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3月高三名校模考文言文阅读试题精选八2025年3月名校模考文言文阅读试题精选八
(新高考适用)2025届高三名校精选模拟质检47(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陶渊明传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不以家累自随,送一力给其子,书曰:“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征著作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粟里之间邀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迕也。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宋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世号“靖节先生”。(选自萧统《陶渊明传》,有改动)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B.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C.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D.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浔阳,即浔城、浔阳城,是今江西省九江市的古称。因古时流经此处的长江一段被称为浔阳江,而古代县治在长江之北,即浔水之阳而得名。B.三径,西汉末年王莽专权,兖州刺史蒋诩称病隐居,在院中开辟三条小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后人因以“三径”代隐士住处。“三径之资”指隐居的资本。C.东汉末始有“参某某军事”的名义,谓参谋军事,简称“参军”。晋以后军府和王国始置为官员。沿至隋唐,兼为郡官。明清称经略为参军。D.元嘉,宋文帝的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陶渊明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他写的《五柳先生传》中的五柳先生安贫乐道,当时人们认为这一形象是陶渊明的真实写照;他在辞去彭泽令时写了《归去来兮辞》。B.陶渊明仕途短暂因双亲去世,家里贫穷,他去做了州祭酒,但嫌官场烦琐,任职不久,便解职回家,此后,还担任过镇军、建威参军和彭泽令等职。C.陶渊明清高不群。他不接受江州刺史檀道济的馈赠,起初也不愿意同江州刺史王弘交往,更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D.陶渊明任真自得。他曾将颜延之赠送的二万钱全都送至酒家;有时坐在花丛中饮酒,酣畅时便抚琴寄托情感;如果自己喝醉,就叫客人先回去。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14.陶渊明为什么辞官归隐田园?请结合文段和《归园田居(其一)》分析。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今有良医于此,治十人而起九人,所以求之万也。故贤者之致功名也,比乎良医,而君人者不知疾求,岂不过哉?今夫塞者,勇力、时日、卜筮、祷祠无事焉,善者必胜。立功名亦然,要在得贤。魏文侯师卜子夏,友田子方,礼段干木,国治身逸。天下之贤主,岂必苦形愁虑哉?执其要而已矣。雪霜雨露时,则万物育矣;人民修矣,疾病妖厉去矣。故曰尧之容若委衣裘,以言少事也。宓子贱治单父,弹鸣琴,身不下堂而单父治。巫马期以星出,以星入,日夜不居,以身亲之,而单父亦治。巫马期问其故于宓子。宓子曰:“我之谓任人子之谓任力任力者故劳任人者故逸。”宓子则君子矣,逸四肢,全耳目,平心气,而百官以治义矣,任其数而已矣。巫马期则不然,劳手足,烦教诏,虽治犹未至也。(节选自《吕氏春秋·察贤》)材料二:文王问太公曰:“守国奈何?”太公曰:“斋,将语君天地之经,四时所生,仁圣之道,民机之情。”王即斋七日,北面再拜而问之。太公曰:“天生四时,地生万物,天下有民,仁圣牧之。故春道生,万物荣;夏道长,万物成;秋道敛,万物盈;冬道藏,万物寻。盈则藏,藏则复起,莫知所终,莫知所始。圣人配之,以为天地经纪。故天下治,仁圣藏;天下乱,仁圣昌,至道其然也。圣人之在天地间也,其宝固大矣。因其常而视之,则民安。夫民动而为机,机动而得失争矣。故发之以其阴,会之以其阳。