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 单元测试(含答案) 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统编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1页
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 单元测试(含答案) 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统编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2页
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 单元测试(含答案) 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统编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3页
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 单元测试(含答案) 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统编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4页
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 单元测试(含答案) 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统编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1.中世纪晚期,佃农除了缴纳习惯地租之外,还需要在保有地继承或流转时向领主缴纳土地易主费。此时这两笔本不相关的租费合并计算——不变更受习惯法保护的偏低的习惯地租,提高以往不受习惯法重视的土地易主费——并逐渐演变为随市场波动的商业地租。这一变化(D)。A.加速价格革命的进程 B.破坏了习惯法的权威性C.强化了封建契约关系 D.促进了农业经济的转型2.14世纪,英国埃尔顿庄园的领主把19个茅舍农告上法庭,茅舍农被指控没有将牧草装上马车。庄园法庭根据佃农需“用自己的时间割半英亩草,作为地租缴纳,并要垛成堆”的劳役惯例,判定佃农胜诉。据此可知(B)。A.领主和佃农的法律地位平等B.封建庄园蕴含契约精神C.领主权力受到法律限制D.佃农赋役负担有所减轻3.据记载,13世纪英国诺福克郡的某庄园内有2700余亩地。其生产的粮食中,燕麦主要用来喂马,几乎不出售,大麦自用的也不少,只有小麦才全部出售,而且使用的手工业品大多自制,另外还出售水果和酒。这一现象表明当时该庄园()。A.仍以自给自足经济为主B.经济来源依赖副业收入C.以市场为目的进行生产D.供求关系处于紧张状态4.14世纪,法国国王开始将巴黎作为固定驻地,卢浮宫、圣保尔宫等相继建造。同时,英国国王爱德华三世和理查二世也致力于兴建大型建筑,如温莎城堡。这一现象反映了(C)。A.文艺复兴运动影响扩大B.文化传承得到政府重视C.封建君主强化自身权威D.城市自治具备现实基础5.到15世纪末,欧洲建立民族国家的趋势已很明显。西班牙的伊莎贝拉一世(1474—1504年在位)、英国的亨利八世(1509—1547年在位)、法国的弗朗西斯一世(1515—1547年在位)等君主主政下的政治结构都已非常强大。这一现象对当时的欧洲来说()。A.迎合了社会发展的要求B.造成资产阶级革命爆发C.巩固了天主教会统治D.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6.12世纪,西班牙人本杰明在其游记中记载,形形色色的商人聚集在君士坦丁堡,他们来自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埃及、巴勒斯坦、俄罗斯、匈牙利、意大利和西班牙。据此能得出的结论是(C)。A.罗马帝国境内商业贸易空前繁荣B.经济发展导致西欧的城市兴起C.拜占庭帝国具有重要的国际贸易地位D.征收重税影响东西方之间贸易7.15世纪后期,奥斯曼苏丹穆罕默德二世不再临朝听政,国家常务决策交于“御前会议”,此会固定每周召开4次“御前会议”,每次7—8小时,参会大臣包括宰相在内共9人。苏丹若参会则在会议室旁的小隔间旁听,通过纸条向大臣传递意见。这说明奥斯曼帝国(D)。A.参考明朝内阁制的设计B.遭遇权臣架空君权的危机C.为虚位君主制提供借鉴D.强化君主控制朝政的能力8.笈多帝国时期,国王扩大了赠赐土地的规模。赐地文书规定,政府放弃所赠土地的行政司法权,以及包括森林、牧场和矿藏在内的地上、地下的全部资源;土地上的耕作者和手工业者同样随土地转到封地占有者的控制之下。这促进了笈多帝国(D)。A.商品经济的繁荣 B.专制王权强化C.行省制度的建立 D.封建化的进程9.在德里苏丹国统治印度时期,田赋的征税对象为拥有土地的农民。农民进城出售农产品,换取货币,以现金缴纳赋税。苏丹沙姆斯-乌德-丁·伊勒图特米什发行标准货币银坦卡,结果整个南亚次大陆被卷入货币交换关系之中。这说明德里苏丹国的赋税体制(C)。