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航天行业航天器有效载荷管理与控制方案_第1页
航空航天行业航天器有效载荷管理与控制方案_第2页
航空航天行业航天器有效载荷管理与控制方案_第3页
航空航天行业航天器有效载荷管理与控制方案_第4页
航空航天行业航天器有效载荷管理与控制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航空航天行业航天器有效载荷管理与控制方案TOC\o"1-2"\h\u29538第一章航天器有效载荷管理概述 2311391.1航天器有效载荷的定义与分类 2234621.2航天器有效载荷管理的重要性 311770第二章航天器有效载荷系统设计 325172.1有效载荷系统设计原则 325462.2有效载荷系统组成与功能 4271302.2.1有效载荷系统组成 457482.2.2有效载荷系统功能 487712.3有效载荷系统设计流程 59808第三章航天器有效载荷集成与测试 5210373.1有效载荷集成流程 5233503.1.1集成前期准备 5154033.1.2有效载荷安装与连接 5325863.1.3系统集成与调试 6136683.2有效载荷测试方法 6164823.2.1功能测试 6216243.2.2功能测试 65643.2.3可靠性测试 6244383.3有效载荷测试标准 6263673.3.1测试通用要求 6149453.3.2测试标准 727255第四章航天器有效载荷控制策略 7253324.1有效载荷控制策略概述 722894.2有效载荷控制算法 7111504.3有效载荷控制策略实现 832043第五章航天器有效载荷数据管理 8139275.1数据管理概述 8125845.2数据采集与传输 8316125.3数据处理与分析 98937第六章航天器有效载荷故障诊断与处理 9140406.1故障诊断方法 9174316.1.1信号处理方法 10189786.1.2模型基方法 10214666.1.3数据驱动方法 10132066.1.4专家系统 10277526.2故障处理策略 1035416.2.1故障隔离 1025806.2.2故障补偿 10264196.2.3故障修复 10163666.3故障预测与预防 11298016.3.1故障预测 11118156.3.2故障预防 11464第七章航天器有效载荷功能优化 11125077.1功能优化概述 11244737.2功能优化方法 11127867.2.1参数优化 11103947.2.2结构优化 1279877.2.3控制策略优化 121687.3功能优化策略实现 12199007.3.1参数优化策略实现 1237337.3.2结构优化策略实现 1378087.3.3控制策略优化策略实现 1322345第八章航天器有效载荷安全性保障 1349928.1安全性概述 1327138.2安全性保障措施 13173528.2.1硬件设备安全性保障 1360778.2.2软件系统安全性保障 14195918.2.3抗干扰能力保障 14201228.2.4应急处理能力保障 1440288.3安全性评估与监控 14154198.3.1安全性评估 14218208.3.2安全性监控 149260第九章航天器有效载荷项目管理 15187389.1项目管理概述 15178129.2项目管理流程与方法 15274539.2.1项目管理流程 15210619.2.2项目管理方法 15235099.3项目风险管理 1528439第十章航天器有效载荷发展趋势与展望 16862210.1发展趋势分析 16416510.2技术创新方向 16386710.3发展前景展望 17第一章航天器有效载荷管理概述1.1航天器有效载荷的定义与分类航天器有效载荷,是指航天器在轨执行任务时所携带的各类仪器、设备和系统,用于完成特定的科学实验、技术验证、观测探测等任务。有效载荷是航天器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决定了航天器的功能和功能。根据功能和应用领域的不同,航天器有效载荷可分为以下几类:(1)科学观测载荷:主要包括天文观测、地球观测、空间环境探测等载荷,用于获取空间环境、地球资源、天文现象等数据。(2)技术验证载荷:主要包括新技术、新设备、新方法等验证载荷,用于验证航天器及其部件的功能、功能及可靠性。(3)应用载荷:主要包括通信、导航、遥感、气象等载荷,用于满足国家和社会在各个领域的应用需求。(4)保障载荷:主要包括航天器平台、电源、热控、姿控等载荷,用于保障航天器在轨正常运行。1.2航天器有效载荷管理的重要性航天器有效载荷管理,是指对航天器有效载荷的规划、设计、集成、测试、运行和维护等全过程的组织和管理。