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鸭2025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三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第10讲现代中国的外交教案含解析人民版_第1页
浙江鸭2025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三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第10讲现代中国的外交教案含解析人民版_第2页
浙江鸭2025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三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第10讲现代中国的外交教案含解析人民版_第3页
浙江鸭2025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三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第10讲现代中国的外交教案含解析人民版_第4页
浙江鸭2025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三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第10讲现代中国的外交教案含解析人民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第10讲现代中国的外交考试要求:(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c);②中国代表团参与1954年日内瓦会议和1955年万隆会议(b)。(2)外交关系的突破: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复原(b);②中美关系正常化(b);③中日邦交正常化(b)。(3)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①新时期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详细体现(b);②中国推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b);③改革开放后中国重大外交举措的作用及其意义(c)。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1.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1)提出:1953年,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2)意义: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标记着新中国外交政策在改革开放时期的成熟。2.日内瓦会议——(b)(1)概况:1954年,周恩来参与日内瓦会议,推动会议最终达成了《关于复原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2)意义: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与的重要国际会议,进一步缓和了亚洲和世界的惊慌局势。3.万隆会议——(b)(1)概况:1955年4月,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使会议最终通过了《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2)影响: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与的亚非国际会议;形成“万隆精神”。[概念阐释]“求同存异”方针(1)同:中国和亚非国家都曾遭遇殖民统治;都面临反对新老殖民主义、发展民族经济的任务;都要求加强团结合作,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斗争。(2)异:中国和亚非一些国家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3)“求同存异”就是要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为了共同的利益加强团结和合作。

二、外交关系的突破1.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复原——(b)(1)缘由:中国国际地位逐步提高;广阔发展中国家的支持;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渐渐破产。(2)概况: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复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3)意义①是中国外交战线上的一个重大成功,中国国际地位大大提高。②中国作为联合国平安理事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中美关系正常化——(b)(1)缘由①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美苏争霸的须要。②中国:打破外交僵局,改善国际地位;应对来自苏联的威逼,促成台湾问题解决。(2)过程①1971年4月,“乒乓外交”打开了两国交往的大门。②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订《中美联合公报》,两国关系起先走向正常化。③1978年12月,中美双方发表建交公报,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④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两国关系实现了正常化。微点拨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的签署,标记着中美关系起先走向正常化,而不是中美正式建交。1979年,中美建交,中美关系实现完全正常化,并不意味着美国放弃压制中国的政策。另外,中美关系的缓和是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关键,但不是根本缘由,中日关系正常化符合中日双方的利益才是根本缘由。3.中日邦交正常化——(b)(1)缘由:中美关系缓和的干脆推动;日本舆论的剧烈要求。(2)概况:1972年9月,田中角荣首相访华,双方签署《中日联合声明》。(3)意义:打开了两国睦邻友好的历史新篇章;推动了亚洲与世界的和平。三、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1.新时期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详细表现——(b)(1)新时期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改革开放时期的详细表现,就是不结盟。(2)实行对外开放,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改革开放后中国同世界上一切国家建立和发展外交关系的动身点。2.外交成就(1)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2000年,江泽民出席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2)主动参与亚太经合组织活动:2001年10月,举办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促进了亚太经济合作的健康发展。(3)中国推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b)①2001年,“上海五国机制”发展成为区域性多边合作组织,成员国包括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六国。②特点:结伴而不结盟。③合作模式:大小国家共同提倡、平安先行、互利协作。④意义:对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具有重要意义。