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普洱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云南省普洱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云南省普洱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云南省普洱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云南省普洱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云南省普洱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所谓诗意,当不仅在于使用优美的词汇,表达理想景观。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品品皆出诗意。王维的禅味是诗意,李白的幻想是诗意,杜甫对事物的准确描述是诗意,白居易的自相矛盾是诗意,李贺的生涩别扭也是诗意……总之,诗意是一种使我们超越事物一般状态的感觉;因为有了诗意,我们麻木、散漫、暗淡无光的生命获得再生之力。诗歌的诗意来自我们对于世界、生活的看法,来自我们对于诗意的发现。诗人发现事物诗意的一刹那,也就是海德格尔所说人与世界相遇的一刹那,而在相遇的一刹那,心灵感应降临的一刹那,人和世界都会有所改变,生活因此变得迷人、有光彩、神秘、不可思议。陈子昂发现了“赤丸杀公吏,白刃报私仇”(《感遇(其三十四)》)的诗意,阿波里奈尔发现了一个走在雾中的罗圈腿农夫的诗意(《秋天》)。许多人漠视生活中的诗意是因为他们没有勇气切入生活,触及事物。对他们来说,生活不是此时此刻的存在,而是远方、亿万年时光。他们以为只有物理时空能够给他们距离和词汇,实际上,他们完全不了解他们的心灵。他们应该对着镜子入神地自我观望三分钟,他们会发现镜子里的人他们从未见过。他们误解了诗歌写作,误解了马拉美所说的“语言之花”的意思。马拉美所说的“语言之花”是第二位的,一个诗人必须首先让他的诗歌语言触及那真实的花朵,然后再把它处理成语言之花。诗歌中的真实事物是第一位的。事实上,任何事物,无论它们是美的还是丑的,善的还是恶的,明亮的还是昏暗的,只要你发现,只要你抓住,任何事物一经你说出,都会诗意盎然。(摘编自西川《生活的诗意》)材料二:我们中国文化史的核心就是诗意,或者说诗意是中国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这就是为什么诗像梦一样一直缠绕着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我们民族的每个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小能够读几首诗、背几首诗,因为诗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民族血脉里的东西。第1第1页共8页第2页共8页◎第2页共8页(摘编自陈鹏举《用诗意理解世界,是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材料三:所谓“诗意地栖居”,是人的生活、生存的诗化。“诗意”的内涵是丰富的,而且是多指向的,但是,笔者以为,其本质是明确的,那就是自由与和谐。自由自在,其乐无穷,这是世上善良人们共有的体验;自然而然,生趣盎然,则往往又是人们生存中滋生诗情画意的根本元素。但人类的生存并不仅止于单向度地依附于自在的自然,或终日满足于欣赏自在的自然,为了生存和发展,人类还要进行能动的创造性实践,即所谓“充满劳绩”。所以,如何使得人类的实践行为(包括对自然的“人化”)成为充满“诗意”的创造,亦即如何在“充满劳绩”的同时,为人类的生存创造出更大的自由空间与和谐境界,这是问题的关键——人类生存实践中必须面对的问题。人类作为从自然环境中剥离而出的一个智能物种,本质上就与自然环境之间存在着一种天缘关系。在人类历史发展演进的过程中,这二者之间,有过对立,有过混乱,有过和谐,有过平衡。顺应自在的自然环境,以求生存,是人类的天性;改造自在的自然环境,以求更好地生存,是人类的特性。总而言之,生存与发展的需求,总是促使人类与自然环境保持一种根本性的关系。在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自然界从“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与它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它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服从它的权力”,变成了对人类有益的、为人服务的对象。它或者作为人类的生活环境而出现,或者成为人类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资料来源,成为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故而,人类在生存实践中必须与自然环境保持和谐,包括在人类发展中对于自在的自然世界的改造,也应当把握适度。(摘编自宋生贵《人类生存的诗意之源》)1.下列关于诗意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意不仅在于使用优美的词汇,表达理想景观,更是一种使我们超越事物一般状态的感觉。B.诗意来自我们对于世界、生活的看法,其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是诗人的意志与事物的结合。C.诗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诗意或可称为中国文化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这就是前人为我们留下大量诗歌的原因。D.人类追求的诗意的生活不是单一的,而是丰富的,其理想境界是自由与和谐。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发现诗意,要了解自己的心灵,并表达自己对生活、对世界的看法。

