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复习资料_第1页
2020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复习资料_第2页
2020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复习资料_第3页
2020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复习资料_第4页
2020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复习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0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复习资料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1.教育的起源:生物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动物界的生存本能,代表人物是利托尔诺、沛西·能;心理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的无意识模仿,代表人物是孟禄;劳动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代表人物是米丁斯基、凯洛夫。2.教育的发展历程:原始社会教育具有无阶级性、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等特点;古代社会教育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具有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等特点;现代社会教育包括资本主义社会教育和社会主义社会教育,具有公共性、生产性、科学性、国际性、终身性等特点。3.教育学的发展: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他提出“泛智教育”等思想;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他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提出“传统三中心”;杜威是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著有《民主主义与教育》,提出“新三中心”等思想。4.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教育目的等;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具有影响作用,如培养政治人才、促进民主等。5.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制约教育结构的变化、制约教育的内容和手段等;教育对生产力具有促进作用,如再生产劳动力、再生产科学知识等。6.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7.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个人本位论强调教育目的应从个体本能需要出发,代表人物有卢梭、罗杰斯等;社会本位论强调教育目的应从社会需要出发,代表人物有赫尔巴特、涂尔干等。练习题:1.教育生物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A.孟禄B.利托尔诺C.凯洛夫D.米丁斯基答案:B2.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著作是()A.《普通教育学》B.《大教学论》C.《民主主义与教育》D.《教育漫话》答案:B3.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不包括()A.培养政治人才B.促进民主C.决定教育领导权D.传播思想答案:C4.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是()A.赫尔巴特B.涂尔干C.卢梭D.凯洛夫答案:C5.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不包括()A.国家的教育目的B.学校的培养目标C.教师的教学计划D.教师的教学目标答案:C中学教学1.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2.教学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3.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等。4.教学组织形式: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道尔顿制、特朗普制等。班级授课制是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其优点是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等,缺点是不利于因材施教等。5.教学评价的类型:根据评价的作用,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根据评价的标准,可分为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练习题:6.教学过程中,学生以学习()为主。A.直接经验B.间接经验C.生活经验D.实践经验答案:B7.“不陵节而施”体现的教学原则是()A.直观性原则B.启发性原则C.循序渐进原则D.巩固性原则答案:C8.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等手段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是()A.讲授法B.演示法C.讨论法D.练习法答案:B9.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个人独立研究结合在一起,并采用灵活的时间单位代替固定划一的上课时间的教学组织形式是()A.班级授课制B.分组教学C.道尔顿制D.特朗普制答案:D10.某教师在学期开始时对学生进行了摸底考试,以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这属于()A.诊断性评价B.形成性评价C.总结性评价D.相对性评价答案:A中学生学习心理1.感觉的特性:感觉适应,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感觉对比,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感觉后像,有正后像和负后像之分;感觉的相互补偿,如盲人听觉更灵敏;联觉,如红色让人感觉温暖。2.知觉的特性:选择性,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清晰地反映;整体性,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一个整体;理解性,人在知觉某一事物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它;恒常性,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3.注意的分类: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后注意,也称随意后注意,是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4.记忆的分类:根据记忆内容和经验对象,可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根据记忆内容保持的时间长短,可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图尔文将长时记忆分为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5.遗忘的规律: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6.思维的类型:根据思维的凭借物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可分为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根据思维的逻辑性,可分为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根据思维的指向性,可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7.学习动机的分类:根据学习动机的社会意义,可分为高尚的学习动机和低级的学习动机;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可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8.学习迁移的分类:根据迁移的性质和结果,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根据迁移发生的方向,可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根据迁移内容的抽象和概括水平不同,可分为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可分为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9.学习策略:认知策略包括复述策略(如划线、重复等)、精细加工策略(如记忆术、做笔记等)、组织策略(如列提纲、画图表等);元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资源管理策略包括时间管理策略、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资源利用策略。练习题:11.“月明星稀”体现的感觉特性是()A.感觉适应B.感觉对比C.感觉后像D.联觉答案:B12.教师在黑板上用红色粉笔标注重点内容,这是利用知觉的()A.选择性B.整体性C.理解性D.恒常性答案:A13.学生在课堂上被窗外的小鸟吸引,这属于()A.无意注意B.有意注意C.有意后注意D.不随意后注意答案:A14.短时记忆的容量一般为()个组块。A.5±2B.6±2C.7±2D.8±2答案:C15.学生在学习了“哺乳动物”的概念后,再学习“鲸”的概念,这种学习属于()A.上位学习B.下位学习C.并列结合学习D.总括学习答案:B16.小明为了获得老师的表扬而努力学习,这种学习动机属于()A.内部学习动机B.外部学习动机C.高尚的学习动机D.远景的间接性动机答案:B17.学过高等数学后有利于初等数学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这属于()A.顺向正迁移B.逆向正迁移C.顺向负迁移D.逆向负迁移答案:B18.为了记住“老鼠、大象”这两个词,而在头脑中想象老鼠骑在大象背上的情景,这属于()A.复述策略B.精细加工策略C.组织策略D.元认知策略答案:B19.学生在考试时,发现自己时间不够用,于是加快答题速度,这属于()A.计划策略B.监控策略C.