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83页(共83页)2024-2025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二期中必刷常考题之文言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共15小题)1.(2024春•青铜峡市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韩信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赵王、成安君陈馀闻汉且袭之也,聚兵井陉口,号称二十万。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今井陉之道,车不符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彼前不得斗,退不得还,不至十日,而信之头可致于戏下。成安君曰:“兵法云,十则国之,倍则战。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今如此避而不击,后有大者,何以加之?”不听广武君策。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十人,人持一赤帜,从问道蔽山而望赵军。诚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我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帆。”令其裨将传飧,曰:“今日破赵会食!”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谓军吏曰:“赵已先据便地为壁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未肯击前军恐吾至艰险而还。”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起开壁击之,大战良久。于是韩信详弃鼓旗,走水上军。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赵果空壁争汉鼓旗,逐韩信。韩信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信所出奇兵二千骑,恭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起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已不胜,不能得信等,欲还归璧,壁皆汉赤帜,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于是汉兵矢击,大破赵军,斩成安君派水上,擒赵王歇。(节选自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有删改)文本二:世言韩信伐赵,赵广武君请以奇兵塞井陉口,绝其粮道,成安君不听。信使间人窥知其不用广武君策,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遂胜赵。使广武计行,信且见禽。是说者,不善现人者也。夫以韩信敌陈馀,犹以猛虎当羊豕尔。信与汉王语,请北举燕、赵,正使井陉不得进,必有他奇策矣。其与广武君言曰:“向使成安君听子计,仆亦禽矣。”盖谦以求言之词也。不然,何以为信!(节选自洪迈《容斋随笔•卷五》,有删改)(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括号中填上相应的序号。赵已先据A便地为壁B且彼未见吾C大将旗鼓D未肯击E前军F恐吾至H阻险而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韩信使人间视”与“谗人间之,可谓穷矣”(《屈原列传》)两句中的“间”字含义不同。B.“令其裨将传飧“与“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其”的意义和用法相同。C.“绝其粮道“与“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苏武传》)两句中的“绝”字含义相同。D.“请北举燕、赵”与“南取汉中,西举巴、蜀”(《过秦论》)两句中的“举”字含义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广武君认为,并陉道路狭窄,韩信的军队延绵数百里,这为绝其辎重提供了有利条件,成安君应固守营寨,勿与韩信交战,如此韩信之军便可破。B.成安君泥守兵法,认为韩信的士兵虽然号称数万,实际上不过数千,而且千里来袭,士兵疲惫,不应避而不战,因此没有听从广武君的计策。C.韩信派遣二千骑兵先上山隐蔽观察,等赵军倾巢而出抢夺战利品时,这些骑兵便驰入赵营。把赵军旗帜全部换成汉军旗帜,为战斗取胜立下大功。D.汉军将士对韩信的安排坚信不疑,作战时依计而行,三军用命;而反观赵军,却步步中计,最终在汉军的夹击之下大败,成安君陈馀,也被斩杀。(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于是韩信详弃鼓旗,走水上军。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②使广武计行,信且见禽。(5)世人认为,如果成安君采纳广武君的计策,那么韩信便会失败。对此洪迈持有不同的观点。洪迈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2.(2023春•光明区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关羽攻樊城,吕蒙上疏曰:“羽讨樊城而多留备兵,必恐蒙图其后故也。蒙常有病,乞分士众还建业,以治疾为名,羽闻之,必撤备兵,尽赴襄阳。大军浮江昼夜驰上,袭其空虚,则南郡可下而羽可禽也。”遂称病笃。权乃露檄召蒙还,阴与图计。蒙下至芜湖,定威校尉陆逊曰:“羽矜其骁气,陵轹于人,但务北进,未嫌于我。今出其不意,自可禽制,宜好为计。”蒙曰:“羽素勇猛,既难为敌,且已据荆州。恩信大行,兼始有功,胆势益盛,未易图也。”蒙至都,权问:“谁可代卿者?”蒙对曰:“陆逊意思深长,而未有远名,非羽所忌,无复是过也。若用之,当令外自韬隐,内察形便,然后可克。”权乃召逊,拜偏将军、右部督,以代蒙。逊至陆口为书与羽称其功美深自谦抑为尽忠自托之意羽意大安无复所嫌稍撤兵以赴樊吕蒙阴至寻阳,尽伏其精兵舰船中,使白衣摇橹,作商贾人服,昼夜兼行,羽所置江边屯候,尽收缚之,是故羽不闻知。副将麋芳、傅士仁素皆嫌羽轻己,加之军资不悉相及,羽言“还,当治之”,芳、士仁咸惧。于是蒙为书说二人开门出降。得关羽及将士家属,皆抚慰之,约令军中:“不得干历人家,有所求取。”于是军中震栗,道不拾遗。蒙旦暮使亲近存恤耆老,问所不足,疾病者给医药,饥寒者赐衣粮。羽府藏财宝,皆封闭以待权至。关羽闻南郡破,即走南还,且数使人与吕蒙相闻,蒙辄厚遇其使,周游城中,家家致问,或手书示信。使还,羽属私相参讯,咸知家门无恙,见待过于平时。故羽吏士无斗心。关羽自知孤穷,乃西保麦城。十二月,璋司马马忠获羽及其子平于章乡,斩之,遂定荆州。(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吴蜀通好》,有删减)(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逊至/陆口为书与羽/称其功美/深自谦抑/为尽忠自托之意/羽意大安/无复所嫌/稍撤兵以赴樊/B.逊至陆口/为书与羽/称其功美/深自谦抑/为尽忠自托之意/羽意大安/无复所嫌稍/撤兵以赴樊/C.逊至陆口/为书与羽/称其功美/深自谦抑/为尽忠自托之意/羽意大安/无复所嫌/稍撤兵以赴樊D.逊至/陆口为书与羽/称其功美/深自谦抑/为尽忠自托之意/羽意大安/无复所嫌稍/撤兵以赴樊/(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建业,三国时东吴都城,此后,东晋、宋、齐、梁、陈相继在此定都,开创了六朝古都的历史。B.露檄,公开发布的军事文告。如果是紧急军情,一般在檄上插一片羽毛,是为羽檄。C.商贾,古代有“行商坐贾”之说,“商”即流动贩卖的人,“贾”即开店售物的人。D.“存恤耆老”中的“存”意指慰问,与《屈原列传》中“存君兴国”的“存”意思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A.吕蒙假称有病退回建业,让孙权用名不见经传的陆逊取代自己,以此骗关羽撤出南郡全部兵力到襄阳对付曹操。B.吕蒙认为关羽智勇双全,又在荆州大施恩义,加上刚刚获胜,气势正旺,很难对付。因此,他选择以退为进的策略。C.关羽虽然在江边设置了哨卡观望,但是吕蒙暗中派遣精兵乔装成商人抓住哨兵,导致他不知军情。D.吕蒙利用麋芳、傅士仁对关羽的不满和畏惧心理说服二人投降并献出南郡,然后严明军纪,安抚百姓,让城内关羽的将士没有了斗志。(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羽矜其骁气,陵轹于人,但务北进,未嫌于我。②使还,羽属私相参讯,咸知家门无恙,见待过于平时。