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学与胚胎学复习_第1页
组织学与胚胎学复习_第2页
组织学与胚胎学复习_第3页
组织学与胚胎学复习_第4页
组织学与胚胎学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绪论

一、组织学和胚胎学定义

1-组织学(histology)

研究机体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学科

2.胚胎学(embryology)

研究个体发生、发育及其机理的学科

二、HE染色

苏木精-伊红染色法

①苏木精(hematoxylin):碱性染料,将核染成紫蓝色(嗜碱性)

②伊红(eosin):酸性染料,将胞质染成粉红色(嗜酸性)

三、组织化学(histochemistry)

1一般组化:

原理:组织切片+化学试剂-原位有色沉淀

例:PAS反应(periodicacidSchiffreaction,过碘酸-Schiff反应)

多糖或糖蛋白过一多醛小紫红色沉淀

2.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

原理:利用抗原和抗体特异结合原理,检测组织或细胞中的多肽或蛋白质

上皮组织(epithelialtissue)

一、概述

(一)分类

1.被覆上皮:体表或有腔器官内表面

2.腺上皮:分泌功能为主,腺体主要成分

(二)被覆上皮的一般特征

1.细胞多、排列紧密,间质少

2.有极性(游离面,基底面)

3.借基膜与结缔组织相连

4.无血管和淋巴管

5.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

二、被覆上皮

(-)分类原则:根据细胞层次和形状

(-)各类上皮的结构特征及主要分布

1.单层上皮

1)单扁

①内皮(endothelium):衬贴在心血管、淋巴管内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②间皮(mesothelium):衬贴在胸膜、腹膜、心包膜表面单层扁平上皮

2)单立:肾小管

3)单柱:胃、肠(有杯状细胞和纹状缘)和子宫

4)假复层纤毛柱状:细胞基部均位于基膜;表面细胞呈柱状,有纤毛;呼吸道

2.复层上皮

1)复扁:分角化(皮肤)和不角化(口腔、食管)

2)变移上皮:泌尿道

①收缩期膀胱:层次多,表面细胞体积大(称盖细胞)

②舒张期膀胱:层次少,表面细胞扁平

三、特殊结构

(-)游离面

1.微绒毛: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含微丝;能扩大细胞的表面积。

2.纤毛:胞膜和胞质的细长突起;含9+2微管;具摆动功能

(二)侧面

1.细胞连接:上皮或其他组织中相邻细胞的胞膜特化形成的连接结构

1)紧密连接:带状连接;相邻细胞胞膜外层的嵌入蛋白呈崎状融合;起连接和屏障作用

2)中间连接:带状连接;有间隙,含丝状物;胞质面有致密物,终末网细丝终止于此;有

连接作用

3)桥粒:斑状连接;有间隙,中间线;胞质面有致密板,张力丝固着于此;连接作用较强。

4)缝隙连接(通讯连接):斑状连接;相邻胞膜呈间断融合,融和处有许多柱形小管;利于

小分子物质和离子的交换、利于传递冲动

2.连接复合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细胞连接同时存在

(三)基底面

1.基膜:薄膜状结构,PAS阳性,电镜下分基板和网板;连接作用,为半通透膜。

2.质膜内褶:由基底面胞膜褶入胞质内形成,褶间胞质含许多线粒体;能扩大表面积、主

动转运水和电解质。

3.半桥粒:连接作用

四、腺上皮和腺

(-)外分泌腺的发生

(-)外分泌腺的一般结构

1.单细胞腺:为杯状细胞

2.多细胞腺

1)分泌部:管状腺、泡状腺、管泡状腺

1)导管:单腺(不分支);复腺(分支)

结缔组织(connectivetissue)

一、概述

㈠结构特点

1.细胞少、种类多、散在分布、无极性2.间质多,分纤维和基质3.有丰富的血管、

神经

(二)起源

1.起源于间充质(mesenchyme)2.间充质细胞(mesenchymalcell):星形;核大、核仁

明显,胞质嗜碱性

(三)分类

1.固有结缔组织

1)疏松结缔组织2)致密结缔组织3)脂肪组织4)网状组织

2.软骨组织

3.骨组织

4.血液

二、疏松结缔组织(looseconnectivetissue)

(―)纤维(fiber)

1.胶原纤维(collagenousfiber)

较粗,HE呈粉红带状;EM:由胶原原纤维粘合而成,有横纹;化学成分:胶原蛋白

2.弹性纤维(elasticfiber)

较细,HE呈浅粉红色,折光率强;EM:弹性蛋白外覆有微原纤维;

3.网状纤维(reticularfiber)

结构类似胶原纤维,有横纹;HE不宜着色,具嗜银性

(二)基质(groundsubstance)

1.蛋白多糖及分子筛

⑴蛋白多糖[蛋白质

I糖胺多糖「透明质酸(含量最多)

硫酸软骨素

j硫酸角质素

肝素

⑵分子筛

①结构:透明质酸为盘绕曲折的长链分子(主干),借连接蛋白与其他糖胺多糖相连,形成

多孔隙的分子筛

②功能:

A.屏障作用:小于孔隙和溶于水的物质易通过,大于孔隙的物质不能通过

B.有许多亲水基团,易与水分子结合,起“储水库”作用

2.糖蛋白(glycoprotein)

包括纤维粘连蛋白、层粘连蛋白等;与细胞的附着、迁移,生长和分化有关

3.组织液:由毛细血管动脉端形成,经毛细血管静脉端和毛细淋巴管回流,利于物质交换

(三)细胞

1.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

1)形态:大,扁平多突

2)结构:

LM:胞质弱嗜碱性EM:RER丰富、Golgi发达

3)功能:形成纤维和基质

4)纤维细胞:静止状态的成纤维细胞

2.巨噬细胞(macrophage)

1)形态:圆或不规则形,有突起

2)结构:

LM:胞质丰富、嗜酸性;EM:含大量溶酶体、吞噬体、微丝和微管

3)功能:

①变形运动和趋化性②吞噬③参与免疫应答④分泌

4)来源:单核细胞

3.浆细胞(plasmacell)

