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7篇_第1页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7篇_第2页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7篇_第3页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7篇_第4页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7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优秀7篇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篇一

在亲戚家拜年时看到《典籍里的中国》的预告,觉得央视出品的质量应该不错,看完觉得不只是没让我失望,更是深深的震撼,过程中有几次看的我泪流满面。

节目通过古今读书人对话的形式讲述,通过戏剧的形式再现历史。

节目演绎了多个场景,老戏骨们演技炸裂,群演也各个演技在线,加之舞台效果多种加持后,给人极强的故事沉浸效果,加上《书》中经典部分的诵读,看得我热血澎湃,被深深震撼。油然而生出强烈的华夏儿女自豪感。

是什么让华夏文明的精粹绵延不绝?

我们从何而生,为何而来,又将去向何方?

每一部华夏文明的典籍及其薪火相传的过程给了我们答案。

整个节目中,最打动我的还是伏生跟晁错讲述自己和家人护书的部分。

秦焚书以后《书》仅剩国藏和伏生家藏两部,后又遭遇项羽火烧咸阳,仅剩了伏生一部家藏。

在浩瀚的历史大潮中,任何一个个体都显得微不足道,无比渺小。

可是伏生却视《书》如命,凭一己之力用生命护《书》。为逃兵荒伏生带着家藏的《书》从咸阳运回山东老家,途中他的儿子为护《书》死于兵劫,妻子为护《书》病故。

老戏骨倪大红饰演的伏生在回忆这段坎坷时欲哭无泪的陈述,将伏生以命护《书》之艰难刻画的入木三分,看得我泪流满面。

虽后世发现了《书》其他留存的版本,但那一刻对他来说,华夏文明的传承的重担压在了他身上。而他和家人用生命诠释了“薪火相传”。

是什么给了他们如此决绝的力量?一定是《书》中的思想鼓舞了他,一定是《书》中的智慧塑造了他。

后人评价:“汉无伏生,则《尚书》不传;有《尚书》而无伏生,人亦不能晓其义。”

所以,与其说是伏生和家人以极强的愿力以命护书,这又何尝不是华夏文明在一个微小个体身上所展现出的惊人生命力?

能够绵延五千年历程,这是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真理,也是人类文明延续的真理。

时间所限,节目不可能把《尚书》所有的内容全部展示出来。

但这已经足够。她让更多人认识了《尚书》,了解《尚书》对华夏儿女意味着什么,引导更多人去关注《尚书》,学习《尚书》所蕴藏的华夏智慧。

知先贤治政之本,知朝代兴废之由,知个人修身之要。

虽然当今世界的科学技术水平比古人高,但在人文智慧方面,我们还远未超越古人。

历代后人所做的所有探索,也不过是为古圣先贤智慧做的注脚。

希望可以借由这一个栏目开始,自己能够对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有一个基本认知,学习构建起自己的华夏文明知识体系,不断学习体悟古圣先贤的深邃思想和无穷智慧。

此刻,很多问题,已有答案。

观看《典籍里的中国》心得感想篇二

典籍里的中国:从经典中感悟中国精神

历经磨难的《尚书》如何被一代代中国人保存至今?

《诗经》三百篇怎样承包了我们今天大部分的口头禅?

为什么有人从《道德经》里看到了兵书的影子?

……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浩瀚中华留下典籍万千,你或许在图书馆偶遇过它们,或许在课堂上与它们的碎片有过交集,但可曾了解过它们的身世流转,看到它们的熠熠光华?

2月12日,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在央视综合频道开播。节目以影视化的方式,讲述典籍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源起、流转的故事,实现“护书人”与“读书人”跨越千年时空的“古今对话”。

第一期和观众见面的,是被称作“政书之祖,史书之源”的《尚书》。节目组之所以选择以《尚书》开篇,是因为它流传了两千多年,构建了古老文明的知识体系,也是最早被译介到西方的典籍之一。热衷于翻译《尚书》的英国汉学家彭马田就曾说过:“除非你读《尚书》,否则我不认为你能理解今天的中国”。

很多人都说《尚书》佶屈聱牙,这部典籍究竟讲了什么?