(5)从关羽丢失南郡事件中可以看出当事人关羽和吕蒙各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概括。3.(2024秋•梅河口市校级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凡战,所谓攻者,知彼者也。知彼有可破之理,则出兵以攻之,无有不胜。法曰:“可胜者,攻也。”三国,魏曹操遣朱光为庐江太守,屯皖,大开稻田,又令间人招诱鄱阳贼帅,使作内应。吴将吕蒙曰:“皖田肥美,若一收熟,彼众必增,如是数岁,操难制矣,宜早除之。”乃具陈其状。于是孙权亲征皖,一朝夜至。问诸将计策,诸将皆劝作高垒。蒙曰:“治垒必历日乃成,彼城备已修,外救必至,不可图也。且乘雨水以入,若淹留数日,水必向尽,还道艰难,蒙窃危之。今观此城不甚因以三军锐气四面攻之不移时可拔,及水以归,全胜之术也。”吴主权从之。蒙乃荐甘宁为外城都督,率兵攻其前,蒙以精锐继之。侵晨进攻,蒙手执枹鼓,士卒皆腾踊自升,食时破之。既而张辽至夹石,闻城已拔,乃退。权嘉蒙功,即拜庐江太守。(《百战奇略》)材料二:太宗曰:“《司马法》言:‘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此亦攻守一道乎?”靖曰:“有国有家者,禹尝不讲乎攻守也。夫攻者,不仅攻其城击其陈而已,必有攻其心之术焉。守者,不止完其壁坚其陈而已,必也守吾气而有待焉。大而言之,为君之道;小而言之,为将之法。夫攻其心者,所谓知彼者也;守吾气者,所谓知己者也。”太宗曰:“诚哉。朕常临陈,先料敌之心与己之心孰审,然后彼可得而知焉;察敌之气与己之气孰治,然后我可得而知焉。是以知彼知己,兵家大要。今之将臣,虽未知彼,苟能知己,则安有失利者哉。”靖曰:“孙武所谓‘先为不可胜’者,知己者也;‘以待敌之可胜’者,知彼者也。又曰:‘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臣斯须不敢失此诚。”(《唐太宗李卫公问对》)(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今观A此城不甚固B以三军C锐气D四面E攻之F不移G时可拔(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凡战”中的“凡”字,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凡百元首”的“凡”意思相同。B.乘雨水,指冒着雨水,“乘”与《登泰山记》中“自京师乘风雪”的“乘”意思不同。C.有国有家者,泛指诸侯和大夫,先秦时,诸侯的封地称为国,卿大夫的封地称为家。D.完其壁,文中是指巩固营垒,其中的“壁”与成语“作壁上观”中的“壁”意思不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曹操派遣朱光担任庐江太守,朱光率兵在皖地开垦田地种稻,同时又派间谍联络吴地的起义首领,吕蒙认为应该趁早除掉曹操。B.孙权采纳吕蒙建议,亲自出征,一天一夜到达皖地,向众将征询攻城之策,大家建议采取构筑攻城高垒之法,吕蒙则持不同意见。C.天刚亮吴军就发起进攻,吕蒙擂鼓督战,士兵奋勇登城,很快就攻克了该城,孙权为奖励吕蒙所建功勋,当即任命他为庐江太守。D.唐太宗临阵对敌时,常常先分析敌我作战意图谁更审慎周密,并察明敌我士气谁更旺盛,他认为这是兵家必须掌握的重要原则。(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若淹留数日,水必向尽,还道艰难,蒙窃危之。②夫攻者,不仅攻其城击其陈而已,必有攻其心之术焉。(5)陈寿在《三国志•吴书•吕蒙传》中称蒙“勇而有谋”,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述吕蒙的谋与勇之处。4.(2024春•大理市校级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修不幸,生四岁而孤。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太夫人告之曰:“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为我累。’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垄之植以庇而为生。吾何恃而能自守邪?吾于汝父,知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汝父为吏,常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此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也。别求而有得邪!以其有得,则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呜呼!其心厚于仁者邪!此吾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汝其勉之!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修泣而志之,不敢忘。太夫人自其家少微时,治其家以俭约,其后常不使过之,曰:“吾儿不能苟合于世。俭薄,所以居患难也。”其后修贬夷陵,太夫人言笑自若,曰:“汝家故贫贱也,吾处之有素矣。汝能安之,吾亦安矣。”(选自欧阳修《泷冈阡表》,有删减)材料二:修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在前,触发之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修方贬夷陵时,无以自遣,因取旧案反覆观之,见其枉直乖错不可胜数,于是仰天叹曰:“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自尔,遇事不敢忽也。学者求见,所与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吏事。谓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而不扰,故所至民便之。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曾巩,王安石,苏洵,苏子轼、辙,布衣屏处,未为人知,修即游其声誉,谓必显于世。笃于朋友,生则振掖之,死则调护其家。(选自《宋史•欧阳修传》,有删减)(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奖引后A进B如C恐D不及E赏识F之下G率为H闻人(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夫人,汉时对列侯之母的称谓,后世凡官僚豪绅之母不论在世与否,均可称。B.烛,文中意思是点燃蜡烛,与《登泰山记》“明烛天南”中的“烛”意思不同。C.其,文中是语气副词,与《伶官传序》“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中的“其”用法不同。D.物,文中指别人、众人,或除自己以外的人。如“物议”是指众人的议论、舆论,“恃才傲物”意为仗着自己的才能轻视别人。(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欧阳修很小时父亲就去世了,是母亲在家境贫寒中抚养他长大,从母亲那里得知,父亲为官清廉,俸禄微薄但喜欢周济他人。B.欧阳修的父亲宅心仁厚,审理案卷特别谨慎,常想着为判死刑的人谋一条生路,自己去努力了,即便不成,那也没什么遗憾了。C.欧阳修的母亲年轻时就秉承勤俭治家的原则,后来富裕了也不超过以前的限度,她认为保持俭朴节约才是度过患难的好办法。D.欧阳修关心民众疾苦,特别关注官吏治理政事的问题,认为政事的好坏关系到百姓的利益,为政时要做到宽松简易而不扰民。(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垄之植以庇而为生。②笃于朋友,生则振掖之,死则调护其家。(5)材料二中说欧阳修“遇(政)事不敢忽也”,他能有如此修养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5.(2024春•临淄区校级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赠司徒鲁郡颜公,讳真卿,事唐为太子太师,与其从父兄杲卿,皆有大节以死。至今虽小夫妇人,皆知公之为烈也。初,公以忤杨国忠斥为平原太守,策安禄山必反,为之备。禄山既举兵,与常山太守杲卿伐其后,贼之不能直窥潼关,以公与杲卿挠其势也。天宝之际,久不见兵,禄山既反,天下莫不震动,公独以区区平原,遂折其锋。四方闻之,争奋而起,唐卒以振者,公为之倡也。(节选自曾巩《抚州颜鲁公祠堂记》,有删改)材料二:代宗崩,真卿为礼仪使。卢杞专权,忌之。会李希烈陷汝州,杞乃奏曰:“颜真卿四方所信,使谕之,可不劳师旅。”上从之。初见希烈,欲宣诏旨,希烈养子千余人露刃争前迫真卿,将食其肉。诸将丛绕谩骂,举刃以拟之,真卿不动。希烈遽以身翼蔽之,麾众令退,馆真卿而礼之。希烈大宴逆党,召真卿坐,使观倡优斥默朝政为戏,真卿怒曰:“相公,人臣也,奈何使此曹如是乎?”拂衣而起。时朱滔、王武俊等在坐,目真卿谓希烈曰:“闻太师名德久矣,相公欲建大号,而太师至,非天命正位?