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甘肃省天水市一高二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_第1页
2021-2022学年甘肃省天水市一高二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_第2页
2021-2022学年甘肃省天水市一高二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_第3页
2021-2022学年甘肃省天水市一高二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_第4页
2021-2022学年甘肃省天水市一高二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甘肃省天水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何为书信?有事相告却因地域之隔而不得面述,以及因其它缘由不宜面述,且有专门阅读对象,一般用散文写作并遵从一定格式的文字,就叫书信。书信有很多称谓,成因各别。有的因书写工具或方式得名:如“简”“帖”“笺”“札”等,有的有封套而称“函”,有的防止泄密而封板被称为“封事”。古代文人为求名古雅,特别青睐“尺牍”这个称谓。“尺牍”之名最早见于西汉典籍。后世文人喜以“尺牍”命名文集,如明末周亮工《尺牍新钞》,清代许思湄《秋水轩尺牍》等。春秋战国时代的书信多系公文,或为王公大臣间讨论政务,或为列国诸侯间办理交涉……此际书牍的产生频率与政治繁忙程度成正比。但是千万不要以为先秦书牍呆板枯燥,其实里面不乏刚健警人之作,如清人严可均所编的《全上古三代文》,其中的书牍文十分惹眼,颇堪品读。留下焚书坑儒千古骂名的秦朝,没有留下多少文学名作,但李斯多少为秦朝捡回一点体面,其最为后人称道的恰是他的书牍文——《谏逐客书》。汉代,书写材料进步,纸简绢帛并用,书札日繁,不但公牍更多,私函也日益普及发展。亲朋故旧间的书信,以其强烈的主体情思、个人风格开辟了书信的另一方天地,其中的杰作当首推司马迁《报任安书》。魏晋南北朝,六朝骈偶之风吹进书札,一批工丽华美雅致的抒情小简应运而生。有的作者一味追求文笔华艳,忽视内容;一些书牍锦绣满眼,却不堪卒读;但也有不少精美之作,堪诵堪传。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虽以骈体写信,但以文写景,笔下山川奇丽,文字锤炼精工,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艺术创造力。六朝浮艳文风影响至唐初。韩愈、柳守元倡导“古文运动”,以散体抵制骈文,以充实内容取代竞艳词藻,书体文学逐才又走上新的发展之路。不过韩愈等人的文学观也一定程度上压抑了文人心灵,书札实用性增强,性灵文字减少。两宋也有很多书简,但可能因为社会矛盾更复杂,政论性书简似乎更引人注目。我们读两宋书信也就读到了两宋历史。明代前期和清代中后期专制统治严酷,文字狱骇人听闻,整个文学发展都受到影响。但这一时期却是尺牍小品的黄金时代。受晚明文化启蒙与文学浪漫思潮的影响感召,进步文人逐渐疏离专制文化,对官场腐朽本质以及自身生存状态越来越清醒,要求复归自我,保持个性自由独立。他们没有力量推翻专制统治,但却可以在与同道者的通信中相对安全地放胆谈心,抒写性灵。作为一种广泛存在的媒介和信息载体,历代书信涉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研究中国历史,无论哪个方面,研究者都无法回避书信文献。同时书信这种实用文体丝毫不妨碍写作者驰骋的文学才华。作者受主体情志冲击产生强烈文学意识时,书信的实用功能可能发挥得更好,同时在构思、立意等方面也会拥有强烈审美价值。文学史上,便留下了一批尺牍大师的名字,他们的书信作品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喜欢。(摘自谭邦和《中国书信体文学史论略》,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书信的诞生,主要是因为人们受地域空间阻隔,不能当面谈述所思所想之事。B.书信产生的年代很悠远,最早出现于西汉,名为“尺牍”,后备受文人青睐。C.春秋战国时期,外交活动、政治行为愈频繁,公文类书信产生的数量也愈多。D.明清时期,“书信”成为进步文人之间的一种相对安全的谈心交流沟通方式。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主体内容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概述了我国书信体文学历史发展的大致面貌。B.在论述各代书信体文学发展情况时,作者先叙述其发展梗概,后举例详加论述。C.文中“清人严可均”之例,有力支撑了“先秦书信不乏刚健耐读之作”的观点。D.作者从“利与弊”两个角度论述了“古文运动”对唐代书信体文学发展的影响。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信体文学在发展过程中,会受到政治风气、文学风潮等因素的影响。B.古代书信有特定阅读者,现在阅读古代书信的人不固定,身份更广泛。C.古代书信的价值,既体现在史料文献方面,也可体现在文学审美方面。D.作者明确倡导写书信时,要学习古代书信中审美性与实用性兼顾的特点。