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秋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战争26古诗二首教案设计北师大版_第1页
2024秋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战争26古诗二首教案设计北师大版_第2页
2024秋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战争26古诗二首教案设计北师大版_第3页
2024秋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战争26古诗二首教案设计北师大版_第4页
2024秋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战争26古诗二首教案设计北师大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7《古诗二首》【教材分析】《古诗二首》做为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第六单元“斗争”的第一课,它以诗歌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斗争”的性质以及给人民带来的深刻影响,并让学生相识了由此产生的“兵役制”等残酷的制度,帮助学生更好地相识历史、了解斗争。《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斗争带给劳动人民的苦痛和灾难。全诗既含蕴简洁,又深厚凝重,令人感愤,催人泪下。而它后面的《出塞》则是从另一个角度表达对战乱的痛恨和对良将的思慕之情。同时,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一些有关斗争题材的诗歌和文章,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将使学生从老百姓的角度深刻感受到斗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进一步加强对斗争的深刻相识。《十五从军征》这首乐府诗描述的是一位少年从征65年后返回故里的情景。这首诗没有华丽的修辞,只是用极其朴实的语言,塑造了活灵活现的形象,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出塞》这首诗属于汉朝乐府诗题,是一首感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经典之作。诗人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概流畅。全诗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怜悯,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静边塞战事,使国家安静的忧国忧民之情,是一首思想性与艺术性完备结合的佳作。王昌龄著有《出塞》两首,本诗是第一首。【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肯定的古诗学习阅历。故此文表面意思的理解完全可以教给学生自主学习,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词语,老师可以加以点拨。由于学生学过的诗大多以写景状物为题材,对反映古代斗争的这两首诗在理解上有肯定的难度。要求学生在课下查找一些有关乐府诗、诗人王昌龄及“飞将军”李广的资料,可以协助学生理解时代背景。【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斗争带给劳动人民的苦痛和灾难。学生经过5年的语文学习,在课内外都曾接触过有关斗争的文章,同时,对诗歌也形成了肯定的学习方法和步骤,但是,也还存在理解诗歌不够深化,特殊是在体悟诗歌情境上有着不足。因此,我们在教学中着力培育学生联系上下文及课文插图,依据诗句想象画面,对诗歌进行赏析的意识和习惯,帮助学生建构诗歌中所传递的对斗争的全面相识。渗透学法以自读为主。在明白诗意的基础上理解诗文的内涵,其中适当渗透有关诗文的课外学问,引导学生对诗的内容及表达的情感作浅易的观赏,不作繁琐过细的分析。在赏析的过程中激励学生大胆质疑,共同沟通、各抒己见,培育学生探究学习的意识和主动学习的习惯。《出塞》用以诗解诗法:为了使课堂更充溢,提高40分钟课堂效率,这为生打开了边塞诗的大门,借其它边塞诗的名句丰富了学生的语感,学问与情感,并为理解本诗做了很好的铺垫与引申。这种借鉴对比也是一种理解诗意的捷径。【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阅历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斗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酷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教学重、难点】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阅历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教学打算】多媒体课件【课时支配】2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十五从军征》教学环节教案(老师活动)学案(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微课设计指导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1.我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在这笔丰厚的文学遗产中,反映斗争的作品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大家回忆一下:前面都学过那些关于斗争的诗词?这些诗词有的描写了边塞风光,有的讲解并描述了斗争故事,有的抒发了将士的爱国情怀,还有的倾诉了思乡之情今日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关于斗争的诗,看看这首诗又是从哪个角度来写斗争的?