B.只要有勇气切入生活,触及事物,用心灵去感应,你就会发现诗意就在眼前。

C.用“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来概括中国唐以来的文学史,是值得商榷的。

D.无论禅味或是幻想,无论美丑或是善恶,任何事物都诗意盎然。3.下列材料中,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三的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山中一夜饱雨,次晨醒来,在旭日未升的原始幽静中,踏着满地的折枝和仍在流泻的细股雨水,步上山去。

B.修建青藏铁路时,修建了众多的野生动物通道,以保障野生动物的正常生活、迁徙和繁殖。

C.我国发射了“风云二号”气象卫星,与极地轨道气象卫星相辅相成,构成我国气象卫星应用体系。

D.山脚下,小河旁,水田里,一头牛,一个人,似乎未动,其实在动。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特点。(4分)5.根据三则材料,“诗意”的作用有哪些?请简要分析。(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生平一瓣香林清玄你提到我们少年时代,常坐在淡水河口看夕阳斜落,然后月亮自水面冉冉上升的景况,你说:“我们常边饮酒边赋歌,边看月亮从水面浮起,把月光与月影投射在河上,水的波浪常把月色拉长又挤扁,当时只是觉得有趣,甚至痴迷得醉了。没想到去国多年,有一次在密西西比河水中观月,与我们的年少时光相叠,故国山川争如水中之月,镜中之花,挤扁又拉长,最后连年轻的岁月也成为镜花水月了。”这许多感怀,使你在密西西比河畔动容落泪,我读了以后也是心有戚戚。才是一转眼间,我们竟已度过几次爱情的水月镜花,也度过不少挤扁又拉长的人世浮嚣了。还记否?当年我们在木栅的小木屋里临墙赋诗,我的木屋中四壁萧然,写满了朋友们题的字句,而门上匾额写的是一首《困龙吟》。有一次夜深了,我在小灯下读钱钟书的《谈艺录》,窗外月光正照在小湖上,远听蛙鸣,我把书里的两段话用毛笔写在墙上:“水月镜花,固可见而不可提,然必有此水而后月可印潭;有此镜而后花可映面。”“水与镜也,兴象风神,月与花也,必水澄镜朗,然后花月宛然。”那时我是相当穷困,住在两坪大只有一个书桌的小屋,我唯一的财产是满屋的书以及爱情。可是我是富足的,当我推开窗子,一棵大榕树面窗而立,树下是植满了荷花的小湖。附近人家是那么亲善,有时候,我为了送女友一串风铃到处告贷,以书果腹,你带酒和琴来,看到我的窘状,在我的门口写下两句话:“月缺不改光,剑折不改刚。”我在醉酒之后也高歌:“我醉欲眠君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那似乎是我们穷到只要有一杯酒、一卷书,就满足地觉得江山有待了。后来我还在穷得付不出房租的时候,跳窗离开那个小屋。前些日子我路过,顺道转去看那一间我连一个月两百元房租都缴不起的木屋,木屋变成一幢高楼,大榕树魂魄不在,小湖也盖了一幢公寓,我站在那里怅望良久,竟然忘了自己身在何方,真像京戏《游园惊梦》里的人。我于是想到世事一场大梦,书香、酒魄、年轻的爱与梦想都离得远了,真的是镜花水月一场,空留去思。可是重要的是一种回应,如果那镜是清明,花即使谢了,也曾清楚地映照过;如果那水是澄朗,月即使沉落了,也曾明白地留下波光。水与镜似乎都是永恒的事物,明显如胸中的块垒,那么,花与月虽有开谢升沉,都是一种可贵的步迹。我们都知道击石取火是祖先的故事,本来是两个没有生命的石头,一碰撞却生出火来,石中本来就有火种——再冷酷的事物也有它感性的一面——不断地敲击就有不断的火光,得火实在不难,难的是,得了火后怎么使那微小了火种得以不灭。