【答案】1.C2.B3.D【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书信的诞生,主要是因为人们受地域空间阻隔,不能当面谈述所思所想之事”以偏概全。书信的诞生,除了“受地城空间阻隔”外,还有“不宜面述”的原因。B.“书信最早产生于西汉”曲解文意。结合原文“尺牍’之名最早见于西汉典籍”,只能得出“西汉时已有书信”,但不能推导出“书信最早产生于西汉”的论断。D.“明清时期……”扩大范围。原文仅提及“明代前期和清代中后期”“晚明”,不能扩展理解为“明清时期”。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在论述各代书信体文学发展情况时,作者先叙述其发展梗概,后举例详加论述”过于绝对。在“叙述各代书信发展情况时”,有时作者并没有对“举例详加论述”,例如“唐宋”“明清”时期。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作者明确倡导写书信时,要学习古代书信中审美性与实用性兼顾的特点”无中生有。综观原文,作者仅对中国书信体文学发展历史进行了梳理总结,并未明确倡导写书信时“要学习古代书信中审美性与实用性兼顾的特点”。故选D。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还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道逢文通北使归法[注]王安石朱颜使者锦貂裘,笑语春风入贝州。欲报京都近消息,传声车马少淹留。行人尽道还家乐,骑士能吹出塞愁。回首此时空慕羡,惊尘一段向南流。[注]嘉祐五年元月,王安石担任送辽伴使北上。此时上年冬使辽的文通回国已达贝州,王安石认为途中可相遇,但朝廷依惯例禁止两路使者相会,王安石只得作诗寄给文通。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想象朋友出使的场景,描写了友人红润的容颜和亮丽的衣着。B.“传声车马少淹留”一句暗含朝廷依惯例禁止两路使者相会的背景。C.颈联一“乐”一“愁”,两者形成对比,传达出诗人对朝廷政策的不满。D.诗中“笑语春风”“回首此时”前后呼应,交代出诗人羡慕的来由。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答案】4.C5.①对与友人难以相逢的遗憾。诗人开始还觉得可以“欲报京都近消息”,但因为朝廷规定,传递信息的使者不会停留,故而表达出难以相逢的遗憾。②对朋友成功出使后回国的羡慕。诗人想象朋友成功出使后回国的喜悦状态,而自己却还要北上,只能表示羡慕。③对自己出使北上的伤感。行人都说回家快乐,而诗人却还要担任从辽伴使北上,离故乡而去,因而流露出无限的乡愁。【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对朝廷政策的不满”错误。诗中用“行人归家乐”反衬自己远离家乡的愁苦,应是强化自己还需北上的愁绪。故选C。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从全诗来看,首联“朱颜使者锦貂裘”对朋友红润美好的容颜和亮丽的衣着进行了描写,想象友人盛装而归,高高兴兴进入贝州,从“笑语春风”可体会到诗人想象友人归京的喜悦之情;而自己却是离京出塞,形成对照,表达出对朋友成功出使后回国的羡慕。颔联写自己本来还打算与朋友中途会面,“欲报京都近消息”想要跟友人聊一聊近来京都的消息,结果朝廷却传声“少淹留”,自己与友人无法会面,只能用书信表达自己的情意。故而表达出难以相逢的遗憾。最后两联通过“行人归家乐”来表达自己离家远行的苦闷。“行人归家乐”,行人都说回家快乐,但是诗人却要离家,这也是一种对比,反衬自己远离家乡的愁苦,强化自己还需北上的愁绪。“骑士能吹出塞愁”可以看出诗人即将出塞的愁苦,表达了诗人送辽使出塞,远离家乡的思乡之愁。三、情景默写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归去来兮辞》诗中陶渊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对历史和现状的对比否定了过去肯定了现在。(2)《滕王阁序》中描写大自然的色彩变化,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逍遥游》中写宋荣子荣辱不惊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陈情表》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自己的孤单和缺少心灵的安慰。(5)李煜《虞美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包含宇宙的永恒和人生的短暂无常之意,也含蓄地表现出词人对人生的绝望。(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内外两方面分析了亡国原因。(7)《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于是不顾同乡的反对,主动求见鲁庄公献策,显示了他对国事的关心。(8)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善于描写想象中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令人叹为观止。【答案】

