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2024届高三(天津版)第一次模拟评估卷(五)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I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在规定位置粘贴考试用条形码。答卷时,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第I卷注意事项: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2.本卷共11小题,每小题3分,共3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9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从“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的“湄”,到“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的“洲”,古往今来,人类逐水而居,文明伴水而生,人类同湿地有着密切联系。湿地是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发挥着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与人类生存发展。近年来,受自然及人类活动影响,我国湿地面积总体上呈现减少趋势。很多湿地因保护管理不到位,甚至产生缺水、无水的情况,周围生态环境也产生负面变化,许多生物失去生存环境。湿地成为了的问题。2022年6月,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正式实施,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保障生态安全,加强湿地保护构建起法律屏障。中国是全球第二个对湿地保护进行专门立法的国家,在国际湿地保护中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湿地生态恢复是一个社会化、长期性的任务,保护湿地既非一隅一域之事,也非一时一事之功,湿地保护既要,又要久久为功。相信湿地终会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恢复生态、重焕生机。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休戚相关
蜕化
急于星火
吹糠见米B.休戚相关
退化
急于星火
行之有效C.息息相关
退化
迫在眉睫
吹糠见米D.息息相关
蜕化
迫在眉睫
行之有效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正式实施,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保障生态安全,加强湿地保护构建起法律屏障。B.《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正式实施,保障生态安全,加强湿地保护,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起法律屏障。C.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正式实施,保障生态安全,加强湿地保护,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起法律屏障。D.《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正式实施,为加强湿地保护,保障生态安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起法律屏障。3.下列与湿地与海洋相关的文学常识,对应正确的一项是(3分)A隰则有泮以湿地有界喻爱情终结《诗经》西周至春秋现实主义B夕揽洲之宿莽借草木表达自己渴望得到重用屈原战国浪漫主义C渺沧海之一粟以沧海之大喻宇宙无穷与人生短暂苏轼北宋骈赋D海不厌深借大海之宽容表达作者求贤若渴曹操东汉四言绝句二、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古籍今译是一项在现实生活中发挥广泛作用的工作,近百年来,成果丰硕。从宏观上讲,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或影响上层建筑,使其对经济基础产生反作用,从而调节或改变人的现实生存条件,间接地参与对经济基础的巩固或变革;从细节上看,它以其认识功能影响人的意识,进而影响人的行为,达到影响社会生活的目的。这类工作不可能像衣食住行那样来得直接,也不具有强制性。它虽不能与国计民生活动并驾齐驱,但从生存发展的意义上讲,社会是受益于它的。翻译界历来有直译和意译之说,有人主张直译,有人主张意译,双方进行了长期的争论。