欲求宰相,孰先太师乎?”真卿正色叱之曰:“是何宰相耶!君等闻颜杲卿无?是吾兄也。禄山反首举义兵及被害诟骂不绝于口。吾今生向八十,官至太师,守吾兄之节,死而后已,岂受汝辈诱胁耶!”希烈乃拘真卿,令甲士十人守,掘方丈坎于庭,曰“坑颜”,真卿怡然不介意。又遗其将辛景臻、安华至真卿所,积柴庭中,沃之以油,且传逆词曰:“不能屈节,当自烧。”真卿乃投身赴火,景臻等遽止之。兴元元年八月三日,乃使阉奴与景臻等杀真卿。先曰:“有敕。”真卿拜,奴曰:“宜赐卿死。”真卿曰:“老臣无状,罪当死,然不知使人何日从长安来?”奴曰:“从大梁来。”真卿骂曰:“乃逆贼耳,何敕耶!”遂缢杀之,年七十七。(节选自《旧唐书•颜真卿传》,有删改)(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禄山A反B首C举义兵D及E被害F诟G骂H不绝I于口。(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伐,与成语“矜功伐能”“平伐其功”(《屈原列传》)“自伐者无功”(《老子四章》)中的“伐”含义不同。B.区区,与“秦以区区之地”(《过秦论》)和“是以区区不能废远”(《答司马谏议书》)中的“区区”含义均不同。C.坎,指的是低洼的地方,也就是坑。与成语“坎井之蛙”及“凿地为坎”(《苏武传》)中的“坎”含义均相同。D.无状,包含无功绩,无善状、不肖,无礼,无事实和根据等意。在文中是颜真卿对朝廷的自谦自责之辞。(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颜真卿预计安禄山会造反,早作了准备,并联合颜杲卿牵制了安禄山的进攻力量,对大唐中兴有重要意义。B.卢杞建议皇上派颜真卿去招安李希烈,其实是出于对颜真卿的忌恨,想借刀杀人,利用李希烈除掉颜真卿。C.颜真卿根据阉奴的回答,断定他的真实身份是叛贼,所谓“皇命”亦无中生有,朝廷并没有想要赐死自己。D.表达方式上,材料一夹叙夹议,材料二重在叙事,两则材料均彰显了颜真卿的远见卓识及对国家的忠诚。(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②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③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5)颜真卿之“烈”有哪些表现?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6.(2024春•榕城区校级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府吏默无声,再拜还入户,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新妇谓府吏:“勿复重纷纭。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下马入车中,低头共耳语:“誓不相隔吏,且暂还家去。吾今且赴府,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新妇谓府吏:“感君区区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节选自《孔雀东南飞》)(1)下列文言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仕宦于台阁B.亦自缢于庭树C.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D.何言复来还(2)下列各项中对有关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红罗复斗帐”中“斗帐”,帐子像倒置的斗的样子,所以称为“斗帐”;“箱帘六七十”中的“帘”同“奁”女子梳妆用的镜匣。B.“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中的“纨素”,洁白精致的绢;珰,耳坠。“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中的“床”这里指供人睡卧的器具。C.“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中的“初七”指农历七月七日,旧时妇女在这天晚上祭织女以乞巧。下九,古人以农历每月的十九为下九,这一天,妇女常置酒欢聚,嬉戏娱乐。D.“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中的“人定”十二时辰之一,即亥时,(相当于现在的21时至23时),这里指夜深人静的时候。(3)下列各项对原文所做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节选部分兰芝的诉苦,表现了她对仲卿的信赖,也交代了矛盾冲突的背景。仲卿求母失败,刘、焦之间的话别,反映了仲卿的无能、兰芝的软弱。B.第2段写兰芝诉苦简练而有层次,意在反映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为故事的悲剧性蓄势,有利于激起读者对兰芝的同情。C.第9段写兰芝临别“严装”,又用铺陈手法表现了兰芝沉着、冷静、镇定自若的性格。突出以兰芝的“精妙世无双”,又为下文太守的儿子求婚作了铺垫。D.刘兰芝聪明、善良、爱劳动、重感情、忠于爱情。面对封建家庭制的专横和凶残,她无所畏惧。她是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光辉的妇女形象之一。(4)把阅读材料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②感君区区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5)根据文本焦母所述的内容,请简要概括焦母驱遣刘兰芝的理由?7.(2024春•东莞市校级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夫料才核能,治世之要也。凡人之才,用有所周,能有偏达,自非圣人,谁兼资百行,备贯众理乎?故明君圣主,裁而用焉。昔舜命群司,随才守位;汉述功臣,三杰异称,况非此俦,而可备责乎?且造父善御,师旷知音,皆古之至奇也。使其换事易技,则彼此俱屈。何则?才有偏达也。人之才能,率皆此类,不可不料也。若任得其才,才堪其任,而国不治者,未之有也。或有用士而不能以治者既任之不尽其才不核其能故功难成而世不治也。马无辇重之任,牛无千里之迹,违其本性,责其效事,岂可得哉!使韩信下帷,仲舒当戎,于公驰说,陆贾听讼,必无曩时之勋,而显今日之名也。(《典语•料才》)材料二: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资治通鉴•周纪一》)(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或有用士A而不能B以治者C既任之不尽D其才E不核F其能G故功难H成而世不治也。(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资,指具有、具备,与《隆中对》“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中的“资”意思相同。B.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表示与外界隔绝。在文中指专心读书。C.坚,指坚固的东西,与《烛之武退秦师》“越国以鄙远”中的“远”用法相同。D.特,是仅、只之意,与《答司马谏议书》“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中的“特”意思相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圣人能够通晓万事万物之理,而普通人的才能要想充分施展需在适合的领域,因此,用人要根据他的才能,不能够求全责备。B.于公、陆贾等人各有所长,都在他们擅长的领域获得了极大的功绩和名声,如果非要让他们舍弃专长,其成就一定会大打折扣。C.用人要重视德,将德放在首位,因为德决定了才的方向和结果。在德才关系上,德才兼备最受推崇,无德无才最被鄙视。D.通常情况下,人们愿意亲近有才能的人,而对于有道德的人却往往敬而远之。因此考察人才时,不要被个人的喜好蒙蔽。(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使其换事易技,则彼此俱屈。何则?才有偏达也。②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5)请简要概括材料一使用的论证方法。8.(2024春•雁峰区校级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谈者悲文信公之忠,而惜其才之不称也,余以为不然。夫信公非无才者也。当咸淳之末,天下之事已去,而信公以一远郡守,募万余乌合之众,率以勤王,而众不溃,此非有驾驭之术不能也。丹徒之役能以智窜免,间关万死,而后至闽,复能合其众,以收已失之郡邑。而所遣张汴、邹㵯李恒悉败,既再散而再合矣;而举军皆大疫,死者过半,五坡之役,复遇张弘范以败。凡天祥之所用将,皆非恒、范敌也。