1)形态:圆或卵圆形

2)结构:LM:核偏位,核染色质呈车轮状,胞质嗜碱性;EM:RER丰富,Golgi发达

3)功能:分泌免疫球蛋白(抗体),参与体液免疫

4)来源:B淋巴细胞

4.肥大细胞(mastcell)

1)形态:圆或卵圆形

2)结构:嗜碱性颗粒(异染性,水溶性);

EM:颗粒有单位膜包被,呈板层状或颗粒状

3)颗粒内的介质

组织胺白三烯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肝素

4)功能:引起过敏反应

5.脂肪细胞(fatcell):充满脂滴,核被挤向一侧

6.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

三、致密结缔组织(denseconnectivetissue)

胶原纤维为主,粗大、排列紧密;细胞种类和数量均少,纤维细胞多

四、脂肪组织(adiposetissue)

以脂肪细胞为主构成的组织

五、网状组织(reticulartissue)

(-)由网状细胞、网状纤维和基质组成

(-)分布于造血器官、淋巴器管;构成血细胞和淋巴细胞发育的微环境

血液和血细胞的发生

一、概述

(一)血液组成

1.血浆(plasma)(55%):包括水(90%)、血浆蛋白(如白蛋白、纤维蛋白原)等

#血清(561■11111):血浆一纤维蛋白原

2.血细胞(45%)

(-)血细胞分类和正常值

1.红细胞女350万〜500万/U1

男400万〜550万/nl

2.白细胞4,000-10,000/P1

C臃50%~70%

10.5%~3%

0-1%

碰6»f20%~30%

I3%~8%

3.血小板10万〜30万/N1

二、红细胞

1.结构特点:双凹圆盘状,无核无胞器,充满血红蛋白

(男12~15g/100ml,女10,5〜13.5g/100ml)

2.功能:携。2和C02

3.网织红细胞

①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占0.5%〜1%

②体积略大,用煌焦油蓝染色显有蓝色的细网状结构(核糖体)

三、白细胞

特点:球形,无色有核,较红细胞大,能作变形运动

(-)中性粒细胞

1.结构:核分2〜5叶,胞质充满细小、均匀、紫红色颗粒

2.功能:变形运动和吞噬功能

(二)嗜酸性粒细胞

1.结构:核常分两叶,胞质充满粗大、均匀、桔红色颗粒

2.功能:变形运动趋化性;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减轻过敏反应(组胺酶)

(三)嗜碱性粒细胞

1.结构:核刎或S形胞询妖小棒分布不均、献色

2.功能:引起过敏反应(胞质成分和功能与肥大细胞类似)

(四)单核细胞

1.结构:做最尢核刑31朕倒缄马雌核浅期桃

2.功能:变形运动趋化性和吞噬功能,能分化为巨噬细胞

(五)淋巴细胞

1.结构

小淋巴细胞:核常有凹陷、染色深,呈粗块状

大淋巴细胞:由小淋巴细胞经抗原刺激而母细胞化

2.分类

①T细胞:胸腺内分化发育,参与细胞免疫

②B细胞:骨髓内分化发育,参与体液免疫

③K细胞:有Fc受体,当抗体与靶细胞结合后,K细胞与抗体的Fc端结合,便能杀伤

靶细胞

④NK细胞:不需抗原刺激、不依赖抗体即能杀伤靶细跑

四、血小板

1.结构:由骨髓巨核细胞胞质脱落而成,有胞膜;分透明区和颗粒区

2.功能:止血和凝血

五、血细胞的发生

(-)造血器宫

胚胎期:血岛、肝、脾、骨髓出生后:红骨髓

(二)造血干细胞:来源于血岛

造血干细胞(多能干细胞)一造血祖细胞(定向干细胞:红系祖细胞,粒系祖细胞,淋巴细胞

系,巨核系祖细胞)

(三)血细胞发生的规律

1.血细胞发生过程

原始阶段,幼稚阶段(又分早、中、晚三期),成熟阶段

2.形态变化规律

①胞体:大一小(巨核细胞由小变大)

②胞核:大一小(红细胞核消失、粒细胞核分叶、巨核细胞核由小变大)

③胞质:少-多;嗜碱f筋^消失(除判翻邮杷细胞

④特殊结构(血红蛋白、特殊颗粒):从无到有,并增多

⑤核/质比例:由>1至!]=1至VI

⑥分裂能力:有一无(除淋巴细胞)

软骨和骨

一、软骨(cartilage)

(一)一般结构

1.软骨组织:由软骨细胞和间质(纤维和基质)构成2.软骨膜

(二)透明软骨(hyalinecartilage)

1.结构

①间质:胶原纤维细,与基质折光率一致

②软骨细胞(chondrocyte)

位于软骨陷窝,陷窝周围的间质称软骨囊,嗜碱性;细胞能合成纤维和基质,有分裂能力

(同源细胞群)

③软骨膜:致密结缔组织

外层:纤维多;内层:细胞多,血管多,含骨原细胞

2.软骨的生长方式

外加生长内积生长

(三)弹性软骨(elasticcartilage):间质以弹性纤维为主

(四)纤维软骨(fibrocartilage):间质含大量胶原纤维束

二、骨

(一)一般结构

1.骨组织(osseoustissue):细胞和骨质构成2.骨膜3.骨髓

(二)骨组织的结构

1.骨质

①有机成分(骨干重的35%)胶原纤维(95%):平行排列;基质

②无机成分(骨干重的65%)羟磷灰石结晶(骨盐),呈细针状,是骨质坚硬的原因

#骨板:平行排列的胶原纤维,借骨基质粘合,并有钙颛积形谶樽蟋结构

2.细胞

①骨原细胞:位于骨内膜和骨外膜内层;胞体小,梭形;胞质嗜碱性:能分裂分化为成骨

细胞

②成骨细胞(osteoblast):分布:骨组织表面形态:矮柱状或椭圆形,有突起

结构:LM:核圆,核仁清楚;胞质嗜碱性,含丰富的AKP酶

EM:丰醐烟,毅懒礴Ml淮

功能:形成骨组织

#骨组织的形成过程:

成骨细胞f分泌纤维和基质一类骨质——►骨质骨组织

---------------►骨细胞

③骨细胞(osteocyte)

扁圆形多突,胞质弱嗜碱;胞体位于骨陷窝,突起位于骨小管内;突起间有缝隙连接

④破骨细胞(osteoclast)

分布:骨质吸收部位的凹陷处

形态:体积大

结构LM:多核,胞质嗜酸性

EM,皱褶缘(微绒毛)

线粒体

溶酶体

功能:释放溶解底螃

(三)长骨的结构

1.骨松质(spongybone):由针状或片状的骨小梁构成多孔网架结构,网眼充满红骨髓

2.骨密质(compactbone)

①环骨板:分内、外环骨板(横穿骨板的管道称穿通管)

②骨单位(osteon):10〜20层同心圆骨板构成,中间为中央管,内含毛细血管和神经

③间骨板:为老一代骨单位被吸收后残余的不规则骨板

3.骨膜:有保护、营养和修复等功能

①骨外膜

外层:胶I翩倦卧蜃形解解维

内层:富含血管和细胞(包括骨原细跑)

②骨内膜:薄,衬于骨髓腔、中央管等内表面,有骨原细胞

4.骨髓:分红骨髓(有造血功能)和黄骨髓

(四)骨的发生

1.膜内成骨(intramembranousossification)

1)概念:间充质一胚胎性结缔组织一骨化中心一骨(如扁骨)

2)过程:

A.间充质细胞f骨原细胞一成骨细胞一类骨质一骨质(原始骨小梁构成的骨松质)

B.骨化中心周围的间充质一骨膜

C.生长和改建由成骨和破骨两个过程同时进行

2.软骨内成骨(endochondralossification)

1)概念:间充质一透明软骨雏形一骨组织(如长骨和不规则骨)

2)过程

A.软骨周骨化:以螭成翻访式形成骨领

B.软骨内骨化

▼软骨退化和初级骨化中心形成

软骨细胞肥大,基质钙化,细胞死亡;血管连同破骨细胞和骨原细胞侵入,形成原始骨髓

腔及原始骨小梁

▼骨髓腔的形成与骨的增长

破骨细胞吸收原始骨小梁,形成骨髓腔;骨干两端的软骨不断生长,成骨过程向两端推移,

使骨不断增长;此时可分四区:

⑴软骨储备区⑵软骨增殖区⑶软骨钙化区⑷成躯

肌肉组织(muscletissue)

一、概述

(一)组成

▽肌细胞:肌纤维(肌膜、肌质)▽结缔组织

(二)分类:骨骼肌、心肌、平滑肌

二、三种肌纤维的光镜结构

(一)骨骼肌

1.形态:长圆柱状

2.结构:

▽多核,卵圆形,位居边缘

▽有横纹(肌原纤维、I带、A带、Z线、H带、M线)

3.肌节(sarcomere)

▽相邻两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

▽包括1/2I带+A带+1/2I带

▽是骨骼肌纤维收缩和舒张的基本功能单位

(二)心肌

1.形态:分支短杆状

2.结构:

▽常单核,长圆形,位居中央▽有横纹(不明显),有闰盘(intercalateddisc)

(三)平滑肌

1.形态:梭形

2.结构:

▽单核,长椭圆形,位居中央;▽无横纹

三、三种肌纤维的超微结构

(一)骨骼肌

1.肌膜(sarcolemma)

▽凹入细胞内,形成横小管(T小管);分支环绕每根肌原纤维

▽功能:窗倚触传港1M纤融部

2.肌质网(sarcoplasmicreticulum):即SER

▽纵小管(transversetubule)(L小管):位于横小管间,纵向包绕每一根肌原纤维

终池(terminalcisternae):纵小管末端膨大,紧贴横小管

▽三联体(triad):一根横小管和两侧的终池

▽功能:能浓缩、贮存和释放Ca”(钙泵、钙螯合蛋白、钙通道)

3.肌原纤维(myofibril)

(DEM:

mydilament):A带,中间固线

细肌丝(thinmyofilament):一端固定于Z线,走行于粗肌丝间,终止于H带

⑵分子结构

①粗肌丝:肌球蛋白(myosin),呈豆芽状

‘头部(横桥):有ATP酶活性

.杆部

②细肌丝

▽肌动蛋白(actin):单体呈球形,有与肌球蛋白结合的位点;许多单体连接成串,形成两股

螺旋链

▽原肌球蛋白(tropomyosin):由两条多肽形成双螺旋状,位于肌动蛋白的双螺旋沟内

▽肌原蛋白(troponin)

(TnT:固定于原肌球蛋白分子

1Tnl:抑制肌动蛋白与肌球蛋白结合

llnC:能与Ca”结合,使Tnl移位

4.骨骼肌的收缩机制:滑行学说

肌肉收缩时,肌丝长度不变,肌节缩短,H带、I带变薄,甚至消失,而A带长度不变

(二)心肌纤维特点

⑴肌原纤维少,呈粗细不等的肌丝束

⑵横小管粗,位于Z线水平

⑶肌质网稀疏,终池扁小,常形成二联体

⑷闰盘位于Z线,横向连接处有中间连接和桥粒,纵向连接处有缝隙连接

(三)平滑肌纤维特点

胞膜小凹,管泡状肌质网,粗细肌丝,细胞骨架(密斑、密体、中间丝)

神经组织(nervetissue)

一、概述

▽组成

1.神经元:结构和功能单位;接受刺激、传导冲动;可有内分泌功能

2.神经胶质:支持、营养、绝缘和防御功能

二、神经元(neuron)结构

(一)胞体:代谢和营养中心

1.细胞膜:单位膜,有离子通道和神经递质的受体

2.核:大、圆、浅、核仁清楚、位居中央

3.核周质(perikaryon)

⑴尼氏体(Nisslbody)

①分布:核周质、树突

②结构

LM:颗粒状或斑块状(虎斑),嗜碱性

EM:平行排列的RER,游离核糖体

③功能:合成结构蛋白和分泌蛋白

⑵神经原纤维(neurofibril)