实践证明,直译、意译都是行之有效的今译方法。直译与意译的共同性是都要求忠实于原作。差异性主要表现在方法上,前者强调按原文的结构、语序翻译。其优点在内容上易于忠实地、准确地传达出原文的意义,在形式上可以保存原文的语气及语言上的特色。后者强调反映原文的风格神韵而不必逐字逐句直译。其优点,在内容上能保留原文的风格神韵,在形式上易于再现原文的体裁、风貌。需要指出的是,与直译相比,意译带有更大的主观性。对于这一点,译者应有所警惕。由于二者具有差异性,所以各自都有它们的适应性。直译适宜于翻译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意译适宜于翻译文艺作品,如诗、词、赋、曲等。当然,用直译还是用意译,没有十分严格的界限。能直译者不妨直译,不能直译者须用意译,兼及二者,方为妥当。不管采用哪种方式,今译中原作信息的丢失是肯定的,只是多或少的问题。(摘编自尹波、郭齐《古籍今译的理论与方法》)材料二:为什么要古籍今译?从根本上说,古籍今译就是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今译作为古籍资源的转化利用,既是“存亡继绝的工作”,也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最好桥梁”。从先秦到晚清,古籍的形态除了它的本然状态之外,还有经过整理之后的现代形态。本然状态当然非常重要,这是它的文物价值。但是,对社会大众而言,所接触到的还是经过整理之后的古籍,所重视的更是其阅读价值。今译就是古籍现代形态的一种特殊体现。说“特殊”,是因为它已经是经过古今语言转换之后生成的文本形式,并不是古籍的原始形态:可是,从文字所表达的内容来说,它又是由原始文本衍生而成的,其内容依赖于原始文本而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今译不是古籍的复制,也不可能替代古籍本身;译文也不能独立于古籍而存在,否则它是没有意义的。(摘编自马世年《为什么要古籍今译》)材料三:二十五史中的译事类记载高频词史书译事类记载重译高频搭配《史记》44重译《汉书》99重(九)译、累数译《后汉书》2314重(九)译、累译、通译《三国志》65重译、译转《晋书》1414重译《宋书》1911重译、贡译、通译《南齐书》43重译《梁书》53重译、通译《陈书》00——《魏书》73重译、导译《北齐书》10命翻《周书》20传译、通译《南史》53重译、鞮译、译通《北史》72重译、译通、译注《隋书》117重译、通译《旧唐书》129重译、译曰《新唐书》125重译、鞮译、通译《旧五代史》11重译《新五代史》00——《宋史》175重译、通译、传译《辽史》70工译、诏译、命译《金史》160诏译、命译、进译《元史》491敕译、命译、进译《明史》375重译、诏译、命译《清史稿》13119敕译、命译、重译总计399123〔注释〕译事类记载,主要是关于翻译行为和翻译事件的记载,如“重译乃通”“诏太史监瞿昙悉达译之”等。(节选自夏登山《国家翻译实践史上的“进译”现象研究》)材料四:古代翻译史上的“重译”并不是在已有译本的情况下再次翻译,而是指因为缺少兼通两种语言的译者导致无法直接翻译,转而借助其他语言作为中介的翻译行为。“诏译”指的是由皇帝下诏书,受皇命而翻译的行为,与之相似的还有“敕译”“命译”“令译”等翻译行为,本文将这些译事统称为“诏译类行为”。诏译类行为中令译出现最早,见于汉代。诏译类行为与重译类行为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翻译实践。(奉)诏译是制度化的、以国家名义开展的翻译行为;而重译描述的是其他民族不辞辛苦,借助多位中介译者试图与汉文化沟通的民族交往的翻译实践,是历代朝廷用以建构汉民族文化中心自我形象的手段。在多民族、大统一的历史时期,服务于民族治理和文化统治的国家翻译实践往往盛行。进译是译者将其译本进献给帝王而得到认可的国家翻译实践形式。进译有自上而下的奉诏进译和自下而上的自发进译两种形式,进译者大多是地位较高的朝廷官员。笔者认为,作为国家翻译实践的进译,尤其是自发进译,标志了“尚译精神”的崛起和民族文化融合的新阶段,进译行为在辽代至清代的朝政治理、主流意识形态建构和历法生产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节选自夏登山《国家翻译实践史上的“进译”现象研究》)4.根据材料一、材料二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近百年来,古籍今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或影响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产生反作用,进而影响人的现实生存条件。B.今译是古籍经过古今语言转换之后生成的文本形式,古籍今译的过程中必定会有原作信息的丢失。C.古籍以不同形态呈现,不同形态有着不同的价值,在当今社会,阅读价值才是它最重要的方面。D.今译是古籍的衍生品而不是复制品,今译无法替代古籍,二者相互依存,不能脱离彼此而独立存在。5.