元起朔漠,以力雄海内外,灭国四十,歼夷女真以至宋。宋自朱仙①之后未有能抽一矢、发一骑而北驰者。元举太山之势以压宋卵,而信公欲以单辞羁身鼓舞其病妇弱息,以与贲、育②之徒抗,盖未接刃而魄先夺矣,虽有韩、白,未易支也。故信公之数败而能数起,吾以是知其才。其数起而数败,吾不谓其才之不称也。(节选自《王世贞文选•文天祥论》)材料二:论曰:自古志士,欲信大义于天下者,不以成败利钝动其心,君子命之曰“仁”。以其合天理之正,即人心之安尔。商之衰,周有代德,盟津之师不期而会者八百国。伯夷、叔齐以两男子欲扣马而止之,三尺童子知其不可。他日,孔子贤之,则曰:“求仁而得仁。”宋至德佑亡矣,文天祥往来兵间,初欲以口舌存之,事既无成,奉两孱王崎岖岭海,以图兴复,兵败身执。我世祖皇帝以天地有容之量,既壮其节,又惜其才,留之数年,如虎兕在柙,百计驯之,终不可得。观其从容伏质就死如归是其所欲有甚于生者可不谓之仁哉。宋三百余年,取士之科,莫盛于进士,进士莫盛于伦魁。自天祥死,世之好为高论者,谓科目不足以得伟人,岂其然乎!(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注】①朱仙:朱仙镇,位于河南省开封市西南,相传岳飞在此大战金兵。②责、育:古代勇士名。(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观其从容A伏质B就死C如归D是其所欲E有甚F于生者G可不谓之H仁哉。(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间关万死”与《琵琶行》“间关莺语花底滑”中“间关”词义不同。B.“皆非恒、范敌也”与《过秦论》“秦人开关延敌”中“敌”词义相同。C.“不期而会者”与《归去来兮辞》“帝乡不可期”中“期”词义不同。D.“兵败身执”中“执”与《离骚》“謇朝谇而夕替”中“替”用法相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咸淳末年,文天祥面对宋朝衰败的危局,挺身而出,招募万余士兵率领他们救援朝廷。B.文天祥虽然势单力薄,但仍能数败数起,勇于抗击元军,保家卫国的决心坚定不移。C.元世祖被文天祥的气节和才能折服,扣留文天祥多年并试图招降他,最终没有成功。D.这两则材料分别批驳了当时针对文天祥的不当言论,都充分论证了文天祥的才能。(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元起朔漠,以力雄海内外,灭国四十,歼夷女真以至宋。②自古志士,欲信大义于天下者,不以成败利钝动其心,君子命之曰“仁”。(5)请结合材料一相关内容,简要概括文天祥数次失败的原因。9.(2024春•铁力市校级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唐寅,字伯虎,又字子畏。童髻入学,才气奔放,与所善张灵纵酒放怀。诸生或笑之,慨然曰:“闭户经年,取解元如反掌耳。”弘治戊午,举乡试第一。主考洗马梁储还朝,携其文示詹事程敏政,相与叹赞,梁储遂招寅往还门下。储奉使,寅乞敏政文以饯。己未会试,敏政为考官,同舍生徐经,以币交敏政家人,为给事华昶所参,语连寅,俱下狱,掠问无状,竟坐乞文事,论发浙藩为吏。不就,放浪远游祝融、匡庐、天台、武夷,观海于东南,浮洞庭、彭蠡,归筑室桃花坞,与客日饮其中。尝缘故去其妻,自伤放废,无所建立,譬诸梧枝旅霜,苟延何为?复感激曰:“丈夫虽不成名,要当慷慨,何乃效楚囚。”(节选自《明史拟稿》)材料二:唐寅父德广,贾业而士行,将用子畏起家,致举业,归教子畏,子畏不得违父旨。德广常语人,此儿必成名,殆难成家乎?父没,子畏犹落落。一日,余谓之曰:“子欲成先志,当且事时业;若必从己愿,便可褫幞,烧科策。今徒籍名泮庐,目不接其册子,则取舍奈何?”子畏曰:“诺。明年当大比,吾试捐一年力为之,若勿售,一掷之耳。”即户绝交往,亦不觅时辈讲习,取前所治毛氏诗,与所谓四书者,翻讨拟议,祗求合时义。戊午,试应天府,录为第一人。己未,往会试,时傍郡有富子,亦已举于乡,师慕子畏,载与俱北。既入试,二场后,有仇富子者,抨于朝,言与主司有私,并连子畏。诏驰敕礼闱,令此主司不得阅卷,亟捕富子及子畏付诏狱,逮主司出,同讯于廷,富子既承,子畏不复辩,与同罚,黜掾于浙藩,归而不往。或劝少贬,异时亦不失一命。子畏大笑,竟不行。放浪形迹,翩翩远游。扁舟独迈祝融、匡庐、天台、武夷,观海于东南,浮洞庭、彭蠡。归,将复踏四方得疾久少愈稍治旧绪。(节选自祝允明《唐子畏墓志并铭》)(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将复踏A四B方C得疾D久E少F愈G稍治H旧绪。(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解元,科举考试中乡试第一名。会元是会试第一名,状元是殿试第一名。B.“储奉使”与“方欲发使送武等”(《苏武传》)两句中的“使”意思不同。C.“致举业”与“以致天下之士”(《过秦论》)两句中的“致”意思相同。D.“殆难成家乎”与成语“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两句中的“殆”意思不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寅从小就有才气而且很自信,他在乡试中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其文章深受主考官梁储的赞赏,之后又被梁储招为门生。B.唐寅因妻子去世而放浪伤怀,以经霜的梧桐自喻,觉得自己的人生没有了意义,之后便独自四处游玩,又到了东南一带观海。C.唐寅的父亲虽然从事商业,但具有士大夫的操行,他想让唐寅走科举仕途以兴盛家业,但他直到死都没能完成这一心愿。D.唐寅听了祝允明的话后,闭门读书,谢绝与人交往,他不找贤人请教讨论,只是反复研讨琢磨之前学过的毛氏诗和四书。(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复感激曰:“丈夫虽不成名,要当慷慨,何乃效楚囚。”②明年当大比,吾试捐一年力为之,若勿售,一掷之耳。(5)请根据材料内容简要概括唐寅被贬的前因后果。10.(2024春•开平市校级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二十一年七月,越王复悉国中士卒伐吴,会楚使申包胥聘于越。越王乃问包胥曰:“吴可伐耶?”申包胥曰:“臣鄙于策谋,未足以卜。”越王曰:“吴为不道,残我社稷,夷吾宗庙以为平原。吾欲与之徼天之中,惟是舆马、兵革、卒伍既具,无以行之。诚闻于战,何以为可?”申包胥曰:“臣愚,不能知。”越王固问,包胥乃曰:“夫吴,良国也,传贤于诸侯。敢问君王之所战者何?”越王曰:“在孤之侧者,饮酒食肉,未尝不分,孤之饮食不致其味,听乐不尽其声。愿以此战。”包胥曰:“善则善矣,未可以战。”越王曰:“越国之中,吾博爱以子之,忠惠以养之。吾今修宽刑,欲民所欲,去民所恶,称其善,掩其恶。愿以此战。”包胥曰:“善则善矣,未可以战。”王曰:“邦国南则距楚,西则薄晋,北则望齐,春秋奉币、玉帛以贡献焉,未尝敢绝。愿以此战。”包胥曰:“善哉!无以加斯矣,犹未可战。夫战之道,知为之始,以仁次之,以勇断之。君、将不知,即无权变之谋,以别众寡之数;不仁,则不得与三军同饥寒之节,齐苦乐之喜;不勇,则不能断去就之疑,决可否之议。”于是越王曰:“敬从命矣。”(节选自《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材料二:问曰:“吴亡而越兴,在天与?在人乎?”“皆人也。夫差失道,越亦贤矣。湿易雨,饥易助。”曰:“何以知独在人乎?”“子贡与夫子坐,告夫子曰:‘太宰死。’夫子曰:‘不死也。’如是者再。子贡再拜而问:‘何以知之?’夫子曰:‘天生宰嚭者,欲以亡吴。吴今未亡,宰何病乎?’后人来言不死。圣人不妄言,是以明知越霸矣。”“何以言之?”曰:“种见蠡之时,相与谋道:东南有霸兆不如往仕相要东游入越而止。贤者不妄言,以是知之焉。”(节选自《越绝书•卷一》)(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东南有霸A兆B不如往C仕D相E要东游F入G越H而止。(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绝,指断绝,与《蜀道难》“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中“绝”字的含义不同。B.齐,指同等,与《阿房宫赋》“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中“齐”的含义不同。C.再拜,指拜了两次,表示恭敬,与《鸿门宴》“再拜献大王足下”中的“再拜”含义相同。D.相与,指一起,与《苏武传》“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中“相与”的含义相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越王想集结越国军队攻打吴国,但无把握能一举攻克,故而把申包胥邀请到越国咨询。B.面对越王追问,申包胥为达到阐释观点进而使其信服的目的,先避而不答,再逐步引导。C.有人询问吴亡越兴是否是上天旨意,答者认为主要是人的因素:失道寡助,得道多助。D.孔子否定了子贡关于太宰嚭已死的看法,认为他会导致亡国,吴未亡可知其未遇不测。