有效载荷管理在航天器研制和运行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保证任务完成:有效载荷管理直接关系到航天器任务的完成情况,对有效载荷进行精细化管理,才能保证各类任务的高质量完成。(2)提高系统功能:通过对有效载荷的优化配置和综合管理,可以提高航天器系统的整体功能,降低成本,提高效益。(3)保障航天器安全:有效载荷管理涉及航天器平台、电源、热控等多个方面,对航天器的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4)促进技术创新:有效载荷管理过程中,需要不断研究和应用新技术、新方法,推动航天器技术进步。(5)提高航天器运行效率:通过有效载荷管理,可以实现对航天器资源的合理分配和优化利用,提高运行效率。航天器有效载荷管理是航天器研制和运行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对于保证航天器任务的顺利完成、提高系统功能、保障航天器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第二章航天器有效载荷系统设计2.1有效载荷系统设计原则航天器有效载荷系统设计需遵循以下原则:(1)满足任务需求:有效载荷系统设计应以满足任务需求为基本原则,保证系统能够实现预定的任务目标。(2)可靠性:有效载荷系统应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保证在航天器运行过程中,系统能够稳定、可靠地工作。(3)安全性:有效载荷系统设计需充分考虑安全性,防止因系统故障导致航天器失控或损坏。(4)模块化:有效载荷系统设计应采用模块化设计,便于系统的安装、调试和维护。(5)小型化、轻量化:有效载荷系统设计应尽量减小体积和重量,降低航天器发射成本。2.2有效载荷系统组成与功能2.2.1有效载荷系统组成有效载荷系统主要由以下部分组成:(1)有效载荷主体:包括各类科学仪器、探测设备等,用于实现航天器的任务目标。(2)数据采集与处理单元:负责采集有效载荷主体产生的数据,并进行预处理。(3)数据传输与存储单元:负责将处理后的数据传输至地面站,同时存储部分数据以备后续分析。(4)控制单元:负责有效载荷系统的运行控制,保证系统按预定任务流程执行。(5)电源单元:为有效载荷系统提供所需的电源支持。2.2.2有效载荷系统功能有效载荷系统主要功能包括:(1)完成航天器任务:通过有效载荷主体实现航天器的任务目标,如科学实验、探测等。(2)数据采集与处理:对有效载荷主体产生的数据进行实时采集、预处理,为后续分析提供基础数据。(3)数据传输与存储:将处理后的数据传输至地面站,同时存储部分数据以备后续分析。(4)系统控制与监控:对有效载荷系统进行运行控制,保证系统按预定任务流程执行,并实时监控系统的运行状态。2.3有效载荷系统设计流程有效载荷系统设计流程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需求分析:根据航天器任务需求,分析有效载荷系统的功能、功能指标等。(2)方案设计:根据需求分析结果,制定有效载荷系统的设计方案,包括系统组成、关键技术等。(3)系统设计:针对方案设计,进行详细设计,包括硬件设计、软件设计等。(4)集成与调试:将有效载荷系统的各个部分进行集成,并进行调试,保证系统正常运行。(5)功能测试:对有效载荷系统进行功能测试,验证系统是否满足任务需求。(6)试验验证:通过地面试验、在轨试验等,验证有效载荷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7)设计优化:根据试验验证结果,对有效载荷系统进行优化设计,提高系统的功能和可靠性。(8)交付使用:完成设计、试验、优化等环节后,将有效载荷系统交付使用。第三章航天器有效载荷集成与测试3.1有效载荷集成流程3.1.1集成前期准备在航天器有效载荷集成前,需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明确有效载荷的技术要求,保证有效载荷与航天器系统的兼容性。(2)制定详细的集成计划,明确集成流程、进度及参与人员。(3)准备所需的工具、设备、测试仪器等,保证集成过程的顺利进行。3.1.2有效载荷安装与连接有效载荷安装与连接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根据设计要求,将有效载荷安装到航天器指定位置。(2)进行电气连接,保证有效载荷与航天器系统间的信号传输和能源供应。(3)进行机械连接,保证有效载荷与航天器的结构稳定性。3.1.3系统集成与调试系统集成与调试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对航天器系统进行集成,保证各子系统之间的正常工作。