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各地方试卷集合汇编(1)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
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知弗若欤?
日:非然也。
(选自《孟子•告子》)。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其一人专心致志
②其名为银
③及其家穿井
④其真无马邪
(2)与“惟弈秋之为听”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骈死于槽物之间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C.何陋之有D.甚矣,汝
之不惠
(3)本文结论句运用的修辞方法是0
(4)把两篇文章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②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答案】(1)其中的;它的:他;难道
(2)C
(3)设问
(4)①另一个人虽然和他一起学习,却比不上他。②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
是因为大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解析】【分析】⑴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
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①其:代词,其中的:②其:代
词,它的:③其:代词,他:④其:表反问语气,难道。
⑵“惟弈秋之为听"和"何陋之有"都属于宾语前置句式,A、3、D三句都是倒装句,故选
Co
⑶为是其知弗若欤?曰:非然也。句意是: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说:
不是这样的。一问一答,起到强调作用,属于设问句。
⑷意,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宜译为主”的原则。对句子中的每个字
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①虽:虽然。俱:一起。
若:比。句意是:另一个人且然和他一起学习,却比不上他。②其:表选择疑问,是…还
是…。句意是: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大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故答案为:⑴①其中的:②它的:③他:④难道。⑵C:(3)设问:
⑷①另一个人虽然和他一起学习,却比不上他。②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
因为大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点评】⑴本题考食学生对文言词语意义的埋解。答题时应注意,联系原句来埋解,不可
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特殊用法如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
尽量做到解释准确、恰当。
⑵本题考查分析文言文句式特点。答题时应注意,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
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准确把握句意判断作答。
⑶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其表达效果。答题时应注意,修辞手法为提高表达效果,用
于各种文章或应用文的写作的语言表达方法的集合。牢记常用和特殊修辞方法的形式和作
用,根据用词、句式特点、语气等要素判断。
⑷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遵循—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
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
原文,通顺规范。
【附参考译文】
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围棋的人。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学习,
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大雁要飞来,想耍拉弓
箭将它射下来。虽然他们二人•起学习下棋,但后者的棋艺不如前者好。难道是因为他的
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说:不是这样的。
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醉翁亭记
(宋)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第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哪也。山行六七里,渐闻
水声潺潺而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
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
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
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
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但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
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萩,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
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奕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
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己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
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解释下曲语句划线的词语。
①泉香而酒冽________
②游人去而禽鸟乐也________
③低偻提携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2段中,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和四时之景色,是美丽的“风景画”。
B.文中第三段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借酒解愁”来排遣被贬后痛苦抑郁的思
想感情。
C.“环滁皆山也”总领全文山水自然环境描写,写景色顺序是由远及近。
D.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
【答案】(1)清:离开:弯腰曲背,这里指老人
(2)①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②醉了能同他们一起欢乐,醒
来能用文章来记述这件乐事的人,是太守。
(3)B
【解析】【分析】(1)此题有古今异义词,如"去”:离开。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占。而
“洌,,“低偻,,作为生僻词的意思,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得":领会。"寓":寄托.还有“醉能同其乐,醒能述
以文者,太守也”判断句的翻译。"醒能述以文者”介宾短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的翻译。
(3)B项,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被贬谪后痛苦抑郁”错。本文通过描写
滁州的山水美景、太守与民同乐一起游玩的乐趣,表达了醉翁醉情「山水之间、与民同乐
的情怀。
故答案为:⑴清;离开;弯腰曲背,这里指老人
⑵①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②醉了能同他们一起欢乐,醒来
能用文章来记述这件乐事的人,是太守。
(3)B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
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
