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专题训练 文体知识类涉及考点 课件_第1页
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专题训练 文体知识类涉及考点 课件_第2页
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专题训练 文体知识类涉及考点 课件_第3页
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专题训练 文体知识类涉及考点 课件_第4页
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专题训练 文体知识类涉及考点 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专题训练★★文体知识类一、(2024·四川雅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中国正能量,激荡青年一代的奋斗力量任一边①近日,由中央网信办主办的2023中国正能量网络精品征集展播活动结果揭晓,550件网络正能量作品脱颖而出。一个个以新媒体传播向上向善力量的网络精品,记录下平凡英雄的榜样故事,映照着当代青年以身许国的家国情怀。他们生机勃勃又胸怀大志,他们风华正茂又脚踏实地。在时代的发展大潮中,他们以砥砺奋进的新风貌鼓舞着更多年轻人勇毅前行。②立鸿鹄志,做奋斗者。青年者,国家之魂。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追逐青春理想,烙印奋斗足迹。在祖国广阔的土地上,富有活力的身影奔忙在各行各业,在基层、在部队、在赛场……他们敢为人先、敢于突破,以青春之力托举中国式现代化建设。③我们看到《中国健儿闪耀亚运赛场》,体育健儿用拼搏的汗水浇灌体育梦想;我们看到《环球网评:在共情与共鸣中刻画感恩奋进青年群像》,三十余位青年用奋斗承担青春使命之责、用奋斗谱写青春华章;我们看到《与时代共奋飞》,人民空军守卫安宁、守护幸福、担当使命,展现不负期望、高飞远航的追求;我们还看到“强我中华·青春争先——新时代好青年奋斗故事短视频征集活动”带动青少年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奋斗姿态激扬青春,为中国发展挺膺担当……中国正能量,点亮了一代青年人的理想之灯,勾勒出真实生动的青春模样。人性的光芒与奋进的步伐辉映着青春的底色,更见证着时代的更迭与社会的进步。④积极健康、向上向善,年轻一代正以饱满的热情和充沛的活力汇聚起正能量的新主场。《工作的意义,拿捏住了!》展现出当代青年为了理想付出努力,从工作中获得生活的快乐;《人才花开的长沙,繁星点缀的城市#长沙人的朋友圈#》用来自五湖四海的创新热情,为城市的发展注入新生力量;《【2023年终盘点】感谢生活中每一位发光者》让一件雨衣传递微小善意,小小的举动,大大的温暖。点点星光汇聚成炬,传递正能量,不仅是最美的青春瞬间,也是追求美好生活的题中之义。在平凡生活中,中国正能量激励每一位积极进取向上向善的中国青年。⑤青春的力量,青春的涌动,青春的创造,始终是推动中华民族勇毅前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磅礴力量。2023中国正能量网络精品征集展播活动描绘着我们一步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场景,以网络正能量融入青年、塑造青年、感召青年,引领广大青年人在新时代的新征程上绽放绚丽的无悔青春。(选自《人民网·观点频道》,有删改)1.(2分)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论证方法】本文多次举例论证在中国大地上有许许多多的中国正能量,这些中国正能量激励着青年在各行各业都做出应有的贡献。B.【论点】本文的中心论点可以概括为:中国正能量是激励青年一代奋斗的力量。C.本文在论证过程中通过大量的摆事实、讲道理,逐层递进,充分阐释了青年一代在中国正能量的感召下投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磅礴力量。D.本文③④两段中所举的事例可以调换,都是证明中国正能量对年轻人的激励。【解析】D.虽然③④两段都是证明中国正能量对年轻人的激励,但两段所举事例的侧重点不同,不能调换。第③段侧重表现青年人的奋斗姿态和青春担当,第④段侧重表现青年人在平凡生活中的正能量行为。D2.(3分)【论证思路】请简要梳理本文的论证思路。首先,通过介绍2023中国正能量网络精品征集展播活动及其影响,引出中心论点——中国正能量激励青年一代奋斗(1分);接着,从“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和“积极健康、向上向善”两个方面进行论证,分别阐述了中国正能量如何激励青年一代(1分);最后,总结全文,强调中国正能量在推动中华民族勇毅前行中的重要作用(1分)。3.(3分)我们身边也有很多平凡且有正能量的人物,请你选择一个可以作为本文论据的“正能量”事迹,作简要概述。(80字左右)在我身边,有一位普通的环卫工人,他每天清晨就开始清扫街道,无论严寒酷暑,从不间断。他的工作虽然平凡,但他却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责任和奉献,让城市更加整洁美丽。