(2)对有效载荷进行调试,保证其功能满足设计要求。(3)进行系统联调,验证航天器整体功能。3.2有效载荷测试方法3.2.1功能测试功能测试是对有效载荷的基本功能进行验证,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输入信号测试:验证有效载荷对输入信号的响应是否正确。(2)输出信号测试:验证有效载荷输出信号的正确性。(3)功能测试:验证有效载荷在不同工作条件下的功能指标。3.2.2功能测试功能测试是对有效载荷在特定工作条件下的功能进行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静态功能测试:验证有效载荷在静态条件下的功能指标。(2)动态功能测试:验证有效载荷在动态条件下的功能指标。(3)环境适应性测试:验证有效载荷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功能稳定性。3.2.3可靠性测试可靠性测试是对有效载荷在长时间工作条件下的可靠性进行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寿命测试:验证有效载荷在长时间工作下的寿命。(2)故障率测试:评估有效载荷在长时间工作下的故障率。(3)故障模式分析:分析有效载荷可能出现的故障模式及其影响。3.3有效载荷测试标准3.3.1测试通用要求有效载荷测试应遵循以下通用要求:(1)测试应在规定的环境条件下进行,保证测试结果的有效性。(2)测试过程应严格按照测试计划执行,不得擅自更改。(3)测试数据应真实、准确,不得篡改。3.3.2测试标准有效载荷测试应参照以下标准:(1)国家和行业标准:包括航天器系统、有效载荷等相关标准。(2)航天器研制合同:明确有效载荷的功能指标、测试方法等要求。(3)研制单位内部标准:针对特定有效载荷的测试要求。通过以上测试方法和标准的实施,可保证航天器有效载荷在集成和测试过程中达到预期的功能和可靠性。第四章航天器有效载荷控制策略4.1有效载荷控制策略概述在航天器的设计与运作中,有效载荷控制策略扮演着的角色。有效载荷是指航天器携带的用于执行特定任务的仪器、设备和系统。这些有效载荷的运行状态直接关系到任务的成败。有效载荷控制策略的目的是保证载荷在轨运行期间能够高效、稳定地工作,并且能够适应各种复杂的环境和条件。有效载荷控制策略涉及对载荷的监控、管理、调整和优化。其核心目标是实现载荷的最大化利用,最小化故障风险,并保证任务目标的实现。具体而言,策略需要涵盖载荷的启动、运行、监控、故障诊断和处理等方面。4.2有效载荷控制算法有效载荷控制算法是控制策略实施的技术核心。这些算法负责处理来自载荷的实时数据,进行决策支持,并控制指令。以下是一些关键的有效载荷控制算法:(1)数据融合算法:用于整合来自不同传感器的数据,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2)故障检测与隔离算法:实时监测载荷运行状态,一旦检测到异常,立即进行故障隔离,以保护载荷和航天器的安全。(3)自适应控制算法: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状态的变化,自动调整控制参数,以保持载荷的稳定运行。(4)优化算法:用于优化载荷的工作模式,提高任务执行的效率和成功率。这些算法通常需要具备高度的实时性和鲁棒性,以应对航天器在轨运行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复杂情况。4.3有效载荷控制策略实现有效载荷控制策略的实现涉及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的协同工作。硬件方面主要包括载荷控制单元、传感器、执行器等;软件方面则包括控制算法、数据处理程序等。(1)硬件实现:载荷控制单元负责接收来自控制算法的处理结果,相应的控制指令,并通过执行器实现对载荷的控制。传感器则负责实时采集载荷的状态数据,供控制算法使用。(2)软件实现:控制算法和数据处理程序通常集成在航天器的计算机系统中。这些软件需要经过严格的测试和验证,保证其在各种工况下都能可靠地工作。在实施过程中,还需考虑以下因素:实时性:有效载荷控制策略必须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数据处理和控制指令的。可靠性:控制系统需具备冗余设计,保证在部分组件故障的情况下仍能正常工作。可维护性:控制策略应便于维护和升级,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任务需求和技术发展。