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年北京市各区高三语文一模卷【古文阅读题】汇集一、【2024海淀区高三一模】本大题共6小题,共28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共18分)臣闻仲尼之称管仲曰:“夺伯氏骈邑三百,饭蔬食,没齿无怨言。”又读《蜀志》,其言诸葛孔明迁李平、殛廖立,及孔明既死,而此二人皆哭泣有至死者。臣每读其书至此,未尝不嗟叹古人之不可及,而窃悯今世之不能也。夫为天下国家,惟刚者能守其法,而公者能以刚服天下。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天下者,天子之天下也。赏罚之柄、予夺之事,其出于天子,本无敢言者。惟其不公,故有一人焉,受戮而去,虽其当罪,而亦勃然有不服之心。而上之人虽其甚公于此,而亦畏其不服,而不敢显然明斥其罪。故夫天下之不公,足以败天下之至刚,而天下之不刚,亦足以破天下之至公。二者相与并行,然后可以深服天下之众。方今海内治安,外无诸侯之虞,而内无执政之患。然臣窃观之于政令刑赏之际,常若有所畏而不敢自必者。此其故何也?夫朝廷之臣,无罪而留,有罪而黜,此为臣之常也。故其有罪,以为当黜,则官必削;以为不当黜,则无故而置之外地,犹为不可也。今有罪而推之于外,反从而增其爵秩,是将以为赏耶?为刑耶?是不可得而知也。盖曰:“姑以镇抚其耿耿之意。”彼其失为近臣而去也,虽赐之千金,而犹有所慊然于其心。且天下之罪人,而皆欲满其所怀,则为天子安可以有所刑戮哉?然而事之所不平者,又非特如此也。黜之者一人,则必有排而辨之者一人,以为黜者之有所不悦乎其辨之者也,而使与之皆黜。夫此二人,其罪果谁在乎?以其言而黜人,亦以其言而黜之,是为黜者报仇耳。是以天下虽无强臣之灾,而臣下窃揣天子之心,皆有所持而邀之,此其弊始于执之不刚,而成于守之不公。《诗》云:“人亦有言,柔则茹之,刚则吐之。唯仲山甫,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鳏寡,不畏强御。”夫人惟能不侮鳏寡也,而后能不畏强御。臣故曰:惟公者能以刚服天下,此其势然也。且夫古之A为君者有所大乐B而今世不知也C人君之乐非乐D夫有天下E而乐得与天下F去恶而奖善以快吾志。今使天下有不义之臣,诛之不获,又从而尊之。尊之不足以为悦,而又从而黜其所怨,以慰其盛怒。此二事者,夫岂为君之乐哉?(取材于苏辙《进策•臣事二》)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外无诸侯之虞 虞:忧虑B.姑以镇抚其耿耿之意 耿耿:忠诚C.而犹有所慊然于其心 慊然:不满D.柔则茹之 茹:吞下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臣闻仲尼之称管仲曰 B.而上之人虽其甚公于此然臣窃观之于政令刑赏之际
虽赐之千金C.此其故何也 D.以其言而黜人故其有罪
以慰其盛怒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其言诸葛孔明迁李平、殛廖立书上记载诸葛孔明贬黜李平、惩罚廖立B.常若有所畏而不敢自必者时常好像有所畏惧而不敢坚决执行C.而皆欲满其所怀都想要满足自己的心意D.以为黜者之有所不悦乎其辨之者也认为被贬黜的人心有不悦而为自己分辩9.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得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得分。(3分)10.文章最后一段说“惟公者能以刚服天下”。阅读全文,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围绕这一观点向君主进言的。(6分)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8分)6.(3分)B7.(3分)B8.(3分)D9.(3分)BCE10.(6分)参考答案:先举管仲、诸葛亮执法公正使人信服的事例,慨叹当今存在不公的问题,提出只有刚与公并行才能使天下人信服的观点;接着分析朝廷存在赏罚不明、执法不公的现象和弊端,指出其原因正是“执之不刚,守之不公”;最后引用《诗经》,强调只有公者能以刚服天下,劝勉君主追求真正的为君之乐。【评分说明】一点,2分。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我听说孔子称赞管仲说:“夺了齐大夫伯氏骈地食邑三百户,使他只能吃些粗糙的饭食,他却终身没有怨言。”又读《三国志·蜀志》,那上面记载诸葛孔明贬黜李平、流放廖立,到孔明死后,这二人都悲泣不已,李平还悲痛而死。我常常读书看到这种情况,都要感叹古人不可企及,就暗自哀怜当今之世不能做到这样。治理天下国家,只有刚强的人能恪守法度,而公道的人能用刚毅使天下服膺。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刚强坚毅,因为他们肩负重任而且路途遥远。”天下,是天子的天下。奖赏惩罚的权柄,给予或剥夺的事情,出自天子,本没有敢议论的人。就因为不公道,所以有一个人在这时受责罚而离开朝廷,虽然他应当受责罚,却也愤愤然有不服的心气。而上面的人即使十分公道,在这时也害怕他不服气,而不敢理直气壮地斥责他的罪过。所以天下的不公道,足以败坏天下的最刚强,而天下的不刚强,也足以败坏天下的最公道。至刚与至公同时实行,然后才能让天下的人深深地服膺。如今海内太平安定,外部没有诸侯专权的忧虑,内部也没有执政的祸患。然而我暗自观察人主在发布政令、实施刑罚赏赐的时候,时常好像有所畏惧而不敢一以贯之、坚定执行。这是什么缘故呢?朝廷的臣子,没罪就留在原职,有罪就罢黜,这是对待臣子的常规。所以认为他有罪应当贬黜,那他的官位一定要削减;认为他不应当贬黜,那没有原因而把他放任外地就更加不可以了。如今有罪而把他放逐外地,却增加他的爵禄,这样是要作为赏赐呢,还是作为刑罚呢?这些都无从知晓。大概是在说:“姑且用来安抚他烦躁不安的心吧。”他失去作为近臣的资格而离去,即使赏给他千金,在他心里还是会有嫌恨。况且天下的罪人,都想满足自己的意愿,那作为天子还怎么施行刑戮呢?然而天下不平的事情,又不只像这样。有一个被贬黜的人,就一定有一个排斥并与他辩难的人,国君认为被贬黜的人对与他辩难的人有所不满,而最终使得两人都被贬黜。这两人中,罪责到底在谁身上呢?因为这辩难之人的言论而贬黜别人,又因为他自己的这番言论而被贬,这是给被贬的人报仇罢了。因此天下虽没有擅权之臣的灾祸,而臣下暗自揣测天子的心思,都秉持私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弊病开始于执行时不刚强,而形成于坚守时不公平。《诗经》说:“人有议论,柔软中听的就吸纳它,刚硬不中听的就吐弃它。只有仲山甫,柔软的不一定就吸纳,刚硬的不一定吐弃,不欺侮鳏寡孤独之人,不害怕强横逞势的人。”人只有不欺侮鳏夫寡妇,才能不害怕强横逞势的人。我所以说:只有无私的人,能用刚毅使天下服膺,这是形势的必然啊。况且古代做君主的人,有他极大的快乐,而当今之世,人们不知道。人君的快乐,不是因为占有天下,而是能为天下去除丑恶、奖励善良以顺遂自己的情志。现在假使天下有不道义的臣子,惩罚他不成,却又接着尊崇他。尊崇他不足以使他喜悦,却又接着贬黜他所怨恨的。这二件事,难道是做君主的快乐吗?二、【2024西城区高三一模】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材料一仲弓问古之刑教与今之刑教。孔子曰:“古之刑省,今之刑繁。其为教,古有礼,然后有刑,是以刑省;今无礼以教,而齐之以刑,刑是以繁。”孔子适卫。卫将军文子问曰:“吾闻鲁公父氏不能听狱,信乎?”孔子答曰:“不知其不能也。夫公父氏之听狱,有罪者惧,无罪者耻。”文子曰:“有罪者惧,是听之察、刑之当也;无罪者耻,何乎?”孔子曰:“齐之以礼,则民耻矣;刑以止刑,则民惧矣。”文子曰:“今齐之以刑,刑犹弗胜,何礼之齐?”孔子曰:“以礼齐民,譬之于御,则辔也。以刑齐民,譬之于御,则鞭也。执辔于此而动于彼,御之良也。无辔而用策,则马失道矣。”文子曰:“右手执辔,左手运策,不亦速乎?若徒辔无策,马何惧哉?”孔子曰:“吾闻古之善御者,执辔如组,两骖如舞,非策之助也。”材料二《书》曰“哀敬折狱”。仲弓问曰:“何谓也?”孔子曰:“古之听讼者,察贫贱,哀孤独及鳏寡老弱不肖而无告者,虽得其情,必哀矜之。死者不可生,断者不可属。故宥过赦小罪,老弱不受刑,先王之道也。《书》曰‘大辟疑赦’,又曰‘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书》曰“若保赤子”。子张问曰:“听讼可以若此乎?”孔子曰:“可哉。古之听讼者,恶其意,不恶其人。求所以生之,不得其所以生,乃刑之。君必与众共焉,爱民而重弃之也。今之听讼者,不恶其意而恶其人,求所以杀,是反古之道也。”材料三孟氏之臣叛,武伯问孔子曰:“如之何?”答曰:“臣人而叛,天下所不容也,其将自反,子姑待之。”三旬,果自归孟氏。武伯将执之,访于夫子。夫子曰:“无也。子之于臣,礼意不至,是以去子。今其自反,罪以反除,又何执焉?子修礼以待之,则臣去子将安往?”武伯乃止。(取材于《孔丛子•刑论》)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吾闻鲁公父氏不能听狱 听:审理B.是听之察 察:明晰C.断者不可属 属:连接D.罪以反除 反:反叛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齐之以礼 B.
