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邓稼先》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邓稼先的感人事迹,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为祖国的繁荣、民族强盛而献身
的精神。
2.学习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方法。
3.理清作者思路,了解文章结构特点,探究文章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4.理解体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当之无愧”等词语在评价人物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1.了解城稼先生平,学习他伟大的抱负和精忠报国的伟大精神。
2.本文通过对比刻画人物的写法,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
1.本文捻过对比表现人物的方法。
2.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课前准备
1.阅读课文,理解记忆重要注释,利用工具书查找生字词。
2.借助注释,资料,理解《吊古战场文》、《中国男儿》两个古诗文小段。
3.尽可能多搜集邓稼先轶事及图片。
教学设想
1.本文篇幅较长,课上时间有限,不能组织学生通读全文,要求学生课前必须熟读课
文(也可给专门时间朗读)
2.文中两个古文小段,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尤其是《吊古战场文》,课前要求学生
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它。
3.课前搜集邓稼先的事迹及图片并非随意提出,要督促学生查找,如此,既能丰富学
生课外阅读,锻炼他们检索资料能力,又能使他们先对这位功勋人物有个比较全面地了解。
4.至于对“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作详细介绍?”问题,笔
者认为难度很大,本文所确立的难点己不少,故不作讨论。如学生提出,教师可临场适时
点播、诱导。
(注:邓稼先是“两弹元勋”,按常理文章应把重点放在他对“两弹”的巨大贡献上。
现在这样写有很多复杂原因,其主要原因是:
(1)作者是大科学家,写的也是大科学家,他们的着眼点往往是科学精神,科学态
度及气质、品格、价值观、人生道路等方面,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事件具体描写上。
(2)作者与邓稼先有着50年的友谊,写此文饱含着作者对老朋友的不尽思念;同时,
写邓稼先的人生道路又渗透着自己人生中某些与邓稼先相同的东西。因此,这篇文章多从
自己与邓稼先交往这个角度写,这样势必就不能着重介绍事件具体细节。
(3)作者虽与邓稼先交往甚密,有50年的友谊,但分隔大洋两岸20余年,国度不
同,当时中美关系又很紧张,邓从事的又是国家机密工作,他对邓稼先工作的具体情况不
可能了解,掌握的材料不会很多——文中提到“1971年8月我在北京看到稼先时,避免问
他工作地点。他自己只是说‘在外地工作’。”确是实情。另外从资料看,杨邓所选择的
人生道路是截然不同的:杨学成后执意留在美国,连其父都很气愤,最后不认这个儿子,
所幸后来他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邓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
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返回故土,报效祖国。从此点看,写邓杨的底气是不足的,他心里
有愧。还有71年杨访华时,他只知道邓参与了“两弹”研究工作,邓是设计领导他并不
知情。不客气说,71年杨回美前在上海大厦吃饭时收到邓稼先的字条时“不得不去洗手间
整容。”不仅仅是民族情,朋友情吧?也该有悔、有愧……
(4)这是一篇短文,不宜铺开来写也是一方面原因吧。)
教学设备:多媒体
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介绍邓稼先生平事迹,了解作者。
2.概括六部分的主要内容,体会内在联系。
3.画出文章议论、抒情的句子,体会其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幻灯片1]前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的诗——踏遍戈壁共草原
三十五年前
连克千重关
群力奋战君当先
捷音频年传
蔑视核讹诈
华夏创新篇
君视名利如粪土
许身国威壮河山
哀君早辞世
功勋泽人间
问:谁读过这首诗?你知道是歌颂、悼念谁的吗?(邓稼先)
[幻灯片2]文章标题——邓稼先及照片
问:谁搜集到了这位科学家的故事及图片,请谈谈或展示出来。
师生交谈、展示。
[幻灯片3]再展示几幅邓稼先工作照,请大家欣赏。
师生共同总结:邓稼先是个什么样的人?
[幻灯片4]
邓稼先——科技工作者的骄傲
——两弹元勋
——两弹一星功勋
——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幻灯片5](补充资料——教师搜集,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了解邓稼先并结合注释了
解作者)
1.在一次原子弹爆炸失败后,为了找到真正的原因,邓稼先一个人走进了那片地区一
一那片意味着死亡之地。他很快找到了核弹头,用手把它捧着,走了出来。最后证明是降
落伞的问题。就是这一次,伏下了他死于射线之下的死因。
2.邓稼先有病后,仍坚持回到核试验基地。在步履艰难之时,他坚持要自己去装雷管,
并首次以院长的权威向周围的人下命令:“你们还年轻,你们不能去!”
