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诗阅读理解及答案_第1页
从军行诗阅读理解及答案_第2页
从军行诗阅读理解及答案_第3页
从军行诗阅读理解及答案_第4页
从军行诗阅读理解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军行诗阅读理解及答案从军行诗阅读理解及答案「篇一」【原文】从军行[唐]陈羽海①畔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注】①海:湖泊【问题】13.请从内容、情感角度,在下面三首诗中选择与《从军行》相近的一首,并简述你选择的理由。(3分)ABC山中杂诗[南朝]吴均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归园田居(其三)[东晋]陶渊明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塞下曲六首(其三)[唐]卢纶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参考答案】13.C理由:(1)两首诗都以战争为题材(或:都是边塞诗);(2)两首诗都写出出环境的恶劣;(3)两首诗都有“雪”这个意象;(4)两首诗都表现将士们无所畏惧、昂扬坚定的精神风貌;(5)两首诗都表现了将士们必胜的英雄气槪。评分标准:共3分,选择1分,理由2分,两点理由即可。从军行诗阅读理解及答案「篇二」从军行其五王昌龄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土谷浑。阅读及答案(1)此诗的前两句用“日色昏”和“红旗”构成了怎样的一幅边塞军旅图?简要分析。答:“日色昏”极言大漠风沙遮天蔽日,也烘托了军事形势的紧张;“红旗”即写色彩的明丽,也写的强劲凌厉由此构成了一幅在大漠苍苍、天昏地暗之中,一支大军半卷红旗,卷尘挟风,奋勇挺进的画面。(2)作为边塞此诗,本此诗洋溢着怎样的感情基调?为什么?简要回答。答:因为主动骁勇,战事大捷喜人,所以整此诗洋溢着轻快振奋的感情基调。二①题目“从军行”中的“行”的意思是指(表示此诗歌体裁,“歌行体”的意思)。说明这首此诗的体裁是歌行体。②这首此诗写“夜战”的前军用侧面描写,而写增援的后军则是用(正)面描写。从此诗中的描写来看,增援的后军出发的时间是在(第二天清晨)。③这首此诗在写法上很有特色,给读者很多联想和想象的空间,试说说从第二句和第四句的描写中,提供了让读者怎样的联想和想象的余地?答:从“红旗半卷出辕门”可以想象到(唐军出征时迅猛声威)从“已报生擒吐谷浑”可以想象到(唐军在战场上勇猛善战的情景)三:①.第一句写景对于此诗歌所描写的战事起了什么作用?(2分)②.请设想“红旗半卷”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此诗要表现什么?(2分)③.这首此诗在写法上很有特色,给读者很多联想和想象的空间,试说说从第二句和第四句的描写中,提供了让读者怎样的联想和想象的余地?(4分)答:从“红旗半卷出辕门”可以想象到(2分)从“已报生擒吐谷浑”可以想象到(2分)参考答案①.第一句描写浩瀚的沙漠,呼啸的狂风,漫天的尘土,黯淡的阳光,衬托出战事的紧张艰苦。②.“红旗半卷”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③.从“红旗半卷出辕门”可以想象到唐军出征时迅猛声威和紧张气氛。从“已报生擒吐谷浑”可以想象到唐军在战场上勇猛善战的情景和捷报传来时的振奋喜悦情景。全此诗赏析这首此诗描写的是奔赴前线的戍边将士听到前方队首战告捷的消息时的欣喜心情,歌颂了他们奋勇杀敌、忘我报国的英雄主义精神。这首此诗气魄宏大,热情洋溢,一扫边塞此诗凄婉悲凉的一贯风格。琵琶起舞换新声。随舞蹈的变换,琵琶又翻出新的曲调,此诗境就在一片乐声中展开。琵琶是富于边地风味的乐器,而军中置酒作乐,常常少不了胡琴琵琶与羌笛。这些器乐,对征戍者来说,带着异或情调,容易唤起强烈感触。既然是换新声,应该能给人以一些新的情趣、新的感受。但是,总是关山旧别情。边地音乐主要内容,可以一言以蔽之,旧别情而已。因为艺术反映实际生活,征戍者没有一个不是离乡背井乃至别妇抛雏的。别情实在是最普遍、最深厚的感情和创作素材。