易错提示中国的不结盟政策≠不结盟运动不结盟运动是由广阔发展中国家组建的一个松散的国际组织。不结盟运动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不结盟”,而是不与美苏两大军事集团结盟的国家结盟。考点一从凸显意识形态到超越意识形态的中国外交1.现代中国各时期的外交成就2.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特点(1)革命性①其主要原则是在中国革命运动的理论思想指导下产生的,同革命运动后期的实践及解决的问题有亲密联系。②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方针,从产生的指导思想和解决的主要问题看,这三项原则都表现出一种剧烈的革命性。(2)结盟性①“一边倒”坚决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苏联等国家结盟,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一大特点。②“一边倒”是由新中国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所确定的。(3)同等性: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基础上,提出了外交三大政策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时也在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等外交实践活动中得以体现。1.(2024·11月浙江选考)1954年,毛泽东会见尼赫鲁,阐述了中印等国拥有的共同点:都曾遭遇过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侵略和压迫。他主见同等互利,共同努力防止斗争,争取长久的和平。毛泽东阐述的这个“共同点”及其谈话精神,在后来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得到了体现。会议形成的共识被誉为()A.“不结盟” B.“万隆精神”C.“单极—多极化” D.“日内瓦精神”[抓题眼]“团结反帝国主义反殖民主义”“同等互利”“长久和平”,与万隆会议精神最接近。[析错因]日内瓦会议探讨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复原印度支那和平问题,D项与题意不符;材料中未曾体现“不结盟”问题,与“单极—多极化”无关,可解除A、C两项。答案B2.(2024·江苏高考)1984年10月,邓小平指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式,‘集团政治’方式,‘势力范围’方式,都会带来冲突,激化国际局势。”邓小平得出上述论断,是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A.体现了国与国一律同等的理念B.开创了中苏两国友好的局面C.消退了国与国之间的冲突分歧D.推动了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答案A解析A对:材料中指出的“大家庭”方式、“集团政治”方式、“势力范围”方式,都是带有强权政治色调的大国外交,都简单导致国际局势惊慌,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体现了国与国一律同等的理念,被认为是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B错:中苏两国友好的局面起先于1949年,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提出的。C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利于国家之间和平相处,但是不能消退国家之间的冲突分歧。D错:上海合作组织是2001年成立的,与题干时间不符。3.(2024·4月浙江选考,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55年,亚非国家政府首脑在万隆实行会议。面对困难的国际形势,绝大多数国家作出了求同存异的努力。会议提出闻名的“万隆十项原则”,主见“不运用集体防卫的支配来为任何一个大国的特殊利益服务”。决议“在实际可行的最大程度上相互供应技术救济”,并接受扩大多边贸易和支付范围的原则,稳定本区域商品贸易。倡议亚洲各国人民“在现代世界的范围内复原他们旧有的文化接触和发展新的文化接触”。当时舆论普遍认为,这次会议“将作为一件世界大事载入史册”。——摘编自王绳祖《国际关系史》等(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亚非国家在合作发展方面的诉求,简述上述诉求提出的时代背景。答案(1)诉求:共同反对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加强经济技术合作;促进文化沟通。时代背景:二战后亚非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世界殖民体系瓦解;两极格局渐渐形成,国际局势惊慌与缓和交织。考点二20世纪以来的中国外交1.新时期中国外交的特点(1)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屈从于任何外来压力,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2)中国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不诉诸武力,不干涉他国内政,反对把自己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人。(3)中国情愿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全部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主动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4)中国主动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成为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坚决力气。(5)中国主动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为经济建设创建一个良好的周边环境。2.外交政策的本质、确定因素及启示(1)本质:任何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从本质上看都是国内政策的延长。(2)确定因素:上层建筑特殊是政权的阶级属性、民族利益(民族利益包含着肯定的阶级利益)、国际地位和国家实力。(3)启示①外交工作动身点。应当明确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其外交政策的动身点都是基于自己的国家利益。②尊严来自实力。任何一个国家要想在国际上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必需有雄厚的综合国力作为外交的后盾,否则,尊严无从谈起。③外交政策的变更都是以本国利益为转移的;外交政策也是以本国实力做后盾;中国外交政策的变更受到国际形势的影响。4.(2024·4月浙江选考)20世纪70年头以来,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全球与地区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下列外交成就,按其先后依次排列,正确的是()①中日邦交正常化②中美实现关系正常化③中国推动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④中国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A.①②④③ B.①④②③C.②①③④ D.②①④③答案A解析①②③④分别发生在1972年、1979年、2001年、1991年,故A项正确。