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1第4单元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及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10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教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1页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1第4单元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及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10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教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2页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1第4单元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及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10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教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3页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1第4单元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及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10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教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4页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1第4单元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及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10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教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2-第10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考点1eq\a\vs4\al(|)民主民权的制度保障——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学问整合·厘清史实]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背景:人民解放斗争成功发展,国民政府的统治被推翻。2.筹备: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探讨筹建新中国事宜。3.成立:1949年10月1日实行开国大典,宣告中心人民政府成立。4.意义(1)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记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成功,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2)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成功。(3)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气,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二、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初步形成: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①内容: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②作用: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作了打算。(2)职能转变:1954年全国人大召开后,主要职能转变为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3)新阶段: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相互监督”的方针,组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标记: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体现了人民民主与社会主义两大原则。(2)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目的:为了实现民族同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旺盛。(2)确立:“共同纲领”明确规定,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其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3)实施: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之后相继建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1965年,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4)意义:满意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同等,也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三、“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1.法律制度:大批党和政府的各级领导人、各界知名人士和学者惨遭迫害;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人身自由失去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一纸空文。2.社会秩序:各“造反派”之间激烈斗争,很多地方发生武斗,社会秩序遭到严峻破坏,从中心到地方掀起夺权风暴。3.民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连续十年没有召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也不能实行。4.影响:新中国成立以后渐渐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中断了。四、新时期民主法制的重建与完善1.法制建设(1)措施①法制建设方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方针。②平反冤假错案:对包括刘少奇冤假错案在内的各种冤假错案平反。③加紧全面立法: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成就: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2.民主制度(1)重新召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治协商会议。(2)1982年,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相互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进一步完善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3)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4)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1998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素养对接·融会贯穿][素养1—时空观念][素养2—史料实证]►探究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及实质史料一其次条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史料二自1953年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对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③均依据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安排。