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35:文言文对比阅读模拟测试
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
(12分)(2023•辽宁盘锦•校考模拟预测)阅读选文,完成各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
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
所卷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英甚
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
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乙】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
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日:“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
止?“巨伯日:“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
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C
1.(2分)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々公将鼓之
B.非独贤者有星心也故天将降大任于圣人也
C.宁以吾身代友人命皆以美于徐公
D.贼既至,单巨伯日予叫菊,花之隐逸者也
2.(4分)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I)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2)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3.(2分)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
4.(4分)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列各题。
(I)选文甲中蕴含着一个人生准则,请你概括出来。联系现实,谈谈你对这一准则的理解。
(2)荀巨伯可称为甲文中的“贤者”,请从甲文中找出一整句原文,加以证明。
【答案】1.B2.(1)生命也是我所想要(喜爱)的,我所想要(喜爱)的还有比生命更厉害的,所
以我不去做苟且偷生的事。
(2)于是撤军回去,整个郡县都因此得到保全。3.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
4.(1)准则:舍生取义理解:生命是珍贵的,当面对生死抉择的紧要关头,要坚守正义而不惜牺牲生命。
在新时代也要见义勇为,用于坚持正义的事业,做于人于国有益的事。
(2)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解析】1.考查一词多义。
A.代词,指是心/助词,补充音节;
B.代词,这;
C.介词,用/动词,认为;
D.动词,告诉/动词,认为;
故选B。
2.考查文言文语句翻译。文言文句子翻译要点: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准确,尤其注意一些关健词的特殊
用法,如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结合上下文,语句通顺,语意、语气不变;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重点词语有:
(I)甚于:超过。苟得:苟且偷生。
(2)遂:于是,就。班军:调动整个军队。获全:得以保全。
3.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
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语句''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的意思是:
(我)远道而来看望你,你却要我离开,败坏道义来求生。“远来相视”省略了主语“我”,“子令吾去”的主
语是“子”,”败义以求生”省略了主语“我”,正确的句读是: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
4.(1)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联系实际。结合“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
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可知,人生准则是“舍
生双义“舍生取义''意思是为了正义事业不怕牺牲。我们生活在和平时代,但当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受到
损害时.,我们应该以国家利益为重,为了正义事业,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做到无私奉献,促进社会发展
进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能从维护正义而不怕牺牲有角度来谈理解即可。
(2)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筛选。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筛选出符合题意的语句作答。【乙】文叙写荀
巨伯大老远去探望生病的友人,却遇上了战乱。荀巨伯不肯舍朋友而去,并且愿意牺牲自己以保全友人。
文章中“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吾身代友人命''体现荀巨伯是个“贤者荀巨伯的行为符合【甲】文所
说的“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和“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
者,故患有所不辟也''所说的“贤者”的标准。
【点睛】参考译文:
【甲】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
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
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
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因此有的灾祸我也不躲避。如果人们所
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
所发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办法为什么不可以做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
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
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
仅贵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乙】荀巨伯到远方探望生病的朋友,正好遇上胡人来攻城,朋友对荀巨伯说:“我是快死的人了,你赶快
离开吧。"荀巨伯说:“(我)远道而来探望你,你却要我离开,败坏道义来求生,怎么是我的行为呢!”等
到贼兵来了,问荀巨伯说:“大军一到,全城的人都逃走了,你是什么人,竟敢独自停留在这里?''荀巨伯回
答说:“朋友有疾病,(我)不忍心抛下他,宁愿用我的性命来换取朋友的牛.命。”贼兵听了相互说道:“我们这
些无义的人,竟然攻入这个讲究道义的国家(地方)。”于是调动整个军队回去了,全城因而得以保全。
(15分)(2023•四川广安•统考一模)阅读选文,完成各题。
【甲】①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
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杳而酒洌,山肴野萩,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
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②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
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①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天资刚劲①,见义勇为,虽机阱在前,触发之不顾。
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
②学者求见,所与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吏事,谓文章止于润身②,政事可以及物。凡历数郡,不见
治迹,不求声誉,宽简③而不扰,故所至民便④之。或问:“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何也?”曰:“以纵为
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吾所谓宽者不为才£、:简者,不为繁碎耳。”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
【注释】①天资刚劲:生性刚直,②润身:修身养性。③宽简:宽松简易。④便:安逸,安适.
