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单元综合测试_第1页
06-单元综合测试_第2页
06-单元综合测试_第3页
06-单元综合测试_第4页
06-单元综合测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单击添加副标题汇报人:小明单元综合测试过综合单元学习成果反馈汇报人:小明150分钟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新一轮科技革命成果正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劳动者再没有以往那么单纯,人和机器人建立了多重内部关系,这都体现了劳动者的深刻变化。劳动者的变化,已不是蓝领、白领、金领之类的升级和变化,也不是体力型、知识型、科技型的智能化升级。当下,人的健康、安全和长寿,以及人的体质和智能,是劳动者最重要的内涵。劳动者质量取决于人的体质和智能。农业科技促进了粮食增产,现代医学科技渐渐普惠大众,这都使更多劳动者的健康和营养得到保障。老弱病残虽然不是直接的劳动者,但如果他们的疾病能够得到治疗,生活能够得到保障,也能解除劳动者的后顾之忧,实际上也能间接改善劳动者工作、生活的条件和环境。教育科技(特别是这些年数字技术)的兴起,机器人和人工智能跻身劳动者行列,促进了劳动生产的精准化,提高了劳动者的整体智能技能水平,进而提高了劳动效率。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取代了劳动者的一些急难险重的岗位,这能大大减少人类劳动的风险,使人可以更加安全、舒适地劳动。可以预见,未来机器人、人工智能作为新的劳动力将取代部分人的劳动和工作,人类将主要从事科技、研究、娱乐、游戏、创作等获得精神快乐的智能劳动,这更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全面素质。生物技术的发展,以及相关产业的跟进,诸如生产新器官、大脑记忆体、骨干、皮肤等医药产品,加之健康护理服务不断完善,在减少病痛的基础上,使人类的寿命得到了普遍延长。这都有可能激活劳动者的活力,潜在地延长劳动者的有效劳动时间。总而言之,我们体会到恩格斯所说的劳动创造了人中的“人”是一种未完成的、开放的存在。劳动与人也不是终极定义,而是一个发展和开放的体系。最初的劳动创造人,是经过制造工具到产生语言,使人成为劳动者;经过长期劳动,使人变得更加不同、更加完善和更加多方面;经过人的自然体质的成长到人的劳动协作的社会性成长,促进了劳动者与劳动工具、劳动对象一起成长,说明人成为生产力的活的源泉和决定因素。现在的数字智能科技和基因技术的发展,揭示了人在持续进化,随着科技对人的积极影响,我们有可能对人进行重新定义,人和劳动都将会有新的内涵。(摘编自邵春堡《劳动力内涵发生深刻变化》)

材料二:近年来,人们享受着数字劳动带来的自由与便捷的同时,也面临着被数字平台和智能算法遮藏的危机。数字劳动是随着大数据、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兴起,由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技术共同创造的劳动新形态。在数字劳动中,作为劳动者的用户和数字平台之间的关系变得不再单纯。这需要我们从多个维度反思数字劳动。第一,用户主体被异化。数字劳动依托数字平台,以创造价值为目的。当下,用户主体可以随时随地在网络平台更新状态、图片、轨迹,平台将用户更新的内容生成数据,这使得平台上的用户拥有了“数字身体”。“数字身体”具有经济价值,有时候还会对现实身体产生数据霸权,从而控制人的行为。此外,数字劳动主体在线分享、点赞、发帖、转发等行为,隐含了情感倾向、伦理道德原则与消费理念等。你是否发现,每次打开熟悉的APP,都能看到你想看到的推送?这是因为,平台会不断监控用户兴趣、浏览内容、社会关系等,并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以一种定制化的方式共享给更多用户。这种把用户注意力和意识进行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的行为,也被视为创造价值的劳动。而在此过程中,用户自身情感状态和影响力往往会被隐蔽地让渡给数字平台,但并不会因此得到相应的报酬。故而,用户的主体性被遮蔽,甚至被异化。第二,休闲时间劳动化。数字劳动场所也发生了变化,工作地点从“工厂”扩展至“生活世界”,社会成为工厂的一种功能,即社会的工厂化。社会工厂的形成,导致数字劳动具有了娱乐性与生产性的双重维度,工作和娱乐的关系正在发生改变。在此意义上,数字劳动重构了娱乐与工作的界限,对生活世界的时间进行了侵蚀和掠夺,即劳动时间延伸到休闲时间,休闲时间转变为劳动时间。日常生活分为典型的工作时间和自由时间,对应场所也分为工作场所和家庭场所。为获得更多利润,企业会尽可能增加剩余劳动时间或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996”“007”等工作模式正成为许多打工人无法避免的困境。因此,数字加速主义正在诞生,数字劳动不再是简单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是把休闲时间变成了劳动时间。第三,数字平台的规训力量。作为人和生活世界的技术中介,数字平台通过量化、提取的方式,将生活简化为可被记录和交换的数据和商品。