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广西柳州市2025届高三3月第三次模拟试题+答案_第1页
化学-广西柳州市2025届高三3月第三次模拟试题+答案_第2页
化学-广西柳州市2025届高三3月第三次模拟试题+答案_第3页
化学-广西柳州市2025届高三3月第三次模拟试题+答案_第4页
化学-广西柳州市2025届高三3月第三次模拟试题+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3456789BCACBACDDABDCD15.(1)将废钯催化剂粉碎(合理即可)。(2)作还原剂,将PdO还原为Pd单质。(4)阴离子。(5)Fe3+、Cu2+。(6)N2H4.H2O+2Pd(NH3)2Cl2=2Pd+N2↑+4NH4Cl+H2O(7)1516.(1)(球形)冷凝管,2MnO4-+16H++10Cl-==2Mn2++5Cl2+8H2O;(2)fgdebc(或debc);(3)水浴加热;;(4)滴入最后半滴标准液,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且半分钟不褪色;偏小。171)-135,K12K2。(2)BD(3)①>②随着温度升高,催化剂的活性下降(或者随着温度的升高,以副反应为主)。③(4)CO2+2e-+H2O=HCOO-+OH-。181)取代反应(2)邻羟基苯甲醛(2-羟基苯甲醛)(4)羰基、醚键—TiCl4,T—HF→++2Zn+2ZnO(6)BC(7)(7)6答案详解1.【答案】B【解析】A选项:爆竹燃放时,火药等成分会与氧气发生反应,有元素化合价变化,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所以该选项正确。B选项:棉线的主要成分纤维素是多糖,在一定条件下(如在酸或酶的作用下)可以发生水解反应,最终生成葡萄糖,所以“纤维素不能发生水解反应”的说法错误。C选项: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和合金,壮族铜鼓的主要成分是铜合金,因此属于金属材料,该选项正确。D选项:坭兴陶是传统陶瓷制品,陶瓷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硅酸盐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该选项正确。2.【答案】C【解析】NH3的电子式为,A错;中子数为7的氮原子符号为,B错;D为氮原子价电子的轨道表示式,D错。答案选C。3.【答案】A【解析】干燥的HCl可避免FeCl3·6H2O受热过程水解,A正确;有色鲜花含水,会和Cl2反应生成HClO,B错;测定生成氧气的反应速率,应使用分液漏斗而不是长颈漏斗,C错;硝酸具有强氧化性,会将Na2SO3氧化为Na2SO4,无法鉴别,D错。答案选A。4.【答案】C【解析】质谱仪用于测定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不能测出官能团和化学键。5.【答案】B【解析】随着甲烷中H原子逐个解离,剩余分子(自由基)的结构和稳定性发生变化,导致甲烷断开四个C-H键键能不同。6.【答案】A【解析】A选项,工业上电解NaCl溶液得氯气,将氯气通入冷的石灰乳中可制得漂白粉,A选项正确。B选项,FeCl3与NaOH溶液反应得Fe(OH)3沉淀而非Fe(OH)3胶体,B选项错误。C选项,制金属Mg应电解熔融MgCl2而非电解MgCl2溶液,C选项错误。D选项,NO不能与H2O直接反应制HNO3,D选项错误。7.【答案】C【解析】由结构可知W为第ⅣA族元素,Y为第ⅠA族氢或第ⅥⅠA族元素,X、R均为第ⅥA元素,A错;简单气态氢化物稳定性:H2O>H2S>CH4,B错;第一电离能位于钠和硫之间的元素有镁、铝、硅3种。8.【答案】D【解析】0.1mol.L-1CuSO4溶液通入H2S气体会生成不溶于稀酸的黑色沉淀CuS,不能说明酸性H2S>H2SO4,A错;SO2、CO2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同,不能通过测定饱和溶液的pH来判断酸性强弱,B错;浓盐酸也会使KMnO4褪色,C错;答案选D。9.【答案】D【解析】由图中“充电”、“放电”和导电介质中带电粒子的迁移方向可知:左图为电解池原理,a为阳极、b为阴极;右图为原电池原理,c为正极、d为负极。A.c正极的电势比d负极的电势高,故A错误;B.