(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吴为不道,残我社稷,夷吾宗庙以为平原。②夫战之道,知为之始,以仁次之,以勇断之。(5)材料二说“夫差失道,越亦贤矣”,“越之贤”在材料一中是如何体现的?11.(2024春•潮阳区校级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此二者必然之势,古今之通义,流俗所共知耳。何治安之世有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盖用之与不用之谓矣有贤而用,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商之兴也有仲虺、伊尹,其衰也亦有三仁。周之兴也同心者十人,其衰也亦有祭公谋父、内史过。两汉之兴也有萧、曹、寇、邓之徒,其衰也亦有王嘉、傅喜、陈蕃、李固之众。魏、晋而下,至于李唐,不可遍举,然其间兴衰之世,亦皆同也。由此观之,有贤而用之者,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可不慎欤?今犹古也,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今之士民亦古之士民。古虽扰攘之际,犹有贤能若是之众,况今太宁,岂曰无之?在君上用之而已。博询众庶,则才能者进矣;不有忌讳,则说直之路开矣;不迩小人,则谗谀者自远矣;不拘文牵俗,则守职者辨治矣;不责人以细过,则能吏之志得以尽其效矣。苟行此道,则何虑不跨两汉,轶三代,然后践五帝、三皇之途哉?(选自王安石《兴贤》)材料二:澹台子羽,君子之容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久而行不称其貌。宰予之辞,雅而文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久而智不充其辩。故孔子曰:“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故以仲尼之智而有失实之声。今之新辩滥乎宰予,而世主之听眩乎仲尼,为悦其言,因任其身,则焉得无失乎!观容服,听辞言,仲尼不能以必士;试之官职,课其功伐,则庸人不疑于愚智。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迁官袭级,则官职大而愈治。夫爵禄大而官职治,王之道也。(选自《韩非子•显学》)(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上写出断句位置的序号。何治安之A世有之B而能兴C昏乱之世D虽有之亦不兴E盖用之F与不用之谓矣G有贤而用(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举,文中指“列举”,与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中的“举”意义不同。B.过,文中指“过错、过失”,与《鸿门宴》中“闻大王有意督过之”中的“过”意义和用法不同。C.焉,文中指“哪里、怎么”,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焉用亡郑以陪邻”中的“焉”意义和用法相同。D.功伐,“功”与“伐”同义复用,“伐”字与《屈原列传》中“平伐其功”中“伐”的用法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中王安石列举了商、周、两汉时期在兴旺与衰败时所任用的贤士,来论证任用贤才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B.君主如果能不求全责备,让官吏放开手脚、大展宏图,则有可能超越两汉三代,而后达到三皇五帝的治世境界。C.材料二批驳了孔子以貌取人、以言取人的错误做法,指出如今新起的辩才泛滥,统治者被蒙蔽视听,要引起警示。D.韩非子认为对国家有功之人要加以奖赏,用高官厚禄让官员更加勤勉努力,用心治国,这才是王者的治国之道。(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不迩小人,则谗谀者自远矣;不拘文牵俗,则守职者辨治矣。②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5)两则材料都围绕“人才观”阐释观点,根据材料概括选拔人才的正确做法。12.(2024春•宿豫区校级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吴隐之字处默濮阳鄄城人弱冠而介立有清操虽日晏歠菽不飨非其粟虽儋石无储不取非其道年十余,丁外艰,每号泣,行人为之流涕。事母孝谨,及其执丧,哀毁过礼。与太常韩康伯邻居,康伯母每闻隐之哭声,辍餐投箸,为之悲泣。既而谓康伯曰:“汝若居铨衡,当举如此辈人。”及康伯为吏部尚书,隐之遂阶清级,解褐辅国功曹。累迁晋陵太守。在郡清俭,妻自负薪。迁左卫将军。虽居清显,禄赐皆班亲族。冬月无被,尝浣衣,乃披絮,勤苦同于贫庶。广州包带山海,珍异所出,一箧之宝,可资数世,然多瘴疫,人情惮焉,唯贫窭不能自立者,求补长吏,故前后刺史皆多黩货。朝廷欲革岭南之弊,隆安中,以隐之为龙骧将军、广州刺史、假节。未至州二十里,地名石门,有水曰贪泉,饮者怀无厌之欲。隐之既至,语其亲人曰:“不见可欲,使心不乱。越岭丧清,吾知之矣。”乃至泉所,酌而饮之,因赋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及在州,清操逾厉,时人颇谓其矫,然亦终始不易。元兴初,诏曰:“夫孝行笃于闺门,清节厉乎风霜,实立人之所难,而君子之美致也。夫处可欲之地,而能不改其操,革奢务啬,南域改观,朕有嘉焉。”及卢循寇南海,为循所得。刘裕与循书,令遣隐之还,久方得反。归舟之日,装无馀资。及至,数亩小宅,篱垣仄陋,内外茅屋六间,不容妻子。刘裕赐车牛,更为起宅,固辞。寻拜度支尚书、太常,以竹篷为屏风,坐无毡席。后迁中领军,清俭不革,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其馀悉分振亲族,家人绩纺以供朝夕。时有困绝,或并日而食,身恒布衣不完,妻子不沾寸禄。义熙八年,九年,卒,隐之清操不渝,屡被褒饰,致事及于身没,常蒙优锡显赠,廉士以为荣。子延之复厉清操,延之弟及子为郡县者,常以廉慎为门法,虽才学不逮隐之,而孝悌洁敬犹为不替。(节选自《晋书•吴隐之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吴隐之/字处默/濮阳鄄城人/弱冠而介/立有清操/虽日晏歠菽不飨/非其粟/虽儋石无储/不取非其道B吴隐之/字处默/濮阳鄄城人/弱冠而介立/有清操/虽日晏歠菽/不飨非其粟/虽儋石无储/不取非其道C.吴隐之/字处畎/濮阳鄄城人/弱冠而介立/有清操/虽日晏歠菽不飨/非其粟/虽儋石无储/不取非其道D.吴隐之/字处默/濮阳鄄城人/弱冠而介/立有清操/虽日晏歠菽/不飨非其粟/虽儋石无储/不取非其道(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丁外艰,也称丁父忧,“丁”是“遭逢、遇到”的意思,“忧”是“居丧”的意思。在文中指遭逢父亲的丧事。B.“致”意思是“极,最”,与《孔雀东南飞并序》“何意致不厚”的“致”字含义不同。C.“遣”意思是“派遣”或者“让”,与《孔雀东南飞并序》“为仲卿母所遣”的“遣”字含义相同。D.“优锡”意思是“优厚的赏赐”,“锡”与《离骚》“肇锡余以嘉名”的“锡”字含义相同,但用法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吴隐之侍奉母亲极尽孝道,母亲去世后悲哀伤身超过常礼,让韩康伯之母大受感动。在她的推荐下,吴隐之多次被提拔。B.吴隐之为官之后,清廉俭朴。朝廷让他去广州做官,在途经贪泉时,他赋诗言志,表明自己“终当不易心”的情操。C.吴隐之在卢循侵犯南海时被捉,经刘裕交涉才得以返还。居处极为简陋,但他仍然坚决谢绝了刘裕的赏赐以及为他另建居所的好意。D.吴隐之调任为中领军,仍然保持清廉节俭。每月的俸禄,仅留下自身口粮,其余全都周济亲族,妻子儿女也没有分享他的俸禄。(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唯贫窭不能自立者,求补长吏,故前后刺史皆多黩货。②常以廉慎为门法,虽才学不逮隐之,而孝悌洁敬犹为不替。(5)朝廷为什么让吴隐之做广州刺史?13.(2024春•青羊区校级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有美堂记[宋]欧阳修嘉祐二年,龙图阁直学士、尚书吏部郎中梅公①出守于杭,于其行也,天子宠之以诗,于是始作有美之堂。盖取赐诗之首章而名之,以为杭人之荣。然公之甚爱斯堂也,虽去而不忘。今年,自金陵遣人走京师,命予志之,其请至六七而不倦。予乃为之言曰:夫举天下之至美与其乐,有不得而兼焉者多矣。故穷山水登临之美者,必之乎宽闲之野、寂寞之乡,而后得焉。览人物之盛丽,跨都邑之雄富者,必据乎四达之冲、舟车之会,而后足焉。盖彼放心于物外,而此娱意于繁华,二者各有适焉。然其为乐,不得而兼也。今夫所谓罗浮、天台、衡岳、庐阜、洞庭之广,三峡之险,号为东南奇伟秀绝者,乃皆在乎下州小邑、僻陋之邦。此幽潜之士、穷愁放逐之臣之所乐也。若四方之所聚,百货之所交,物盛人众,为一都会,而又能兼有山水之美,以资富贵之娱者,惟金陵、钱塘,然二邦皆僭窃于乱世②。