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杳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贝!,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
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
理解。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逐项
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附参考译文】
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眼望去树木茂盛,又
幽深又秀丽的,那是琅那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
山峰之间倾污而出的,那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座亭子像£鸟
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
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
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
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至于太阳的升起,山林里的客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
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
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风高霜洁,天高气爽,水落石出,这就
是山中的四季。清晨前往,黄昏归来,四季的风光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
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
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胫八地摆在
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赢
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朵;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个脸色苍老的老
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林,鸟儿
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
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
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呢?是
庐陵欧阳修吧。
3.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告始困时,尝与鲍叔贯,分财利多自与,鲍叔小以我为贪,知我茯也。吾尝为鲍叔谋事
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
肖,知我不遭时。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①死
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
母,知我者鲍子也。
(注释)吾:即管仲,春秋时期齐国的著名政治家。贾:gu做买卖。穷困:困厄,窘迫。
公子纠:齐国公子,当时与另一位公子小白(即后来的齐桓公)争夺王位。其时,管仲与
后文的"召忽"同为其辅臣。死之:为公子纠而死。
(1)解释划线的词
①鲍叔不以我为贪
②三战三走________
(2)文中划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我尝试多次做官又多次被国君罢免B.我曾经三次做官三次看见有人追逐国君
C.我曾经多次做官又多次被国君罢免D.我尝试三次做官三次看见有人追逐国君
(3)管仲早年的所作所为,在别人看来是"贪"、"不肖""和
“”,而鲍叔则用不同的眼光看到管仲的另一面。
(4)鲍叔是一个的人,文章表达了管仲对鲍叔“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
【答案】(1)是:跑
(2)C
(3)愚:怯:无耻
(4)识人大体(或察人准确:
【解析】【分析】(1)考查重点词语。①鲍叔不以我为贪:鲍叔并不认为我是贪财。
为:是。②三战三走:我曾经多次打仗多次逃跑。走:跑。
(2)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我曾经多次作官多次都被国君驱逐。尝:曾经。三:多次。
逐:驱逐。见:免职。于:被。故选C。
(3)考查内容理解。结合原文“鲍叔不以我为愚......鲍叔不以我怯......鲍叔不以我为无
耻……”归纳答案:愚、怯、无耻。
(4)朋友相交,贵在知心。“管鲍之交”之所以被传为佳话,就是因为在管鲍之间存在着
•种真诚的宽容和谅解。朋友之间相互理解、帮助和支持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鲍叔牙
的胸怀,管仲可能很难在历史上留名:如果没有管仲的雄才大略,鲍叔牙也许永远只是一
个商人。所以,天下人都赞扬管仲的才能,但更赞扬鲍叔牙能够了解举荐贤人。
故答案为:⑴是:跑:
⑵C:
⑶愚:怯;无耻;
⑷识人大体(或察人准确)。
【点评】⑴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
断.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
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
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⑵本题考食用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苞增减内容,译文要通
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
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⑷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
【附参考译文】
管仲说:"我当初贫困时,曾经和鲍叔一起做买卖,分财利时自己总是多要一些,鲍叔并
不认为我贪财,而是知道我家里贫穷。我曾经替鲍叔谋划事情,却使他更加困顿不堪,陷
于窘境,鲍叔不认为我愚笨,他知道时运有时顺利,有时不顺利。我曾经多次作官多次都
被国君驱逐,鲍叔不认为我不成器,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时机。我曾经多次打仗多次逃跑。
鲍叔不认为我胆小,他知道我家里有老母需要照养。公子纠失败,召忽自杀,而我宁愿在
牢中受到羞辱,鲍叔不认为我没有羞愧之心,他知道我不因小节而感到羞耻,而以功名不
能显扬于天下为耻辱。生养我的是父母,真正了解我的是鲍叔啊。”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祯,字维祯,吉水人。成化初,祯由国子生授夔州通判。二年,荆、襄石和尚起义反
明,进攻四川巫山。督盗同知①王某者怯不救。祯面数之,即代勒所部民兵,昼夜行。至
则城已陷,贼方聚山中。祯击杀其魁,余尽遁,乃抚伤残,招溃散,甫三日,贼复劫大
昌。祯趣同知行,不应。瞿塘卫指挥曹能、柴成两人,与王素党结避祸,多方诡辞庇之。
激祯日:“公为国出力,肯复吁乎?"祯即请往,两人伪许相左右。祯上马,夹二人与俱,
与贼夹水阵。既渡,两人见贼即走。祯被围半日,误入淖②中,贼执欲降之,祯大骂。贼
怒,断其喉及右憎,祯死。从行者奉节典史及部六百余人皆死.
自死所至府三白余里,所乘马奔归,血淋漓,毛尽赤,众始知被败,往觅广,面如生。
子广鬻③马为归资,王同知得马,不偿直,竟徒手得之。榇④既行,马夜半哀鸣。同知起
视之,马骤前啮项,捣其胸,翌口呕血死。
(节选自《明史•王传》有删节)
【注】①同知:官名。②淬(nao):烂泥。③鬻(yu):卖。④榇(ch@n):棺材。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面数之
②祯击杀其魁,余尽
③两人见贼即走
④王同知得马,不偿直
(2)把下列两个句了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至则城己陷,贼方聚山中。
②马骤前项,捣其胸,翌日呕血死。
(3)王祯身上体现了什么精神?文章第二段写战马是否多余?请简要分析。
【答案】(1)责备(数落):首领;逃跑;价值
(2)①(等他们)赶到时,(巫山)城已经陷落,贼兵正聚集于山中。②马突然冲上前
来咬住他的脖子,撞击他的胸膛,第二天,(王某)吐血而死.
(3)土祯身上体现了忠义和牺牲精神。一是勇于担当。面对白姓遭受叛军伤害,指贡土同
知失职,并亲自带兵上阵杀敌。二是不惧生死。身陷敌手,拒不投降,视死如归。
不多余。用战马长途奔归、啮项复仇,衬托了王祯的忠义精神.