二、整体感悟
速读训练:迅速浏览课文,概括各部分大意,思考其中的联系。(学生积极讨论,畅
所欲言,最后师生总结)
[幻灯片6]
1.展示背景——邓稼先是一位对祖国、对民族的发展有着巨大贡献的科学家。
2.简介邓稼先生平经历和巨大贡献。
3.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凸现邓稼先的人品,揭示出它能领导大家做出历史性贡
献的原因。
4.作者为邓稼先成功地领导原子弹工程,自力更生,获得巨大成就感到骄傲。
5.高度赞扬了邓稼先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对所从事工作的坚定、执著与勇敢。
6.对邓稼先的总评价——赞歌、挽歌。
三、品味研读
以第三部分为范例,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好处:
1.以上语句或语段,大多运用议论、抒情表达方式,因而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在表达
作者的“至情”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现在,我们通过第三部分的探究来认识这一点。找出
第三部分第九、第十两段中的关键词语,说明这些词语各自概括了这一部分的那些内容,
说一说这样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好处。
2.四人合作小组讨论4-5分钟,然后组织全班讨论交流。
3.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评议、肯定:中国“传统文化”孕育的——概括并赞美邓稼
先“忠厚平实、真诚坦白、朴实”。“奉献精神”,“理想党员”——概括并赞美邓稼先
“最不要引人注目,没有私心”。品格使人们绝对相信他:说服两派继续工作,制成氢弹;
说服工宣队、军宣队队员。
此处通过议论使人物形象进一步升华,血肉也更丰满,突出了邓稼先高尚的人格魅力。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方法。
2.体会作者思路,了解文章结构特点。
3.体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词语在文中的画龙点睛作用。
教学过程
一、师生一起继续品读研究课文。
结合课文,理解下列高度评价邓家先的重要词语,体会其在议论、抒情中的作用。
1.品读词语
(1)元勋:立大功的人。
(2)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了为止。形容辛勤地贡献
自己的一切。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瘁:辛劳。已:止。
(3)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没有愧色。当:承当,承受;无愧:不惭
愧。
(4)鲜为人知:很少有人知道。鲜,少。
(这几个词虽简单,但是他也从不同侧面表现、刻画了邓稼先这位伟大的科学家。要
求学生把这些词语与文句及这位大科学家的人品结合起来。)
2.品读写作手法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一、三部分,完成下列各题:
(1)在写邓稼先之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一百多年来的历史?(先概述我国近一百
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
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此种手法,超凡
脱俗,别具匠心,增强了出场人物的使命感。)
(2)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有烘托作用。奥本海默出类拔萃,是美国一流核物理专家,在世界早有声望。此处对比,
不仅说明邓稼先的贡献与奥齐名,还比他多了好多优秀品质。旨在更生动形象的表现出邓
稼先的人格魅力,更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坚毅和奉献精神,就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
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
想党员。”)
3.品读精典语句
(1)“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
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试阐释这两句话。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指邓稼
先与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截然不同,“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
“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最有
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中国儿千年传统文化就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
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优秀的部分,并变成
了自己的气质品格。“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是指“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
