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考试卷(带答案)_第1页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考试卷(带答案)_第2页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考试卷(带答案)_第3页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考试卷(带答案)_第4页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考试卷(带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考试卷(带答案)(满分12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2B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积累与运用(共22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2小题(5分)翻开语文课本,开启了一段文学之旅。我们在民俗画卷中,与迅哥儿一起来到偏pì①的平桥村,在jiǎo②洁的月光下看社戏;跟随刘成章的脚步,观看让人大彻大悟的安塞腰鼓表演,当zhènhàn③人心的鼓声戛然而止时,一声渺远的鸡啼仍回响在我们耳畔;跟随吴伯箫暖融融的灯笼火光,畅想烈火燎原的盛况,感受一盏灯笼中蕴含的人情世故。1.(3分)请根据上面文段的语境和拼音,用楷体字写出横线处的字词。①

③2.(2分)上面文段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大彻大悟 B.戛然而止 C.渺远 D.人情世故3.(8分)默写。(1),。所谓伊人,在水一方。(2)雅韵沙澧,时时处处都是诗,春意融融,你能看到“芳草鲜美,”的胜景。(3)诗文最寄情:《蒹葭》中“,。”,以秋景起兴,既点明了季节和环境,又营造了一种朦胧、迷茫、凄清的氛围,烘托出主人公对意中人的思念之情。从“坐观垂钓者,”句中,能读懂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表达的渴望当官而无人举荐的求仕之情。(4)《诗经》“国风”中不仅有美好的爱情与缠绵的情思,也有民间痛苦的呐喊和悲愤的控诉:,胡不归?,胡为乎泥中?4.(9分)希望中学初二(5)班班长小冀计划组织同学们在本周日上午九点前往民俗博物馆进行参观学习,请你积极参与。(1)(4分)在前往博物馆前,小冀联系了博物馆工作人员,拿到了博物馆预约流程图,请你根据下图为大家解读整个预约流程。(2)(3分)为了更好地了解博物馆中的民俗,小冀想邀请民俗学家王奶奶一起参观博物馆。你作为班级宣传委员,负责给王奶奶打电话,电话接通后,你会怎么说?(3)(2分)参观完博物馆后,同学们了解到我国目前有许多民俗文化正在逐渐被大众遗忘,或者因缺少传承人,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困境,对此请你从社会发展的角度为保护民俗文化出谋划策。(至少提两条建议)二、阅读(共48分)(一)现代文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破冰迎春归乔忠延①立春时节,黄河湾。②风在刮,冰在响。随着冰面的破裂,粗豪的吼声喷薄而出:春天醒来吧——③冰面的窟窿越破越大,吼声越来越高:春天门开啦!春天回家吧!④破冰,破冰!一群腰粗膀圆的彪形大汉,持钢钎,舞棍棒,砸的砸,撬的撬,化作一幅碎裂黄河坚冰的雄浑画作。看一眼,只想甩掉帽子,扔下棉袄,扎进破冰的人群中干他个满身大汗!⑤这是何处?⑥你一定听说过鹳雀楼吧?“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就在此地,更上一层楼,朝西南眺望,那里的袅袅炊烟定会缭绕进你的眼眶。炊烟生根的地方,镶嵌着一个偏远得似乎可以忽略的村落。但看见这破冰的场景,从此想忽略也难了。记住吧,这里是山西省永济市的长旺村。⑦春江水暖鸭先知,黄河水暖草先绿。紧靠黄河的长旺村,乡亲们早早就看到了鲜嫩的绿草,仅仅只是一色翠绿,却让人爱得像是抱着襁褓里的婴儿,一刻也放不下。或许正是因为这份纯真的爱心,尽管长旺村的春色来得比别处早,可乡亲们总嫌迟,早早就想冰消雪融,将漫长冬天里被严寒覆盖的生机解放出来。⑧是啊,春天一到,雪化了,冰消了,冻土如铁的大地松软了。不待百花竞艳,就可以赶着黄牛犁地播种了。撒下的是种子,收获的是粮食,是棉花,是囤里粮冒尖,是身上衣服暖,是一家人欢乐的笑颜。无数个冬夜里的美梦,早就与春天交融在一起了:地已耕好,肥已施足,种子躺在里面舒服得使劲往上长,长得小麦金黄金黄,长得棉花雪白雪白,长得豆角好长好长,长得西瓜好甜好甜……这哪是做梦,分明是农家在早早谋划春天、构思春天。一年之计在于春,早筹措,早动手,把一冬天积蓄在血脉里、骨骼中的劲头释放出来,才会有好光景、好日子。人勤春早,这是祖祖辈辈的信条。那不仅是书页里记载的文字,更是黄河湾里令人陡生豪情的生动场景——⑨破冰迎春归!⑩抢起钢针破冰,挥舞棍棒破冰,硬生生把河面覆盖的冰打破,戳开一个大窟窿。看吧,冰下奔腾着滚滚激流,翻卷着腾腾热浪。那激流,那热浪,恰似春潮扑面而来。①突然,有人俯下身去,背起撬开的冰块,跑上岸去,边跑边喊:河冰破开了——⑫有人紧跟着效仿,不过他那举止更威猛,甩掉棉袄,光着膀子,背起冰块,跑往村里,边跑边喊:春天来到了——⑬光着脊梁的人们,背冰迅跑,竞相结队,呐喊声形成黄河岸边的第一波春潮。春潮震荡了村庄,惊动了暖屋里的老老少少。男男女女簇拥着跑到了村巷,看着光脊背冰的汉子,禁不住喝彩叫好。孩童们更是蹦蹦跳跳,手舞足蹈。几位年迈的长者,激动地竖着拇指连声夸道:“背冰!亮膘!”⑭背冰!亮彪!⑮破冰年年干,背冰代代传,春潮岁岁涌。如今这背冰非遗,更具时代风采。你看,他们来了——⑯一个个光脊梁的黄河汉,黄帻巾,绿短裤,背着红绸带拴牢的雪白冰块,好彪悍,好威武。最威武的当数背冰阵前的领头旗,莫说那旗有多长、有多宽,单说旗杆,那是一根撑顶瓦房的立柱,粗如木桶,重达百斤。若不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豪杰,哪个扛得起这稀世罕见的旗帜?只见阵前旗一摆,霹雳轰鸣,震耳欲聋,声浪直冲云霄。背冰汉手中的锣鼓敲响了,这排山倒海之势,飞扬出石破天惊的豪气!⑰破冰迎春归,人勤春来早,黄河湾早早翻滚起春天的大潮。这汹涌澎湃的春潮,来自中华古老的优秀传统,也寄托着我们新的希冀。(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2月4日,有删改)5.(4分)文章第⑧段,作者运用①的表现手法,描写了②的场景。6.(4分)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文中划线的语句。