负极为锂Li,故导电介质不能为水溶液,故B错误;C.a为阳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式为LiMn2O4-xeLi(1-x)Mn2O4+Li故C错误;D.外电路通过0.2mol电子时,由负极Li-eLi+知活性炭电极应减少1.4g,故D正确。10.【答案】A【解析】A选项,由已知反应机理可知,带正电的Br+最终以Br原子的形式取代苯环上氢原子的位置。若将Br2换成ICl,由于I的电负性小于Cl,ICl中I带部分正电荷,Cl带部分负电荷,所以最终生成碘苯而非氯苯,A选项错误。B选项,根据反应机理中第一步信息,再结合原子守恒和电荷守恒可推出反应Ⅰ为Br2+FeBr3→Br++FeBr4-,B选项正确。C选项,有机物分子中不饱和碳原子与其他原子或原子团直接结合生成新的化合物的反应为加成反应,C选项正确。D选项,反应Ⅲ,苯环中与溴原子相连的碳原子由饱和碳原子变为不饱和碳原子,成键方式发生了改变,D选项正确。11.【答案】B【解析】晶体中与B最近且等距的Fe2+是4个,答案选B。12.【答案】D【解析】A选项,步骤①,C与SiO2反应生成CO,所以1molC参加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2NA,A选项错误。B选项,步骤②,未注明标准状况下,所以H2体积无法计算,B选项错误。C选项,由能量变化图可知,历程Ⅱ中SiHCl3(g)转化为SiHCl3(l)是从高能量转化到低能量,是放热过程,理论上放出的热量为28kJ/mol,而不是吸收热量,所以C选项错误。D选项,历程Ⅲ,当反应吸收的热量为238k硅晶体中每个Si原子与周围4个Si原子形成Si-Si键,所以1molSi中含有2molSi-Si键,选项D正确。13.【答案】C【解析】恒压条件下,体系中两个反应为竞争反应,反应②为△H2>0,温度升高平衡正向移动,CO物质的量增大,曲线Y为CO;根据曲线X和曲线Z的变化趋势,推测反应①△H1<0,温度升高平衡逆向移动,CH4的物质的量减小,曲线X为CH4,曲线Z为CO2,1100K之前,以反应①为主,1100K之后,以反应②为主。故A、B正确。C.恒压条件下通入N2,则容积扩大,反应①逆向移动,CO2的物质的量增大,而压强改变对反应②没有影响,故CO2的物质的量增大,应由a点上移,故C错误。反应①正反应方向为气体体积的减小的方向,反应②为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的反应,因此温度升高,平衡移动,对于反应②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反应①平衡逆向移动,气体的物质的量增大,气体总质量恒定,故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减小,故a点大于c点,D正确。14.【答案】D【解析】A.HgS溶解过程吸热,故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大,T1下c(Hg2+)或c(S2-)更大,所以温度T1>T2,A正确;B.曲线上点均为溶解平衡点,T2下增大c(S2-),溶解平衡逆向移动,c(Hg2+)减小,故可使e点迁移到c点,故B正确;C.T1下g点处,离子积Qc=c(Hg2+)×c(S2-)>Ksp,处于过饱和状态,故会析出HgS沉淀,故C正确;D.T2下Ksp(HgS)=10-2b,当c(S2-)=0.01mol·L-1时,c(Hg2+)=10-2b÷10-2=102-2bmol·L-1,故D错误。16.(1)答案:将废钯催化剂粉碎(增大反应物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或适当提高焙烧温度、适当增加空气流速等,合理即可)。解析:根据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增大反应物接触面积、提高温度、增加气体反应物流速等都能加快反应速率。(2)答案:作还原剂,将PdO还原为Pd单质。解析:因为本流程目的是回收钯单质,而焙烧后钯以PdO形式存在,加入甲酸后生成单质钯,所以甲酸起到还原作用。(3)答案:最佳温度为70℃,最佳固液比为3∶1。解析:从“浸取率-温度”和“浸取率-固液比”图像可知,70℃时浸取率最高,固液比为3∶1时浸取率最高。(4)答案:阴离子。解析:“浸取”操作后生成可溶性二元强酸H2PdCl4,则溶液中存在H+和PdCl42-等离子,“离子交换除杂”过程要除去阳离子杂质,PdCl42-留在树脂中经后续操作最终得到Pd单质,所以应使用阴离子交换树脂。(5)答案:Fe3+、Cu2+。