(板书课题)2.齐读课题,从哪儿看出与斗争有关?(、让学生在诗题中从“从军征”了解是与斗争有关)3.关于乐府诗,谁情愿把自己的信息和大家沟通一下?1.回顾学过的有关斗争的课文和诗歌。2.学生汇报收集到的资料。这个环节通过让学生回顾曾经学过的有关斗争的课文和诗歌,加强学段之间、教材之间的前后联系,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阅历,顺当进行新旧学问的迁移、过渡,快速进入这节课要学习的主题,激发了学生对新课的爱好,为本课的学习做好铺垫。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约20分钟)1.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古诗,想想: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过渡:这个少年从军65年,好不简单返回家乡,那么呈现在他眼前的又是怎样的一幕呢?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层次、按步骤进行练读,每个环节注意落实,做到读有层次,读有要求,读有指导,读有评价。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自读自悟,读出感觉,读出心情,然后引导学生在古诗词句中捕获“感受”的来源,体现了自主学习的理念。三、诵读诗歌,感知诗歌大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约10分钟)1.指导感情朗读。第一句:读出斗争历经的时间之长和迫切与亲人团聚心情。第三、四句:请大家也怀着哀痛的心情告知老兵。老人看到什么?这是一幅什么景象?你能把这种荒芜的景象读出来吗?而现在呢,一切都已经荡然无存,不复存在了,剩下的只有:(女生读第4句)他曾经的家人在哪儿呢?(出示,生读:松柏冢累累)是啊,他再也见不到曾经熟识的亲人,感受不到曾经喧闹的家园了,唯一能看到的,只能是:男生读: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老人那颗带着期望回乡的心也已经由热变冷,(凉),由喜到悲/哀了。(板书:悲/哀)第五句:他的苦仅仅是生活上的苦吗?更是失去亲人、无依无靠的心里苦痛。大家想象一下:在当时年头,是不是只有老兵一人忍受这样的苦痛呢?还有那些人也向老兵一样孤独呢?师:不说其他,仅仅是汉武帝在位时,他五次讨伐匈奴,就导致全国有一半的人死亡,多数个家庭过着舂谷持做饭,采葵持作羹的生活,多数个家庭忍受着羹饭一时熟,不知贻啊谁的苦痛。把老兵的凄苦通过朗读表现出来。第六句:读出老人哀痛之情。2.这就是80岁老兵回家的经验,让我们再次齐读古诗,进一步走进老兵的内心。6.说说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对老兵的怜悯、对封建兵役制度的憎恨。)1.小组沟通诗歌大意。全班汇报展示。2.朗读喜爱的诗句,谈谈自己的感受。3.回答左侧的问题。1.这个环节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将事情发生的经过,结果清晰的说出来,即理清文章脉络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实力,概括实力,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活动。2.设计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养成自主读书的习惯学习用多种方式自主读书,自己去读懂课文的大意,意思读懂了,感情朗读也就水到渠成。四、约5分钟)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你对斗争又有哪些新的相识?师小结:是的,斗争是残酷的,老人的悲苦经验只是当时千千万遭遇斗争苦难的人们的一个人缩影。古往今来,不知多少家庭因为斗争而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即使在崇尚和平的今日,人有一些国家和地区发生着武装冲突,因此珍爱和平,珍惜今日来之不易的华蜜生探讨沟通自己的感受相识。新课标指出:学生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是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必需。我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学问延长,让学生说说对斗争又有哪些新的相识?通过这个问题,能又一次激发学生的思惟,培育学生的语感实力,是学生对斗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板书设计十五从军征兵役制度老兵返乡途中与家中对比教学反思《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的叙事诗,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苦痛。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催人泣下。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抒发了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肯定的典型意义。教学时让学生把诗读熟,初步体会诗歌大意,从开篇的:“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这两句,直言老兵“十五”岁从军,“八十”岁方回,看似平淡无奇,像不经意间道来,实却耐人寻味,颇见功力。他“十五从军征”,奔赴何处,诗中未作说明;其军旅生活如何,战况怎样,诗中也均未交代。这就给读者留下众多想象的空间。于是我就让学生想象其军旅生活如何,战况怎样……。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他“从军征”,系出于战事,而且这一去就是数十年!