数字劳动尽可能利用算法攫取非物质生产劳动中的信息交流、情感、认知、合作等一般智力要素,进而将这些要素在用户持续生成、复制和反复使用一系列数字化过程中升值。在智能化数字平台控制数字劳动过程中,一个显著的现象是,重要的决策权逐渐授权给智能算法,从而建构出一种基于算法权力的数字控制。算法不仅是一种基于大数据的逻辑运算,而且在我们的生活中执行越来越多的重要决定,在大数据的驱动下成为新的社会权力中间人,促使社会管理和控制自动化,并提高了资本积累效率。所以,数字平台并非一种客观中立的工具,而是一种具有社会权力且由数字资本驱动的自动化控制机制。从更广大的层面而言,数字平台可以通过分类识别各类人员、数字劳动行为和结构偏好,重塑社会和经济系统的劳动方式。更有甚者,数字平台通过信息收集与整合、判断与决策、执行和反馈,塑造了强大的数字劳动秩序。(摘编自张灿《多维反思数字劳动》)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A.现代农业科技、医学科技和教育科技的发展,促进了劳动者体质和智能的提升,从而提高了劳动者的质量。B.生物技术等科技的发展,延长了人类寿命,可能会激活劳动者的活力,这潜在地延长了有效劳动时间。C.数字劳动以数字平台为场域,使用户主体拥有数字身体,相对于现实身体,数字身体更能控制人的行为。D.数字劳动尽可能攫取平台上情感、认知等要素,并在用户持续数字化运作过程中实现对要素的利用与升值。【解析】“数字身体更能控制人的行为”错。由材料二第二段中的“有时候还会对现实身体产生数据霸权,从而控制人的行为”可知,原文并没有把数字身体和现实身体进行比较。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A.作为新劳动力,未来机器人、人工智能将取代部分急难险重的岗位,这让人们探索智能劳动更有动力。B.依据恩格斯的观点,未来劳动者的内涵可能会超越“人的健康、安全和长寿,以及人的体质和智能”等范畴。C.数字劳动具有娱乐性与生产性的双重维度,社会变得工厂化,这使得工作地点从“工厂”扩展至“生活世界”。D.两则材料都运用了举例论证,以具体生动、贴近生活的事例,呈现了数字科技发展塑造的新型劳动样态。【解析】“未来机器人、人工智能将取代部分急难险重的岗位”变已然为未然。材料一第四段说的是“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取代了劳动者的一些急难险重的岗位”。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CA.教育科技特别是数字技术的兴起,令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短期培训得到发展,劳动者能够即时学习。B.AI翻唱孙燕姿歌曲说明无论人的情绪多么复杂,AI都可能以细腻表达叩击灵魂深处,取代人类歌声。C.ChatGPT拓展了机器人取代人类劳动的边界,在许多岗位上有望取代人类,这促使劳动者提升劳动力。D.随着医疗水平和粮食供给的改善,中国人平均寿命增长至2023年的77.3岁,我国人口数量平稳增长。【解析】A项,“劳动者能够即时学习”,体现了材料一“人的体质和智能,是劳动者最重要的内涵”的观点。B项,“取代人类歌声”体现了材料一“机器人和人工智能跻身劳动者行列,促进了劳动生产的精准化”的观点。C项,“在许多岗位上有望取代人类,这促使劳动者提升劳动力”与材料一观点“取代部分人的劳动和工作……这更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全面素质”相悖,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的观点。D项,“平均寿命增长”体现了材料一“人的健康、安全和长寿……是劳动者最重要的内涵”的观点。4.真实生活情境

+文本解读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相关内容,下列对下面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某公司员工小A在上午11点下单,半小时后,便收到“外卖已送达”的送餐提示;加班至晚上10点,他打开网约车平台,5分钟内坐上了回家的车;洗漱过后,小A如往常一样刷着手机,各大APP推送的内容正是他最近关注的话题,他看到一个关于“效率提升”的付费课程与其工作息息相关,于是立即购买了该课程。A.“半小时后”“5分钟内”等时间词,体现了数字技术提高了劳动效率。B.“网约车平台”“各大APP”等的使用体现了数字劳动令休闲时间劳动化。C.“推送的内容正是他最近关注的话题”体现了数字技术使劳动者主体性被遮蔽。D.“购买了该课程”体现了数字技术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全面素质。【解析】数字劳动令休闲时间劳动化指的是数字劳动的工作地点从“工厂”扩展至“生活世界”,劳动时间延伸到休闲时间,“网约车平台”“各大APP”等的使用不属于劳动。√5.两则材料对“劳动者”的看法和态度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6分)【答案】材料一认可劳动者的进步,认为劳动者能利用数字智能科技,全面提升自己的素质。材料二担心在数字时代,劳动者被异化,休闲时间被侵占,劳动秩序也被重塑。