解析:废钯催化剂中含Fe、Cu等元素,经过前面步骤转化为阳离子,且未被除去,所以流出液中除H+外主要阳离子是Fe3+、Cu2+。(6)根据流程可知,反应物是Pd(NH3)2Cl2和N2H4·H2O,产物是Pd单质,N2H4·H2O作还原剂被氧化为N2,根据元素守恒配平得到该方程式N2H4.H2O+2Pd(NH3)2Cl2=2Pd+N2↑+4NH4Cl+H2O(7)16.【解析】A为制备氯气的装置,该方法制备的氯气中有HCl和水蒸气杂质,可通过饱和食盐水和浓硫酸除去,B为反应装置,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三氯化硼熔点为-107℃,沸点为12.5℃,易水解。(1)甲指向的是球形冷凝管,用高锰酸钾和浓盐酸制备的氯气的离子方程式为2MnO4-+16H++10Cl-==2Mn2++5Cl2+8H2O;(2)所制Cl2中有HCl和水蒸气杂质,三氯化硼易水解,需防止水蒸气进入B,由于HCl不影响BCl3的制备可不除,仪器连接顺序为fgdebc(或debc);(3)反应温度70℃左右,最佳加热方式为水浴加热;易与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体缺氧气而中毒的气体是CO,程式为;(4)达到滴定终点时过量的SCN-与指示剂电离出的Fe3+生成红色物质,则终点现象为:滴入最后半滴标准液,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且半分钟不褪色;则BCl3的含量为因为Ksp(AgSCN)<Ksp(AgCl),若未加硝基苯会导致原本部分AgCl转化为AgSCN,导致计算过量硝酸银偏大,从而导致计算溶液中氯离子浓度偏小,最终导致测得结果偏小。17.【解析】(1)所求目标反应等于反应2①+②,故反应热△H=2△H1+△H2=-135kJ·mol-1,平衡常数K=K12K2。(2)BD。A项升高温度,正逆反应速率均增大,故A错误;B项移去去部分CH3OCH3(g),反应②正向移动,甲醇的物质的量减小,从而导致反应①也正向移动,故B正确。C项使用催化剂,不能使平衡发生移动,因此不能提高反应物平衡的转化率,故C错误。D项增大压强,反应①正反应为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平衡正向移动,使甲醇的物质的量增大,从而导致反应②正向移动,提高二甲醚CH3OCH3(g)的产率,故D正确。(3)①根据使用不同催化剂M、N条件下CO2的转化率的曲线可知,若800K时,当X点已达化学平衡状态,Y点CO2的转化率小于X点,因此Y点未达到平衡状态,仍需正向移动才能达平衡,故X点,v(CO2)正>v(CO2)逆。②500-800K之间,反应未达平衡状态,因此升高温度乙烯的选择性下降主要原因为:随着温度升高,催化剂的活性下降(或者随着温度的升高,以副反应为主)。③令CO2的物质的量为1mol,氢气物质的量为3mol,800K时,X点已达到平衡,此时消耗CO2物质的量 为1mol×15%=0.15mol,生成乙烯物质的量为0.15mol×60%×2=0.045mol,副反应是反应前后气体物质的量不变的反应,主反应是物质的量减小的反应,因此当生成0.045mol乙烯时,混合气体总物质的量为(4mol-0.045mol×3)=3.865mol,主反应中生成水蒸气物质的量为4×0.045mol=0.18mol,主要反应中消耗CO2物质的量0.045mol×2=0.09mol,消耗H2物质的量为0.045mol×6=0.27mol,副反应中消耗CO2物质的量为(0.15mol-0.09mol)=0.06mol,此时副反应消耗氢气物质的量为0.06mol,生成水蒸气物质的量为0.06mol,平衡时,即主反应的平衡常数3.8653.8653.8653.8652Kp=3.8653.865MPa-3=3.8653.865MPa-3;3.8653.865故答案为3.8653.865MPa-3(4)该装置为电解池,由装置图中OH-的迁移方向知,In/In2O3-x电极阴极,Ni2P为阳极。阴极的电极式为CO2+2e-+H2O=HCOO-+OH-。18.【解析】A结构中只有一种处于相同化学环境的氢原子,A的结构简式为,一定条件下,与发生取代反应生成C,则C为;C与CH≡CMgBr发生信息①反应生成,则D为;铜做催化剂条件下与氧气发生催化氧化反应生成E;催化剂作用下、与锌反应生成,则G为;与反应生成合成高分子化合物I。(6)BCA.E不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H、I可以,故A错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