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扬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1页
江苏省扬州市扬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2页
江苏省扬州市扬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3页
江苏省扬州市扬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4页
江苏省扬州市扬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苏省扬州市扬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起源于古希腊的摹仿说的基本观点是:文艺起源于人天生具有的摹仿自然和社会人生的本能天性。其代表人物有德谟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这种观点在欧洲文学批评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亚里士多德认为,文艺起源于人的摹仿天性和天赋的美感能力。摹仿出自人的天性,人们既从摹仿中获得知识,又从摹仿的作品中获得快感。因此,文艺作为摹仿,总体上是一种理性的创造行为,其中也包含着感性的愉悦。文艺摹仿的对象是现实人生。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明确指出,文艺的摹仿对象是“在行动中的人”。在谈到悲剧时他又指出,悲剧的摹仿对象是人的行动、遭遇、性格和思想。可见,亚里士多德是把人的生活确立为文艺的摹仿对象。摹仿的文艺能够揭示出现实生活的普遍本质和必然规律。亚里士多德把诗与历史作了比较,认为“写诗这种活动比写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也就是说,与历史相比,诗对生活的描述更具有普遍性与必然性。之所以如此,在于历史叙述的是已经发生的个别事情,而诗则描述可能发生的事情,“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可见,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诗的可贵之处不在于它对生活中的事件做出如实的摹仿,而在于它描写的事情符合事物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一方面,历史学家记述的事情是真实发生过的,但可能是偶然的、个别的,未必具有普遍必然性。而诗人所描述的事情,则是某一种人可能或必然要做出的事情。另一方面,在历史学家的记述中,两件前后发生的事情之间可能只有时间上的承续关系。但在诗人的描写中,前后相继发生的事情之间存在着因果必然关系。因此,诗人所描写的事件,虽然也是特定人物的特定行动,也具有个别性,但其中却能见出普遍必然性。为了达到更高的艺术真实,文艺需要虚构,需要对现实生活进行提炼加工。亚里士多德认为,诗的摹仿对象主要有三种:过去的或现在有的事、传说中的或人们相信的事、应当有的事。其中,他更加推崇第三种摹仿对象。可见,为了达到更高的艺术真实,诗人不必受现实真实性的局限,他可以虚构一些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事物,只要他虚构的合情合理,能够体现出事物的普遍必然性。亚里士多德的这些主张表明,文艺创作不应照搬现实,而要对现实生活进行艺术地提炼和加工。总之,亚里士多德既强调现实生活是文艺的最终源泉,又认为文艺应当对现实生活进行虚构加工,以达到更高的艺术真实,因而对文艺和生活的关系作出了科学的阐释。(节选自《亚里士多德的艺术摹仿论》)材料二:诗文都以语言文字为媒介。做诗文有一些专门的学问,前人对于这些学问已逐渐蓄积起许多经验和成绩,而不是任何人只手空拳、毫无凭藉地在一生之内所可得到的。自己既不能件件去发明,就不得不利用前人的经验和成绩。文学家对于语言文字是如此,一切其他艺术家对于他的特殊的媒介也莫不然。各种艺术都同时是一种学问,都有无数年代所积成的技巧。学一门艺术,就要学该门艺术所特有的学问和技巧。这种学习就是利用过去经验,就是吸收已有文化,也就是摹仿的一端。古今大艺术家在少年时所做的工夫大半都偏在摹仿。米开朗琪罗费过半生的工夫研究希腊罗马的雕刻,莎士比亚也费过半生的工夫摹仿和改作前人的剧本,这是最显著的例。中国诗人中最不像用过工夫的莫过于李太白,但是他的集中摹拟古人的作品极多,只略看看他的诗题就可以见出。杜工部说过:“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他自己也说过:“解道长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他对于过去诗人的关系可以想见了。艺术家从摹仿入手,正如小儿学语言,打网球者学姿势,跳舞者学步法一样,并没有什么玄妙,也并没有什么荒唐。不过这步工夫只是创造的始基。没有做到这步工夫和做到这步工夫就止步,都不足以言创造。像格律一样,摹仿也有流弊,但是这也不是摹仿本身的罪过。从前学者有人提倡摹仿,也有人唾骂摹仿,往往都各有各的道理,其实并不冲突。顾亭林的《日知录》里有一条说:诗文之所以代变,有不得不然者。一代之文,沿袭已久,不容人人皆道此语。今且千数百年矣,而犹取古人之陈言一一而摹仿之,以是为诗可乎?故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这是一段极有意味的话,但是他的结论是突如其来的。“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一句和上文所举的理由恰相反。他一方面见到摹仿古人不足以为诗,一方面又见到不似古人则失其所以为诗。这不是一个矛盾么?这其实并不是矛盾。诗和其他艺术一样,须从摹仿入手,所以不能似古人,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但是它须归于创造,所以又不能全似古人,全似古人则失其所以为我。创造不能无摹仿,但是只有摹仿也不能算是创造。凡是艺术家都须有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他要有诗人的妙悟,要有匠人的手腕。只有匠人的手腕而没有诗人的妙悟,固不能有创作;只有诗人的妙悟而没有匠人的手腕,即创作亦难尽善尽美。妙悟来自性灵,手腕则可得于摹仿。匠人虽比诗人身分低,但亦绝不可少。青年作家往往忽略这一点。(节选自朱光潜《谈美》)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艺起源于人天生具有的摹仿自然和社会人生的本能天性是摹仿说的基本观点。B.诗与其他艺术的本质区别是诗能够归于创造,所以诗不能仅限于对古人的摹仿。C.为了达到更高的艺术真实,创作诗歌可以虚构一些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事物。D.从前学者有人提倡摹仿,也有人唾骂摹仿,其实并不冲突,且都各有各的道理。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人在少年时代应致力于摹仿,成年后再着眼于创造,这是艺术家成长的必由之路。B.只要能从摹仿入手,又具有创造意识,艺术创作者就能创作出尽善尽美的艺术作品来。C.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诗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描写的事情符合事物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D.诗对生活的描述更具有普遍性与必然性,因而在揭示现实方面写诗比写历史更胜一筹。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撑材料一核心观点的一项是(