实迷途其未远

觉今是而昨非

潦水尽而寒潭清

烟光凝而暮山紫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茕茕孑立

形影相吊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

霓为衣兮风为马

虎鼓瑟兮鸾回车【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有:“潦”“茕”“孑”“拂”“霓”“鸾”。四、选择题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端午节开端只避灾、祈福、求生存,后来,加入纪念屈原的主题,逐步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进而演化升级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民众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与民族追求发展的社会需求紧密联系,融汇成端午节蓬勃旺盛的生命源泉,端午节由此______。“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端午节民俗起源说法众多,但屈原无疑是端午节最醒目的文化符号。“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爱国情怀,“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民本为怀……这些精神传承如同______,穿越时间仍然在现代人心中激起巨大回响。(

)。文化是端午节的灵魂,重温时间的厚重、文化的韵味,也是筑牢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随着中华文化的魅力日益传播,古老的端午节也一步步走入世界各国的视线。端午赛龙舟,在德国______已经有整整20年的时间。1989年,龙舟活动传入德国,并在汉堡举行首届“龙舟节”,1991年后龙舟比赛改在德国金融中心法兰克福举行并一直延续至今。如今,亚运会这样的国际赛场之上也能看到龙舟______。从“走出国门”到“走向世界”,端午让龙舟得到普及,龙舟让端午更加亲民,这样的彼此成就,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美美与共”的精髓所在。7.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端午节开端只为避灾、祈福、求生存,后来,加入纪念屈原的主题,逐步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进而演化升级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B.端午节开端只为避灾、祈福、求生存,后来,加入纪念屈原的主题,逐步演化升级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进而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C.端午节开端只避灾、祈福、求生存,后来,加入纪念屈原的主题,逐步演化升级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进而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D.端午节开端只为避灾、祈福、求生存,后来,加入纪念屈原的主题,逐步演化升级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因而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生生不息