通过上述措施,有效载荷控制策略能够在航天器任务中发挥关键作用,保证载荷的高效、稳定运行。第五章航天器有效载荷数据管理5.1数据管理概述航天器有效载荷的数据管理是保证载荷正常工作、数据准确性与完整性的关键环节。数据管理涉及数据的采集、传输、处理、存储和分发等多个方面,旨在实现对航天器有效载荷数据的全面监控和控制。数据管理系统的设计要求高度可靠,能够在复杂多变的太空环境中稳定运行,同时需要具备高效的数据处理能力,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数据处理需求。5.2数据采集与传输数据采集是数据管理的基础,涵盖了对航天器有效载荷产生的各类数据的收集。这包括传感器数据、图像数据、设备状态数据等。数据采集系统需保证数据的实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数据传输则涉及将采集的数据通过无线或有线方式发送至地面站或其他航天器。在这一过程中,数据的加密、压缩和纠错技术是保证数据安全、高效传输的关键。数据采集与传输的具体流程如下:(1)数据采集模块对接有效载荷的输出信号,进行初步的信号调理和转换。(2)数据预处理单元对原始数据进行清洗、校准和格式化处理。(3)数据通过航天器内部网络传输至数据传输模块。(4)数据传输模块采用适当的传输协议和加密算法,通过天线系统将数据发送至地面站或其他接收端。5.3数据处理与分析数据处理与分析是数据管理系统的核心部分,其目的在于从原始数据中提取有用信息,为科研和应用提供支持。数据处理主要包括数据解密、解压缩、校验和转换等步骤。数据分析则是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和解读,以发觉数据背后的规律和趋势。数据处理与分析的关键技术包括:(1)数据解密与解压缩技术,保证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不被篡改且能够快速恢复。(2)数据校验技术,检测并纠正数据在采集、传输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3)数据转换技术,将数据转换为标准格式,便于后续分析和应用。(4)数据分析算法,包括统计分析、模式识别、机器学习等方法,用于从数据中提取有用信息。(5)可视化技术,将分析结果以图表、图像等形式直观展示,便于科研人员理解和使用。通过对航天器有效载荷数据的采集、传输、处理和分析,可以实现对航天器状态的实时监控,为航天器的有效载荷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第六章航天器有效载荷故障诊断与处理6.1故障诊断方法航天器有效载荷故障诊断是保证航天器正常运行的关键环节。以下为常用的故障诊断方法:6.1.1信号处理方法信号处理方法通过对航天器有效载荷输出信号的分析,实现对故障的检测与诊断。主要包括时域分析、频域分析和小波分析等。6.1.2模型基方法模型基方法通过构建航天器有效载荷的数学模型,将实际运行数据与模型进行对比,从而发觉故障。该方法主要包括状态估计、参数估计和模型匹配等。6.1.3数据驱动方法数据驱动方法利用历史数据和实时数据,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对故障进行诊断。主要包括支持向量机、神经网络和聚类分析等。6.1.4专家系统专家系统是基于知识和规则的故障诊断方法,通过模拟专家思维,对航天器有效载荷的故障进行诊断。6.2故障处理策略6.2.1故障隔离故障隔离是指将故障定位到最小范围内,从而减少故障对航天器有效载荷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策略:逐级隔离:从系统级到部件级,逐步缩小故障范围;逻辑隔离:根据故障特征,采用逻辑判断方法进行隔离;时间隔离:利用故障发生的时间特点,进行故障隔离。6.2.2故障补偿故障补偿是指在故障发生后,通过调整航天器有效载荷的工作状态,使其恢复正常运行。主要包括以下策略:硬件冗余:利用备份硬件,替代故障部件;软件冗余:通过软件调整,实现故障部件的替代;参数调整:调整航天器有效载荷的参数,降低故障影响。6.2.3故障修复故障修复是指对故障部件进行维修或更换,使航天器有效载荷恢复正常运行。主要包括以下策略:在轨维修:利用航天器自身的维修设备,对故障部件进行修复;地面支持:通过地面支持系统,对航天器有效载荷进行修复;返回维修:将航天器有效载荷返回地面,进行维修。6.3故障预测与预防6.3.1故障预测故障预测是指通过对航天器有效载荷运行数据的实时监测和分析,预测未来可能出现的故障。