5.(2分)用为下面句子断句。
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
6.(4分)解称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I)泉香而•酒洌(2)杂然而前陈•者
(3)未学及文章(4)而民受其警
7.(2分)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至于负者歌于途其一犬坐于前
B.临溪加渔财事不弛废
C.酿泉为酒或异二者之为
D.醒能述以•文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8.(4分)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I)小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2)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
9.(3分)【甲X乙】两个文段都表现了欧阳修的理念。【甲】文侧重表现/乙】文侧重表现o
【答案】5.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6.清陈列,摆开曾,曾经害处(弊病)7.A
8.(I)老老少少的行人,来来往往、络绎不绝,是滁州人在出游啊。
(2)(欧阳修)多次被贬官流放,志向依然不改。9.为官(治政/理政)与民同乐为
政宽简
【解析】5.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
“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的意思是:我所说的宽松,是为了不苛刻武断。“吾所谓宽者''是主语,“不为苛急”
为谓语,因此主谓之间可断开,因此正确的断句是: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
6.考查文言文实词的意思。
(I)句意是:泉水清香并且酒也清。洌:清;
(2)句意是: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陈:陈列,摆开;
(3)句意是:从来不曾谈文章。尝:曾,曾经;
(4)句意是:因而让人民受害。弊:害处(弊病)。
7.考有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A.介词,在/介词,在;
B.连词,表修饰关系,不翻译/连词,表转折关系,意思是但是;
C.动词,做/名词,情况,情形;
D.介词,用/连词,因为;
故选A。
8.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我们在的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
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到省略句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I)恨偻:老年人弯着腰走。提携: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绝:断。
(2)放逐流离:贬官流放。再三:多次,“三”是虚指,意思是多次。自若:一如既往。
9.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
第一空;结合【甲】文第①段“滁人游也……太守宴也……太守醉也”,第②段"太守归而宾客从也”“醉能同
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可知,选文强调欧阳修的太守身份,且描写的是在他任下滁州人出游和宾
客欢宴的场景,因此可知体现的是他的为官施政的理念;结合【乙】文第②段“惟谈吏事”“凡历数郡,
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而不扰,故所至民便之。”可知,选文主要写欧阳修与求学者交谈,只论政事,
且为政宽简,因此可知,体现的也是他为官施政的理念;
第二空和第三空:结合内容,从【甲】文中的“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醉能同其乐”可以看出,
文章侧重表达的欧阳修与民同乐的为官理念;从【乙】文”惟谈吏事,谓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以
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简者,不为繁碎耳”等语句中可
知,欧阳修认为政事的好坏关系到群众的利益,表现了他对人民的关心以及对政事宽而不苛,简而不繁的
态发。可知,欧阳修侧重为政宽简的为官理念。
从【甲】文中的“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醉能同其乐”可以看出,文章侧重表达的欧阳修与民
同乐的为官理念。从【乙】文“惟谈吏事,谓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
弛爰,而民受其弊。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简者,不为繁碎耳''等语句中可知,欧阳修认为玫事的好坏
关系到群众的利益,表现了他对人民的关心以及对政事宽而不苛,简而不繁的态度。可知,欧阳修侧重为
政宽简的为官理念。
【点睛】参考译文:
【甲】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老人弯着腰走,
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
造酒,泉水清香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
不在于音乐,投射的中了,下棋的嬴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
一个脸色苍老的老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I可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林,鸟儿到处叫,是游