【解析】【分析】⑴①面数之。句意:(王祯)当面责备了他。数:责备,数落。
②祯击杀其魁,余尽遁。句意:王祯反击杀死了他们的头领,其余的人都逃跑了。魁:
首领
③两人见贼即走。句意:(曹能、柴成)两人看见反贼就逃跑了。走:逃跑。
④王同知得马,不偿直。句意:王同知得到了那匹战马,给的钱与马的价值不想当。
直:同“值”,价值。
⑵①至:到。方正。句意是:(等他们)赶到时,(巫山)城已经陷落,贼兵正聚集于
山中。②骤:突然。前项:冲上前来咬住他的脖子。翌日:第二天。句意是:马突然冲
上前来咬住他的脖子,撞击他的胸膛,第二天,(王某)吐血而死。
⑶联系人物的言行事迹综合分析。他面对百姓遭受叛军伤害,指责王同知失职,并亲自带
兵上阵杀敌,表现了勇于担当的品质;身陷敌手,拒不投降,表现其宁死不屈、视死如如
的精神。总之,王祯身上体现了忠义和牺牲精神。写他的战马忠义,战马长途奔归、啮项
复仇的忠义行为,也是侧面衬托了王祯的忠义精神。
故答案为:⑴①责备(数落):②首领;③逃跑;④价值。
(2)①(等他们)赴到时,(巫山)城己经陷落,贼兵止聚集于山中。②与突然冲上前来
咬住他的脖子,撞击他的胸膛,第二天,(王某)吐血而死。
⑶王祯身上体现了忠义和牺牲精神。一是勇于担当。面对百姓遭受叛军伤害,指责王同知
失职,并亲自带兵上阵杀敌。二是不惧生死。身陷敌手,拒不没降,视死如归。
不多余。用战马长途奔归、瞒项复仇,衬托了王祯的忠义精神。
【点评】⑴本题考食对文言实词的埋解。答题时应注意,,应埋解整个句子的意思,根据
句意理解词语的意思。特别注意多义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以及活用词语的解释。
⑵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翻送。答题时应注意,关键词语要翻译准确,做到字字落实,不
好直译的选择意译。特殊句式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调整为现代汉语的句意表达顺序,省略
句要补出省略的成分。
⑶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性格特征。答题时应注意,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
通过对人物描写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附参考译文】
王祯,字维祯,吉水人。成化初年(1465),王祯由国子生授爱州通判成化二年,荆、
襄石和尚起兵反对明朝,大军进攻四川巫山。督盗同知王.某胆快不敢救援,王祯当面指责
他,自己领王某所部民兵,昼夜兼程赶去援救。但他赶到时,巫山已经陷落,贼兵正在山
中集结。王祯趋兵进剿,杀贼兵首领,其余逃走。接着又安抚伤残上卒,招集被贼兵击溃
散的官兵。刚刚过了三天,贼兵转攻四川大昌。王祯催促王同知出兵,同知不肯。翟塘卫
指挥曹能、柴成二人,一向和王同知勾结在一起来躲避灾祸,多次使用诡辩的话语袒护
他。他们故意激王祯说:“您为国出力,肯再带兵出战吗?”王祯立即答应,曹、柴二人假
称愿为王祯的左右手,与贼兵隔水摆开战阵。渡河后,(一见贼兵)二人就逃走了。王祯
被贼兵围困,陷入泥淖之中,不能自拔,为贼兵所俘。贼兵要他投降,他不肯,破口大
骂。贼兵先割断他的喉咙,再砍断他的右臂,王祯死去。随行的奉节典史及部卒六白余人
都被杀死。
从(王祯)死的地方到他家三百多里路,(王的)马跑回家中(马身上)血水不停地流
下,鬃毛全部变成红色。众人才震惊地知道王祯己经战死,前往寻找王祯的尸首,(王
祯)脸像活人一样。王祯的儿子王广卖掉马作为盘缠,而王同知心思在马上,不按马的价
值出钱,最终白白地得到它。王祯的棺材即将入土那天,马在半夜里发出哀鸣。王同知起
床去马厩查看。马突然冲上前来咬住他的脖子,撞击他的胸瞠。第二天,王同知吐血而
死。
5.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小题。
晋侯之弟扬干乱行曲梁,魏绛①戮其仆②。晋侯怒,谓羊舌赤③曰:“合诸侯,以为荣
也。扬干为戮,何辱如之?必杀魏绛,无土也!”对曰:“绛无贰忐,事君不辟难,有罪不
逃刑。其将来辞,何辱命焉?"言终,魏绛至,授仆人书,将伏剑。士鲂、张老止之。公
④读其书曰:“臣闻师众以顺为武,军事有死无犯为敬。君合诸侯,臣敢不敬?君师不武,
执事不敬,罪莫大焉。臣惧其死,以及扬干,无所逃罪。不能致训,至于用钺。臣之罪重
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公跣而出,日:“寡人之言,亲爱也。吾子之过,军礼
也。寡人有弟,弗能教训,寡人之过也。子无重寡人之过,敢以为请。〃
晋侯以魏绛为能以刑佐民矣,与之礼食⑤,使佐新军。
(选自中华书局《左传》,有删节)
【注】①魏绛:晋国中军司马,主管军法。②仆:指驾车的人。③羊舌赤:与后文的士
鲂、张老同为晋国大臣。④公:指晋侯。⑤礼食:国君在太后宴请臣子。
(1)下列对句中划线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依也失:耽误
B.其将来桂辞:陈说
C.吾子之过讨:处罚
D.子无重寡人之过重:看重
(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见于司寇
A.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
B.臣之罪垂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