)A.艺术在生活中诞生,却又高于生活。B.没有人能通过摹仿别人而成名。C.艺术不是技艺,它是艺术家体验了的感情的传达。D.想象和虚构是艺术的两个翅膀。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中所论“摹仿”的异同。5.齐白石先生有句名言:“学我者生,似我者亡”。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此的理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大雷雨①(节选)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卡巴诺娃

我跟你说的话,你都记住了吗?要牢牢记在心上。卡巴诺夫

我都记住了,妈。卡巴诺娃

嗯,现在一切都准备好啦。你只要告别一下,就可以走啦。卡巴诺夫

是,妈,是该走了。卡巴诺娃

哼!卡巴诺夫

您还有什么吩咐?卡巴诺娃

你傻站着干吗,难道不懂得规矩吗?去吩咐一下你媳妇,告诉她,你不在家的时候该怎么过日子。(卡捷琳娜垂下眼睑)卡巴诺夫

我想,她自己知道的。卡巴诺娃

别废话!说,说呀,你去吩咐她!也让我听听你是怎么吩咐她的!以后你回来就可以查问,她是不是统统照办了。卡巴诺夫

(走到卡捷琳娜前面)卡佳,你要听妈的话!卡巴诺娃

说不要对婆婆出言不逊。卡巴诺夫

你不要出言不逊!卡巴诺娃

叫她要像孝顺亲妈一样孝顺婆婆!卡巴诺夫

卡佳,你要像孝顺亲妈一样孝顺婆婆!卡巴诺娃

不要像个少奶奶似的好吃懒做!卡巴诺夫

我不在家的时候,你要多干活!卡巴诺娃

不要站在窗口卖呆!卡巴诺夫

可是,妈,她什么时候……卡巴诺娃

说,你说呀!卡巴诺夫

不要向窗外东张西望!卡巴诺娃

你不在家的时候,叫她别盯着年轻小伙子瞧个没完!卡巴诺夫

这是干吗呢,妈,真是的!卡巴诺娃

(厉声)别任性!妈说什么你就照办。(微笑)说了总比不说好嘛。卡巴诺夫

(狼狈地)别盯着小伙子瞧个没完!(卡捷琳娜严厉地注视他)卡巴诺娃

好啦,现在你们小两口有什么要说的就说去吧。(卡捷琳娜木然不动地站着)卡巴诺夫

卡佳,你不生我的气吗?卡捷琳娜

(沉默片刻后,摇摇头)不!卡巴诺夫

那你为什么这样呢?唉,你就原谅我吧!卡捷琳娜

(仍旧不动,稍微摇摇头)你呀,你呀!(以手掩面)她太欺负人啦!卡巴诺夫

要是什么都往心里去,你会很快得痨病的。她总得说点什么嘛!那就让她去说好啦!你把它当耳旁风不就得了。好啦,再见,卡佳!卡捷琳娜

(搂住丈夫的脖子)季洪,你别走!别走!我求求你!卡巴诺夫

不行,卡佳。妈让我去,我怎么能不去呢!卡捷琳娜

那么,带我一起走,带我一起走吧!(走到丈夫身边,偎依着他)亲爱的,假如你带我走,我会多么爱你多么疼你啊!卡巴诺夫

卡佳,(挣脱她的拥抱)这不行!卡捷琳娜

为什么不行呢,季洪?卡巴诺夫

你们在这儿已经把我弄得焦头烂额了!我真没料到还能飞出这牢笼,可你还想死缠着我。卡捷琳娜

难道你不爱我了吗?卡巴诺夫

也不是不爱,过着这种不自由的生活,哪怕你老婆再漂亮也会逃走的!不管怎么着,我到底是个男子汉呀,一辈子过着这种生活,能不撇下自己的老婆逃走吗!再说,我现在知道,有两星期,我头上再没有人来打雷下雨,脚上也不戴镣铐,我哪管得了什么老婆不老婆?卡捷琳娜

