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噶尔盆地石油地质特征简介_第1页
准噶尔盆地石油地质特征简介_第2页
准噶尔盆地石油地质特征简介_第3页
准噶尔盆地石油地质特征简介_第4页
准噶尔盆地石油地质特征简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准噶尔盆地石油地质特征简介

准噶尔盆地一、盆地概况二、勘探历史三、构造演化四、地温场特征五、生储盖组合六、油气分布特征七、油气藏类型八、油气成藏模式九、典型油气藏提纲一、盆地概况

盆地由外向里地形的总特征是南面的天山、东北的阿尔泰山为雪岭高山,西北的玛依里—扎依尔山系为中、低山地;盆地边缘为海拔600~1000米的丘陵与平原区过渡带;盆地内一般海拔在500米左右,略显东南高、西北低,以玛纳斯湖—艾比湖为地表河流的汇流中心;盆地腹部为面积约4.8万平方千米的库尔班通古特沙漠覆盖区。一、盆地概况479.1m库尔班通古特沙漠覆盖区270m189m,盆地最低点北部平原一、盆地概况————地层据: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地质院〔2005〕准噶尔盆地地层表一、盆地概况二、勘探历史三、构造演化四、地温场特征五、生储盖组合六、油气分布特征七、油气藏类型八、油气成藏模式九、典型油气藏提纲二、勘探历史〔一〕油气资源量引自:中国矿业网〔国土资源部矿产开发管理司、中国矿业联合会主办〕2021.10总资源当量:78.75亿吨;石油:69.35亿吨;天然气:约12300亿m3。石油探明率:21.8%;天然气探明率:<10%。二、勘探历史〔一〕油气资源量二、勘探历史〔二〕勘探历史简况1950年前勘探简况:主要表达在1936年发现的独山子油田和中外地质学家对准噶尔盆地的零星的石油地质考察工作;中苏石油股份公司时期〔1950~1954年〕:主要集中力量勘探开发独山子油田,并对西北缘地区进行了初步勘探,应用了地球物理方法进行勘探;一、盆地概况二、勘探历史三、构造演化四、地温场特征五、生储盖组合六、油气分布特征七、油气藏类型八、油气成藏模式九、典型油气藏提纲三、构造演化〔一〕、基底和前盆地阶段〔元古代至早泥盆世〕此阶段的准噶尔盆地基底主要由前寒武纪的结晶岩组成。基底之上,有较为连续的早、中古生代的沉积层,自泥盆纪开始被浅海所覆盖,但相对周围地槽带仍是较高的。〔二〕、盆地形成过程〔晚泥盆世至早二叠世〕〔引自:赖世新,黄凯,陈景亮等〔1999〕〕海西运动早期:西伯利亚板块与哈萨克斯坦板块间距离缩短碰撞—地槽封闭—东北边缘形成;准噶尔板块的西北缘与以西的地块碰撞—盆地西北缘。三、构造演化〔三〕、盆地演化阶段〔早二叠世至第四纪〕对于准噶尔盆地的构造演化一直以来是一个存在争议的焦点,争论的问题主要是:〔1〕准噶尔盆地的早二叠世属于裂谷还是前陆盆地?〔2〕晚二叠世—古近纪盆地的性质?对此许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中科院地学部将盆地构造演化划分为4个阶段,即早二叠世断陷,晚二叠世拗陷,三叠纪—第三纪断拗和第四纪上升阶段。吴庆福认为二叠纪为裂陷,三叠纪—老第三纪为拗陷,新第三纪以后为收缩上隆阶段。赵白的划分是二叠纪为断陷、拗陷阶段,三叠纪为断拗阶段,侏罗纪—老第三纪为拗陷阶段,新第三纪以后为萎缩上隆阶段。尤绮妹的划分为石炭纪—三叠纪为裂谷阶段,侏罗纪为中央隆升阶段,白垩纪以后为山前拗陷阶段。