相信他”,“文革”中能说服两派群众组织,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中国共产党的宗旨
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领导、团结广大人民一起前进,邓稼先就是把这些奉为自
己的行动准则,因此他是理想党员。)
二、归纳、总结
结构特点
1.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主题式的小标题,运用“板
块”并列的结构,一枝多花,色彩纷呈,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杰出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
文化背景中,从多角度多侧面展示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使人物形象显得悲壮而豪迈,
伟大而崇高,读来令人仰止。
文章主旨
2.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这篇文章歌颂了邓稼先忠厚谦虚、真诚朴实的思想品格以及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身
负重任,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
附:板书设计
邓稼先
两弹元勋两弹一星功勋
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真纯
备用幻灯片:(如果学生对《吊古战场文》理解确有难度,可出示)
广大呀,广大呀!空旷的沙漠无边无际,辽阔的荒漠不见人烟。河水象飘带一样弯曲
流动。群山像犬牙一样交错在一起。幽暗啊悲惨凄凉,明风悲号,天日昏黄。飞返折断,
百草枯死,寒冷得如霜冻的早晨,各种飞身无处可栖,在天上乱窜,许多怪兽争斗激烈,
失群狂奔。亭长告诉我说:“这里是古战场啊!常常有失败的一方全军都夜没在这里,时
常能听到鬼哭的声音,每逢天阴的时候,就会听得更加清楚。”
此段文字,突出了邓稼先艰苦的工作环境,为刻画人物张本。
2《说和做一一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教案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1)了解课文中涉及到的作品知识和文学常识。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
解、分析主要内容,能运用全新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2、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篇文章,这篇文章用夹叙夹议的方法记述了闻
一多先生作为学者、革命家的所说所做,表现了闻一多说做统一、表里如一的高尚人格。
赞扬了他为国家、为民族、为民主献身的精神。
3、中招考点
结合历届河南中招语文试卷选择题和记叙文的阅读理解题来看,针对本课考察的知识
点有:
(1)重点字词,文学常识。
(2)品析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4、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学习散文不陌生,只是能在自学基础上梳理课文主要事件,理清思路,
难点是学习这篇文章夹叙夹议的写法,还有品析生动形象,富于感情的语言,分析人物形
象。
二、学习目标
1.通过查找资料,能介绍臧克家和闻一多。
2.通过朗读课文,能说出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革命家方面的表现。
三、评价任务
1.针对目标1,设计一个活动:通过查找资料和课下注释,能介绍臧克家和闻一多,并
会运用这一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2.针对目标2,设计两个活动:通过朗读课文,能圈点勾画出闻一多的两种身份和事迹,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能说出闻一多的身份、事迹,能概括课文内容。
四、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教学活动评价要点归纳
要点
一、导入
说话、做事是我们每个人日常生活的必修
课。有的人先说后做,有的人只说不做,
那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与常人相比,有哪
些不同之处呢?让我们在《闻一多先生的
说和做》中寻找答案。
二、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地壳qiao校补jiao赫然he
函寄han漂白pido衰微
shuai
能介
1.通过查卓越zhuo深宵xiao钻探
绍
找资料,zuan臧
克
家
能介绍臧锲而不舍qid兀兀穷年种和
闻
克家和闻警报迭起die潜心贯注qian一
多
一多。迥乎不同ji6ng慷慨淋漓kdi。
气冲斗牛d6u无暇顾及xia
目不窥园kui仰之弥高mi
炯炯目光jibng沥尽心血11
2、解释下列词语
目不窥园:窥,从小孔或缝隙里偷偷地看。要点归纳:
眼睛从不暗中看一看家里的园圃,即专心1、概括事件的方法:
致志。通过把握事件的关键语
诗兴不作:“作。起的意思。诗兴不作,句,并联系文章的标题
不是不做诗,而是写诗的兴致不起、不发。主题来概括
一反既往:既,己经。既往,过去。与过2、概括主要内容答题格
2:通过朗去完全不一样。式:
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和课文解释下列词语:谁+(在何时何地)+
能说出闻弥高锲而不舍兀兀穷年什么情况下干什么+