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
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
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
【乙】
欧阳修开始在滁州任职,自号为醉翁,晚年更改为六一居士。他天性刚直不阿,见义勇为,即使知道
前方有陷阱,也亳无顾忌地揭发它。他仕途不顺,被放逐了很多次,志向气节仍然同以前一样。
有求学的人请求会见,欧阳修与他们交谈,从来不谈文章,只说政事,(欧阳修)说文章只能用来自己
修身养性,而政事是可以用来帮别人的。(欧阳修)凡是去作过官的地方,没有杰出的政绩,不追求声誉,
政策宽松不扰民,所以到过的地方人民都认为他平易近人。有人问他:“您治理地方政策宽松笥明,但办
事从不拖拉荒废,为什么呢?”他回答说:“把放纵当成宽松,把简陋当成简明,那么政事就会得不到及时处
理因而让人民受害,我所说的宽松,是为了不苛刻武断;简明,是为了不繁琐罢了。”
(14分)(2022.广东东莞.统考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建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中理外直,不要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
爱,同于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以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为分宁主簿。有承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
辨,邑人惊日:“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
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辨,不听。乃委手版①心,将弃官去,日:,“如此的三住:f!圣人
必媚人,叠丕为也葭”逵悟,囚得兔。徒知南昌,南昌人皆曰:“是能辨分宁狱者,吾属得所诉矣。”近
合刑判官部使者赵本②惑于语口③临之甚威敦颐处之超然。后审视其所为,执其手曰:“吾几失君矣,今而
后乃知周茂叔也。”
(节选自《宋史》,有删改)
【注释】①手版:笏板,古时大臣上朝时手中所持的狭长板子。②赵扑:北宋名臣。③谱口:指别人诬蔑
周敦颐的话。
10.(2分)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般目的一项是()
A.中厚外直/鸣之而不能尊其意B.不要不枝/青树翠孽
C.有谀久不决/小大之谀D.后渺视其所为/耳/能详
11.(4分)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I)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
12.(2分)请用“/”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
历合州判官部使者赵扑惑于潜口临之甚威敦颐处之超然
13.(2分)下列对【甲】【乙】两篇选文的分析理解,不可脚的一项是()
A.【甲】文通过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对莲花可贵品质的赞美,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态度。
B.【甲】文用“噫”引领一组排比句,句式同中有异,感情起伏变化,其中的反问句“同予者何人“感情
最强烈。
C.【乙】文中提到南昌人说的话,主要用意是侧面表现了当地老百姓对赵扑以及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满。
D.【乙】文可以看出,周敦颐的品行就像他自己所写的《爱莲说》中的莲花一样高沽,正如黄庭坚对
他的评价:“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
14.(4分)根据【甲】【乙】选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I)【乙】文中画波浪线句体现了【甲】文“花之君子”的什么形象?
(2)你喜欢赵扑吗?请结合【乙】文内容简要说说。
【答案】10.C11.(1)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
妖艳。
(2)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僚,大家没人敢和他争辩。12.历合州判宜/部使者赵扑惑于潜口/临之甚
威;敦颐处之超然13.C14.(1)周敦颐不愿杀人以媚人,体现了【甲】文“花之君子”的正直形象。
(2)示例:喜欢,赵扑在了解了周敦颐的为人之后,能够知错就改,向周敦颐承认自己的不对。
【解析】10.考查理解文言字词,
A.贯通/通晓,明白;
B.牵连/枝蔓;
C.都是“案件”的意思;
D.仔细/熟悉。
故选C。
11.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翻译时应当注意做到字字落实,尤其是重点实词的翻译;其次要注意句子中缺失
的成分,如主语、宾语需要补全;最后要注意语句的通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I)句中注意重点字词“予(我),独(只,唯独),出(从……长出),濯(洗),清涟(清水)要理解正
确;
(2)句中注意重点字词“酷悍(残酷凶悍),吏(官吏),莫(没有人)''要理解正确。
12.考查文言断句。
结合“历合州判官部使者赵扑惑于潜口临之甚威敦颐处之超然”分析,“历合州判官”省略了主语,'‘历"是谓
语,“合州判官”是宾语,故在“官”后断句;“部使者赵扑惑于谱口''中”部使者赵扑”是主语,“惑于”是谓语,
“语口”是宾语,故在“口”后断句;“临之甚威”省略了主语,“临”是谓语,“之”是宾语,故在“威”后断句;再
结合句意“担任合州通判时,部使者赵扑被•些毁谤他的话所迷惑,对他的态度很严厉,周敦颐处之泰然”
可断句为:历分州判官/部使者赵扑惑于潜「1/临之甚威/敦颐处之超然。