C.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
D.臣之罪近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
(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侯在曲梁举行盟会,大会诸侯,扬干扰乱了军队行列,魏泽杀了他的车夫。
B.魏绛不惧晋侯问罪,主动来见晋侯,却遭将士伏击,幸得士妨、张老二人解救。
C.魏绛认为军中将士要服从命令,宁死也不应触犯军纪,所以一定要从严治军。
D.晋侯了解了魏绛的心意后,承认了自己的过失,不但没有杀魏绛,还重用他。
(4)将文言语段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绛无贰志,事君不辟难,有罪不逃刑。
【答案】(1)D
(2)C
(3)B
(4)魏绎没有二心,侍奉君主不躲避危难,有了罪责不逃避惩罚。
【解析】【分析】⑴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
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尝"是"曾经":"方”是古今异义词,“才"的意思。语句
“子无重寡人之过”中的"重”是“重新,再次”的意思,不是“看重广。故答案为D。[中国教育出
版&网*人@%]
⑵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
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
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语句"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的意思
是:我的罪很重,哪里敢不服从刑罚而使君王发怒?就让司寇判我死罪吧。据此,正确的
句读是: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故答案为C。
⑶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依据选项内容与原文内容进行比对作答。依据“言终,魏绛至,
授仆人书,将伏剑”的意思是:魏绛就到了,交给奏事官一封信,就要用剑自杀。故B项中
的”却遭将士伏击”的理解是错误。据此,答案为B。
⑷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同、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
时,还要注意查看有尢特姝句式。在此题中,要注意“贰志(二心)、事(侍奉)、辟(通
‘避',躲避)、刑(刑罚)”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故答案为:(DD:⑵C:⑶B:
⑷魏绎没有二心,侍奉君主不躲避危难,有了罪责不逃避惩我。
【点评】⑴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
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
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答题时应注意,文言文断句作为-•种考查的形式,就是在这样的
目的下体现了这种试题的必要性。解答文言文断句,理解文意是前提,在此基础上断句。
⑶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信息。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
句,然后提取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比照辨析正误。
⑷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遵循"••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
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
原文,通顺规范。
【附参考译文】
晋侯的弟弟扬干在曲梁扰乱军队行列,魏绛杀了他的车夫。晋侯发怒,对羊舌赤说:“我
认为召集诸侯会盟是荣耀的李。现在扬干被羞辱,我们何时受过这等羞辱?我一定要杀掉
魏绛,不要耽误了!"羊舌赤回答说:“魏绛没有二心,侍奉君主从不躲避危难,有了罪责
也不逃避惩罚。他会来陈说情况的,何必劳驾您下命令呢?"话刚说完,魏绛就到了,交给
奏事官一封信,就要用剑自杀。士鲂、张老劝阻了他。晋侯读他的信,信上说:"我听说军
队以服从命令为武,军人做事以宁死不触犯军纪为敬。您召集诸侯会盟,我怎么敢不恭
敬?君主的军队不服从军令,办事的人不严格执法,没有比这更大的罪过了。我害怕自己
因不严格执行军法血犯死罪,所以惩治了扬十,这罪过无可逃避。事先我没能进行教导,
以至于要动用大刑。我的罪很重,哪里敢不服从刑罚而使君王发怒?就让司寇判我死罪
吧。"晋侯光着脚跑出来,说道:"我之前说的话,是因为宠爱白己的兄弟。你处罚扬干的
车夫,是执行军法。我有弟弟,却没有教导好,这是我的过错。请你不要让我再次犯错,
拜托你了!”