A.发挥了调节物价的功能B.减轻了对农民的封建剥削C.促进了区域市场的发展D.有利于维护社会长期稳定10.德川幕府将朱子学奉为官学,注重以君臣关系和家族关系维持社会秩序。德川家康曾亲自邀请“日本朱子学之祖”藤原惺窝为诸侯公卿讲授“四书”。这反映德川幕府(A)。A.注重加强思想教化 B.开始重视儒家思想C.重在调解高层关系 D.试图全面学习中国11.603年,日本圣德太子制定了“冠位十二阶”,规定官阶不可世袭,升迁由个人才干、业绩及资历决定,而不再仅仅由门第出身决定。604年,他制定了“宪法十七条”,号召臣民“以礼为本”,强调礼制的重要性。圣德太子的这些改革措施(B)。A.使中华文化开始传入日本B.为大化改新奠定了基础C.限制了武士集团权力扩大D.实现了日本社会的转型12.对非洲内部进行考察,地处非洲东北、红海沿岸的阿克苏姆文明发展相对比较快,而其他交通不便的地区始终处于原始状态,即使曾经发展到较高水平的南非的大津巴布韦,后来也不知所终。材料的主旨是(A)。A.文化交流对文明发展有重要意义B.探索非洲历史文化遗产任重道远C.气候条件导致大津巴布韦的衰落D.战争对文明扩张和融合的重要性13.下图为阿尔及利亚的著名岩画《双角女神》,创作于约公元前4500年至前2000年。图中描绘的是一个掌管五谷的女神,她的面部周围有斑点状围帘,人物四周是一片播撒种子的庄稼地。该画作()。A.真实还原当时人们劳动的场景B.体现历史价值和艺术审美的融合C.说明岩画最早在非洲地区出现D.反映牛耕技术在当地已普遍推广1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著作中指出:“阿兹特克人与印加人不同,他们并不试图使被征服者受阿兹特克人的生活方式的同化,他们为所有人都享有公民权作准备。”这说明在阿兹特克人国家()。A.中央对地方实行严格的控制B.被征服者由原部落管理C.被征服地区对国家没有义务D.所有人都可享有公民权15.下图所示是一块用玄武岩凿成的阿兹特克“日历石”,也称“太阳石”。日历石内环的20个象形符号,是阿兹特克占卜历的20个天名符,它们与1—13的数字分别搭配,就可得出260个不同的天名。由此可见,阿兹特克人()。A.实行神权专制统治B.具备一定的天文学知识C.有独特的宗教信仰D.运用历法指导农业生产16.有学者认为:“非洲和美洲虽然独立发展起自己的文明,但都经历了农业的产生和发展,社会分工引起的社会分化和统治阶级的产生,以及国家制度的建立。如果说东非和西非都不同程度受到伊斯兰教和阿拉伯人贸易的影响,美洲印第安人则完全是在当地农业革命的基础上,因征服和社会分化而进入文明时代,并建立国家的。”该学者意在说明()。A.古代文明产生的多元性B.人类历史发展具有统一性C.美洲文明发展的独立性D.非洲和美洲文明的同源性二、非选择题(52分)17.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中世纪时,西欧封建主之间形成封君封臣关系。行臣服礼是受封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行礼时封臣要脱帽、下跪,解下所佩戴的武器,向封君宣誓,誓词不外乎是“从现在起,我就像一个封臣对封君那样真诚无欺地效忠于您”等。封君要授予封臣一块封土,颁授封土仪式在封臣礼节完成后举行,封君或手执封土的象征物,或将作为象征的麦秆、泥土授予封臣。封臣死后,其子继续领有封土须重新向封君行臣服礼。——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下卷)》(1)根据材料,概括封君封臣制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封君封臣制的影响。(4分)(2)结合中国史和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分析西周分封制与中世纪西欧封君封臣制的异同。(10分)18.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早在阿拉伯国家成立之初,穆罕默德就注重提高阿拉伯人的文化水平。因此,历代统治者都比较注重对先进文化的摄取。他们一方面积极网罗各种人才为帝国服务,另一方面组织力量大力翻译和研究古代希腊、波斯和印度的文化典籍与著作。经过长期的努力,帝国境内的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和阿拉伯的传统文化被整合起来,形成一种崭新的阿拉伯文化。——摘编自朱寰主编《世界上古中古史(下册)》材料二在中日文化交流中,隋唐以前,主要通过中国移民赴日本传播中国先进文明,带去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隋唐时期,中日主要通过互派使节人员来往,尤其是日本派遣大批遣唐使、留学生、留学僧来华,出现了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第一次高潮。交流内容则以制度文化层面为主,同时也涉及精神文化如佛教、建筑、雕塑、诗歌等方面。——摘编自王晓秋《中日文化交流史话》(1)根据材料一,概括阿拉伯统治者在文化领域采取的主要措施。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阿拉伯在东西方文化交流方面所作的贡献。