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多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地理试题 含解析_第1页
安徽省多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地理试题 含解析_第2页
安徽省多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地理试题 含解析_第3页
安徽省多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地理试题 含解析_第4页
安徽省多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地理试题 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地理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表示意2013-2019年我国某地级市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的变化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年份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户籍人口/万人1053.241051.421042.651061.551070.071070.831077.28常住人口/万人771.60782.30790.15799.10809.26820.72825.901.推测该市2015年后户籍人口增加的主要原因是()A.国家生育政策调整 B.婚育观念发生变化C.居民收入水平提高 D.居民受教育水平提升2.表中常住人口的变化将会导致该市()A.社会养老负担加重 B.常住人口年龄结构优化C.资源环境承载力下降 D.就业岗位数量减少【答案】1.A2.B【解析】【1题详解】从表中数据来看,该市户籍人口数量多于常住人口数量,说明该市迁出人口数量较多,2015年前户籍人口数量减少,2015年后户籍人口增加,可能与国家生育政策调整有关,婚育观念、居民收入、受教育水平并不会在某一年突然改变,A正确,BCD错。故选A。【2题详解】从表中数据来看,该市常住人口数量有所增加,由材料可知,该市为地级市,该地外迁人口多数为劳动力人口,常住人口增加数量多于户籍人口增加数量,说明该地区劳动力有回流趋势,劳动力人口增加,会促进常住人口年龄结构优化,养老负担有所减轻,B正确,A错误;环境承载力在一定阶段较为稳定,并不会受常住人口数量变化影响,C错误;常住人口增加,并不会导致就业岗位减少,D错误。故选B。【点睛】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①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越大,人口在地区间的迁移也就越频繁;②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人口迁入率高;经济落后的地区,人口迁出率高。例如发展中国家人口由农村迁往城市,美国是世界上最主要的人口迁入国。我国典型村落是指被列入国家或省级保护名录的村落,主要包括传统村落、少数民族村寨、乡村旅游重点村和森林乡村四种类型。图示意不同地形条件下我国典型村落分布状况(不含港澳台数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我国四种典型村落()A.数量占比随海拔的升高均先增多后减少 B.海拔0-300米区域乡村旅游重点村的数量最多C.相较于坡度,村落分布受海拔的影响较小 D.分布具有明显的低坡度倾向性4.海拔1200~3000米地区,少数民族村寨的分布比例高于其他类型村落的主要原因是()A.地形阻隔 B.人口密集 C.坡度适宜 D.气候适宜5.下列地区中乡村旅游重点村数量最多的是()A.西藏、云南 B.新疆、甘肃 C.浙江、江苏 D.