——依据1953-2009年我国实行的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eq\a\vs4\al([问题])(1)依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什么特点。(2)依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说明促进史料三中选举比例规定的时代背景。eq\a\vs4\al([解读])(1)史料一①反映了人民代表大会在我国国家政权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具有全权性,具有真正的人民性和广泛的代表性,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制度。(2)史料二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全国人大代表城乡的比例。解读史料留意关键信息③“依据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安排”,人大代表农村与城市的比例为1∶4,从今时的选举法对农村和城市选举代表的规定可以看出工人阶级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领导地位和工业化发展方向。eq\a\vs4\al([试答])(1)①全权性:人民代表大会在国家政权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具有全权性。②党的领导: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制度,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③代表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真正的人民性和广泛的代表性。(2)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一五”安排的建设;工人阶级居于主导地位。[素养3—历史说明]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特点(1)政党地位:在多党合作关系中,中国共产党是处于政治领导地位的唯一政党,这种领导地位是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而为全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所公认的,各民主党派彼此在法律上是同等的,组织上是独立的。(2)政党关系:政治上是亲密合作关系,中国共产党不是独揽政权,各民主党派也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在野党,二者是政治合作,中国共产党执政、各民主党派共同参政的关系。(3)合作基础: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4)合作方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最重要的组织形式,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重要渠道和场所。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特色(1)本质: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作主,真正享有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这是中国民主政治的本质。(2)特色①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其根本特点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②三大政治制度构成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③民主政治建设的民主化、法制化。民主政治建设必需以民主化、法制化为保障,依法治国成为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素养4—家国情怀]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教训1.民主确定要制度化、法律化。这是建国前三十年最主要的教训。2.必需坚持党的领导,但党必需擅长领导,也就是要正确处理好党政关系,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实力。3.切实加强党内民主建设,以党内民主推动人民民主进程。4.只有集中力气把经济搞上去,才能为民主政治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1.(2024·济宁期末)美国史学家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写道,新中国成立之初,“所谓民主党派也被吸进了统一战线和政协”,“在24名新政府部长中,有11人是这些小党或无党派‘民主子士’”。其记述在客观上体现出()A.新中国政权具有显明的民主性B.新中国各政党共同执政C.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D.民主子士拥有政治特权A[材料中讲解并描述了新中国成立之初有很多民主党派人士和无党派人士被吸纳进新政权中,而且甚至担当了部长级的职位,这反映了新中国的政权代表了更广阔人民的利益,因而具有显明的民主性,故A项正确。]2.(2024·常州期末)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被称为“第一次真正的人民大会”。这次大会的主要功绩是()A.确立人民代表由海选产生的制度B.中国人民起先成为真正的国家主子C.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D.人民有了行使政治权力的唯一机关C[人大代表是由“普选”产生的,故A项错误;中国人民起先成为真正的国家主子在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故B项错误;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了1954年宪法,故C项正确;“唯一”两字不对,还有民族区域自治机关、政协会议、特殊行政区等等,故D项错误。]3.(2024·安徽皖江名校联盟联考)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定了中国共产党在国家中的领导地位,以及中国和苏联颠扑不破的友情,但却没有关于政协组织的规定。究其缘由,主要在于()A.政协代行人大职权的职能即将结束B.政协是中共领导下的统一战线组织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已基本形成D.政协组织的职能已被人大完全取代B[《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规定国家基本的政治制度和外交方针,我国的政协是在中共领导下的统一战线组织,因此听从于中共的领导,所以没有其规定,故B项正确。]4.(2024·济南期末)“革委会”是“文革”期间的地方政权组织形式,其领导成员实行“三结合”方式,即包括部分没有被打倒的“革命干部”、群众代表和“工宣队”“农宣队”或军管代表。这个机构()A.发展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是民主建设遭破坏的产物C.歼灭了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D.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表现B[依据材料“实行‘三结合’方式,即包括部分没有被打倒的‘革命干部’、群众代表和‘工宣队’‘农宣队’或军管代表”得出政权组织形式缺乏民主色调,违反社会主义民主原则,是民主建设遭到破坏的产物,故B项正确。]考点2eq\a\vs4\al(|)实现祖国统一的宏大构想——“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学问整合·厘清史实]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1.背景(1)1949年,国民党退往台湾后,台湾与祖国大陆处于隔绝的敌对状态。(2)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纳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2.提出:20世纪80年头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宏大构想。3.含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4.意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二、“一国两制”的实践1.背景: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了极大发展。2.香港回来(1)概况:1984年12月,中英双方正式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对香港复原行使主权。