九鼎大吕

安土重迁

劈波斩浪B.生生不息

黄钟大吕

落地生根

劈波斩浪C.绵绵不绝

黄钟大吕

安土重迁

披荆斩棘D.绵绵不绝

九鼎大吕

落地生根

披荆斩棘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端午最沁心的味道,既有粽香袅袅,更有爱国深深B.端午最沁心的味道,既有爱国深深,又有粽香袅袅C.既有粽香袅袅,更有爱国深深,这是端午最沁心的味道D.端午最沁心的味道,既有袅袅粽香,更有爱国深深【答案】7.B8.B9.A【解析】【分析】7.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成分残缺,“端午节开端只避灾”中少了一个“为”;二是语序不当,“逐步演化升级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应该在“进而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前面。故选B。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生生不息:指群体变化或新生事物的发生没有终止。绵绵不绝:形容多,连续不断。语境为民众的各种美好愿望让端午节没有终止,应选“生生不息”。第二空,九鼎大吕:比喻说的话力量大,分量重。黄钟大吕:形容音乐或言辞庄严、正大、高妙、和谐。根据前面引用的屈原诗句的语境,应选“黄钟大吕”。第三空,安土重迁: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落地生根:比喻长期安家落户或切切实实、一心一意地做好所从事的工作。语境是说端午赛龙舟已经在德国落地,应选“落地生根”。第四空,披荆斩棘:拨开荆,砍掉棘,比喻在前进道路上清除障碍,克服困难。劈波斩浪:船只行进时冲开波浪,比喻排除前进中的困难和障碍。根据“龙舟”语境,应选“劈波斩浪”。故选B。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在给出的三个分句中,“爱国”比起“粽香”更进一层,应放“粽香”后面,排除B;“袅袅粽香”与“爱国深深”结构不一致,应为“粽香袅袅”,排除D;“端午最沁心的味道”紧承前文端午节的精神,应该放在句首,排除C。故选A。五、选择题10.下列诗句没有用典的一项是(

)A.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陶渊明《归园田居》)B.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毛泽东《沁园春·长沙》)C.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短歌行》)D.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用典手法的掌握和运用能力。A.“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白描手法。陶渊明运用简笔的勾勒,显示出自己生活的简朴。B.“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意思是那时的我们到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游泳,尽管风浪大得将急驰的行船都阻挡了?这里引用祖逖的“中流击楫”典故。祖逖因为国家政权倾覆,时刻怀着振兴光复的心志。元帝就让他担任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供给他一千人的军粮,三千匹布,但不给战衣和兵器,让他自行招募士众。祖逖仍就率领随自己流亡的部属一百多家,渡过长江,到江心时他扣击船桨发誓说:“我祖逖不能平定中原并再次渡江回来的话,就像长江的水一去不返!”言辞激昂神色悲壮,众人都为他的誓言感慨赞叹。此处用典,表现诗人要勇敢地投身到革命的风浪中,激流勇进。C.“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意思是我愿如周公一般礼贤下士,愿天下的英杰真心归顺我。“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史记·鲁周公世家》,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曹操用“周公吐哺”的典故,表达自己善待人才、求贤若渴的心意。D.“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意思是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颇被免职后,跑到魏国,赵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廉颇之仇郭开贿赂使者,使者看到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回来报告王说:“廉颇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用。辛弃疾运用“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典故,以廉颇自比,表白决心,和廉颇当年服事赵国一样,自己对朝廷忠心耿耿,只要起用,随时奔赴疆场,抗金杀敌。故选A。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悦亲戚之情话 B.虽然,犹有未树也C.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D.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实词理解和辨析的能力。A项,“亲戚”,古义,父母以及其他有血缘关系的人;今义,跟自己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成员。B项,“虽然”,古义,虽然如此;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C项,“成立”,古义,成人自立;今义,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D项,“高洁”,高尚纯洁,古今意义相同。故选D。12.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访风景于崇阿A.遂见用于小邑 B.州司临门,急于星火。C.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D.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言文句式的能力。例句“访风景于崇阿”是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于崇阿访风景”。A项,“遂见用于小邑”,被动句,“见……于”表被动。B项,“州司临门,急于星火”,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于星火”作“急”的状语。C项,“童子何知,躬逢胜饯”,宾语前置句,“何”是代词,在疑问句中作“知”的宾语。D项,“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宾语前置句,句中代词“之”充当动词“夭阏”的宾语,放在动词“夭阏”之前。故选B。13.以下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词类活用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刘病日笃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③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④屈贾谊于长沙