则辔也求所以生之 则马失道矣C.执辔于此而动于彼 D.
何谓也子之于臣 又何执焉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有罪者惧,无罪者耻有罪的人感到害怕,无罪的人感到羞耻B.执辔如组,两骖如舞手执缰绳像握着丝带一样(自如),马跑起来像跳舞一样(轻快)C.虽得其情,必哀矜之即使查明了这些人犯罪属实,也一定会怜悯他们D.爱民而重弃之也爱护百姓,却又一次次地抛弃他们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子认为,刑罚尚不能制止不法行为,礼义教化则更无用。B.孔子以驾车为喻,意在说明“礼”和“刑”应该相互配合。C.孔子认为听讼者为人求生路,体现了“若保赤子”的理念。D.孔子料到孟氏之臣会回归,并为武伯分析了其叛逃的原因。10.请概括材料一、二中孔子关于刑罚的观点,并阐释这些观点在材料三的故事中是如何体现的。(6分)二、(18分)6.(3分)D10.(6分)7.(3分)A8.(3分)D9.(3分)B【答案要点】(1)简刑重礼。孔子认为武伯若对臣子以礼相待,就不用因臣子叛逃而施以刑罚。(或:孔子建议武伯对臣子以礼相待,臣子就不会再叛逃了。)(2)慎刑宥民。孔子认为武伯的臣子既已返回,就不必再惩罚。【评分参考】每点3分。西城区高三统一测试试卷语文答案及评分参考2024.4
第1页(共4页)文言参考译文:材料一仲弓向孔子请教古今的刑罚与教化有什么区别。孔子说:“古代的刑罚简略,今天的刑罚繁杂。对于百姓的教化,古代着重以礼仪来引导民众,其次才是以刑罚来约束,所以开罚简略;今天却并不用礼义来引导教化百姓,而单单依靠刑罚来强制约束民众,所以刑罚必然名目繁多。”孔子到了卫国。卫国将军文子向孔子问道:“我听说鲁国的公父氏不会审理案件,是真的吗?”孔子回答说:“我不知道他不会。公父氏审理案件,有罪的人非常害怕,无罪的人
感到羞耻。”文子说:“有罪的人害怕,是因为审案人能明察细情,量刑得当;但无罪的人
感到羞耻,是怎么回事呢?”孔子说:“如果以礼义为标准来要求百姓,百姓就会有羞耻之
心;如果仅仅用刑罚来禁止犯罪,百姓就只是畏惧严刑峻法。”文子说:“现在用严刑峻法
来整治百姓,尚且惩罚不过来,用礼义教化怎么能管用呢?”孔子说:“用礼义教化来引导百姓,如果用驾车打比方的话,就好比使用缰绳来驾车。而用严刑峻法来强制约束百姓,如果也用驾车打比方的话,就好比用马鞭来驾车。手握缰绳控制马的行动,才是驾车的高手。不用缰绳而仅靠鞭打的话,那马车就会翻车。”文子说:“如果右手握缰绳,左手挥鞭子,马车跑得不是更快吗?如果只用缰绳不动鞭子的话,还有什么能让马惧怕呢?”孔子说:“据我所知,古代的驾车高手,手执缰绳像握着丝带一样自如,马跑起来像跳舞一样轻快,这可不是鞭子的作用。”材料二《尚书》中说:“审案断狱要有同情心并慎用刑罚。”仲弓问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古时审案断狱的人,能体谅贫贱之人,怜悯那些孤独无依、年老体弱、愚蠢无知而又没人帮助打官司的人,即使查明了这些人犯罪属实,也一定会怜悯他们。人一旦处死
不能复生,割断的肢体也不可能重新连接。所以宽恕过错赦免小罪,不对老人和弱小者施
以刑罚,才是先王之道。《尚书》中说:‘判处死罪时如果案情有疑点,应该从轻处治。’又说:‘与其错杀无罪之人,宁可甘冒枉法之失’。”《尚书》中说:“(爱护百姓)像爱护婴儿一样。”子张问道:“审案断狱可以这样吗?”孔子说:“可以啊。古时审案断狱的人,痛恨的是犯罪的恶念,而不是憎恶罪犯其人。想办
法让罪犯活下来,确实没有让他活下来的办法时,才处以刑罚。君主与百姓本是一家,要
爱护百姓而不能随便抛弃民众。然而今天审案断狱的人,不是痛恨犯罪的恶念而是憎恶罪犯其人,总是想方设法杀了他,这是违反先王的宗旨的。”材料三孟武伯的家臣叛逃了,孟武伯问孔子:“这事儿该怎么办?”孔子回答说:“身为人臣竟然叛逃,天下谁也不会收留他,他自己会回来的,你暂且等待就是了。”三十天后,家臣果然返回归附孟氏。孟武伯准备逮捕他,又去请教孔子。孔子说:“别逮捕他了。你对待家
臣没有以礼相待,所以他才离开你。现在既然他自己主动回来,他的叛逃之罪也就因此抵
消了,为什么还要逮捕他呢?(如果)你能对家臣待之以礼,那么他还能离开你去哪里呢?”孟武伯于是不再惩处家臣。三、【2024东城区高三一模】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为柳敬亭【1】募葬地疏太史公《滑稽传》曰:“优孟【2】摇头而歌,负薪者以封。”吾观汉人孙叔敖碑文言:楚王置酒召客,优孟前举洒为寿,即为孙叔敖衣冠,抵掌谈笑于其中。楚王欲立为相,归而谋之,其妻为言廉吏不可为,孙叔敖之子贫贱负薪。为之歌词以感动楚王,复封其子。嗟乎!孙叔敖相楚之烈,自若敖蚡冒【3】荜路蓝缕之后,于荆无两。一旦身死,其子贫贱负薪,楚之列卿大夫无一人为楚王言者,而寝丘【4】之封,乃出于一人之口,则卿大夫之不足恃赖,而优孟之不当鄙夷也,自古已然矣。虽然,孙叔敖之身后,而优孟可以属其子;假令优孟而穷且无后也,楚国之人,岂复有一优孟为之摇头而歌者乎?士大夫恬不知愧,顾用是訾謷【5】优孟,以为莫己若也,斯可以一喟已矣。柳生敬亭,今之优孟也。长身疏髯,谈笑风生,奋袂以登王侯卿相之座,往往于刀山血路、骨撑肉薄之时,一言导窾,片语解颐,为人排难解纷。今老且耄矣,犹然掉三寸舌,糊口四方;负薪之子溘死逆旅,旅榇【6】萧然,不能返葬,伤哉贫也!优孟之后,更无优孟;敬亭之后,宁有敬亭?此吾所以深为天下士大夫愧也。三山居士,吴门之异人也,独引为己责,谋卜地以葬其子,并为敬亭营兆域焉。敬亭曰:“此非三山只手所能办也。士大夫之贤者,吾侍焉游焉;闾巷之轻侠裘马之少年,轻死重义,骨腾肉飞者,吾兄事焉,吾弟畜焉。生数椽而死一抔,终不令敬亭乌鹊无依而乌鸢得食也。某不愿开口向人,惟明公以一言先之。”余笑曰:“太史公记孟尝君客鸡鸣狗盗,信陵君从屠狗卖浆博徒游。生之所称引者,冶游则六博蹴鞠之流,豪放则椎埋臂鹰之侣,其人多重然诺,好施与,岂能龌龊阘茸两手据一钱惟恐失者?要离、专诸,春秋时吴门市儿也,岂可与裒衣博带、大冠如箕者比长而较短哉?子姑以吾言号于吴市,吴市之人,有能投袂奋臂感慨而相命者,吾知其人可以愧天下士大夫者也。子当次第记之,他日吾将按籍而稽焉。”(取材于钱谦益同名文章)注释:【1】柳敬亭:明末泰州人,善说书,常周旋于士大夫间。【2】优孟:春税时楚国艺人。【3】若敖蚡冒;楚国先代国君.【4】寢丘:地名。【5】訾謷:诋毀。【6】榇:棺。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孙叔敖相楚之烈 烈:功业B.犹然掉三寸舌 犹:好像C.独引为己责 独:偏偏D.并为敬亭营兆域焉 营:谋划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
优孟揺头而歌 B.负薪者以封他日吾将按籍而稽焉子姑以吾言号于吴市C.