(1)冰面的窟窿越破越大,吼声越来越高:春天门开啦!春天回家吧!(从朗读语调的角度赏析)(2)看一眼,只想甩掉帽子,扔下棉袄,扎进破冰的人群中干他个满身大汗!(从词语角度赏析)7.(3分)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短句成段,交代了时令及地点,为下文描写蓄势。B.第⑦段中“婴儿”喻指嫩草,体现了乡亲们对报春绿意的珍爱。C.第⑬段中对孩童、长者的描写,烘托了背冰场面的震撼人心。D.本文形散神聚,句式丰富多样,语言含蓄委婉,饱含深情。8.(4分)“如今这背冰非遗,更具时代风采。”请结合全文,说说“背冰”非遗为什么更具时代风采。(12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保护好口腔细菌,才能严防“病从口入”①人的口腔内含有大量的益生菌群,是抵御病毒、细菌和真菌的重要屏障之一。如果口腔微生态处于“失守”状态,口腔黏膜的“防疫工事”就极易被病原微生物攻破,人体的各个系统都将受到影响。因此,良好的口鼻咽腔环境有助于守牢“病从口入”关,不让病原微生物乘虚而入。②口腔、鼻腔、咽腔共同构建了消化道与呼吸道的通道,并各司其职。口腔和鼻腔直接与外界环境相通,食物由口腔经口咽进入食管,空气由鼻腔经鼻咽进入气管,而外来的细菌或病毒往往利用口鼻咽部黏膜表面的“定居点”而侵入人体。为阻挡这些微生物的来犯,口鼻咽腔内的固有菌群构筑了天然且坚固的“堡垒”;同时,鼻腔、口腔和咽腔连通处的周围,还有用来抵御“外敌”的由咽扁桃体、腭扁桃体和舌扁桃体围成的咽淋巴环“防线”。③人体微生物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在口腔、肠道、皮肤等贮菌库中,储存了重达1到1.5千克的细菌群。口腔在全生命周期内占有特殊的角色和地位,不仅有适宜各种微生物“安营扎寨”的温度、酸碱度,还有微生物生长所需的湿度和营养源,如口腔内的唾液、分泌物和食物残渣存留物等。④各种微生物在口腔不同部位共栖、竞争和拮抗,在种群数量及功能上保持着动态平衡的自稳状态,营造了人类复杂的口腔微生态“微世界”,有助于阻击外来病菌。而这个“微世界”一旦失序和失衡,就会颠覆微生态平衡,致使敌强我弱,“病从口入”。⑤怎样建立和维护口腔微生态平衡?注重口腔卫生。每天饭后刷牙2到3次,每次3到5分钟,不使食物及细菌在口腔中滞留。选择药物牙膏时,最好几种品牌交替使用。如果长期偏爱于某一种牙膏,口腔细菌就会产生耐药性,使药物牙膏失去应有的功效。⑥关注口腔菌群的改变。口腔中微生态的失衡,容易将微生物群体向病原体的相关菌群转化,刺激机会致病菌大量繁殖,由此产生口腔异味及龋病、牙周炎和口腔癌等疾病。⑦合理调整饮食结构。在保持健康饮食习惯的同时,适当多食用富含膳食纤维的果蔬,促进有益菌的生长,抑制条件致病菌的繁殖。⑧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多锻炼身体,适当有氧运动,均可增强体质,提升免疫力,减少因微生态失衡诱发疾病的概率。(作者:衣晓峰、李慧、李丽云。有删改)【文本二】①口腔里栖息着细菌、真菌和病毒等,种类可以超过1000种,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口腔微生物世界。②健康的口腔菌群能够防止我们被条件致病菌感染。比如,唾液链球菌K12是一种口腔益生菌,它能够产生一些生物素,用于抑制造成牙周炎和口臭的“坏菌”。“坏人”在“警察”的管制下就不容易作乱。这种口腔菌群的平衡是口腔健康的前提。③而当杀菌剂的使用、不当的饮食或不良的生活习惯打破了这种平衡,像念珠菌、变异链球菌这些条件致病菌将会趁机抢占地盘,造成口腔的炎症。口腔炎症并非口角炎、口腔溃疡那么简单。④口腔黏膜是与我们的内环境相连接的,它是我们身体的一道防火墙。口腔黏膜的防御系统一旦被攻破,人体的各个系统都将遭到侵袭。⑤失调的口腔菌群,会带来过量的口腔致病菌;而失调的肠道菌群,则会为病菌的侵袭创造条件。它们通过双向沟通、互相联系,形成口腔—肠道微生物轴,影响局部和全身的免疫功能、代谢、营养摄入等。⑥因此,保持口腔与肠道菌群的平衡,能有效预防和辅助治疗口腔疾病,同时也能在调节其他全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中起着关键作用。(摘编自“新浪网”。有删改)9.(4分)下列对以上两个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维护口腔微生态平衡可以从注重口腔卫生入手,如几种药物牙膏品牌交替使用。B.文本一第⑦段加点词“适当”表程度限制,说明“食用富含膳食纤维的果蔬”也需要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使得说明语言更准确严密。C.文本二第②段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健康的口腔菌群对口腔健康的重要性。D.两个文本都向读者说明了如何建立和维护口腔微生态平衡,能够应用于生活实际。10.(4分)小豫在阅读文本一时,对于文本一的说明思路把握不准,请你帮他厘清。11.(4分)小豫的弟弟有下列坏习惯,请你结合文本一和文本二的内容,帮助小豫写一段劝说语。▲不喜欢刷牙▲喜欢熬夜▲不喜欢吃蔬菜(二)文言文阅读(14分)【甲】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鬟,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选自《桃花源记》)【乙】西南行,不知里数,山河逾远,欻①然下地,已至和神国。其国无大山高者不过数十丈皆积碧珉②。石际生青彩簵筿③,异花珍果。软草香媚,好禽嘲哳④。……人无私积囷⑤仓,余粮栖亩,要者取之。……国人日相携游览歌咏,陶陶然,暮夜而散,未尝昏醉。……一国之人,皆自相亲,有如戚属,人各相惠多与。无市易商贩之事,以不求利故也。(选自《玄怪录》)【注释】①欻(xū),快速。②珉(mín),洁白如玉的石头。③簵(lù),竹名;筿(xiǎo)细竹。④哳(zhā),声音烦杂细碎。⑤囷(qūn),存储。12.(4分)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便要还家()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3)要者取之()