安徽、河南【答案】3.D4.A5.C【解析】【3题详解】依据左图可以看出,乡村旅游重点村落与森林乡村占比随海拔升高一直在降低,可以推知,其数量随高度增加应该一直在减少,A项错误;图文材料中并未给出具体的村庄数量,所以具体数量的多少无法计算,只能对其数量占比的比率进行估算,从左图中可以看出,在海拔0-300米的范围之内,森林乡村和乡村旅游重点村起步相当,随高度增加占比都有所降低,但降低后的森林乡村比率是高于乡村旅游重点村,也可以说300m的海拔内,森林乡村占比比率相加是超过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由此可以得知,森林乡村数量应该是高于乡村旅游重点村的,B项错误;依据图中信息可以看出,不同海拔,不同坡度,村落的数量都会有很大差异,说村落的分布受坡度和海拔同时影响,不分大小,C项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在300m的海拔处以及6°左右的坡度上村落分布数量占比相对最多,说明村落的分布具有明显的低坡度倾向性,D项正确。故选D。【4题详解】从图中可以看出,海拔1200~3000米地区,少数民族村寨的分布比例高于其他类型村落。可见少数民族分布在山区,山区因为海拔高,地形复杂,交通不便,区域文化交流和融合程度不高,少数民族文化、风俗传承较好,少数民族村寨保留较多,A项正确;人口密度、坡度适宜、气候适宜虽然对村落的分布会有一定影响,但并不是影响少数民族村寨分布的主要因素,其分布主要受地形的影响,BCD三项错误。故选A。【5题详解】依据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所有批次中的乡村旅游重点村统计可知,浙江、江苏地区的乡村旅游重点村数量位居第一和第二,C项正确,ABD三项错误。故选C。【点睛】各省乡村旅游重点村从第一批到第二批次,将各省两批次数量相加后可知,浙江入选40个,数量最多;江苏入选39个居于第二;上海入选17个,数量最少。总量中位数为32,包括甘肃在内的18个省(市)数量均超过32个。耕地“非粮化”是指土地经营者将耕地用于种植花生、蔬菜、瓜果、花卉、苗木等非粮食作物或发展畜牧养殖的农业生产行为。河南省宁陵县地处黄河冲积平原,是我国产粮大县。宁陵县的“非粮化”生产活动可追溯到1949年之前,主要种植花生、大蒜、葡萄和梨。2022年,为了响应国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治理的号召,宁陵县迅速开展了相关问题的排查、整治工作。图示意1980-2017年宁陵县非粮作物种植空间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6.推测影响宁陵县1980年非粮作物种植空间分布主要因素是()A.气候 B.土壤 C.劳动力数量 D.政策7.“非粮化”耕地规模的扩大会使当地()A.农民收入增加 B.粮食作物品种增加 C.工业快速发展 D.生态环境明显改善8.受政策影响,“非粮化”耕地规模最先缩小的地区最可能是图中的()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答案】6.B7.A8.D【解析】【6题详解】从材料可知,宁陵县“非粮化”生产活动可追溯到1949年之前,主要种植花生、大蒜、葡萄和梨,全县地处黄河冲积平原,气候差异小,地处河南省,该县西北部劳动力数量并不少,“非粮化”生产活动可追溯到1949年之前,故也跟政策关系不大,由于位于黄淮海地区,故可能该地西北部土壤存在盐碱化,导致难以发展种植业,B正确,ACD错误。故选B。【7题详解】耕地“非粮化”是指土地经营者将耕地用于种植花生、蔬菜、瓜果、花卉、苗木等非粮食作物或发展畜牧养殖的农业生产行为,种植经济作物会增加农民收入,农作物种类增加,并非粮食作物种类增加,A正确,B错误;非粮化是种植其他农作物,并不是发展其他产业,C错误;农业生产可能会导致环境质量下降,非粮化并不会改善环境,D错误。故选A。【8题详解】从图中可以看到,甲地在1980年左右变成非粮化,乙丙丁三地是在2000-2017年间逐渐变为非粮化,甲地非粮化已久,可能与自身农业条件有关,非粮化政策对其影响较小,乙丙两地周边非粮化面积较大,丁地非粮化面积较小,丁地周边非粮化少,说明该地适合粮食作物发展,故丁地受政策影响可能最为显著,最先缩小,D正确,ABC错误。故选D。【点睛】耕地非粮化则是指农民将耕地用于非粮食作物种植,如耕地转为林地、园地等其他类型农用地。黄河流域最大的矛盾是水资源短缺。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是从长江上游调水入黄河上游,和黄河流域水资源统一调节,缓解黄河流域及其邻近地区水资源短缺,确保供水安全。某学者考虑流域水资源特征,提出刚性、刚弹性和弹性的黄河流域需水分层方法,图示意黄河流域各省区需水分层占比。