楚之列卿大夫无一人为楚王言者 D.则卿大夫之不足恃赖此吾所以深为天下士大夫愧也士大夫之贤者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楚王欲立为相楚王要立优孟扮演的孙叔敖为楚相B.乃出于一人之口才从楚王一人的口中说出C.往往于刀山血路、骨撑肉薄之时往往在讲到战场拼杀、近身搏斗的时候D.信陵君从屠狗卖浆博徒游信陵君与狗屠、卖酒者以及赌徒交往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优孟凭借出色的模仿和动人的歌唱打动了楚王,楚王封赏了优孟的儿子。B.作者认为士大夫不值得依赖,艺人不应当被鄙薄,可见他轻身份而重人品。C.柳敬亭的表演不仅声形并茂,能使人开颜欢笑,且还具有解决纠纷的作用。D.作者认为当年的艺人愿为士大夫进言,那么当今士大夫也理应为艺人解困。10.根据文章第五、六两段,分条概括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6分)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6.B7.A8.B9.A10.答案要点:(1)受柳敬亭之托,代其向人倡议募捐,使柳敬亭老有所居,死有所葬。(2)赞赏市井之人重视信誉、好助人为乐的品质,以此鼓励苏州市民募捐。(3)鞭挞一些士大夫的吝啬冷漠。文言文参考译文:太史公《滑稽列传》说:“优孟摇头歌唱,打柴为生的人因而受到封赏。”我看到汉代人写的孙叔敖碑文说:楚王摆下酒宴宴请臣子,优孟上前举起酒杯为楚王敬酒祝福,就穿戴着孙叔敖的衣冠,在酒宴上击掌谈笑。楚王(以为孙叔敖又复活了)想要让他做楚相,他回家和妻子商量这件事,他的妻子对他说清官不值得做,(因为)孙叔敖的儿子贫困到打柴为生,(优盂)替孙叔敖的儿子唱歌来感动楚王,(楚王)又封赏了孙叔敖的儿子。唉!孙叔敖辅助楚王的功业,从先代国君艰辛创业以来,在楚国独一无二。有一天死去,他的儿子贫困到打柴为生,楚国的列卿大夫没有一人(替他)向楚王诉说,然而寝丘的封地,竟通过优孟一人的歌唱获得,那么卿大夫不值得依赖,优盂不应当被鄙薄,古时就已经如此了。虽然这样,孙叔敖过世后的事情,优孟可以托付给他的儿子于困境又没有子嗣,楚国人难道还有一个(像)优孟(一样的人)为他摇头歌唱吗?士大夫安然处之,不知羞愧,反而因此诋毁优盂,认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这可以一叹啊。柳敬亭,就是当今的优盂。他身材高,胡须稀疏,(说书时)有说有笑,挥动衣袖,登上王侯卿相的座位,往往在(讲到)刀枪林立拼命冲杀、身体碰撞徒手搏斗的时候,一句话导向空处,使听者开颜欢笑,他为别人排除危难、解决纠纷。现在柳敬亭老了,年近八旬,仍然说书,以技艺在四处谋生;儿子死在旅馆,灵柩简陋,不能归葬故乡,悲哀啊!贫困啊!优孟死后,再无优孟;敬亭死后,难道还有敬亭吗?这是我替天下的士大夫感到深深羞愧的原因啊。三山居士,是苏州的奇人,偏偏把这件事当成自己的责任,选择葬地来安葬柳敬亭的儿子,并为柳敬亭规划坟墓。柳敬亭说:“这不是三山居士凭一人之力所能办到的。贤士大夫,我陪从在他们身旁,结交他们;民间生活富裕的少年,轻死重义,放逸不羁的,我像对待兄长一样侍奉他,像对待弟弟一样喜爱他。(我希望)生时有几间房子,死后有一座坟墓,最终不使敬亭像南飞的乌鹊一样无所依傍,而被乌鸦和老鹰啄食。我不愿向人张口,希望明公说句话(替我)倡导一下。”我笑着说:“太史公记载孟尝君接纳学鸡鸣叫、装狗盗窃的人为门客,信陵君跟以杀狗为业的人、卖酒的人和赌徒交往。你提到的那些人,野外游玩的即擅长六博、蹴踘这类人,雄豪奔放的即挖掘坟墓、外出狩猎这类人,这些人大多重视信誉,好助人为乐,难道是龌龊卑贱、两手攥住一枚钱就怕失去的人吗?要离、专诸,是春秋时苏州集市上的人,怎可与宽衣大带的儒生、大冠如箕的士大夫比较长短,评论优劣呢?你姑且把我的话在苏州集市上大喊,苏州街市上的人,有能挥动袖子(行动起来)、举起手臂(出手相助)、有所感而激愤、互相通知的,我知道那些人可以使天下的士大夫感到羞愧啊。你应当依顺序记录他们,将来我将依照名册考查他们。”四、【2024朝阳区高三一模】本大题共6小题,共28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共18分)贤论人君之贤其身,不若其使贤之为贤也;人臣之贤其身也,不若其荐贤之为贤也。聪明辩慧,技艺敏给,此可谓贤矣,然是谓匹夫之局,非人君之操也。人君者,目不自视,明者效之;耳不自听,聪者效之;口不自言,智者效之;心不自虑,圣者效之。故曰百官当而已矣,此人君之操也。明者视之则视必远,聪者听之则听必微,智者言之则言必当,圣者虑之则虑必精。使独用其身,不能治也,虽欲治之不能给也,故曰不若使贤之为贤也。忠信仁义,刚毅有立,此可谓贤矣,然是谓终身之善也,未足以传世也。人臣者,以其宗庙为心焉,以其万民的心焉,以其后嗣为心焉。大为之谋而使智者就之,远为之略而使仁者守之,今世被其泽,后世蒙其福,世续其类,是天地之功也,是春夏秋冬之相与成岁也,故曰不若荐贤之为肾也。昔者舜有天下,大圣人也,惟其不欲其身贤而已矣.是以舜好问,好察迩言,所举而用者二十有二人,被袗衣,鼓琴,而天下治。昔者周公相天下,大圣人也,惟其不欲其身贤而已矣,是以日昃不倦,劳于求士,所执贽见者十有余人,所交友者百有余人,贤者相继其德而成之,至其末也,刑措四十余年。故君莫盛于舜,臣莫盛于周公。不为舜之为者,非贤君也;不为周公之为者,非贤臣也。君之不君,非独愚也,虽聪明辩慧,技艺敏给,而不知用贤者,犹不君也。臣之不臣,非独鄙也,虽忠信仁义,刚毅有立,而不知荐贤者,犹不臣也。昔者桀纣矜天下以能,高人臣以声,则是岂不聪明辩慧,技艺敏给哉?惟其自贤而已,不知用贤,至于亡也。昔者臧文仲相鲁国,鲁国以强,其言必当,则是岂不忠信仁义,刚毅有立哉?惟其自贤而已,不知荐贤,至于削也。故虽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1所谓骄者,非独以贵骄人,以富骄人者也,以材骄人者有甚焉。所谓吝者,非独吝于爵人,吝于分人者也,吝于教人者有甚焉。故以材骄人,慢也,人怨之;吝于教人,忌也,人疏之。是以古之君子漠为骄与吝也.求为人君者,尽于此矣;求为人臣者,尽于此矣。君为君焉,臣为臣焉,虽亘万世,吾不知其可改也。(取材于刘敞《公是集》)6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3分)A.技艺敏给虽欲治之不能给也B.故曰百官当而已矣智者言之则言必当C.今世被其泽被袗衣D.昔者周公相天下贤者相继其德而成之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人君之贤其身远为之略而使仁者守之B.不若其使贤之为贤也使独用其身C.大为之谋而使智者就之不为舜之为者D.故虽有周公之才之美虽亘万世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然是谓匹夫之局然而这就是逞勇无谋之人的狭隘局限B.是春夏秋冬之相与成岁也这就是春夏秋冬相辅相成迎来丰年C.刑措四十余年刑法搁置不用四十多年D.臣莫盛于周公臣子中没有谁的职位高过周公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国君要在“视听言虑”等方面提升自身修养.以便臣子效仿。B.臣子凭“忠信仁义.刚毅有立”的贤能不足以建立传世功业。C.拿着礼物来拜见属公的人有十多个,与他结为好友的人更多。D.桀纣非常愚蠢却自以为有才华,看不起别人,最终导致亡国。10.请简要分析文章第二段是如何展开论述的。(6分)8.C9.B10.