为之先唱,天下和之。极反其常,莫进而争,莫退而让。守国如此,与天地同光。”(节选自《六韬·守国》)[注]①塞:通“篡”,古代的一种赌博游戏。②时日:时与日的吉凶。③祷祠:求神降福。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我之A谓B任人C子之谓D任力E任力者F故劳G任人者H故逸。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致,文中指招致,与《屈原列传》中“一篇之中三致意焉”的“致”意思相同。B.友,文中指以……为友,与《赤壁赋》中“侣鱼虾而友麋鹿”的“友”意思相同。C.君子,文中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与“君子曰:学不可以已”的“君子”意思相同。D.再拜,古代的一种礼节,拜两次,表达敬意;也作敬辞,用于书信开头或末尾。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贤人如同良医,可以凭借本事树立威望,赢得认可;圣明的君主应该以访求贤人为急,依靠贤人辅佐治理天下,而自身得以安逸。B.治理天下的贤君未必需要自己整天形体劳累和忧虑,只要能够抓住治理国家的要领就可以了,一人治天下不如访求众贤以治天下。C.宓子贱深知用人之术,虽然自身不下殿堂而单父县治理得很好,巫马期则是以另一种方式治理单父县,同样将单父县治理得很好。D.仁人圣君治理天下要始终善于隐而不露,这是必然的规律;君王如能懂得这一点,就可以成就与天地共存、与日月同光的功绩了。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雪霜雨露时,则万物育矣;人民修矣,疾病妖厉去矣。(2)圣人之在天地间也,其宝固大矣。因其常而视之,则民安。14.一个圣明君主如果想要治理好天下,应该做好哪几件事?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贵州省安顺市2025届高三年级3月联考(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吴中梅花,玄墓、光福二山为最胜。入春则游人杂沓,舆马相望。洞庭梅花不减二山,而僻远在太湖之中,游屐罕至,故余年来多舍玄墓、光福,而至洞庭。自昆山发棹,明日渡湖,舍于山之阳路苏生家。时梅花尚未放,余亦有笔墨之役,至元夕后始及游。侯月鹭、翁于止各携酒至郑薇令之园。园中梅百余株,一望如雪,芳气在襟袖。临池数株,绿萼玉叠,红白梅相间,古干繁花,交映清波。口占二绝句,大醉而归寓。其明日,乃为长圻之游,盖长圻梅花,一山之胜也。乘篮舆,一从者携幞被,屐过平岭,取道周湾,一路看梅至杨湾,宿于周东藩家。明日,东藩移樽并挈山中酒伴同至长圻。先至梅花深处名李湾,又止湖滨名寿址者。既登高丘,则山坞湖村二十余里,琼林银海,皆在目中。还,过能仁寺,寺中梅数百株,树尤古,多苔藓斑剥。晴日微风,飞香满怀。遂置酒其下,天曛酒阑,诸君各散去,余遂宿寺之翠岩房。自是日,令老僧为导,策杖寻花,高下深僻,无所不到。其胜处,有所谓西方景览胜石、西湾骑龙庙者。每日任意所之,或一至,或再三,或携酒,或携笔砚弈具,呼弈客登山椒对局,仍以其间,闲行觅句,望见者以为仙人。足倦则归能仁寺。山中友人,知余在寺,多携酒至,待于花下。往往对客吟诗挥翰,无日不醉。余意须俟花残而去。薇令语余,家园梅花尚未残,可往尽余兴。欣然诺之。薇令读书学道吾之畏友顾取余狂兴高怀出酒共酌。时夕阳在树,花容光洁,落英缤纷,锦茵可坐。酒半,酌一卮环池行,遍酹梅根,且酹且祝。(选自归庄《洞庭山看梅花记》,有删改)材料二:梅之冷,易知也,然亦有极热之候。冬春冰雪,繁花粲粲,雅俗争赴,此其极热时也。三、四、五月,累累其实,和风甘雨之所加,而梅始冷矣。花实俱往,时维朱夏,叶干相守,与烈日争,而梅之冷极矣。故夫看梅与咏梅者,未有于无花之时者也。梅至于叶,而过时久矣。廷尉董崇相官南都,在告,有夏梅诗,始及于叶。何者?舍叶无所谓夏梅也。予为梅感此谊,属同志者和焉,而为图卷以赠之。(选自钟惺《夏梅说》,有删改)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薇令读书A学道B吾之畏C友D顾取余E狂兴F高怀G出H酒共酌。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临,临近,靠近,与《岳阳楼记》“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中的“临”意思相同。B.策,拄着,与《归去来兮辞并序》“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中的“策”意思相同。C.