(4)国人日相携游览歌咏()13.(2分)为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断两处)其国无大山高者不过数十丈皆积碧珉14.(4分)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直线的句子。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②无市易商贩之事,以不求利故也。15.(4分)陶渊明构建了“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结合【乙】文的内容简要分析和神国算不算是“世外桃源”。(三)诗歌鉴赏(4分)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16.(2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题,“辅”字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点出了送别地点。B.颔联诗人用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友人,借以减轻友人的悲凉和孤独之感。C.颈联运用对偶和夸张的修辞,说明真正的友谊可以克服空间的阻隔,消除孤独的苦闷。D.全诗以全新的视角劝勉好友,抒发了诗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整体气氛悲壮深沉。17.(2分)赏析这首诗首联中的“辅”字或“望”字。(四)名著阅读(共3分)18.都说“诗言志”,诗歌有育人的作用。下面是根据《经典常谈》中《<诗经>第四》一章内容制作的表格。请将表格内容填写完整。原句原义教育意义如切如碰,如琢如磨。指治玉,好像切制,好像挫平,好像雕琢,好像磨光;将玉比人。做学问要精益求精。投我以桃,报之以李。他把桃子送给我,我以李子回赠他。(1)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面对政局我战战兢兢,就像面临深渊,就像脚踏薄冰。(2)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了解我的人,能说出我心中的忧愁;不了解我的人,以为我有什么要求。(3)三、作文(共50分)19.回首成长岁月,总有那一次遇见,给你温暖,让你奋进,使你反省,令你警醒,给你力量,促你改变,让你进取,助你成长……请将“那次遇见,____________了我”补充完整,以此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将你选定或拟定的作文题写在作文格第一行;②作文不少于600字,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④认真书写,保持卷面整洁。参考答案一、积累与运用(共22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2小题(5分)翻开语文课本,开启了一段文学之旅。我们在民俗画卷中,与迅哥儿一起来到偏pì①的平桥村,在jiǎo②洁的月光下看社戏;跟随刘成章的脚步,观看让人大彻大悟的安塞腰鼓表演,当zhènhàn③人心的鼓声戛然而止时,一声渺远的鸡啼仍回响在我们耳畔;跟随吴伯箫暖融融的灯笼火光,畅想烈火燎原的盛况,感受一盏灯笼中蕴含的人情世故。1.(3分)请根据上面文段的语境和拼音,用楷体字写出横线处的字词。①

③2.(2分)上面文段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大彻大悟 B.戛然而止 C.渺远 D.人情世故【答案】1.僻皎震撼2.A【解析】1.考查字音字形。偏僻:piānpì,指远离人口集中居住的地区或远离交通要道的人烟稀少的地方。皎洁:jiǎojié,(月亮等)明亮而洁白。常用来形容月光或雪后景物的明亮和洁白无瑕。震撼:zhènhàn,指震动、摇撼,通常用来形容某事物对人的心灵或感官产生的强烈冲击或影响。例如:这部电影的情节非常震撼人心,让观众深受感动。注意使用楷体字作答。2.考查词语运用。A.大彻大悟:指彻底明白或领悟某个道理,常用于形容人在经历某种事情或思考后,对某种观点或道理有了深刻的理解。但在文段中,该词用于形容安塞腰鼓表演带给人的感受,显然不太恰当,因为安塞腰鼓表演更侧重于视觉和听觉的震撼,而非对某种道理的深刻领悟;B.戛然而止:形容声音突然终止,非常符合文段中描述鼓声突然停止的情境;C.渺远:形容遥远、模糊不清,用于形容鸡啼声的遥远和微弱,十分贴切;D.人情世故:指为人处世的道理和经验,与文段中描述灯笼中蕴含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交往经验相符;故选A。3.(8分)默写。(1),。所谓伊人,在水一方。(2)雅韵沙澧,时时处处都是诗,春意融融,你能看到“芳草鲜美,”的胜景。(3)诗文最寄情:《蒹葭》中“,。”,以秋景起兴,既点明了季节和环境,又营造了一种朦胧、迷茫、凄清的氛围,烘托出主人公对意中人的思念之情。从“坐观垂钓者,”句中,能读懂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表达的渴望当官而无人举荐的求仕之情。(4)《诗经》“国风”中不仅有美好的爱情与缠绵的情思,也有民间痛苦的呐喊和悲愤的控诉:,胡不归?,胡为乎泥中?【答案】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落英缤纷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徒有羡鱼情式微式微微君之躬【详解】考查默写。注意易错字。4.(9分)希望中学初二(5)班班长小冀计划组织同学们在本周日上午九点前往民俗博物馆进行参观学习,请你积极参与。(1)(4分)在前往博物馆前,小冀联系了博物馆工作人员,拿到了博物馆预约流程图,请你根据下图为大家解读整个预约流程。(2)(3分)为了更好地了解博物馆中的民俗,小冀想邀请民俗学家王奶奶一起参观博物馆。你作为班级宣传委员,负责给王奶奶打电话,电话接通后,你会怎么说?(3)(2分)参观完博物馆后,同学们了解到我国目前有许多民俗文化正在逐渐被大众遗忘,或者因缺少传承人,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困境,对此请你从社会发展的角度为保护民俗文化出谋划策。(至少提两条建议)【答案】(1)登录官网或微信公众号、小程序实名预约,凭证件取票,安检后进馆(2)示例:王奶奶,您好!我是希望中学初二班的宣传委员。我们班计划本周日上午九点前往民俗博物馆进行参观学习。班长小冀听说您是民俗学家,非常想邀请您一同前往,以便我们能更好地了解博物馆中的民俗文化。您看这个时间方便吗?期待您的回复!(3)示例:加强民俗文化教育;广泛宣传和推广民俗文化。【详解】(1)考查图文信息转换能力。从图表最右方可知,预约民俗博物馆进行参观学习可有三种方式:博物馆官网、微信公众号和微信小程序。每一种预约都要经过实名制预约门票、任有效证件取门票、进行安检、进馆参观这四个过程。据此组织语言表达即可。(2)考查语言表达能力。