镜与花,水与月本来也不相干,然而它们一相遇就生出短暂的美,我们怎样才能使那美得以永存呢?只好靠我们的心了。就在我正写信给你的时候,突然浮起两句古话:“笼中剪羽,仰看百鸟之翔;侧畔沉舟,坐阅千帆之过。”爱与生的美和苦恼不就是这样吗?岁月的百鸟一只一只地从窗前飞过,生命的千帆一艘一艘地从眼中航去,许多飞航得远了,还有许多正从那些不可测知的角落里航过来。记得从你初到康乃狄格不久,曾经为了想喝一碗羼柠檬水的爱玉冰不可得而泪下,曾经为了在朋友处听到雨夜花的歌声而胸中翻滚,那说穿了也是一种回应,一种羼和了乡愁和少年情怀的回应。我知道,我再也不可能回到小木屋去住了,我更知道,我们都再也回不到小木屋那种充满了清纯的真情岁月了,这时节,我们要把握的便不再是花与月,而是水与镜,只要保有清澄朗净的水镜之心,我们还会再有新开的花和初升的月亮。有一首词我是背得烂熟了,是陈与义的《临江仙》:“忆昔午桥桥上饮,座中尽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十余年成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眺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第3第3页共8页第4页共8页◎第2页共8页文本二:记者:当今社会,拜金拜物对传统价值观的疏离逐渐明显,在这样光怪陆离的时代,怎样才能活出真正的优雅?林清玄:其实这是一个向欲望倾斜的时代,全世界都是这个样子,有时候你看报纸会看到一个爱玛士的包卖到100万人民币,荒唐!但大家已经习惯了,不以为怪,它是名牌,就值这个钱,那是因为你已经迷失了对事物的真实判断。人的肩膀挑着一架天平,一边是欲望,一边是心灵的满足,你的心灵应该有足够的砝码来保持平衡。人在中间,一边是一个人加山谷的“谷”,一边是一个人加山谷的“山”,俗和仙如果能够平衡,你就能做一个平正的人。当然,要想不被欲望捆绑,就应该有自己心灵的寄托,要花一些时间来充实我们的心灵世界,比如文学。记者:对于生在这个时代有着多种价值观可供选择的青年来说,文学在他们生活中应该是一个怎样的存在?林清玄:第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其实在青年成长中,文学也是他们最好的化妆,因为如果有内涵,你会觉得什么事情都美。我有两句话,“心美一切皆美,情深万象皆深”,你的心灵美丽了,你看到的世间一切都美;如果你的情感深厚,你会觉得世间万物都很深刻。所以,如果要使你的生命、外表、气质变得更好,你的心就要美,你的情就要深,文学正好是容易进入的途径。节选自《林清玄访谈》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中“月缺不改光,剑折不改刚”一句,表现了朋友对我在困窘的生活境遇里情怀不改,仍保有诗情画意,仍坚持自己的操守的赞叹。B.最是美好的东西,往往能伤人最深,作者的回忆就像水月镜花一样,然而月黯花残之时,越是深一分的波光和镜影,就越是深一分的苍老和哀叹。C.文中引用陈与义的《临江仙》目的是表明自己虽半生漂泊,阅尽沧桑,心生苍凉,但能够从苦痛创痕中超拔出来,保持旷达清朗的心态。D.“笼中剪羽,仰看百鸟之翔;侧畔沉舟,坐阅千帆之过。”作者启迪我们人生中如果遇到铩羽或是搁浅,不必焦急烦躁,若能以清静之心映照,可从容地坐看千帆,仰观百鸟。​​​​​​​

7.下列选项中,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林清玄的思想散发着睿智的光辉,他的作品揭示人生百态,描摹善恶美丑,语言在平和中带有辛辣的讽刺,引人深思。