你居然说出这样的话,叫我怎么能够爱你呢?卡巴诺夫

说话就是说话嘛!我还能说什么别的呢!谁知道你究竟怕什么!而且留下来的又不是你一个人,还有妈陪着你哩。卡捷琳娜

你不要跟我提起她,你就别伤我的心了!唉,我好命苦呀,好命苦呀!(哭)我这个可怜的女人往哪儿去呢?我能指谁靠谁呢?我的天哪,我要毁啦!卡巴诺娃

我说,季洪,该走啦!卡巴诺夫

(走到母亲跟前)再见,妈!卡巴诺娃

(以手指地)跪下,跪下!(卡巴诺夫跪下磕头,然后与母亲吻别。)跟你媳妇告别!卡巴诺夫

再见,卡佳!(卡捷琳娜扑过去,搂住他的脖子。)卡巴诺娃

你搂搂抱抱的干什么,真没羞没臊!又不是跟姘头告别!他是你丈夫——一家之主!难道这点规矩都不懂吗?跪下磕头!……卡巴诺娃

你老是自吹自擂,说你非常爱丈夫,我现在算是看见你有多么爱他了。人家的好媳妇送丈夫出门,躺在台阶上一哭就是个把钟头②;可你呀,跟没事人似的。卡捷琳娜

没有必要!我也不会。何必招人家笑话呢!卡巴诺娃

这也不是什么难事儿。如果真心爱他,早就学会啦。你要是不会正儿八经地哭,哪怕做个样子呢,让人家瞧着好歹也体面些!其实,我看呀,光嘴上说得好听。好啦,我去祷告上帝了,别来打搅我!(有删减)【注】①故事发生在封建农奴制及宗法家长制盛行的俄国古城——卡里诺夫城。卡巴诺娃为当地富孀,同这座城市一样保守落后。卡捷琳娜原是个天真烂漫的姑娘,自从嫁到卡巴诺夫家,像被埋葬了一般,之后她爱上了具有相似处境的鲍里斯。当她毅然决定冲破家庭牢笼,跟鲍里斯一起出走他乡时,怯懦的鲍里斯却缺乏勇气,卡捷琳娜在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情况下,终于投河自尽。②俄俗:丈夫出门,妻子必须扯着嗓子大哭一场。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卡巴诺娃与卡巴诺夫之间的对话,可以看出卡巴诺夫在这个家庭中如同傀儡,是个被掏空了思想的人。B.节选部分写了卡巴诺夫出门前与家人的告别仪式,表现了这个家庭等级森严、死气沉沉,如“黑暗王国”一般。C.卡巴诺夫与《玩偶之家》中的海尔茂一样,极度自私,对妻子虚情假意、冷漠无情,都是没有责任心的伪君子。D.卡捷琳娜具有一定的反抗精神,她不愿忍受婆婆对待她的态度,不愿被传统风俗对妻子的要求束缚,有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剧中舞台说明对塑造人物形象起重要作用,卡捷琳娜的两次摇头体现了她对婆婆的不满,以及对丈夫的无奈。B.剧中人物对话具有丰富的潜台词,如画横线部分,卡捷琳娜表达的是“作为丈夫,你连自己的妻子都无法保护!”C.剧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指的是母亲对家庭的辖制,让卡巴诺夫感觉受到了极大的束缚。D.剧中虽然没有剧情的突转,也没有戏剧冲突,但通过人物的对话暗示了之后这个家庭将有“大雷雨”的爆发。8.卡捷琳娜最终选择了投河自尽来表达与这个世界的对抗。从节选部分看,她的对抗还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大雷雨》和《玩偶之家》都是欧洲批判现实主义的经典戏剧,其中卡捷琳娜与娜拉均为19世纪欧洲女性的代表。请简要分析二者有何异同。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归有光,字熙甫,昆山人。九岁能属文,弱冠尽通《五经三史》诸书。嘉靖十九年举乡试,八上春官[注]不第。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四十四年,始成进士,授长兴知县。用古教化为治。大吏令不便,辄寝阁不行。有所击断,直行己意。大吏多恶之,调顺德通判,专辖马政。名为迁,实重抑之也。有光为古文,原本经术,好《太史公书》,得其神理。时王世贞主盟文坛,有光力相抵排,目为妄庸巨子。世贞大憾,其后亦心折有光。(选自《明史·归有光传》,有删改)[注]春官:礼部。材料二:吾家自先太仆①卖文,先处士卖书画,以笔耕自给者累世矣。遭乱家破,先处士见背,余饥窘困踣②,濒死者数矣。比年来,余文章书画之名稍著,颇有来求者,赖以给

③粥。客或病其滥,余曰:“诚然!顾不能无藉于此,欲不滥当若何?”客曰:“大人先生、学士大夫来求者应之,即屠沽儿有求,拒弗与。庶免于滥矣!”余笑曰:“客过矣!天下有道,贤人在位,愚者在下;无道反是。故战国之贤豪,多隐于卖浆、屠狗;东汉之高士,或托于侩牛、赁舂。今之所谓大人先生、学士大夫,子以为贤乎,愚乎?果贤者也,知必不立于今日之朝,食今日之禄矣;今之屠沽儿,吾岂谓必有如古之贤豪高士出其中乎?顾不立今日之朝,不食今日之禄,以为犹此善于彼。既卖文,卖书画,凡服食器用一切所需无不取办于此是余亦为沽者之事。吕望鼓刀为师尚父,百里奚、宁戚饭牛为齐秦相,余平生自待如此,又安敢概视今之屠沽儿,谓必无古之卖浆、屠狗、侩牛、赁舂之贤者出其中乎?唯今世之所谓大人先生、学士大夫之中,则断断乎必无人也。子若以余之卖文,卖书画不拒大人先生、学士大夫之请为滥,则诚然矣。顾以应屠沽儿之求为滥,不已傎④乎!”客愕然久之,曰:“子之论诚高矣!虽然,世目子为狂生,乃今尤信。”(选自归庄⑤《笔耕说》,有删改)[注]①太仆:曾祖父。下文“处士”指作者父亲。②踣(bó):仆倒。③