(6分)【解析】根据材料一中的“劳动者再没有以往那么单纯,人和机器人建立了多重内部关系,这都体现了劳动者的深刻变化”“人类将主要从事科技、研究、娱乐、游戏、创作等获得精神快乐的智能劳动,这更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全面素质”“现在的数字智能科技和基因技术的发展,揭示了人在持续进化,随着科技对人的积极影响,我们有可能对人进行重新定义,人和劳动都将会有新的内涵”等可知,材料一的作者看到了“新一轮科技革命”背景下对劳动者有利的新变化,认为劳动者可以全面提升自己的素质。根据材料二中的“面临着被数字平台和智能算法遮藏的危机”“在数字劳动中,作为劳动者的用户和数字平台之间的关系变得不再单纯”及对数字劳动进行的三方面的反思可知,材料二的作者对劳动者的变化有深深的担忧,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对人的影响的结果不太乐观。(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为了走出大山曹卫华谢成芬【注】嫁到海子坝村时,村里还不通电,不通公路。海子坝是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蚌谷乡的一个村民小组,西畴县大部分土地是山区,是中国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而海子坝村尤甚。谢成芬勤劳,脑子灵,嫁过来三年就把日子过得风生水起,盖了村子里最好的房子。可同村的乡亲们仍过得十分艰难。1996年换届选举,谢成芬被选为村小组长,村民们希望她带着大家,把日子过富裕。海子坝村的土地都是石窝子地,一个石窝子只能种几棵苞谷,一亩地一年只能收百把斤苞谷。谢成芬开始带领乡亲们在石窝子里炸石改地。她动员大家集资,买来大锤、钢钎、凿子,带着大家早出晚归,打眼放炮炸石头。干了将近一年,石头炸得差不多了,他们又到河沟里去挑土,把地垫高了几十厘米。就这样,原来的几百亩石窝子地,变成一千多亩良田,粮食产量翻了四倍。2008年,谢成芬又发动全村村民,把苞谷地改种核桃,挂果后,村民收入又翻了几番。那一年,谢成芬担任村支书兼小组长,两副担子一肩挑。进村那八公里的石窝子路,极大地限制了海子坝村的发展。为此,村里召开了村民大会,村民们商定,大家集资,一家出一个劳力,不管三年还是五年,一定把路修通。资金筹备好了,可对于修路来说,还是杯水车薪。有人开始泼冷水,有人说起了泄气话。干还是不干?钱用完了咋办?谢成芬陷入了两难。干!必须干!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出路。车到山前必有路,钱没了,再想办法找。2014年开春,工程正式开工。那天,村里几位老人来到工地上问谢成芬:“成芬啊,我们这几个老人,能等得到路修通的那天?”“等得到!等得到!”谢成芬说,“路修通了,村上出钱包辆车,接你们去县里玩、去州里玩!”这几位老人,全都没去过州里,有的还没到过县里。“那就拜托你了!拜托你了!”老人们激动地说,“我们等着那一天!”谢成芬记住了老人们的嘱托,带领几十个老乡,炸响了开山修路的第一炮。参加修路的多是五六十岁的人,开工没几天,就有人吃不消了,有的脚被石头砸伤了,有的手被石头割破了。工地上,最重的活儿是扛石头。炸药炸开裂的石头,用钢钎撬下来,每块少说也有两百来斤。男人们两两搭档,用杠子扛到路边码起来,准备砌边坡、砌路埂用。可有个四十多岁的壮年男人却落单了,因为他身体好,力气大,扛的石块也大,没人敢跟他搭档。“我跟你扛!”谢成芬说。“二婶,石头重得很,你扛得动?”男人问。“扛得动!”说着,谢成芬已经把杠子拿在手上了。“算了,二婶,这不是女人该干的活。”“来着!你莫啰唆!”男人用绳子把石头拴好,穿上杠子。谢成芬弯下腰,把杠子扛在肩上,咬紧牙关喊一声“起”,腰一挺,站了起来。两人一前一后,扛着杠子在乱石窝里走。一开始谢成芬步子还有点儿踉跄,走着走着,就稳了。扛了一天,晚上回到家,谢成芬的肩膀火辣辣的,红肿了一大片。第二天,她用块海绵垫在肩上,脚步越来越稳,工地上的村民们对她也越来越服气。钱不多,大家为了省钱,爆破时一直手工打眼,辛苦不说,进度也太慢,大家商量,决定买台凿岩机。凿岩机买回来了,大家却不会用。谢成芬爬上石岩,第一个抱起三四十斤的凿岩机打眼,凿岩机突突突地在石头上震动,不听使唤,震得她两臂发麻。越是艰难,谢成芬越有干劲儿。“我就不相信治不了它!”她与凿岩机较起劲来。摆弄了一阵儿,在大家的帮助下,凿岩机渐渐听使唤了。轰隆、轰隆……山野里,机器声响彻云霄,天空中碎石纷飞。路越来越难修,修到四公里左右,前面出现了一道黑青色的大崖壁。这道崖壁三丈多高,像一堵铁壁铜墙,正正地堵在路中间。谢成芬把负责爆破的人集中起来,站在崖壁下商量了几次,决定先从下边打眼,把崖壁的下半部炸掉。第一次,他们打了六个炮眼,可这一排炮炸过之后,坚硬的崖壁纹丝不动,只炸飞了几块碎石头。“我就不信这石头比人的意志还坚硬!”谢成芬又领着村民,在第一排炮的间隙打了八个深孔,又放了一排炮,效果仍然不好。施工被迫停下来。黄昏时分,其他村民已经走了,谢成芬和几个骨干还在那道崖壁下商量:怎样才能啃掉这块“硬骨头”?大家决定换个思路,从崖壁的上部炸起。要从上部炸起,就得把人从崖壁上吊下来,先用手锤打出几个可以供人站脚的地方,才能把凿岩机吊下去,用绳子拴着人的腰,悬在空中打眼。第二天一早,一个村民先用绳子拴着腰,下去用手锤打好了站脚的地方。接着,谢成芬用绳子拴着腰爬下去,其他村民用绳子把凿岩机吊下去。谢成芬便悬挂在崖壁上,开始打眼。突突突的凿岩声,在大山的清晨响起,传得很远很远。谢成芬抱着凿岩机打到半途,突然脚下一滑,连人带凿岩机一齐往崖壁下掉。她的腰被绳子拴着,人没掉下去,在空中荡了几下,后脑勺重重地撞在崖壁上,疼得她两眼冒金星。凿岩机的开关也没来得及关掉,在空中突突突地空转了一圈,向谢成芬砸过来。