①结构

LM:嗜银性

EM:由神经丝(neurofilament)和微管组成

②功能:维持细胞形态,参与物质运输

⑶色素:常见脂褐素

(二)树突(dendrite)

1.结构:一至多个;反复分支;结构与核周质相似;有树突棘

2.功能:接受刺激、传导冲动

(三)轴突(axon)

1.结构:仅一个(起始部称轴丘,axonhillock):分支少,可有侧支,末端分支多(轴突终末):

无尼氏体

2.功能:传导冲动,将冲动传递给其他神经元或效应器

3.轴突运输(axonaltransport)

①快速顺向运输(递质小泡、献麹渐傩胸

②慢速顺向运输(神经丝、微管等结构蛋白)

③快速逆向运输(陈旧胞器、代谢产物及多泡体)

三、神经元分类

1.根据突起数目

①假单极神经元(pseudonipolarneuron)②双极神经元(bipolarneuron)

③多极神经元(multipolarneuron)

2.根据功能

①感觉神经元(sensoryneuron)②中间神经元(interneuron)

③运动神经元(motorneuron)

3.根据轴突长短

①高尔基I型神经元(GolgitypeIneuron)②高尔基II型神经元(GolgitypeIIneuron)

4.根据递质

①胆碱能神经元(cholinergicneuron)

②胺能神经元(aminergicneuron)

③肽能神经元(peptidergicneuron)

④氨基酸能神经元

5.此外,可根据胞体形态等进行分类

四、突触(synapse)

(一)概念:神经元与神经元或与非神经元之间特化的连接结构

(二)突触部位:

常见:轴一树突、轴一体突

此外:轴一轴突触、树一树突触、体一树突触

(三)化学性突触:以神经递质为媒介,单向性

1•结构

LM:轴突终末呈球状或扣状膨大,附在另一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表面

EM:①突触前成分(pusynapticelement):突触前膜增厚;突触小泡(含递质)

②突触间隙(synapticspace)

③突触后成分(postsynapticelement):突触后膜增厚,有递质受体和离子导体

2.功能:传递神经冲动

▽过程:榴田崎I膜一礴瓶翻递质一突蒯同隙一微触后哪受体结合一后喇离子通透性

(四)电突触:即缝隙连接;传递冲动以电冲动为媒介,双向性

四、神经胶质(neuroglia)

(一)一般特点:数量多;HE染色仅显示核;多突,但无轴、树突之分;无尼氏体:有分裂

能力

(-)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胶质

1.星形胶质细胞:大,星形,突起多(脚板)

①纤维性星形胶质细胞:突起细长,分支少,胶质丝多

②原浆性星形胶质细胞:突起粗短,分支多,胶质丝少

▽功能:支持、营养、绝缘、修复

2.少突胶质细胞:较小,梨形或椭圆形,突起少

▽功能:参与中枢神经系统髓鞘的形成

3.小胶质细胞:小,长椭圆性,两或多个突起,分支多

▽功能:来源于血液单核细胞,有吞噬功能

4.室管膜细胞:单立或单柱,衬于脑室和中央管

▽功能:支持、保护

(三)周围神经系统的神经胶质

1.神经膜细胞:参与周围神经系统髓鞘的形成;诱导神经再生

2.卫星细胞(被囊细胞):营养、保护功能

五、神经纤维(nervefiber)

(一)组成:由轴突(或长树突)和神经胶质组成

(二)有髓神经纤维(myelinatednervefiber)

1.组成:轴突、髓鞘(myelinsheath)和神经膜(neuroIemma)

2.髓鞘成分:髓磷脂和蛋白质

3.髓鞘结构

LM:HE染色时,髓磷脂溶解,蛋白质呈网状;郎飞结(Raviernode)、结间体、髓鞘切迹;

EM:呈明暗相间的同心圆板层状

4.髓鞘形成:由神经膜细胞的胞膜反复包卷轴突并融合而成

5.中枢神经系统的髓鞘由少突胶质细胞形成

6.冲动传导:跳跃式传导

(三)无髓神经纤维(unmyelinatednervefiber)

1.由轴突和神经膜细胞组成,一个神经膜细胞可包绕多条轴突

2.中枢神经系统的无髓神经纤维是裸露的

3.冲动传导:连续性传导

六、神经末梢(nerveending)

(一)概念:神经纤维的终末部分+周围组织

1.感觉神经末梢(感受器)

⑴游离神经末梢(freenerveending):感受冷、热、痛觉

⑵有被囊的感觉神经末梢

①触觉小体(tactilecorpuscle):感受触觉

②环层小体(lamellarcorpuscle):感受压觉

③肌梭(musclespindle)(本网:感受骨骼肌的牵拉刺激

2.运动神经末梢

①躯体运动神经末梢(运动终板,motorendplate):又称神经-肌突触;支配骨骼肌收缩

②脏运动神经末梢:引起平滑肌、心肌收缩或腺体分泌

七、血脑屏障(blood-brainbarrier)结构

①毛细血管内皮(连续型,细胞间有紧密连接)

②基膜(完整)

③胶质膜(星形胶质细胞的脚扳)

八、神经组织的再生

1.胞体或近胞体的突起受损,引起细胞死亡;截断点距胞体较远,可再生

2.溃变:胞体肿胀,核偏位,尼氏体消失;远端神经纤维和近断口处的近端神经纤维髓鞘、

轴突崩解,并被巨噬细胞吞噬

3.再生

⑴周围神经纤维的再生

①神经膜细胞在基膜管内增生,形成实心细胞索和细胞桥

②近端轴突长出的细支越过细胞桥进入基膜管,沿细胞索生长,与相应的组织重建联系,

可恢复神经元的功能

⑵中枢神经纤维的再生:再生的轴突细支不易越过星形胶质细蹴成雌鹿魄痂环易麒

循环系统

一、概述

。组成

⑴心血管系统:心脏、撇、毛细血爵嚼脉

⑵淋巴管系统:毛细淋巴管、淋巴管、胸导量跖淋巴导管

二、毛细血管(capillary)