观点1习近平同志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材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所以在亚洲诞生,是因为它传承了亚洲人民崇尚和平的思想传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生动反映了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并给予这些宗旨和原则以可见、可行、可依循的内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包含4个“互”字、1个“共”字,既代表了亚洲国家对国际关系的新期盼,也体现了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国际法治精神。——习近平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问题: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做了怎样的贡献?答案体现了国家主权同等的外交理念,相对于一边倒政策,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束缚,具有包涵性、开放性特点。观点2从一个中国到唯一合法政府材料美国相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全部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中美《联合公报》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1978年《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问题:美国从一个中国到唯一合法政府的外交立场变更反映了怎样的实质问题?答案中国综合国力及国际地位提高;中美国家利益存在共同利益点。视角120世纪70年头国家外交战略的调整(2024·金华命题沟通,32)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先后印制了30多种版本的护照。其中1950版、1953版、1958版护照均为中俄文比照;1971版、1975版改为中法英文比照。这种变更的缘由是()A.中美关系的重大转折B.外交政策的重大调整C.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D.国际格局的重大变更答案B解析1958年后,中苏关系恶化,1972年前后,中法、中美以及中国与西方的关系持续改善,外交政策出现重大调整,故B项正确。视角2从“一边倒”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024·镇海命题沟通,12)新中国成立之初,提出“一边倒”的外交政策。20世纪50年头,又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一变更()A.导致了中苏关系的恶化B.基本清除了外交中的意识形态元素C.促进了中美关系的改善D.肯定程度上摆脱了两极格局的羁绊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我们不难得知,中苏关系恶化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并没有任何关联,故A项错误;50年头,外交中仍旧存在意识形态因素,故B项错误;中美关系改擅长20世纪70年头,故C项错误;依据材料,由“一边倒”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就充分表明新中国已经在肯定程度上摆脱了意识形态的制约,故D项正确。

视角3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活动(2024·台州联考,15)改革开放后,我国对外实现了从“中国之世界”到“世界之中国”、从世界体系的“局外者”到“局内者”的转变。在这一转变中,我国()A.全力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B.全方位地绽开了多边外交活动C.结束了与美国等国的长期对抗D.起先放弃意识形态的外交导向答案B解析材料体现改革开放后中国主动融入世界,国际地位得到提高,体现新时期坚持对外开放、独立自主的、全方位的外交政策,故A项错误;改革开放后中国全方位开展多边外交,提高了国际参与度,提高了国际地位,故B项正确;“文化大革命”期间中美关系就已经起先走向正常化,故C项错误;中苏关系逐步恶化后中国起先逐步放弃意识形态的外交导向,故D项错误。视角4“上海精神”(2024·定海命题沟通,24)2024年6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会见俄罗斯总统普京时,强调中俄应坚决遵循“上海精神”,巩固成员国团结协作,维护地区平安稳定,加大务实合作力度,不断提升上海合作组织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影响力。这说明“上海精神”()A.有利于打造新型国家关系B.以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为宗旨C.旨在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D.促进了亚洲各国的友好合作答案A解析上海合作组织以维护地区平安、促进地区发展为宗旨,故B项错误;上海合作组织旨在维护地区平安和发展,并非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故C项错误;上海合作组织并未囊括全部亚洲国家,不能起到促进亚洲各国的友好合作的作用,故D项错误。一、选择题1.《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广为流传的一句名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史中最能体现该思想主旨的是()A.奉行“一边倒”方针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参与日内瓦会议D.参与万隆会议答案B解析新中国成立后体现建立和谐国际关系的政策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选B。2.“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界碑,它是从革命运动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的一次关键性转变,标记着新中国外交方针的最终形成。”这里的“它”是指()A.日内瓦会议的顺当召开B.“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制定D.上海合作组织的成功建立答案C解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制定为国家间领土分歧供应了可供借鉴的范例,体现了中国外交方针政策的成熟,故C项正确。3.(2024·慈溪选考评估)有学者认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引领国际新秩序的明灯。”对这一原则相识的主要依据是它()A.维护了中国的独立和主权B.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C.消退了世界各国间的冲突D.超越了意识形态的界限答案D解析材料强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国际社会的影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具有开放性和包涵性,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4.(2024·浙江课改联盟评估)1953年底,美国情报部门的一封电报中写道:“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是在其周边地区(指新兴民族独立国家)促进和建立可以作为缓冲的友好国家。”这种推断的依据是,中国政府提出了()A.另起炉灶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求同存异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答案B解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中印会见时周恩来总理首次提出的,并与中印、中缅提倡的处理接近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的原则,故B项正确。5.