(2)意义: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为澳门问题的解决供应了成功的范例。3.澳门回来:1999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复原对澳门行使主权。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1.打破两岸隔绝状态(20世纪80年头)(1)1979年元旦,中国人民解放军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了两岸间30年来的真正停火。(2)中心人民政府倡议两岸干脆实行通邮、通航、通商。(3)1987年起先,台湾当局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沟通。2.海峡两岸关系的新突破(20世纪90年头)(1)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沟通基金会;次年,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2)1992年,两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3.两岸关系的新发展(2000年以来)(1)2005年,胡锦涛会见国民党主席连战率领的“和平之旅”访问团,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2)2008年,两岸干脆通邮、通航、通商最终实现。[素养对接·融会贯穿][素养1—时空观念][素养2—史料实证]►探究“一国两制”的内涵与实践史料一孙先生手创之中国国民党,历尽艰辛,多数先烈前仆后继,最终推翻帝制,建立民国。光辉业迹,已成定论。国共两度合作,均对国家民族做出巨大贡献。首次合作,孙先生领导,吾辈虽幼,亦知一二。再次合作,老先生主其事,吾辈身在其中,应知梗概。事虽经纬万端,但纵观全局,合则对国家有利,分则必伤民族元气。今日吾弟在台主政,①三次合作,大责难谢。……评价历史,展望将来,应天下为公,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最高准则,何发党私之论!——1982年7月24日《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节选)史料二中心人民政府确定,西方国家假如要同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就得②按同等原则。……保留香港作为大陆的国际通道。……为进一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邓小平提出,③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作为特殊行政区保持原有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据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等整理eq\a\vs4\al([问题])(1)书信往往带有深厚的亲情、乡情,反映写信者的真诚愿望。依据史料一,指出作者的政治愿望。(2)结合上述史料和所学学问,归纳有利于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主动因素。(3)依据史料二和所学学问,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共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实行了怎样的政策。请简析这一政策产生的影响。eq\a\vs4\al([解读])(1)史料一反映了写信者的真诚愿望。解读史料的关键是对①“三次合作,大责难谢”的理解,可以看出写信者渴望实现国共两党的第三次合作,实现中华民族的宏大复兴。(2)史料二反映了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而实行的政策。解读史料留意结合关键信息②“同等原则”③“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作为特殊行政区保持原有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来分析归纳,表明中国为解决殖民主义造成的历史遗留问题,实行“一国两制”的构想。eq\a\vs4\al([试答])(1)国共再度合作,实现民族复兴。(2)两岸同胞的民族感情;国共合作的历史传统;海峡两岸沟通日趋频繁(或“九二共识”);“一国两制”宏大构想的提出等。(3)政策:“一国两制”。影响:促使香港、澳门回来祖国,彻底结束外国列强的占据,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供应了新的范例。1.(2024·天津十二区县一模)1961年6月,毛泽东在与印尼总统苏加诺会谈时,指出“假如台湾不作为一个国家,没有中心政府,它归还祖国,那么台湾的社会制度也可以留待以后谈。我们容许台湾保持原来的社会制度,等台湾人民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由此说明()A.“一国两制”思想的雏形已经出现B.海峡两岸关系的坚冰得以打破C.和平统一祖国是建国以来的一贯方针D.“一国两制”的方针正式提出A[题干是说在1961年时,毛泽东已经就台湾问题提出台湾回来祖国可以保留社会制度不变,这就说明此时“一国两制”这一思想已经萌芽,雏形已经初现,故A项正确。]2.(2024·天津河东区二模)读图——《告台湾同胞书》。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愿望,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为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此举的主要背景是()A.中国原则的坚决性和策略的敏捷性B.一个中国的原则获得两岸认可C.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D.运用“一国两制”推动祖国统一C[中国原则的坚决性和策略的敏捷性是中国统一政策的特点,不是背景,故A项错误;一个中国原则是在1992年达成的,即九二共识,故B项错误;《告台湾同胞书》是在1979年元旦,内容是中国宣布用和平方针解决台湾问题,与中国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关系亲密,故C项正确;“一国两制”的正式提出是在20世纪80年头,而《告台湾同胞书》是在1979年元旦,故D项错误。]3.(2024·山西六校联考)2001年,海峡两岸达成运用两岸资本并在两岸注册的船舶,各自不悬挂五星红旗和青天白日旗,而只悬挂各自公司旗,开通了两地直航航线。这反映出()A.大陆提出“一国两制”理论B.通过协商解决了香港问题C.海峡两岸经济文化沟通日益亲密D.台湾当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C[依据材料“两岸资本并在两岸注册的船舶,各自不悬挂五星红旗和青天白日旗,而只悬挂各自公司旗,开通了两地直航航线”,属于两岸达成的经贸往来,故C项正确。]4.(2024·贵阳一般中学摸底)据统计,从1992年到1997年台商在祖国大陆的投资项目合计约20000个,投资额约110亿美元,年平均项目约3000个,金额约18亿美元。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缘由是()A.放弃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承诺 B.对“一国两制”构想达成共识C.解除了台胞赴大陆探亲的限制 D.对“坚持一个中国”达成共识D[中国对于台湾问题的解决方法没有放弃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承诺,故A项错误;“一国两制”构想是大陆解决统一问题的措施,两岸对“一国两制”构想达成共识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解除了台胞赴大陆探亲的限制是1987年,故C项错误;1992年海峡两岸对“坚持一个中国”达成共识,两岸关系有了进一步发展,故D项正确。]2014-2024年全国卷考情统计与分析考纲(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3)“文化大革命”(4)改革开放以来的民主与法制建设(5)“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全国卷始终未命题[模拟精选·直击考法]1.考查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政权的民众认同(2024·重庆调研)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开国大典及以后的国庆等节日中,“新中国”的标记——五星红旗、北京天安门、《义勇军进行曲》等核心元素所构成的国家形象符号体系,在仪式的操演中实现了合法化、神圣化。这些措施()A.强化了新政权的民众认同感B.标记着中华民族独立自主站了起来C.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D.意味着人民当家作主新时代的到来A[材料在重大节日突出“核心元素所构成的国家形象符号体系”,使之“合法化、神圣化”,强化了新政权的民众认同感,故A项正确。]2.考查点: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20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