他的正能量事迹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和传扬。二、(2024·甘肃临夏州)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经典阅读可以很有趣谭俊洪①第29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一场红色经典主题阅读活动在上海图书馆东馆启动。活动中,上海图书馆展示其策划的“书海千里·江山有声”主题沉浸展,上海商学院虚拟辅导员也亮相主题阅读活动。传统艺术、有声作品、历史影像和文献史料等与实景展陈巧妙融合,让参与者耳目一新:原来经典不是“板着面孔”,也并非“千年一面”,可以灵动而有趣、好看且好玩。②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在于其蕴含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经典容纳了深刻的心灵世界和丰满的生命,具有思想的穿透力、审美的洞察力和形式的创造力,能够跨越时空与读者产生共鸣。透过经典阅读,可以学习前人的智慧,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更好地理解现实并为当下提供启迪;透过经典阅读,可以体悟文化传承的力量,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体验人类精神追求的深厚和真挚。然而,由于语言、文化和历史的差异,面对经典,读者有时会感到晦涩难懂,难以进入文本的世界。这也为新技术、新手段提供了大展身手的空间和机会。③数智技术,让经典阅读“潮”起来。经典阅读要走近读者,特别是走进青少年心中,就要符合时代需要、体现时代特点,还可以借助与数智技术的联结,主动变得“潮”起来,以时尚表达激发经典活力。在上海图书馆,精心设计的时空穿越剧情和线下解谜互动,吸引了不少青少年读者参与。现场还以视频形式展现多位非遗传承人的职业经历和精巧技艺,形成一本好读的“真人数字图书”。人工智能技术也可以被用来增强经典阅读的趣味性和互动性,“爱阅读”的上海商学院虚拟辅导员就是一例。在数智技术的加持下,青少年愈发沉醉于经典的魅力。④特色活动,让经典阅读“热”起来。经典的魅力,人人向往;经典的艰深,又让很多人望而却步。让经典以亲切的面容、平易的话语、清新的表达“飞入寻常百姓家”,一直是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努力目标。上海自然博物馆基于馆内原创科普读物,打造沉浸式“悦读博物馆”,上演互动科普剧《珍稀动物茶话会》,赢得阅读爱好者、博物馆爱好者、自然爱好者等群体的喜爱。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树立“世纪火种”这一阅读推广品牌,围绕“世纪好书”举办读书会、编辑沙龙等,开展校园巡讲,鼓励学生自主组织读书活动。特色活动激发了青少年参与阅读的动力和热情,吸引更多年轻人投入经典文化的怀抱。⑤形式创新,让经典阅读“乐”起来。青少年经典阅读兴趣的培养,不仅在于良好的社会氛围,也需要贴近学生、贴近日常的阅读形式,让大家参与其中、享受乐趣、爱上经典。例如,上海虹口区以地方志阅读为媒,将北外滩国际会客厅、瞿秋白故居、鲁迅故居等点位勾连,让师生得以在行走中重读经典。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师生以“注调传声”活态展演方式吟诵中华古诗文,以艺术化手法诠释经典。新场景、新模式、新体验,让经典阅读常变常新,充盈时代活力。⑥以“技”共情、以“特”做优、以“创”求新,让经典阅读“潮”起来、“热”起来、“乐”起来,以经典之光烛照青少年人生,让经典传承弦歌不辍、历久弥新。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让经典阅读变得有趣而又不失其深度,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和追求。(选自《光明日报》2024年04月26日03版,有删改)1.(3分)文章提出了哪些具体的措施和方法,让“经典阅读可以很有趣”?请简要概括,完成下表。2.(2分)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由一场经典阅读主题活动谈起,引出本文的论题。B.第②段分析了经典书籍的特点及阅读价值,也指出面对经典,读者存在诸多难以解决的困难。C.本文的论证方式是立论。论证分论点时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D.培养青少年经典阅读的兴趣,不仅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也要创新贴近学生的阅读形式。【解析】A.结合第①段“传统艺术、有声作品、历史影像和文献史料等与实景展陈巧妙融合,让参与者耳目一新:原来经典不是‘板着面孔’,也并非‘千年一面’,可以灵动而有趣、好看且好玩”可知,文章由一场经典阅读主题活动谈起,引出的是论点“经典阅读可以很有趣”,而不是论题。A3.(2分)【议论文语言】阅读第④段画横线句和下面的改句,说说哪句好,好在哪里。