⑤乐琴书以消忧

⑥谨拜表以闻

⑦宾主尽东南之美

⑧梓泽丘墟A.①②/③⑧/④⑥/⑤/⑦ B.①③/②⑧/④⑥/⑤/⑦C.①③/④⑤⑥/⑦/②⑧ D.①②/⑧/④⑥/⑤/②⑦【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的能力。①,“日”,名词作状语,可译作“一天天”。②,“南”,名词活用作动词,可译作“向南”。③,“星”,名词作状语,可译作“像繁星一样”。④,“屈”,使动用法,可译作“使……委屈”。⑤,“乐”,意动用法,可译作“以……为乐”。⑥,“闻”,使动用法,可译作“使……知道”。⑦,“美”,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可译作“俊杰”。⑧,“丘墟”,名词活用作动词,可译作“成为丘墟”。因此,①③相同,②⑧相同,④⑥相同,⑤和⑦与其他句子都各不相同。故选B。14.对下列加点虚词用法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是而昨非(连词,表示并列关系)且适南冥也(副词,将要)B.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连词,表选择,是……还是……)老当益壮(副词,更加)C.宁移白首之心(副词,宁可,宁愿,)木欣欣以向荣(连词,表修饰)D.之二虫又何知(代词,这)鹏之徙于南冥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C项,“宁”,副词,表反问,岂、难道。句意是“哪里能在白发苍苍时改变自己心志”。故选C。15.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奉宣室以何年 B.既自以心为形役C.农人告余以春及 D.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答案】B【解析】【详解】此题考查把握古诗文中常见特殊句式的能力。A项,“奉宣室以何年”状语后置句,“以何年”为表示时间的介词结构,翻译时可以放在动词“奉”前,“到哪一年才能侍奉君主”。B项,“既自以心为形役”是以“为”为标志的被动句式,译文:既然自己使心灵受形体的奴役。C项,“农人告余以春及”是以“以”为标志的状语后置句,现代汉语语序“农人以春及告余”,译文:将春天到了(的消息)告诉我。D项,“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是以“于”为标志的状语后置,现代汉语的语序“是臣于陛下尽节之日长”,译文:臣下我在陛下面前尽忠尽节的日子还长着呢!故选B。16.下列各组句子中,不全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A.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B.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景翳翳以将入C.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D.适莽苍者,三餐而反

此小大之辩也【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此题是针对通假字的考查。A项,第一句“云销雨霁”中“销”通“消”,消散;第二句中“常在床蓐”中的“蓐”通“褥”,被褥。B项,第一句“夙遭闵凶”中“闵”通“悯”,怜悯;第二句无通假字。C项,第一句“北冥有鱼”中“冥”通“溟”;第二句“而征一国者”中“而”通“耐”,能耐,能力。D项,第一句“三餐而反”中“反”通“返”,返回;第二句“此小大之辩也”中“辩”通“变”,变化。故选B。17.下列加点词中正确的一项是(

)A.知来者之可追

追:追赶B.绝云气,负青天

绝:阻挡C.但以刘日薄西山

薄:迫近D.除臣洗马

除:除去【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A项,“追”,补救。B项,“绝”直上穿过。C项,解释正确。D项,“除”,授予官职。故选C。18.选出下列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

)A.《齐谐》者,志怪者也 B.责臣逋慢C.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D.眄庭柯以怡颜【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A项,“怪”,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怪异的事情。B项,没有词类活用。C项,“下”,名词活用为状语,向下。D项,“怡”,形容词活用为使动用法,使……愉快。故选B。1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园将芜胡不归

胡:何,为什么B.知来者之可追

追:追赶C.引壶觞以自酌

引:举起D.善万物之得时

善:喜好,羡慕【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能力。B项,“追”,“追赶”错误。译为补救。句意:知道未来的事(指归隐)还来得及补救。故选B。20.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景翳翳以将入