晋侯认为理绛能够用刑罚来治理百姓,就在太庙宴请魏绛,并让他担任新军副帅。
6.文言文阅读
(甲)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盖地有高低,流有缓
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
劳睇脏。
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同,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
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
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治水必躬亲》)
(乙)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举乡试,署南平教谕,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令老仆
艺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时世宗享国日久,不
亲朝,深居西苑,专意箭醮。廷臣自杨最、杨爵得罪后,尢敢言时政者。四十五年二月,
瑞独上疏。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侧曰:
“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便仆亦奔散无
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
(节选自《明史.海瑞传》)
(1)卜列句子中加卜划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举大计亦死
B.远嫌而避怨/远望若有光
C.]g左右曰/顾野有麦场
D.此人索有痴名/蜜湍绿潭,回清倒影
(2)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字的用法和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帝得疏,大怒,抵之地
A.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B.趣执之,无使得遁C.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D.少顷
复取读之
(3)下列对(甲)(乙)两段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海瑞治水必躬亲,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实情,才能得到百姓的支持。
B.(乙)文海瑞迁淳安知县时,为政清廉,洁身自爱,平时穿布袍,吃粗粮糙米,让老仆
人种菜自给自足。听说他为老母亲祝寿,才买了二斤肉。
C.(乙)文明世宗在位久了,不理政务而修斋醮,无人敢言,海瑞独自上疏。皇帝读了奏
章,十分愤怒,把奏章扔在地上,对左右下了命令,最终把他逮了起来。
D.(甲)文海瑞是一个躬亲治水、不畏艰辛、为民着想、清正廉洁、以身作则、严律下属
的人。
(4)把两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
②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
【答案】(1)C
(2)D
(3)D
(4)①不观察、测量就不能知道它的真实情况,不访问、征求意见就不能彻底摸清它的
情况。)②听说他上疏时,自己知道冒犯该死,买了一个棺材,和妻子孩子诀别,在朝
廷待罪。
【解析】【分析】(1)C都是:回头看。A成功/发动。B远离/在远处。D向来/白色。
(2)A助词,的。B代词,他。C助词的。D与例句均指代奏章。
(3)D"下令左右把他逮了起来”有误,只是下令,并没有逮起来。
(4)本题注意以下关键词:相度:观察和测量。咨询:访问,征求意见。穷:追究到
底。致:事理。
故答案为:(DC:(2)D;(3)D:
⑷①不观察、测量就不能知道它的真实情况,不访问、征求意见就不能彻底摸清它的情
况。)②听说他上疏时,自己知道冒犯该死,买了一个棺材,和妻子孩子诀别,在朝廷
待罪。
【点评】⑴本题考查辨析•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要确定词语在本题句子中的意思,就
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这类词。
⑵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思,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虚词。
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匕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
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出选择。
⑷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
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
用法的词语。
【参考译文】
甲文,治理水患的方法,既不能固执不知变通,拘泥于古代的典章制度,也不能随意
相信别人的话。原因是地形有高有低,水流有快有慢,池塘有深有浅,河流的形势有弯有
直,不经过观察和测量就不能了解它的真实情况,不经过访问,征求意见就不能彻底摸清
情况,因此必须亲自登山涉水,亲自辛劳,不怕吃苦.
从前海瑞治理河流的时候,轻装便服,冒着风雨,在荒村乱流中间来来往往,亲自发给民
工钱粮,一厘也不克扣,并且随同的管理差役也不曾横索一文钱财。必须像这样,才能做
成事情•<(如果贪图安逸,害怕辛劳,计较私利,忘记公益,只想远远地躲开嫌疑,避免抱
怨,那么事情就做不成,水利也就办不好了。
乙文,海瑞,字汝贤,琼山(今海南〉人。考中乡试,被委任为南平县教谕,调任淳
安知县。他穿布袍,吃粗饭,让老仆人种菜自给。总督(官职名)胡宗宪曾经对人说:“昨
天听说海县令为母亲祝寿,才买了两斤肉。“都御史(官职名)鄢懋卿从淳安县经过,海瑞
对他们的招待都很简陋,说淳安县地方太小容不下车马。鄢懋卿非常愤恨。但是他早就听
说过海瑞的名声,因此只好收敛威风离开了。
当时,明世宗在位时间长了,不上朝处理政务,深居在西苑,专心致志地斋戒修道。
总督、巡抚等高官争着向皇帝贡献有祥瑞征兆的物品,礼官总是上表致贺。朝廷大臣中没
有敢说时政的人,海瑞独自上疏。嘉靖皇帝读了海瑞的奏章,十分愤怒,把奏章扔在地
上,对身边的臣子说:“快把他逮起来,不要让他跑掉!”宦官黄锦在旁边说:"这个人向来
有傻名。听说他上疏时,自匚知道冒犯皇上该死,买了一口棺材,和妻子诀别,在朝廷听
候治罪,奴仆们也四处逃散没有留下来的,这样(的人)是不会逃跑的。”皇帝听了默默无
言。过了一会儿又读海瑞的秦章,一天里反复读了多次,为之感动叹息。
7.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盖①汝好学,在家足可读书作文,讲明义理②,不待远离膝下,千里从师。汝既不能如
此,即是自不好学,已无可望之理。然今遗汝者,恐汝在家汨③于俗务,不得专意。乂父
子之间,不欲昼夜督责。及无朋友闻见,故令汝一行。汝若到彼,能奋然勇为,力改故
习,一味勤谨,则吾犹可望。不然,则徒劳费。只与在家一般,他日归来,又只是伎俩④
人物,不知汝将何面目归见父母亲戚乡党⑤故旧耶?
念之!念之!"夙兴夜寐,无忝⑥尔所生⑦!“在此一行,千万努力。
(朱聂《与长子受之》)
【注释】①盖:如果。②义理:指讲求经义、探究名理的学问。③汩:扰乱。④伎俩:
原指不正当的手段,这里是不务正业的意思。⑤乡党:乡里、家乡的人。⑥忝,辱。⑦
所生:生身父母。
(1)解释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含义。
①千里丛师()②夙兴夜寐()
(2)翻译文中画线句。
然今遣汝者,恐汝在家汩于俗务,不得专意。
(3)朱熹在给儿子的家书中流露出的感情十分复朵。结合全文,你能从“父子之间,不欲
昼夜督责”一句中读出这位父亲心中哪些复杂的心理活动呢?