邀请他人时首先要有称呼和问候语,根据情境的设置,称呼应该是“王奶奶”,问候语“您好”;然后介绍自己的身份,即“我是……”;接着介绍邀请的内容,根据“活班长想在本周五下午三点去民俗博物馆参观时,邀请民俗学家王奶奶一起参观博物馆”的提示拟写,如“我们想邀请您和我们一起参观民俗博物馆,并在参观的过程中为我们讲解相关的民俗知识,时间是本周五下午三点”;最后表达邀请的诚意,如“我们热情诚挚地等待您的光临”。据此分析拟写作答即可。(3)考查提建议。只要符合民俗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即可。示例:对各地的民俗活动、传统节日、民间故事、传统手工艺等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记录和整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化存储和多媒体展示,将民俗文化资料转化为可长期保存和易于传播的形式;在学校教育中引入民俗文化课程,从小培养孩子们对民俗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举办民俗文化活动周、文化展览等活动,提高公众对民俗文化的认知度和参与度;为传统手工艺人提供培训和资金支持,帮助他们提高技艺水平和市场竞争力。鼓励创新,推动民俗文化与创意产业、旅游产业的结合,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旅游项目;建立健全民俗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对重要的民俗文化遗产进行认定、保护和传承。加强对民俗文化遗产的监管和执法力度,打击破坏和盗用民俗文化遗产的行为;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平台,广泛宣传和推广民俗文化,扩大其受众范围和影响力。鼓励民俗文化爱好者和从业者利用新媒体技术创新表达方式和传播手段,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和参与。任选两条即可。二、阅读(共48分)(一)现代文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破冰迎春归乔忠延①立春时节,黄河湾。②风在刮,冰在响。随着冰面的破裂,粗豪的吼声喷薄而出:春天醒来吧——③冰面的窟窿越破越大,吼声越来越高:春天门开啦!春天回家吧!④破冰,破冰!一群腰粗膀圆的彪形大汉,持钢钎,舞棍棒,砸的砸,撬的撬,化作一幅碎裂黄河坚冰的雄浑画作。看一眼,只想甩掉帽子,扔下棉袄,扎进破冰的人群中干他个满身大汗!⑤这是何处?⑥你一定听说过鹳雀楼吧?“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就在此地,更上一层楼,朝西南眺望,那里的袅袅炊烟定会缭绕进你的眼眶。炊烟生根的地方,镶嵌着一个偏远得似乎可以忽略的村落。但看见这破冰的场景,从此想忽略也难了。记住吧,这里是山西省永济市的长旺村。⑦春江水暖鸭先知,黄河水暖草先绿。紧靠黄河的长旺村,乡亲们早早就看到了鲜嫩的绿草,仅仅只是一色翠绿,却让人爱得像是抱着襁褓里的婴儿,一刻也放不下。或许正是因为这份纯真的爱心,尽管长旺村的春色来得比别处早,可乡亲们总嫌迟,早早就想冰消雪融,将漫长冬天里被严寒覆盖的生机解放出来。⑧是啊,春天一到,雪化了,冰消了,冻土如铁的大地松软了。不待百花竞艳,就可以赶着黄牛犁地播种了。撒下的是种子,收获的是粮食,是棉花,是囤里粮冒尖,是身上衣服暖,是一家人欢乐的笑颜。无数个冬夜里的美梦,早就与春天交融在一起了:地已耕好,肥已施足,种子躺在里面舒服得使劲往上长,长得小麦金黄金黄,长得棉花雪白雪白,长得豆角好长好长,长得西瓜好甜好甜……这哪是做梦,分明是农家在早早谋划春天、构思春天。一年之计在于春,早筹措,早动手,把一冬天积蓄在血脉里、骨骼中的劲头释放出来,才会有好光景、好日子。人勤春早,这是祖祖辈辈的信条。那不仅是书页里记载的文字,更是黄河湾里令人陡生豪情的生动场景——⑨破冰迎春归!⑩抢起钢针破冰,挥舞棍棒破冰,硬生生把河面覆盖的冰打破,戳开一个大窟窿。看吧,冰下奔腾着滚滚激流,翻卷着腾腾热浪。那激流,那热浪,恰似春潮扑面而来。①突然,有人俯下身去,背起撬开的冰块,跑上岸去,边跑边喊:河冰破开了——⑫有人紧跟着效仿,不过他那举止更威猛,甩掉棉袄,光着膀子,背起冰块,跑往村里,边跑边喊:春天来到了——⑬光着脊梁的人们,背冰迅跑,竞相结队,呐喊声形成黄河岸边的第一波春潮。春潮震荡了村庄,惊动了暖屋里的老老少少。男男女女簇拥着跑到了村巷,看着光脊背冰的汉子,禁不住喝彩叫好。孩童们更是蹦蹦跳跳,手舞足蹈。几位年迈的长者,激动地竖着拇指连声夸道:“背冰!亮膘!”⑭背冰!亮彪!⑮破冰年年干,背冰代代传,春潮岁岁涌。如今这背冰非遗,更具时代风采。你看,他们来了——⑯一个个光脊梁的黄河汉,黄帻巾,绿短裤,背着红绸带拴牢的雪白冰块,好彪悍,好威武。最威武的当数背冰阵前的领头旗,莫说那旗有多长、有多宽,单说旗杆,那是一根撑顶瓦房的立柱,粗如木桶,重达百斤。若不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豪杰,哪个扛得起这稀世罕见的旗帜?只见阵前旗一摆,霹雳轰鸣,震耳欲聋,声浪直冲云霄。背冰汉手中的锣鼓敲响了,这排山倒海之势,飞扬出石破天惊的豪气!⑰破冰迎春归,人勤春来早,黄河湾早早翻滚起春天的大潮。这汹涌澎湃的春潮,来自中华古老的优秀传统,也寄托着我们新的希冀。(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2月4日,有删改)5.(4分)文章第⑧段,作者运用①的表现手法,描写了②的场景。6.(4分)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文中划线的语句。(1)冰面的窟窿越破越大,吼声越来越高:春天门开啦!春天回家吧!(从朗读语调的角度赏析)(2)看一眼,只想甩掉帽子,扔下棉袄,扎进破冰的人群中干他个满身大汗!(从词语角度赏析)7.(3分)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短句成段,交代了时令及地点,为下文描写蓄势。B.第⑦段中“婴儿”喻指嫩草,体现了乡亲们对报春绿意的珍爱。C.第⑬段中对孩童、长者的描写,烘托了背冰场面的震撼人心。D.本文形散神聚,句式丰富多样,语言含蓄委婉,饱含深情。8.(4分)“如今这背冰非遗,更具时代风采。”请结合全文,说说“背冰”非遗为什么更具时代风采。【答案】5.想象(虚写)冰消雪融后春耕、播种和想象收获的场景。6.(1)朗读此句,应用高昂(激昂、高亢)的语调来朗读,体现人们对春天的渴盼。(2)示例:“甩”“扔”“扎”等词,形象地写出了人们想摆脱压抑、束缚,渴望参与破冰的心理,烘托出破冰场景的震撼人心。7.D8.