(一)管径:6~8um

(-)结构

1.LM

▽内皮细胞(有细胞衣,带负电荷)▽基膜▽结缔组织(有周细胞)

2.EM(分类)

(1)连续毛细血管(continuouscapillary)

▽内皮细胞:含吞饮小泡▽细胞间隙:有细胞连接▽完整的基膜

⑵有孔毛细血管(fenestratedcapillary)

▽内皮细胞:有孔,可有隔膜▽细胞间隙:有细胞连接▽完整的基膜

⑶血窦(sinusoid)(窦状毛细血管)

▽腔大、壁薄、不规则▽内皮细胞:有孔▽细胞间隙大▽基膜:连续,或不完整,

或缺如

(三)毛细血管和物质交换

▽表面积大、壁薄▽吞饮小泡、内皮孔、间隙大、基膜不完整或缺如

三、动脉

(一)中动脉(肌性动脉)

1.内膜(tunicaintima)

▽内皮▽内皮下层▽内弹性膜:弹性蛋白

2.中膜(tunicamedia)

▽厚,由10~40层平滑肌纤维组成▽肌纤维间少量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由平滑肌纤维

产生

3.夕卜膜(tunicaadventitia)

▽外弹性膜:由弹性纤维交织而成▽疏松结缔组织

(二)大动脉(弹性动脉)结构特点

1.内皮下层较厚

2.中膜厚,以弹性膜为主

3.三层分界不清

(三)小动脉和微动脉

1.小动脉(肌性动脉)

▽内弹性膜明显▽中膜平滑肌3~9层

2.微动脉(arteriole)

▽无内外弹性膜▽中膜1〜2层平滑肌

四、静脉的结构特点

1.腔大、壁薄、腔不规则

2.内、外弹性膜不明显,三层分界不清

3.中膜平滑肌少,排列稀疏

4.外膜比中膜厚,含纵行平滑肌束

5.有静脉瓣(valveofvein)

五、心脏

(-)结构

1.心内膜

▽内皮▽内皮下层▽心内膜下层:含心脏传导系的分支

2.心肌膜:厚,主要由心肌纤维构成

3.心外膜:为心包膜脏层

▽结缔组织:含脂肪细胞▽间皮

(-)心瓣膜

▽包括房室瓣、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两面为内皮,中央为结缔组织

(二)心脏特殊传导系统

1.组成: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房室束的左右分支、终末支

2.特殊心肌纤维分型

⑴起博细胞:多分布在窦房结和房室结,是兴奋的起搏点

⑵移行细胞:连于起搏细胞和束细胞间

⑶束细胞(蒲肯野纤维):构成房室束及其分支

皮肤

一、皮肤的组成

1.表皮:角化的复扁:角质形成细胞非角蛋白形成细胞

2.真皮:致密结缔组织

3.附属器:毛发、皮脂腺、汗腺

二、表皮(epidermis)

㈠角质形成细胞(keratinocyte)

1.分层

⑴基底层:含游离核糖体、角蛋白丝(张力丝)

⑵棘层:有艘用粒,含角蛋白绿(张力原纤维),膜瓶S

⑶颗粒层:核与胞器退化,膜被颗粒增多,出现透明角质颗粒

⑷透明层:核与胞器消失,含透明角质

⑸角质层:扁平,无核无胞器,充满角蛋白

2.角化过程:

⑴角蛋白丝增多,并与蛋白质形成透明角质颗粒,后者增多并融合,形成角蛋白

⑵膜被颗粒出现并增多,向细胞间隙释放糖脂类物质,促进角化

㈡非角蛋白形成细胞

1.黑素细胞(melanocyte)

⑴分布;基底层细胞间

⑵形态:胞体圆形,有多个细长突起

⑶结构:RER,高尔基复合体,黑素体(含酪氨酸酶、多巴氧化酶),黑素颗粒

⑷功能:生成黑色素

2.郎格汉斯细胞(Langerhanscell)

⑴分布:棘细胞间

⑵形态:胞体圆形,有树枝状突起

⑶结构:高尔基复合体发达,溶酶体多,具网球拍形颗粒

⑷功能:参与免疫应答

3.梅克尔细胞(Meirkelcell)

⑴分布:基底层细胞间

⑵形态:卵圆形,有短指状突起

⑶结构:基部有分泌颗粒,与感觉神经末梢紧贴,类似突触

⑷功能:为感觉细胞,感受触觉

三、真皮(dermis)

(-)乳头层:疏松结缔组织,真皮乳头内可有触觉小体和游离神经末梢

㈡网状层:致密结缩组织,可有环层小体

四、皮下组织(hypodermis):▽疏松结缔组织,含较多的脂肪组织

五、附属器

1.毛发

▽毛干▽毛根:毛露耕(毛母周生]4),君峡▽立毛肌

2.皮脂腺(sebaceousgland):分支泡状腺

3.汗腺(sweatgland):单曲管状腺

⑴分泌部:①单层锥体形细胞②肌上皮细胞③基膜

⑵导管:双层立方形细胞

免疫系统(immunesystem)

一、概述

1.组成

⑴淋巴器官(胸腺、淋巴结、脾和扁桃体)

⑵淋巴组织(消化道和呼吸道粘膜等处)

⑶淋巴细胞(血液、淋巴液和全身各处)

⑷巨噬细胞(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2.功能:①清除入侵机体的抗原性异物②清除表面抗原改变的自身细胞

二、淋巴组织(lymphoidtissue)

1.结构

▽网状组织构成支架,网眼内充满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和树突细胞等

2.形式

⑴弥散淋巴组织(diffuselymphoidtissue)

T或B细胞为主;有毛细血管后微静脉

⑵淋巴小结(lymphoidnodule)

B细胞为主

三、淋巴器官

㈠分类

分类组成发生淋巴细胞增殖功能

中枢胸腺、骨髓早(出生前发激素调节淋巴细胞早

淋育)期

巴器分化的场所

周围淋巴结、晚(出生后数抗原刺激免疫应答的

淋脾、月)场所

巴器扁桃体

㈡胸腺(thymus)