(6分)(2)根据材料二,分别归纳隋唐以前和隋唐时期,中日交流在形式上和主要内容上的变化。(6分)(3)综合以上材料,你能得到怎样的启示?(2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埃塞俄比亚国家的核心地带最初在古代阿克苏姆城市国家。公元前后,建立在贸易和征服基础之上的阿克苏姆王国兴起,当地居民与罗马帝国保持着相对紧密的贸易往来。阿克苏姆国王厄查纳(320—360年在位)在其统治末期皈依基督教,是首个确立基督教信仰的非洲国王。阿克苏姆王国于7世纪后趋于衰落。受到来自北部阿拉伯和东南部索马里穆斯林的威胁,到12世纪,埃塞俄比亚国家已经被迫向南部和西部发展。14—15世纪,埃塞俄比亚帝国处于强盛期,进行政治和文化扩张。埃塞俄比亚所在的非洲东北部是非洲大陆唯一保留基督教信仰的原住民地区。——摘编自[美]萨义德·A.阿德朱莫比《埃塞俄比亚史》材料二1270年,叶库诺·阿姆拉克建立起埃塞俄比亚帝国。这是一个实行封建制的帝国,帝国管辖下的各王国与皇帝保持着臣属关系,为帝国征收贡赋,并提供军队。由于国内市场不发达,对外贸易衰退,帝国内地租和贡赋均用实物缴纳,俸禄和交换也用实物。农民除缴纳租税和服劳役外,还必须服兵役。皇室、寺院和世俗领主大约拥有全国耕地的3/5,科普特教会(基督教)和政府关系密切。教会上层人物势力很大,他们可以干预帝位的继承,甚至能够借助宗教力量发动内战,文化事业也被操纵在教会手中。——摘编自许永璋、王严、武涛《非洲五十四国简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埃塞俄比亚确立并维持基督教信仰的原因。(4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埃塞俄比亚帝国统治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埃塞俄比亚帝国的统治。(8分)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有学者认为,严格的等级划分是玛雅后古典期文明销声匿迹的首要原因。玛雅高深的知识和文化只掌握在极少数贵族和祭司的手中,占玛雅人口绝大多数的下层劳动者完全是文盲。这些养尊处优的贵族知识分子,在繁华殆尽后难以生存,乃至很快消失,也带走了辉煌无比的玛雅文明。留下来的普通玛雅农民,无法读懂那些文字和史书。西班牙入侵后,玛雅璀璨的文明虽然几经糟蹋,但余晖至今仍在坚定闪烁。尽管欧洲天主教和现代工业文明对玛雅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但我们仍可在某些细微之处,发现玛雅文明的踪迹。现在的玛雅人,信耶稣也信羽蛇神,我们所看到的,是一股融合殖民时代文化和玛雅精神的双重文化。——摘编自李均《神秘莫测的玛雅文明》(1)根据材料,概括玛雅文明湮灭的原因和玛雅文明余晖的特点。(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玛雅文明对现代文明的启示。(5分)

参考答案1.D2.B3.A4.C5.A6.C从本杰明在其游记中的记载来看,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的首都)是一个汇集了来自不同地域商人的重要中心城市。这些商人来自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埃及、巴勒斯坦、俄罗斯、匈牙利、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地,这说明拜占庭帝国具有重要的国际贸易地位,故选C项;罗马帝国在395年已经分裂,材料所述为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排除A项;君士坦丁堡为东欧城市,而非西欧城市,排除B项;奥斯曼帝国征收重税影响东西方之间贸易,材料中并没有征税的信息,排除D项。7.D据材料“不再临朝听政”“在会议室旁的小隔间旁听,通过纸条向大臣传递意见”可知,苏丹并不亲自参与朝政,但可以通过小隔间监视大臣,从而强化了对朝政的控制能力,故选D项;明朝内阁是皇帝的内侍机构,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据材料“通过纸条向大臣传递意见”可知,最高决策权依然在苏丹手中,权臣并未架空君权,排除B项;材料中苏丹可以通过小隔间监视大臣,加强了君主的实际权力,排除C项。8.D据材料“国王扩大了赠赐土地的规模”及所学可知,笈多王朝时期,国王赐给官吏、贵族、寺院的封地逐渐演变为世袭的私有领地,封建采邑制度至此形成,封地领有者往往将君主封赐的领地再分封赏赐给自己的臣属。封地的层层再分封形成等级制的附庸臣属关系,促进了笈多帝国封建化的进程,故选D项;材料述及的是笈多帝国的土地赠赐制度,与商品贸易无关,无法促进商品经济繁荣,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国王扩大了赠赐土地的规模,不能强化专制王权,排除B项;笈多帝国除国王直接控制的地区外,其余大部分地区仍保留原来的藩王,政令不够统一,德里苏丹国在地方实行行省制,排除C项。