示例:破冰风俗体现了黄河汉彪悍、强壮的阳刚之气和他们勤劳、不畏严寒、刚毅坚强的品质,表达了人们对春天的渴盼,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如今的背冰风俗更具时代特色,仪式感更强,成排山倒海之势,豪气石破天惊,展示了新时代的黄河儿女攻坚克难、踔厉奋发、勇于开拓、勇往直前的时代风采。【解析】这篇文章以“破冰迎春归”为主题,通过生动的描写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黄河湾长旺村村民迎接春天的热烈场景。文章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作者通过对破冰、背冰等传统活动的描绘,展现了村民对春天的渴望和对生活的热爱。同时,文章也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现代精神的结合,赋予“背冰”这一非遗活动新的时代意义。全文情感饱满,语言富有节奏感,既有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也有对人文精神的颂扬。5.考查表现手法及内容概括。结合第⑧段“是啊,春天一到,雪化了,冰消了,冻土如铁的大地松软了。不待百花竞艳,就可以赶着黄牛犁地播种了”可知,此时实际的场景是人们正在破冰迎春,而作者描述的雪化冰消后赶着黄牛犁地播种的画面,并非眼前真实发生的,是对未来春天到来后情景的想象。结合第⑧段“撒下的是种子,收获的是粮食,是棉花,是囤里粮冒尖,是身上衣服暖,是一家人欢乐的笑颜。无数个冬夜里的美梦,早就与春天交融在一起了:地已耕好,肥已施足,种子躺在里面舒服得使劲往上长,长得小麦金黄金黄,长得棉花雪白雪白,长得豆角好长好长,长得西瓜好甜好甜”可知,这里进一步描绘了播种后收获的美好场景,同样不是当下的现实,而是作者的想象内容。由此可知,文章第⑧段,作者运用想象(虚写)的表现手法,描写了冰消雪融后春耕、播种和想象收获的场景。6.(1)考查朗读设计。结合第③段“冰面的窟窿越破越大,吼声越来越高:春天门开啦!春天回家吧!”可知,此时人们正在奋力破冰,随着冰面窟窿不断扩大,人们的吼声也越来越高,喊出“春天门开啦!春天回家吧!”这样充满期待和热情的话语。从文中“粗豪的吼声喷薄而出”“吼声越来越高”等描述可以感受到人们情绪的高涨和激动。由此可知,朗读此句时,应用高昂(激昂、高亢)的语调来朗读,这样才能体现出人们在破冰过程中对春天强烈的渴盼之情,让读者更深刻地体会到人们急切迎接春天的心情。(2)结合第④段“看一眼,只想甩掉帽子,扔下棉袄,扎进破冰的人群中干他个满身大汗!”可知,“甩”“扔”“扎”这几个动词,生动地描绘了人们看到破冰场景后的动作。“甩”帽子、“扔”棉袄,表现出人们想要迅速摆脱身上衣物的束缚,“扎”进人群则体现出人们迫不及待地想要参与到破冰行动中。而这种急切的动作,是因为破冰的场景极具感染力,让人们内心渴望参与其中,摆脱冬日的压抑。由此可知,“甩”“扔”“扎”等词,形象地写出了人们想摆脱压抑、束缚,渴望参与破冰的心理,从侧面烘托出破冰场景的震撼人心,让读者能更真切地感受到当时热烈的氛围和人们的激情。7.考查内容理解辨析。D.有误,结合文章整体内容可知,文中有许多直接表达情感的语句,如“春天醒来吧——”“春天门开啦!春天回家吧!”“人勤春早,这是祖祖辈辈的信条”“破冰迎春归,人勤春来早,黄河湾早早翻滚起春天的大潮”等,这些语句直接抒发了作者对春天的期盼、对长旺村乡亲们勤劳品质的赞美以及对黄河湾春天的喜爱之情,语言风格是直白热烈的,而非含蓄委婉;故选D。8.考查内容理解概括。结合第④段“破冰,破冰!一群腰粗膀圆的彪形大汉,持钢钎,舞棍棒,砸的砸,撬的撬,化作一幅碎裂黄河坚冰的雄浑画作”可知,在破冰过程中,黄河汉们展现出了强壮的体魄和无畏的勇气,彰显了彪悍、强壮的阳刚之气。结合第⑦段“乡亲们早早就看到了鲜嫩的绿草,仅仅只是一色翠绿,却让人爱得像是抱着襁褓里的婴儿,一刻也放不下。或许正是因为这份纯真的爱心,尽管长旺村的春色来得比别处早,可乡亲们总嫌迟,早早就想冰消雪融,将漫长冬天里被严寒覆盖的生机解放出来”以及第⑧段“不待百花竞艳,就可以赶着黄牛犁地播种了。撒下的是种子,收获的是粮食……无数个冬夜里的美梦,早就与春天交融在一起了”可知,人们急切地破冰迎春,体现出对春天的渴盼,希望通过破冰迎接春天,进行春耕,收获美好的未来,反映出勤劳、不畏严寒、刚毅坚强的品质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由此可知,背冰非遗的传统内涵深刻地体现了黄河汉的优秀品质以及对生活的期望。结合第⑯段“一个个光脊梁的黄河汉,黄帻巾,绿短裤,背着红绸带拴牢的雪白冰块,好彪悍,好威武。最威武的当数背冰阵前的领头旗,莫说那旗有多长、有多宽,单说旗杆,那是一根撑顶瓦房的立柱,粗如木桶,重达百斤。若不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豪杰,哪个扛得起这稀世罕见的旗帜?只见阵前旗一摆,霹雳轰鸣,震耳欲聋,声浪直冲云霄。背冰汉手中的锣鼓敲响了,这排山倒海之势,飞扬出石破天惊的豪气”可知,如今的背冰活动在形式上更具特色,从参与者的装扮到领头旗的壮观,再到锣鼓声营造出的排山倒海之势,都展现出了更强的仪式感。这种气势磅礴的场景,不仅仅是传统习俗的延续,更象征着新时代黄河儿女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时,如同破冰一样,攻坚克难、踔厉奋发、勇于开拓、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让背冰非遗更具时代风采。由此可知,如今的背冰非遗在形式和精神层面都得到了升华,更能体现新时代的特色。(12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保护好口腔细菌,才能严防“病从口入”①人的口腔内含有大量的益生菌群,是抵御病毒、细菌和真菌的重要屏障之一。如果口腔微生态处于“失守”状态,口腔黏膜的“防疫工事”就极易被病原微生物攻破,人体的各个系统都将受到影响。因此,良好的口鼻咽腔环境有助于守牢“病从口入”关,不让病原微生物乘虚而入。②口腔、鼻腔、咽腔共同构建了消化道与呼吸道的通道,并各司其职。口腔和鼻腔直接与外界环境相通,食物由口腔经口咽进入食管,空气由鼻腔经鼻咽进入气管,而外来的细菌或病毒往往利用口鼻咽部黏膜表面的“定居点”而侵入人体。为阻挡这些微生物的来犯,口鼻咽腔内的固有菌群构筑了天然且坚固的“堡垒”;同时,鼻腔、口腔和咽腔连通处的周围,还有用来抵御“外敌”的由咽扁桃体、腭扁桃体和舌扁桃体围成的咽淋巴环“防线”。③人体微生物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在口腔、肠道、皮肤等贮菌库中,储存了重达1到1.5千克的细菌群。口腔在全生命周期内占有特殊的角色和地位,不仅有适宜各种微生物“安营扎寨”的温度、酸碱度,还有微生物生长所需的湿度和营养源,如口腔内的唾液、分泌物和食物残渣存留物等。