B.《生平一瓣香》体现了林清玄散文具有语言美、意境美、哲理美的特点,既有文学的审美价值,又有指导人生的思想教育功能。

C.访谈中,林清玄举爱玛士的包卖到100万,是为了说明向欲望倾斜的时代,人们失去了对事物真实价值的判断能力。

D.林清玄在艺术上熔铸了丰厚的东方美学,正由于他独特的审美观念,使人生的苦与乐,过去与现在,瞬间与永恒,在《生平一瓣香》中得到有机的辩证统一。8.结合文本一内容,请简要概括“水”和“镜”的含义。(4分)9.文本二中所说的“心美一切皆美,情深万象皆深”在文本一中有哪些体现?请具体指明并加以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节选自李密《陈情表》)材料二:修不幸,生四岁而孤。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太夫人告之曰: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垄之植,以庇而为生;吾何恃而能自守邪?吾于汝父,知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汝孤而幼,吾不能知汝之必有立,然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汝父为吏,常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此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也;矧求而有得邪,以其有得,则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故能详也。其施于外事,吾不能知;其居于家,无所矜饰,而所为如此,是真发于中者邪!呜呼!其心厚于仁者邪!汝其勉之!(节选自欧阳修《泷冈阡表》)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得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其平A居教他B子弟C常用此D语E吾F耳熟焉G故能详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伯叔,指父亲的兄弟。古代用伯、仲、叔、季表示兄弟排行,伯是老大。

B.秀才,是汉代所设的一种科目,用来选拔推举优秀人才。晋时保留此制。

C.“屡废而叹”与《劝学》中“吾尝终日而思矣”的“而”用法相同。D.恃,依赖、依仗,与成语“恃才傲物”“恃宠而骄”的“恃”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

)(3分)A.李密出生六个月,父亲就去世了;四岁时,母亲被迫改嫁。他身体孱弱,能够长大成人,离不开祖母的细心抚养。

B.欧阳修父亲做官时,常在夜里努力研究案卷,为死刑犯谋求生路,这是由于他不愿因错判枉杀而遭人怨恨。

C.李密深受朝廷器重,先是受到地方长官的认可和举荐,后来又得到晋武帝的征召、任命,但他并没有去赴任。

D.欧阳修母亲在丈夫去世、家境清苦的情况下,含辛茹苦将欧阳修养大成人,并用他父亲的言行引导教育他。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2)其居于家,无所矜饰,而所为如此,是真发于中者邪!14.《陈情表》和《泷冈阡表》中,李密与欧阳修各自表达了对长辈怎样的情感?(3分)第5页共第5页共8页第6页共8页◎第2页共8页阅读下面唐诗,完成15~16题。归梦

杜甫

道路时通塞,江山日寂寥。

偷生唯一老,伐叛①已三朝。

雨急青枫暮②,云深黑水遥。

梦归归未得,不用楚辞招③.

【注】①伐叛:讨伐乱臣贼子,指安禄山、史思明等。②③“雨急青枫暮”和“不用楚辞招”均化用自《楚辞•招魂》。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前两联写历史叹身世,后两联述梦境发感叹,全诗以虚衬实,感人至深。