①先正面举例,以舜和周公为例,论证国君和臣子只有任用和举荐人才,才能算得上好国君、好臣子;②接着反面举例,以桀纣不任用贤才最终灭亡,臧文仲不推荐贤才最终封地被削为例,论证国君和臣子不要傲慢和吝啬,而要任用和推荐贤才;③最后总结,国君和臣子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那么即使绵延万代也是可以的,从而强调了任用和推荐贤才的重要性。参考译文:人君与其让自己贤能,不如让贤才成为贤才;大臣与其让自己贤能,不如推荐贤才让他成为贤才。聪明而富于辩才,技术才艺敏捷,这可以说是贤才了,然而这是一般人的被局限认识,而不是人君要操心的。人君,眼睛看不见自己,视力好的人为他效力;耳朵听不到自己,听力好的人为他效力;嘴里不能说出自己想说的话,有智慧的人为他效力;心不能为自己考虑,圣明的人为他效力。所以说百官称职就可以了,这是人君需要操心的。视力好的人看事情一定看得长远,听力好的人听声音一定能听到细微的,有智慧的人说出的话一定恰当,圣明的人考虑问题一定会精细。假使人君单单使用自身的智谋,不能治理好国家,即使治理了也不能完备,所以说不如让贤才成为贤才。忠诚诚信仁义,刚强坚毅有立身之本,这可以说是贤才了,然而这只是一生的善德,不值得流传后世。做臣子的,把他们的宗庙当做中心,把万民当做中心,把他们的后代当做中心。从大的方面为它谋划就要让有智谋的人参与,从长远的角度考虑就要让有仁德的人守护它,当今时代受到它的恩泽庇护,后代子孙也蒙受它的福泽,世世代代像这样,这就是天地的功劳,这就是春夏秋冬相辅相成得到的功业,所以说不如推荐贤才让他成为贤才。从前舜拥有了天下,他是大圣人,只是因为他不只是让自己成为贤才罢了,因此舜喜欢请教别人问题,喜欢考察身边人的谏言,推举并任用的有二十二个人,他披着单衣,弹着琴,天下就得到了很好的治理。从前周公辅佐天下,也是大圣人,只是因为他不只是让自己成为贤才罢了,因此日夜不倦,奔波寻找有才能的人,拿着礼物去拜见的有十多个人,结交的朋友有一百多人,贤才继承他的德行从而成就了国家,一直到末期,刑法搁置不用四十多年。所以国君的贤能没有超过舜的,臣子的贤能没有超过周公的。不做舜做的事,不是贤君;不做周公做的事,不是贤臣。国君不像个国君,不只是个人的愚蠢,即使聪明而富于辩才,技术才艺敏捷,却不知道任用贤才,还不算个好国君。臣子不像个臣子,不只是个人鄙陋,即使忠诚诚信仁义,刚强坚毅有立身之本,却不知道推荐贤才,还不算个好臣子。从前桀纣向天下夸耀他们的才能,抬高臣子的名声,那么这难道不是聪明而富于辩才,技术才艺敏捷吗?这只是他们自己贤能罢了,不知道任用贤人,以至于灭亡。从前臧文仲做鲁国国相,鲁国因此而强大,他的话一定恰当,那么这难道不是忠诚诚信仁义,刚强坚毅有立身之本吗?这只是他自己贤能罢了,不知道推荐贤才,以至于土地被削割。因此即使有周公那样美好的才能,让他骄矜又吝啬,其余的也不值得看。所说的骄矜,不单单凭借地位尊贵对人傲慢,凭借富贵对人傲慢,凭借才华对人傲慢的有很多。所说的吝啬,不单单只是吝惜把爵位赏赐给人,把财富分给别人,吝啬于教会别人的人有很多。所以凭借才华对人傲慢,这是怠慢别人,人们会恨他;吝惜于教会别人,这是嫉妒,别人会远离他。因此古代的君子不会做骄傲和吝啬的事,想要做好人君的,全部都在这里了;想要做好人臣的,全部都在这里了。国君做好国君,臣子做好臣子,即使延续万代,我不知道还有什么可改变的。五、【2024丰台区高三一模】本大题共6小题,共28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务本
①人君之大患也,莫大于详于小事而略于大道,察于近物而暗于远数,故自古及今,未有如此而不乱也,未有如此而不亡也。②夫详于小事而察于近物者,谓耳听乎丝竹歌谣之和,目视乎雕琢采色之章,口给乎辩慧切对之辞,心通乎短言小说【1】之文,手习乎射御书数之巧,体骛乎俯仰折旋之容。凡此数者,观之足以尽人之心,学之足以动人之志,且先王之末数也,非有小才小智,则亦不能为也。是故能为之者,莫不自悦乎其事,而无取于人,以人皆不能故也。③夫居南面之尊,秉生杀之权者,其势固足以胜人也,而加以胜人之能,怀是己之心,谁敢犯之者乎?以匹夫行之,犹莫之敢规也,而况人君哉?故罪恶若山,而己不见也;谤声若雷,而己不闻也,岂不甚矣乎!④夫小事者味甘,而大道者醇淡,近物者易验,而远数者难效,非大明君子,则不能兼通者也,故皆惑于所甘,而不能至乎所淡,眩乎所易,而不能及于所难。是以治君世寡,而乱君世多也。故人君之所务者,其在大道、远数乎?大道、远数者,为仁足以覆帱【2】群生,惠足以抚养百姓,智足以统理万物,权足以变应无端,义足以阜生财用,威足以禁遏奸非,武足以平定祸乱;详于听受,而审于官人;达于兴废之原,通于安危之分。如此,则君道毕矣。⑤夫人君非无治为也,失所先后故也。道有本末,事有轻重,圣人之异乎人者无他焉,盖如此而已矣。鲁昭公仪之习以亟,其朝晋也,礼无违者,然而不恤国政。政在大夫,贤不能用,公室四分,不图其终,卒有出奔之祸。故《春秋外传》曰:“国君者,服宠【3】以为美,安民以为乐,听德以为聪,致远以为明。”何技艺之尚哉?⑥今使人君聪如师旷,射如夷羿,走追驷马,力折门键,可谓善于有司之职矣,何益于治乎?必以废仁义、妨道德,何则?小器弗能兼容。治乱既不系于此,而中才之人所好也。昔潞丰舒、晋智伯瑶之亡,皆怙其三才、恃其五贤而以不仁之故也。故人君多技艺、好小智、而不通于大道者,适足以距谏者之说,而钳忠直之口也,只足以追亡国之迹,而背安家之轨也。不其然耶?(取材于徐幹《中论》)注释:【1】短言小说:琐屑而偏颇的言论。【2】覆帱:施加恩惠。【3】服宠:重用贤人。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察于近物而暗于远数暗:不明
B.怀是己之心是:认为对C.是以治君世寡治:治理D.皆怙其三才怙:依仗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手习乎射御书数之巧圣人之异乎人者无他焉B.则亦不能为也必以废仁义、妨道德,何则C.故皆惑于所甘失所先后故也D.不图其终不其然耶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莫不自悦乎其事无不对所做之事而沾沾自喜B.权足以变应无端权变足够用来应付无穷变化C.可谓善于有司之职矣可以说胜任专职官吏的工作了D.而背安家之轨也背负着使百姓安居的责任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详知事物本末轻重,把握做事先后次序,对普通人也有意义。B.举鲁昭公出奔之例,是为说明君主执礼对于治国并无实际作用。C.作者认为,利民任贤,使国家长治久安,是君主的治国之道。D.作者认为,一般的君主执着于小技艺,舍本逐末,有害于治国。10.按要求作答。(6分)(1)本文题目“务本”中的“本”指的是什么?(2分)(2)一般的君主为什么难以做到“务本”?请结合第②-④段概括。(4分)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8分。6.(3分)C7.(3分)C(C所字结构;A介词,于/介词,与;B连词,那么/助词,无义;D代词,代事/副词,难道)8.(3分)D(背弃了使百姓安定的道路。)9.(3分)B10.(6分)(1)(2分)中正大道、长远之事