(zhān):稠粥。④傎(diān):颠倒错乱。⑤归庄:归有光之曾孙。明亡后参加抗清斗争,后以教书为业,终身不仕。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凡服食器A用B一切C所需D无不取办E于此F是余G亦为H沽者之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但体还未壮,所以称作“弱冠”。B.“辄寝阁不行”与“闻姊家有阁子”(《项脊轩志》)两句中的“阁”意思相同。C.病,文中指批评,与《陈情表》“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中的“病”意思不同。D.“庶免于滥矣”与“庶刘侥幸”(《陈情表》)两句中的“庶”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归有光小时候就显露出文才却久试不中,他通晓《五经》《三史》,领悟前人的精神意旨,其文才得到王世贞的肯定。B.材料二是一篇内容独特、形式新颖的言志之作。文章采用主客对话的方式,与苏轼的《赤壁赋》的构思相似。C.材料二从作者的曾祖父开始卖文章,到作者的父亲卖书画,作者也卖文章、书画,客人劝作者多卖文章、书画给地位低的人。D.材料二以“笔耕”为话题,畅谈作者的思想志趣,字里行间渗透着一种愤世嫉俗之感和抑郁不平之气,也可见其气节。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2)遭乱家破,先处士见背,余饥窘困踣,濒死者数矣。14.材料一中,归有光的上司为什么不喜欢归有光?请简要说明原因。三、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纵笔①陆游东都宫阙郁嵯峨,忍听胡儿《敕勒歌》。云隔江淮翔翠凤,露沾荆棘没铜驼②。丹心自笑依然在,白发将如老去何。安得铁衣三万骑,为君王取旧山河!【注】①淳熙十三年(1186年),陆游被重新起用时写作此诗。②铜驼:索靖知天下将乱,指洛阳宫门前铜驼,叹曰:“会见汝在荆棘中耳!”(《晋书·索靖传》)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描写东都的宫阙一座又一座,高大巍峨,雕栏玉砌还在,可此时却被外族占领。B.悠然飞翔的翠凤和埋没在荆棘丛的铜驼为诗人所见之景,形成对比,增强了感染力。C.五、六句直抒胸臆,“依然”强调初心不改,“如……何”突出鬓发虽残,心志犹壮。D.“铁衣”运用了借代手法,与“铁衣远戍辛勤久”中的“铁衣”手法相同。16.陆游身上具有以“以身许国、忧国忧民”为本质特征的文人士大夫精神,请简要分析这种精神在本诗中的具体体现。四、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借古伤今在古代诗歌中比较常见,高适《燕歌行》中“

”两句借思念古代体恤士卒的良将来感叹唐代士兵征战之苦。(2)中秋之夜,小张看到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他脑海中不禁浮现出《项脊轩志》中采用动静结合,描写月明之夜,项脊轩中“珊珊可爱”的树影的两句“

”。(3)“杜鹃”在古代的诗歌中多为悲愤、凄婉、哀怨与愁思的象征,如:“

。”五、文言小题18.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臣具以表闻

以手阖门B.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其制稍异于前C.日过午已昏

始为篱,已为墙D.臣之进退

先妣抚之甚厚19.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大漠穷秋塞草腓(茂盛)

千载谁堪伯仲间(堪:能够)

听臣微志(听见)B.形影相吊(吊:安慰)

今已亭亭如盖(盖:遮盖)

迨诸父异爨(迨:等到)C.不矜名节(矜:推崇)

亦遂增胜(胜:美景)

祖母刘愍臣孤弱(愍:怜惜)D.扃牖而居(扃:打开)

日薄西山(薄:迫近)

责臣逋慢(逋:逃避)20.从特殊句式类型来看,下列选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而刘夙婴疾病A.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B.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C.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D.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21.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廉”,汉代所设荐举人才的一种科目,推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B.“束发”,清朝以前汉族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用以指代成童,指年满15岁,可以学习各种技艺了。C.“期功”,古代以亲属关系的远近确定丧服和服丧的时间。期,是穿一年孝服的亲族,功,穿大功服、小功服的亲族。D.“先大母”指去世的母亲,在称谓前加“先”表示已经死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或年长者。去世的母亲称“先妣”。六、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修辞立其诚”,是指语言表达既要有文采,更应当求“真”,说真话,抒真情。有真诚的态度和情感,文章的技巧文采才有价值。作文是富有灵性的思维活动,最能体现人的情感与个性。人们热爱经典作品,不仅希望获得启示,(

A

),从而成为健全的人。李密《陈情表》陈说的窘迫情况,归有光《项脊轩志》中刻骨铭心的亲情、爱情记忆,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对自由生活的向往等,无不是真情实录,历经千百年,人们仍然能够感受到作者的真诚。写作的“真”与“诚”,意味着坦诚地吐露自己的心声,真实地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感。(