主要包括以下方法:基于模型的方法:利用航天器有效载荷的数学模型,预测故障发展趋势;数据驱动方法:通过实时数据和历史数据,利用机器学习算法进行故障预测。6.3.2故障预防故障预防是指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降低航天器有效载荷故障发生的概率。主要包括以下策略:设计优化:在航天器有效载荷设计阶段,充分考虑故障预防和冗余设计;运行监控:对航天器有效载荷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觉异常现象;维护保养:定期对航天器有效载荷进行维护保养,提高设备可靠性。第七章航天器有效载荷功能优化7.1功能优化概述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航天器有效载荷的功能优化已成为提高航天器整体功能的关键环节。航天器有效载荷功能优化旨在通过合理调整和优化有效载荷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参数配置,提高有效载荷的利用效率,降低成本,增强航天器的综合功能。本章将从功能优化的意义、目标和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7.2功能优化方法7.2.1参数优化参数优化是航天器有效载荷功能优化的基础,主要包括对有效载荷各部分参数的调整和优化。具体方法如下:(1)基于遗传算法的参数优化:通过模拟生物进化过程,对有效载荷参数进行迭代优化,寻求最佳参数配置。(2)基于粒子群算法的参数优化:通过模拟鸟群觅食行为,对有效载荷参数进行优化。(3)基于神经网络算法的参数优化:利用神经网络的自学习能力和泛化能力,对有效载荷参数进行优化。7.2.2结构优化结构优化是对有效载荷系统的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以提高整体功能。具体方法如下:(1)基于拓扑优化的结构优化:通过优化材料布局,寻求最优结构设计方案。(2)基于尺寸优化的结构优化:通过调整结构尺寸,提高有效载荷系统的功能。(3)基于形状优化的结构优化:通过调整结构形状,提高有效载荷系统的功能。7.2.3控制策略优化控制策略优化是对有效载荷系统的控制策略进行调整和优化,以提高系统功能。具体方法如下:(1)基于PID控制算法的优化:通过调整PID参数,提高有效载荷系统的控制功能。(2)基于模糊控制算法的优化:通过调整模糊控制规则,提高有效载荷系统的控制功能。(3)基于自适应控制算法的优化:通过调整自适应控制参数,提高有效载荷系统的控制功能。7.3功能优化策略实现7.3.1参数优化策略实现在实际应用中,参数优化策略可以通过以下步骤实现:(1)确定优化目标:根据航天器有效载荷的功能需求,明确优化目标。(2)建立优化模型:根据有效载荷系统的特点,建立参数优化模型。(3)选择优化算法:根据优化问题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参数优化算法。(4)求解优化问题:利用所选优化算法求解参数优化问题。(5)验证优化结果:通过仿真或实验验证优化结果的正确性。7.3.2结构优化策略实现结构优化策略的实现步骤如下:(1)确定优化目标:根据航天器有效载荷的功能需求,明确优化目标。(2)建立优化模型:根据有效载荷系统的结构特点,建立结构优化模型。(3)选择优化算法:根据优化问题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结构优化算法。(4)求解优化问题:利用所选优化算法求解结构优化问题。(5)验证优化结果:通过仿真或实验验证优化结果的正确性。7.3.3控制策略优化策略实现控制策略优化策略的实现步骤如下:(1)确定优化目标:根据航天器有效载荷的控制功能需求,明确优化目标。(2)建立优化模型:根据有效载荷系统的控制特点,建立控制策略优化模型。(3)选择优化算法:根据优化问题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控制策略优化算法。(4)求解优化问题:利用所选优化算法求解控制策略优化问题。(5)验证优化结果:通过仿真或实验验证优化结果的正确性。第八章航天器有效载荷安全性保障8.1安全性概述航天器有效载荷的安全性是保障航天器任务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有效载荷作为航天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性涉及多个方面,包括硬件设备的安全性、软件系统的稳定性、抗干扰能力以及应急处理能力等。