多。(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琵琶女以娴熟的技艺演奏了当时有名的两首乐曲。(2)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都使用了叠字,从听觉、视觉上突出了对景伤怀的感受。(3)“月”是文人笔下常见的意象,唐宋诗人常常借“月”来抒发不同的感情,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轻拢慢捻抹复挑②.初为霓裳后六幺③.无边落木萧萧下④.不尽长江滚滚来⑤.明月松间照⑥.清泉石上流(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我与地坛》的节选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_______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_______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_______了一段段高墙,又_______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材料二:当牵牛花初开的时节,葬礼的号角就已吹响。但是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他走下山去熄灭着收尽苍凉残照之际,另一面正是他在燃烧着布散烈烈朝辉爬上山巅之时。那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有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当然,那不是我。但是,那不是我吗?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18.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顺序恰当的一项是()①淡褪②散落③坍圮④剥蚀A.③②①④ B.②①④③C.④①③② D.④②③①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当他走下山去熄灭着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时。B.当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时。C.当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烈烈朝辉爬上山巅布散之时。D.当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在另一面正是他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时。20.材料二中用了四个“我”,你认为哪个“我”与其他三个不同,请简要分析。答案:18.C19.B20.第四个“我”与其它三个不同。前三个“我”都是指某一个人,具体实指文中的“我”;而第四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六年级家长辅导复习计划
- 青少年体育特长生心理辅导计划
- 农村金融市场细分与服务优化-全面剖析
- 营养食品消费行为干预-全面剖析
- 四年级语文复习计划与考试准备
- 稀有金属产业政策研究-全面剖析
- 电力系统宽域测量数据融合-全面剖析
- 企业竞争力提升策略-全面剖析
- 三年级英语口语复习计划
- 运维大数据分析技术-全面剖析
- 物业经理面试:问题和答案大全
- 2023年高考生物全国通用易错题13致死类的遗传题(解析版)
- 余华读书分享名著导读《文城》
- 中建项目装饰装修工程施工方案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3版)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2021年上海市中考二模化学试卷汇编多选题
- GB/T 18323-2022滑动轴承烧结轴套尺寸和公差
- 新概念二册课文电子版
- 高速公路单位、分部 分项工程划分
- 危险废物清单
- ISO9001管理体系实战案例 质量目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