B

),所感也不免稚嫩,但作为自我心灵的记录,一字一句也都有着独特的价值。写作的“真”与“诚”,需要(

C

)。古人曾言,好文章应当是“寓目写心,因事而作”,也就是围绕抒发真实的感受和记叙真实的经历为目的。以随便应付、敷衍了事的态度,为文造情、言不由衷地“做”文章,对于作者和读者而言,都是没有什么裨益的。22.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12个字。2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横线上,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七、作文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近年来,传统文化在年轻人中逐渐“升温”,如汉服热、国潮热等。但也有人认为这只是一种潮流,缺乏对传统文化内涵的深入理解。请你以文化爱好者张萌的身份,给同龄人写一封信,分享你对传统文化在年轻人中“升温”现象的看法。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江苏省扬州市扬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1.B2.C

3.A

4.异:摹仿对象不同,材料一中的摹仿对象是现实生活,材料二中的摹仿对象是成熟的艺术学问和技巧。同:文艺起于摹仿,高于摹仿,归于创造。

5.①摹仿别人绘画技巧,有可能获得成功;但是如果只知道一味摹仿别人的技巧而不懂得创造,则一定会失败。②艺术家需从摹仿入手,但止步于摹仿,便无创造力可言。③只有在摹仿别人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妙悟,才符合艺术作品创作规律。【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比较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B.“与其他艺术的本质区别是诗能够归于创造”理解错误。材料二倒数第二段“诗和其他艺术一样,须从模仿入手,所以不能似古人,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但是它须归于创造,所以又不能全似古人,全似古人则失其所以为我。创造不能无模仿,但是只有模仿也不能算是创造”,文段中的意思是说诗与其他艺术都是从模仿入手的,诗是须归于创造的,没有说其他艺术不归于创造,也没有说这是两者的本质区别。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观点态度的能力。A.“少年时代应致力于模仿,成年后再着眼于创造,艺术家成长的必由之路”理解错误,材料二第二段“古今大艺术家在少年时所做的功夫大半都偏在模仿”,材料二第三段“艺术家从摹仿入手,正如小儿学语言,打网球者学姿势,跳舞者学步法一样,并没有什么玄妙,也并没有什么荒唐。不过这步功夫只是创造的始基”,文中只是说古今大艺术家,在少年时大半都在模仿,艺术家应从摹仿入手,没有说少年时代就应该摹仿,成年再创造,摹仿与创造可以有侧重,但没有阶段分工。B.“只要能从摹仿入手,又具有创造意识,艺术创作者就能创作出尽善尽美的艺术作品来”表述错误,材料二最后一段说“只有诗人的妙悟而没有匠人的手腕,即创作亦难尽善尽美。妙悟来自性灵,手腕则可得于摹仿……艺术本就源于心灵的自由表达。”摹仿和创造意识是尽善尽美作品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D.“诗对生活的描述更具有普遍性与必然性,因而在揭示现实方面写诗比写历史更胜一筹”强加因果,材料一第二段“认为‘写诗这种活动比写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也就是说,与历史相比,诗对生活的描述更具有普遍性与必然性”可知,原文中两句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材料一的核心观点是:文艺既源于生活,又是对现实生活进行的虚构和加工,追求更高的真实。A.“艺术在生活中诞生,却又高于生活”也就是艺术是源于生活,对生活又进行虚构和加工,就高于生活了,符合材料一观点。B.“没有人能通过模仿别人而成名”强调模仿的局限性。C.“艺术不是技艺,它是艺术家体验了的感情的传达”强调对艺术的认识。D.“想象和虚构是艺术的两个翅膀”强调想象和虚构的重要性。故选A。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和整合信息的能力。不同之处:由“可见,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诗的可贵之处不在于它对生活中的事件做出如实的摹仿”“总之,亚里士多德既强调现实生活是文艺的最终源泉”可知,材料一的摹仿对象是现实生活;由“学一门艺术,就要学该门艺术所特有的学问和技巧”“米开朗琪罗费过半生的工夫研究希腊罗马的雕刻,莎士比亚也费过半生的工夫摹仿和改作前人的剧本,这是最显著的例。中国诗人中最不像用过工夫的莫过于李太白”可知,材料二的摹仿对象是成熟的艺术学问和技巧。相同之处:由“亚里士多德的这些主张表明,文艺创作不应照搬现实,而要对现实生活进行艺术地提炼和加工”“诗和其他艺术一样,须从摹仿入手,所以不能似古人,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但是它须归于创造,所以又不能全似古人,全似古人则失其所以为我。创造不能无摹仿,但是只有摹仿也不能算是创造”可知,两则材料都强调文艺最初都是起源于摹仿的,但是应当高于自己摹仿的对象,最后要进行提炼加工,自己创造。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齐白石先生“学我者生,似我者亡”的意思是向我学习的人可能会成功,但是只知道一味的模仿,所有的作品都是模仿得来,所有的作品都与别人相似,而不懂得创新的一定会失败。材料二第三段“艺术家从摹仿入手,……不过这步功夫只是创造的始基。没有做到这步功夫和做到这步功夫就止步,都不足以言创造”也就是说艺术家可从摹仿开始,但是止步于摹仿,不进行自己的加工,不融入自己的内容,不去创造,就会失败。这句话用在绘画上,绘画时通过摹仿人绘画技巧,有可能获得成功;但是如果只知道模仿别人的技巧而不懂得创新,则一定会失败。要学老师的基础,但是你自己得有变化。最后一段“妙悟来自性灵,手腕则可得于摹仿。匠人虽比诗人身份低,但亦绝不可少。青年作家往往忽略这一点。艺术本就源于心灵的自由表达”不能光摹仿别人,也要加上自己的心灵的自由表达,进行创造,才最终可能成功。6.C7.D