【答案】(1)跟随、跟从:早晨
(2)但是现在让你出外从师的原因,是担心你在家里为俗务所缠身,不能专•心读书学习。
(3)对儿子的不好学充满了失望之情,但是乂担心情急之下的昼夜督责影响父子感情。
【解析】【分析】(1)本题中的“从"是"跟随、跟从“;"夙”是指"早晨”的意思。
(2)在此题中,要注意“然〔表转折)、遣(派遣)、汝(你)、汩(扰乱)、专意(专
心读书)”的意思,必须翻译已来。
(3)“父子之间,不欲昼夜督责”一句,结合上文"汝既不能女I此,即是自不好学,已无可
望之理”可知,表达了对儿子的不好学充满了失望:结合下文希里儿子改掉旧习,发奋学
习,有所作为,“父子之间,不欲昼夜督责”既表达了对儿子的不好学充满了失望,又担心
日夜监督影响父子之间的感情。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⑴跟随、跟从:早晨:
⑵但是现在让你出外从师的原因,是担心你在家里为俗务所缠身,不能专心读书学习;
⑶对儿子的不好学充满了失望之情,但是又担心情急之下的昼夜督责影响父子感情。
【点评】⑴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枳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
断。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
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耍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
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⑵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
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
用法的词语;
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谡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
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参考译文】
如果你努力学习,在家里也可以读书写文章,弄明白言论或文章的内容和道理,用不
着远离父母,千里迢迢地去跟从老师学习。你既然不能这样,就是自己不好学,也不能指
望你懂得这个道理。但是现在让你出外从师的原因,是担心你在家里为俗务所缠身,不能
专心读书学习。同时,父子之间,我也不希望日夜督促责备你。在家里也没有朋友和你一
起探讨,增长见识,所以要让你出去走一走。你要到了那里,能奋发努力有所作为,用心
改去以前的不好的习惯,一心勤奋谨慎,那么我对你还有希望。若不是这样,则是徒劳费
力,和在家里没有两样,以后回来,乂仅仅是以前那样的小人物,不知道你准备用什么样
的面目来见你的父母亲戚I可乡和老朋友呢?
记住!记住!"勤奋学习,不要愧对了父母"这一次行程,要千万努力呀I
8.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大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大学须静也,
才须学也,非学无以u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
驰,意与口去,遂或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选自诸葛亮《诫子书》)
【乙】
百欲汝普①闻人过失,如同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好议论人长短,妄是
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恶之甚矣,所以复言者,施
衿结嫡②,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普不忘之耳。
龙伯高③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杜季
良④豪侠好义,忧人之忧,先人之乐,清浊无所失⑤;父丧致客,数郡生至,吾爱之重
之,不愿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⑥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数者也⑦:效季良
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讫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将下车⑧辄切
齿,州郡以为言,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
(选自马援《诫兄子严教书》有删节)
【注】①汝曹:你等。②施衿结缅:父母送女儿出嫁,给她结好带子,戴好佩巾。③龙
伯高:名述,字伯高。④杜季良:名保,字季良。⑤清浊无所失:指交友不分善恶。⑥
谭敕:谋慎端整。⑦木句比喻相差不远:鹄:天鹅:膂:鸭了。⑧都将下车:指郡守初
到任。
(1)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只标一处)
申父母之戒
(2)解释文中划线词语。
①非学无以U才
②意与日^
③乐人之乐
④数郡里至________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②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③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
(4)"静”对于做人与学习有哪些意义?请根据【甲】文内容简要概括。
(5)这两篇诫勉子侄的书信有不少说理技巧,请说说你从学到了哪些。
【答案】(1)申/父母之戒
(2)①使......增长:离开:以......为乐:全,都
(3)①心绪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生活节俭来培养高尚的品德。②学习必须静下心
来,才十须要勤学苦练。③我常常替他寒心,这就是我不希望子孙效仿他的原因(或因此
我不希望子孙效仿他)。
(4)"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从淡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夫学
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不安静就不能为远大志向而长期刻苦
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置于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
的,小卜功夫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十;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
功。点明了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以及对做人与学习的意义。
(5)【甲】文先运用对比论证,将"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的“静”与“淫慢则不能励精,
险躁则不能治性"的“躁”对比,鲜明突出论证了"静”对治学修身的重要。又运用”比喻论
证",将"时光飞逝、意志消沉的人"比作"枯枝落叶",生动形象论证了需要珍借时间,表达
了诸葛亮对于儿子的殷殷期盼与告诫。
【乙】文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举龙伯高的敦厚谦虚、节约不失威严与杜季良的豪侠
仗义、与人同忧乐。将学习龙伯高不成功还可谦虚与学习杜季良不成功为纨绮作对比,具
体宜观、权威有力、鲜明突出论证做人要厚到谨慎,不随便论人长短,恭谦节俭。表达了
马援对兄子的谆谆教诲。
【解析】【分析】(1)这句话的大意是:父母一再告诫的一样。"父母之戒”做“申”的宾
语,动宾之间应该停顿,故这句话的朗读停顿方法是:申/父母之戒。
(2)根据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广""乐"属于词类活用,"广”,
使……增长:“乐一以……为乐";去"属于古今异义词,离开的意思。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