本章将针对航天器有效载荷的安全性进行详细阐述,旨在为有效载荷的安全保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8.2安全性保障措施8.2.1硬件设备安全性保障(1)选用高可靠性器件:在有效载荷的硬件设计中,应优先选用高可靠性、抗干扰能力强的器件,降低硬件故障率。(2)冗余设计:针对关键部件,采用冗余设计,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当某一部件出现故障时,冗余部件可以立即接管其功能,保证任务顺利进行。(3)抗干扰设计:在硬件设计中,充分考虑电磁兼容、电磁干扰等因素,提高有效载荷的抗干扰能力。8.2.2软件系统安全性保障(1)模块化设计:将软件系统划分为多个模块,实现模块之间的独立性,降低系统间的耦合度。(2)代码审查与测试:对软件代码进行严格的审查和测试,保证软件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3)故障检测与处理:在软件系统中设置故障检测与处理机制,及时发觉并处理潜在的安全隐患。8.2.3抗干扰能力保障(1)抗干扰策略:针对不同类型的干扰,采用相应的抗干扰策略,提高有效载荷的抗干扰能力。(2)抗干扰训练:对有效载荷进行抗干扰训练,提高其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生存能力。8.2.4应急处理能力保障(1)应急处理策略:针对可能出现的故障和异常情况,制定相应的应急处理策略。(2)应急处理训练:对操作人员进行应急处理训练,保证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准确地处理问题。8.3安全性评估与监控8.3.1安全性评估(1)安全性评估方法: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有效载荷的安全性进行评估。(2)安全性评估指标:制定科学、合理的安全性评估指标体系,全面评估有效载荷的安全性。8.3.2安全性监控(1)实时监控:对有效载荷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保证其安全可靠。(2)故障预警:通过数据分析,发觉潜在的故障隐患,提前进行预警。(3)故障诊断与处理:对发生的故障进行诊断和处理,保证有效载荷的安全运行。第九章航天器有效载荷项目管理9.1项目管理概述航天器有效载荷项目管理是指在航天器研发过程中,对有效载荷系统的设计、开发、集成、测试及运行等环节进行科学、系统的管理。项目管理旨在保证项目目标的实现,提高研发效率,降低成本,保障航天器有效载荷系统的功能和可靠性。9.2项目管理流程与方法9.2.1项目管理流程航天器有效载荷项目管理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项目立项: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市场需求和科研计划,对航天器有效载荷项目进行立项。(2)项目策划:对项目目标、任务、进度、预算、风险等方面进行详细规划。(3)项目实施:按照项目策划方案,组织项目团队进行研发工作。(4)项目监控:对项目进度、质量、成本等方面进行实时监控,保证项目按计划推进。(5)项目验收:对项目成果进行验收,保证航天器有效载荷系统满足功能要求。(6)项目总结:对项目过程进行总结,提炼经验教训,为后续项目提供参考。9.2.2项目管理方法(1)项目管理知识体系:运用项目管理知识体系,保证项目管理的全面性和系统性。(2)项目计划与控制:制定详细的项目计划,采用项目管理工具对项目进度进行控制。(3)风险管理:识别项目风险,制定风险应对策略,降低项目风险。(4)质量管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保证项目质量满足要求。(5)成本管理:对项目成本进行预算、控制和分析,降低项目成本。9.3项目风险管理航天器有效载荷项目风险管理是指对项目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确定性因素进行识别、评估和应对。以下是项目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1)风险识别:通过项目策划、实施和监控等环节,识别项目风险。(2)风险评估: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评估,确定风险的概率、影响程度和优先级。(3)风险应对:根据风险评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