根据材料三、材料四,下列与二十五史翻译类型相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重译”指的是借助其他语言作为中介的翻译行为,这是由于缺少兼通两种语言的译者而产生的翻译行为。B.“敕译”“命译”“令译”等翻译行为与“诏译”相似,都是受皇命而翻译的行为。C.无论是奉诏进译还是自发进译都是译者进献给帝王而得到认可的译本,自发进译是“尚译精神”崛起的标志。D.《宋史》与之前的正史中,“重译”是最频繁的关键词,而《辽史》至《清史稿》则是以诏译、命译为关键词。6.下面对材料的理解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籍今译像杜甫说的春雨那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浸润人们的心灵,但不具强制性,因而不能对上层建筑产生反作用。B.郑振铎“译书自以能存真为第一要义,最好的一面极力求不失原意,一面要译文流畅”的话,可以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关于“直译”与“意译”论述的观点。C.与其他类型的文物相比,古籍承载了更多的文化信息,在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方面更直观便捷。D.《汉书》《后汉书》重译次数最多,表明“两汉”处于民族文化融合,大统一的历史时期,彼时汉民族文化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三、15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1题。材料一:天工开物序【明】宋应星天覆地载,物数号万,而事亦因之,曲成而不遗,岂人力也哉?事物而既万矣,必待口授目成而后识之,其与几何?万事万物之中,其无益生人与有益者,各载其半;世有聪明博物者,稠人推焉,乃枣梨之花未赏而臆度楚萍釜鬵之范鲜经而侈谈莒鼎画工好图鬼魅而恶犬马;即郑侨、晋华,岂足为烈哉?幸生圣明极盛之世,滇南车马纵贯辽阳;岭徼宦商衡游蓟北。为方万里中,何事何物,不可见见闻闻。若为士而生东晋之初,南宋之季,其视燕、秦、晋、豫方物,已成夷产;从互市而得裘帽,何殊肃慎之矢(肃慎是殷、周时期在黑龙江流域的一个部落,曾进贡箭给周成王,以示臣服)也?且夫王孙帝子,生长深宫,御厨玉粒正香,而欲观耒耜;尚宫锦衣方剪,而想象机丝。当斯时也,披图一观,如获重宝矣!年来著书一种,名曰《天工开物卷》。伤哉贫也!欲购奇考证,而乏洛下之资;欲招致同人,商略赝真,而缺陈思之馆。随其孤陋见闻,藏诸方寸而写之,岂有当哉?吾友涂伯聚先生,诚意动天,心灵格物,凡古今一言之嘉,寸长可取,必勤勤恳恳而契合焉。昨岁《画音归正》,繇先生而授梓;兹有后命,复取此卷而继起为之,其亦夙缘之所召哉!卷分前后,乃贵五谷而贱金玉之义,《观象》《乐律》二卷,其道太精,自揣非吾事,故临梓删去。丐大业文人弃掷案头!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时崇祯丁丑孟夏月,奉新宋应星书于家食之问堂。材料二:乃粒宋子曰:上古神农氏若存若亡,然味其徽号两言,至今存矣。生人不能久生而五谷生之,五谷不能自生,而生人生之。土脉历时代而异,种性随水土而分。不然,神农去陶唐,粒食已千年矣,耒耜之利,以教天下,岂有隐焉?而纷纷嘉种,必待后稷详明,其故何也?纨裤之子,以赭衣视笠蓑;经生之家,以农夫为诟詈。晨炊晚饷,知其味而忘其源者众矣!夫先农而系之以神,岂人力之所为哉?凡谷无定名。百谷,指成数言。五谷,则麻、菽、麦、稷、黍,独遗稻者,以著书圣贤起自西北也。今天下育民人者,稻居什七,而来、牟、黍、稷居什三。麻、菽二者,功用已全入蔬、饵、膏、馔之中,而犹系之谷者,从其朔也。(节选自《天工开物·上篇第一乃粒》)7.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即郑侨、晋华,岂足为烈哉
烈:功业显赫B.披图一观,如获重宝矣
披:翻开C.其亦夙缘之所召哉
夙:旧有的D.而犹系之谷者,从其朔也
朔:北方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何殊肃慎之矢也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B.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C.五谷,则麻、菽、麦、稷、黍
德何如,则可以王矣D.以著书圣贤起自西北也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3分)A.乃枣梨之花/未赏而臆度楚萍/釜鬵之范鲜经/而侈谈莒鼎画工/好图鬼魅/而恶犬马B.乃枣梨之花/未赏而臆度/楚萍釜鬵之范/鲜经而侈谈/莒鼎画工/好图鬼魅而恶犬马C.乃枣梨之花未赏/而臆度楚萍/釜鬵之范鲜经/而侈谈莒鼎/画工好图鬼魅/而恶犬马D.乃枣梨之花未赏/而臆度楚萍/釜鬵之范/鲜经而侈谈/莒鼎画工好/图鬼魅而恶犬马10.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天覆地载”语出《礼记·中庸》:“天之所覆,地之所载。”《庄子·天地》:“夫道覆载万物者也。”指天地养育,包容万物。