此外,肖序、杨文孝等学者也关于对上述两个问题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认识。三、构造演化二叠纪裂陷盆地阶段:早二叠纪裂谷阶段:〔1〕伸展断陷大多呈南断北超分隔性较强的不对称箕状凹陷;东部那么为北断南超的反向断陷;〔2〕南北断陷充填沉积体系不同;南部:滨海浅海相陆源碎屑岩碳酸盐沉积体系,在裂谷扩展期发育海底浊积扇体系;东部:滨岸沉积体系海和河流体系;北部:陆相冲积体系和湖泊体系。三、构造演化二叠纪裂陷盆地阶段:晚二叠世伸展坳陷:〔1〕南拗北断。陆梁以南为统一的坳陷湖盆,北部乌伦古坳陷发生断陷,晚二叠世晚期转化为坳陷,整个盆地进入坳陷沉降时期。〔2〕滨湖半深湖相构成的湖泊体系;西北缘:相对较粗的冲积体系〔冲积扇和扇三角洲〕;南缘和东北缘:河流体系为主夹有湖泊和扇三角洲体系。〔3〕晚二叠世末,受海西运动的影响,形成西北缘克乌断裂、车断裂和北缘吐斯托依拉断裂等,还形成了与上覆三叠系的明显不整合接触。三、构造演化三叠纪—古近纪克拉通内盆地阶段:三叠纪弱挤压挠曲性质的克拉通内盆地:〔1〕古地温梯度为34·6~42·7℃/km;〔2〕完整旋回;超覆于早二叠世海西晚期逆冲形成的边缘隆起上;下三叠统为红色干旱条件下的冲积体系和河流体系;中三叠统为滨浅湖相的湖泊体系;晚三叠世早中期湖侵到达最大,变为湖沼沉积;〔3〕不整合结构:印支运动引起的挤压作用导致广阔地区形成平行不整合,边缘角度不整合。早—中侏罗世早期克拉通内盆地:〔1〕地温梯度降低,接近克拉通内盆地;〔2〕河流—洪泛平原及滨浅湖相;〔3〕燕山早期运动导致形成大范围的平行不整合。三、构造演化三叠纪—古近纪克拉通内盆地阶段:中侏罗世晚期—晚侏罗世弱挤压挠曲性质的克拉通内盆地:〔1〕燕山中期运动的强烈挤压和随后的剥蚀准平原化作用—晚侏罗世的地层大量剥蚀;〔2〕杂色粗粒辫状河—滨湖相沉积,粒度粗。白垩纪—古近纪克拉通内盆地:〔1〕基底沉降均衡,沉积中心位于盆地中部,由中心向盆地边缘厚度梯度变化均匀,几何形态为不对称碟状坳陷;〔2〕古地温梯度很低;〔3〕干旱条件下的杂色河流—滨浅湖相沉积体系。三、构造演化新第三纪—第四纪冲断山前坳陷盆地〔或陆内前陆盆地〕:〔1〕喜山Ⅰ幕构造活动,北天山及博格达强烈隆升,山体北缘形成叠瓦状逆冲断褶带,冲断负荷造成南缘挠曲下沉,形成前渊。早更新世末,喜山晚期,前渊变形,形成逆冲断层及相关褶皱;〔2〕地温梯度为17~25℃/km;(3)沉积体系为冲积扇和冲积平原构成的磨拉石建造。一、盆地概况二、勘探历史三、构造演化四、地温场特征五、生储盖组合六、油气分布特征七、油气藏类型八、油气成藏模式九、典型油气藏提纲四、地温场特征〔引自:〔邱楠生等〔2001〕〕准噶尔盆地平均地温梯度分布图东部地区的地温梯度最高,可达34℃/km;其次是陆梁隆起区,地温梯度为28℃/km。盆地西北缘和北部地区的地温梯度较低,南缘是地温梯度最低的地区,<20℃/km。