(2024·余姚精英联赛,19)习近平指出:“总结国际关系实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这主要是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A.符合世界各国和平与发展的愿望B.由爱好和平的社会主义中国提出来C.得到世界大多数国家的认可和支持D.与《联合国宪章》的重要精神一样答案A解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和完整体现,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接受,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也符合世界各国和平与发展的愿望,故A项正确;由爱好和平的社会主义中国提出来,结论正确,但不合题意,故B项错误;得到世界大多数国家的认可和支持结论正确,但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C项错误;符合《联合国宪章》的重要精神,而不是与《联合国宪章》的重要精神一样,故D项错误。6.(2024·浙江课改联盟命题沟通)“大会上他既没有去刻意争取对共产主义的支持,没有做或鼓动他人做激烈反美、反西方的言论……但他达到了此行的重要目的……相当成功地使人信任了共产党中国奉行和平的政策。”文中的“他”在大会上阐述的基本方针是()A.“求同存异” B.互不侵扰C.同等互利 D.和平共处答案A解析“没有做或鼓动他人做激烈反美、反西方的言论”表明这是一次东方国家召开的会议,“信任了共产党中国奉行和平的政策”既表明会议有中国代表参与,又表明“他”代表中国提出的方针对会议成功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可见这次会议指万隆会议。7.(2024·苍南命题沟通,6)在一次国际会议上,伊拉克发言人法迪尔·贾马利宣称共产主义是扰乱世界和平的国际势力,锡兰总理科特拉瓦拉提出要像反对西方殖民主义一样反对苏联殖民主义。对此,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A.奋力推动印度支那问题解决B.提出“三个世界”的理论C.首次倡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答案D解析在亚非万隆会议上,针对一些国家对共产主义的误会,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故D项正确。8.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主动主动地参与国际政治,融入世界。将下列重大外交事务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①重返联合国②加入亚太经合组织③参与万隆会议④参与日内瓦会议A.③②①④ B.①②③④C.④③①② D.②①③④答案C解析①重返联合国是在1971年;②加入亚太经合组织是在1991年;③参与万隆会议是在1955年;④参与日内瓦会议是在1954年,C项符合题意。9.(2024·浙江课改联盟选考评估)20世纪70年头,中国出现了一系列重大外交成就。与之相关的缘由是()A.中国综合国力提高B.中国复原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C.中美关系正常化D.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答案A解析20世纪70年头,中国出现了一系列重大外交成就,根本缘由是中国综合国力提高,故A项正确。10.(2024·浙江课改联盟选考评估)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中,中美双方达成的共识有()①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③反对霸权主义的威逼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A.①②④ B.①③④C.②③④ D.①②③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属于1978年12月中美《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的内容,故④错误,解除含④的选项。故D项正确。11.(2024·衢江仿真评估题,13)1988年12月6日,第43届联合国大会一样同意中国加入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特殊委员会。自1990年以来,中国先后参与18项维和行动,累计派出1.47万余人的维和军事人员。这一行动表明我国()A.主导了联合国维和行动B.深化拓展新型区域合作C.推动“一带一路”倡议D.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答案D解析我国是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不是主导,故A项错误;维和行动是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不是新型区域合作,故B项错误;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与联合国无关,故C项错误;我国参与维和行动,维护世界和平,是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故D项正确。12.1996年,中俄宣布建立“面对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1997年,中美两国元首确定,“共同致力于建立中美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1998年,中国、欧盟双方表示希望建立“面对21世纪的长期稳定的建设性伙伴关系”。这表明中国()A.努力为改革开放营造和平的国际环境B.主动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C.主动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D.主动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答案A解析材料中“中俄”“中美”以及中国与欧盟分别建立“建设性伙伴关系”,是新时期中国外交关系的突出特点,其目的主要是为改革开放营造和平的国际环境,故A项正确。二、非选择题13.(2024·宁波十校联考,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国家不分大小,应当一律同等……中国决不做超级大国,并且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中国方面表示:坚决支持一切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争取自由、解放的斗争;各国人民有权依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本土的社会制度,有权维护本国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反对外来侵略、干涉、限制和颠覆……美方声明:美国相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全部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中美联合公报》材料二当时(邓小平)为解决台湾问题提出的“一国两制”政策,可以很简单地用来为香港问题供应框架。1982年9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问中国,邓小平就香港问题进行会谈。邓小平提出,中国收回香港主权问题,可以用“一国两制”的方案解决。……假如“一国两制”在安抚港人方面取得成功,这可能甚至有助于削减台湾民众对统一的恐惊。——据傅高义著的《邓小平常代》等整理(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指出中美双方在国际关系准则及台湾问题上分别达成怎样的共识,并分析公报的发表产生的影响。(2)全国人大正式通过“一国两制”构想是在哪一年?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的国内意义。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