(2)(4分)答案要点:①多技艺、好小智,能够展示一定的才华和智慧,满足一般的君主的虚荣心(1分);不追求“大道”(1分)。②君主地位尊崇、威势强大,且自以为是(1分),没有人敢于劝谏(1分)。③中正之道不如小技小事更易吸引人,长远的谋略不如眼前之物更易立见成效(1分),因此一般的君主易被小技小事迷惑,而不务本(1分)。【评分标准】4分。三个要点,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附:文言文译文君主的大弊病,没有比精详于琐细之事而忽略中正大道、洞察眼前的事物而不知考虑长远更为严重的了。从古到今,没有这样为政而国家不混乱的,也没有这样为政而国家不灭亡的。精详于琐细之事,洞察眼前之物,说的是耳朵能够听到音乐、歌谣的和谐动听,眼睛能够看到雕刻、颜色的绚丽成章、口里能够说出机敏灵活、恰切应对的言辞、内心通晓于短言浅论、街谈巷语的文章,双手熟习于射箭、驾车、书写、运算的工巧,身体熟练于俯首、抬头、转弯、回旋的仪容。上述这几点,看上去足以满足人们的心愿,学习它足以改变人们的志趣,况且,从前君王的非根本的教导,没有一定的才华和智慧,那也不能做到。正因如此,那些能做到的人,没有不以此沾沾自喜、不再去向别人学习的,自以为别人都不能做到这些。那些处在君临天下的尊位、手里掌握着生杀大权的人,他们的威势本来就足以超过他人了,再加上超过他人的技能,抱着以己为是的心情,又有谁敢冒犯他呢?一个普通的人做到这样,还没有人敢劝谏他,更何况君主呢?所以,罪行恶德象山岳,而自己看不见;怨恨之声如雷霆,而自己听不见,岂不是太过分了吗?琐细小事味道甘美,而中正之道纯正淡泊;眼前之物容易验证,而长远的谋略难以立见成效,不是圣明君子,就不能够两者同时明彻。人们都为甘美的东西、易做的事情所迷惑,却不愿去做淡泊、难成的长远之事。所以清明的君主历代很少,而昏乱的君主每代都多。因此,君主所必须致力的,恐怕应在中正之道、长远谋略上吧!中正之道、长远谋略,说的是仁德足够用来覆盖生民,慈惠足够用来抚养百姓,智慧足够用来管理万物,机变足够用来应付无穷变化、道义足够用来丰富财物器用、威严足够用来禁止奸恶不法、雄武足够用来平定灾祸混乱;能详尽地听取他人的意见,审慎地选取和任用人才;明达国家兴废的原因,熟知社会安危的区分。能做到这样,那么为君之道也就齐备了。那些君王在治国方面并非无所作为,(国亡身危的)缘故在于做事失去了先后顺序。道有本有末,事有轻有重,圣人与普通人差异不在别的,就在于他们知道事情的本末轻重、先后次序,如此而已。鲁昭公急于学习礼仪,他朝拜晋国的时候,不曾有过违背礼仪的事,但是不考虑国家的政事。政令出自大夫,贤明之士不被任用,国家政权一分为四,还不知道考虑后果,终于有弃国出奔的大祸。所以,《春秋外传》说:“国君以使贤明的人受到宠爱为美,以平民百姓生活安宁为乐,以能听取有德之言为耳聪,以能使远方之人归服为目明。”哪里只是对技艺的崇尚呢?如今让君主听觉如师旷,射箭如夷羿,奔跑能够赶上马车,力量能够摧折门闩,可以说在这些方面能够胜任专司一职官吏的职守了,但对于治理国家有什么益处呢?事实上,肯定会以此而废弃仁义、妨害道德。为什么呢?小的器皿是不能兼收并蓄的。治理和混乱已经与此无关,而这正是中等才智的人所喜欢的。从前潞国丰舒和晋国智瑶的灭亡,都是他们仰仗多方面才能而不仁不义的缘故。所以君主多技能,喜好小才智,而不通明大道,他的技能、小才智正足以拒绝谏诤者的争辨而钳制忠直的言论,只能够追随亡国者的踪迹而违背使百姓安定的(正确)道路。难道不是这样吗?六、【2024石景山区高三一模】本大题共6小题,共2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共18分)答李推官书宋·张耒李君足下:南来多事,久废读书。昨送简人还,忽辱惠及所作《病暑赋》及杂诗等,诵咏爱叹,既有以起其竭涸之思,而又喜世之学者,比来稍稍追求古人之文章,述作体制,往往已有所到也。足下之文,可谓奇矣,捐去文字常体,力为瑰奇险怪。足下之所嗜者如此,固无不善者;抑耒之所闻,所谓能文者,岂谓其能奇哉!能文者,固不能以奇为主也。
夫文,何为而设也?世之能言者多矣,而文者独传。因其能文也而言益工;因其言工而理益明,是以圣人贵之。自《六经》以下,至于诸子百氏、骚人辩士论述,大抵皆将以为寓理之具也。是故理胜者,文不期工而工;理诎者,巧为粉泽而隙间百出。此犹两人持牒而讼,直者操笔不待,累累读之如破竹,横斜反覆,自中节目;曲者虽使假词于子贡,问字于扬雄,如列五味而不能调和,食之于口,无一可惬。况可使人玩味之乎?故学文之端,急于明理。如知文而不务理,求文之工,世未尝有是也。
夫决水于江、河、淮、海也,水顺道而行,滔滔汩汩,日夜不止,放于江湖而纳之海。其舒为沦涟,鼓为涛波,激之为风飙,怒之为雷霆,是水之奇变也。而水初岂如此哉!是顺道而决之,因其所适而变生焉。沟渎东决而西竭,下满而上虚,日夜激之,欲见其奇,彼其所至者,蛙蛭之玩耳。江、河、淮、海之水,理达之文也,不求奇而奇至矣。激沟渎而求水之奇,此无见于理,而欲以言语句读为奇之文也。自唐以来至今,文人好奇者不一,甚者或为缺句断章,使脉理不属;又取古书训诂希于见闻者,挦扯而牵合之;或得其字,不得其句,或得其句,不得其章。反复咀嚼,卒亦无有,此最文之陋也。足下之文虽不若此,然其意靡靡似主于奇矣,故预为足下陈之,愿无以仆之言质俚而不省也。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捐去文字常体
捐:舍弃,抛弃B.是以圣人贵之 贵:贵重,重要C.使脉理不属属:连续,连贯D.古书训诂希于见闻者希:稀少,罕见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力为瑰奇险怪
B
A
抑耒之所闻故预为足下陈之 激之为风飙
如列五味而不能调和
D
C
而欲以言语句读为奇之文也如知文而不务理 愿无以仆之言质俚而不省也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巧为粉泽而隙间百出即使是巧妙的粉饰也会漏洞百出B.横斜反覆,自中节目不管横说顺说,正说反说,都能抓住问题的关键C.因其所适而变生焉这是因为它适应了外在环境而发生变化D.挦扯而牵合之率意割裂摘取(他人著作),牵强地用于自己的文章中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张耒写作本文是为了回应李推官的邀约,对他所做的诗文予以肯定和宣扬。B.沟渎所激之水连青蛙蚂蟥都轻视,说明一味求奇但内容空洞的文章徒有其表。C.文章写作不能“以奇为主”,这与唐代古文运动“文以贯道”的观念内在相通。D.作者对李推官的文风有肯定之语,但更多的是对他提出善意的提醒和规劝。10.作者认为“学文之端,急于明理”,强调文章写作重在阐明道理。请具体说明第三段对此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述的。(6分)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8分。6.B(3分)7.C(3分)8.C(3分)9.A(3分)10.【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第三段首先明确文章的功能是把道理论述清楚,并以《六经》、诸子百家的文章为例加以印证;又以打官司类比写文章,以诉讼双方占理与否比较两种文章思想水平的优劣,突出了“理胜”之文的价值;由此进一步强调观点:写文章重要的是要明察事理、阐明道理。