整体上看准噶尔盆地地温梯度是较低的,平均仅为22·6℃/km。四、地温场特征〔引自:〔邱楠生等〔2001〕〕高温区:东部和陆梁隆起带;低温带:南缘;温度介于75~85℃;三个地温较高地区〔>100℃〕:东部克拉美丽山前、陆梁隆起、西部车排子隆起区。温度介于140~160℃,最高温度大于170℃;高温区:东部克拉美丽山前、陆梁隆起;低温区:南缘、西北缘、北部乌伦古坳陷。四、地温场特征〔引自:〔邱楠生等〔2001〕〕〔引自:〔邱楠生等〔2001〕〕地下温度分布与现今地表热流分布密切,镜像关系;相同深度下,中央隆起部位温度高,坳陷部位温度低;相同地表热流值下,不同沉积地层的地温差异很大。东部地温明显较高与地表热流值密切相关;莫索湾地区地温较高,中部坳陷地温较低.地表热流、地层结构〔岩石热导率〕一、盆地概况二、勘探历史三、构造演化四、地温场特征五、生储盖组合六、油气分布特征七、油气藏类型八、油气成藏模式九、典型油气藏提纲五、生储盖组合七套烃源岩:石炭系、下二叠统、中二叠统、上三叠统、中—下侏罗统、下白垩统和古近系。八套良好的储、盖组合。最有利储盖组合:第二套〔Ⅱ〕为二叠系夏子街组为储层,下乌尔河组作盖层;第三套〔III〕为上乌尔河组与中下三叠统为储层,上三叠统〔T3b〕作盖层;准噶尔盆地主要烃源岩分布特征(李丕龙,2005)五、生、储、盖组合———烃源岩〔一〕二叠系烃源岩五、生储盖组合———烃源岩〔二〕侏罗系烃源岩整个盆地都有分布;一套湖沼相的含煤沉积建造;主要包括八道湾组、三工河组、西山窑组;八道湾组:暗色泥岩有机碳、氯仿沥青“A〞、总烃含量和生烃潜力S1+S2均在非生油岩—差生油岩的范围内;三工河组和西山窑组有机质类型以II-III型为主。西山窑组和三工河组暗色泥岩有机质丰度根本上属差—中等生油岩。准噶尔盆地侏罗系镜质体反射率(Ro)等值线图五、生储盖组合———烃源岩〔三〕古近系烃源岩主要是安集海河组烃源岩;盆地南缘;岩性为暗色泥岩,有机质类型为II1型和II2型。热演化程度低,处于未成熟阶段;较好的烃源岩。准噶尔盆地安集海河组镜质体反射率(Ro)等值线图五、生储盖组合———储、盖特征储集层特征:五、生储盖组合———储、盖特征盖层特征:此外,还分布在盆地腹部侏罗系八道湾组和白垩系吐谷鲁群〔泥岩单层厚度为35m〕,以及南缘第三系安集海河组〔泥岩单层厚度达49m〕和塔西河组〔半深湖相泥岩厚度可达600m以上〕发育的灰色、灰绿色泥岩;一、盆地概况二、勘探历史三、构造演化四、地温场特征五、生储盖组合六、油气分布特征七、油气藏类型八、油气成藏模式九、典型油气藏提纲六、油气分布特征六、油气分布特征准噶尔盆地具有七套烃源岩,从石炭系以来,经历了海西、印支、燕山和喜山多期构造运动,导致准噶尔盆地断裂系统发育,同时还形成不整合,导致准噶尔盆地具有典型的叠和盆地“多源多期多类型次生成藏〞的油气成藏特征。平面上,准噶尔盆地石油主要分布在西北缘断阶带、马桥凸起、南缘山前断褶带、帐北断褶带、陆南凸起、三个泉凸起、中拐凸起、白家海凸起等八个正性二级构造单元,累计油资源量为71.78×108t,占盆地油总资源量的83.6%。