13.考杳理解分析文章内容。
C.“主要用意是侧面表现了当地老百姓对赵扑以及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满”理解分析不正确。结合“徙知南昌,
南昌人皆以:’是能辨分宁狱者,吾属得所诉矣可知,【乙】文中提到南昌人说的话,主要用意是侧面表
现周敦颐善于断案,处事公正、果断。
故选C。
14.考查理解文章内容与阅读感悟。
结合【乙】文划波浪线句子“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可知,周敦颐不愿杀人以媚人,可见
他是一个正直不苟的人,这与【甲】文”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中莲花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相互牵连也不
长枝节的正直形象相符合;
结合【乙】文“历合州判官部使者赵扑惑于潜口临之甚威敦颐处之超然。后熟视其所为,执其手曰:‘吾几
失君矣,今而后乃知周茂叔也可知,部使者赵扑被一些毁谤他的话所迷惑,对周敦颐的态度很严厉,但
周敦颐处之泰然。(赵扑)仔细观察了他的所作所为,才恍然大悟,握着他的手说:“我差点失去你这样的
人才,从现在起算是了解你了。”据此可知,赵扑能够改变自己的看法,勇于承认自己的过错,故可以从
这个角度谈对他的看法。
【点睛】参考译文:
【甲】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
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
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相互牵连也不长枝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
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啊!(对
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
牡丹的喜爱,人数应当就很多了!
【乙】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县人。原名敦实,因避讳英宗皇帝旧名而改为敦实。由于舅舅龙图
阁学士郑向的推荐,做了分宁县的主簿。有一件案子拖了好久不能判决,周敦颐到任后,只审讯一次就立
即弄清楚了。县里的人吃惊地说:“老狱吏也比不上啊!''部使者推荐他,调任他到南安担任军司理曹参军。
有个囚犯根据法律不应当判处死刑,转运使王逵想重判他。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僚,大家没人敢和他争,
周敦颐一个人和他争辩,王逵不听,周敦颐就扔下笏板回了家,打算辞官而去,说:“像这样还能做官吗,
用杀人的做法来取悦于上级,我不做。''王逵明白过来了,这个囚犯才免于一死。周敦颐调任南昌知县,
南昌人都说:“这是能弄清分宁县那件疑案的人,我们有机会申诉了。“(他)担任合州通判时,部使者赵
扑被一些毁谤他的话所迷惑,对他的态度很严厉,周敦颐处之泰然。(赵扑)仔细观察「他的所作所为,
才恍然大悟,握着他的手说:“我差点失去你这样的人才,从现在起算是了解你了。”
(13分)(2023.广东东莞•校联考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
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双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可得也:死亦我所恶,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
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关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
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耀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互
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皆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程我而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鱼我所欲也》)
15.(2分)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I)故不为箪彳号也()(2)胡尔而与之()(3)所识穷乏者隼我与()
16.(4分)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乙】
叶秀发传
宋派
叶秀发,字茂叔,金华人。擢①庆元丙辰进士第。初授福州长溪薄,调安庆府桐城丞。金人犯薪、黄
二川,桐城为邻壤,万目睽睽不相保。骑兵将迫,家人号泣求避,秀发叱之曰:“此正臣子竭力致身之日
虽死何憾苟先去之如一邑生聚②何?''修城浚濠③.日为备御外。会金人便谋者至,秀发擒之,亟斩于城门
以徇。金人计沮不得近,邑赖以完。其忠义出于天性,至死不变如此。绍定庚寅九月卒,年七十。卒之日,
唯遗书籍数陵,弊衣一袭,至无以为效。
(节选自《文宪集》卷十)
【注释】①擢:选拔。②生聚:指百姓。③浚濠:挖深护城河。
17.(2分)解释文中加点词语意思。
(I)日为备御计()(2)会金人便谋者至()
18.(2分)请用三条“尸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此正臣子竭力致身之日虽死何憾苟先去之如一邑生聚何
19.(3分)请结合甲文的观点,谈谈你对乙文中叶秀发所表现出的“忠义”的理解.。
【答案】15.苟且取得(苟且偷生)踩踏同“德”,感恩、感激16.(1)如果人们所喜