(每层2分,共6分)【文言文阅读参考译文】李先生:自从我谪居黄州以来,庶务繁多,很久没有读书了。昨天送信人回来,承蒙您厚爱赐予大作《病暑赋》及杂诗等,我诵读吟咏爱叹不已。既因为它打开我的贫竭干涸的思路,又欣喜地看到现今做学问的人,近来渐渐学习古人的文章作法,他们的著作结构,往往有一定水准了。您的文章可以称得上新奇了,抛弃文章的一般风格,着力于瑰奇险怪的风格。您这样的偏好,本没有不好的地方。可是依我所知道的,所说的善于属文,难道是说善于求奇吗?善于属文的本来不能以怪奇为主啊。文章因何而作呢?世上善于议论的人很多,而只有把道理论述清楚的文章流传了下来。这是因为那些善于属文的人议论更加精妙;因为议论精妙而道理更加明晰,所以圣人很重视文章的作用。从《六经》到诸子百家、辞赋家、纵横家的论述,大都把文章作为寄寓思想的载体。所以,思想充沛的文章不期待精妙而自然精妙;缺乏思想的文章,即使巧妙地粉饰也会漏洞百出。这就像两个人拿着讼辞打官司,有理的一方提笔作文迅疾,行文连缀不断,读起来像劈竹子一样顺畅无阻,不管横说顺说,正说反说,都能抓住问题的关键。理亏的人即使是向子贡借来雄辩的口才,向扬雄请教学问,就像陈列五味却不能把它们调和得当,吃起来没有什么可满意的,更何况是让人研习体味的文章呢?所以学习写文章之初,重要的是要明察事理。知道怎样写文章而不在阐明道理上下功夫,却希求文章精妙,世上不曾有这样的。决堤放水到长江黄河淮河大海,水顺着河道而行,浩浩荡荡翻滚奔涌,日夜不停,到达江湖,归于大海。水舒展形成微波,振动形成波涛,激荡形成暴风,腾涌形成雷霆,这是水的奇变。水起初难道就是这样吗?是它顺着河道而奔流,顺着它所到的地方而发生变化。沟渠东面决堤西面就会干涸,下游满溢上游就会空虚,即使日夜不停地激荡它,想要见到奇观,所激起的水花,连青蛙和蚂蟥这样的小东西都会轻视。长江黄河淮河大海的水,就像是思想充沛的文章,不刻意求奇而自然达到了奇。激荡沟渠而求水的奇景,这就像没有思想而想以词句见奇来求文章之奇是一样的。从唐代以来至今,文人喜好求奇的不必详说,甚至有人割裂句意,裁断章节,使得文辞义理不连贯;又有人专取古书上不常见的字词,率意割裂摘取(他人著作),牵强地用于自己的文章中;有的觅得好字不能谋得佳句,有的觅得佳句不能谋得好篇。纵使反复品读推敲,终究也不会有好效果,这最是作文的一大陋习。您的文章虽然不像这样,但文章似乎渐渐有偏于怪奇的倾向了。所以我预先和您讲明,但愿您不要因为我的话质朴俚俗而不省察啊。
七、【2024门头沟区高三一模】本大题共6小题,共28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18分)夫君臣相遇,自古为难。以石投水,千载一合,以水投石,无时不有。其能开至公之道,申天下之用,内尽心膂,外竭股肱,和若盐梅,固同金石者,非惟高位厚秩,在于礼之而已。是以伊尹有莘之媵臣;韩信项氏之亡命。殷汤致礼,定王业于南巢;汉祖登坛,成帝功于垓下。若夏桀不弃于伊尹,项羽垂恩于韩信,宁肯败已成之国,为灭亡之虏乎?孟子曰:“君视臣如手足,臣视君如腹心;君视臣如犬马,臣视君如国人;君视臣如粪土,臣视君如寇仇。”虽臣之事君无二志,至于去就之节,当缘恩之厚薄,然则为人主者,安可以无礼于下哉?在朝群臣,当主枢机之寄者,或地邻秦、晋,或业与经纶,并立事立功,皆一时之选,处之衡轴,为任重矣。任之虽重,信之未笃,则人或自疑。人或自疑,则心怀苟且。心怀苟且,则节义不立。节义不立,则名教不兴。名教不兴,而可与固太平之基、保七百之祚,未之有也。又闻国家重惜功臣,不念旧恶,方之前圣,一无所间。然但宽于大事,急于小罪,临时责怒,未免爱憎之心,不可以为政。君严其禁,臣或犯之,况上启其源,下必有甚,川壅而溃,其伤必多,欲使凡百黎元,何所措其手足?安可不深思之乎?安可不熟虑之乎?夫委大臣以大体,责小臣以小事,为国之常也,为治之道也。今委之以职,则重大臣而轻小臣;至于有事,则信小臣而疑大臣。信其所轻,疑其所重,将求至治,岂可得乎?又政贵有恒,不求屡易。今或责小臣以大体,或责大臣以小事;小臣乘非所据,大臣失其所守;大臣或以小过获罪,小臣或以大体受罚。职非其位,罚非其辜,欲其无私,求其尽力,不亦难乎?小臣不可委以大事,大臣不可责以小罪。夫上之不信于下,必以为下无可信矣。若必下无可信,则上亦有可疑矣。上下相疑,则不可以言至治矣。夫以四海之广,士庶之众,岂无一二可信之人哉?盖信之则无不可,疑之则无可信者,岂独臣之过乎?夫以一介庸夫结为交友,以身相许,死且不渝,况君臣契合,寄同鱼水。若君为尧、舜,臣为稷、契,岂有遇小事则变志,见小利则易心哉!此虽下之立忠未有明著,亦由上怀不信,待之过薄之所致也。上诚能博求时俊,上下同心,则三皇可追而四,五帝可俯而六矣。夏、殷、周、汉,夫何足数!(取材于《贞观政要》)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夫君臣相遇 遇:投合契合B.当缘恩之厚薄 缘:依据凭借,以……而定C.一无所间 间:差别不同D.急于小罪 急:急速迅猛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A.①未之有也 ②夫上之不信于下B.①臣或犯之 ②今或责小臣以大体C.①信其所轻 ②待之过薄之所致D.①小臣不可委以大事 ②夫以四海之广也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内尽心膂,外竭股肱国君在内尽心尽力,大臣在外竭力辅佐B.川壅而溃,其伤必多就像河水冲垮堤坝,泛滥成灾,伤害的人一定很多C.职非其位,罚非其辜职责和职位不相符合,所惩罚的事情,不属于他们各自的职责D.五帝可俯而六矣就可以俯瞰五帝了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商汤和汉高祖得伊尹和韩信辅佐,成就帝王霸业。B.如果臣子得过且过,就会树立不起忠君报国的节义,以致纲常不振,国家不稳。C.让大臣负责国家大事,让小臣负责具体的小事,这是治国的普遍道理。D.臣子碰到小事就改志,因小利而变心,作者认为这只是臣子的过错,与君王无关。10.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为太宗提出具体的“十思”来“积德义”,本文同为魏征的谏言,试结合全文概括魏征建议君王应如何做以达到“君臣相遇”。(6分)二、
(共28分)6.D 7.C 8、