据国际《尚书》学会会长钱宗武介绍,《尚书》记载着尧舜禹、夏商周的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智慧。按照时间顺序一共分为四部分:《虞书》、《夏书》、《商书》和《周书》,共五十八篇。“古代君王做什么事,必定有史官记载。一个史官专门记录君王讲的话,另一个专门记君王的行动,这些材料编纂起来,就编了《尚书》。”

古今对话是《典籍里的中国》一大亮点。“古代护书人”伏生是讲述书中故事、解读书中思想要义的串联人物。镜头一转,主持人撒贝宁以“当代读书人”的身份与伏生对谈,陪伴他“穿越”到两千多年后的今天,看今人如何读《尚书》、学《尚书》、传《尚书》。

看节目时,不少网友感动落泪:“华夏为何是一体?自古就是一体。这句话太戳泪点了。”“古今对话很有戏剧冲突,能感受到深厚的文化底蕴。”“华夏文明的历史传承要靠我们年轻人,从今天起多读书,让这些故事代代相传。”……

而最让观众动容的,是节目中伏生向晁错讲述自己和家人护书、用生命诠释“薪火相传”的片段。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下令禁止民间私藏经书,儒学博士伏生冒死将《书》(后称《尚书》)从咸阳运回山东老家,匿藏于壁中。途中,他的儿子为护《书》死于兵劫,妻子为护《书》病故。他们为何能有如此决绝的力量?因为《书》中思想和智慧的鼓舞,让华夏文明在微小个体上展现出了惊人的生命力。

今人为何要读典?知先贤治政之本,知朝代兴废之由,知个人修身之要。这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真理,也是人类文明薪火相传的原因。

在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蒙曼看来,“‘中国’这个词,在文献中最早出现在《尚书》里。”蒙曼说,禹划九州是中国,尧舜禹、汤文武、孔夫子、伏生也是中国;“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是中国,“敦睦九族,协和万邦”也是中国……

把古籍变成观众可感知且可共情的作品,不仅靠舞台硬件的升级,更依赖于背后详实的史料支撑。据悉,仅《尚书》一期节目就咨询了65位相关专家,查询了68本相关书籍和上千篇论文,整理了几百万字的资料,剧本前后修改了53个版本,将专业精神体现在了每一个细节。

据了解,《典籍里的中国》共有11期,介绍11部典籍,包括文学、科学、哲学、医学等领域。在《尚书》开篇之后,将有《论语》《孙子兵法》《楚辞》《史记》等典籍陆续与观众见面。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篇三

历史长河未息,时间长流不止,中华文明伊始的文化宝藏却仍薪火相传,弦歌不辍。《典籍里的中国》这档节目就由中国古代典籍入手,以跨时空对话的舞台剧形式,带领我们跨越上千年历史,溯源华夏文明,挖掘典籍中的精神内核,体会其中绵续至今的文化精粹。

第一期讲述的是有“政书之祖,史书之源”之称的《尚书》。《尚书》之所以能流传至今,被后世代代传诵,离不开一个人——伏生。

图片

从小读《书》的他深知其中好处,秦起焚书之火,伏生家藏一本《书》。不久战乱,他携妻子带着满满一车书简逃难。路遇兵劫,爱子舍命护书被乱兵杀死;天寒地冻,妻子嚎哭哀求,宁愿受冻也不愿烧《书》取暖。几经辗转,来到家乡的伏生不得已将负载着妻儿性命的《尚书》藏于古宅壁中。颠沛二十年,再寻书时却已残缺大半,只剩二十八篇。耄耋之年的伏生又开始讲学传授,被晁错记录下来,才逐渐成为现在的《尚书》。

为什么《尚书》值得伏生一辈子守护?为什么典籍值得我们传承?从《尚书》中,我们看到周武王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的豪情壮志;也能体味民意即天意,顺民心者得天下这条颠扑不破的历史铁律;我们汲取“满招损,谦受益”的修身之道;也能收获“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这样永不随时间流逝褪色的治国之理。但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能从中感受到的“大禹定九州”的华夏儿女的自豪与骄傲,是我们能从中找到的连接着每一个人的文化纽带,牵动着每一颗心的民族认同。就如钱宗武所说,“读《书》,知先贤之政之本,知朝代兴废之由,知个人修身之要。”又如蒙曼老师所言:“什么是中国?中国不仅是孔子、伏生,还是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是敦睦九族,协和万邦。”

“典”即规范、典范,传承这种规范才能照亮未来。余秋雨曾说过,一个民族的终极目的。不是军事的国家的政治的,而是文化的。典籍就是中华文化的精粹,是现代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文化基础。它指导我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更激发蕴藏在骨子里的文化血脉。文化溯源。我们只从何而来;典籍研读,我们知未而来;投注当下,我们知去向何方。

古典是晦涩难懂的,文化是深沉深刻的。但我们必须要挑起承载中华文明的这根大梁,像伏生一般传其书、明其义。除此之外,还要守正创新,守护文化遗产不仅需要情怀,更需要看穿历史的智慧和创新求变的勇气,让典籍的内核以现代的方式被更多人所接受,进而传承。这也许就是《典籍里的中国》之意义所在。

让我们怀揣着对先贤圣人的崇敬,对华夏文明的热爱,践行君子之道,携一缕古典芬芳驾文化之舟驶向未来!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篇四