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调入水量的配置模式是()A.刚性需水配置主要遵循公平原则 B.刚弹性需水不会满足C.优先满足弹性需水 D.弹性需水配置遵循就近原则10.四川刚性需水占比高的主要原因是()A.纬度低,蒸发旺盛 B.流域面积小,水量少C.技术水平低,水污染严重 D.人口众多,生产生活用水量大11.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中河南、山东规划配置水量较少主要原因是()A.受水区距调水工程过远 B.水资源缺口较小C.有南水北调东、中线供水 D.中上游省区截留【答案】9.A10.D11.C【解析】【9题详解】读图可知,刚性需水占比最大,且是满足人类生活、生物生存、企业开工生存、河湖基本健康所需要的基本水量,故刚性需水配置主要遵循公平原则,A正确;刚弹性需水是提高生活品质、满足粮食消费需求、发展工业和塑造适宜生态环境的水量,因此会满足,B错误;优先满足刚性需水,C错误;弹性需水耗水量大,故就近原则不能满足水量需求,D错误;故选A。【10题详解】由所学知识可知,四川是我国人口稠密区,人口众多,生产生活用水量大,故刚性需水占比高,D正确;纬度低,蒸发旺盛不是四川刚性需水占比高的主要原因,A错误;四川流域面积较大,水量多,B错误;技术水平低,水污染严重不是需水量大的主要原因,C错误;故选D。【11题详解】由所学知识可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经过河南、山东,故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中河南、山东规划配置水量较少,C正确;受水区距调水工程过远、中上游省区截留都不是主要原因,AD错误;河南、山东两地人口稠密,工农业需水量大,水资源缺口较大,B错误;故选C。【点睛】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资源的地区分布差异;资源的地区供需差异;资源在区域间一般不具有流动性。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是指植物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所积累的有机干物质的总量,反映了自然环境条件下植被群落的生产能力。图为秦岭山地NPP与气温和降水的相关系数随海拔分坡向统计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2.据图判断()A.全球气候变暖对秦岭植被的生长有利 B.降水是秦岭植被生长的主要限制性因素C.气温对秦岭植被生长的影响大于降水 D.气候变暖对秦岭南坡植被的影响大于北坡13.随着城镇化发展,秦岭北坡海拔1000米以下地区建设用地大面积增加,推测从山麓到山顶NPP值()A.逐渐增大 B.逐渐减小 C.先增大后减小 D.先减小后增大【答案】12B13.C【解析】【12题详解】读图可知,秦岭南北坡NPP与降水全部呈正相关,说明降水是限制植被生长的主要因素,B正确;秦岭南北坡海拔500-2500米地区NPP与气温呈负相关,全球气候变暖不利于该范围植被的生长,A错误;相关系数绝对值气温<降水,所以降水对植被生长的影响更大,C错误;整体而言,气温、降水与NPP相关系数绝对值北坡>南坡,所以气候变暖对北坡植被的影响更大,D错误。故选B。【13题详解】秦岭北坡从山麓到山顶自然带依次是落叶阔叶林带、针阔叶混交林带、针叶林带、灌丛和草甸带。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海拔1000米以下地区建设用地大面积增加,则随着海拔升高NPP值先增大后减小,C正确,ABD错误。故选C。【点睛】净初级生产量指在初级生产过程中,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中扣除植物呼吸作用消耗掉的那部分,剩下的可用于植物的生长和生殖的能量。生产量通常用每年每平方米所生产的有机物质干重[g/(m2·a)]或每年每平方米所固定能量[J/(m2·a)]表示。潜水位即潜水面上任一点的海拔,地下水埋深=地面海拔-潜水海拔。小浪底水利工程是一座以防洪、防凌、清淤为主,兼顾供水、灌溉、发电的综合性水利枢纽。图为小浪底水利枢纽下游黄河开封柳园口河段(典型的游荡型河段)附近地下水流场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4.