④各种微生物在口腔不同部位共栖、竞争和拮抗,在种群数量及功能上保持着动态平衡的自稳状态,营造了人类复杂的口腔微生态“微世界”,有助于阻击外来病菌。而这个“微世界”一旦失序和失衡,就会颠覆微生态平衡,致使敌强我弱,“病从口入”。⑤怎样建立和维护口腔微生态平衡?注重口腔卫生。每天饭后刷牙2到3次,每次3到5分钟,不使食物及细菌在口腔中滞留。选择药物牙膏时,最好几种品牌交替使用。如果长期偏爱于某一种牙膏,口腔细菌就会产生耐药性,使药物牙膏失去应有的功效。⑥关注口腔菌群的改变。口腔中微生态的失衡,容易将微生物群体向病原体的相关菌群转化,刺激机会致病菌大量繁殖,由此产生口腔异味及龋病、牙周炎和口腔癌等疾病。⑦合理调整饮食结构。在保持健康饮食习惯的同时,适当多食用富含膳食纤维的果蔬,促进有益菌的生长,抑制条件致病菌的繁殖。⑧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多锻炼身体,适当有氧运动,均可增强体质,提升免疫力,减少因微生态失衡诱发疾病的概率。(作者:衣晓峰、李慧、李丽云。有删改)【文本二】①口腔里栖息着细菌、真菌和病毒等,种类可以超过1000种,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口腔微生物世界。②健康的口腔菌群能够防止我们被条件致病菌感染。比如,唾液链球菌K12是一种口腔益生菌,它能够产生一些生物素,用于抑制造成牙周炎和口臭的“坏菌”。“坏人”在“警察”的管制下就不容易作乱。这种口腔菌群的平衡是口腔健康的前提。③而当杀菌剂的使用、不当的饮食或不良的生活习惯打破了这种平衡,像念珠菌、变异链球菌这些条件致病菌将会趁机抢占地盘,造成口腔的炎症。口腔炎症并非口角炎、口腔溃疡那么简单。④口腔黏膜是与我们的内环境相连接的,它是我们身体的一道防火墙。口腔黏膜的防御系统一旦被攻破,人体的各个系统都将遭到侵袭。⑤失调的口腔菌群,会带来过量的口腔致病菌;而失调的肠道菌群,则会为病菌的侵袭创造条件。它们通过双向沟通、互相联系,形成口腔—肠道微生物轴,影响局部和全身的免疫功能、代谢、营养摄入等。⑥因此,保持口腔与肠道菌群的平衡,能有效预防和辅助治疗口腔疾病,同时也能在调节其他全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中起着关键作用。(摘编自“新浪网”。有删改)9.(4分)下列对以上两个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维护口腔微生态平衡可以从注重口腔卫生入手,如几种药物牙膏品牌交替使用。B.文本一第⑦段加点词“适当”表程度限制,说明“食用富含膳食纤维的果蔬”也需要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使得说明语言更准确严密。C.文本二第②段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健康的口腔菌群对口腔健康的重要性。D.两个文本都向读者说明了如何建立和维护口腔微生态平衡,能够应用于生活实际。10.(4分)小豫在阅读文本一时,对于文本一的说明思路把握不准,请你帮他厘清。11.(4分)小豫的弟弟有下列坏习惯,请你结合文本一和文本二的内容,帮助小豫写一段劝说语。▲不喜欢刷牙▲喜欢熬夜▲不喜欢吃蔬菜【答案】9.D10.文本一首先说明人的口腔内含有大量的益生菌群,它们有助于抵御病毒、细菌和真菌,引出良好的口腔、鼻腔、咽腔环境的重要性;接着对口腔、鼻腔、咽腔各通道的作用进行了介绍;然后说明了口腔微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最后介绍了建立和维护口腔微生态平衡的方法。11.示例:弟弟,为了你的健康,我建议你尽快改掉你的坏习惯。因为我们的口腔里栖息着上千种微生物,各种微生物在我们口腔的不同部位共栖、竞争和拮抗,构成了一个“微世界”,“微世界”维持着微生态衡,不当的饮食或不良的生活习惯等会打破这种平衡,致使“病从口入”,造成口腔炎症。所以我建议你改掉坏习惯,保证每天饭后刷牙2到3次,每次3到5分钟,不要熬夜,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并且适当多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果蔬。【解析】这篇文章通过两个文本,详细阐述了口腔微生态的重要性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文本一从口腔微生态的构成、功能及其失衡的后果入手,提出了维护口腔微生态平衡的具体方法,如注重口腔卫生、调整饮食结构、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等。文本二则进一步强调健康口腔菌群对预防疾病的作用,并指出口腔与肠道菌群的相互影响。文章语言严谨,说明方法多样,既有理论阐述,又有实际建议,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科普价值。9.考查内容的辨析。D.根据文本二第②段“健康的口腔菌群能够防止我们被条件致病菌感染”、第③段“而当杀菌剂的使用、不当的饮食或不良的生活习惯打破了这种平衡,像念珠菌、变异链球菌这些条件致病菌将会趁机抢占地盘,造成口腔的炎症”、第⑤段“失调的口腔菌群,会带来过量的口腔致病菌;而失调的肠道菌群,则会为病菌的侵袭创造条件”等内容可知,文本二重点强调的是口腔菌群的相关特性、失衡危害及与肠道菌群的联系等。本项“两个文本都向读者说明了如何建立和维护口腔微生态平衡,能够应用于生活实际”有误;故选D。10.考查说明思路。根据文本一第①段“人的口腔内含有大量的益生菌群,是抵御病毒、细菌和真菌的重要屏障之一”“良好的口鼻咽腔环境有助于守牢‘病从口入’关,不让病原微生物乘虚而入”可知,文章先指出口腔内益生菌群在抵御病菌方面的重要作用,进而引出良好口鼻咽腔环境对防止“病从口入”的重要性。根据文本一第②段“口腔、鼻腔、咽腔共同构建了消化道与呼吸道的通道,并各司其职。口腔和鼻腔直接与外界环境相通,食物由口腔经口咽进入食管,空气由鼻腔经鼻咽进入气管”可知,此段详细说明了口腔、鼻腔、咽腔在人体呼吸和消化过程中各自承担的具体职责,也就是对这些通道的作用进行了介绍。根据文本一第④段“各种微生物在口腔不同部位共栖、竞争和拮抗,在种群数量及功能上保持着动态平衡的自稳状态,营造了人类复杂的口腔微生态‘微世界’,有助于阻击外来病菌。而这个‘微世界’一旦失序和失衡,就会颠覆微生态平衡,致使敌强我弱,‘病从口入’”可知,这里强调了口腔微生态平衡时能阻击病菌,失衡就会导致“病从口入”,突出了口腔微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根据文本一第⑤段“怎样建立和维护口腔微生态平衡?