周五晚上,我写完作业,习惯性地跑到客厅打开电视,想要看点儿什么,一直竟想不出来到底要看什么。正当我关闭电视的时候,妈妈走了过来,向我推荐了《典籍里的中国》这个节目。

带着好奇与期待,我再次打开电视,找到了《典籍里的中国之》。开场,节目就以戏剧的形式向我们介绍了满分作文网《天工开物》的宋应星以及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又以戏剧的形式演绎了宋应星的一生与《天工开物》的成书过程。

《天工开物》的是宋应星,字长庚。《天工开物》一书出版距今384年。宋应星在书中梳理了130多种生产技术和工具,在对古代各项生产技术的系统总结中,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技术体系。“物自天生,工开于人”,《天工开物》体现着格物致知的科学态度和熠熠生辉的智慧光芒。

看完这期节目,我不仅了解了许多科学文化常识,更被宋应星和袁隆平这种求真务实、造福百姓的态度所吸引。他们都是心怀梦想的人,禾下乘凉,天下富足是他们共同的梦。发展科学,利益民生,造福人类,促进文明是他们乃至整个中华民族共同的目标。

我的梦想是什么?我的目标是什么?我要如何实现它们?我扪心自问道。成为一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带领更多孩子在书籍的怀抱中变得更加渊博是我的目标。多读书,多积累则是我实现目标的方法。书是一位知心朋友,你可以从它那里获得激励,书是一位老师,你可以从它那里学到知识,书是一位心理学家,你可以从他那里获得安慰……“只有多读书,不断为自己充电,才能不断进步。”我想。

想到这里,我回到书桌前。重新拿出了那张已经被我遗忘的计划表,然后更加认真地阅读,写读书笔记……

睡前,我躺在床上,又想起了自己总结的那句话,“只有不断地为自己充电,才能不断的进步……”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篇五

《典籍里的中国》作为一档全新大型文化类节目,以多舞台、多场景、古今对话的创新方式出现在大众眼前,刚播出便收获了4。5亿的播放量。

节目将聚集多名演员来演绎典籍里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借由不同时空坐标里写书人、读书人的闪亮故事,让经典照进现实,展现经典书籍中的中华文化。

当我初看这个节目时,我的感觉是:惊艳!首先,节目的场景设计十分巧妙,甚至可以说是独具匠心。为了让观众沉浸地走进历史,确实做了很多考虑,旋转式座椅就是一大体现;其次就是演员的深情演绎,古人的情感复杂,不是那么容易揣摩的。

比如最近一期中的“伏生”角色,伏生作为一个心系《尚书》且年过九旬的老人,其扮演者倪大红老师需要从人物心理、语速、动作快慢等多个方面考虑如何去展现人物形象,这很考验演员的职业技能和其对作品的深度理解;同时,我们从节目中也可以看到很多观众都被伏生的“舍命护书”所感动,热泪盈眶,这也恰恰满足了我们一点点的精神需求。生活在快时代的我们,很少有时间静下心来好好品读经典,这个节目也正是一个好的契机,我们需要感谢这个节目,感谢这种创意!

节目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这几句:“读《书》而知先贤治政之本,知朝代兴废之由,知个人修身之要。”典籍不仅仅是一本历史悠久的书,他蕴含的更多是一种智慧,一种情怀,一个国家的象征。希望中国文化能够在各辈人的努力下薪火相传,经久不息!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篇六

今天我看了《典籍里的中国》。

通过这部戏,我认识了一生爱《书》如命的伏生爷爷(本名伏胜);伐纣的周武王;代皇上听《书》的晁错。

这里还有很多名人名言名曲,例如五子之歌;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出自《尚书。牧誓》节选。

我还认识了九州分别是冀州,兖州,荆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这就是华夏九州,多民族的九州,物产丰盛的九州。

我知道鲧治水用堵塞之法,禹治水用疏通之法,已被尊称为大禹(原名姒禹),他的父亲是姒鲧,本是治水之人,可九年不见其功,便流放至羽山,才换大禹治水。大禹还有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呢!

我看完这部戏后非常感动,还和爸爸妈妈玩了记九州,太高兴了,我和爸爸妈妈都学到了很多知识,我感觉文字都活了过来,中国古籍离我更近了。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篇七

6月10日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摘得“白玉兰”的消息传来,“典迷”一片沸腾。适逢端午假期,《典籍里的中国》将于6月13日晚八点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第五期《论语》。是的,“典迷”又有过节大餐了!

作为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文集,《论语》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尽管是谁至今仍无定论,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论语》是孔门师生集体智慧的结晶,中国人的仁德智慧,两千年的风骨性格,都蕴藏在孔子和弟子的对话里。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说:“苟无孔子,则中国当非复二千年来之中国。”

一部《论语》,千古流传;一位老师,万世师表。本期节目将以孔子和弟子之间的故事来讲述《论语》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