8.①面对恶婆婆的专横,哀求丈夫带她离开家;②面对丈夫的逃避,她最终喊出“叫我怎么能够爱你”;③面对传统风俗的要求,她拒绝虚情假意地在丈夫出门时大哭一场。

9.相同点:①婚姻家庭中,都爱丈夫,对爱忠诚,但都不受尊重,不幸福。②个性上,都具有反抗精神,追求自由平等。不同点:①反抗对象不同。卡捷琳娜反抗的是专制的婆婆、落后的社会,娜拉反抗的是把她当做玩偶的丈夫和婚姻。②反抗方式和态度不同。卡哀求丈夫带她离开,被拒绝时只能忍气吞声,态度软弱;娜拉坚决离家选择独立生活,态度坚定。③反抗意义不同。卡的反抗反映的是人民对封建专制的不满,渴望自由解放的愿望;娜拉的反抗,表现的是妇女解放与对男权社会的抗争。【导语】《大雷雨》节选通过细腻的对话和舞台说明,深刻揭示了封建家庭中的压迫与反抗。卡巴诺娃的强势与卡巴诺夫的懦弱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家庭中的等级森严与死气沉沉。卡捷琳娜的反抗精神则通过她的沉默、摇头和最后的投河自尽得以体现,展现了她在传统束缚下的挣扎与绝望。剧中的潜台词和比喻手法进一步深化了人物形象和主题,预示了家庭内部的“大雷雨”即将爆发。整体上,作品通过人物对话和细节描写,批判了封建制度对个体的压迫,展现了女性在传统社会中的困境与抗争。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极度自私,对妻子虚情假意、冷漠无情,都是没有责任心的伪君子”错误,从原文“卡佳,你不生我的气吗”“唉,你就原谅我吧”等内容可知,卡巴诺夫对待妻子并非虚情假意、冷漠无情,而是迫于母亲的淫威懦弱无能、消极逃避。故选C。7.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艺术特色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D.“没有戏剧冲突”错误,原文“你搂搂抱抱的干什么,真没羞没臊!又不是跟姘头告别!他是你丈夫——一家之主!难道这点规矩都不懂吗?跪下磕头!”“你呀,你呀!”“没有必要!我也不会。何必招人家笑话呢!”等内容可知,卡捷琳娜与婆婆、丈夫以及社会风俗都有矛盾冲突。故选D。8.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由原文“那么,带我一起走,带我一起走吧!(走到丈夫身边,偎依着他)亲爱的,假如你带我走,我会多么爱你多么疼你啊!”可知,卡捷琳娜对自由的追求与婆婆的专制蛮横间的对抗,她只能哀求丈夫带她离开家。②由原文“卡捷琳娜严厉地注视他”“带我一起走,带我一起走吧!”“也不是不爱,过着这种不自由的生活,哪怕你老婆再漂亮也会逃走的!不管怎么着,我到底是个男子汉呀,一辈子过着这种生活,能不撇下自己的老婆逃走吗!再说,我现在知道,有两星期,我头上再没有人来打雷下雨,脚上也不戴镣铐,我哪管得了什么老婆不老婆?”可知,卡捷琳娜的不甘屈辱与丈夫的顺从逃避间的对抗,她最终对丈夫失望,感叹“叫我怎么能够爱你”。③由原文“你老是自吹自擂,说你非常爱丈夫,我现在算是看见你有多么爱他了。人家的好媳妇送丈夫出门,躺在台阶上一哭就是个把钟头;可你呀,跟没事人似的”“没有必要!我也不会。何必招人家笑话呢!”可知,卡捷琳娜的率真与虚伪的社会风俗间的对抗,她拒绝虚情假意地在丈夫出门时大哭一场。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相同点:①由原文“搂住丈夫的脖子”“走到丈夫身边,偎依着他”“你居然说出这样的话,叫我怎么能够爱你呢?”“(哭)我这个可怜的女人往哪儿去呢?我能指谁靠谁呢?我的天哪,我要毁啦!”和《玩偶之家》娜拉为了筹钱给丈夫治病,向柯洛克斯泰借到一笔钱,事后辛苦还债,海尔茂知道后大发雷霆。后来退回了借据,当危险已过,海尔茂又换了一副面孔,重又拾起往日的亲昵。可知,在婚姻中,都热烈而真诚地爱着自己的丈夫,但都不受尊重,生活不幸。②由原文“沉默片刻后,摇摇头”“卡捷琳娜严厉地注视他”“带我一起走,带我一起走吧!”“没有必要!我也不会。何必招人家笑话呢!”和《玩偶之家》娜拉看透海尔茂的虚伪灵魂和自己在家庭中玩偶般的地位,毅然决然离开这个“玩偶之家”。可知,在个性上,都不甘屈辱,勇敢坚毅,具有反抗精神,追求自由平等。不同点:①由原文“这是干吗呢,妈,真是的!”“难道这点规矩都不懂吗?跪下磕头!”“也不是不爱,……我哪管得了什么老婆不老婆?”“没有必要!我也不会。何必招人家笑话呢!”和《玩偶之家》通过女主人公娜拉与丈夫海尔茂之间由相亲相爱转为决裂的过程,暴露了男权社会与妇女解放之间的矛盾冲突。可知,反抗对象不同。卡捷琳娜反抗的是专制的婆婆、软弱的丈夫、落后的社会,娜拉反抗的是把她当做玩偶的丈夫和婚姻。②由原文“那么,带我一起走,带我一起走吧!”“卡佳,(挣脱她的拥抱)这不行!”“你不要跟我提起她,你就别伤我的心了!唉,我好命苦呀,好命苦呀!(哭)我这个可怜的女人往哪儿去呢?我能指谁靠谁呢?我的天哪,我要毁啦!”和《玩偶之家》娜拉的出走是出于反抗宗教和旧的道德束缚,也是为了报复心目中只有自己的名声、地位的自私的海尔茂,反映了娜拉女性意识的觉醒的事件。可知,反抗方式不同。在本文中,卡捷琳娜只能哀求丈夫带她离开家庭,被拒绝时只能忍气吞声,方式是软弱的;娜拉是坚决离家选择独立生活,方式是坚定的。③由原文“卡捷琳娜严厉地注视他”“你呀,你呀!”“那么,带我一起走,带我一起走吧!”和《玩偶之家》的娜拉是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倾向,反抗男权主义和不合理的社会观念,争取妇女解放的叛逆女性形象,追求人格独立,具有自由意志“精神的反叛”形象。可知,反抗意义不同。卡捷琳娜的反抗反映的是人民不甘封建专制的统治压迫,渴望自由解放的愿望;娜拉的反抗,表现的是男权社会与妇女解放之间的矛盾冲突。10.BDF11.B