一多先生群蚁排衙迥乎不同气冲斗牛结果怎么样。
作为学者自学指导一:或:什么(事物)+怎
和革命家内容:课下注释或手中资料有关臧克家和么样。
方面的表闻一多的介绍。
现。方法:自学。
时间:3分钟
要求:能介绍臧克家、闻一多。
自学检测一:了解作者
臧克家:现代著名诗人,山东省诸城
人。1932年开始发表新诗,以一篇《老马》
成名。193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烙印》。
被誉为“农民诗人”。以后又相继出版了
《泥淖集》,《呜咽的去烟》,《泥土的歌》,
《春风集》,《欢呼集》及《臧克家诗选》
等诗集。
闻一多
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23年
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闪烁着反帝爱国
的火花。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
表现出深沉的爱国激情。在这以后致力于
古典文学的研究。
知遇相惜亦师亦友
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入学考试成绩
发布,一位20多岁的考生数学零分,作文
也只写了三句带感慨的新诗:“人生永远
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成幻光,谁便
沉入了无底的苦海。”按说,这位考生铁
定无法录取。不过,问题是他碰上了一位
慧眼识货的主考官。这位主考官就是文学
院院长闻一多先生。闻先生从这三句杂感
诗中发现了这位青年身上潜伏的才气,一
锤定音破格录取。果不其然,这位青年没
有辜负闻先生的期望,很快就发表了一首
又一首的新诗,并于1933年出版了轰动一
时的诗集《烙印》。
这个青年就是后来享誉诗坛的臧克家。
知遇相惜亦师亦友
臧克家于1930年起在青岛大学学习
期间,是闻一多先生的高足,经常出入于
闻一多的办公室和家中,向老师请教;闻
一多也很赏识臧克家,1932年回清华任教
后写信给臧克家说:“得一知己,可以无
憾,在青岛得到你一个人已经够了。”可
见相知之深。1933年臧克家准备出版诗集
《烙印》,因当时名不见经传,书店不愿出
版他的诗集。闻一多联络王统照等人,替
他出资发行《烙印》,又在大型杂志上撰文
介绍。40年代,两人多有书信往来,如课
文中提到的“他在给我的信上说……”,
这是闻一多在接到臧克家赞扬他的信后,
于1944年9月11日写的回信;课文中提
到的“1944年10月12日”那封信,是答
复臧克家欲至联大教书的问询的。闻一多
先生遇难后,臧克家撰写《我的先生闻一
多》以示悼念。
自学指导二:
内容:课文。
方法:朗读课文,用笔圈划出有用信息。
自学、对学,交流,展示。
时间:10分钟。
要求:完成自学检测二。
自学检测二:
臧克家笔下的闻一多具有两重身份,这
两重身份分别是什么?
1、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其主要成就是什
么?
2、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主要做了什么
事?
3、在这两种不同的事业中,闻一多先生
是如何处理“说”和“做”的关系
的?
4、课文在结构上,前后两个部分构成了
艺术上的什么手法?
5、请概括课文内容。
”射酊醵
一韩.赢购'押二E
-欧
悭糊/而
输瞅㈱勺懵J,,
1H
S嘛就
课文叙述了闻一多先生作为诗人和革
命家在“说”和“做”方面的表现,热情
赞扬他为了救国救民而说和做的爱国精
神。
五、限时训练
1、(5年中考,3年模拟)下列加红的字全部正确的一项是(c)
A、函寄(hdn)硕果(shud)锲而不舍(qi)
B、弥高(ni)校补(xiao)迥乎不同(jiong)
C、潜心(qian)迭起(did)沥尽心血(li)
D、赫然(he)凝结(ning)气冲斗牛(dou)
2、最后可段,能不能合为一段,为什么?
不能,因为一方面强强闻一多是卓越的学者,优秀诗人,革命烈士,另一方面也窖出
闻一多是言行一致的伟人。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
(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
意义和作用。
(2)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2、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粹的散文,感情充沛,语言精警。学习本文,要在品味生动形象语言的基
础上,了解闻一多先生的事迹,深入领会闻一多先生的崇高品格和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
3、中招考点
“赏析词句”每年的设题角度略有不同,但都指明了具体的赏析位置;考查细致,涉
及到动词、形容词、修辞、细节描写、写作手法,赏析有一定难度,赋4分的居多。
4、学情分析
赏析词句虽然一直是文章解读的必要环节,方法、格式已经能初具模式,但因为思考
单一,对生活的体验不深,往往只知其一,思考不严谨,答题不全面。文章的写作手法
选题时可切入的角度比较多,学生还不能一眼明了,做出精准的判断,即使所用手法判断
准确,能写出一言中的的答案仍有待于训练。
二、学习目标
通过品读语言,能说出人物形象,并能总结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三、评价任务
针对目标,设计一个活动:通过品读语言,能说出人物形象,并能总结分析人物形象的方
法。
四、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教学活动评价要点要点归纳
自学指导:
学习目标:内容:下列句子。赏析句子的
通过品读语方法:自学、小组内合作交流,老师点拨,找角度及答题
言,能说出出规律,归纳方法要点。格式:
人物形象,时间:15分钟。1.修辞:比
并能总结分要求:品读语言,能说出人物形象,并能总结喻、拟人...