注重口腔卫生”、第⑥段“关注口腔菌群的改变”、第⑦段“合理调整饮食结构”、第⑧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可知,这部分内容分别从不同方面介绍了建立和维护口腔微生态平衡的具体方法。11.考查语言表达。针对“不喜欢刷牙”的习惯,文本一第⑤段“每天饭后刷牙2到3次,每次3到5分钟,不使食物及细菌在口腔中滞留”,明确刷牙能够清理口腔中的食物和细菌。不刷牙就会导致食物和细菌残留,而文本中强调了针对“喜欢熬夜”的习惯,文本一第⑧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多锻炼身体,适当有氧运动,均可增强体质,提升免疫力,减少因微生态失衡诱发疾病的概率”,说明充足睡眠对维持身体健康、提升免疫力很关键。同时文本二第③段“当杀菌剂的使用、不当的饮食或不良的生活习惯打破了这种平衡,像念珠菌、变异链球菌这些条件致病菌将会趁机抢占地盘,造成口腔的炎症”,熬夜属于不良生活习惯,会打破口腔菌群平衡,为致病菌创造条件,引发口腔炎症,还会降低免疫力,增加患病风险。对于“不喜欢吃蔬菜”的习惯,文本一第⑦段“在保持健康饮食习惯的同时,适当多食用富含膳食纤维的果蔬,促进有益菌的生长,抑制条件致病菌的繁殖”,这意味着蔬菜中的膳食纤维对口腔有益菌的生长有促进作用,能抑制有害菌。不喜欢吃蔬菜,就无法为有益菌提供足够营养,有害菌便会增多,不利于口腔健康。据此回答即可,答案不唯一。示例:弟弟,你现在的这些习惯可都不太健康。你总不喜欢刷牙,口腔里的食物残渣和细菌要是不及时清理,就会大量滋生,特别容易引发龋齿、牙周炎,到时候牙齿疼起来可就难受啦。还有你喜欢熬夜,这也不行。经常熬夜会打破口腔菌群的平衡,咱们身体的免疫力也会跟着下降,生病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另外,你还不喜欢吃蔬菜。蔬菜里富含膳食纤维,它能帮助口腔里的有益菌生长,还能抑制有害菌。要是总不吃蔬菜,口腔里的有害菌就会越来越多,影响口腔健康。所以呀,为了咱们能健健康康的,从现在开始,咱们一起把这些坏习惯都改掉吧。(二)文言文阅读(14分)【甲】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鬟,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选自《桃花源记》)【乙】西南行,不知里数,山河逾远,欻①然下地,已至和神国。其国无大山高者不过数十丈皆积碧珉②。石际生青彩簵筿③,异花珍果。软草香媚,好禽嘲哳④。……人无私积囷⑤仓,余粮栖亩,要者取之。……国人日相携游览歌咏,陶陶然,暮夜而散,未尝昏醉。……一国之人,皆自相亲,有如戚属,人各相惠多与。无市易商贩之事,以不求利故也。(选自《玄怪录》)【注释】①欻(xū),快速。②珉(mín),洁白如玉的石头。③簵(lù),竹名;筿(xiǎo)细竹。④哳(zhā),声音烦杂细碎。⑤囷(qūn),存储。12.(4分)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便要还家()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3)要者取之()

(4)国人日相携游览歌咏()13.(2分)为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断两处)其国无大山高者不过数十丈皆积碧珉14.(4分)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直线的句子。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②无市易商贩之事,以不求利故也。15.(4分)陶渊明构建了“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结合【乙】文的内容简要分析和神国算不算是“世外桃源”。【答案】12.同“邀”,邀请与人世隔绝的地方……的人每天13.其国无大山/高者不过数十丈/皆积碧珉14.(1)渔人(把自己听到看到的事)一一向(桃花源中人)详细地说出,他们都感叹惋惜。(2)没有什么经商买卖的事,因为谁也不贪图小利。15.和神国是“世外桃源”,原因如下:①这里环境优美,草木茂盛,奇花异果,禽鸟啼鸣;②人们生活富足、和乐,余粮充足,物产丰富:百姓生活安乐;③社会和谐,人与人之间相处融洽,亲如一家;④民风淳朴,不私藏粮食,不求利。【解析】这篇阅读文章通过两段古文【甲】《桃花源记》和【乙】《玄怪录》中的和神国,展示了两种不同的理想社会形态。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强调与世隔绝、自给自足,居民安居乐业,体现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与逃避;而和神国则描绘了一个无私有财产、人人相亲、无需商贩交易的乌托邦,展现了更高层次的社会理想。两文均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理想化的社会结构,反映了作者对美好社会的向往与追求。12.考查文言词语理解。(1)句意: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要:同“邀”,邀请。(2)句意: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3)句意:有需要的人就去取用。者:……的人。(4)句意:国人每天相互结伴游览、唱歌。日:每天。13.考查文言断句。句意:这个国家没有大山,最高的山不超过几十丈,都是由洁白如玉的石头堆积而成。“其国无大山”表达和神国的基本情况是没有大山,语义完整,应断开;“高者不过数十丈”补充说明即便有山,高度也不高,单独成句合理;“皆积碧珉”描述山的构成,与前文表意不同,需断开。故断句:其国无大山/高者不过数十丈/皆积碧珉。14.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①为,对,向;具,详细;言,说;皆,都;叹惋,感叹惋惜。②市易,经商买卖;以,因为;故,缘故。15.考查内容理解。结合【乙】文中“其国无大山,高者不过数十丈,皆积碧珉。石际生青彩簵筿,异花珍果。软草香媚,好禽嘲哳”可知,和神国里最高的山不高,由洁白如玉的石头堆积而成,石头缝隙生长着青色彩竹、细竹,还有奇异的花朵、珍贵的果实,柔软的青草散发着香气,美丽的鸟儿叽叽喳喳叫个不停。由此可知,和神国具备环境优美,草木茂盛,奇花异果,禽鸟啼鸣的特点,这与“世外桃源”中优美的自然环境相契合。结合“人无私积囷仓,余粮栖亩,要者取之”“国人日相携游览歌咏,陶陶然,暮夜而散,未尝昏醉”可知,和神国的人们没有私人储存粮食的仓库,多余的粮食就留在田地里,有需要的人就去取用,并且国人每天相互结伴游览、唱歌,和乐舒畅,晚上散去时也不会有人喝得大醉。由此可知,和神国的人们生活富足,余粮充足,物产丰富,百姓生活安乐,符合“世外桃源”中人们生活和乐的特征。结合“一国之人,皆自相亲,有如戚属”可知,和神国全国的人,都相互亲近,就好像是亲属一样。由此可知,和神国的社会和谐,人与人之间相处融洽,亲如一家,这和“世外桃源”中和谐的社会关系一致。结合“人无私积囷仓,余粮栖亩,要者取之”“无市易商贩之事,以不求利故也”可知,和神国的人们不私藏粮食,多余粮食可供他人取用,并且这里没有市场交易、商贩买卖的事情,是因为人们不追求利益。由此可知,和神国具有民风淳朴的特点,这也与“世外桃源”中淳朴的民风相符合。