12.C

13.(1)阁子北面开了四扇窗子,四周围绕院子砌上墙,用(北墙)对着南边射来的日光(使其反照室内)。阳光反射进来,室内才明亮起来。(2)遭遇动乱家庭破败,父亲去世,我生活饥饿困苦,接近死亡的情况有多次。

14.①归有光认为上级的命令不恰当的,他就不执行;②决断的时候,归有光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办。【导语】这篇阅读文章通过两则材料展现了归有光及其后人的生平与思想。材料一主要叙述了归有光的生平事迹,突出其文才与不屈的个性,虽屡试不第,却坚持己见,最终在文坛上获得认可。材料二则以归庄的《笔耕说》为背景,通过主客对话的形式,表达了作者对世道的批判与对自身气节的坚守,字里行间透露出愤世嫉俗与抑郁不平的情绪。两则材料共同反映了归氏家族在动荡时代中的坚持与抗争,展现了文人的风骨与气节。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凡是吃穿用度,一切的必需物品,无不从卖文章、卖书画里取得,这样可以说我干的也是贩卖的贱业。“器用”是固定词语,与“服食”并列,A不断开;“凡服食器用”与“一切所需”是复指关系,同位语,均为主语,各自断开,起强调突出作用,BD断开;“于此”作“取办”的后置状语,E不断开;“沽者之事”作“为”的宾语,“余”为主语,“余亦为沽者之事”单独成句,GH之间不断开;“是余亦为沽者之事”属于判断句,独立成句,F处断开。故选BDF。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A.正确。B.错误。动词,指搁置。/名词,阁子。句意:就束之高阁,不去执行。/听说姐姐家有阁子。C.正确。动词,批评。/名词,疾病、病情。句意:有的宾客批评我(卖文章、书画)太滥。/臣想要奉诏命为国奔走效劳,但祖母刘氏的病一天比一天严重。D.正确。大概。/或许。句意:大概就免于滥了。/或许刘氏能够侥幸保全她的余生。故选B。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客人劝作者多卖文章、书画给地位低的人”错,与原文“大人先生、学士大夫来求者应之,即屠沽儿有求,拒弗与。庶免于滥矣!”不符,选项说反了。故选C。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前”,名词作状语,在前面;“周”,围绕;“当”,通“挡”,阻挡;“洞然”,明亮的样子。(2)“见背”,离开我,指去世,“见”是放在动词前面表示对“我”怎么样;“困踣”,指困苦;“数”,多次。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归纳要点的能力。(1)原文“大吏令不便,辄寝阁不行”大意是说上级的命令不切实际,就束之高阁,不去执行。(2)原文“有所击断,直行己意”大意是说与上司有所争执,就径自照自己的意思办。基于上述原因,大官们大多不喜欢他,就调他去作顺德(今属广东)通判,专管马政。调任通判名为提升,实际上是很重的贬谪。参考译文:材料一:归有光,字熙甫,昆山(今属江苏)人。九岁就能写文章,不到二十岁,“五经”“三史”等书全已通晓。嘉靖十九年(1540)考取举人,以后考了八次进士都没有中。迁居嘉定安亭江边,读书讲学。嘉靖四十四年(1565),归有光才考取进士,授官长兴(今浙江湖州)知县。他用古代的一套政教理论和做法来进行治理。上级的命令不切实际,就束之高阁,不去执行。与上司有所争执,就径自照自己的意思办。大官们大多不喜欢他,就调他去作顺德(今属广东)通判,专管马政。调任通判名为提升,实际上是很重的贬谪。归有光作古文,以经术为本,喜欢太史公的《史记》,参透其中的神理。当时王世贞为文坛盟主,有光尽力和他分庭抗礼,把他看作狂妄而平庸的大人物。世贞心里很不痛快,但以后也对有光佩服得五体投地。材料二:我家自从曾祖卖文章,父亲卖书画,凭着“笔耕”养活自己接连几代了。