上边的人眼疾手快,急忙把绳头一拉,凿岩机才避开了谢成芬。凿岩机再吊上来,谢成芬继续打眼。她打好一个炮眼,被吊上去,再换一个村民下来。第一排炮把崖壁顶部的石头掀掉了。这一整道崖壁,炸了一百二十多炮,才彻底炸掉。集资款很快就花完了,谢成芬又动员大家再集资。可乡亲们生活都不富裕,再集资也没多少钱。谢成芬家里搞养殖多年,攒了一点儿钱,她跑回家与丈夫商量,想从家里拿出十万元来。家里两个孩子都在读书,正是用钱的时候,丈夫有点儿舍不得。“为集体修路,为乡亲们办事,有哪样舍得舍不得呢!”丈夫被说动了,从银行取钱出来,交给了谢成芬。正好这时,县里出台了一项政策,村上修一公里弹石路,县政府补助三点五万元。谢成芬一听说这个消息,第二天就跑到县上去申请。县里派人到工地上,查看了他们修路的情况,很快就把钱拨下来了。望着正在修建的公路,谢成芬心里满满的是信心与希望。这条路,是走出大山的路,是走向富裕的路。(有删改)【注】谢成芬:2021年2月25日,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A.文章写陷入两难的谢成芬决定“干!必须干!”,突出了她敢于决断、坚定执着的性格特点,推动了情节发展。B.谢成芬面对“不听话”的凿岩机,没有退缩,而是与凿岩机较起劲来,最后凭借自己的努力让凿岩机听使唤了。C.“这道崖壁三丈多高,像一堵铁壁铜墙”,这一句运用比喻手法,既写出了困难的艰巨,也为后面凸显人物精神作铺垫。D.文章前面写筹备资金,杯水车薪,到后面集资款用完,集资困难,再到最后县里拨钱下来,前后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解析】“最后凭借自己的努力让凿岩机听使唤了”错。结合原文“她与凿岩机较起劲来。摆弄了一阵儿,在大家的帮助下,凿岩机渐渐听使唤了”可知,凿岩机听使唤了,除了她自己的努力,还有大家的帮助。7.文中修路前后面临着各种困难,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A.资金不足。对于修路,村民们都很支持,愿意集资,但生活贫穷的他们无法拿出更多的钱。B.人心不齐。资金有限,有人泼冷水;开始施工,村上老人有怀疑;工地上干活,有人不愿配合。C.劳动力不足。修路的村民老龄化严重,而工地上的活都是重活,使得工程进度缓慢。D.技术人才缺乏。爆破方法不正确、机器使用不熟练等,都给修路带来非常大的困难。【解析】“工地上干活,有人不愿配合”错。原文说的是“参加修路的多是五六十岁的人,开工没几天,就有人吃不消了,有的脚被石头砸伤了,有的手被石头割破了”“可有个四十多岁的壮年男人却落单了,因为他身体好,力气大,扛的石块也大,没人敢跟他搭档”,并没有人不愿配合。8.艺术界把以“事实”“诚实原则”为基础特征,同时具有一定“文学”特征的作品称为“非虚构文学”。本文具有“非虚构文学”的特点,请结合文章具体分析。(5分)【答案】(1)基础特征:①本文取材于谢成芬的真实事件,具有人物、事件真实性特点。②文章通过“六个炮眼”“八个深孔”“一百二十多炮”“三点五万元”等具体数字,显示了真实性。③本文客观写出了修路的困难,以及乡村发展面临的问题,真实反映现实。(3分)(2)文学特征:①文章运用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突出了描写对象的特点。②文章运用心理、语言、动作描写,突出了人物形象。③文章多处运用衬托手法,如通过凿岩声音在天空中传播,侧面写出了村民们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④作者精心安排,选择提炼具体事件,使修路过程曲折跌宕,波澜丛生,增强了文章的情节性和吸引力。(2分,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解析】根据题干可知,需从基础特征和文学特征两方面作答。基础特征方面:从选材上看,谢成芬是海子坝村的村支书兼小组长,曾带村民开山修路,2021年2月25日,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所以本文取材于真实的事件,具有人物、事件真实性特点。从内容上看,由文中“第一次,他们打了六个炮眼”“在第一排炮的间隙打了八个深孔,又放了一排炮,效果仍然不好”“这一整道崖壁,炸了一百二十多炮,才彻底炸掉”“正好这时,县里出台了一项政策,村上修一公里弹石路,县政府补助三点五万元”可以看出,文章在叙事时用“六个炮眼”“八个深孔”“一百二十多炮”“三点五万元”等具体详细的数字来还原事件,显示了事件的真实性。从主题上看,文章通过写修路前后面临的资金不足、劳动力不足、技术人才缺乏等问题,客观真实地写出了偏远农村修路的重重困难,以及乡村发展面临的难题,真实反映了农村的现实状况。文学特征方面:从语言上看,文中运用了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如“这道崖壁三丈多高,像一堵铁壁铜墙”,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困难的巨大;“等得到!等得到”运用了反复的修辞,凸显了谢成芬修路的决心和信心。从塑造人物的手法上看,文章运用多种手法来表现主人公谢成芬的形象,如心理描写“干还是不干?钱用完了咋办?谢成芬陷入了两难。干!必须干!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出路。车到山前必有路,钱没了,再想办法找”、语言描写“为集体修路,为乡亲们办事,有哪样舍得舍不得呢!”