反映了天圆地方的盖天说思想。B.“季”有“最终”之意,“季父”指父亲的兄长,项伯是项羽的伯父;“季”也可指“一个朝代的末了”,“南宋之季”即“南宋末年”。C.“崇祯丁丑孟夏月”,“崇祯丁丑”采取年号干支兼用法纪年,“孟”指四季中的首月,“孟夏”即为夏季第一个月。D.“陈思之馆”指陈思王曹植的客舍;“授梓”指印书;“纨裤”指富家子弟;赭衣,古代罪人穿的赤色衣服,指代罪人。11.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作者认为要了解世上的万物,一般都要通过别人的讲述或自己亲眼见到才能实现,而《天工开物》则为人们了解事物开辟了新的途径。B.作者指出本书是以“贵五谷而贱金玉”的次序编写,且本书讨论的尽是与功名进取毫无关系的事物,表达了作者对科举制度的不满。C.《天工开物卷》原有《观象》《乐律》二卷,作者后来觉得这两卷学问太深奥,自己研究得也不够深入,于是毅然将这两卷书稿删掉了。D.“乃粒”代指粮食,作者把《乃粒》放在全书第一卷,体现了“民以食为天”的思想;儒生把“农夫”当作辱骂别人的代称,作者对此持批评态度。第Ⅱ卷注意事项:1.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2.本卷共12小题,共117分。四、(25分)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世有聪明博物者,稠人推焉。(2)随其孤陋见闻,藏诸方寸而写之,岂有当哉?(3)生人不能久生而五谷生之。13.用自己的话谈一谈《天工开物》成书的目的是什么?在成书过程中,作者克服了哪些困难?(4分)14.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按要求作答。题梵隐院方丈梅晏敦复①亚②槛倾檐一古梅,几番有意唤春回。吹香自许仙人下,照影还容高士来。月射寒光侵涧户,风摇翠色锁阶苔。游蜂野蝶休相顾,本性由来不染埃。【注】①晏敦复:南宋诗人、正直大臣。②亚:同“压”。(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A.首联以简洁的笔墨勾勒出古梅在彻骨的清寒中傲然绽放的形象,赞扬梅花报春而不争春的高贵品格。B.颔联以“吹香”和“照影”描写梅花的清香与芳姿,而这只允许仙人和高士欣赏和品鉴。梅如人品,人如梅品,二者互赏而心志契合。C.颈联诗人借月光把梅的精神具体化,进一步从正面突显了梅花的高洁、晶莹洁净。D.作者移情于物,以澄澈淡泊的胸怀观照高雅香洁的梅花,创造了“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物我一体,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2)诗的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3)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什么样的品质?(3分)15.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6分)(1),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2)寄蜉蝣于天地,。(苏轼《赤壁赋》)(3)子曰:“见贤思齐焉,。”(《论语》十二章)(4)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大学之道》)(5)游览西安,面对阿房宫纪念遗址,不觉想起《阿房宫赋》文以“,”作结,警醒后人切勿重蹈秦人覆辙。五、(22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6-20题。拓印画里的美金岳清①在松阳,我总觉得自己醉了。那些日子,整个松阳都在蒙蒙烟雨中沉浮。那些青山白雾、黄墙翠竹,总在我眼前不断变幻。我还记得那松阳白老酒,还有包装盒上的拓印画。②我们那天是坐车上的山。来时有小丽,山上大雾弥漫。下车时看到一个木牌:松庄。四周全是山(松庄就在山底,一条小溪环村,仿佛是轻轻一搂,便把小山村搂在怀中。小溪两边,老屋傍水而建,黛砖黑瓦,青山碧水,那色调宁静、恬淡,有一种独特的意韵。③屋内泥墙上挂着许多画,我在一幅拓印画前驻足良久。画面仅盈尺,上面有黑乎乎的四个手印;四个大拇指上居然用黄色颜料点缀成四个神态各异的鸭头,或惊呼,或疑惑,或恬静。上方是一只被惊起的肥大白鹅;白鹅右侧散落着几只稚态可掬的小鸭。这一下,画面活起来了。似乎来了危险,白鹅先受惊,扬头振翅欲飞,下面一只黑鸭闻风呼唤自己的孩子,另一只却一脸懵懂,而小鸭们仍然悠然自得,实在是意趣盎然。④我想,这么有创意的作品,应该出自某位艺术家之手,但画上的落款写得歪歪扭扭。有人从旁介绍,作者是隔壁的村民叶奶奶,已经七十多岁了。屋主人指着边上的一张照片:“喏!就是她。”她穿着咖啡色上衣,黑色裤子,头顶已是白发,两条粗大的麻花辨子却黑得发亮,眼睛笑成了一条缝。主人说,叶奶奶每天早上四点多去田头劳作,每年五月份开始赤脚,一年四季喝自家做的端午茶。她是个爽朗热心的人,隔三岔五给邻居们送一把豆角或者苋菜,所以人缘很好。