析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通过品读运用……的
的方法。自学检测:语言,能说修辞,生动形
1.“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出人物形象(有力、强
这个比喻,既形象,又深刻。并且句式也变象,并能总调)地写出
成“向……钻探”,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结分析人了……的样
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且是热情的称物形象的子,表现了作
赞了。方法。者……感情
2.“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富有诗情
浓。”画意)
“诗兴不作”是文言说法。“作”,起。“诗
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年代,闻2.用词:
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从20年代末起,转入“....”—.
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词,生动形象
3.“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地(具体、逼
血”“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真、贴
果“等。切……)写
以整齐的句式,饱含深情地赞美闻一多治学出了……动
之勤之钻;“凝结”表现治学成果来之不易。作或形态,表
4.“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现了人
药方•”物...的感
“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的说法,情。
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
这句话说明闻一多先生研究学问的目的是救
国。
5.“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
在“望”的初级阶段
“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
比成一个病人,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
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6.“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
楼’的主人。”
“潜心贯注”和“心会神凝”意思相近,都
是说用心极专极深,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
任何事情使他分心。
7.“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
‘漂白了的四壁‘。”
“它”指深夜灯火。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
来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则不然,他在一盏孤
灯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
“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从事
学术研究那种怡然自适的情景。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一部分,用原文语句
回答问题。
1.闻一多研究学问的目的是什么?
2.划出最能表现他潜心学术,成就卓越的语句。
参考答案:
1.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
方。
把我们的民族比作病人,突出闻一多研究
学问的目的在于救国.
2.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
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细节描写,表现闻一多治学严谨,一丝不苟。
3.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
穷年,沥尽心血。
细节描写,表现闻一多的刻苦精神。
4.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
的主人。
“潜心贯注”和“心会神凝”,都是说用
心极专,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使他分
心。
一多先生钻研学问的艰难困苦0(的
(2)“不动不响,无声无闻”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潜心钻研学问,默默无闻,不问世事,与
世无争。()
(3)“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赞扬了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治学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
()
(4)“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赞扬了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先生言行高度统
一的美德。()
2、说说“他想哆尽、消化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硬射到有
史以前”句中动词的使用好在哪里?(找准不解可)
准确地表达了闻一多先生全身心的投入研究,’执著寻求解救民族衰微的文化药方,使文
章生动,富于感染力。3回忆鲁迅先生配
套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体会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理解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过程与方法:
