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 第一册(五年制高职)教案 1.1.1 计算机发展史_第1页
信息技术 第一册(五年制高职)教案 1.1.1 计算机发展史_第2页
信息技术 第一册(五年制高职)教案 1.1.1 计算机发展史_第3页
信息技术 第一册(五年制高职)教案 1.1.1 计算机发展史_第4页
信息技术 第一册(五年制高职)教案 1.1.1 计算机发展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描绘信息社会蓝图计算机发展史《信息技术》主题1: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计算机的产生011946年2月,世界上第一台现代电子数字计算机ENIAC(ElectronicNumericalIntegratorAndComputer,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制成功。使用了17468个真空电子管耗电174千瓦占地170平方米重达30吨每秒钟可进行5000次加法运算世界计算机的发展02ENIAC诞生后,数学家冯•诺依曼提出了重大的改进理论,主要有两点:其一是电子计算机应该以二进制为运算基础;其二是电子计算机应采用存储程序方式工作。冯·诺依曼——“现代电子计算机之父”EDSAC根据使用的电子元器件不同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大致可分为4代第1代(1946年—1957年)主要元件:电子管速度:5000~10000(次/秒)特点:体积巨大,运算速度较低,耗电量大,存储容量小应用:科学和工程计算第2代(1958年—1964年)主要元件:晶体管速度:几万~几十万(次/秒)特点:体积减小,耗电较少运算速度提高,价格下降应用:数据处理、事务管理、工业控制领域第3代(1965年—1970年)主要元件:中小规模集成电路速度:几十万~几百万(次/秒)特点:体积、功耗进一步减少

可靠性及速度进一步提高应用:文字处理、企业管理、自动控制等第4代(1971年—)主要元件: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速度:几千万~千百亿(次/秒)特点:性能大幅度提高,价格大幅度下降应用: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国计算机的发展03第1代,电子管(1958-1964年)1957年,中科院计算所开始研制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103型计算机(即DJS-1型)。1958年5月,开始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104机)研制。1960年4月,小型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107机。1964年,大型通用数字电子管计算机119机研制成功。第2代,晶体管(1965-1972年)1965年,第一台大型晶体管计算机109乙机;两年后109丙机,在我国两弹试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被用户誉为“功勋机”。华北计算所:108机、108乙机(DJS-6)、121机(DJS-21)和320机(DJS-8)。哈军工(国防科大前身)于1965年2月成功推出了441B晶体管计算机。第3代,中小规模集成电路(1973-80年代初)1973年,北京大学与北京有线电厂等单位合作研制成功运算速度每秒100万次的大型通用计算机。1974年清华大学等单位联合设计,研制成功DJS-130小型计算机,以后又推DJS-140小型机,形成了100系列产品。DJS-200系列、DJS-180系列超级小型机、655机和151机。第4代,超大规模集成电路(80年代后)1983年12月,“银河一号”每秒钟运算一亿次以上。2010年,“天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