往往,常常,与《项脊轩志》“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中的“往往”意思不同。D.属,嘱托,与《赤壁赋》“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中的“属”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归庄认为,洞庭山的梅花不比玄墓、光福两座山的梅花差,他到朋友郑薇令的园中观赏梅花,园中的梅花赏心悦目,引得作者作诗饮酒。B.归庄在李湾赏梅,在太湖边的寿址住宿。他登上丘陵,山坞湖村二十多里,一片银白;返回时经过能仁寺,寺中有几百株梅花,古老斑驳。C.归庄探寻梅花,有时带着酒,有时带着笔砚等,还抽空吟诗觅句,累了就回寺中休息,在寺中天天挥毫大醉,喝完后还采梅花才离去。D.材料一以赏梅为中心,或记叙,或描写,或抒情,表达了作者钟情于梅、寄情手梅的雅士情怀;材料二不是游记,作者只是借梅花说事。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玄墓、光福二山为最胜。入春则游人杂沓,舆马相望。(4分)(2)每日任意所之,或一至,或再三。(4分)14.材料二中,作者写夏天的梅花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5分)
广州外国语学校2025届高三3月模拟测试(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中国之大古董,永乐之大窑器,则报恩塔是也。报恩塔成于永乐初年,非成祖开国之精神、开国之物力、开国之功令,其胆智才略足以吞吐此塔者,不能成焉。塔上下金刚佛像千百亿金身。一金身,琉璃砖十数块凑砌成之,其衣褶不爽分,其面目不爽毫,其须眉不爽忽,斗榫合缝,信属鬼工。闻烧成时,具三塔相,成其一,埋其二,编号识之。今塔上损砖一块,以字号报工部,发一砖补之,如生成焉。夜必灯,岁费油若干斛。天日高霁,霏霏霭霭,摇摇曳曳,有光怪出其上,如香烟缭绕,半日方散。永乐时,海外夷蛮重译至者百有余国,见报恩塔,必顶礼赞叹而去,谓四大部洲所无也。(选自《陶庵梦忆》卷一)材料二:南京濮仲谦,古貌古心,粥粥若无能者,然其技艺之巧,夺天工焉。其竹器,一帚、一刷,竹寸耳,勾勒数刀,价以两计。然其所以自喜者,又必用竹之盘根错节,以不事刀斧为奇,则是经其手略刮磨之,而遂得重价,真不可解也。仲谦名噪甚,得其一款,物辄腾贵。三山街润泽于仲谦之手者数十人焉,而仲谦赤贫自如也。于友人座间见有佳竹、佳犀,辄自为之。意偶不属,虽势劫之、利啖之,终不可得。(选自《陶庵梦忆》卷一)材料三:沈梅冈先生忤相嵩,在狱十八年。读书之暇,旁攻匠艺,无斧锯,以片铁日夕磨之,遂铦利。得香楠尺许,琢为文具一,大匣三、小匣七、壁锁二;棕竹数片,为箑一,为骨十八,以笋、以缝、以键,坚密肉好,巧匠谢不能事。夫人丐先文恭志公墓,持以为贽,文恭拜受之。铭其匣曰:“十九年,中郎节,十八年,给谏匣;节邪匣邪同一辙。”铭其箑曰:“塞外毡,饥可餐;狱中箑,尘莫干;前苏后沈名班班。”梅冈制,文恭铭,徐文长书,张应尧镌,人称四绝,余珍藏之。又闻其以粥炼土,凡数年,范为铜鼓者二,声闻里许,胜暹罗铜。(选自《陶庵梦忆》卷二)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四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四处不给分。(3分)
读书之A暇B旁攻匠C艺D无斧E锯F以片铁G日夕磨之H遂铦利。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四大部洲,是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南赡部洲和北俱芦洲的统称,出自印度佛教,他们认为在须弥山周围咸海中有此四大洲,《西游记》中也有相关记载。B.自如,指动作灵活、思维敏捷,亦形容人的行为举止自然,没有拘束和矫揉造作的状态,文中用以称赞南京濮仲谦虽处贫困之境但却才华出众、技艺超群。C.先,本义是走在前面,引申为时间或空间上的次序在先,此处用作名词,特指过世的祖先,与归有光《项脊轩志》一文中“先大母”和“先妣”用法相同。D.班班,意为显著、盛大、繁多,该词出自文恭为沈梅冈先生所制箑而作的铭文,文恭在铭文中将梅冈先生与苏武相提并论,表达了对他们的称颂赞美之意。12.下列对材料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运用叙述、议论、说明、描写等多种表达方式,加上叠词、双重否定句式等语用技巧和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段,淋漓尽致地写出“报恩塔”之“大”之“工”。B.