叶奶奶热爱拓印画,用手掌拓,用手指拓,用脚掌拓,也用蔬果拓,青椒、土豆、菜心、柠檬、苹果……再看墙上,我被另一幅色彩丰富的拓印画吸引住了。那是一个粗糙的瓦罐,里面插着一把摇曳的山花,红的、黄的、紫的,重重叠叠,散而不乱,枝干纤细,花朵肥大,每一朵花都是抽象的,但簇拥在一起的花,又似乎构成了一朵更大的花。我受到了感染,似乎听见了画里的笑声和歌声。那笑声与歌声一浪一浪地涌过来,使我陶醉。⑤我还沉浸在想象中,主人轻轻拉了我一把,用手指指另一张照片。照片上是一个赤膊的老人,坐在自家门前,古铜色的皮肤,头发花白。主人说,这位叶阿公更年长,今年八十多岁了。那天主人请村里人来作拓印画,叶阿公来了,从山上摘了茶叶,拓了四幅作品,分别表现山村的春夏秋冬,一鸣惊人。我一边听,一边品味墙上的画。不得不佩服叶阿公,这些叶子在他的手中千变万化,形态、疏密、层次、色彩、方向,无不恰到好处。这纷纷落叶昭示着四季更迭,昭示着自然的法则,也流露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气息。边上的另一张照片里,叶阿公正用一双苍老的手,把蘸满灰蓝色颜料的茶叶压在赭色的画纸上。那种自如、随性、胸有成竹的样子,俨然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乡村艺术家。⑥出门时,我看见叶奶奶充满意趣的拓印画被印在松阳白老酒的包装盒上。这对老人来说是莫大的幸福。我想,创造美的人是幸福的。在这小山村里,老人们老有所乐,他们热爱美,创造美,幸福着自己,也幸福着别人,这是人生的一种境界。(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16.下列选项中,注音有误的一项是(3分)A.弥漫(mí)
恬静(tián)
簇拥(cù)
黛砖黑瓦(dài)B.意韵(yùn)
懵懂(měng)
更迭(dié)
稚态可掬(jū)C.驻足(zhù)
粗糙(cāo)
俨然(yǎn)
意趣盎然(àng)D.点缀(zhuì)
摇曳(yè)
昭示(zhào)
隔三岔五(chà)17.下列对作品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文章题目“拓印画里的美”中的“美”,既指富有生活情趣的意趣盎然之美,也指昭示着自然法则的意蕴深厚之美。B.文章第④段“但画上的落款写得歪歪扭扭”一句中的“但”字将画面的充满意趣与落款的不工整形成对比,表达了作者在惊讶之余对画作作者的轻视态度。C.文章第④段结尾“我受到了感染,似乎听见了画里的笑声和歌声”一句,表现出作者陶醉在画作之中的情状,照应文章结尾老人们创造美并幸福着自己和别人。D.作者在松阳美景中邂逅松阳老人们意趣盎然的拓印画,他在敬佩老人们绘画技艺的同时,也被他们独特的生活态度深深打动。E.这篇文章的主旨在于启示人们在繁忙的生活中不要忘记寻找生活中的情趣,掌握一些绘画、书法等艺术技能,能够为自己开拓更多的谋生渠道。18.文章第①段说“在松阳,我总觉得自己醉了。”请结合全文解释作者因何而“醉”。(4分)19.赏析第②段中画线语句。(5分)20.分析文章描写叶阿公的作用。(6分)六、(10分)21.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6分)材料一我们中国人对亲戚的称谓远比西方复杂。我们称呼父亲的姐妹为姑姑,称呼母亲的姐妹为姨妈,称呼父亲兄弟的妻子伯母、婶母,称呼母亲兄弟的妻子为舅母;而英语中,这些人统称为Aunt。同理,中国人称呼父亲的兄弟为伯伯、叔叔,称呼母亲的兄弟为舅舅,称呼父亲姐妹的丈夫为姑父,称呼母亲姐妹的丈夫为姨夫;而在英语中则统称Uncle。(费孝通《乡土中国》)材料二《红楼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园艺师考试复习通常遇到的问题试题及答案
- 2024年农业职业经理人考试的多项选择试题及答案
- 2024年农艺师考试项目管理能力试题及答案
- 2024年农艺师考试复习难点解析试题及答案
- 花艺行业 我们该如何发展试题及答案
- 深入披露园艺师考试知识点的联系试题及答案
- 带你了解园艺师行业的新变化试题及答案
- 2024年农艺师考试挑战面对面调节应对方略试题及答案
- 农业生产中的市场需求分析与预测研究试题及答案
- 植物育种技术试题及答案
- 本科大学生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教程第三章 教学课件
- 近代以来广州外贸产业的发展历程
- 29《马说》2022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精选真题汇编(原卷版+解析版)
- DBJ04-T 410-2021城市停车场(库)设施配置标准
- 车站主体结构模板支架专项施工方案--终稿(专家意见修改的)-副本
- 景观环境与行为特征
- 保洁岗位培训
- 小学美术国测(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复习内容
- 丽声北极星自然拼读绘本第二级 Pad, Pad, Pad! 课件
- meta分析范文展示
- 110kV升压站电气设备调试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