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宋之韵解说词7旷世奇才下_第1页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宋之韵解说词7旷世奇才下_第2页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宋之韵解说词7旷世奇才下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3《宋之韵》解说词【7】旷世奇才(下)《宋之韵》解说词【7】旷世奇才(下)

苏轼把自己的生活全方位撒进词的沃野,用独自从生活中浓缩出来的哲理去进行培育,使词万紫千红,争妍斗艳,开出了有深度的,经得起琢磨的意境。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一直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春日出游,突然遇上阵雨,同伴狼狈不堪,词人却“吟啸且徐行”置之度外,“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烟雨中奔跑一生的打算都做好了,还会怕这么一阵雨吗?最终阵雨过后,斜照相迎。刚才那一阵“穿林打叶声”不过是一场虚惊。事实上,似乎什么也没有发生过。这里有陶渊明的随缘自适,有禅宗用平常心去看待一切的了悟。苏轼抱着儒家的社会责任感来承当一切,一点不愿马虎,这当然是行不通的。知无不言的性格,黑白分明的看法,使他受尽了熬煎,贬官贬得一次比一比远——

《食荔枝》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已经贬到了惠州,当时这是地产的蛮荒之地,他竟然声言只要每天有荔枝吃,就“不辞长作岭南人”。这明显是无可奈何的自宽自解,然而因为他是旷世奇才,又有充溢磁性的人格魅力,这使他那些藐小的政敌,忌妒得目光都发高烧。于是,他们借故把苏轼再贬到海南的儋州。年已六十二岁的苏轼,觉得真直到了人生的终点——

突兀隘空虚,他山总不如,君看道旁石,尽是补天余。

他这块有用的石头,无法去补朝廷的裂缝,被抛掷出来,或许将恒久与海南这里的巨石为伍吧!这是他无法排解的悲伤。然而,他终归是哲人,并没有在荒芜中板结成石头。“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他把这四年的贬谪当作一次旅游。

如今,他耸立在东坡书院这里,一派智者的深厚和学者的儒雅,来接受游人的瞻仰。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许久,千里共婵娟。

这是思想家而兼词人的苏轼,通过中秋夜对弟弟的怀念,来破译人生这个永恒的命题。这个命题恒久吸引着人们去解析,却又是无法彻底解析的。因则这首词,也就对千秋万世的读者,恒久都是一个无法解除的磁场。使人在磁力线的作用下产生无法抑制的审美冲动。诗人就是能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从生活中找到缺憾的人。苏轼就总是能从别人认为天经地义的地方,用自己特有的敏感,看到并不如此。

《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际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听见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残红凋尽,燕子呢喃,“枝上柳绵吹又少”的春末夏初,正“天际何处无芳草”。词中的抒情主子公,从一道围墙外面走过,望见“墙里秋千”,听见“墙里佳人笑”。最终,“笑渐不听见渐悄”,转瞬之间,一切又复归寂静,似乎什么也不曾发生过。只有之多情的行人还在倾听。他想找到一点什么呢?生活恒久也不行能是美满的,人们观赏落霞的明丽时,总是正在兴头上,天就暗下来了。总是“多情却被无情恼”,于是一种可望而不行及的美,一种令人神往的心跳,就这样像电光石火一样,一闪就消逝了。就的那样一闪就消逝了?不是的。“枝上柳绵吹又少,天际何处无芳草”,天地间的一切,不是还那么充溢了朝气吗?服膺庄子的苏轼,总是会在暗淡的画面上,留下一点透气的亮点。“天际何处无芳草”如今已经成了格言,成了民谚,我们都能信手拈来,随口道出。

再来看看词人是怎样悼念亡妻的吧--“夜来幽梦忽还乡”,他梦见妻子在“小轩窗,正梳妆”,于是两人“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一梦醒来由不得想到“十年生死两茫茫”,想到“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十年来风刀霜剑的煎逼,人在风尘中老了,“尘满面,鬓如霜”,经验了那么多层层叠叠的忧患,会不会“纵使相逢应不识”呢?不会!“不斟酌,自难忘”!这是一段恒久也不会风化的爱,是不会变形的。

《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斟酌,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读这首词的最佳切入点,就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诗人梦见亡妻,想到“十年生死两茫茫”,因而难过哭泣,这是很自然的。可是死去的妻子与丈夫相对,为什么也泪流满面呢?因为词人经验了那么多的忧患,无暇自己伤悼自己,就把一腔涩泪逢移植到亡妻的眼中,让亡妻来为自己哭泣。深人无浅语,苏轼总是能在词中,留下一面窗子,让读者看到更远的景致。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凹凸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

略呈椭圆形的庐山,横看绵延不尽,侧看高高耸起。从不同的角度,会得出不同的印象,可是站在西林寺那里,却只见四围都是山,根本想象不出“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改变,这是为什么呢?“只缘生在此山中”。人被山吞噬了,失去了看山的角度,于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就成了生活真理。

不过恒久能让人咂出新意,而又恒久也说不尽的,还是那首咏雁的《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愿栖,孤独沙洲冷。

在“孤独沙洲冷”的环境中,“缺月挂疏桐”的背景上,“漏断人初静”的时刻,一只孤鸿,“惊起却回头”,飞起又落下,落下又飞起,这只孤鸿为什么要“拣尽寒枝不愿栖”呢?是因为被孤独驱逐着,而惊疑而胆怯 吗?应当是的。会不会是这些寒枝不合它的意,因而不情愿停落在上面呢?应当也是的。原来这首词是词人在那场文字狱中死里逃命后,被贬到黄州时写的,很明显,那“拣尽寒枝不愿栖”的孤鸿,就是词人无处依托的投影。在人生的坐标系里,他不知道,该到哪里去找他自己的位置。宋代词坛上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