B.诗人通过对道路时通时阻,以及江山日见冷寂萧条的描写,揭示了战争带来的灾难。

C.诗的颈联写梦魂在急雨中难辨方向,难以飞越遙远的路途,隐喻着现实的艰难。

D.最后两联运用典故,暗示了诗人和屈原有相似的处境、命运和相同的忧国忧民情怀。16.诗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望海潮》中,柳永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孙何回到了朝廷,还要继续夸耀杭州的美景。(2)李白在《蜀道难》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十四个字借景抒情,把读者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凄的境界。(3)景、物依旧,人事已变,古诗词中常有古人发出的物是人非的感慨,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2024中国诗词大会》总决赛落下帷幕,不少人谈起中国诗词大会,都会想起节目里那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如何唤醒人们心中的诗意?已走到第九季的节目,自身也在不断升级迭代中追问答案。今年的诗词大会不局限于简单的诗歌背诵,而是结合日常生活场景,对诗歌和文学做适当的留白,传递出其独特魅力。①相比于教会人们几首诗,②了解几位诗人生平,③拓展人们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想象和探索的空间,④培育文化传承发展的土壤,⑤使不再作为枯燥深奥的知识被束之高阁,⑥而且回归当下的美好,⑦融入时代发展的趋势和现代生活的点滴。此举或能更好地沟通人们心中的诗意。学生、农民、石油工人、支教老师、工程师……只要爱诗就都是“诗友”,不分年龄大小,不分行业背景。把诗意融入日常生活之中,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拥有“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壮志豪情,体味“画船听雨眠”的闲适洒脱,享受“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绝美风景。18.下列句子中的“或”与文中加点的“或”,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A.古人云:“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B.中午吃面条,或者炒饭?

C.自己的事或不能做好,还怎么要求别人呢!

D.小明昨天发烧,今天或不能来了。19.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20.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列举,有人认为体现出语言的严密性,有人认为表达重复啰嗦。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在一个乡土社会中生活的人所需记忆的范围和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人是不同的。乡土社会是一个生活很安定的社会。我已说过,向泥土讨生活的人是不能老是移动的。在一个地方出生的就在这地方生长下去,一直到死。极端的乡土社会是老子所理想的社会,“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这种极端的乡土社会固然不常实现,但是我们的确有历世不移的企图,不然为什么死在外边的人,一定要把棺材运回故乡,葬在祖茔上呢?一生取给于这块泥土,死了,骨肉还得回入这块泥土。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当然,我并不是说中国乡村人口是固定的。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口在增加,一块地上只要几代的繁殖,人口就到了饱和点;过剩的人口自得宣泄出外,负起锄头去另辟新地。可是老根是不常动的。这些宣泄出外的人,像是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找到土地的生存了,又形成一个小小的家族殖民地,找不到土地的也就在各式各样的运命下被淘汰了,或是“发迹了”。我在广西靠近瑶山的区域里还看见过这类从老树上吹出来的种子,拼命在垦地。在云南,我看见过这类种子所长成的小村落,还不过是两三代的事;我在那里也看见过找不着地的那些“孤魂”,以及死了给狗吃的路毙尸体。2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加点词“孤魂”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A.极端的乡土社会是老子所理想的社会,“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B.这个15岁就考入中科大计算机专业的少年,开始了他“不安分”的人生。C.在立柱和横梁的交接处,这种用拱和斗综合构成的单位叫作“斗拱”。D.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就是他们难得的佳肴。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英雄”一词在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如杜甫《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呼唤英雄成了那个时代的声音。而今,时代变迁,有人说,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还有人说,这是一个没有英雄只有偶像的年代。