材料二写“濮仲谦”多用对比手法,有其相貌和技艺的对比、其经手竹器前后价格对比、其与“数十人”贫富对比、其对“友人”与对“势”“利”的不同态度对比。C.材料二和材料三均通过写器物而写人,在作者笔下,“濮仲谦”与“沈梅冈”个性鲜明、呼之欲出,这是两位刚正不阿、安贫乐道、精益求精、超凡脱俗的谦谦君子。D.“濮仲谦”与“沈梅冈”身份不同,前者为匠人,其价值要在市场上得到确认,所以材料二多写“价”;“沈梅冈”是读书人,其价值体现在名节追求和文化创造上。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闻烧成时,具三塔相,成其一,埋其二,编号识之。(2)又闻其以粥炼土,凡数年,范为铜鼓者二,声闻里许,胜暹罗铜。14.假设“报恩塔”这一国家工程面向全国招募能工巧匠,“濮仲谦”与“沈梅冈”前往应征,你认为他们能否被任用?为什么?(5分)广东省2025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贾谊说上曰:“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者甚众,生之者少而靡之者多。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今驱民而归之农使天下各食其力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可以富安天下。”上感谊言,春,正月,上亲耕以率天下之民。夏,四月,除盗铸钱令,使民得自铸。贾谊谏曰:“今令细民人操造币之势,各隐屏而铸作,因欲禁其厚利微奸,虽黥罪日报,其势不止。今农事弃捐而采铜者日蕃,释其耒耨,冶熔炊炭,奸钱日多,五谷不为多。”上不听。时匈奴数为边患,晁错上言曰:“选常居者家室田作,且以备之。要害之处,调立城邑,毋下千家。先为室屋,具田器,乃募民,予冬夏衣、禀食,能自给而止。其民如是,则邑里相救助,赴胡不避死。非以德上也,欲全亲戚而利其财也。以陛下之时,徙民实边,使远方无屯戍之事;塞下之民,父子相保,无系虏之患。”上从其言,募民徙塞下。错复言:“下吏诚能称厚惠,奉明法,存恤所徙之老弱,善遇其壮士,和辑其心,则民相募而劝往矣。古之徙民,相其阴阳之和,尝其水泉之味,然后营邑、立城,先为筑室家,置器物焉,民至有所居,作有所用。此民所以轻去故乡而劝之新邑也。”(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材料二:文帝除盗铸钱令,使民得自铸。能铸者非贫民。奸富者益富,朴贫者益贫。铸钱之利,坐收逸获,以长豪黠而奔走贫民,为国奸蠹者乎!晁错徙民实边之策伟矣!寓兵于农之法,可行于塞徼。滇、黔之民,自足以捍蛮、苗,而无逾岭以窥内地之患。虽然,有未易者。沿边之地,肥硫不齐,徙而授以瘠壤,不逃且死者寡。吏失其人,绥抚无术,必反而为北狄用。错之言曰:“相其阴阳之和,尝其水泉之味。”始事之不可不密也。地诚硗矣,虽有山溪之险,且置之为瓯脱[注],而移塞于内,无忧也。法善以待人,则人之失者鲜矣。若移守令之最贤者以为吏,宽其法制,俾尽其材。以轻徭赋以安之,通商贾、教树畜以富之,广学宫之选以荣之,则其必不为北狄用以乘中国之衅者。(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注]瓯脱,指土堡岗哨。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今驱民而归A之农B使天下C各食其力D则畜积E足而人乐F其所G可以富安天下。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狼,像狼一样,名词作状语,与《鸿门宴》“吾得兄事之”的“兄”用法不同。B.被,遭遇,多指不好的情况,与《屈原列传》“被发行吟泽畔”的“被”意思不同。C.“能自给而止”与《湖心亭看雪》“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的“而”用法相同。D.“地诚硗矣”与《苏武传》“陵见其至诚”的“诚”用法不相同,意思也不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朝廷废除禁令,允许民间自行铸钱,贾谊认为很难禁止百姓铸钱时为获厚利而舞弊的现象,原因是如王夫之所言的“坐收逸获”。B.参与铸钱的百姓越来越多,增加的是质量低劣的钱币,而五谷粮食却没有增加,王夫之认为这样会加大官府与百姓间的贫富差距。C.为应对匈奴扰边之患,迁徙一定数量的百姓到边境,这是晁错根据当时边境的实情提出的策略,王夫之认为此策略“可行于塞徼”。D.“徙民实边”不仅仅是一项复杂的军事策略,也包含着民生工程,牵涉到外在的因素和主观的人心,王夫之认为“有未易者”。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今农事弃捐而采铜者日蕃,释其耒耨,冶熔炊炭。(2)若移守令之最贤者以为吏,宽其法制,俾尽其材。14.材料一中晁错“徙民实边”的哪些举措,使王夫之发出了“徙民实边之策伟矣”的赞叹?请简要概括。(5分)