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以:来。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养德:培养品德。故此句可
以翻译为:心绪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生活节俭来培养高尚的品德。②夫:段首或句
首发语词,引出卜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才:才十。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学习必须静
下心来,才干须要勤学苦练。③为:替:是以:因此,所以:效:效仿。故此句可以翻译
为:我常常替他寒心,这就是我不希望子孙效仿他的原因(或因此我不希望子孙效仿
他)。
(4)结合有关“静〃的语句分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说明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恬静寡欲能让人明确志向,达到远大目标:“夫学
须静也,才须学也"说明静心学习可以增长才干。据此理解概括答题,意对即可。
(5)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说理技巧,【甲】把"静"和“躁”对人的修身和学习产生的结果作对
比,通过对比,让人领悟到“静〃对治学修身的重要性。将“时光飞逝、意志消沉的人"比作
“枯枝落叶",生动形象论证了珍借时间的重要性。【乙】举龙伯高和杜季良的事例,运用
了举例论证的方法,而且把龙伯高的敦厚诚实与杜季良的豪侠好义,有正义感进行对比,
这样通过举例和对比的论证方法有力地论证做人要厚到渔慎,不随便论人长短,恭谦节俭
的观点,表达了马援对兄子的谆谆教诲。
故答案为:⑴申/父母之戒
⑵使......增长;离开;以……为乐;全,都
⑶①心绪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生活节俭来培养高尚的品德。②学习必须静下心来,
才干须要勤学苦练。③我常营替他寒心,这就是我不希望子孙效仿他的原因(或因此我不
希望子孙效仿他)。
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从淡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夫学须
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不安静就不能为远大志向而长期刻苦学
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置于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
的,不下功夫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
功。点明了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以及对做人与学习的意义。
⑸【甲】文先运用对比论证,将“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的"群"与“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
则不能治性"的"躁”对比,鲜明突出论证了"静”对治学修身的重要。又运用"比喻论证",将
"时光飞逝、意志消沉的人”比作“枯枝落叶”,生动形象论证了需要珍借时间,表达了诸葛
亮对于儿子的殷殷期盼与告诫。
【乙】文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举龙伯高的敦厚谦虚、节约不失威严与杜季良的豪侠
仗义、与人同忧乐。将学习龙伯高不成功还可谦虚与学习杜季良不成功为纨绮作对比,具
体直观、权威有力、鲜明突出论证做人要厚到谨慎,不随便论人长短,恭谦节俭。表达了
马援对兄子的谆谆教诲。
【点评】⑴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
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
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
子的结构。
⑵本题考查理解词义的能力。文言实词中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是考试
中经常要考的,而且也是容易做错的题目,这样的知识只能靠平时勤记忆,多应用。复习
时可以整理成册,多翻多看,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记忆,这样答题的准确率就会提高。
⑶此题考查翻译文言文中的重点句子的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
翻译一般都是文中的名句,翻译时既讲究字字落实,苞思止碑、句总完整、语句通顺,乂
要注意句子中的关键词和特殊句式。
⑷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
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⑸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议论文中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有:
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②道理论
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深入。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
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是突出强调了论点。
【译文】
我希望你们听说了别人的过失,像听见了父母的名字:耳朵可以听见,但嘴中不可以议
论。喜欢议论别人的长处和短处,胡乱评论朝廷的法度,这些都是我最深恶痛绝的。我宁
可死,也不希望自己的子孙有这种行为。你们知道我非常厌恶这种行径,所以我是一再强
调的。就象女儿在出嫁前,父母一再告诫的一样,我希望你们牢牢记住。
龙伯高这个人敦厚诚实,说出的话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谦约节俭,待人又不失威严。
我爱护他,敬重他,希望你们向他学习。杜季良这个人豪侠好义,有正义感,把别人的忧
愁作为自己的忧愁,把别人的快乐作为自己的快乐。无论什么人都结交。他的父亲去世
时,来了很多人。我爱护他,敬重他,但不希望你们向他学习。(因为)学习龙伯高不成
功,还可以成为谨慎谦虚的人。就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鸯“。向一旦学习杜季艮不成功,
那你们就成了纨绮子弟。就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犬”。到现今杜季良(的结局)还不知
晓,郡将到任就怨恨(杜季良),州郡的长官也屡屡提及(杜季良)。我常常为他担心,
这就是我不希望了•孙向他学习的原因了。
9.阅读卜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卜列小题。
(甲)
①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偃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
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僦,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
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
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②己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
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
①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①,欧阳公②作州之二年,构③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
名之义。既又直④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日“醒心”,使巩记之。