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用来取得生存的手段,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2)有的人见了优厚的俸禄却不辨是否符合礼与义就接受了,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17.谋划派遣18.此正臣子竭力致身之日/虽死何憾/苟先去之/如一邑生聚何19.甲文
提出了“舍生取义”的观点,生命是珍贵的,但当面对生死抉择时,要坚守正义而不惜牺牲生命。乙文中的
叶秀发面对敌人没有为了苟且偷生选择逃跑,而为了百姓,誓死守卫城邑,积极修建防御工事抵御外敌。
在大义和生死面前选择了“舍生取义”,这正是叶秀发的“忠义”。
【解析】15.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
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I)句意:所以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情。苟得,苟且取得(苟且偷生)。
(2)句意:用脚踢给别人吃。蹴,踩踏。
(3)句意: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得,同“德”,感恩、感激。
16.考查译句。重点词语:(1)如使:假如,假使。之:结构助词,的。莫:没有。则:那么。凡:凡是,
一切。得生:保全生命。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用,采用。(2)万钟:这里指高位厚禄。钟,古
代的一种量器,六斛四斗为一钟,辩:同“辨”,意为辨别。何加:有什么益处。
17.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
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I)句意:每天为战备防御谋划。计,谋划。
(2)句意:恰逢金人派遣的间谍来到。使,派遣。
18.考查断句。
句意:这正是臣子竭尽全力(为国)献身的时候,即使死了又有什么遗憾的?如果我们先撤离了,那么全
城的百姓怎么办呢?“此正臣子竭力致身之日”交代背景;“虽死何憾”为反问句;“苟先去之”“如一邑生聚何”
为承接关系;
根据句意可断句为:此正臣子竭力致身之日/虽死何憾/苟先去之/如一邑生聚何。
19.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根据甲文中的“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可知,作者提出了“舍
生双义”的观点。在面对生与义的选择时,应坚守正义,不惜生死。
联系乙文中的“秀发叱之曰:,此正臣子竭力致身之日虽死何憾苟先去之如一邑生聚何?'修城浚濠,日为备
御计”可知,面对着金兵来袭,叶秀发没有选择出城逃跑,为了百姓,选择誓死守卫城邑,修筑城墙、挖
深护城河,每天为战备防御谋划<在民族大义和生死面前,他选择了民族大义,”其忠义出于天性”,这就
是他的舍生取义。
【点睛】参考译文:
甲:鱼是我所想要的,能学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具有,那么我就只好舍弃鱼而选取
熊掌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那么我就只好牺牲
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
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因此有的灾祸我也不躲避。假如人们所想要的
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保全生命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
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办法为什么不可以做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但
是行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但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想要的
有土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能
的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一碗食物,一碗羹,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它就会饿死。如果盛气凌人地呼喝着给他(吃喝),(饥饿
的)过路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就连乞丐也会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禄却不辨别是否
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以的穷人
感激我吗?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丽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背死也不愿接
受,现在有人却为了妻妾的侍奉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
己接受了它。这种做法难道不应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
乙:叶秀发,字茂叔,金华人。庆元丙辰年(1196年)考中进二。最初任福州长溪簿,调任安庆府桐城县
丞,金兵侵犯靳、黄二州,桐城县与二州接壤,众目睽睽之下不能保全。金人的骑兵将要迫近,秀发的家
人哭喊着想要避逃,秀发训斥他们说:“这正是臣子竭尽全力(为国)献身的时候,即使死了又有什么遗
憾的?如果我们先撤离了,那么全城的百姓怎么办呢?”于是修筑城墙、挖深护城河,每天为战备防御谋
划,恰逢金人派遣的间谍来到,秀发抓获了他,立刻在城门前斩首示众。金人的计划失败不能够接近桐城,
桐城得以保全。他的忠义出于天性,到死没有改变。庚寅年九月去世,享年七十岁。死的时候,只留下几
箱书籍,一套破衣服,到了无法殓葬的地步。