9.C德里苏丹国使用现金缴纳田赋,使“整个南亚次大陆被卷入货币交换关系之中”,这说明德里苏丹国的赋税体制推动了南亚次大陆区域市场的发展,故选C项;材料未体现调节物价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中德里苏丹国征收现金田赋,拥有土地的农民都要缴纳田赋,对农民的封建剥削并未减轻,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以现金缴纳田赋的影响,社会长期稳定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10.A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德川幕府将朱子学奉为官学,并且注重以君臣关系和家族关系来维持社会秩序,这表明德川幕府注重加强思想教化,故选A项;“开始”一词说法有误,排除B项;调解高层关系不是推崇朱子学的目的,排除C项;“全面学习中国”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11.B据材料“官阶不可世袭”“升迁……不再仅仅由门第出身决定”“号召臣民‘以礼为本’,强调礼制的重要性”等并结合所学可知,圣德太子的这些改革措施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世袭贵族,有利于削弱贵族的势力,强调礼制,树立天皇权威,为大化改新奠定了基础,故选B项;秦汉时期,中华文化就已经传入日本,排除A项;日本武士集团形成的时间是10世纪左右,排除C项;圣德太子的改革为大化改新奠定了基础,大化改新实现了日本社会的转型,排除D项。12.A结合所学可知,阿克苏姆文明发展较快的原因是阿克苏姆王国地理位置优越,接近红海沿岸,易于进行文化交流,而津巴布韦等地方因为地理位置不够优越,难以与外部进行文化交流,文明发展缓慢,故选A项;文明交流并不等于探索非洲历史文化遗产,排除B项;大津巴布韦的衰落和气候条件没有直接的关联,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文明交流,并没有特指通过战争进行交流,排除D项。13.B据材料“一个掌管五谷的女神”“她的面部周围有斑点状围帘,人物四周是一片播撒种子的庄稼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岩画中的女神和对五谷的描绘,蕴含了古代非洲地区的农业生产信息,具有历史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故选B项;该画未必能真实反映出当时人们劳动的场景,可能只是艺术家的艺术创作,排除A项;仅凭阿尔及利亚的岩画《双角女神》不能断定岩画最早在非洲出现,排除C项;岩画虽然展示了种植的场景,但并没有明确描绘出牛耕技术的存在,排除D项。14.B据所学可知,在阿兹特克人国家,被征服者由原来的部落首领管理,故选B项;在阿兹特克人国家,被征服者由原来的部落首领管理,说明中央对地方没有实行严格的控制,被征服者需要向阿兹特克人国家缴纳贡赋,说明被征服地区对国家有义务,故排除A、C两项;在阿兹特克人国家,并非所有人都享有公民权,排除D项。15.B据材料可知,阿兹特克“日历石”用象形符号和数字搭配,得出的260个天名可用来记录时节,这体现了阿兹特克人具备一定的天文学知识,故选B项;神权专制统治是政权管理方式,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阿兹特克人用符号记录他们对世界的认知,这并非宗教信仰,排除C项;由材料仅能得知阿兹特克人有自己的历法,历法的作用在材料中并未提及,因此阿兹特克人运用历法指导农业生产无从得知,排除D项。16.B据材料“都经历了农业的产生……国家制度的建立”可知,非洲和美洲虽独立发展起自己的文明,但都经历了原始农业的产生、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阶级的产生及国家的形成,即人类历史发展具有统一性,故选B项;古代文明产生的多元性表现在最初的文明分别出现在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欧洲巴尔干半岛和爱琴海地区,排除A项;美洲文明发展的独立性不能完整概括材料信息,排除C项;“非洲和美洲文明的同源性”说法错误,两洲之间隔着大西洋,由于生产力水平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在新航路开辟之前,两洲文明基本没有交集,排除D项。17.【答案】(1)内容:封君授予封臣土地,封臣向封君宣誓效忠。(2分)影响:国王或皇帝是名义上的统治者,封臣在各自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政治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2分)(2)异①社会阶段:封君封臣制—封建社会;分封制—奴隶社会。②联系纽带:封君封臣制以土地为纽带,靠效忠维系;分封制以血缘为纽带,靠宗法制维系。③内部关系:封君封臣制下,各级封建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