“八十”与“十五”相比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始终未能回来。在后面的诗句的理解的教学我用同样的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在读中悟,悟中思,思中想象,很快就走入了角色。其次课时《出塞》教学环节教案(老师活动)学案(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微课设计指导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约5分钟)1.谈话:自古以来,边疆的斗争不断,不少诗人都曾经写过描述边塞军队生活的边塞诗,而边塞诗中最有代表性的压卷之作,就是我们今日要学的这首——王昌龄的《出塞》.出示幻灯片1(板书课题)2.简介诗人王昌龄(出示幻灯片2)1.齐读题目,解题:"塞"指什么(边关,关塞)"出塞"是什么意思(意思是:到边关去保卫边疆.这是唐代代诗人写边塞生活诗常用的题目)2.学生齐读课题。出示有边塞背景的图片,意在激发学生爱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二、朗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意。(约20分钟)1.探讨:师:古代诗人在描写边塞生活的诗歌时,几乎都会写到明月和边关.大家想一想:诗人为何要提到"明月","边关"呢(小结:也许是保卫边关的将士们白天军务繁忙,到了夜深人静时,面对这苍凉的边关,举头望见那明月,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家乡和亲人来.)2.这句诗有没有言外之意呢将士们为何始终不能回到家乡(小结:这光明的月光仍旧像秦汉时期那样照着边关,边关的斗争从秦汉时期以来,始终没有停留过,千百年来,一批又一批的将士被迫告辞亲人,远离家乡,来到千里之外的边关保卫边疆,始终不能回到家乡.有的老死边关,有的战死沙场,还有的葬身与沙漠戈壁上,没死的还要接着镇守边关……)1.下面,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这首千古传诵的佳作,要求读准字音,读得有板有眼;(自由读—指名读—示范读—齐读)(出示幻灯片3,4)2.小组探讨学习:再次自由朗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探讨不懂的字词,如:秦,汉,但使,不教等汇报,弄懂每句诗的意思:(1)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意思是:还是秦汉时的明月,还是秦汉时的边关,从遥远的家乡来守边关的战士们还不能回到家乡.)(出示幻灯片5)(2)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意思是:只要有李广这样的大将保卫边关,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和战马越过阴山南下入侵我们了.)((出示幻灯片6)过渡语:要理解诗局的意思并不难,但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一种何等的思想感情呢3.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体会诗人的情感:学习第1,2句诗:(出示幻灯片7)齐读诗句,思索:这句诗提到了哪些景物你脑海里会出现出怎样一幅画面(出示幻灯片8的图片)通过范读,让学生整体感知,采纳自己喜爱的形式朗读课文,了解到这首诗保卫边关的将士们白天军务繁忙,到了夜深人静时,面对这苍凉的边关,举头望见那明月,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家乡和亲人来的感情。三、朗读赏析,细读感悟。(约10分钟)1.指导有感情朗读1,2句.(悲壮,沉重的语调)学习第3,4句诗:站在这冷清的月色下,望着茫茫的黄沙,耳听着呼呼的风声,边关的诗人和将士们心中会涌起什么怎样的心情呢?2.师:只所以会特殊希望有李广这样的大将,是因为什么这句诗的言外之意是告知我们什么呢小结:当时的将帅不爱惜士兵,贪图享乐,贪生怕死."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是当时的真实写照!(指名读——观赏课件范读(点击幻灯片11)——自由练读——齐读)这句诗包含着诗人怎样一种感情表达了怎样一种愿望小结:诗人多么希望朝廷能早日任用像李广这样的良将;多么渴望早日平静斗争,使百姓过上安定的生活啊!"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诗人们都有同感啊!指导有感情朗读3,4句.(激扬,感慨地)小结:全诗通过眼前看到的实景,用短短的十四个字就表达了心中的愿望,抒发了剧烈的感情,真不愧为七绝的压卷之作.让我们再次来美美地朗读一下这首佳作.进一步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要求读得绘声绘色.(出示幻灯片10)在学生充分诵读诗句,深化体会诗句的意境后,让学生大胆想象,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建实力,并注意学生间的相互评价方式的运用。四、拓展延长,总结全文。(约5分钟)1.学习了本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珍惜今日的和平生活,为世界和平而努力.)2.像王昌龄这样的边塞诗还有许多,你在课外还搜集到哪些呢(出示幻灯片14)1.背诵古诗。2.学生汇报沟通自己搜集到的边塞诗。1.通过句子的练习,一是推断学生对古诗的理解程度;二、加强训练学生对古诗词的感知力。三、是加强学生的语文基本功训练,做到学以致用。2.把课内学问延长课外,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实力。板书设计出塞(王昌龄)明月,关,人(怜悯将士)但使,不教(渴望国家安定)教学反思《出塞》是七绝诗的压卷之作,是唐边塞诗中的一朵奇葩,因此,在教学这首诗的时候,应当将其融在边塞诗中去体会。因此,教学的破题,我选择“塞”字为突破口,打开边塞之门,直观地感知边塞环境之恶劣、生活之艰苦、战事之频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