1.结构

⑴被膜一小叶间隔

(2)皮质(cortex)

①胸腺上皮细胞:分泌胸腺激素,诱导淋巴细胞分裂分化

②胸腺细胞(淋巴细胞):密集

③巨噬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I

(3)髓质(medulla)

①胸腺上皮细胞

②胸腺细胞:较少

③巨噬细胞

④胸腺小体(thymiccorpuscle)

由扁平胸腺上皮细胞同心圆包绕而成

2.血液供应

胸腺小动脉一微动脉一皮质毛细血管f毛细血管后微静脉一尘静脉

(皮艇房交界处)、1质毛细血管------1

#毛细血管后微静脉:是胸腺淋巴细胞进入血流的通道

3.血一胸腺屏障(blood-thymusbarrier)

⑴组成

①连续毛细血管内皮

②完整的内皮基膜

③血管周隙含巨噬细胞

④完整的胸腺上皮细胞基膜

⑤连续的胸腺上皮细胞或其突起

⑵功能:阻挡血液内抗原物质进入胸腺实质

4.胸腺功能

⑴产生胸腺激素(胸腺素、胸腺生成素等)

⑵培育T细胞

㈡淋巴结(lymphnode)

1.分布:位于淋巴循环的通路上

2.结构

⑴被膜-小梁:▽突面:有输入淋巴管▽凹面:为门部,有输出淋巴管、血管和神经

⑵皮质

①浅层皮质:淋巴小结;B细胞为主

②深层皮质(副皮质):弥散淋巴组织,T细胞为主(胸腺依赖区)

#含毛细血管后微静脉,是血液淋巴细胞进入淋巴结的重要通道

③皮质淋巴窦(corticallymphaticsinus):包括被膜下窦和小梁周窦

▽结构:窦壁衬有内皮,基膜不完整;窦腔有网状细胞支撑,网眼内有许多巨噬细胞

和淋巴细胞

▽功能:滤过淋巴液的场所

⑶髓质

①髓索:索条状淋巴组织,B细胞为主

②髓窦(medullarysinus):结构同皮窦,但巨噬细胞多,滤过作用强

3.淋巴通路

输入淋巴管一被膜下窦一小梁周窦f髓窦一输出淋巴管

4.淋巴细胞再循环

⑴概念

▽淋巴细胞离开淋巴结(或淋巴组织),进入淋巴管和血循环,周游全身,又可经毛

细血管后微静脉进入淋巴结(或淋巴组织)。淋巴细胞如此周而复始的现象,称之。

▽参加再循环的以记忆T细胞为主,少量记忆B淋巴细胞。

⑵意义

①增加淋巴细胞接触抗原的机会

②传递免疫信息,扩大免疫效应

5.淋巴结功能

⑴滤过淋巴液

⑵产生免疫应答

①体液免疫时,淋巴小结增多增大,髓索内浆细胞增多

②细胞免疫时,深层皮质区明显扩大,效应T细胞增多

㈢脾(spleen)

1.分布:位于血循环通路上

2.结构

⑴被膜:覆有间皮;深入实质形成小楔

⑵白髓(whitepulp)

A.动脉周围淋巴鞘(periarteriallymphaticsheath)(含中央动脉)

弥散淋巴组织,T细胞为主(胸腺依赖区)

B.淋巴小结:B细胞为主

⑶红髓(redpulp)

①脾索(spleniccord):富含血细胞的索状淋巴组织,B细胞为主

②脾窦(splenicsinusoid):内皮杆状,间隙大;基膜不完整,外有网状纤维包绕

⑷边缘区(marginalzone)

▽由淋巴组织和边缘窦组成

▽淋巴细胞可经该区迁入白髓或红髓

▽该区巨噬细胞多,是捕获、识别抗原和诱发免疫应答的重要部位

3.血液通路•►边缘窦-----------

脾动脉一小梁动脉一中央动脉一笔毛动脉f脾索一脾窦一髓静脉一小梁静脉一脾

4.脾的功能

⑴滤血

⑵免疫

①体液免疫时,白髓内淋巴小结增多增大,髓索内浆细胞增多

②细胞免疫时,白髓的动脉周围淋巴鞘增厚

⑶造血:胚胎早期能造全血细胞,出生仍有少量造血干细胞

⑷储血

㈣扁桃体(tonsil)

1.结构

⑴粘膜:①上皮:复扁,形成隐窝②固有层:富含淋巴组织

⑵被膜

四、单核吞噬细胞系统(mononuclearphagocytesystem)

1.起源和组成和分布

骨髓血液组织和器官

巨噬细胞(结缔组织)

幼单核细胞单核细胞破骨细胞(骨组织)

小胶质细胞(神经组织)

郎格汉斯细胞(皮肤)

柯否细胞(肝)

尘细胞(肺)

2.功能:

⑴噬⑵参与免疫应答⑶分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

内分泌系统

一、概述

(-)组成

1.内分泌腺:甲状腺、肾上腺、甲状旁腺等

2.内分泌细胞:APUD细胞和神经内分泌细胞构成弥散神经内分泌系统

㈡结构特征

1.无导管

2.细胞排列成索、团或滤泡状

3.丰富的毛细血管

4.分泌物称激素,作用于靶细胞的相应受体

㈢腺细胞分类

1.分泌含氮激素的细胞:

▽含RER、高尔基复合体、膜被分泌颗粒

2.分泌类固醇激素的细胞:

▽丰富的SER、管状崎线粒体、脂滴

二、垂体

㈠垂体分部

/远侧部(前叶)

'腺垂体J结节部

«[中间部]后叶

神经垂体「神经部J

1漏斗正中隆起漏斗柄

㈡S^ffedenohypo的国绵然其切出瞬拱

1.远侧部(parsdistalis)

⑴嗜酸性细胞(acidophil)

①生长激素细胞(somatotroph):分泌STH

②催乳激素细胞(mammotroph):分泌PRL

⑵嗜碱性细胞(basophil)

①促甲状瞬螺细胞(thyrotroph):淄TSH

②促性腺激素细胞(gonadotroph):分泌FSH、LH

(又称间质细胞刺激素ICSH,)