及圣宋受命,海内为一,金陵以后服见诛,今其江山虽在,而颓垣废址,荒烟野草,过而览者,莫不为之踌躇而凄怆。独钱塘自五代时知尊中国,效臣顺。及其亡也顿首请命不烦干戈今其民幸富完安乐。又其俗习工巧,邑屋华丽,盖十馀万家。环以湖山,左右映带。而闽商海贾,风帆浪舶,出入于江涛浩渺、烟云杳霭之间,可谓盛矣!而临是邦者,必皆朝廷公卿大臣,若天子之侍从,又有四方游士为之宾客,故喜占形胜,治亭榭,相与极游览之娱。然其于所取,有得于此者必有遗于彼。独所谓有美堂者,山水登临之美,人物邑居之繁,一寓目而尽得之。盖钱塘兼有天下之美,而斯堂者又尽得钱塘之美焉。宜乎公之甚爱而难忘也。梅公清慎,好学君子也。视其所好,可以知其人焉。四年八月丁亥,庐陵欧阳修记。【注】①梅公:梅挚,宋仁宗天圣五年进士,曾任杭州知府。②僭窃:地位在下的人冒以地位在上的人的名义窃取。(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上填入相应的答案标号。及其亡A也B顿首C请命D不烦E干戈F今其民幸G富完安乐(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必之乎宽闲之野”与《诗经•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的“之”意思不同。B.“金陵以后服见诛”与《孔雀东南飞》中“君既若见录”中的“见”意思不同。C.“又其俗习工巧”与《离骚》中“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中的“工巧”意思相同。D.“相与极游览之娱”与《记承天寺夜游》中“相与步于中庭”中的“相与”意思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文入题迅速,开篇便将皇上赐诗、梅公筑堂、遣人求文等几件事一一点明,既揭示了“有美堂”的来由,也交代了时间、地点和写作原因。B.文章以描写为主、议论为辅,行文如剥笋,逐步比较,奇伟秀绝皆在险远之地,能兼有山水之美和繁华之美的只有金陵和钱塘。C.文章写到“金陵因战乱而残破、钱塘因吴越王钱俶归降赵宋而得保全”的史实,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D.文中多处使用对比,显示了有美堂无与伦比的“美”和“乐”,体现了古文家姚鼐评价的“势随意变,风韵溢于行间”的特色。(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盖彼放心于物外,而此娱意于繁华,二者各有适焉。②此幽潜之士、穷愁放逐之臣之所乐也。(5)在欧阳修看来,“有美堂”的“美”表现在哪些方面?14.(2024春•酒泉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仲尼相鲁,景公患之,谓晏子①曰:“邻国有圣人,敌国之忧也。今孔子相鲁若何?”晏子对曰君其勿忧彼鲁君弱主也。孔子,圣相也。君不如阴重孔子,设以相齐。孔子强谏而不听,必骄鲁而有齐,君勿纳也。夫绝于鲁,无主于齐,孔子困矣。”居期年,孔子去鲁之齐,景公不纳,故困于陈蔡之间。(节选自《晏子春秋》)材料二:墨子称:“景公问晏子以孔子而不对,又问三,皆不对。公曰:‘以孔子语寡人者众矣,俱以为贤圣也。今问于子而不对,何也?’晏子曰:‘婴闻孔子之荆,知白公谋,而奉之以石乞。劝下乱上,教臣弑君,非圣贤之行也。’”诘之曰:“楚昭王之世,夫子应聘如荆,不用而反,周旋乎陈、宋、齐、卫。楚昭王卒,惠王立。十年,令尹子西乃召王孙胜以为白公,是时鲁哀公十五年也,夫子自卫反鲁,居五年矣。白公立一年,然后乃谋作乱。乱作,在哀公十六年秋也,夫子已卒十旬矣。墨子虽欲谤毁圣人,虚造妄言,奈此年世不相值何?”曹明问子鱼曰:“观子诘墨者之辞,事义相反,墨者妄矣。假使墨者复起,对之乎?”答曰:“苟得其礼,虽百墨吾亦明白焉。失其正,虽一人犹不能当前也。墨子之所引者,矫称晏子。晏子之善吾先君,吾先君之善晏子,其事庸尽乎?”曹明曰:“可得闻诸?”子鱼曰:“昔齐景公问晏子曰:‘吾欲善治,可以霸诸侯乎?’对曰:‘官未具也,臣亟以闻,而君未肯然也。臣闻孔子圣人,然犹居处倦惰,廉隅不修,则原宪、季羔侍;血气不休,志意不通,则仲由、卜商侍;德不盛,行不勤,则颜回、冉雍侍。今君之朝臣万人,立车千乘,不善之政,加于下民者众矣,未能以闻者,臣故曰官未备也。’此又晏子之善孔子者也。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此又孔子之贵晏子者也。”曹明曰:“吾始谓墨子可疑,今则决不妄疑矣。”(节选自《孔丛子•诘墨》②)【注】①晏子:晏婴,名婴,字仲,谥平,世人多称平仲。为春秋时期齐国国相。②《孔丛子》是一部记述孔子及其家族后裔的言语行事的书,鲁国孔鲋撰。孔鲋,字子鱼,秦末儒生,孔子八世孙。(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晏子对A曰B君其勿C忧D彼鲁E君F弱G主H也(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字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绝,文中指断绝,与《蜀道难》“可以横绝峨眉巅”中的“绝”意思相同。B.之,到……去。与《孔雀东南飞》“府吏得闻之”中的“之”意思不同。C.荆,古代常指九州中的荆州,也是春秋战国时楚国的别称,文中此处指楚国。D.反,文中同“返”,与《氓》“反是不思”中的“反”字意思不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齐景公担心孔子做鲁相对齐国不利,晏子建议让孔子既不被鲁国重用,又不被齐国接纳,并用计谋使其困于陈蔡之间。B.墨子引用晏子和景公的对话,说孔子曾经鼓动楚国臣子以下犯上,弑杀国君,这不是圣贤的行为。C.齐景公想称霸诸侯,晏子认为还不具备条件,他认为即使孔圣人也需要弟子们劝勉,齐君要称霸也应有相应的辅佐官员。D.曹明说自己当初觉得墨子诋毁孔子的言论有点可疑,经孔鲋有理有据地陈述,就不再胡乱怀疑孔子了。(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孔子,圣相也。君不如阴重孔子,设以相齐。②苟得其礼,虽百墨吾亦明白焉。(5)孔鲋用于批驳墨子的依据是什么?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15.(2024春•滕州市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自明祖都江宁,而杨吴城濠围于城内,其水流日就狭。及其东至竹桥,有水穴城来会,古所谓青溪一曲者也。折而南流,至柏川桥,再会钟山之水。又稍南,过大中桥,则淮水入东关,与相灌注,杨吴城濠虽就狭,而会是三水,半里之间,势犹浩瀚。又其地北见鸡笼,东北见钟山。而东岸率果园菜围,杂植桃杏韭菘之属。山林映带,舟楫往来。虽居城中,殆无异于郊外。予自归江宁,家凡六徙。近乃僦宅居是水之西。老屋百年,尘埃渗漏。每暑日激射,阴雨连绵,蒸炕沾淋,顾视无可逃避。予居之未尝不适也。独其屋仅四间自奉母处妻孥置厨爨外了无燕息之所意尚阙然。嘉庆十五年归自山东,始即第二室屏后一楹地,葺为小轩,颜曰:“抱膝”。借书满架,置榻一张,偃仰啸歌,即获其所。然其为地,前近市廛,后连闺闼,而左则直接邻家;不壁而板,凡夫行旅之歌唱,妇孺之謼,鸡犬之鸣吠,嘈杂喧阗,殆无时不至。而当予神会志得,抗声高诵,家人每笑谓其音聒人。三者之声,盖往往为所掩也。昔诸葛武侯隐处隆中,抱膝而吟《梁甫》。时人问其志,但笑而不言。予之名轩,岂敢以武侯自命,盖亦陶公所云容膝易安之意而已。然子既厌薄文辞,又不汲汲然志在科举,斗室一间,讽书不辍。有相问者,予将何以答之耶?轩既葺,居者一年。明年,予为人所招,不恒在家。而其室遂废。然一时之兴,有不能忘,故追而记之。(节选自管同《抱膝轩记》)(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独其屋仅四间A自奉母B处C妻D孥置厨爨外E了无F燕息之所G意H尚阙然。(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殆,几乎,将要,与《六国论》中“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中的“殆”词义相同。B.凡,总共,总计,表示总合,与《项脊轩志》“轩凡四遭火”中的“凡”词义相同。C.榻,古时一种狭长低矮的坐卧用具,与《孔雀东南飞》“移我琉璃榻”中“榻”一样。D.辍,停止,停下,与《陈涉世家》“辍耕之垄上”中的“辍”词义不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杨吴城濠的水流在与青溪一曲、钟山流水、淮水回合后,水势才变得激荡宽广。B.抱膝轩地处城中,船舶来回穿梭,有交通之便,又被山林环绕,有郊外环境之美。C.抱膝轩和项脊轩都是百年老屋,年久失修,在经作者修葺后,变成了理想的书斋。D.抱膝轩之名取自诸葛亮隐居隆中时抱膝吟读之意,表明了作者和诸葛亮的隐士身份。(4)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而当予神会志得,抗声高诵,家人每笑谓其音聒人。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5)为什么身居百年老屋,作者却“居之未尝不适也”?请简要分析。