天然气主要分布在南缘山前断褶带、马桥凸起、西北缘断阶带、玛湖凹陷、达巴松凸起、白家海凸起、中拐凸起、帐北断褶带等八个构造单元占全盆地总资源量的85.3%;纵向上,准噶尔盆地共有第三系、白垩系、侏罗系、三叠系、二叠系、石炭系6个层系有油气资源量分布,主要含油层系为三叠系、侏罗系、二叠系三个层位,石炭系次之。六、油气分布特征油气藏分布特征1.生油坳陷边缘带或冲断带是油气藏集中分布的地带。包括盆地西北缘冲断带、南缘三台—阜康冲断带及三个泉隆起南翼斜坡带。2.生油坳陷内部隆起带或边缘隆起带是油气藏集中分布带,如五彩湾—大井凹陷及东西向盆地中央隆起带。

3.生油坳陷内部冲断褶皱带是背斜油气藏集中分布带,如盆地南缘山前褶皱带。4、断层与不整合控制油气藏空间分布。陆梁隆起油气成藏模式图六、油气分布特征准噶尔盆地之所以具有典型的叠和盆地“多源多期多类型次生成藏〞的油气成藏特征,主要是由于以下因素导致的:油气沿继承延变型的古隆起构造凸起部位聚集;准噶尔盆地的古隆起类型主要属于继承延变型。所谓继承,是指具挤压成因、断隆形态,在海西期褶皱基底根底上原位长期开展而成的。而延变意味着延续和变化,是指在海西期基底隆起的根底上,又经历了印支、燕山与喜马拉雅期的多期改造,由于不同时期的地球动力学环境有较大变化,隆起的样式、方位与范围也不一样。断裂对油气聚集的穿越式改造作用;准噶尔盆地断裂的发育导致油气分布范围的扩大,增加了含油层系分布,造成了不同油气的混生成藏,同时也使油气分布特征复杂化。准噶尔盆地主要断裂分布图六、油气分布特征不整合的间断变革使得其上的底砾岩和下面的风化壳是油气运移的良好通道;准噶尔盆地经历了海西、印之、燕山、喜山等多期构造运动,造就了近10个不整合间断面,不整合纵向结构存在多样性,每种结构又具有各自的发育特征。多套不整合的发育为盆地油气的运移提供了通道,导致了油气藏多源的特点。引自:谭明友、张云银等〔2004〕准噶尔盆地中新生代不整合早白垩世早期最大湖泛面控制下的储盖组合是中浅层岩性地层油气藏发育的重要层系。六、油气分布特征————输导体系准噶尔盆地为多期叠合盆地,受周缘造山带物源的影响,砂体多分布在盆地边缘从成藏动力学角度来看,对盆地油气运移起透入性影响的应为不整合和断层。自成盆期以来,准噶尔盆地经历多期构造运动,形成了大量的断裂和不整合,这些断裂和不整合对准噶尔盆地油气作长距离、大规模运移及油气富集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张卫海,查明〔2003〕对准噶尔盆地的输导体系研究发现:准噶尔盆地的输导体系包括储集层输导体系、断裂输导体系和不整合输导体系。六、油气分布特征————输导体系准噶尔盆地最常见的结构模式为ADF型,即从上到下为底砾岩、风化粘土层、半风化岩石〔砂岩〕,缺少风化粘土层即为AEF型,其次为BDF、BDG或ADG型。ADH或BDH型仅发育在二叠系底部不整合,CEF或CEG型发育在侏罗系内部不整合ADF或AEF型不整合主要分布于盆地西北缘、陆梁隆起及东部隆起的斜坡区,发育于二叠系及以上地层不整合之中;ADH或BDH型主要分布于陆梁隆起和东部隆起的构造高部位,发育于石炭系与上覆地层间不整合之中;而CEF或CEG型仅在凸起之间的鞍部发育。