福建省厦门市2025届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质量检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永和十年二月,桓温统步骑发江陵,命司马勋出子午道以伐秦。桓温别将攻上洛,进击青泥,破之,司马勋掠秦西鄙以应温。秦主健遣太子苌、丞相雄、淮南王生等帅众军于峣柳以拒温。四月,温与秦兵战于蓝田。生单骑突陈,出入以十数,杀伤晋将士甚众。温督众力战,秦兵大败。温转战而前,进至灞上。秦主健与老弱六千固守长安小城,悉发精兵三万,遣苌以拒温。三辅郡县皆来降,温抚谕居民,使安堵复业。民争持牛酒迎劳,男女夹路观之,耆老有垂泣者,曰:“不图今日复睹官军!”秦丞相雄帅骑袭司马勋,破之,勋退屯女娲堡。北海王猛,倜傥有大志,不屑细务,人皆轻之。猛隐居华阴,旁若无人。温异之,问曰:“吾奉天子之命,将锐兵十万为百姓除残贼,而三秦豪杰未有至者,何也?”猛曰:“公不远数千里,深入敌境。今长安咫尺,而不渡灞水,百姓未知公心,所以不至。”温嘿然无以应,徐曰:“江东无卿比也!”乃署猛军谋祭酒。温与秦丞相雄等战于白鹿原,温兵不利,死者万余人。初,温指秦麦以为粮,既而秦人悉芟麦,清野以待之,温军乏食。六月,徙关中三千余户而归。以王猛为高官督护,欲与俱还,猛辞不就。比至潼关,温军屡败,失亡以万数。温之屯灞上也,顺阳太守薛珍劝温径进逼长安,温弗从。珍以偏师独济,颇有所获。及温退,乃还,显言于众,自矜其勇而咎温之持重。温杀之。(节选自《资治通鉴·晋纪》)材料二:智者之谋,所以多不及成者,非其才之不若人,失在于先私后公,反以害其智耳。如桓温最为失天下之势者。其至灞上也,兵势大振,秦人折北不支。三辅耆老喜见官军相与垂泣牛酒相劳亦足以见中原之人未忘于思晋。奈何咫尺长安,不渡灞水,藏奸抉诈,为王猛所窥,其心术不正,故其大功不成,于此而可见也。(节选自李焘《六朝通鉴博议》卷四)材料三:猛盖指出温之心事,以为温之伐秦,但欲以功名镇服江东,非真有心于伐罪吊民,恢复境土;不然,何以不渡灞水,径攻长安?此温所以无以应也。然余观桓温用兵,伐秦至灞上,伐燕至枋头,皆乘胜进兵,逼其国都,乃持重观望,卒以取败。盖温,奸雄也。乘胜进兵,逼其国都,冀其望风畏威,有内溃之变也。逼其国都而敌无内变,故持重以待之;情见势屈,敌因而乘之,故至于败。(节选自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卷九十九)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三辅耆老喜A见B官军C相与D垂泣E牛酒相劳F亦足以见G中原之人未忘于思晋。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异,对……感到惊异,意动用法,与《苏武传》“单于壮其节”的“壮”用法不同。B.清野,作战时暂时转移人口牲畜、财物粮食,清除房屋树木等,使敌人无所获取。C.吊,安慰,抚慰,与《陈情表》“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吊”意思相同。D.而,表转折,与《劝学》“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的“而”用法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晋军讨伐前秦,各路人马分兵出击,进展顺利,在蓝田之战中,桓温单骑突阵,身先士卒,督促激励将士取得胜利。B.桓温军队到达灞上后,关中各地郡县纷纷前来投降,桓温安抚晓谕百姓,大得民心,一度给当地的百姓带来希望。C.晋军屯驻灞上后,先是司马勋战败退守女娲堡,后来桓温军队在白鹿原死伤众多,又加上军粮匮乏,晋军陷入困境。D.桓温询问王猛中原豪杰不来投奔的原因,王猛指出是桓温不攻长安让百姓生疑;桓温撤军时希望他继续效力,被拒。12.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及温退,乃还,显言于众,自矜其勇而咎温之持重。(2)不然,何以不渡灞水,径攻长安?此温所以无以应也。14.对于桓温“不渡灞水”的动机,材料二、三有不同看法,请简要分析。(3分)