③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corticitroph):分泌ACTH和LPH

⑶嫌色细胞(chromophobecell)

2.中间部(parsintermedia)

▽滤泡;嫌色细胞;嗜碱性细胞(为黑素细胞刺激素细胞,分泌MSH)

3.结辎fiparetuberalis):含毛细1峭和璐静脉

4.与下丘脑的关系

(1)血管分布

香体2动际狗麻宾

1t

初他名的金管网—密体D徽,箭嘛一》■法依名佝金智网

(垂体门脉系统,hypophysealportalsystem)

⑵关系

①下丘脑促垂体区(弓状核等)的小神经内分泌细胞(parvocelhilar

neuroendocrinecell)分泌的释放激素(RH)和释放抑制激素(RIH),经垂体

门脉系统到达远侧部,调节相应的腺细胞的分泌活动

②腺细胞产生的各种激素可反馈影响小神经内分泌细胞的分泌活动

㈢未^^f^neurohypophysis)蜴领与T丘脑^

1.结构

①无髓神经纤维(由视上核和室旁核的大神经内分泌细胞的轴突构成)

②垂体细胞(pituicyte)

③赫令体(Herringbody)

④毛细血管

2.与下丘脑的关系:

▽视上核和室旁核(大神经内分泌细胞构成,magnocellularcell)是合成激素(催产素

和血管加压素)的部位,而神经垂体是储存和释放激素的场所

三、甲状腺

㈠一般结构

1.滤泡(follicle)

壁:滤泡上皮细胞、滤泡旁细胞

腔:胶质

2.滤泡间结缔组织

㈡滤泡上皮细胞(follicularepithelialcell)

1-结构

LM:单立,嗜碱性,含过氧化物酶

EM:RER和高尔基复合体,溶酶体,顶部胞质含分泌颗粒和胶质小泡

2.功能:合成和分泌甲状腺素(T4;T3,少、活性强;)

3.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过程

⑴甲状腺球蛋白的合成、贮存

⑵甲状腺球蛋白的碘化

⑶碘化甲状腺球蛋白的重吸收、分解和释放

㈢滤泡旁细胞(parafollicularcell)

1.结构:▽大,卵圆形,着色浅,有分泌颗粒(嗜银性或嗜倍性)

2.功能

⑴分泌降钙素:增强成醐胞的活性降低1血钙

⑵分泌生长抑素,经旁分泌和自分泌方式抑制甲状腺激素和降钙素的分泌

四、甲状旁腺

(-)主细胞(chiefcell)

1.结构:具分泌含氮激素细胞的超微结构

功能:斓利螃瞬螺继强嵋细够性懒瞬嘴小管殿钙,使喇高

㈡嗜酸性细胞(oxyphiliccell):▽充满嗜酸性颗粒(EM为线粒体)

五、肾上腺

㈠皮质

1.球状带(zonaglomerulosa):分泌盐皮质激素,如醛固酮(吸钠排钾)

2.束状带(zonafasciculate):分泌糖皮质激素,如皮质醇和皮质酮(促进糖异生)

3.网状带(zonareticularis):分泌雄激素及少量糖皮质激素

*上述三区的细胞均有分泌类固醇激素细胞的超微结构特点,以束状带最典型。

㈡髓质

1.髓质细胞(嗜铭细胞,chromaffincell):

▽体积大,嗜碱性▽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2.交感神经节细胞:与髓质细胞相突触

3.中央静脉

六、弥散神经内分泌系统

㈠生化特征:能摄取胺或胺前体,并使其脱竣、转变成为胺类或肽类激素

㈡组成:APUD细胞(摄取胺前体脱竣细胞,amineprecursoranddecarboxlationcell)和神

经内分泌细胞

㈢结构特点:膜被分泌颗粒,颗粒具嗜银性或嗜锦性

㈢分布

1.中枢部分: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细胞、腺垂体细胞和松果体细胞

2.周围部分:胃肠道内分泌细胞、胰岛细胞、甲状腺滤泡旁细胞、甲状腺主细胞、肾

上腺髓质细胞等

消化管

一、概述

㈠组成

消化系统消化管消化腺

㈡功能:消化、吸收、排泄

二、消化管的一般结构

㈠粘膜(tunicamucosa)

1.上皮两端:复扁

其余:单柱

2.固有层(laminapropria):含小消(撕儆腺、胃腺等

3.粘膜肌层(muscularismucosa):内环外纵平滑肌

㈡粘膜下层(submucosa)

▽小消化腺(食管腺、十二指肠腺)

▽粘膜下神经丛:木蟀元+福爵图维

▽皱嬖:粘膜+部分粘膜下层(环行、纵行、不规则)

㈢肌层(tunicamuscularis)

▽内环外纵两层两端:骨骼肌

其余:平滑肌

▽肌间神经丛:与粘膜下神经丛相似

㈣外膜(adventitia)

两端:纤维膜(fibrosa)

其余:浆膜(serosa)

三、食管

<-)结构特点:有纵行皱裳

1.粘膜

复扁上皮

固有层:含食管贲门腺(粘液腺)

粘膜肌层:为一层纵走平滑肌

2.粘膜下层:含食管腺(粘液腺)

3.肌层:内环外纵两层

上端:骨骼肌

中端:骨骼肌和平滑肌

下端:平滑肌

4.外膜:纤维膜

四、胃

(")粘膜

1.单柱上皮(表面粘液细胞)

▽胃小凹(gastricpit)

▽顶部胞质透亮(PAS阳性颗粒不宜着色)

▽屏障作用:粘液膜;紧密连接

2.固有层:含胃腺

(1)胃底腺(gastricgland)

①壁细胞(parietalcell)(泌酸细胞)

▽形态:胞体大,圆或锥体形

▽结构:LM:胞质强嗜酸性;

EM:细胞内分泌小管;

微绒毛:

微管泡系统(小管、小泡)

大量线粒体

▽功能

A.分泌盐酸

▽分泌过程;