(14分)(2023•广东深圳•深圳中学校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学一小舟,拥盘衣
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场,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
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选自《湖心亭看雪》)
【乙】浙江①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②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很线,既而渐近,
则玉城雪岭③际天④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⑤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
系腰”者是也。
(选自《观潮》)
注释:①浙江:就是指钱塘江。②既望:指农历每月十六日。③玉城雪岭:形容泛着白沫的潮水像玉砌的
城墙白雪覆盖的山岭。④际天:连接着天。⑤沃:用水淋洗,冲荡。
【丙】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寒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线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20.(4分)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I)雾淞泳坳()(2)上下:白()
(3)电中渐近()(4)海涌银为郭()
21.(4分)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I)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22.(2分)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更”为古代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旧时每晚八点左右,打鼓报告初更开
始,称为“更定
B.“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的“独”字充分展示了作者自恃的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c
C.乙文中“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这个句子的断句是正确的。
D.甲乙两文都出现了“雪”,甲文是写西湖雪景,乙文则是写城外山岭雪景。
23.(2分)甲乙两文一则看“雪”,一则观“潮”,景物不同,写法各异,试结合内容分析。
24.(2分)下列对丙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句“塞下秋来风景异”点明了地点、季节,一个“异”字突出了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
B.上阕后三句里,边声、号角声、千峰、长烟、落日、孤城,从视觉角度展现出一种悲凉肃杀之气。
C.下阕前两句写出战争没有取得胜利,自己与征人们还未建立军功,还乡之计无从谈起的矛盾心理。
D.这首词表面上写出作者的英雄气概和战士们生活的艰苦,其实是对宋王朝消极防御政策所造成严
重后果的反映。
【答案】20.白汽弥漫的样子全不久,一会儿外城21.(1)接连下了三天的大
雪,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2)钱塘江的大潮,是天下雄伟的景象。22.D23.示例:甲文写雪景,采用的白措的手法,抓
住景物特征,“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勾勒出阔大辽远、万籁寂静的雪景图。乙文写潮涌,由远渐
近,细致描绘,运用比喻、夸张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门朝水的声、色、形、势,突出其雄奇壮美的特点。
24.B
【解析】20.考查文言实词。把握句子含义,进而准确理解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注意词类活用、•词
多义等现象。
(I)句意: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沆扬:白汽弥漫的样子。
(2)句意: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一:全。
(3)句意:不久(潮水)越来越近。既而:不久,一会儿。
(4)句意:当海水涌起来时,成为银子堆砌的城郭。郭:外城。
21.考查文言翻译。完整翻译句子的基础上,把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展现出来,注意省略句要补全,倒
装句要调整语序。
(I)俱:都。绝:消失。
(2)潮:大潮。之:的。伟观:雄伟景象。
22.考查内容分析。
D.“乙文则是写城外山岭雪景”错误,结合乙文“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的翻译“当潮水远远地从钱塘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远看)几乎像•条银白色的线:不久(潮水)越来越
近,玉城雪岭一般的潮水连天涌来''可知,运用了比喻修辞,把潮水涌来的情景比成了玉城雪岭,这里描
写的是潮水,而不是“城外山岭雪景“,错误;
故选D。
23.考查写法赏析。分析甲乙两文在写景方法上的不同。
(I)结合甲文“雾淞沆扬,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
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可知,这是甲文的写景句,句子没有运用修辞手法,而是抓住了天、云、山、水、
长堤、湖心亭、余舟、舟中人来描写,描写是语言简单朴素,这是白描手法,写作顺序则是由上到下、由