D 9、D10、答案要点:对臣子以礼相待伯任自己所选之人不要随意改变任职的原则职位低的不委以大任,职位高的不因小错责备。不要以个人好恶心情评判臣子统一准则,公平对待(评分标准:每个要点1分,意思对即可。)君臣要配合协调、相得益彰,自古以来就是一件难事。君臣能够秉持公正的道义,让天下人才发挥各自的才能,国君在内尽心尽力,大臣在外竭力辅佐,二者融洽得就像汤中的盐和梅,坚固得就像金石一样。达到这样的境界,不是靠高官厚禄,而在于以礼相待。伊尹是有宰国的陪嫁之臣,韩信是从项羽手下逃亡的大将。商汤给伊尹以礼遇,在伊尹的帮助下,成就了帝业;汉高祖请韩信登坛拜将,于是在垓下成就了帝功。如果夏桀不嫌弃伊尹,项羽施恩于韩信,他们难道会丧失已成之国而做亡国之虏吗?孟子说: “君主把臣子看成手足,臣子就会视君主如心腹;君主把臣子看做犬马,臣子就会把君主视做陌路人; 君主把臣子看做粪土,臣子就会把君主视做仇敌。”虽然臣子对待君主没有二心,至于进退的礼节,应当以君主对臣子的恩德而定,既然这样那么作为君主,怎么可以对臣下无礼呢?在朝身任要职的众大臣,有的是在西北地区担任过边防的重臣,有的是在朝廷参与朝政的要员。他们都建功立业,功勋卓著,都是当代优秀的人才。他们处在最关键的重要地位,责任非常重大。朝廷给他们的责任虽然重,但对他们的信任却不深。这样就会使人有时产生疑虑,有疑虑就会怀有得过且过的态度,怀有得过且过的态度,就树立不起忠君报国的节义,节义树立不起来,纲常名教就不能振兴,名教不能振兴,而想巩固太平基业,保住七百年的大唐国运,是不可能的事。我又听说国家爱惜功臣,对他们过去的过错不再计较。这与以前圣明的国君所做的没有什么区别。但是陛下对大事宽大,对小过错反而严厉处理,有时发脾气训斥人,不免带有偏见。这样是不能处理好朝政的。国君法令严厉,还有些臣子敢于触犯,更何况在上位的人带头违犯,下面就更加不可收拾了。就像河水冲垮堤坝,泛滥成灾,伤害的人一定很多。那黎民百姓又该怎么办呢?治理国家怎么可以不深思?怎么可以不熟虑呢?让大臣负责国家大事,让小臣负责具体的小事,这是治国的普遍道理,也是处理政务的正确法则。现在委任职权时,却是重视大臣而轻视小臣,遇到事情时,又轻信小臣而怀疑大臣。这是信任自己所轻视的而怀疑自己所重视的。这种做法,怎么能实现天下大治呢?再者,朝政贵在有稳定的规范,不能经常变化。现在有时责令小臣办大事,有时又责令大臣去管理小事,小臣处在他不该占据的位置,而大臣又失去他应当担当的职责。大臣或者因为小过错而获罪,小臣或者因为大事故而受罚。职责和职位不相符合,所惩罚的事情,不属于他们各自的职责。要求他们没有私心,竭尽全力,岂不是很难吗?小臣不可以让他们做大事,对大臣不能因为小过错就治罪。皇上对臣下不信任,那么必然认为臣下无可信之处。如果臣下都不值得信任,那么皇上必然也有让人可疑的地方。国君与臣子之间互相不信任,就谈不上天下大治了。我国疆域辽阔,人口众多,难道连一两个值得信赖的人都没有吗?用信任的态度去选择人,就没有绝对不能用的人;用怀疑的态度去选择人,就选不到信得过的人,难道这只是臣子的过失吗?即使普通人,一旦结为朋友,都可以用生命来报答,纵然死也不会改变,更何况君臣之间默契得如同鱼和水的关系呢?如果国君像尧、舜那样,臣子像稷、契一样,怎么会有遇到小的事情就改变志向,碰到小的利益就变心的道理呢?这虽然是由于臣下不够忠心耿耿,也是由于国君心怀猜疑、对待下属过于苛求的缘故。凭陛下的聪明才智和现在的成就,要是能诚恳广泛地寻求贤能的人,君臣同心同德,就会天下大治,就可以与三皇五帝相提并论了。夏、商、周、汉,又算得了什么!八、【2024平谷区高三一模】本大题共6小题,共28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6-10题,共18分。皇甫百泉①《三州集》序王世贞在昔唐宋时,朝士大夫称得罪去者,往往屈为荒远郡佐员外署置。其禄虽有之,仅自给妻子耳。为之上者,不以责其吏②能;为之下者,亦不谓其能吏我:以故鲜钱谷法比③、簿书期会之烦。其余日,则足以竭其工于诗。虽其诗之工,然不过以之发其羁孤无聊、磊落不平之思而已。其山川之奇丽,则辱之而为险恶;风日之骀荡,则辱之而为僭凄;以至物候之稍偏,民俗之稍异,则辱之而为瘴,为疠,为魑魅魍魉,若不可一朝居者。如沈宋元白刘柳诸君子之言,固具在其探幽造微,穷变尽态,固不可以余说而废其工,然要之有出于叹老嗟穷、忧谗畏讥之外者乎?有能如风人④之所谓可以兴、可以群且怨者乎?明世则不然。士大夫坐谪者,仅少镌⑤其秩级,而不限以地之远近。为之上者,少优以礼而不废其事;为之下者,以叙迁之吏待之而忘其端。其外既有所縻于职,而内又无所大概于念,宜其人之工事而拙言也。夫明之诗,诚不足以拟唐之工;然于臣子之节,亦即修矣。而余乃复交致其不满者,何也?之唐而使风人之义渝也,之明是使天下无风人也。吾郡以诗名天下,至嘉靖间最;嘉靖中诸名能诗者,独皇甫氏最;皇甫氏昆季四人,独子循先生最。先生绮岁⑥通朝籍,三事公卿,皆折行而与之礼。先生既负才,有重名,然秉执劲节,多所抵牾。以故从虞部郎始谪佐黄州,稍迁南司勋部郎,辄又谪佐开州,量移婺州,最后迁滇宪⑦以罢。黄,故楚饶郡,又邻天子汤沐之邑;开,属魏,为三辅地;婺,属越,越又天下首藩。当事者虽不能尽知先生,其所以处先生,雅亦已胜唐;而先生亦不以谪故,遂厌薄其吏道。其为吏,亦竟不肯缘饰时好而诎其诗,其诗之工不待言。然要之志有所微动,则必引分以通其狭;气有所微阻,则必广譬以宏其尚。其山川风日,物候民俗,偶得其境以接吾意,而不为意于其境。盖先生之诗之工,取工于穷者也,非用其工于穷者也。吾不知其后先于风人,第于所谓兴与群与怨者,盖三复而略得之矣。(节选自《弇州四部稿》)注释:①皇甫百泉:皇甫访,号百泉,与作者同乡。②吏:同“使”,被使用。③钱谷法比:钱谷,财政方面的事物;法比,法律条例。④风人:诗人。⑤镌:裁减,削职。⑥绮岁:年少时。⑦宪:官名。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朝士大夫称得罪去者去:被流放B.以故鲜钱谷法比鲜:少有C.固具在其探幽造微造:建造D.之唐而使风人之义渝也渝:改变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其禄虽有之
其山川之奇丽B.则足以竭其工于诗明世则不然C.而不限以地之远近而余乃复交致其不满者D.吾郡以诗名天下最后迁滇宪以罢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风日之骀荡(此地)风和日丽,使人舒畅B.固不可以余说而废其工本不可凭借我的一些言辞就废弃他们诗歌的工巧(成就)C.宜其人之工事而拙言也(故而)他们擅长处理事务而言辞拙讷,是很适宜的D.亦竟不肯缘饰时好而诎其诗也最终不肯为了文饰世俗的爱好而让自己的诗歌屈心抑志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唐宋时期,被贬士大夫所作的诗歌,内容与主题多以叹老嗟穷、忧谗畏讥为主。B.嘉靖年间能作诗之辈,以皇甫一家为最;皇甫一家兄弟四人,又以皇甫访为最。C.皇甫访坚守节操,很有盛名,但因恃才自负而常与人发生冲突,故多次遭贬谪。D.皇甫访被贬谪之地富庶繁盛,主政官员没有难为他,他也未忘自己的为官责任。10.皇甫访的诗歌具有哪些特点?结合结尾段内容概括说明。(6分)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8分。
6.(3分)C(造:造访)7.(3分)C(而表示转折的连词。A项,其,代词,他们的/连词,表假设;B项,则,副词,就/却,转折;D项以,介词,凭借/连词,表顺承)8.(3分)B