碳酸而造

C02+H20-►H2co3fHe(V+H+

Cl-+H+fHC1

B.分泌内因子:内因子-VitBiz复合物,被回肠吸收

C.组胺

②主细胞(chiefcell)(胃酶细胞)

▽形态:柱状

▽结构LM:基部胞质嗜碱性

EM:表面有微绒毛

基部有大量RER

核上方Golgi发

顶部充满酶原颗粒

▽功能:分泌胃蛋白酶原

③颈粘液细胞

▽充满粘原颗粒,分泌酸性糖蛋白

④未分化细胞

▽分裂分化为粘膜上皮细胞和胃腺的各种细胞

⑤内分泌细胞(后述)

⑵贲门腺(cardiacgland)

▽粘液腺,以粘液性细胞为主

⑶幽门腺(pyloricgland)

▽胃小凹深,腺短而弯曲

▽粘液腺,以粘液性细胞为主

3.粘膜肌层

㈡其他各层结构特征

1.粘膜下层2.肌层厚,分内斜、中环、外纵三层平滑肌3.浆膜

五、小肠

㈠粘膜

1.扩大表面积的结构:环行皱裳、绒毛、微绒毛

2.绒毛(villus)

(1)单柱上皮

①吸收细胞:

f细胞连接

1微绒毛[细胞衣:含磷酸酶、淀粉酶、双糖酶及氨基肽酶

[受体:如回肠内因子受体

②杯状细胞

③内分泌细胞

(2)固有层

①中央乳糜管(centrallacteal):为毛细淋巴;利于乳糜粒进入

②有孔毛细血管:利于氨基酸、单糖吸收

3.肠腺

⑴潘氏细胞(panecthcell)

▽结构LM:螂含嗜酸性颗粒基部嗜碱性

EM;RER、励遵治体酶原颗粒

▽功能:分泌溶菌酶、防御素和锌

⑵末分化细胞⑶吸收细胞⑷杯状细胞⑸内分泌细胞

㈡其他各层结构特征

1.粘膜下层

⑴十二指肠:有十二指肠腺,为粘液性腺

⑵回肠:有集合淋巴小结

2.肌层:内环外纵平滑肌

3.浆膜

六、大肠(结肠、直肠)结构特征

1.有半月形皱裳

2.无绒毛

3.肠腺多、杯状细胞多(无潘氏细胞)

4.有结肠带

七、阑尾结构特征

1.腔小、壁薄、不规则

2.肠腺短小,杯状细胞少

3.淋巴组织丰富

4.粘膜肌层不完整

八、肠相关淋巴组织

(-)概念:湖搦脚9僦喻晚称诵辘歌嗨纵孤翊巴J绮嘀淋E叼曾

㈡M细胞(微皱褶细胞)

▽分布:集合淋巴小结表面上皮细胞间

▽结构

®表面有微皱褶和短小的微绒毛

©胞质少,成簿膜状;含大量吞饮小泡

®中央小室内含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

▽功能:摄取抗原,转运给小室内淋四胞,以引起消化道粘膜局部免疫反应

▽消化道粘膜的免疫功能

淋巴细胞接受抗原信息f增殖分化成浆细胞一分泌IgA一两分子IgA与吸收细胞产

生的分泌片结合-SIgA

九、胃肠道内分泌细胞

1.概念:散布在胃肠道上皮和腺体内的分泌肽类激素的细胞(属DNES细胞)

2.结构特征:基部有分泌颗粒,颗粒具嗜倍性或嗜银性

3.分类:开放型和闭合型

4.作用方式:①内分泌⑦神经递质②旁分泌

十、舌

(-)粘膜

1.舌底:薄、光滑

2.舌背:厚、粗糙,有舌乳头

⑴丝状乳头

⑵菌状乳头

⑶轮廓乳头

3.肌层:骨骼肌

㈡味蕾

1.分布:轮廓乳头和菌状乳头等处的上皮内

2.形态:卵圆形,着色浅

3.细胞组成:味细胞,支持细胞,基细胞

4.功能:感受味觉

消化腺

一、概述

▽组成

①消化管壁内的:食管腺、胃腺、肠腺

②消化管壁外的:大唾液腺、胰腺、肝

二、大唾液腺

㈠一般结构

1.腺泡(acinus)

⑴结构:单立或锥体形;肌上皮细胞;基膜

(2)分类

①浆液性腺泡(sennisacinus):▽胞质着色深▽核圆、偏于基部▽分泌物稀薄,

含淀粉酶

②粘液性腺泡(mucousacinus)

▽胞质浅蓝色▽核扁圆、位于基部▽分泌物粘稠,含粘蛋白

③混合性腺泡(mixedacinus)

▽由两种腺细胞共同构成▽常见半月

2.导管

⑴管:单扁或矮立方

⑵状管:单柱,胞质嗜酸性;有基底纵纹(质膜内褶)⑶小叶间导管:假复柱

⑷总导管:复扁

㈡三大唾液腺区另I

腮腺颌下腺舌下腺

腺泡浆液性腺混合性腺;浆液性腺混合性腺;粘液性和混

泡为主合性腺泡为主

导管闰管长,纹状管短闰管短,纹状管长无闰管,纹状管不明显

分泌物淀粉酶多,粘液少淀粉酶少,粘液多粘液为主

三、胰腺(pancreas)

(-)外分泌部

1.腺泡

⑴由浆液性腺细胞构成

⑵无肌上皮细胞

(3)泡心细胞(centroacinarcell)

2.导管

⑴闰管长(闰管和泡心细胞能分泌水和电解质)⑵无纹状管

㈡内分泌部(胰岛,pancreaticislet)

体积数量分布功能

A细胞大20%周边高血糖素

B细胞小75%中央胰岛素

D细胞5%A、B细胞间生长抑素

PP细胞胰多肽

D1细胞G血管活性多肽胃泌

细胞素

四、肝

㈠肝小叶(hepaticlobule):肝的结构单位

▽LM:由中央静脉、肝板(肝索)、肝血窦构成

1-肝细胞(hepatocyte)

▽形态:大、多边形

▽结构

LM:质嗜酸性,可有双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