2024-2025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二期中必刷常考题之文言文阅读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文言文阅读(共15小题)1.(2024春•青铜峡市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韩信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赵王、成安君陈馀闻汉且袭之也,聚兵井陉口,号称二十万。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今井陉之道,车不符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彼前不得斗,退不得还,不至十日,而信之头可致于戏下。成安君曰:“兵法云,十则国之,倍则战。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今如此避而不击,后有大者,何以加之?”不听广武君策。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十人,人持一赤帜,从问道蔽山而望赵军。诚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我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帆。”令其裨将传飧,曰:“今日破赵会食!”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谓军吏曰:“赵已先据便地为壁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未肯击前军恐吾至艰险而还。”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起开壁击之,大战良久。于是韩信详弃鼓旗,走水上军。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赵果空壁争汉鼓旗,逐韩信。韩信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信所出奇兵二千骑,恭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起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已不胜,不能得信等,欲还归璧,壁皆汉赤帜,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于是汉兵矢击,大破赵军,斩成安君派水上,擒赵王歇。(节选自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有删改)文本二:世言韩信伐赵,赵广武君请以奇兵塞井陉口,绝其粮道,成安君不听。信使间人窥知其不用广武君策,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遂胜赵。使广武计行,信且见禽。是说者,不善现人者也。夫以韩信敌陈馀,犹以猛虎当羊豕尔。信与汉王语,请北举燕、赵,正使井陉不得进,必有他奇策矣。其与广武君言曰:“向使成安君听子计,仆亦禽矣。”盖谦以求言之词也。不然,何以为信!(节选自洪迈《容斋随笔•卷五》,有删改)(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括号中填上相应的序号。BDF赵已先据A便地为壁B且彼未见吾C大将旗鼓D未肯击E前军F恐吾至H阻险而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A.“韩信使人间视”与“谗人间之,可谓穷矣”(《屈原列传》)两句中的“间”字含义不同。B.“令其裨将传飧“与“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其”的意义和用法相同。C.“绝其粮道“与“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苏武传》)两句中的“绝”字含义相同。D.“请北举燕、赵”与“南取汉中,西举巴、蜀”(《过秦论》)两句中的“举”字含义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DA.广武君认为,并陉道路狭窄,韩信的军队延绵数百里,这为绝其辎重提供了有利条件,成安君应固守营寨,勿与韩信交战,如此韩信之军便可破。B.成安君泥守兵法,认为韩信的士兵虽然号称数万,实际上不过数千,而且千里来袭,士兵疲惫,不应避而不战,因此没有听从广武君的计策。C.韩信派遣二千骑兵先上山隐蔽观察,等赵军倾巢而出抢夺战利品时,这些骑兵便驰入赵营。把赵军旗帜全部换成汉军旗帜,为战斗取胜立下大功。D.汉军将士对韩信的安排坚信不疑,作战时依计而行,三军用命;而反观赵军,却步步中计,最终在汉军的夹击之下大败,成安君陈馀,也被斩杀。(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于是韩信详弃鼓旗,走水上军。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②使广武计行,信且见禽。(5)世人认为,如果成安君采纳广武君的计策,那么韩信便会失败。对此洪迈持有不同的观点。洪迈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答案】(1)BDF(2)B(3)D(4)①在这时,韩信假装丢弃旗鼓,逃回水边的军营。水边军营的部队打开营垒让他们进去,然后又和赵军激战。②如果广武君的计谋得以实施,韩信将要被擒。(5)①韩信的才能远超成安君,即使不能兵出井陉,韩信也会有其他计策。②韩信对广武君所说的话是他的自谦之词。【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进行理解,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述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答题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结合具体要求概要作答。【解答】(1)句意:赵军已先占据了有利的地形并扎下营寨,并且他们没有看到我军大将的旗鼓,是不会出来攻击我军的先锋部队的,担心我们到了险要地方而退了回去。“赵已先据便地为壁”,主谓结构,句意连贯,单独成句,后面断开;“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主谓宾结构,“彼”为主语,“旗鼓”作“见”的宾语,后面断开;“未肯击前军”,承前省略主语,动宾结构,单独成句,后面断开;“恐吾至阻险而还”兼语结构,“吾”为前面的宾语,为后句的主语,单独成句。故选BDF。(2)A.第一个“间”是“暗中、悄悄”的意思;第二个“间”是“离间”的意思。句意:韩信派人暗中打探。/遭到小人离间,可以说是处境非常艰难了。B.“意义和用法相同”错误,意义和用法不同:第一个“其”是代词,“他的”;第二个“其”是语气副词,表示祈使语气,“一定”。句意:又让他的副将传达开饭的命令。/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向。C.两个“绝”都是“断绝”的意思。句意:切断汉军粮道。/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穴里面,断绝供应,不给他喝的、吃的。D.两个“举”都是“攻占”的意思。句意:请求北取燕、赵。/向南夺取汉中,向西攻取巴、蜀。故选B。(3)D.“汉军将士对韩信的安排坚信不疑”错误,由原文“曰:‘今日破赵会食!’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可知,韩信传令“今天击败了赵军之后会餐”,将领们都不相信,假意回答“好”。故选D。(4)①“详”,通“佯”,假装;“走”,逃回;“入”,使进入。译文:在这时,韩信假装丢弃旗鼓,逃回水边的军营。水边军营的部队打开营垒让他们进去,然后又和赵军激战。②“且”,将要;“见”,表被动;“禽”,通“擒”,被擒拿。译文:如果广武君的计谋得以实施,韩信将要被擒。(5)结合“以韩信敌陈馀,犹以猛虎当羊豕尔。信与汉王语,请北举燕、赵,正使井陉不得进,必有他奇策矣”可概括出,韩信的才能远超成安君,即使不能兵出井陉,韩信也会有其他计策。结合“其与广武君言曰:‘向使成安君听子计,仆亦禽矣。’盖谦以求言之词也”可概括出,韩信对广武君所说的话是他的自谦之词。答案:(1)BDF(2)B(3)D(4)①在这时,韩信假装丢弃旗鼓,逃回水边的军营。水边军营的部队打开营垒让他们进去,然后又和赵军激战。②如果广武君的计谋得以实施,韩信将要被擒。(5)①韩信的才能远超成安君,即使不能兵出井陉,韩信也会有其他计策。②韩信对广武君所说的话是他的自谦之词。参考译文:材料一:韩信率领几万人马,想东下井陉攻打赵国。赵王、成安君陈馀听说汉军将要来袭击赵国,在井陉口聚集兵力,号称(有)二十万大军。