、动作描写“接着,谢成芬用绳子拴着腰爬下去……谢成芬便悬挂在崖壁上,开始打眼”等,来突出谢成芬在带领村民修路时实干、苦干、硬干的高大形象。从表现手法上看,文章多处运用衬托手法,如“轰隆、轰隆……山野里,机器声响彻云霄,天空中碎石纷飞”通过写凿岩的声音和碎石纷飞,侧面写出了村民们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家里两个孩子都在读书,正是用钱的时候,丈夫有点儿舍不得”通过丈夫的不舍,衬托出谢成芬的舍己为公精神。从情节安排上看,作者选择了突显修路困难的几个典型事件,集中表现了修路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如“参加修路的多是五六十岁的人,开工没几天,就有人吃不消了,有的脚被石头砸伤了,有的手被石头割破了”“凿岩机买回来了,大家却不会用”“路越来越难修,修到四公里左右,前面出现了一道黑青色的大崖壁。这道崖壁三丈多高,像一堵铁壁铜墙,正正地堵在路中间”“集资款很快就花完了,谢成芬又动员大家再集资。可乡亲们生活都不富裕,再集资也没多少钱”等,使修路过程曲折跌宕,波澜丛生,增强了文章的情节性和吸引力。9.有人认为这篇文章的题目可以改成“逐梦”,也有人认为原题目就很恰当,你是怎样认识的?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6分)【答案】示例原题目更合适。①本文主要事件是乡村修建走出大山的路,原题目更能恰当具体地概括主要事件。②本文主人公凭借奋斗精神、牺牲精神、创新精神带领村民们走出大山,走向富裕,原题目更能体现主人公的精神。③本文朴素自然,原题目通俗易懂,与文章风格更为吻合。(6分)【解析】首先,要给出自己的观点。若认为原题目恰当,可从情节内容、人物形象、主题、文章风格等方面分析。情节内容上,这篇文章的主要事件就是谢成芬带领村民修建走出大山的路,“这条路,是走出大山的路”表明修路的目的就是“走出大山”,所以原题目更能恰当具体地概括主要事件。人物形象上,文章的主人公是海子坝村的村支书兼小组长谢成芬,由“进村那八公里的石窝子路,极大地限制了海子坝村的发展。为此,村里召开了村民大会,村民们商定,大家集资,一家出一个劳力,不管三年还是五年,一定把路修通”可知,她之所以要克服重重困难修建这条路,就是为了让村民们走出大山,“这条路,是走出大山的路,是走向富裕的路”,原题目更能体现主人公的奋斗精神、牺牲精神、创新精神。文章风格上,由“成芬啊,我们这几个老人,能等得到路修通的那天?”“来着!你莫啰唆!”等句子的用词可以看出,本文语言朴素自然,原题目通俗易懂,与文章风格更为吻合。若认为改后的题目“逐梦”更合适,言之成理也可。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圬【注】之为技,贱且劳者也。有业之其色若自得者。听其言,约而尽;问之,王其姓,承福其名,世为京兆长安农夫。天宝之乱,发人为兵,持弓矢十三年,有官勋,弃之来归,丧其土田,手镘衣食,余三十年。舍于市之主人。视时屋食之贵贱,而上下其圬之佣以偿之;有余,则以与道路之废疾饿者焉。又曰:粟,稼而生者也;若布与帛,必蚕绩而后成者也;其他所以养生之具,皆待人力而后完也:吾皆赖之。然人不可遍为,宜乎各致其能以相生也。故君者,理我所以生者也;而百官者,承君之化者也。任有小大,惟其所能,若器皿焉。食焉而怠其事,必有天殃,故吾不敢一日舍镘以嬉。夫镘,易能可力焉,又诚有功,取其直,虽劳无愧,吾心安焉。夫力,易强而有功也,心,难强而有智也。用力者使于人,用心者使人,亦其宜也。吾特择其易为而无愧者取焉。嘻!吾操镘以入贵富之家有年矣,有一至者焉,又往过之,则为墟矣;有再至三至者焉,而往过之,则为墟矣。问之其邻,或曰:噫!刑戮也。或曰:身既死,而其子孙不能有也。或曰:死而归之官也。吾以是观之,非所谓食焉怠其事而得天殃者邪!非强心以智而不足,不择其才之称否而冒之者邪!非多行可愧,知其不可而强为之者邪!将贵富难守,薄功而厚飨之者邪!抑丰悴有时,一去一来而不可常者邪!吾之心悯焉,是故择其力之可能者行焉。乐富贵而悲贫贱,我岂异于人哉?又曰:功大者,其所以自奉也博。妻与子皆养于我者也吾能薄而功小不有之可也。又吾所谓劳力者,若立吾家而力不足,则心又劳也。一身而二任焉,虽圣者不可能也。愈始闻而惑之,又从而思之,盖贤者也!盖所谓独善其身者也!然吾有讥焉,谓其自为也过多,其为人也过少,其学杨朱之道者邪?杨之道,不肯拔我一毛而利天下,而夫人以有家为劳心,不肯一动其心以畜其妻子,其肯劳其心以为人乎哉?虽然,其贤于世之患不得之而患失之者,以济其生之欲、贪邪而亡道以丧其身者,其亦远矣!又其言有可以警余者,故余为之传而自鉴焉。(节选自《韩昌黎文集·圬者王承福传》)【注】圬:泥瓦工人用的抹子;也可用作动词,指粉刷墙壁。下文的“镘”与之相同。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妻与子A皆养B于我C者也D吾E能薄F而功小G不有之H可也【答案】ADG(3分)【解析】“妻与子皆养于我者也”为判断句,故A、D两处应断开;“能薄而功小”用来修饰“吾”,其间不应断开,故E、F处不断,G处应断开。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A.“有业之其色若自得者”与“先帝创业未半”(《出师表》)两句中的“业”字含义相同。B.“其他所以养生之具”与“所以动心忍性”(《孟子》)两句中的“所以”含义相同。C.“有再至三至者焉”与“一鼓作气,再而衰”(《曹刿论战》)两句中的“再”字含义不同。D.“身既死”与“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庄子》)两句中的“既”含义不同。