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中语文之读后感佳作与导写_第1页
2025年高中语文之读后感佳作与导写_第2页
2025年高中语文之读后感佳作与导写_第3页
2025年高中语文之读后感佳作与导写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读后感佳作与导写读《把栏杆拍遍》有感谈起辛弃疾,我首先想到的便是他的词文。自然地,一个传统的文人形象出现在我的脑海中。随着对他词文的深入理解,他变得高大强壮,不是一个吟诗作赋的羸弱书生,而是一位舞枪弄棒的威猛老人。同绝大部分留名于历史的文人不同。他是真正上过战场,流过血拼过命的真汉子。因此,辛弃疾的词里真真地有一股血性。这也是为什么他的边塞词在中国古代文学上具有不可撼动的地位。他不像其他诗人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在描述着战争中的苦与痛,他饱蘸浓墨写下的是自己饱含热泪的来时路。辛弃疾在青春时就猛烈地燃烧过自己一切,春风得意、鲜衣怒马,驰骋数日将叛军首领斩于马下。那时的少年不识愁滋味,将自己的满腔热血凝聚成手中的刀与剑,只为报效祖国。后来,他似乎燃尽了,南宋的皇帝不准他再拿起武器,他只好拿起了笔,他为我们留下一个金铁交鸣的世界,他又何尝不是在借此慰藉己心。辛弃疾是幸运的,相比于那些终年郁郁不得志,闲度光阴,不得常识的人士,他好了太多。至少他曾走上了那一条可以让他实现自己理想的道路。为了收复失地,他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这会被永远记录在史书上;但他又是不幸的,不幸的到来不算天灾,也不是人祸,这是令人可惜的。少年意气的局限,使他无法彻彻底底地认识官场背后的利益纠缠。南宋偏安一隅的国家意志,与个人的理想相冲突,这是不可抗地必然。他的幸运是他度过不幸的美好回忆,也是让他一次又一次抒发愁绪的根本原因。他的愁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却又只在个人层面上绽放。他自嘲自己的姓:“悲辛”“辛酸”,他登高抒愁,却“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这是时代的悲哀,与他自己酿出的一杯又一杯苦酒,但他本就是军人,酒只会一遍又一遍地激发他骨子里的倔强和烈气。很难想象,这样一介有着伟大抱负的武夫,竟然有如此文学素养。宋朝抑武尚文,多少才华横溢的文人、词人雨后春笋一般地冒出来。而辛弃疾,以他词中豪迈的气势与细腻的情感,让他在当时所作边塞战争词无人能出其右。他在词中想象自己还能亲身上阵,军营中的情景描写让我们辩不出虚实,但往往是我们沉浸其中无法自拔,他自己却生生地跳了出来,回到现实。面对着自己年岁已衰、国君不再赏识的悲惨现状,长叹一声,无力回天。英雄在遗憾中垂垂老矣,小人在官场上把持朝政,昏庸懦弱的皇帝细数自己的功德,百姓在战火中流离失所,外敌在一次次胜利中嘲笑大宋的无能。历史用他冷眸将这一切记录着,天上地下、潮起潮落,无有遗落;他小气又小心地试图藏住这一切,却总有人会猛地掀起一角,让后来的世人见识真实的历史。扑面而来的阴冷让人望而却步,于是又用一个个伟人美好的宏大将过去打扮得令人神往,但那些伟大英雄人物背后的悲剧与叹息,才是一个时代真正的声音。点评:彦博这篇《读〈把栏杆拍遍〉有感》呈现出了辛弃疾“剑胆琴心”的人格世界,使“传统的文人”和“上过战场,流过血拼过命的真汉子”挺立在同一个人的精神世界里。鉴赏角度精准,把握住了辛弃疾形象的二重性。本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武将,却以词人身份名垂青史。特别是辛弃疾不以旁观者描述战争,而是“饱蘸浓墨写下的是自己饱含热泪的来时路”独特人生经历,语言表达张力十足。第二段最后一句的“他只好拿起了笔,他为我们留下一个金铁交鸣的世界,他又何尝不是在借此慰藉己心”,既指向辛词中刀剑争鸣的豪迈气象,亦暗喻其个人理想与国家意志的交锋角力。辩证品评人物,全面客观有温度。