景:日光

②三径就荒

就:已经③悟已往之不谏

谏:进谏

④恨晨光之熹微

恨:痛恨⑤引壶觞以自酌

引:举起

⑥感吾生之行休

行:将要⑦聊乘化以归尽

聊:无聊

⑧审容膝之易安

审:明白、知道A.①②⑤⑥ B.①②④⑦ C.③④⑦⑧ D.①⑤⑥⑧【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解答此题考生需掌握高考要求的120个实词和常见的实词,同时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推断字词的意思。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语法现象。②中“就”,接近,解释错误,排除A项、B项。③中“谏”,劝止、挽回,解释错误,排除C项。④中“恨”,遗憾,解释错误。⑦中“聊”,姑且,解释错误。故选D。2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归去来兮辞》中,作者在描写初到家中的情景时,选取了几个典型的生活场景,行文继续保持前文急促的节奏,有力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B.《滕王阁序》是序文,也是一篇四字或六字相对偶的骈文,语辞华美,作者行文主旨明确——抒发对祖国壮美河山与人文景观的热爱之情。C.《逍遥游》浪漫气息浓厚,突出体现了《庄子》富于想像力,诗意与哲理交融的特点。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作者展开了奇思遐想,运用高度夸张的手法,创造了奇幻的艺术境界。D.《陈情表》采用了融情于事、融理于情的艺术手法。其中事是基础,理是媒介,情是目的,且三者水乳交融,表现了作者高明的陈说技巧。【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A项,“行文继续保持前文急促的节奏”错误,应该为行文节奏较前文舒缓。B项,“作者行文主旨明确——抒发对祖国壮美河山与人文景观的热爱之情”错误,本文是一篇序文,有很强的实用目的;且内容丰富,既有应景的应酬内容,也有对山川人文景观的赞美喜爱,更有身世之叹。D项,“理是媒介,情是目的”错误,应该是“情是媒介,理是目的”。故选C。22.下列句子的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之二虫又何知

②去以六月息者也

③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④句读之不知

⑤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⑥若属皆且为所虏

⑦申之以孝悌之义

⑧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A.①④/②③/⑤⑥/⑦/⑧ B.①⑦/②③/④/⑤⑥/⑧C.①②/③④/⑤⑧/⑥/⑦ D.①④/②⑦/③/⑤⑥/⑧【答案】D【解析】【详解】此题考查文言句式的特点。①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之二虫又知何”。②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以六月息去也”。③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太子及知其事之宾客”。④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不知句读”。⑤被动句,“见”表被动。⑥被动句,“为”表被动。⑦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以孝悌之义申之”。⑧判断句,“者……也”表判断。故选D。23.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能够表现李密孝敬祖母的一项是①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

②臣侍汤药,未曾废离③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

④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⑤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⑥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A.①④⑥ B.②③⑤ C.①③⑥ D.②④⑤【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对文中相关内容的概括分析能力。做这种题,通常是先整体把握文意,获取作者的观点或态度;然后对照选项在文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细致比对后判断正误即可。①写祖母对自己的恩情,④写自己不能奉诏的原因,⑥向晋武帝表明忠心与愿望。可以排除。故选B。【点睛】筛选井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2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全都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组是①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②零丁孤苦,至于成立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

④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⑤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⑥是以区区不能废远⑦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⑧庶刘侥幸,保卒余年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①②④⑥ D.③⑤⑦⑧【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古今异义词的理解判断能力。所谓“古今异义”是指文言词语古义与今义有差别,甚至词义相差很远。这种词义的差异,是由词义发展变化造成的。古今词义的变化有下列几种情况:(1)词义扩大(2)词义缩小(3)词义转移(4)色彩变化等等。题干要求选择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全都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组。①不行:古义,不能走路;今义,不可以。②成立:古义,成人自立;今义,(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或(理论、意见等)有根据,站得住。④告诉:古义,申诉(苦衷);今义,说给别人听,让别人知道。⑥区区:古义,拳拳,形容自己的私情;今义,数量少,不重要。其他句子中的加点词没有古今异义现象。综合以上分析:故选C。25.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