【解析】A项,“含义相同”错。前者指职业,后者指功业。B项,两者都指用来。C项,前者指两次,后者指第二次。D项,前者指已经,后者指既然。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A.王承福在天宝之乱期间被征兵,打了十三年仗,建立了功勋,本可以为官,却放弃了功劳,回到家乡后以为人刷墙来养活自己,自食其力。B.王承福有自己的一套生存理论:君王、大臣和普通百姓都有自己的职事,任何人都不能只想着吃饭而不做事,否则就会受到上天的惩罚。C.王承福认为自己能力低下只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养活自己尚且吃力,所以不便娶妻生子,而圣人也是既不可劳力,也不可劳心。D.王承福的经历和言论让韩愈起初感到疑惑,继而思考之后又觉得他是一个通达事理的贤者,因此为他作传,也为了让自己引以为鉴。【解析】“而圣人也是既不可劳力,也不可劳心”错。原文为“一身而二任焉,虽圣者不可能也”,是说即使是圣人,也不能同时一身二任。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然人不可遍为,宜乎各致其能以相生也。【答案】但是人不可能做所有的事,应该各自献出自己的能力,相互协作来求得生存。(关键词“宜”“致”“相生”各1分,句意1分)(2)抑丰悴有时,一去一来而不可常者邪!【答案】也许是富贵贫贱都有一定的时运,一来一去不能经常保有吧!(关键词“抑”“丰悴”“常”各1分,句意1分)14.韩愈对王承福的评价充满了辩证的色彩,请简要概述其评价要点。(3分)【答案】①批评他为自己考虑过多,为他人考虑过少,没有责任担当;②赞扬他对生存之道有清醒的认知,心态端正,远胜过患得患失、无所作为和因私欲而奸邪无道的人。(3分)【解析】依据“然吾有讥焉,谓其自为也过多,其为人也过少……而夫人以有家为劳心,不肯一动其心以畜其妻子,其肯劳其心以为人乎哉”,可概括出答案①;依据“愈始闻而惑之,又从而思之,盖贤者也!盖所谓独善其身者也”“其贤于世之患不得之而患失之者,以济其生之欲、贪邪而亡道以丧其身者,其亦远矣”,可概括出答案②。参考译文粉刷墙壁作为一种手艺,是卑贱而且辛苦的。有个人以之作为职业,样子却好像很自在满意。听他讲的话,言辞简明,意思却很透彻;问他的身份,他说姓王,承福是他的名,祖祖辈辈是京兆长安的农民。天宝年间发生安史之乱,朝廷抽调百姓当兵(,他也被征入伍),他手持弓箭战斗了十三年,有官职勋阶,但他却放弃官勋回到家乡来,由于丧失了田地,就靠粉刷墙壁维持生活,过了三十多年。他寄居在街上的屋主家里。他根据当时房租、伙食费的高低,来增减(上下)他粉刷墙壁的工价,将其交给房屋主人;有钱剩,就拿去给流落在道路旁的残疾挨饿的人。他又说:粮食,是人们种植才长出来的(粟,稼而生者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至于布匹丝绸,一定要靠养蚕、纺织才能制成;其他用来维持生活的物品,都是人们劳动之后才完备的:我都离不开它们。但是人不可能做所有的事,应该各自献出自己的能力,相互协作来求得生存。所以,国君的责任是治理我们,使我们能够生存;而各种官吏的责任则是秉承国君的旨意来教化百姓。责任有小有大,只有各尽自己的能力去做,好像器皿的大小虽然不一,但是各有各的用途。如果光吃饭不做事,一定会有天降的灾祸,所以我一天也不敢丢下我的镘子去嬉戏。粉刷墙壁是比较容易掌握的技能,可以努力做好,又确实(诚)有成效,还能取得应有的报酬(直)(工钱),虽然辛苦,却问心无愧,因此我心里十分坦然。力气,容易用劲使出来并且取得成效;脑子,却难以勉强使它获得聪明。(这样,)干体力活的人被(于,表被动)人役使,用脑力的人役使人,也是应该的。我只是(特)选择那种容易做而又问心无愧的活来取得报酬。唉!我拿着镘子到富贵人家干活有许多年了,有的人家我只去过一次,再从那里经过,当年的房屋已经成为废墟了;有的我曾去过两次、三次,后来经过那里,也成为废墟了。向他们的邻居打听,有的(或)说:唉!他们家主人被判刑杀掉了。有的说:原主人已经死了,他们的子孙不能守住遗产。也有的说:人死了,财产都充公了。我从这些情况来看,不正是光吃饭不做事遭到了天降的灾祸吗?不正是勉强自己去干才智达不到的事,不选择与自己的才能相称的事却要去充数居高位的结果吗?不正是做多了亏心事,明知不行,却硬去做的结果吗?也可能是富贵难以保住,少贡献却多享受造成的结果吧!也许是富贵贫贱都有一定的时运,一来一去不能经常保有吧!我的心怜悯这些人,所以我选择力所能及的事情去干。喜爱富贵,怜悯贫贱,我难道与一般人不同(异于人,状语后置)吗?他还说:贡献大的人,他用来供养自己的东西多。妻子儿女都能由自己养活。我能力小,贡献少,没有妻子儿女是可以的。再则我是个干体力活的人,如果成家而能力不足以养活妻子儿女,那么也够操心的了。一个人既要劳力,又要劳心,即使(虽)是圣人也不能做到啊!我听了他的话,起初还很疑惑不解,再进一步思考,觉得他大概是个贤人,是那种所谓独善其身的人吧!但是我对他还是有些批评(讥),觉得他为自己打算得太多,为别人打算得太少,这难道是学了杨朱的学说吗?杨朱之学,是不肯拔自己一根毫毛去有利于天下的,而王承福把有家当作劳心费力的事,不肯操点心来养活妻子儿女,难道会肯操劳心智为其他的人吗?尽管如此,王承福比起世上那些一心唯恐得不到富贵,得到后又害怕失去的人,比那些为了满足生活上的欲望,贪婪奸邪无道以致丧命的人,又好上太多了。而且他的话对我多有警醒之处,所以我替他立传,用来作为自己的借鉴。