原句:让经典以亲切的面容、平易的话语、清新的表达“飞入寻常百姓家”,一直是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努力目标。改句:推动经典阅读家庭化、大众化、普及化,一些社会有识之士从来没有停止过努力。原句好。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和引用论证,生动形象地论证了社会有识之士在推动经典阅读方面所作的努力,富有文学色彩,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生动性。4.(3分)【论据】将下面的链接材料作为论据放在第③段或第④段,你认为放在哪一段最恰当?并说明理由。【链接材料】《2024中国诗词大会》以诗词描绘中国精神,用诗意书写时代篇章。节目围绕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运用AI、虚实交互等技术手段,融合动画和真人演绎、虚拟呈现等多种手法,打造视听盛宴,让受众沉浸于灿烂瑰丽的“中华文明长廊”。《2024中国诗词大会》打通线上与线下,联通云端和手间,开创诗词实体手办和数字虚拟藏品,同时升级5G通讯多人连线系统,实现“云中万人团”同步答题、投票和交流。第③段,材料举例论证了“数智技术,让经典阅读‘潮’起来”的观点,与第③段上海图书馆的事例是一致的,因而放在第③段最恰当。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中国气候“诞生了”中国传统文化①气象学是自然科学,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科学,这是两股道上跑的车,能有什么关系吗?当然有。从气象学的角度看,正是在最典型的自然气候作用下,才有了最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诞生”。②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有两个原因,内因是中国古人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外因就是自然环境,而自然环境中最重要的就是气候。内因与外因,两者缺一不可。③从本质上来说,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一种寒暑文化。古人生活条件较差,最畏冬寒,因此生活中的许多人和事,都冠上了“寒”“凉”等字,例如“寒舍”“寒窗”,见面问候叫“寒暄”,一年时间叫“寒暑易节”,世俗社会的反复无常则是“世态炎凉”。从一定程度上讲,正是寒暑的变化才让人们对时间的流转、人生的艰辛、社会的变迁有了更深刻的感受。④古典诗词中这样的现象就更多了。不仅在数量上极丰富,内容也十分鲜明。例如,描写冬冷,孟郊说“寒者愿为蛾,烧死彼华膏”,宁愿以一死换来瞬间温暖,让人泪目;蒋士铨“自恨不如鸡有毛”,更令人酸楚。描写夏热,白居易的“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则使人辛酸。鲜明的气候特点不仅让诗人们有着独特感受,更引发了他们对生活和人生的思考。⑤这种冬冷夏热的特殊气候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也促使了世界上最独特的中医的诞生。中医为什么只能诞生在中国?因为,如果没有了四季鲜明的春夏秋冬,就没有风寒热燥湿,也就没有了阴阳五行,没有了中医。所以,中西医差异根源在文化,文化差异根源在自然环境,在气候。⑥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时间载体。但如果没有大雪小雪、大寒小寒、大暑小暑……哪里还会有二十四节气?央视公益广告说,“天地有节,风雅中华”“赏二十四节气,品五千年文明”,可见,影响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重要因素中,一定少不了自然气候。⑦自然气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影响当然还有很多。总的来说,由气候影响而带来的传统文化,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人对自然的敬畏、理解和适应,更是他们对人生、社会、宇宙等深层次问题的哲学思考和表达。(选自《中华读书报》,有删改)1.(2分)下面说法最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古人见面问候时“寒暄”,是为了体现人们对气候变化以及农业生产的高度重视。B.“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意在描写夏季炎热的气候对农人们心情的影响。C.中医无法在欧美国家诞生,关键原因在于它们与中国的自然气候存在着显著差异。D.“天地有节,风雅中华”中“节”即二十四节气,这里强调自然对中华文明的影响。【解析】A.根据第③段可知,古人见面问候时“寒暄”,是因为古人生活条件较差,最畏冬寒;B.“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主要描写的是农人的劳作辛苦;C.根据第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