遭遇动乱家庭破败,父亲去世,我生活饥饿困苦,接近死亡的情况有多次。近年来,我的文章书画的名声渐渐大起来,很有些人来求取,我就依靠着卖字画作为衣食的来源。有的宾客批评我(卖文章、书画)太滥,我说:“真的是这样啊!只是不能不依赖卖文为生,要想不滥该怎么办呢?”客人说:“有地位有身份的人,有学问有官职的人,来求字画就答应,有屠夫卖酒一类人来求,就拒绝不给。大概就免于滥了!”我笑着说:“客人你错了!天下有道,贤人做官处于高位,愚人处在下面的位置;天下无道,就正好相反了。所以战国的贤人豪杰多隐身在卖酒、屠狗的人中;东汉的高尚的人士,有的托身为卖牛的牵线人,有的成为佣工替人舂米。当今有地位有身份有学问有官职的人,你认为他们是贤能呢,还是愚蠢呢?如果他们果真是贤能的人,我断定他们一定不会在当今的朝廷做官,享受今天的俸禄;对现在的屠夫酒贩,我难道认为一定有如同古代贤士豪杰的高人出于其中吗?只不过因为他们不在朝廷为官,不享受今天朝廷的俸禄,还是这些隐于低贱行业的高尚之士要胜过那些有地位有身份、有学问有官职的人。我卖文章、卖书画后,凡是吃穿用度,一切的必需物品,无不从卖文章、卖书画里取得,这样可以说我干的也是贩卖的贱业。姜太公吕望曾鼓刀为屠户,终成周武王的师尚父,百里奚、宁戚都喂过牛,而终成秦齐两国的宰相,我平生就是这样看待自己,又怎么敢对现今的屠夫酒贩一概而论,怎敢说一定不会有如古代的卖酒、屠狗、给买牛的人牵线、做佣工替人舂米的贤人出于其中呢?只是现今的所谓有地位有身份、有学问有官职的人之中,绝对没有这样的人。您如果认为我卖文章、卖书画不拒绝有地位有身份,有学问有官职的人是太滥了,那么才真的是说对了。反过来您把我答应屠夫酒贩的求索书画的请求说成‘滥’,那不是太颠倒了吗?”我的客人听了我的话惊愕了很久,说:“您的说法实在是太高了!虽然如此,世上的人都把您看成是狂妄的人,到今天我更加相信。”15.B16.①首联写巍峨宫殿被外族占领,表达了诗人对国土沦丧的痛惜和遭受异族侵略的人民的同情。②第三句,以“翠凤”暗指南宋皇帝,表达了诗人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失望。③第四句,用铜驼的典故,表达了对国家衰亡的痛心。④颈联和尾联中,“丹心”“取旧山河”,表达了诗人终生不渝的爱国情怀和恢复中原的渴望。【导语】陆游的《纵笔》展现了其深沉的爱国情怀与不屈的报国之志。诗中通过描绘东都宫阙的沦陷与铜驼的埋没,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而“丹心自笑依然在”则彰显了其坚守初心的决心。结尾更是抒发了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体现了陆游以身许国、忧国忧民的文人士大夫精神。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B.“所见之景”错。本诗颔联意为“江淮一侧的云天里,翠凤还在悠然地飞翔,又有谁曾想到沾满露水的荆棘已经埋没了那故宫门外的铜驼”,本联是诗人的想象,并非所见之景。故选B。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①首联对句,《敕勒歌》是北方游牧民族的民歌,此处暗指金人占领中原,汉地沦为异族统治。诗人以《敕勒歌》凸显旧时山河已经被外族占据的现实,表达了诗人对国土沦丧的痛惜和对遭受异族侵略的人民的同情。②颔联出句写江淮一侧的云天里,翠凤还在悠然地飞翔。这里“翠凤”象征南宋皇帝(古代以“凤”喻帝王),但“云隔江淮”暗指南宋偏安江南,不思北伐。“翔”字讽刺统治者如凤鸟高飞,却只顾享乐,不图恢复,体现陆游对朝廷苟且偷安的批判。③颔联对句,诗人化用西晋索靖“铜驼荆棘”的典故(《晋书·索靖传》),

“露沾荆棘”以凄凉景象隐喻南宋国势衰微,预言国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