(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新城道中(其一)苏轼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A.首联写诗人欲山行,春风吹断了积雨,可见当时风雨交织的天气也没能影响诗人的出行。B.颔联描写春晨山村晴景,“披絮帽”与“挂铜钲”是从形的角度比喻晴云、初日,较为贴切,形象生动。C.尾联由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转入对农人及其生活的反映。雨过天晴,西山人家又是煮芹,又是烧笋,忙着春耕。D.全诗紧扣“乐”字,将秀丽明媚的春光与诗人欢快的心情交织在一起,赞美了山村人家的劳动生活。【解析】“风雨交织的天气”错误,春风吹断了积雨声,指天空放晴,为全诗奠定了轻松活泼的基调。16.全诗写景颇有特色,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赏析颈联。(6分)【答案】①拟人。写桃花含“笑”,赋予桃花人的神态,使桃花着上了人的感情色彩。②动静结合。“溪柳自摇”,动景活泼自在;“沙水清”,静景清新秀丽。动静结合,突出山村自然景物的美好怡人。(6分)【解析】作答本题,首先要了解颈联都描写了哪些景物,然后思考使用了哪些表达技巧,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颈联主要描写了野桃、竹篱、溪柳、溪水几种景物。“野桃含笑”明显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桃花人的神态,形象生动。“笑”“摇”是动词,“短”“清”是形容词,桃花含着笑脸,枝条伸过篱笆,清清的沙溪边柳条轻舞多情,有动有静,动静结合,突出了山村自然景物的美好怡人。白话诗歌春风像是知道我要到山里来,吹停了屋外下了很久的雨。远远望去,白云像是给青山戴了一顶丝绵帽子;旭日初升,如一面铜锣挂在树梢。桃花含着笑脸,枝条伸过篱笆;清清的沙溪边柳条轻舞多情。生活在西山一带的人家应最快乐,煮芹烧笋给春耕的人送饭。【知识拓展】春耕诗中国古代以农业立国,农业活动讲究时令节气,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一概以时令为转移。春雷阵阵,布谷声声,细雨绵绵,草木欣欣,农民播下种子,也播下了一年的希望。古代有很多描写春耕劳作的诗,如韦应物的《观田家》“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欧阳修的《啼鸟》“戴胜谷谷催春耕”等。姚鼐的《山行》“布谷飞飞劝早耕,春锄扑扑趁春晴。千层石树通行路,一带山田放水声”,更是将春耕时节的乡村风光描绘得有声有色。(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出山间朝暮的变化,语言精练,对比鲜明。(2)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着意描绘莺、燕的动态,使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3)琴是一种古老的拨弦乐器,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典型载体之一,“琴”字常出现在古代诗歌中,如“____,____”。【答案】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或: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此小题答案不唯一)(每空1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劳动创造美好未来”这句耳熟能详的公益广告语,曾深深地印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脑海中,并在①____中引导很多人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焕发抖擞的劳动精神面貌。但近年来劳动教育的缺失,让一些青少年劳动价值观扭曲,劳动技能欠缺,特别是少数在溺爱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想过安逸舒适的生活,但又不愿意劳动,一些人在工作岗位上不知道怎样劳动,工作责任感欠缺,工作技能单一,怕吃苦,怕受挫折,不以劳动为荣,反以劳动为耻。加强劳动教育是一个庞大而系统的工程,也是一个②____、久久为功的过程,不可能③____。就学校教育来说,要将劳动教育列入必修课,根据不同学校、不同年龄段编制详细的劳动教育大纲,编印不同的教材体系,制定不同的考核办法,中小学要全力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真正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①就家庭教育来说,②家长要为孩子创造劳动机会,③教孩子把握洗衣、做饭等必要的家务劳动技能,④切忌不要事事包办。⑤就社会教育来说,⑥要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正面典型宣传和负面典型鞭策,⑦劳动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答案】①潜移默化②持之以恒③一蹴而就(每处1分)【解析】第①处,语境强调公益广告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在不知不觉中起作用,故可填“潜移默化”之类的成语。