〔一〕不整合输导体系六、油气分布特征————输导体系不整合面的油气运聚特征〔1〕不整合纵向分层结构构成油气运移的双重通道;底砾岩和风化淋滤带在风化粘土层分隔作用下,构成双重运移通道,既可是油气进行二维侧向运移的输导层,又可作为油气进行二维斜向运移的输导层。〔2〕不整合面上、下形成多种类型的油气藏;不整合类型主要有褶皱不整合、断褶不整合、削截不整合及超覆不整合;不整合及其类型对油气成藏其重要作用。褶皱不整合油气藏〔玛湖地区〕断褶不整合油气藏〔乌—夏地区〕削截不整合油气藏(北三台地区)六、油气分布特征————输导体系〔二〕断裂输导体系准噶尔盆地主要断裂分布图准噶尔盆地地体处于西伯利亚板块、哈萨克斯坦板块及塔里木板块的交接地带,同时又受到印度洋板块的强烈影响,形成了59条断裂。断裂通过对区域沉积体系的控制,从而直接控制和影响着烃源岩的发育及烃的生成与演化,同时各级断裂对地层的后期改造又间接控制了油气的运移、聚集及散失。六、油气分布特征————输导体系〔二〕断裂输导体系克-乌断裂各段封闭性综合评价图〔据姜向强等,2021〕对于断裂输导体系来说,对油气的作用既有封堵作用,也有运移作用。因此研究断层封闭性对判断准噶尔盆地油气富集的特点有着重要意义。一、盆地概况二、勘探历史三、构造演化四、地温场特征五、生储盖组合六、油气分布特征七、油气藏类型八、油气成藏模式九、典型油气藏提纲七、油气藏类型准噶尔盆地已发现油气藏从大类上可以分为:构造油气藏、岩性油气藏、地层油气藏、复合油气藏。构造油气藏又分为背斜油气藏、断裂油气藏与裂隙油气藏。独山子油气藏剖面齐古油田油气藏剖面褶皱型背斜油气藏基底隆起型背斜油气藏断层油气藏克拉玛依油田八区油气藏剖面断层—岩性油气藏克拉玛依油田湖湾区油气藏剖面图断鼻油气藏断层油气藏百口泉油田油气藏剖面白碱滩(a)和克拉玛依九区(b)油气藏剖面交叉断层与倾斜地层油气藏断块油气藏裂隙油气藏风成城油田裂隙油气藏剖面裂隙油气藏主要指的是油气储集空间及渗流通道主要靠宏、微观裂隙而形成的油气藏。由于盆地的构造运动导致致密沉积岩或基岩在一定外围内产生了许多裂隙与洞隙,具备储集油气的空间和保存条件,形成了油气藏。沉积岩裂隙油气藏基岩裂隙油气藏岩性油气藏克拉玛依油田湖湾区油气藏剖面图岩性上倾尖灭油气藏透镜体油气藏物性封闭油气藏乌夏地区油气藏剖面图地层油气藏准噶尔盆地石西地区油气藏剖面图潜山内幕油气藏地层不整合遮挡油气藏克拉玛依九区油气藏剖面图地层超覆油气藏复合油气藏准噶尔盆地油源丰富、构造活动频繁,风化剥蚀作用发育,储集空间多样,沉积环境复杂,其中发育的油气藏很少有由一种因素控制的情况,两种或两种以上因素联合控制的复合油气藏普遍发育。其类型有断层—岩性油气藏、不整合—岩性油气藏、不整合—断层油气藏以及不整合—断层—岩性油气藏等类型。西北缘油气藏剖面图不整合—断层—岩性油气藏乌-夏地区乌27井区油气藏剖面图

不整合—断层油气藏特殊油气藏克拉玛依油田湖湾区风化壳油气藏剖面图克拉玛依油田黑油山沥青封闭油气藏图风化壳油气藏沥青封堵油气藏一、盆地概况二、勘探历史三、构造演化四、地温场特征五、生储盖组合六、油气分布特征七、油气藏类型八、油气成藏模式九、典型油气藏提纲八、油气聚集模式西北缘地区油气聚集模式图八、油气成藏模式近源侧向砂体-不整合输导早期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