调节策略D.资源管理策略答案:C20.下列属于资源管理策略的是()A.列提纲B.利用图书馆C.做笔记D.画图表答案:B中学德育1.品德的心理结构: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中的核心部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道德情感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道德意志是调节道德行为的精神力量;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2.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3.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4.德育原则:导向性原则、疏导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知行统一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5.德育方法: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实际锻炼法、情感陶冶法、道德修养法、品德评价法。练习题:21.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是()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答案:D22.中学生品德发展由()向成熟过渡。A.幼稚B.动荡C.叛逆D.迷茫答案:B23.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A.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B.教育者与德育内容和方法的矛盾C.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和方法的矛盾D.社会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答案:D24.“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体现的德育原则是()A.导向性原则B.疏导原则C.因材施教原则D.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答案:B25.教师利用模范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是()A.说服教育法B.榜样示范法C.实际锻炼法D.情感陶冶法答案:B中学课程1.课程的类型:根据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可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根据课程的实施要求,可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根据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根据课程的呈现方式,可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2.课程内容的文本表现形式: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3.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目标评价模式,以目标为中心展开;目的游离评价模式,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CIPP评价模式,包括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练习题:26.强调学科本位的课程类型是()A.分科课程B.综合课程C.必修课程D.选修课程答案:A27.()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A.课程标准B.教材C.教学大纲D.教学计划答案:A28.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的课程评价模式是()A.目标评价模式B.目的游离评价模式C.CIPP评价模式D.CSE评价模式答案:B29.下列属于隐性课程的是()A.语文课程B.数学课程C.学校文化氛围D.体育课程答案:C30.国家课程的编制往往采用()A.研制-开发-推广B.实践-评估-开发C.专业人员-行政人员-专家D.教师-学生-家长答案:A中学生发展心理1.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身体外形剧变;体内机能增强;性机能成熟。心理发展具有过渡性、闭锁性、社会性、动荡性等特点。2.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将个体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岁-成人);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3.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将个体的人格发展分为八个阶段,中学生处于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阶段。4.气质类型:胆汁质的人直率热情、精力旺盛,但暴躁易怒、脾气急;多血质的人活泼好动、反应迅速、热爱交际,但稳定性差、见异思迁;黏液质的人安静稳重、踏实、自制力强,但反应性低、有些死板;抑郁质的人行为孤僻、不善交往、易多愁善感,但观察敏锐、情感细腻。练习题:31.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不包括()A.身体外形剧变B.体内机能增强C.心理成熟稳定D.性机能成熟答案:C32.儿童能够进行逻辑推理,且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这处于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的()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答案:C33.埃里克森认为中学生面临的主要心理危机是()A.信任对不信任B.自主对羞怯与怀疑C.勤奋对自卑D.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答案:D34.小明情绪爆发快、精力旺盛、争强好斗、为人直率,但遇事常欠思量、鲁莽冒失,他的气质类型属于()A.胆汁质B.多血质C.黏液质D.抑郁质答案:A35.小红安静稳重、踏实,反应性低,交际适度,自制力强,她的气质类型属于()A.胆汁质B.多血质C.黏液质D.抑郁质答案:C中学生心理辅导1.心理健康的标准:智力正常、情绪适中、意志健全、人格统一完整、自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和谐、社会适应良好、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2.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焦虑症,表现为紧张不安、忧心忡忡等;抑郁症,以持久的心境低落为特征;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恐怖症,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非理性惧怕;网络成瘾,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的一种心理障碍。3.心理辅导的方法:强化法,通过奖励来增加行为的发生频率;系统脱敏法,主要用于治疗恐怖症;认知疗法,改变患者的不合理认知;来访者中心疗法,强调以来访者为中心;理性-情绪疗法,ABC理论认为A是诱发性事件,B是个体对该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个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强调通过改变B来改变C。练习题:36.下列不属于心理健康标准的是()A.智力正常B.情绪暴躁C.意志健全D.人际关系和谐答案:B37.小辉一想到考试就紧张,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这可能是患有()A.焦虑症B.抑郁症C.强迫症D.恐怖症答案:A38.治疗恐怖症最常用的方法是()A.强化法B.系统脱敏法C.认知疗法D.来访者中心疗法答案:B39.在理性-情绪疗法中,改变情绪和行为反应的关键是改变()A.诱发性事件B.个体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情绪和行为反应D.环境因素答案:B40.对于有网络成瘾问题的学生,可采用的治疗方法是()A.森田疗法B.行为疗法C.认知疗法D.以上都可以答案:D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1.班级管理的功能: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风;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2.班级管理的模式:常规管理,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来管理班级;平行管理,将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民主管理,强调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目标管理,以目标为中心进行管理。3.班主任的工作内容:了解和研究学生是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做好个别教育工作;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等。4.教师的角色:传道者角色、授业解惑者角色、示范者角色、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角色、朋友角色、研究者角色等。5.教师的成长阶段:关注生存阶段,教师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关注情境阶段,教师关注如何教好每一堂课的内容;关注学生阶段,教师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练习题:41.班级管理的主要功能是()A.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B.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C.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D.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答案:A42.把对集体的管理和对个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