广武君李左车向成安君献计说:“如今井陉这条道路,战车无法并行,骑兵不能排成行列,行进的军队迤逦数百里,运送粮食的队伍势必远远地落到后边。希望您调拨三万奇兵给我,我从小路拦截他们的粮草;您深挖战壕,高筑营垒,坚守军营,不外出与他们交战。他们向前不得战斗,向后无法撤退,用不了十天,韩信的人头就可送到您的帐下。”成安君说:“兵法说,兵力比敌人多十倍就可以包围他们,超过敌人一倍就可以和他们交战。现在韩信的军队号称(有)数万,实际上不过数千。他们远行千里袭击我们,也已经很疲惫了。现在如果回避不出击,等后续大部队到达,又该怎么战胜(他们)呢?”没有听从广武君的计策。韩信派人暗中打探,(探子)了解到成安君没有采纳广武君的计策,回来报告,(韩信)大喜,才敢率兵而下。在离井陉口三十里处,停下扎营。半夜传令出发,挑选了两千名轻装骑兵,每人拿一面红旗,从偏僻的小道上山,在山上隐蔽起来观察赵军。韩信告诫说:“赵军见我军败逃,一定会倾巢出动来追赶我军,(这时)你们就立刻冲进赵军的营垒,拔掉赵军的旗帜,竖起汉军的旗帜。”又让他的副将传达开饭的命令,说:“今天击败了赵军之后会餐!”将领们都不相信,假意回答道:“好。”韩信对手下将帅说:“赵军已先占据了有利的地形并扎下营寨,并且他们没有看到我军大将的旗鼓,是不会出来攻击我军的先锋部队的,担心我们到了险要地方而退了回去。”韩信就派出万人为先头部队,出了井陉口,背靠河水摆开战斗队列。赵军望见这种阵形大笑起来。天亮时,韩信竖起大将的旗帜,架好战鼓,擂响战鼓开出井陉口。赵军打开营垒迎击汉军,(双方)激战了很长时间。在这时,韩信假装丢弃旗鼓,逃回水边的军营。水边军营的部队打开营垒让他们进去,然后又和赵军激战。赵军果然倾巢出动来争夺汉军的旗鼓,追逐韩信。韩信已进入水边的军营,将士们都拼死决战,赵军无法把他们打败。韩信预先派出去的两千轻骑兵,共同等到赵军倾巢出动抢夺战利品的时候,就急速冲进赵军营垒,将赵军的旗帜全部拔掉,竖立起汉军的两千面红旗。(这时)赵军已无法打败汉军,又不能俘获韩信等人,想要退回营垒,发现营垒插满了汉军的红旗,大为震惊,以为汉军已经全部俘获了赵王的将领,于是军队大乱,纷纷逃跑。在这时,汉兵前后夹击,大败赵军,在派水岸边斩杀了成安君,生擒了赵王歇。材料二:世人说韩信攻伐赵国时,赵国广武君建议以奇兵阻塞井陉口,切断汉军粮道,成安君不予采纳。韩信派间谍刺探,(间谍)得知成安君不用广武君的计策,回来报告,(韩信)大喜,才敢率军而下,于是战胜赵国。如果广武君的计谋得以实施,韩信将要被擒。这种说法,是不善于观察人的表现。以韩信对付陈馀,如同以猛虎对付猪羊。韩信对汉王说,请求北取燕、赵,即使不能通过井陉,也必定会有其他奇谋。他对广武君说:“先前假如成安君听从您的计谋,在下也会被擒。”这大概是自谦以求善言的说辞。不然的话,怎么能够成其为韩信呢!2.(2023春•光明区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关羽攻樊城,吕蒙上疏曰:“羽讨樊城而多留备兵,必恐蒙图其后故也。蒙常有病,乞分士众还建业,以治疾为名,羽闻之,必撤备兵,尽赴襄阳。大军浮江昼夜驰上,袭其空虚,则南郡可下而羽可禽也。”遂称病笃。权乃露檄召蒙还,阴与图计。蒙下至芜湖,定威校尉陆逊曰:“羽矜其骁气,陵轹于人,但务北进,未嫌于我。今出其不意,自可禽制,宜好为计。”蒙曰:“羽素勇猛,既难为敌,且已据荆州。恩信大行,兼始有功,胆势益盛,未易图也。”蒙至都,权问:“谁可代卿者?”蒙对曰:“陆逊意思深长,而未有远名,非羽所忌,无复是过也。若用之,当令外自韬隐,内察形便,然后可克。”权乃召逊,拜偏将军、右部督,以代蒙。逊至陆口为书与羽称其功美深自谦抑为尽忠自托之意羽意大安无复所嫌稍撤兵以赴樊吕蒙阴至寻阳,尽伏其精兵舰船中,使白衣摇橹,作商贾人服,昼夜兼行,羽所置江边屯候,尽收缚之,是故羽不闻知。副将麋芳、傅士仁素皆嫌羽轻己,加之军资不悉相及,羽言“还,当治之”,芳、士仁咸惧。于是蒙为书说二人开门出降。得关羽及将士家属,皆抚慰之,约令军中:“不得干历人家,有所求取。”于是军中震栗,道不拾遗。蒙旦暮使亲近存恤耆老,问所不足,疾病者给医药,饥寒者赐衣粮。羽府藏财宝,皆封闭以待权至。关羽闻南郡破,即走南还,且数使人与吕蒙相闻,蒙辄厚遇其使,周游城中,家家致问,或手书示信。使还,羽属私相参讯,咸知家门无恙,见待过于平时。故羽吏士无斗心。关羽自知孤穷,乃西保麦城。十二月,璋司马马忠获羽及其子平于章乡,斩之,遂定荆州。(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吴蜀通好》,有删减)(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CA.逊至/陆口为书与羽/称其功美/深自谦抑/为尽忠自托之意/羽意大安/无复所嫌/稍撤兵以赴樊/B.逊至陆口/为书与羽/称其功美/深自谦抑/为尽忠自托之意/羽意大安/无复所嫌稍/撤兵以赴樊/C.逊至陆口/为书与羽/称其功美/深自谦抑/为尽忠自托之意/羽意大安/无复所嫌/稍撤兵以赴樊D.逊至/陆口为书与羽/称其功美/深自谦抑/为尽忠自托之意/羽意大安/无复所嫌稍/撤兵以赴樊/(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A.建业,三国时东吴都城,此后,东晋、宋、齐、梁、陈相继在此定都,开创了六朝古都的历史。B.露檄,公开发布的军事文告。如果是紧急军情,一般在檄上插一片羽毛,是为羽檄。C.商贾,古代有“行商坐贾”之说,“商”即流动贩卖的人,“贾”即开店售物的人。D.“存恤耆老”中的“存”意指慰问,与《屈原列传》中“存君兴国”的“存”意思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CA.吕蒙假称有病退回建业,让孙权用名不见经传的陆逊取代自己,以此骗关羽撤出南郡全部兵力到襄阳对付曹操。B.吕蒙认为关羽智勇双全,又在荆州大施恩义,加上刚刚获胜,气势正旺,很难对付。因此,他选择以退为进的策略。C.关羽虽然在江边设置了哨卡观望,但是吕蒙暗中派遣精兵乔装成商人抓住哨兵,导致他不知军情。D.吕蒙利用麋芳、傅士仁对关羽的不满和畏惧心理说服二人投降并献出南郡,然后严明军纪,安抚百姓,让城内关羽的将士没有了斗志。(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羽矜其骁气,陵轹于人,但务北进,未嫌于我。②使还,羽属私相参讯,咸知家门无恙,见待过于平时。(5)从关羽丢失南郡事件中可以看出当事人关羽和吕蒙各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概括。【答案】(1)C(2)D(3)C(4)①关羽自负骁勇,欺压他人,一心致力于向北进攻,对我军未加怀疑。②使者返回,关羽部属私下向他询问家中情况,尽知家中平安,所受待遇超过以前。(5)①关羽:喜欢恭维,粗心大意;目中无人,对人严苛。②吕蒙:为人谲诈,善惑人心。【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判断。(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以及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文化常识题的作答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文言实词题的作答,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新合同法今起实施 正式员工与派遣员工同工同酬
- 家校合作与共育计划
- 电梯安全管理人员周考题目库与答案
- 绿化园林工程设计与施工合同协议
- 重庆市拔尖强基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3月联考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 2025年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梅苑双语学校中考一模化学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 书软件服务合同样本
-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 说声“谢谢”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
- 2024护士资格证考试国际护理标准解读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健康管理师考试内容全解析试题及答案
- 【道法】历久弥新的思想理念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 2025偏心半球阀技术规范
- 【培训课件】DOE培训
- 水利工程信息化项目划分表示例、单元工程质量标准、验收应提供的资料目录
- 一例有机磷农药中毒个案护理
- 2025道路运输安全员两类人员考试考核题库含答案全套
- 2025年高考数学备考立体几何压轴题(八省联考新考向)
- 数字化染整工艺基础知识单选题100道及答案解析
- 文化艺术项目管理制度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学科分类目录及代码表
- 镇咳药和祛痰药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