远到近,用长堤、湖心亭、余舟、舟中人来衬托整体雪景的阔大、辽远、静谧。
(2)结合乙文“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
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这个写景句可知,这里运用了比喻修辞,把
潮水涌入钱塘江入口的景象比成银白色的线、玉城雪岭,这是视觉描写;把潮水涌入的声音比成雷霆的声
音,写其声音的响,这是听觉描写;“震撼天地,激扬喷射,吞没天空,冲荡太阳”则是夸张手法,写出潮
水涌来时的震撼景象。这里运用比喻、夸张修辞,从视觉、听觉角度写潮水的颜色、声音、气势、形状等。
24.考杳诗句赏析。
B.“从视觉角度展现出一种悲凉肃杀之气”错误,结合“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是从视
觉、听觉两个角度来展现悲凉、肃杀的氛围;
故选B。
【点睛】参考译文: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全都消失了。这天初
更时分,我撑着一只小船,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
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
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
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于是拉着
我一同饮酒。我尽情地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乙)钱塘江的潮水,是天下雄伟的景观。从农历(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是最盛(的时候)。当潮水远
远地从饯塘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远看)几乎像一条银白色的线;不久(潮水)越来越近,玉城雪岭一
般的潮水连天涌来,声音大得像雷霆万钧,震撼天地,激扬喷射,吞没天空,冲荡太阳,气势极其雄伟豪
壮,杨万里的诗中说的,“当海水涌起来时,成为银子堆砌的城郭,乂像给钱塘江系了一条白玉腰带”描写
的就是这样的景象。
【为】眼看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风光自然大不相同。头顶的大雁又飞回南方衡阳去了,一点
也没有停留意思。此情此景,不禁又勾起戍边人思乡的情绪。黄昏时分,军中号角催吹,周围的边声也随
之而起。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口,孤零零的城门紧闭。饮一杯浊酒,我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
亲人。可是,眼下外患未平,功不成名不就,又怎能半途而废。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军
营里早已结满寒霜。夜深了,我还不能安睡,为操持军计,我的须发都变白了。戍边人思念亲人,也久久
难以成眠,多少次梦里流下眼泪,
(12分)(2023•云南玉溪•统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支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敏裂而不知。至舍,四
支偎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
被绮绣,戴朱缪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坤然若神人;余则缁袍敝衣处其间,略无墓
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苦此。
(宋源《送东阳马生序》)
【乙】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①文不识②,
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日:“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
大学。
(《匡衡嘴壁偷光》)
【注】①大姓:大户。②文不识:姓文,名不识。
25.(4分)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I)复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负:
(2)同舍生皆然绮绣被:
(3)邻居有烛而不•逮•不逮:
(4)袋给以书资:
26.(4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I)余则缢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2)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27.(2分)【甲】【乙】两文的主人公同为“勤学”,但又各有不同,请说说它们的异同。
28.(2分)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你读了这两段选文的感受。
【答案】25.(1)背着(2)同“披”,穿着(3)指烛光透不过来(4)借给26.(1)我却穿着旧
棉袍、破衣服处于他们之间,亮无羡慕的意思。
(2)匡衡自愿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求报酬。27.相同处:两个人都是克服了生活困难,专心致志
地学习。不同处:宋濂不羡慕别人吃穿奢华,一心学习;匡衡凿壁偷光,作佣借书。28.示例一:我
们今天的学习条件和宋濂、匡衡相比要优越得多,他们都能克服一切困难去读书,我们更应该珍惜自己的
学习条件,多读书,读好书,追求丰富的知识。
示例二:一个人要在学习上有所成就,就应该刻苦勤奋、博览群书、虚心请教。(意对即可)
【解析】25.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