②凡公与州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或醉旦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
之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
则其心洒然⑤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噫!其可谓善取乐而山泉之间矣。
③虽然,公之乐,吾能言之。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⑥,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公乐
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皆公乐哉?乃公奇总于此也。
节选自曾巩⑦《醒心亭记》
(注释):①涯:岸边。②欧阳公:即欧阳修。③构:搭建。④直:当,临。⑤洒
然:洒脱的样子,形容亳无拘束。⑥吾君:指皇帝:优游:悠闲自得;无为:清静自然。
⑦曾巩(1019-1083):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此文是作者应其师欧阳修之托而写
的。
(1)解释下面划线的词。
①罡偻提携()
②耳新乎其所闻()
③非丝非竹()
(2)下列各组划线词在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临溪面渔/则必即醒心面望
B.行者休王树/所欲有甚王生者(《鱼,我所欲也》)
C.以见夫群山之相环/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
D.醒能述幺文者/君子深造之幺道(《孔孟论学习》)
(3)将选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酷也。
②其可谓善取乐十山泉之间矣。
(4)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甲文第一段描写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个场景,充分表现了滁人、宾
客、太守的欢乐。
B.甲文写滁州的老老少少互相提携出游,前后呼应,歌声不断的情景,正是政通人和的具
体体现,由此"J见,欧阳修虽遭贬,但他并不消沉,而是为政一方,造福一方。
C.甲乙两文都写了太守的醉和众宾的欢,都表现了与民同乐的主题,而乙文的景色更富于
变化,更能表现作者爱好游乐的性格。
D.在滁州西南泉水边,有“丰乐亭"和"醒心亭":"醒心亭"在“丰乐亭”的东边,地势比“丰乐
亭”高。欧阳修与众宾客游乐时,一般是在“丰乐亭"饮酒喝茶,有时醉了或感觉疲劳时就到
"醒心亭”去眺望风景。
(5)(甲)文的“太守之乐”与(乙)文中的“公之乐”分别指什么?
【答案】(1)弯腰曲背,这里指老人;使……(感到)新(鲜):弦乐器
(2)B
(3)①(那个)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醵醺地坐在人群中间的,是太守喝醉了。②这
大概可以称得上是善于在山水之间寻找快乐了。
(4)A
(5)“太守之乐”是指与民同乐,乐民之乐;“公之乐”指国家安定,百姓丰衣足食。
【解析】【分析】(1)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新":使……(感到)新鲜。“丝:弦乐器。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占。而“区偻”作为生僻词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句意)
是作答的关键。
(2)A.都是表修饰的连词。B.前者"在“,后者"比”。C.都是主滑之间的助词,取独,不
译。D.都是“用”之意。故选B。
(3)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苍颜”:脸色苍老。“颓然”:醉醺醺地。“乎J于。
“其”:这。还有“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矣”判断句
的翻译。
(4)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都是陪衬太守的乐。主要表现作者与民同乐的情怀。所以
”充分表现了滁人、宾客、太守的欢乐"错。故选A。
(5)比较阅读。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苜先理解好两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
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甲文的“太守之乐"即与民同乐,乐民之乐;“公之
乐”可分析“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
皆公乐哉"几句,即可得出指国家安定,百姓丰衣足食的答案。
故答案为:⑴弯腰曲背,这里指老人;使......(感到)新(鲜);弦乐器
⑵B:
⑶①(那个)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触醵地坐在人群中间的,是太守喝醉了。②这大
概可以称得上.是善于在山水之间寻找快乐了。
⑷A;
(5)“太守之乐”是指与民同乐,乐民之乐:“公之乐”指国家安定,百姓丰衣足食。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
进行理解,词谙的意思口J根据知识的枳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
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注意平时掌握常见虚词
的意思和用法,注意结合句意进行辨析。
⑶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
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枳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
进行积累。
⑷本题考资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
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
进行积累。
⑸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和分析,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注意对
文章重点思想情感的归纳和概括。
【附参考译文】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
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
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
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赢
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个脸色苍老的老
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林,鸟
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
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
了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服务培训教材课件
- 腺病毒诊疗规范
- 法治教育的重要性与实施策略
- 水果运输司机劳务合同
- 2024温州市龙湾区职业技术学校工作人员招聘考试及答案
- 2024沈阳市辽中区职业教育中心工作人员招聘考试及答案
- 工程维护及保养合同2025
- 离婚合同签订时债权处理的五大要点
- 物业保安服务礼仪培训
- 共有产权房屋买卖合同
- 照明维护方案
- 设备管理制度的风险评估与防范方案
- 办公楼装饰工程设计及施工招标文件室内装饰
- 半导体行业对国家国防战略的支撑与应用
- 2024年十堰市中小学教师职称晋升水平能力测试题附答案
- 智能点滴自动监控方法设计
- 特殊土地基处理措施课件
- 2023年中国海洋大学辅导员招聘考试真题
- 神经内科护理查房课件眩晕
- 框架结构房屋的流水施工
- Python数据挖掘实战全套教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