所以,琵琶尽可换新曲调,却换不了歌词包含的情感内容。《乐府古题要解》云:《关山月》,伤离也。句中关山在字面的意义外,双关《关山月》曲调,含意更深。此句的旧对应上句的新,成为此诗意的一次波折,造成抗坠扬抑的音情,特别是以总是作有力转接,效果尤显。次句强调别情之旧,但这乐曲也并不是太乏味。撩乱边愁听不尽,那曲调无论什么时候,总能扰得人心烦乱不宁。所以那奏不完、听不尽的曲调,实叫人又怕听,又爱听,永远动情。这是此诗中又一次波折,又一次音情的抑扬。听不尽三字,或是怨,或是叹,或是赞,意味深长。作奏不完解,自然是偏于怨叹。然作听不够讲,则又含有赞美了。所以这句提到的边愁既是久戍思归的苦情,又未尝没有更多的意味。当时北方边患未除,尚不能尽息甲兵,言念及此,征戍者也会心不宁意不平的。前人多只看到它意调酸楚的一面,未必十分全面。此此诗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末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就最见功力。此诗人这里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对此可以有多种理解:无限的乡愁,立功边塞的雄心和对于现实的忧怨,也许还应加上对于祖国山川风物的深沉的爱,等等。读者也许会感到,在前三句中的感情细流一波三折地发展(换新声旧别情听不尽)后,到此却汇成一汪深沉的湖水,荡漾回旋。高高秋月照长城,这里离情入景,使此诗情得到升华。正因为情不可尽,此诗人以不尽尽之,思入微茫,似脱实粘,才使人感到那样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征戍者的内心世界表达得入木三分。此此诗之臻于七绝上乘之境,除了音情曲折外,这绝处生姿的一笔也是不容轻忽的。大意这首乐府此诗描写边塞战斗生活的一个片断,寥寥数笔,即写出一次夜袭战的过程、将士们的勇武和取得胜利的豪情——大漠之上,狂风大作,尘土飞扬,日色昏暗,军情紧迫,战士们迎着朔风,半卷红旗,迅猛出击;前军在洮河北夜战末归,后军增援,刚刚开拔,前军捷报已到:一夜奋战,击溃敌军主力,生擒敌酋。一场夜战写得有始有终,有声有色,大处落墨,声情激昂,精炼传神,艺术形象完整,不愧为佳作。从军行诗阅读理解及答案「篇三」8.(5分)“百战”写战事频繁,(1分)“碎”写出战事的惨烈,(1分)“数重围”和“突”写面临重重包围的困境,(1分)“残兵”写出只有少量人突围的悲惨结局。(2分)9.(6分)首句写英雄历战之久;(1分)第二句以敌军数重围侧面表现英雄的临危不惧;(2分)第三句以一“突”字写出英雄英勇无畏,勇往直前;(1分)第四句以一“独”字,写出了孤军奋战、力压千军的豪迈气概,败中见豪气。(2分)15、(2分)数重围。独领残兵千骑(每个0.5分)16、(2分)“碎”.“独”二字刻画了一位身经百战,出生入死,骁勇无比的悲壮将军形象。从军行诗阅读理解及答案「篇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1~13题。(13分)张祜少年金紫①就光辉,直指边城虎翼②飞。一卷旌收千骑虏,万全身出百重围。黄云断塞寻鹰去,白草连天射雁归。白首汉廷刀笔吏③,丈夫功业本相依。【注】①金紫:金鱼袋及紫衣,是唐朝官员的佩饰和官服,亦借指贵官。②虎翼:古战阵名。③刀笔吏:掌文书的小吏。11、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虎翼”既指战阵,又在直觉上给读者带来了一种威猛凌厉的感受。B、黄云横断边塞,仿佛找寻高翔的苍鹰,此景展现了边塞的雄奇壮丽。C、尾联流露出不屑做文书小吏度此一生,而应以征战建功立业的思想。D、整首诗歌节奏明快。笔力雄劲,气势磅礴,洋溢着强烈的爱国激情。12、颔联展现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诗句赏析。(6分)答案:11、B12、示例一:颔联展现了一个胆略过人(或威震敌胆、战功卓著)、武艺高强的英雄形象。(2分);上句写少年仅凭一面卷起的旌旗,极少的兵力。就使上千敌骑投降(或理解成一挥旗就使上千敌骑投降)。“一”与“千”相对举,突出了他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