(“余”,其他的,剩余的。本来不可凭借他们的其他感想来废弃他们工巧的文笔)9.(3分)C(“恃才自负而常与人发生冲突”无根据,应是“身负才华”,不然会前后矛盾)10.(6分)①形式工整。②恢宏大气。③自然流露(不刻意而为之)。(意思对即可)由“其诗之工不待言”可知形式工整。由“然要之志有所微动,则必引分以通其狭;气有所微阻,则必广譬以宏其尚”可概括为恢宏大气。由“其山川风日,物候民俗,偶得其境以接吾意,而不为意于其境”“盖先生之诗之工,取工于穷者也,非用其工于穷者也”可概括为自然流露(不刻意而为之)。(每个特点2分,包含特点准确1分,结合内容1分)文言文参考译文:在从前唐宋时,朝中士大夫因获罪而被流放的,往往屈居到荒僻遥远的郡县,以正官以外的官职处置。他们的俸禄虽然有,但仅仅只能供给妻子儿女使用。在他们之上的人,不会要求他们有被使用的才能。在他们之下的人,又不认为他们能够使唤自己。因此很少有财政方面的法律条例、公文簿书定时会集之类的烦恼。他们闲暇的日子,就能够竭尽自己的才能去写好诗。虽然他们的诗很精美,然而不过是以此抒发自己羁旅孤独、百无聊赖、怀才不遇等不平的思想罢了。如果山川奇险秀丽,他们就辱称这些山川是险恶之地;如果此地风和日丽,使人舒畅,他们就辱称其为凄凉伤感;以至于物候稍微偏移一点时节,民俗稍微不同,就辱称这些为瘴气疠气,有魑魅魍魉,好像一天也不能居住。比如沈佺期宋之问元稹白居易刘禹锡柳宗元各位先生的诗文作品,固然详细在他们探访幽微之处,写尽他们的形态变化,本来不可凭借他们的其他感想来废弃他们工巧的文笔,然而关键是他们这些诗文,有超出叹息老病穷困、忧愁谗言、恐惧讥讽之外的吗?有能够像诗人们所说的可以兴、可以群且怨的吗?明朝却不这样。士大夫因获罪被贬谪的,仅仅只是降低他们的官阶品级,而不限于流放地的远近。作为他们的上级,稍稍以礼有待而不荒废他们的公务;作为他们的下级,就按照资历或劳绩升迁的官员来对待他们,而忘记了他们的罪责。他们在外既然羁縻于职务,在内又没有什么念头在心中无法排遣,故而这些人擅长处理事务而言辞拙讷,是很适宜的。明代诗歌(的工巧),确实不足以和唐诗的工巧相比;但是在臣子的节操方面,(明代)也是很好的了。而我却依然对他们都不满,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唐代让诗人改变了自己的道义,而明代是让天下再也没有诗人。我们郡县凭借诗歌名满天下,到嘉靖年间为最;嘉靖年间众多号称能作诗的人,又独以皇甫氏为最;皇甫氏兄弟四人,又独以皇甫子循先生为最。皇甫子循先生少年就入了官籍,多次侍奉公卿,公卿都折节而对他礼遇。先生既身负才华,有了盛名,然而依然秉执刚劲的节操,与他人多有矛盾。因此从工部虞衡司郎中开始贬谪辅佐黄州,逐年升迁南京吏部稽勋司郎中,就又贬谪去担任开州同知,遇赦酌情调迁处州同知,最后升任云南按察司佥事而后罢官。黄州,是以前楚国富饶的郡县,又毗邻天子的汤沐邑;开州,属于魏国,是京城附近地区;婺州(应该是处州,疑王误),属于越国,越国又是天下首屈一指的繁盛郡县。当地主政的人虽然不能完全了解先生,(但)他们用来对待皇甫先生的方式,平素(待他)也已经超过唐代(对待贬谪官员的方式)了;而先生也不因为自己贬谪的缘故,就厌恶轻视他的为官责任。他做官吏,也最终不肯为了文饰世俗的爱好而让自己的诗歌屈心抑志,他的诗歌工整自然不必说。然而最重要的是,他的志向稍微动摇,就一定会引导以疏通狭隘;他的气息稍有阻碍,一定多方晓喻以恢宏他的风尚。那山川风日,物候民俗,偶然获得其意境来接近自己的情意,而不刻意在某种意境上抒发自己的情意。大概先生诗歌的好,是从其窘迫取得的佳妙,而不是在其窘迫处境中使用他巧妙的辞藻诗句。我不知道他的这种创作思想比起那些诗人谁早谁迟,但是对于所说的兴与群与怨的原因,大概读了三遍而略略领会了一些。九、【2024房山区高三一模】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夫建大功于天下者必先修之于闺门之内,垂大名于万世者必先行之于纤微之事。是以伊尹负鼎,居于有莘之野,修道德于草庐之下,躬执农夫之作,意怀帝王之道,身在衡门之里,志图八极之表,故释负鼎之志,为天子之佐,克夏立商,诛逆征暴,除天下之患,辟残贼之类,然后海内治,百姓宁。伊尹其人,修之于内,著之于外;行之于小,显之于大。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之中,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礼以行之,逊以出之。盖力学而诵诗、书,凡人所能为也;若欲移江、河,动太山,故人力所不能也。如调心在己,背恶向善,不贪于财,不苟于利,分财取寡,服事取劳,此天下易知之道,易行之事也,岂有难哉?若造父【1】之御马,羿之用弩,则所谓难也。设道者易见晓,所以通凡人之心,而达不能之行。道者,人之所行也。夫大道履之而行,则无不能,故谓之道。故孔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言颜渊道施于世而莫之用。由人不能怀仁行义,分别纤微,忖度天地,乃苦身劳形,入深山,求神仙,弃二亲,捐骨肉,绝五谷,废诗、书,背天地之宝,求不死之道,非所以通世防非者也。若汤、武之君,伊、吕之臣,顺阴阳而运动,上瞻天文,下察人心,以寡服众,以弱制强,革车三百,甲卒三千,征敌破众,讨逆乱之君,绝烦浊之原,齐天地,致鬼神,河出图,洛出书【2】,因是之道,寄之天地之间,岂非古之所谓得道者哉?夫播布革,乱毛发,登高山,食木实,视之无优游之容,听之无仁义之辞,忽忽若狂痴,推之不往,引之不来,当世不蒙其功,后代不见其才,君倾而不扶,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人教版九年级全册第二十一章 信息的传递第2节 电磁波的海洋公开课教学设计
- 智慧农业引领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设计
- 中央2024年农业农村部大数据发展中心招聘11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东营2024年山东东营市荣军医院招聘工作人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小学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同伴与交往3 当冲突发生教学设计及反思
-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生物第15章动物的运动第2节《动物运动的形成》教学设计
- 《第二单元 音乐知识 全音符 四四拍》(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2012)音乐三年级下册
- 全国粤教清华版初中信息技术九年级上册第1单元第1课《绚丽舞台-初识VB》教学设计
- 消防安全课件2017
- 学校消防知识课件
- 空调基础知识(课堂PPT)
- SZ系列GPS标准时间同步钟使用说明
- 历史答题卡标准模板(共2页)
- 2022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10《昼夜对植物的影响》课件
- 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验收表
- 关于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收取多回路
- 四川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报审表(共3页)
- 退休证翻译模板word
- SimTrade外贸实习平台快速入门
- 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ppt
- 女装类直播电商脚本及直播话术(明细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