若桥面高出地面2米,则桥面的海拔最接近()A.72米 B.78米 C.84米 D.90米15.从防洪角度考虑,黄河大堤内侧居民安置区最可能分布在()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16.小浪底水利枢纽稳定运行后,图示区域()A.丰水期地下水位较同期高 B.河道摆动幅度增大 C.河漫滩面积缩小 D.河流结冰期变长【答案】14.C15.D16.C【解析】【14题详解】读图可知,河流处的地下水埋深为5-7米,潜水位线为74-76,由材料可知,地下水埋深=地面海拔-潜水海拔。故地面海拔范围79-83米,若桥面高出地面2米,则桥面的海拔最接近84,故选C。【15题详解】由材料可知,图为小浪底水利枢纽下游黄河开封柳园口河段(典型的游荡型河段),河道变化大,水位变化大,读图计算可知(计算方法如上题),甲乙丙丁四地中丁地所处海拔最高,故从防洪角度考虑,黄河大堤内侧居民安置区最可能分布在丁地,故选D。【16题详解】小浪底水利枢纽稳定运行后,河流水量稳定,丰水期水位有所降低,故地下水位较同期低,A错误;河道摆动幅度减小,B错误;小浪底水利枢纽拦截泥沙,河流含沙量减小,河漫滩面积缩小,C正确;小浪底水利枢纽建设不会影响河流结冰期,D错误;故选C【点睛】水少沙多是黄河的主要特点之一,在多沙河流上修建水库可使下游河道的来水来沙过程发生改变,河床也会得到相应调整。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计算机产业拥有庞大的全球产业链,发达国家计算机产业起步早,在集成电路、半导体分立器件等核心产业中处于优势地位。20世纪80年代,珠三角地区积极承接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计算机产业转移,目前该区内部已经形成了以广东、深圳、东莞为代表的计算机先发核心城市,和以江门、肇庆为代表的计算机后发边缘城市,随着区域内部的产业转移,各城市之间形成了良好的产业分工格局。近年来,珠三角地区计算机下游产业发展迅猛,产品出口额巨大,下表示意计算机产业链(部分)以及各产业链生产和研发优势中心在珠三角地区的分布情况。

计算机产业链构成研发优势中心生产优势中心上游集成电路制造、半导体分立器件制造、显示器件制造、光电子器件制造等材料元件制造肇庆、江门东莞、深圳中游计算机整机制造、计算机外围设备制造等东莞、深圳东莞、深圳下游应用软件开发、物联网技术服务、游戏内容服务、地理遥感信息服务等市场终端服务广州、深圳广州、深圳(1)与上游产业相比,简述珠三角地区计算机产业向下游产业发展的原因。(2)简析肇庆发展计算机上游产业生产的不利条件。(3)请为肇庆计算机上游产业生产、研发空间匹配提出合理建议。【答案】(1)与发达国家相比,珠三角地区上游产业核心技术薄弱,且短期内难以改变;珠三角地区下游产业技术发达,人才丰富;计算机下游产业市场广阔;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增加出口贸易额。(2)肇庆是计算机后发边缘城市,产业基础薄弱;肇庆上游产品市场狭小;由于工业惯性,上游产业生产企业仍然分布在先发核心城市。(3)加大人才和技术引进,提高技术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吸引先发核心城市(东莞、深圳)将上游生产企业迁人,促进肇庆上游产业生产和研发空间匹配。【解析】【分析】本大题以计算机产业链(部分)以及各产业链生产和研发优势中心在珠三角地区的分布情况表及相关文字为材料设置三道试题,涉及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工业发展方向及措施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地理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与发达国家(根据材料信息“发达国家计算机产业起步早,在集成电路、半导体分立器件等核心产业中处于优势地位”提示及读表可知,集成电路、半导体分立器件等属于上游产业)相比,珠三角地区上游产业核心技术薄弱(根据材料信息“20世纪80年代,珠三角地区积极承接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计算机产业转移,目前该区内部已经形成了以广东、深圳、东莞为代表的计算机先发核心城市,和以江门、肇庆为代表的计