学习本文善于撷取生活琐事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品味学习本文朴实无华而又情感深挚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萧红笔下的鲁迅形象,体会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教学重点:理解萧红笔下的鲁迅形象,体会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教学难点:作者浅白质朴、清新隽永的写作风格。
教法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法,精读、略读、速读、、泛读结合法。
教学课时:2课时。
预习要求:
1.通读全文,查字典,给生字生词注音释义。
2.体会本篇深沉而丰富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出示鲁迅先生的《自题小像》,请同学谈谈对鲁迅先生的印象。实际上,鲁迅先生是也
是非常平易近人的。
鲁迅(1881—1936),20世纪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也是20世纪的文化巨人
之一,鲁迅堪称现代中国的“民族魂”,文学不过是他传播思想的武器。
鲁迅的作品对人的精神创伤与病态进行无止境的发掘,对中国人的“蝴T进行了彻
底的批判,是对现代中国人的灵魂的伟大拷问»
他残酷地鞭打着人的灵魂,也反对任何形式的忍从,他始终维护人的思想的独立性和
不妥协性。
主要作品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16本
还有书信、日记和学术著作等
《在酒楼上》
平庸对人的吞噬,绝望的反抗
《肥皂》
对意淫的伪君子的幽默讽刺
《社戏》
对纯正善良的人性的呼唤
《纪念刘和珍君》
对生命的人道主义关怀,对革命的反思
《论“他妈的”》
封建等级制度造成的卑劣心理
《论照相之类》
封建性压抑下的性变态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逝世。广大群众争相奔赴万国殡仪馆瞻仰遗容,中共中
央也来电吊唁。22EI,送葬群众多达数万人。鲁迅遗体覆盖着上海民众所献"民族魂''的旗
子,安葬于虹桥万国公墓。
二、作者简介
萧红(1911—1942),中国现代女作家,原名张乃莹,另有笔名悄吟,黑龙江呼兰人。
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在鲁迅的帮助和支持下.1935年发表了
成名作《生死场》(开始用笔名萧红),蜚声文坛。1936年,为摆脱精神卜的苦恼东渡日本,
在东京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建良同抵香港,
不久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
战争爆发,日军占领了香港。重病的萧红陷落在九龙,在一所临时医院里去世。这位
自传型的、抒情型的女作家,一直沿着反封建的思想道路前进,她用自己那些具有独特风
格的优美散文及散文化的小说,丰富了我国现代文坛的花苑。成为中国新文学史上一位有
风格的杰出的女作家。
萧红(1911—1942)
主要作品:《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
三、文题背景
1.文题阐释
从文题可以看出,本文是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回忆、怀念,文中共回忆了鲁迅先生的一
些生活琐事。
2.创作背景
鲁迅说过:“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又曾表示:“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会
朽的腐草。”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中国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圃的奇葩,鲁迅甘作春泥,
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作起来,陆续
出版和发表了《马伯乐》《回忆鲁迅先生》《呼兰河传》等名篇佳作。这些作品又像春泥一
样,
继续滋养着中国文坛的茂林佳卉。鲁迅和萧红
之间的情谊己经成为文坛佳话,被千千万万的读者传诵……在林林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
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一枝独秀。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是中国现代怀人
散文的典范,是敬献于鲁迅墓前的一个永不凋谢的花环。
由于作者萧红跟回忆对象鲁迅之间有着直接交往,对回忆对象充满着缅怀崇敬之情,
素材又来自于亲历、亲闻,因此作品不仅富于史传性,而且也富于文学性。
四、整体感知课文: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完成以下三个任务:
1、标明小节。
2、标出读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语。
3、作者回忆了鲁迅先生的哪些生活场景?请给每一部分加上一个小标题(可以用文中的
语句,也可自己概括),看看谁的小标题更恰当。
你能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吗?
Ydnqidnw6nlei1俄tipouyang
筵会虔诚紊乱肋膜掠夺抽屉解剖遭殃
0h6
噢的一声阖一阖眼睛
堵塞(se)差不多(cha)
塞边塞(sdi)差差别(chd)
活塞(sdi)出差(chai)
参差(cl)
大病差后(chai)
给红色字注音:
咳嗽(k6sou)筵(ydn)会
窘(jiong)抽屉(ti)
阖(h6)踌躇(chduchu)
虔(qidn)诚抹(mo)杀
肋(lei)膜紊(w6n)乱
唠叨(Idodao)隔三差(chd)五
词语解释:
【鉴赏】鉴定和欣赏(艺术品、文物等)。
【筵(ydn)会】即“宴会”,指宾主在一起饮酒吃饭的聚会(指比较隆重的)。
【窘(jiong)]①贫穷。②为难。③使为难。课文采用的是第二种解释,难堪。
【旷代】当代没有人比得上。
【听子】用镀锡或镀锌的薄铁皮做成的装食品、香烟等的筒子或罐子。
【踌(chou)躇(chu)]①犹豫。②得意的样子。课文中用的是第一种解释。
【抹(m3)杀】一概不计;完全勾销。也作“抹煞二
【紊(w6n)乱】杂乱;纷乱。
按自然空行,共有十八件小事。小标题可以概括为:
1.鲁迅的笑;2.鲁迅走路的姿态;
3.穿衣裳的评论(详写);4.不游公园
5.看电影的路上;6.纸烟;7.休息;8工作时间(详写);9踢鬼、谈鬼(详写)10.吃
鱼丸(详写)11.病中(详写);12.海婴的夸耀;13.明朝会(详写);
14.病好起来了(详写);15.木刻画
16.“若没有我呢”;17.病“好”了;18.他“休息”了。
第二课时
五、研读赏析:
1、文中描写了鲁迅的哪些生活片段?