综合以上几个方面,和神国具备“世外桃源”的多种特征,所以和神国算是“世外桃源”。【点睛】参考译文:【甲】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眼前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在那里人们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闲快乐。

(村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都详细地一一作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杀了鸡做饭来款待他。村子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住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乙】向西南方向前行,不知道走了多远,山和河越来越远,突然落到地面,就到了和神国。这个国家没有大山,最高的山不超过几十丈,都是由洁白如玉的石头堆积而成。石头的缝隙中生长着青色彩竹、细竹,还有奇异的花朵和珍贵的果实。柔软的青草散发着迷人的香气,美丽的鸟儿叽叽喳喳叫个不停。……人们没有私人储存粮食的仓库,多余的粮食就留在田地里,有需要的人就去取用。……国人每天相互结伴游览、唱歌,和乐舒畅的样子,到了晚上才散去,却从来没有喝得大醉的。……全国的人,都相互亲近,就好像是亲属一样,人们各自相互馈赠,给予很多。这里没有市场交易、商贩买卖的事情,因为人们不追求利益的缘故。(三)诗歌鉴赏(4分)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16.(2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题,“辅”字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点出了送别地点。B.颔联诗人用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友人,借以减轻友人的悲凉和孤独之感。C.颈联运用对偶和夸张的修辞,说明真正的友谊可以克服空间的阻隔,消除孤独的苦闷。D.全诗以全新的视角劝勉好友,抒发了诗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整体气氛悲壮深沉。17.(2分)赏析这首诗首联中的“辅”字或“望”字。【答案】16.D17.[示例一]“辅”字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气势雄伟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示例二]“望”字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解析】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以雄浑的笔触描绘了送别场景,首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开篇即气势磅礴,展现了长安的宏伟与蜀地的遥远。颔联以共同的宦游经历宽慰友人,颈联则通过“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达了深厚的友谊超越空间阻隔的哲理。尾联劝勉友人不必过分伤感,全诗情感真挚,语言凝练,展现了诗人豁达的胸襟和对友情的珍视。16.考查诗歌赏析。D.全诗虽然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的惜别之情,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等句意境开阔,情感真挚而不悲伤,整体气氛是积极向上的,并非“悲壮深沉”。故选D。17.考查词句赏析。“辅”字是“护卫”的意思。在“城阙辅三秦”这句诗中,诗人用“辅”字生动形象地展现出了三秦大地环绕、护卫着长安的壮阔景象,给人一种坚实、稳固的感觉,让读者仿佛看到了长安的雄伟气势以及三秦之地的广袤与坚实,使诗歌开篇就营造出一种雄浑开阔的意境,为后面的送别之情奠定了宏大的情感基调。“望”字是“遥望”之意。“风烟望五津”中,诗人站在长安,遥望着远方蜀地的五津,这个“望”字将相距千里的京城长安和友人即将前往的蜀地联系在了一起。在风烟弥漫之中,诗人极目远眺,心中满是对友人的牵挂和不舍,巧妙地表达出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距离的遥远,更增添了几分离别的惆怅。(四)名著阅读(共3分)18.都说“诗言志”,诗歌有育人的作用。下面是根据《经典常谈》中《<诗经>第四》一章内容制作的表格。请将表格内容填写完整。原句原义教育意义如切如碰,如琢如磨。指治玉,好像切制,好像挫平,好像雕琢,好像磨光;将玉比人。做学问要精益求精。投我以桃,报之以李。他把桃子送给我,我以李子回赠他。(1)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面对政局我战战兢兢,就像面临深渊,就像脚踏薄冰。(2)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了解我的人,能说出我心中的忧愁;不了解我的人,以为我有什么要求。(3)【答案】要知恩图报,礼尚往来。做人做事要小心谨慎,心存敬畏。知音难求,人要找到跟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同行。【详解】考查对诗句的理解。答题思路是先理解原句含义,再从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教育意义。要点在于抓住原句中的关键信息进行合理引申。对于“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原句体现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