2025年甘肃省新高考全国Ⅱ卷高三语文二轮复习模拟试卷二(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秦攻魏,魏求救于韩。韩王召群臣而谋曰:“早救之孰与晚救之便?”张翠曰:“晚救之,韩且折而入于秦,不如早救之。”田苓曰:“不可,夫韩之亲魏也,不如先事秦。今秦攻魏,魏折而入于秦,韩氏因之,是韩与秦为一也。夫韩、魏,敌侔之国也,而魏之所以为之臣者,以秦之强也。今臣请为公深见奉阳君①。”田苓见奉阳君曰:“秦、魏之强,足以为患。今秦攻魏,魏急而求救于韩,韩与魏,兄弟也,而韩之强不如魏,此乃韩之所以为国忧也。秦之意欲伐韩,韩之南与楚境,西与秦境,北与赵境,东与齐境,四国环之。秦、楚、赵、齐,皆合与国,以取韩。韩之亡,可立而待也。今韩为足下②急,韩与秦战,一日而五败,大王何不令韩坚守?秦、魏久相持,则王必重韩;韩急,则必以国委于王;秦、魏久相持而不下,则王必重魏。秦、魏皆重韩,则韩必为王之臣。”奉阳君曰:“善。”乃起兵救魏。(节选自《战国策・韩策一》)【注】①奉阳君:赵国权臣。②足下:对奉阳君的尊称。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秦、楚、赵、齐/皆合与国/以取韩/韩之亡/可立而待也/今韩为足下急/韩与秦战/一日而五败/大王何不令韩坚守B.秦、楚、赵、齐/皆合与国/以取韩/韩之亡可立/而待也/今韩为足下急/韩与秦战/一日而五败/大王何不令韩坚守C.秦、楚、赵、齐/皆合与国/以取韩/韩之亡/可立而待也/今韩为足下/急韩与秦战/一日而五败/大王何不令韩坚守D.秦、楚、赵、齐/皆合与国/以取韩/韩之亡可立/而待也/今韩为足下/急韩与秦战/一日而五败/大王何不令韩坚守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战国策,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B.群臣,指君主时代的官吏们,也可指百官的统称,文中指韩王手下的官员们。C.兄弟,文中指韩、魏两国关系亲密,如同兄弟,并非指真正的亲属关系。D.大王,是对古代君主或诸侯王的尊称,文中是田苓对韩王的称呼。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秦国攻打魏国,魏国向韩国求救,韩王召集群臣商议是早救还是晚救魏国更有利。B.张翠认为晚救魏国,韩国可能会转而投向秦国,所以主张早救魏国。C.田苓反对早救魏国,他认为韩、魏两国实力相当,魏国向秦国称臣是因为秦国强大。D.田苓向奉阳君分析了韩国面临的严峻形势,劝说赵国出兵救魏,奉阳君最终采纳了他的建议。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夫韩之亲魏也,不如先事秦。(2)秦、魏久相持,则王必重韩;韩急,则必以国委于王。14.田苓劝说奉阳君出兵救魏的理由有哪些?请简要概括。(3分)2025年甘肃省新高考全国Ⅱ卷高三语文二轮复习模拟试卷三(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文本一项梁者,楚将项燕之子也。秦灭楚,梁与兄子籍避仇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其下。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起大泽中。其九月,会稽守通谓梁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是时桓楚亡在泽中。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曰:“诺。”梁召籍入。须臾,梁眴籍曰:“可行矣!”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租房回收协议书范本
- 酒类合伙开店协议书范本
- 心理健康调节情绪课件
- 入资合同协议书范本
- 2025版专业物流公司货车司机劳务合作协议范本
- 二零二五版动迁户房屋买卖及售后服务保障协议
- 二零二五电商运营合作协议书员工范本
- 2025年度睿联带压封堵技术成熟管道修复专项服务合同
- 2025版建筑行业建筑工程一切险专业服务合同
- 2025版电影院租赁放映厅协议
- 粤信签小程序操作使用说明
- 建筑施工现场建筑垃圾处置方案
- 医院季度院感监测信息及分析
- 布草洗涤服务方案完整版
- 福建省林业行政执法人员法律考试
-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事后质量抽查方案
- GB∕T 15329-2019 橡胶软管及软管组合件 油基或水基流体适用的织物增强液压型 规范
- 《组织机构代码证》word版
- 欧亨利短篇小说集(课堂PPT)
- 员工薪资等级结构表标准模板
- 5710装备生产过程质量监督要求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