作者以“幸运与不幸”的视角切入,既观照到辛弃疾曲折压抑的人生经历,又挖掘了其理想贡献的不可磨灭。既感慨其“欲说还休”的愁绪,又赞叹无人能出其右的才华。既叩问历史的真相,也还原人物的伟大。知人论世,以文观心像读完《乱世中的美神》一样,我再次震撼于他们的伟大。明明很小就读过了“人比黄花瘦”“凄凄惨惨戚戚”,背过并喜欢着“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飞塞外声。沙场秋点兵……”也早早了解过易安居士和稼轩先生的生平经历,可为何,似乎在这两篇中,我才真真正正仰视到了他们的高绝一时、伟岸难得?我想这是文化散文的功劳。“知人论世”,不是对他们求学入仕、宦海沉浮经历、诗词成就与时代大背景的罗列,也不是作者情感形容词的填选,而是用笔墨跟着他们的一生走一趟。用文字极力破开时空的桎梏,去与那颗心尽力共感,或者说穷尽想象与真情实意,设身处地去悲去愤去感,努力靠近他们。

这时,我们好像才能“论世”。这时,“朝廷的冷落”“君王的弃用”“偏安一隅”“报国无门”“生为女儿身”……不再是冷冰冰、无聊的答题术语,而是切肤能感的举目四望无知己的孤绝一世;是满心澎湃热情、满腔爱国热血被偏安一隅的小朝廷之淡漠弃用的压抑窒息;是从未昏睡迟钝的灵魂清醒敏感地感知着不公与侮辱的心灰意冷;是横刀跃马、血战沙场的爱国力行者被视作跳梁小丑、激进莽夫的郁结难抒……方块字间,得见天地。文字此刻浑然构成张力,白纸黑字铺陈出波澜往事,一撇一捺勾勒出鲜活血肉,心被生生擒住,不禁让人去想,纸中人、亲历者的心该承受了多苦多浓多重的情感凌迟,也是在此刻,遍寻贫乏的语言,才发现,只能说出:“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只有“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最为贴切。这是以心会文。于是我们再去读,读到“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木兰横戈好好,老矣不复去千里”,在隽永灵动、荡气回肠的词句中,每一次以死抗争都铿锵,每一次难以释怀都高贵,铮铮之骨、多情血肉,由此耸立。此谓以文观心。

时代的沉疴、命运的跌宕最终织就亘古的诗篇,充盈华夏文明的瑰丽,而从黑暗中走出的灵魂,将永远引领中国人的精神,走向光明。点评:这篇文章用饱含文化温度的笔触带我们进入文学评论与心灵共鸣的交界地带,敏锐地捕捉到了文化散文的独特魅力——它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场精神的共振。正所谓“以心会文”“以文观心”,怡瑾以阅读感受之变化历程告诉我们知人论世并不是简单的生平年表与时代背景的拼贴,而是“设身处地去悲去愤去感”。“以心会文”即激活自身情感,“以文观心”即深悟作者心境,这些也是解读文学作品的密码。怡瑾将读诗赏文视为一场精神对话,用心用情去击破文字的包裹,穿越历史的隔阂,抵达创作者的灵魂,所以字里行间充满着强烈的共情力和感染力。读李清照读辛弃疾感受到了他们高绝一时的“孤独”,被时代压抑的“窒息”,被命运捶打的“灰心”和“郁结”等深层情感,使读者也能穿历史的烟尘感受到他们在夹缝中求生存,在偏见中求尊严,在卑位中求大业的伟大心灵。读后感导写:人物评价类散文读后感的写作如何确定一个鉴赏点?1.形象及意义探究以本次优作为例,高彦博鉴赏辛弃疾形象的二重性。辛弃疾本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武将,却以词人身份名垂青史;他怀抱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儒家理想,却屡遭贬谪,壮志难酬。这种形象中的矛盾性就是品评历史人物绝佳的点。形象探究,包括形象的复杂性、珍罕性、启示性等特征及背后的意义价值。2.共情人物观照自我陈怡瑾:切己体会,以心会文。这既是抵达文学作品灵魂深处的不二法门,也是观照自我锤炼心性的绝佳通道。读书赏文,如同硬币的两面,一面指向作者(作品中的核心人物),一面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