算机后发边缘城市”提示及读表可知,珠三角地区计算机产业起步晚,在上游产业中处于劣势地位),且短期内难以改变(根据材料信息“近年来,珠三角地区计算机“下游产业”发展迅猛,产品出口额巨大”提示可知);根据材料信息“近年来,珠三角地区计算机“下游产业”发展迅猛,产品出口额巨大”提示、读表并结合材料“目前该区内部已经形成了以广东、深圳、东莞为代表的计算机先发核心城市(在中下游产业中处于优势地位),和以江门、肇庆为代表的计算机后发边缘城市(在上游产业中处于优势地位)”可知,珠三角地区下游产业技术发达,人才丰富;且计算机下游产业市场广阔;“计算机产业拥有庞大的全球产业链”且发达国家计算机产业起步早,在上游产业中处于优势地位,珠三角地区计算机产业向下游产业发展,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会增加出口贸易额。【小问2详解】根据材料信息“以江门、肇庆为代表计算机后发边缘城市”提示可知,肇庆是计算机后发边缘城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产业基础薄弱;根据材料信息“近年来,珠三角地区计算机下游产业发展迅猛,产品出口额巨大”提示可知,肇庆上游产品市场狭小;读表可见,肇庆研发优势中心与生产优势中心不匹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工业惯性,上游产业生产企业仍然分布在先发核心城市,肇庆为计算机后发边缘城市,研发水平较低。【小问3详解】结合上题分析,肇庆是计算机后发边缘城市,其产业基础薄弱,所以应加大人才和技术引进,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服务水平;根据材料信息“目前该区内部已经形成了以广东、深圳、东莞为代表的计算机先发核心城市,和以江门、肇庆为代表的计算机后发边缘城市,随着区域内部的产业转移,各城市之间形成了良好的产业分工格局”提示可知,肇庆通以上措施等吸引先发核心城市(东莞、深圳)将上游生产企业迁人,促进肇庆上游产业生产和研发空间匹配。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冰斗、冰川槽谷以及冰川侧碛是典型的冰川地貌,因冰斗底部高度与其形成时当地的雪线高度基本相当,故冰斗的位置与当地气候变化密切相关。图示意我国四川西部某高山局部地区冰川地貌分布,该区域海拔3600米左右,图中甲冰斗和乙冰斗、上槽谷和下槽谷、低侧碛和高侧碛均分别形成于两次不同的冰川作用时期。(1)比较上槽谷和下槽谷形成时间的早晚,并说明判断理由。(2)根据上、下槽谷的特征,推断甲、乙两冰斗形成时间的早晚。【答案】(1)上槽谷形成时间早于下槽谷。判断理由:冰川槽谷是由冰川侵蚀形成的,整个下槽谷完全镶嵌于上槽谷之中,且形态完好,说明下槽谷形成后没有遭受冰川侵蚀;若上槽谷形成时间晚于下槽谷,则下槽谷的形态会被破坏。(2)与下槽谷相比,上槽谷宽度和长度更大;说明第一次冰期气温更低,冰川规模更大,雪线更低;由于冰斗形成于雪线附近,所以乙冰斗形成于第一次冰期,甲冰斗形成于雪线更高的第二次冰期。【解析】【分析】本题以我国四川西部某高山局部地区冰川地貌分布图为背景,设置2道题目,涉及冰川地貌成因及形成过程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地理知识的迁移与调动能力,培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材料提及,冰斗、冰川槽谷以及冰川侧碛是典型的冰川地貌,且图中上槽谷和下槽谷分别形成于两次不同的冰川作用时期。冰川槽谷是由冰川侵蚀形成的,从图中来看,整个下槽谷完全镶嵌于上槽谷之中,且从形态看,保存完好,说明下槽谷形成后再没有遭受冰川侵蚀;若上槽谷形成时间晚于下槽谷,则下槽谷的形态会被破坏,不会像图中保存的非常完好,上槽谷形成时间早于下槽谷,下槽谷向下侵蚀不会破坏上槽谷、下槽谷谷地形态,故上槽谷形成时间早于下槽谷。【小问2详解】从上槽谷和下槽谷的特征来看,与下槽谷相比,上槽谷宽度和长度更大,下槽谷较窄;材料提及上槽谷和下槽谷分别形成于两次不同的冰川作用时期,且上槽谷形成时间早于下槽谷;上槽谷宽度和长度更大,说明此时冰川侵蚀作用更强,故可推测第一次冰期气温更低,冰川规模更大,其气温低,雪线更低;由于冰斗形成于雪线附近,所以位置更低的乙冰斗形成于第一次冰期,位置更高的甲冰斗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