2、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个细节?最能看出他的什么性格特征?(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两
方面着手来谈)
神情姿态:“鲁迅的笑”“鲁迅走路的姿态”,乐观开朗、平易近人。
穿着审美:“穿衣裳的评论”,自然朴素、人情练达。
饮食起居:“纸烟”“休息”,简单随和、体恤他人。
工作习惯:“工作时间”,不同寻常,忘我精神休闲娱乐「‘不游公园”“看电影的路上”
“踢鬼、谈鬼”,幽默风趣、童心未泯。
日常琐事:“吃鱼丸”“若没有我呢”“木刻画”,待人接物、爱护青年。
对待疾病:“病好起来了"“病'好'了",乐观精神。
细节描写的魅力:细节,即细小的动作或情节;文艺作品中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展、自
然景物、社会环境等最小的单位组成;细节描写要求真实、生动,并服从主题思想的表达。
寻找文中的细节描写处,并说说其作用。
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
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爽朗乐观、率真可亲、平易近人
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他刚抓起帽子拉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
不顾一切的走去。
敏捷性急坚毅
饺子煮好,一上楼梯,就听到楼上明朗的鲁迅先生的笑声冲下楼梯来,原来有几个朋
友在楼上也正谈得热闹。
可是鲁迅先生还是在饭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
“好久不见,好就不见。”一边说着一边向我点头。……转身坐在躺椅上才自己笑起
来,他是在开着玩笑。
幽默风趣可爱可亲
许先生和鲁迅先生都笑着,一种对于冲破忧郁心境的展然的会心的笑。
鲁迅先生很有意思的在地板上走凡步,而后向我说:“他是贩卖私货的商人,是贩卖
精神上的……”
坚定乐观
周先生在课堂上,一生气就用眼睛往下一掠,看着她们,这种眼光鲁迅先生在记范爱
农先生的文字里曾自己述说过,而曾经接触过这种眼光的人就会感到一个旷代的全智者的
催逼。
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之的。……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
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对青年严格要求的同时又深切关爱
幽默风趣可爱可亲
坚定乐观
对青年严格要求的同时又深切关爱
的人
六、探讨与归纳
萧红眼中的鲁迅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
生活中的鲁迅萧红眼中的鲁迅
①人之子的鲁迅
②人之夫的鲁迅
③人之友的鲁迅
④人之主的鲁迅
⑤生活之主的鲁迅
生活中的鲁迅萧红眼中的鲁迅
①人之子的鲁迅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儿子
②人之夫的鲁迅一个尊重妻子的好丈夫
一个培植晚辈作家的慈祥宽厚的长者
③人之友的鲁迅一个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战士
一个不卑不亢的学者
生活中的鲁迅萧红眼中的鲁迅
一个美满家庭的家长
④人之主的鲁迅一个和蔼宽厚的平易近人的老人
⑤生活之主的鲁迅潇洒、幽默、风趣、
七、小结
萧红的这篇怀人散文内容涉及鲁迅的饮食起居、待人接物、读书写作、休闲娱乐,在
内容上没有严格的逻辑顺序,材料与材料之间互不关联,形成某种断裂,有些片断即使倒
置似乎也无碍于文章的连贯。这就表明,这是一篇非常情绪化的文章。作者动笔之前对于
全篇的布局似乎漫不经心,全无预设。动笔之后,作者心底的感情如喷涌的泉水、飞湍的
激流,尽情挥洒,形诸笔墨而成为艺术结晶。凡属作者感到有诗意潜质和倾诉冲动的内容,
她就断断续续地写出,用感情的红线将素材的珍珠逐渐织成一幅清晰的画面。
可以说,虽然本文看似杂乱,但有一个情感上的线索。全文除了许广平先生的一句极
为朴实的感叹,没有一个地方有直接的赞美,却处处透露出对鲁迅先生的爱戴、赞美和景
仰。同样的,没有一个“悲”字,但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沉重的悲伤。
八、文章主旨
这篇散文通过对鲁迅先生的笑声、走路、待人接物、读书、写作、养病、去世等生活细节
的描述,展示了伟大的鲁迅先生的平凡生活,表现了鲁迅先生的审美情趣以及魅力气质,
抒发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九、鉴赏与写作
1.语言风格
语言朴实。
课文记叙了鲁迅先生的七件琐事,详写四件,略写三件。作者以朴实的语言为我们刻
画了一个平易近人的鲁迅先生。
文中充满了对鲁迅先生的崇敬和爱戴之情,在文中,作者很少用“他”来指称鲁迅,
多称“鲁迅先生”,更多的时候,作者将这种崇敬和爱戴不露痕迹地融在了对琐事的叙述
中。
2.写作技法
详略得当。
七件琐事,详写四件,略写三件。
十、拓展阅读
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爱国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爱民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爱子
H—、布置作业:
1、背诵鲁迅先生的《自题小像》和纪念鲁迅逝世三十周年臧克家写的《有的人》。
2、积累鲁迅先生的一些名言警句。
3、通总对本篇课文的.习,底对鲁迅有没有新的认识?请在随笔中写下你的体会。
4、观察和自己比较亲近的人的行为举止,采撷具有个性的生活细节,体现人物的个性特
征。
板书设计
语言质朴浅白清新隽永写作特色
善于撷取生活琐事捕捉细节
作者印象中的鲁迅:生活平凡随意、为人宽厚仁爱,待友真诚悉心,意志坚定
伟大而平凡
课后反思
4孙权劝学配套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过程和方法目标
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
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情感目标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教学重点】品味鲁肃、吕蒙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
特点。
【疏学难点】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法学法】朗读法,揣摩探究法,点拨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老师有几个问题请教同学们:
1、孙权是三国中哪一个国的开国君主()
A、魏国B、蜀国C、吴国
2、在孙权心目中胆识、学问、才能、谋略仅次于周瑜的大将是()
A、关羽B、吕蒙C、鲁肃
二、介绍故事出处和文中人物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
的史事。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书名“资治”,说明本书编