当今的时代还有英雄吗?对此,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高二语文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1.C2.D3.C4.【参考答案】①运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因果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阐明自己的观点。②论证方式上,立论与驳论相结合,证明观点“我们民族的文学史,应该说它也是一部诗的历史”。5.【参考答案】①可以使我们麻木、散漫、暗淡无光的生命获得再生之力。②促进我们民族文学史的发展。③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6.B7.A8.【参考答案】①澄澈之水,清明之镜,是人生中永恒的映照,人生中喜乐悲欢的回应;②澄澈之水,清明之镜,是使人生短暂之美得以永恒的清澄朗净之心。9.【参考答案】①在穷困日子之时,住在狭小简陋的小木屋中,唯一的财产是书和爱情,仍觉得富足。这体现了心美而不嫌陋室,情深而世界可爱。②在人生变迁之际,当书香、酒魂、年轻的爱与梦想都远离了,如果心美情深,可如水月清楚映照青春年华,世间美好还会出现。③在不可把捉的命运中,如果心灵美丽,情感深厚,就会让美好永存心间,无情的背弃、苦痛的创痕都无可畏惧。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10.CEG11.C12.B13.【参考答案】(1)在外面没有什么近亲,在家里又没有照管门户的小童,(我)孤单无依靠地独自生活,(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互相安慰。(2)他在家里,没有一点矜夸虚饰,而所以这样做,是真正地发自内心啊!14.【参考答案】①李密表达对祖母的孝心和因个人处境而产生的尽忠与尽孝之间的进退两难。②欧阳修表达对父亲的敬仰与怀念,以及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参考译文】文本一:臣子李密陈言:我因命运坎坷,小时候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我慈爱的父亲就不幸去世了。经过了四年,舅父逼母亲改嫁。我的祖母刘氏,怜悯我从小丧父,便亲自对我加以抚养。臣小的时候经常生病,九岁时还不会行走。孤独无靠,一直到成人自立。既没有叔叔伯伯,又没什么兄弟,门庭衰微而福分浅薄,很晚才有子嗣。在外面没有任何近亲,在家里又没有照应门户的童仆。生活孤单没有依靠,每天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但祖母又早被疾病缠绕,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饭喝药,从来就没有废养而远离她。到了晋朝建立,我蒙受着清明的政治教化。先有名叫逵的太守察举臣为孝廉,后又有名叫荣的刺史推举臣为优秀人才。臣下因为供奉赡养祖母的事无人承担,辞谢不接受任命。朝廷又特地下了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命,任命我为洗马。像我这样出身微贱地位卑下的人,担当侍奉太子的职务,这实在不是我杀身捐躯所能报答朝廷的。我将以上苦衷上表报告,加以辞谢不去就职。但是诏书急切严峻,责备我逃避命令,有意拖延,态度傲慢。郡县长官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官登门督促,比流星坠落还要急迫。我很想遵从皇上的旨意赴京就职,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报告申诉不被允许。我是进退两难,十分狼狈。文本二:我欧阳修很不幸,生下来四岁,父亲就去世了,太夫人(母亲)发了誓愿守节,家境贫寒,以自己的力量谋取衣食,扶养我,教育我,使我长大成人。太夫人谆谆告诫我说:你的父亲做官清廉,喜欢布施别人,又喜爱招待宾客。他的俸禄虽然微薄,常常不使有剩余。所以他去世后,没有一片瓦盖的房子,没有一亩地可以耕种,能叫你赖以生活,我依靠什么能自守呢?我对你的父亲,大概能知道一二,所以对你有所期待。你幼年丧父,我不知道你一定会有所成就,但知道你父亲一定有后代。你父亲做官,经常在夜里点着蜡烛,审理刑事案卷,屡次发出长长的叹息。我问起原因,他说:“这是要判死刑的案卷,我想放一条生路而办不到!”我说:“生路可以求吗?”他说:“放一条生路而办不到,那么死者和我都没有遗恨。也确实有求一条生路,因而救活一个人的,就知道不去求生路而死者会有遗恨。就这样经常求生路,一不小心,仍旧会处死刑,而世上人常常希望这些人死去。”他平时在家教育子弟,常常说起此话,我听熟了,所以能详细地说给你听。他在外面办事,我不知道。在家中的时候,没有一点矜持文饰,不摆架子,而所以这样,是真正地发于内心的!唉!他的心地厚道而注重仁义方面啊!你应当自己勉励才对。(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15.A16.【参考答案】①感时伤世。因为战乱,人民不能安于生计,江山日见冷寂萧条。②感叹身世。迟暮之年,孤独地四处漂泊,苟且求活。③忧国忧民。借用有关屈原的典故,去国怀乡,忧思成梦。(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1)异日图将好景

归去凤池夸

(2)但见悲鸟号古木

雄飞雌从绕林间

(3)示例: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18.D19.【参考答案】⑤“使”后面添加“之”、“其”或“诗词”;⑥“而且”改为“而是”20.【参考答案】示例一:我认为体现出语言的严密性。画波浪线部分的列举选取学生、工程师等群体,有突出作用,较为全面地呈现不同的年龄、行业背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