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或性格受其他方面的感染而不知不觉地起了变化。第②③处,语境强调加强劳动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故②处可填“持之以恒”之类的成语,③处可填“一蹴而就”之类的成语。持之以恒:长久地坚持下去。一蹴而就:踏一步就成功,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19.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答案】语句:③;修改为:教孩子掌握洗衣、做饭等必要的家务劳动技能。(2分)语句:④;修改为:不要事事包办。(2分)语句:⑦;修改为:让劳动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2分)【解析】语句③,“把握”与“技能”搭配不当,“把握”应改为“掌握”。语句④,“切忌”与“不要”都表示否定,双重否定表肯定,语意就变成了“要事事包办”,可删除“切忌”或“不要”。语句⑦,成分残缺,可在“劳动”前加“让”。20.请简要分析“劳动创造美好未来”这一公益广告语的成功之处。(3分)【答案】①语言简洁凝练,突出了劳动对我们的意义;②启示我们要热爱劳动,尊重劳动。(3分)【解析】赏析广告语的效果可以从语言和内容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劳动创造美好未来”语言简洁凝练,“创造美好未来”突出了劳动的巨大意义和价值。同时,正因为“劳动创造美好未来”,所以我们如果热爱劳动,参与劳动,就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未来,这引导人们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等。(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劳动,是与大地肌肤相亲。在田地边,以裸露的脚趾触碰大地,小心地触碰。缩回,又伸展。伸展,再缩回。看稻们站立在一片白泱泱的水田中央,不跑,不跳,亦不缩脚,蓝天白云下,一副精神抖擞的样子,我就感觉羞愧。人不如稻?试试,再试试,果然就不烫脚了。把两只脚慢慢地伸入水田,忍住,再忍住,如一棵稻秧把根伸进大地深处。田泥包裹,温暖如春,血脉相通。我把铁耙举起,又放下。放下,又举起。沙地是一本大书,我一页一页,努力地翻阅脚下这一片沙地。泥土芬芳,沙地的气息让人陶醉。我一遍遍把大地的秘密翻开又覆盖,却不知道到底是在寻找什么。劳作,是我唯一的目的。我只是向前,不停地向前。我像父亲一样举起耙,像父亲一样把口水唾在手心,像父亲一样握紧耙柄,像父亲一样用泥土搓手。我感觉自己和父亲、祖先们,紧紧地连接在了一起。

汗水是自发根出发的,经过额头,至鼻尖,绕到下巴,一步一步往下爬。今天,我所滴下的每一滴汗水,与父亲的,与先人的,也是一个模样。2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改成“我像父亲一样举起耙,把口水唾在手心,握紧耙柄,用泥土搓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4分)【答案】①原句多用整句,四个“像父亲一样……”形成排比,句式整齐,增强了气势;改句用散句,缺少感染力。②原句反复使用“像父亲一样”,写出了“我”像父亲一样在土地上劳动,突出了父亲对“我”的影响之大,强化了情感;而改句只有一个“像父亲一样”,没有强调的效果,情感表达也更平淡一些。(4分)【解析】原句用四个“像父亲一样……”形成排比,句式整齐,增强了气势;改句用散句,缺少感染力。“我像父亲一样举起耙,像父亲一样把口水唾在手心,像父亲一样握紧耙柄,像父亲一样用泥土搓手”,反复使用“像父亲一样”,写出父子二人劳动的动作是一样的,写出了“我”像父亲一样在土地上劳动,突出了父亲对“我”的影响之大,强化了情感;而改句只有一个“像父亲一样”,没有强调的效果,情感表达也更平淡一些。22.新考向·标点符号的表现力分析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请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4分)【答案】四个逗号将“出发”“经过”“至”“绕”“爬”五个动词分隔开来,强化了汗水流淌的过程,突出了劳作的艰辛。(4分)【解析】画横线句中,五个逗号将“出发”“经过”“至”“绕”“爬”五个动词分隔开来,让读者能够想象出汗水流淌的“路线”,逗号的停顿强化了汗水流淌的过程,也说明“我”在劳动时汗水是不停地流淌着的,突出了劳作的艰辛。【考向解读】本题考查分析标点符号(逗号)的表现力,与2023年新高考卷Ⅰ第21题(“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文中有两处画横线部分,请任选一处,分析其中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考查方式一致。以主观题考查标点符号的作用是一种趋势,这不仅要求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