撰的目的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人,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
三、朗读感知课文
1、听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
掌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显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2、疏通文意。
要求:同学们间互相翻译句子,把有疑问或不懂的词、句作符号。
3、检查自学情况。
词:(1)卿今当涂掌事;掌管国家大事
(2)孤宣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难道
(3)但当涉猎只粗略地阅读
句:(1)蒙更以军中多务推托
(2)卿言多务,孰惹孤?比得上
4、解释划线词语的意思(见PPT)
5、口译全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您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多为借口
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你说事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好处。”吕蒙于是开始学
习。
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谈论天下大事,十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
才干、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地的阿蒙了!”吕蒙说:“读书人离别三日,就要重
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鲁肃于是叩拜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
然后分别了。
第二课时
四、精读课文
(一)、这篇课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
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可以分为几层?
可分两层。
1、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
2、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二)、朗读并理解:
1、第一部分主要采用什么描写?对话
2、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劝学
3、孙权给吕蒙提的读书目标是:涉猎,见往事耳
4、表现孙权对下属吕蒙亲近、关心和期望的一句话是_____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三)、朗读第二层
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即吃惊,又情不自禁的发出赞叹。这
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现出吕蒙对自己才略长进后感到很自豪、自得,和当之无愧
的坦然态度。
3、“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与吕蒙主动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
才,二人情投意合。
4、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5、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侧面描写)
6、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
待人和事
7、评价孙权、吕蒙、鲁肃?
孙权:天下英雄谁敌手?生子当如孙仲谋。(善劝)
吕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好学)
鲁肃: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德高。(敬才、爱才)
五、总结、归纳:
孙权:关心下属、平易近人、谆谆善诱
劝
吕蒙:前:才疏学浅(吴下阿蒙)
后:好学、自信(刮目相待)
8、请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泛指缺少学识才干的人,比喻人学识尚浅。
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
了,都可以用此语。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黄已贵为经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9、请解释“刮目相待”并造句。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
进步。
(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你对他可要刮目
相待。
10、谈谈你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
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
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年中国5D影院设备行业市场竞争态势及投资策略研究报告
- 民间借贷培训课件
- 2025年公司三级安全培训考试试题附参考答案(满分必刷)
- 25年公司三级安全培训考试试题及答案(夺冠系列)
- 2024-2025新进厂职工安全培训考试试题(能力提升)
- 25年公司主要负责人安全培训考试试题答案考点精练
- 2025年新版车间安全培训考试试题答案审定版
- 2025年中国自动报警行业市场规模及未来投资方向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ICP-OES发射光谱仪行业市场占有率及投资前景预测分析报告
- 2025年厂里厂里安全培训考试试题含答案【培优B卷】
- 集采药品政策培训会
- 公务员体检须知
- 2025-2030清洁能行业市场发展分析与发展趋势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 浙江国企招聘2025嘉兴国际商务区投资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招聘13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天地万物一体 的整体观念
- 大班音乐游戏《邮递马车》课后反思
- 2022新高考卷小说《江上》 答案+评点
- GB∕T 10544-2022 橡胶软管及软管组合件 油基或水基流体适用的钢丝缠绕增强外覆橡胶液压型 规范
- 潜水式排污泵检验报告(共8页)
- 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考工练习试题题库
- 红外光谱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